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中國史下(元、明、清)教學大綱與講義
關燈
小
中
大
一、1949年春季學期北京大學“中國史二下”教學大綱
中國史二下&mdash&mdash元、明、清
半學年十六周每周四小時卅八年三月一日起
元之盛衰:三月七日&mdash三月十九日
明:三月廿一日&mdash四月卅
清:五月一日&mdash六月十八日
第一章元之盛衰
一、蒙古建國與元
1.蒙古
A.蒙古部之起源:所在、名稱
B.成吉思汗之興起及當時形勢
C.蒙古建國
D.蒙古西征與四汗國
2.元的成立
A.蒙古滅西夏
B.蒙古滅金
C.經略雲南
D.元建号
E.元之本代與世系
F.元滅宋
二、元之内政武功
1.元代政制
A.國都
B.行政區劃
C.中書省與行中書省
D.怯薛
E.治河與海運
F.鈔法
G.軍隊
H.社會階級
I.文化之調融
2.對外之用兵
A.東海之役
B.南海之役
3.繼嗣之争
A.蒙古少子繼業之俗
B.忽裡勒台
C.原初嗣儲之攻戰
D.世祖立太子
三、反元武力之紛起
1.元之衰敝
2.群雄起兵先後
3.番軍
4.香軍
5.鄉軍
6.群雄之出身
第二章大明建國
一、太祖朱元璋之統一
1.朱元璋之起兵:
A.朱元璋之家世
B.朱元璋少年時代
C.從軍與自将
2.起兵之戰略:渡江、取金陵、南進、征漢、征吳
3.統一中國:北征驅元、南征閩粵、經略西南
4.成功之原因
二、明初政治
1.明之建國:國号、國都、明之世系與年代、明代版圖
2.明代政策:敬天法祖;一般政策:恤貧重農;革胡僚;對元之态度
第三章明代經制及影響
一、地方制度與分封
1.中央官制:六部、九卿、科道
2.地方官制:三司、州縣、府
3.分封:太祖的郡縣與封建并行政策、分封之目的、梯度削藩與靖難、建文傳說
二、内閣制之樹立
1.中央官制
2.内閣制度的由來:明初之丞相、大學士與首輔
3.内閣職權之遞變
4.内閣制之影響:批紅與宦官、首輔與廷推、科道與門戶
5.明代人才選拔方法:太祖多用國學生、考試制度與資格、嘉靖議禮後之仕途、京察
三、明代邊防
1.明代軍制:軍籍、軍令、衛所、邊防(九邊、海防)
2.土木之敗:瓦剌入寇、土木之敗、于謙之守禦、英宗複辟
3.鞑靼之入寇:入寇之頻、複套之議
4.東南倭寇
四、萬曆三大征
1.甯夏用兵
2.播州用兵
3.朝鮮用兵
五、明代賦役制與一條鞭
1.賦役:戶籍、丁役、田賦
2.一條鞭:改革之原因、一條鞭之成立、加派
3.明代民間之貧困
第四章明之衰弊與滿洲之統一
一、滿州興起
1.後金建國:滿州民族之來源、滿文、八旗
2.明清之和戰
二、張、李之起兵
1.張獻忠
2.李自成
3.思宗殉國
4.張、李與南明
三、滿州入關
1.清世祖之立與多爾衮輔政:帝位之争、多爾衮政策
2.吳三桂請兵:入關之議、請兵先後、山海關之戰、李自成西行
3.滿州遷都北京:多爾衮入京、遷都之議、滿州入主中原、清之國号、清代世系與年代
4.清之法明
四、清之統一與初期政治
1.清軍南下:平南明、平張李、南下之擾
2.平定三藩:清軍入滇、吳三桂之強大、削藩
3.清取台灣
4.清初苛政:剃發、衣冠、圈地、逃人
5.滿人之主張:順治遺诏與滿漢之争、康熙初四輔臣、明珠之貪婪
6.治河與定曆:治河、定曆
7.封爵與駐治
第五章清代之文治與武功
一、疆土之拓展
1.蒙古入版圖
2.準噶爾之用兵與和議
3.西藏置大臣
4.青海改旗
5.天山南路十一城
6.苗疆改土歸流
二、雍正改制
1.八旗
2.文武通用
3.軍機處
三、對内外之武功
1.安南之役
2.緬甸之役
3.廓爾喀之役
4.海患
5.白蓮教匪
6.天理教匪
7.清代滿漢軍力消長
二、1952年春季學期北京大學史學系“中國史四”教學大綱
約計授課十一(九)周,二十二(十八)單位,四十四(三十六)小時。
五月至七月。
元代二單位 明代九單位 明清之際一單位 清七單位 第一章蒙古帝國與元 三河草原部族;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社會&mdash&mdash遊牧、封建、農業 甲、教課用書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五章第六節(13頁);第六章第一節(12頁) 乙、補充用書伍拉祺米爾索夫(或譯烏拉吉米索夫)《成吉思汗傳》(摘讀)同。
《蒙古社會制度史》第一章第一節。
