附錄三 明史試題

關燈
識與民族認識有相當基礎。

    參加時蔔卦,知其還在猶豫,蔔卦隻蔔投元與不出,知其已有參加起義傾向,不是強迫的,不是不得已,而是自發的。

     9.蒙古統治中國時期的政策 1202,已有各人專用的牧地。

    1213,下河北,有改墾田為牧地的事。

    1229,牧地與墾田兼有,而以牧地為主。

    1233,下河南,分配土地為貴族份地。

    1236,份地由官吏收租。

    1254,已知農業重要,倡導農業。

    1261,原有牧地,聽許人民耕種。

    1263,下令禁止改農田為牧場。

    1273,在和林屯田,僅八十一人。

    1276,下江南,維持宋代的租佃舊關系。

     10.李自成的成功和失敗 1628陝北農民起義。

    1631李自成參加高迎祥部。

    1633李自成自成一軍,隸高迎祥。

    1634李詐降陳奇瑜,轉危為安,名大著。

    1635荥陽大會,全由李部署。

    1636由皖歸陝,高迎祥死,李為闖王。

    1637由陝入蜀,大流竄。

    1638李軍失利,潛入商洛山中。

    1639李自成後出,戰争複轉向高潮。

    1640李入河南,開始有較明确之鬥争目标,随政治上的發展,軍事亦進入反攻勝利之新階段。

    1641李在河南,牛金星降。

    1642李由河南入襄陽。

    1643李由襄陽還陝。

    1644由陝入晉,北上經大同、宣化、昌平,攻下北京。

    1644退出北京回陝。

    1645由陝入鄂、贛。

     滿清的入侵:1629,1636,1638,1642,1644。

     明軍的圍攻:1632,1633,1634,1639。

     清兵的突然入關:吳三桂的叛變;地主的叛變。

     11.明代曆史的特點 封建社會的晚期:從城市、貨币說明。

     長期分裂和外族統治後統一時期;農民大起義後的新王朝;國内外商業發達時期;中國周圍許多少數民族興起;天主教和西洋科學進入中國。

     12.元代的種族矛盾 種族的等級,種族的限制,蒙古人與漢南人的地位懸殊,文化習俗不同所造成的矛盾,元代種族問題的特點。

     13.白蓮會與摩尼教 東方各種運動的特點;人民自己的組織;摩尼教起源于三世紀,唯心的、有鬥争性的、不徹底的;二宗三際;明教,小明王,大明;元末革命中發揮的作用。

     14.明代的丁役 原則:計戶分甲、計丁出夫、因事定役、因産均力。

     限制:成丁、不成丁、任役、不任役、免役、永充役。

     種類:裡甲(戶輪年)、均徭(丁)、雜泛(臨時)差役的繁雜、營供、值日、承值、聽解&mdash京徭部解、值堂、主守、支應、協濟、糧長、三重役 變通:銀差、力差。

     丁役制的流弊:放富差貧、重役破家。

     丁役制的改良:一條鞭。

     15.朱元璋與農民革命勝利果實 參考甲類8。

     不能說朱元璋篡奪農民革命勝利果實。

    他參加了革命,進行過鬥争滿足人民的某些願望。

     16.元末的紅巾起義軍 元末的自然災害; 元末的治黃河,影響生産; 1351五月汝颍兵起,1351八月蕲黃兵起,何以先起于此; 由白蓮會領導; 參加的主要力量,何以成了不可撲滅力量,起義人的出身。

     17.蒙古統治下的中國社會 入中國後的社會性質; 土地政策;種族壓迫;人民負擔。

     18.明代曆史的分段 洪武元年至正德十六年1368&mdash1521 洪武元年至宣德十年1368&mdash1435六十八年 正統元年至正德十六年1436&mdash1521八十六年 嘉靖元年至崇祯十七年1522&mdash1644 嘉靖元年至隆慶六年1522&mdash1572五十一年 萬曆元年至崇祯十七年1573&mdash1644七十二年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