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三 明史試題

關燈
一、口試甲類 1.朱元璋的成功 雇農家庭,貧苦。

    流浪于白蓮教區域,友朋中在起義軍中有很多。

    而所參加的是紅巾集團,其初起具有民族意識與階級意識,與人民一緻。

     自将,渡江,向南發展,在張、陳夾縫中與元作鬥争,在紅軍旗幟下南進,衡量張、陳的條件決定戰略、策略。

     主要兵源是農民,抓住農民的優缺點。

    以不殺掠為号召,以維護生産為号召,團結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減少他們為元服務的機會。

     對蒙古的政策照顧了蒙古人、色目人。

     朱元璋,貧苦外來佃工的兒子,來自對外族侵略有認識的迷信家庭,流浪八年積累了社會經驗。

     參加農民軍1352;在紅軍旗幟下南進(1353&mdash1360);與元朝妥協與陳友諒鬥争(1361&mdash1365);同時提出反元、反白蓮教口号(1366);最後的種族政策(1367):推翻元朝的統治,承認元在中國有一定功績,同樣看待蒙古、色目人。

     朱元璋的整個政策: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

     恢複生産,提倡生産,增加生産。

    勵農、屯田、墾荒、水利。

    以個人利益為中心,鞏固自己統治。

     2.朱元璋種族政策 朱元璋外祖是宋末崖山抗元的士兵。

    1352參加紅巾,是反元的隊伍。

    1361參與元代察罕帖木兒妥協。

    1366提出反元的号召,隻攻其腐敗。

    1367發布鮮明的種族政策,目的在對當時擁元的人。

    推翻元代胡人的統治,“未聞以夷狄居中國治天下者”。

    承認元在中國有一定功績,對世祖的批評,承認其帝統,以為入主是天意,目的在反映自己的能應天命,不必恢複宋朝。

    同樣看待蒙古色目人民,皆吾亦子,“與中華之人撫養無異”。

     民族的大融合。

    出塞人數。

    留住的同化。

     3.明代賦役的改良 賦役本身的缺點;折色、免役造成的弊窦、畝有大小,賦有重輕。

     人民的要求:賦役合一;依田定稅;簡化稅則;收銀不征物;人人平等而易知。

     試探的辦法:征一法;綱銀;一串鈴;十段錦;平米;一條鞭,一條鞭的批評。

     4.元末領導農民起義的白蓮會 “宗教色彩是東方各種運動所共有的一個特點。

    ”(馬克思) 人民自己的組織,說出了人民的苦痛與願望,堅定了人民的信心,鼓勵了人民的行動,不是用宗教作掩護,而是以宗教為組織,秘密宗教,封建組織。

     教義:長期潛伏人民群衆中間,雜糅中外(摩尼、彌勒)教義,結合地方迷信,不限男女老幼,不必出家念佛。

     願望:推翻現狀,改換朝代,解除痛苦,改善生活。

     批判: 5.明初的土地政策 建立在元代土地政策之上。

     南:依丁力耕種,不以舊田為限 河北:占田 中原:計民授田。

     軍隊屯田:以軍隸衛,以屯養軍。

     1368始核田,以前隻核戶口。

     不能重新分配土地之原因,起義已十餘年未動土地。

    朱元璋東西作戰仰賴于五府之賦(地主),革命過程中為了減少敵人,曾争取地主擁護與合作,新政策對于農民有利,類似重分。

     6.朱元璋的民族立場 參看甲類2。

     7.元代人民的負擔 元取民寬之說不可信。

     貴族的剝削:侵占、把持、騷擾、搶掠、營利,以蒙古人為主,色目人是幫兇,漢南人亦有因之得利以欺壓本族人者。

     高利貸:羊羔利、償牛馬、歲倍息、斡脫官錢、行運斡脫。

     賦稅:六課、四品、撲買、和買、額外課。

     差役:次第、差拔、押運、站赤。

     8.朱元璋的出身與他的起兵 貧苦外來佃工的兒子,由其家庭屢遷知其無田,死無葬地,由其兩兄作贅婿知其甚貧。

    對外族侵略有認識的迷信家庭,與白蓮教容易接近。

    流浪八年積累了社會經驗,全在白蓮教區。

    參加農民軍1352,由于階級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