丙、參考用書《長春真人西遊記》,趙珙《蒙鞑備錄》,彭大雅、徐霆《黑鞑事略》,張德輝《邊堠紀行》,《新元史》一、二。
第二章蒙元的統治 1.元的成立:蒙古入中國後三種不同的土地政策&mdash&mdash破壞&mdash&mdash改隸(分地)&mdash&mdash因襲(維持宋舊制)&mdash&mdash加強中國的農業封建&mdash&mdash奴婢、佃戶&mdash&mdash南北異制。
2.種族的壓迫:四階級、十等、漢人的地位&mdash&mdash軍事&mdash&mdash政治 達魯花赤、怯薛、愛馬、駐防、奧魯、官僚資本、高利貸、文化、宗教 種族壓迫與經濟壓迫結合起來。
第三章蒙元與國際 1.蒙古西征:四汗國;四汗國與蒙古統治 2.國際貿易:蒙古的統一中國;溝通南北;交通商業;元代的站赤 波斯人作了東西商業的中介人。
元代通西方道路。
兩條陸路,一經阿裡麻裡(天山北路)向熱那亞,一經伊蘭向黑海地中海沿岸。
海路&mdash&mdash經由印度。
中國兩個大商業中心。
北方的汗城&mdash&mdash漢八裡克&mdash&mdash北京,南方的蠻子城&mdash&mdash杭州。
對外大吞吐口&mdash&mdash泉州。
商業發達而資本沒有發達。
色目人用斡脫制統治工商業,壟斷、壓榨、包辦,不準中國人參加。
所以中國資本不能走向工商業,而仍投放農業。
馬可波羅到中國也用的斡脫制。
加強了中國農業封建。
元亡,東西交通一斷,工商業即刻破産。
第四章元未農民起義 1.汝颍起義:元末起兵者甚多;何以汝颍兵起而蔓延各地;治河;以白蓮教團結内部組織内部;白蓮教;何以北宋末新道教未發揮作用;元朝利用了新道教;證明斯大林上層建築有積極作用之說;元末起兵 2.朱元璋:出身;是否脫離生産;反對白蓮教(讨張士誠檄);民族意識(家庭教育、以民族号召為手段&mdash&mdash與陳友諒書與察罕父子妥協);階級意識(反地主、與地主妥協);複唐衣冠不言宋 第五章明代經濟制度 1.土地:元末大亂版籍多亡,明太祖隻命人核實天下土田,隻收賦稅。
但土地有變動,定其賦稅,沒有重新分配;官田民田之别;土田政策南北有不同(配合元制,元中與元初已不同),南:有籍者仍舊,無籍入官。
流民複業,依丁力耕種,不以舊田為限,中原:計民授田(北方近城地,人給十五畝,蔬地二畝,免租三年),河北:占田(土著先占,畝廣,遷民新占,畝狹。
“土地不均,未有如北方者。
”&mdash&mdash《明史》77);屯田(軍、民、商);莊田;墾荒(“每年少者千畝,多者二十萬畝。
”&mdash&mdash《明史》);兼并占奪;明代田數;地主的剝削;明初富民 2.賦役:戶口制特點;戶籍日少的原因;丁役的大略;洪武役輕;租賦制;賦役改革之原因;提編;加派 第六章明代政治制度 1.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内閣制度:明初的丞相與大都督;内閣與丞相職權的不同;各機關互相颉颃&mdash&mdash為了集大權于一身&mdash&mdash皇帝;内閣職權之漸大;首輔;首輔與太監;科道與門戶 2.邊防與軍制:軍與兵;“以軍隸衛,以屯養軍,後失其制,軍外募民為兵,屯外賦民出饷”&mdash&mdash範景文;邊腹内外明代車隊數;九邊;邊防政策;太祖、成祖;馬;朝貢 第七章明末農民起義 1.明末的階級矛盾:外患;國内用兵;政治的腐敗;知識分子的思想&mdash&mdash地主&mdash&mdash養望&mdash&mdash高官;人民的負擔&mdash&mdash提編&mdash&mdash加派 2.李、張的起義 第八章滿清入關 1.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滿州的強大;滿州入關的要求逐漸加強;努爾哈赤父子的政策;多爾衮的與起義軍結合的企圖;吳三桂引清兵縮短了入關的裡程;李自成的軍隊數目與其失敗;失敗不全由内部腐化;地主階級的背叛祖國;階級門争尖銳化;地主階級皆盡投降外族;李自成失敗後的部下;滿洲入關後的政策 2.南明的民族鬥争 第九章清代的政治經濟制度 1.土地與賦役 2.官制與駐防 第十章内外的用兵 1.疆土的拓展原因與政策 2.國内的起義 三、1952年秋季學期南開大學“中國史第三段”教學大綱 一九五二年十一月 十二月二日(2)四日(2)六日(1) 七日(1)九日(2)十一日(2) 十三日(1)十八日(2)二十日(1) 廿一日(1)廿三日(2)廿五日(2) 第一編隋唐之部 第一章隋的統一和滅亡 第一節隋代統一在曆史上的意義和作用 第二節隋代經濟政策及經濟情況 第三節隋末統治階級的殘暴統治 第四節隋末農民大起義 (以上楊志玖講) 第二章初唐的經濟發展與政治機構 唐代年代所謂初唐範:三編二章一節;呂:十二章第一節 第一節均田制下人民的生活人口數、均田法、租庸調法 第二節工商業的發達 1.商業都市之勃興、市場制度之确立 2.飛錢之流通 3.外國貿易之發達 4.工業之經營 第三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構造 制度的淵源、外輕内重、六部與三省 地方政府、諸王與都督 第四節府兵制與科舉制 府兵的來源、唐代府兵、唐代的府、番上 科舉之起、明經與進士 第三章唐代對外關系&mdash&mdash唐代文化對于世界的貢獻 第一節唐與突厥 第二節唐與西域 第三節唐與吐蕃、南诏第四節唐與高麗、日本 第四章唐代的衰亡 第一節均田制的破壞與莊園制的興起 1.破壞原因:私田增加;官田侵占:借荒、置牧、典貼;均田不均:人口增加、土地減少、抗田 2.莊園的成立:大田産;賜田賜花;侵占 3.莊園組織:奴婢、莊戶、莊客、佃家、佃戶、雇工 4.兩稅法:數目、辦法 5.小結:中國莊園設立經營方法與歐洲不同;兩稅法是從何處發展來的 第二節府兵制的破壞與鎮兵及禁兵 1.府兵破壞的原因:軍鎮加強,人民負擔增重;逃亡增加、富民避役、募兵開始 2.府兵破壞的經過 3.新兵制的成立:地方團練征兵、軍鎮健兒、鎮戍 4.藩鎮兵:節度使之由來與其目的、藩鎮之起 5.禁兵:宦官之兵、營兵 第三節統治階級的矛盾與鬥争 1.皇位的争奪:李世民與李建成、李元吉的鬥争;武氏與李氏的鬥争 2.安史之亂:唐代的西北、安祿山 3.藩鎮:長安政府與地方政府之争鬥 4.黨争:朝臣内部的矛盾鬥争 5.宦官:朝臣與内臣的鬥争 第四節農民起義與唐代的覆亡 1.唐末農民的生活、統治階級的奢靡 2.高仙芝、黃巢的起義:高、黃的出身,起義于長垣 3.黃巢起義軍的轉戰南北 4.黃巢起義的失敗:遊擊戰術、政治認識模糊、臆測群衆、朱溫叛變 5.唐的滅亡 第五章唐代社會意識形态 第一節佛教與道教 第二節域外傳入的宗教 第三節文學 第四節藝術 (以下楊志玖講) 第二編五代遼宋夏金之部 第六章契丹人的興起 第一節契丹國建立的過程 1.契丹族:契丹名稱、契丹人、契丹人活動區域 2.契丹進入封建社會:契丹人的組織 3.耶律阿保機的建國:阿保機統一八部、八部大人 4.契丹人南渡與遼朝的成立(927&mdash947):石敬瑭的屈辱、契丹兩次南下、遼朝的建立 第二節燕雲十六州的割讓 1.燕雲的名稱與區域:名稱(幽薊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
燕,燕京;雲,大同)、區域(山前七州、山後九州) 2.契丹人的南下 3.燕雲割讓的影響:地理形勢、喪失大量土地、無關可守 第三節遼朝統治下漢人的反抗運動 1.契丹人的殘酷統治 2.漢人的反抗:河陽起義、陝州起義 第四節與漢人接觸後契丹社會所起的變化 1.漢人的出塞 2.漢城的建立 3.漢人對契丹的幫助:經濟方面、政治方面、軍事方面、文化方面 4.契丹社會的轉變有類于漢人 第三編元代之部 第十四章蒙古人的興起 第一節蒙古的先世 1.蒙古民族的名稱 甲、中國曆史記載中所見的蒙古名稱 乙、蒙古民族在中國的活動:①宋②唐③漢 丙、名稱的來源:①武勇②銀 丁、蒙古名稱的開始 戊、成了金民族的永久名稱 2.蒙古民族的祖居地&mdash&mdash三河草原的遊牧民族 3.蒙古民族的曆史傳說 第二節成吉思汗興起前的蒙古社會&mdash&mdash主要是十一二世紀 1.經濟基礎(遊牧社會) 甲、初期畜牧兼狩獵:①白面,自畏兀裡來②有黍、米,甚少③簡單種植,是否蒙古人自種無材料:種植知識的來源、知道的農産品④耕種或農業由畏兀兒來 乙、原有固定的牧地 丙、沒有農業 丁、人民生活:①天幕②車③燒食④乳酪⑤衣物⑥打鐵⑦物物交換 2.社會組成 甲、氏族制度:①父系,族長制尚有母系社會的殘餘②族外婚③重視世系④私有财産存在 乙、财産繼承:①末子繼承财産②寡婦繼承的特權 丙、氏族的組成:①貴族、平民、奴隸②支族、氏族、部族。
丁、社會性質:①強烈的貴族意識②迷信天,對宗教一視同仁③畏兀兒文化的崇拜者④掠奪的傳統⑤優待部下,注意部下利益 第三節成吉思汗的事業及其批判 1.十二世紀的蒙古 甲、成吉思汗:①生年②破落草原貴族家庭③興起與稱汗④性格 乙、蒙古的各部族:①分布的情況②成吉思汗的政策:遠交近攻 2.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 甲、與塔塔爾部的鬥争(1202):①1194,王汗協助金納進攻②1200,與王汗和劄木合聯合③複仇不再進攻④1202,王汗攻取之 乙、與蔑兒乞部的鬥争:①世仇②1195,王汗為乃蠻所抄③1203,蕩之 丙、與劄木合部的鬥争(1201&mdash1205):①1201&mdash1205,與劄木合對立②與王汗合兵拒劄木合③劄木合複與王汗合 丁、與客列部的鬥争(1202&mdash1203):①1202,貪黩而破裂②1195,王汗為乃蠻部攻③④ 戊、與乃蠻部的戰争(1204&mdash1205):①1199,與王汗合攻之②1204,攻河套③ 3.成吉思汗的西征 甲、遊牧民族侵略原因 乙、西夏的滅亡(1227):①西夏&mdash&mdash黨項族由藩鎮割據建立的國家②西夏的富兵&mdash&mdash從畏兀兒商人知道③蒙古族進攻西夏④完成第一次攻城戰的勝利 丙、畏兀兒降(1209) 丁、侵入西域(1219&mdash1226) 4.金朝的滅亡 甲、蒙古的南下(1210&mdash1213):三道南下 乙、金朝遷都汴京(1214) 丙、金朝滅亡(1234):①與宋聯軍的政策②宋聯蒙古的企圖③宋與蒙古失和 丁、窩闊台的四件大事 5.成吉思汗創立的制度 甲、成吉思汗的成功原因 乙、蒙古軍隊與後勤 丙、怯薛 丁、大劄薩 第十五章元朝統治下的中國 第一節元朝統治階級對中國的統治政策 1.元朝的開始: 甲、起于忽必烈:①以元為國号的意義②1271年,滅宋以前 乙、蒙古帝國與元朝:①蒙古帝國的一部分②蒙古帝國與元的分界 2.南宋的滅亡 甲、南宋與蒙古的鬥争:①聯合攻金,南宋有人反對②蒙古與南宋失和:蒙古在與宋盟約之破壞 乙、蒙古攻宋之四期 丙、蒙古攻宋之政策:①招降政策②地主階級的叛變 3.統治中國的政策 甲、種族:種族階級 乙、政治壓迫:①政治上種族之限制②探馬赤軍③達魯花赤④民社 丙、經濟壓迫 第二節中國經濟的畸形發展 1.資本:甲、鈔券&mdash交鈔、寶鈔;乙、高利貸&mdash斡脫錢; 2.工商業:甲、商業;乙、城市;丙、交通:①站赤②江運③海運;丁、工業 第三節在中國的色目人 1.在政治上地位 甲、色目人取得地位之原因:①與蒙古民族接觸早②不同民族帶來不同的文化 乙、蒙元統治集團的色目人 2.斡脫與工商業:甲、斡脫方法;乙、行會 3.西域文化與西域人的華化 甲、教育蒙古人 乙、色目人傳來之技術科學:①星曆②醫藥③石砲④建築術⑤藝術 丙、西域人華化 第四節文學與宗教 1.元代文學 甲、格調解放 乙、内容加了新的事物 丙、接近群衆 2.元代宗教 甲、蒙古有的薩滿教 乙、新道教 丙、番僧 丁、元代佛道之争 戊、也裡可溫 第十六章元代的衰亡 第一節統治階級的内部矛盾 1.皇位繼承之争 甲、忽裡勒台 乙、元的四次嗣繼之争:①成吉思汗死後之争②太宗死後之争③定宗(貴由)死後之争④憲宗蒙哥死後之争:四十年的戰争 2.皇室與豪強權利之争 甲、忽必烈的好利 乙、盧世榮盡禁權勢擅利的鬥争 3.派别的對立 甲、元代的行政組織 乙、漢化派與守舊派(《元史》一二五《高智耀傳》) 丙、漢人的言利派與反言利派(《元史》206《王文統傳》、158《窦默傳》、157《張文謙傳》) 丁、漢化派與色目派(158《許衡傳》、205《阿合馬傳》《桑哥傳》) 第二節對漢人的殘酷剝削與壓迫 1.元代的土地政策 甲、牧地:①牧地之禁不徹底②戶口逃亡(《元史》160《李昶傳》,1260較1257少十之六七,耶律楚材蔭逃戶三十五萬;《元史》137:“内地百姓流移江南七十五萬戶。
”) 乙、簽軍括馬漢軍1262,1274(50000),1277(32206),1286,1287,1288,1289,1293(100000),1295,1298,1299,1320三次,1322 丙、役民:坑治役民夫、開河、造船、伐木材、拘水手、築宮城 2.甲、河淮之間的分地與隐占:①金代官田②分地來源,各處多方③分地設官 乙、江南的租佃:①元代取民寬之說不可信②官吏貪污③地主兼并 3.稅課政策 甲、表面輕而實重:①13世紀,酒加十倍②13世紀,京兆課額,由一萬九千餘增至五萬四千餘③《元史》205《鐵木疊兒傳》:“仁宗通祐初(1314)較國初加五十倍。
”④《元史》94《食貨志》:1328較1276,商稅加百倍。
乙、官賣:①酒②醋③鹽④鐵器 第一編明代之部 第一章明代的統一 第一節元末的農民起義 1.雙重壓迫下的反元運動 甲、不斷的起義 乙、反元的民間秘密結合:①唐宋以來反封建的秘密結合:宗教形成與地方信仰、民間傳說相結合的彌勒佛下世的組成②元代的查禁圖谶與宗教 丙、元末連年災旱與修治黃河影響了生産:①黃河改道②賈魯治河1351 2.元末農民大起義 甲、前期 乙、方國珍的起兵(1348)、起兵諸人(1337&mdash1341) 丙、紅巾的起義(1351) 丁、紅巾以外的起義軍 戊、反抗起義軍地主武力&mdash&mdash鄉軍 3.劉福通失敗 甲、得地不守,後勤無從接濟 乙、進兵面廣,所經兵源缺少(河北地) 第二節朱元璋的起兵與戰略 1.朱元璋的參加起義 甲、朱元璋的家和他的出家(1328&mdash1352):出身、皇覺寺為僧(1344)、遊食四方(1344&mdash1347&mdash1352) 乙、參加起義(1352) 2.朱元璋起義後的戰略 甲、确立以自己為中心的勢力(1353) 乙、在龍鳳旗幟下渡江(1355)與取金陵(1356) 丙、在夾縫中伸張勢力(1356&mdash1360) 3.朱、陳、張的争衡(1360&mdash1367) 甲、三個人的主觀願望:朱:陳先交鋒,自斷其後,徼元滅陳;陳:連張攻朱,然後攻張;張:坐待朱、陳之敝 乙、朱元璋與元妥協而攻陳 丙、滅陳後攻張士誠 丁、朱元璋軍費出自太平、甯國、應天、廣德、鎮江五郡 第三節朱元璋建立明朝與統一中國 1.明朝的建立(1368) 甲、朱元璋自稱大明皇帝:①以前用龍鳳年号,1366韓林兒死,凡十二年。
1367稱吳元年。
此時江南統一②稱帝用推戴方式③“大明”的意義 乙、地主集團勢力的分别擊潰:①南北并進,正月福建平,四月廣東平,七月廣西平,二月山東平,四月河南平,十二月山西平,1369年八月陝西平②水陸并進,鉗形攻勢③變亂十七年,人民希望統一 2.蒙古人退出長城 甲、由大都退開平。
1369八月。
退出六萬人,原四十萬人 乙、由開平再退和林。
1369六月。
丙、三次北征:①1370徐達、李文忠:克應昌,元主已死,得宋玉玺②1372徐達:攻和林③1387九月藍玉 3.明軍深入西南與中國統一 甲、入川1371傅友德 乙、入滇黔1381傅友德、董玉、沐英 4.明代行政區域 第二章明代土地制度的發展 第一節明初的政策 1.恤民重農:營田水利;墾荒省役 2.敬天法祖:法祖所以約束專制之主,敬天在恤民;不準變更祖法,因之不進步 3.土地政策與元相應 第二節官田、民田、屯田與其生産 1.官田與民田:官田;民田 2.屯田:軍屯;莊田 3.明代墾田 第三節戶籍與丁役 1.戶籍、民籍、軍籍、匠籍 2.裡甲和甲:十戶為甲,十甲為裡;裡長、糧長 3.丁役:裡甲;均徭;雜泛 第四節田賦制度 1.兩稅(魚鱗冊):夏稅秋糧;賦期賦額;本色、折色 2.賦役制之弊 3.田賦改革:改革的原因;征銀之始;過渡辦法;一條鞭法田減少之故:(1)撥給于王府;(2)欺隐于猾民;(3)豪田避役;(4)抛荒 4.田賦收入:明初與中葉之比較;明初富民;佃戶負擔 5.明代漕運 6.賦役之弊:丁役;田賦;蝕耗;洪武役輕 第三章進一步發展的明代工商業 第一節工業制造之發展 1.進一步利用自然力:風力、水力、煤 2.利用器械的制造 3.利用火藥 4.手工作坊 第二節市場與交換 1.商業 2.市場 3.建置 4.大明寶鈔與白銀:鈔券、銅錢 5.高利貸:典當、高利貸 第三節對外貿易 1.入貢 2.明代市舶司 第四節海外交通與移民 1.明初海禁 2.三寶太監下西洋 3.中華民族向海外發展 第四章絕對集權的統治機構 第一節中央官制與内閣 1.洪武初年的丞相 甲、入南京後的幕僚長 乙、明建國後的丞相 2.丞相制度引起的統治階級内部鬥争 3.丞相制廢除後六部 甲、以尚書任天下事 乙、九卿科道 4.内閣大學士 甲、大學士制度 乙、内閣與六部職權之消長 丙、首輔 丁、會權與門戶 第二節批紅與宦官 1.明代裁決政務辦法的演變 2.太監的批紅 第三節地方官制與分封 1.郡縣與分封并行的政策 甲、地方官的三級制&mdash&mdash三司&mdash&mdash府&mdash&mdash州縣 乙、地方官與分封諸王權限之劃分 2.分封之目的與影響 甲、分封的目的:①翊衛王室②監督地方官吏 乙、建文時的削藩與靖難 丙、燕王朱棣的稱帝 丁、永樂後的分封 第四節科舉與選拔 1.明代的學校 甲、國子監 乙、府州縣學 2.明代的考試 甲、秀才、舉人、進士 乙、考試方法 丙、兩途并用學三途并用 第五章軍制、邊防與邊患 第一節軍隊制度 1.軍籍與衛所 甲、軍籍:①屬都督府②來源:從征、歸附、谪發③世籍 乙、衛所制:①組織②設置政策一郡設所,連郡設衛③全國軍隊數 丙、以屯養軍:①正糧自贍②餘糧六石上倉③旗幟衣裝官給 2.訓練與番上 甲、京營三大營 乙、番上&mdash班軍:大甯、山東、河南、山西陝西、中都,共76萬人 丙、軍隊的統率:①出征命将②征調“用寶金符”③景泰以後的兵部 3.募兵之起 甲、占役:屯田破壞、十弊 乙、募兵:①親兵②募兵 第二節九邊 1.明代邊防 甲、邊備政策:①太祖;②成祖 乙、成祖出征塞外:四次 丙、軍馬問題 2.長城的九鎮 第三節瓦剌入寇與中國的守禦 1.土木之戰 甲、瓦剌入寇:①瓦剌民族②入寇原因之一 乙、英宗的親征 丙、土木夜戰的失利:①英宗北狩②失敗原因 2.京門守禦 甲、不遷都的決心:①遷都之争②守城大策 乙、京門與戰:①九門分守②三戰大捷 丙、沿邊的戰守:①斥和②寇退的防禦③寇至的剿殺 3.瓦剌入寇引起的統治階級内部問題 甲、英宗北狩與景帝即位 乙、英宗南遷與複辟:①南遷由于抗戰②複辟的影響:驕奢、腐化,經濟上沒有減少剝削;政治沒有增加改善,沒有警惕;軍事上沒有加強警惕;宦官勢力依然沒有裁抑 第四節鞑靼民族不斷統兵南下與明朝恢複河套的原因 1.鞑靼不斷南侵 甲、鞑靼蒙古仍略邊,1388年内部紛亂 乙、鞑靼南侵:①南擾的地方②南擾的人 2.收複河套之議 甲、鞑靼入居河套:①河套②入河套之始(1462) 乙、明朝的幾次收複河套:1466、1470、1471、1546 第六章東南倭寇與侵朝鮮 第一節東南倭寇 1.明代海防及與日本之關系 明代一萬三千三百裡的海防線 甲、戍守式的海防:①沿海要害築城戍守②多橹快船巡徼③大船薄戰 乙、海防的布置:①以防守為主②布置無常③浙江四衛④福建五指揮使司後改五寨⑤山東的八總案⑥南直隸的四衛 2.明與日本的關系 甲、明代的政策:①明太祖的不征之國②明成祖時之寬假 乙、日本南北朝時代(1336&mdash1392)的武士海外劫掠:①日本史書認為是元代侵略,所謂“文永”“弘安”即皇元時之征日本 3.倭寇之起 甲、倭寇之起:①中國人作向導②與市舶的關系 乙、倭寇的攻掠:①方法②攻掠區域③始于1547 4.倭寇的平定 甲、分化與變成漢奸 乙、武力平定 5.倭寇的影響 甲、民間蓄積的破壞 乙、募兵更盛,增加了人民負擔 第二節日本侵略朝鮮與中國赴援 1.中國與朝鮮之關系 2.日本豐臣秀吉的侵略朝鮮 甲、企圖:進攻朝鮮,自遼東襲中國 乙、釜山登陸1592四月 3.中國軍的東征 甲、中國出兵:1592七月,日本史稱“文祿之役”;反對派,許弘綱(《神宗實錄》250);主戰派:宋應昌、呂坤(《明史》226) 乙、平壤之役:1593正月 丙、收複漢城:1593五月,李如松 丁、露梁之役:中朝海軍聯合作戰1598:中,陳璘、鄧子龍;朝,李舜臣。
焚沉敵船二百餘,其餘重傷(原共500艘)逃跑五十餘艘。
4.封貢之議 甲、封貢之議的提出,時稱“款貢”,在1593大捷之後,漢奸沈惟敬與倭洽 乙、明軍部分撤退1593八月:①因軍費大②虛内安外的長策:日本仍據釜山,石星主款,曾偉芳反對 丙、封王之議1594九月定議,1596九月封使至日本,破裂 5.中國再出兵1597,日本史稱“慶長之役”。
秀吉死1598七月,戰事結束 第七章滿洲民族的興起及其對明朝的侵擾 第一節十五六世紀東北的各民族 1.滿洲名稱 2.女真三部與建州三衛 第二節努爾哈赤自稱滿州與建立金國 1.滿洲民族的發展 2.滿洲民族與朝鮮及明朝的關系 第三節滿洲對明朝的侵擾與和議 1.努爾哈赤七恨告天攻明 2.明楊鎬四路征遼之敗 3.皇太極五次擾明:1629、1634、1636、1638、1642 4.松山之役 5.明清和議 第四節努爾哈赤時期的八旗制度 1.來源&mdash&mdash氏族社會之殘餘 2.組織 3.特點 第八章明末的政治與反對閹黨的鬥争 第一節士大夫階層的講學與清議 1.所謂士大夫階層 2.明代的講學 3.清議反映當時政治的腐敗 第二節統治階級内部的門戶鬥争 1.門戶的構成&mdash&mdash從個人利益出發的集團;首輔與科道 2.政府的空虛&mdash&mdash最高統治者的對策 3.不顧國家的鬥争:因主太子而起的鬥争;因景泰而起的鬥争;黨之分野;東林起1594;李三才案 第三節明代的特務 1.明代刑制發展的結果,要求簡嚴:法條、刑制、三法司 2.廠衛 第五節閹禍 1.明代宦官:宦官是為自己利益,站在皇帝一邊,和其他地主階級鬥争的,自古皆然 2.宦官與特務 3.宦官與門戶之争 第九章明末農民起義 第一節明代不斷的農民起義 1.明初以來的人民暴動 2.唐賽兒起義 3.鄧茂七起義 4.劉千斤起義 第二節明末農民生活 1.明末的加賦 2.明末的軍費 3.人民負擔:米價、貪污 第三節明末陝北大起義 1.參加起義的人 2.荥陽之會(1635) 3.統治階級的陰謀 第四節李自成推翻明朝 1.李自成 2.李自成起義之組織 3.大順國的成立 4.李自成入北京(所謂政權的建立,包括:統治的政策、統治的分工、軍财的調配、行政的系統、組織的紀律) 第二編清代之部 第十章滿洲民族的入關與清初的民族鬥争 第一節後金改國号為清 1.滿洲與朝鮮 2.滿洲與蒙古 3.滿洲内部的矛盾 4.1636年,接受漢化改國号 第二節清兵的入關 1.滿洲的多爾衮 2.吳三桂借兵縮短了滿洲入關裡程 3.清自沈陽遷都北京 第三節清兵南下與漢族的反抗鬥争上 1.清兵追擊李軍 2.清軍南下 甲、意圖 乙、騷擾搶掠 3.南明政權 甲、南明政權與明朝封建關系 乙、擁立南明政權諸人之意圖 丙、南明政權之内部矛盾 第四節清兵南下與漢族的反抗鬥争下 1.漢族的反抗鬥争 甲、人民的鬥争 乙、史可法的恢複運動 丙、張煌言、鄭成功的恢複運動 丁、李定國的恢複運動 戊、轉入地下的鬥争 己、所謂乞師日本 第十一章清代的政策與制度 第一節漢化與沿襲明制 1.因社會急劇轉變要求漢化 2.1626年前反漢化 3.1627&mdash1636漢滿鬥争 4.1636年完全漢化 2.入關前的漢化 3.入關法明的原因 甲、緩和民族矛盾 乙、漢人多 丙、改從漢人者&mdash&mdash語言、文字、文學、學術&mdash&mdash提倡 4.清代保存的滿俗 甲、使漢人從滿人者&mdash&mdash衣冠、剃頭&mdash&mdash嚴厲執行 乙、并存者&mdash&mdash風俗宗教&mdash&mdash許其互效 第二節清初對漢人的嚴酷壓迫 1.薙發:1620年後以薙發為降清表示,1644年入關 2.衣冠:1644年入關用明衣冠,1645年元月十五嚴禁明衣冠 3.投充與逃人:1645年禁投充,1646年申逃人律 4.通海:1651年内徙,海禁,重點在江蘇、浙江、福建 第三節雍正以後統治的加強 1.八旗的改制&mdash&mdash直接皇帝 2.文武通用&mdash&mdash打擊封建官僚集團 3.軍機處設立&mdash&mdash内閣職權之轉移 4.賤籍之取消&mdash&mdash對皇帝一律平等 第四節奏銷案與文字獄 1.江南奏銷案(1661)&mdash&mdash打擊地主階級 2.《明史》案 3.《南山集》案(1711)、試題案(1726) 4.《通鑒論》案(1729)、投書案(1729) 5.西征随筆案(1725)、《大學注》案(1729) 6.《中說補》案(1680)、錢名世案 第十二章清代财政經濟的特殊情況 第一節土地問題 1.圈地 2.屯田 3.墾荒 4.莊田 第二節丁銀攤入田糧 1.清初的丁銀錢田糧 2.所謂盛世滋生人丁 3.丁銀粹合一 4.定火耗、加耗 第三節鹽法與漕運 1.清初鹽法 2.停引改粟 3.漕糧海運 第四節工商業 1.人民投資的發達:絲織品、瓷器、琉璃器皿、漆器 2.滿清統治者掌握下的皇室手工場 3.自治的商業 第十三章國内少數民族問題與高壓政策 第一節喀爾喀加入中國 1.漠南、漠北與漠西蒙古 2.準噶爾東侵喀爾喀 3.三次西征準噶爾:1690、1696、1697 4.統治喀爾喀的制度 第二節西藏置大臣 1.西藏的政教 2.西藏的用兵 3.西藏辦事大臣第三節青海改旗 1.青海用兵 2.青海軍事善後 第四節苗疆改土歸流 1.所謂土與流:(土:土著或曆史上久住的農民,由其民族組織的酋長統治之,世襲之;流:流品,品官古稱流内官,不及九品者曰流外官,明清以由中央任命統治的官吏為流官。
)土官、流官、漢以來的土、明初的歸流、中葉的革流歸土 2.改土歸流的本質 3.改土歸流的先後 4.清代的改土歸流:①雍正時改土歸流的提出②歸流前的土司③反對派 5.清代改土歸流的先後 第十四章各地人民的起義 第一節西南少數民族的起義(1795&mdash1806) 1.起義經過:改土歸流後的苗民不斷的起義 2.起義的結束與善後 第二節白蓮教起義(1796&mdash1804)嘉慶元年&mdash&mdash九年 1.三省教軍的起義:清代的白蓮教、湖北四川同時并起(1796)、七年的戰争(1796&mdash1802) 2.起義的失敗:失敗的原因三次結束 3.天理教的北京暴動(1813&mdash1814) 第三節新疆張格爾起義(1826&mdash1828) 1.滿清統治者的貪婪 2.烏千起義(1765) 3.張格爾的起義 第四節海上人民的鬥争 1.朱一貴(1721&mdash1774) 2.林爽文(1786&mdash1788) 3.蔡牽(1794&mdash1807) 第十五章鴉片戰争前的對外關系 第一節對外的用兵 1.對緬甸的用兵(1766&mdash1769):清初的緬甸與中國、中國對緬甸的用兵、戰後的情況 2.對安南的用兵(1788):清初的安南、清朝幹涉安南内政的情況 3.對廓爾喀的用兵(1790&mdash1792):兩次用兵 第二節中俄的陸路貿易 1.清初的沙俄 2.中俄兩次條約:尼布楚條約(1689)、恰克圖條約、中俄陸路貿易 第三節海上交通與海外貿易 1.各國的通商與貿易:清初最早國外貿易、最早的通使 2.英國企圖獨占貿易的兩次派遣使團:英國的企圖、1793年馬噶爾尼的使華與1816年阿美士德的來華 第五節商館與公行:公行、商館 第十六章明清兩代的文化 第一節學術思想 1.明初程朱為獨尊 2.明中葉學術的解除束縛 3.明末的緻用 4.清初文化的由發展到束縛 5.考核到實用 第二節文學與藝術 第三節宗教 1.明代的道教 2.南宋新道教在明沒有發揮作用 3.明清之際佛教的内部鬥争 4.雍正的法會 第四節西學東漸 1.耶稣會士來華的三個時期 2.中國的禮法問題 3.耶稣會士傳來的西學 4.耶稣會士來華的本質 試題: 1.元末農民起義與明末農民起義以及清代農民起義其同異若何。
2.清代統治少數民族的政策。
3.西學東漸對中國所起的作用。
四、1954年南開大學“明史專題”講義 一九五四年度南開大學1961年改 第一章叙論專門課與基礎課專題與史料 一、《明史》的分期 二、《明史》的特點 1.封建社會的晚期(城市、貨币) 2.長期分裂與不平等統治後的統一 (黃巢起義失敗884後至元滅宋1279,約四百年分裂,又經過89年元代各族不平等的統治,重新統一) 3.農民大起義後的新王朝 方國珍起義1348至明太祖滅元1368,凡二十年,較綠林(17)、赤眉(18)(17&mdash27,十年)、黃巾(184&mdash192,八年)、隋末(611&mdash624,十三年)、唐末(874&mdash884,十年)、明末(1628&mdash1646)為久 4.國内外商業發達時代 5.周圍許多少數民族興起發展 第二章元末社會與元末農民起義 一、元代的土地 1.蒙古初期的社會本質 2.元代的經濟基礎&mdash&mdash依靠封建土地剝削的生産關系 1202年,已有獨用的牧地。
1213年,下河北,有改糧田為牧地之事。
1229年,牧地與墾田兼有,而以牧地為主。
1233年,下河南,分土地為分地,自行征兵征賦。
3.元代土地政策:1213年,下河北,建牧場;1233年,下河南,分地;1276年,下江南,租佃與兼并并行,可分為三個時期。
1234年金亡,1229年宋亡。
牧場:蒙古人自然的要求。
驅逐農民,強占田地;孳殖畜牧為利;不知賦稅;不重城邑,得之不守。
當然破壞了農田,阻礙了生産。
限礙了生産,但為期很短,1229年以前。
分地:蒙古征服國外的政策與慣例。
(投下)最初可以作牧地,不限于農耕。
分地包括地上的人民(分民),又所謂賜戶,則不包括土地。
分地由勳戚派人治理(征兵、征賦)。
誅求無厭,随箭賜地。
分地、分民有種種名稱,如憲宗之母有“脂粉絲線顔色戶”四萬戶。
1236年,分地由官吏收租; 1254年,倡導農業,知重農業(憲宗時,世祖事); 1261年,牧地聽民耕種(世祖); 1263年,禁改農田為牧場; 1273年,在和林屯田,僅八十一人; 1276年,下江南,維持租佃舊關系。
二、元代人民生活 分地:1233年,下江南以後,分地多以之種植,因金朝貴族和勢要之田全由漢人佃種。
因之河淮之間人民受雙重壓迫。
蒙古對金之富豪未摧毀,這是蒙古統治河南的基礎,也是後來維持江南租佃關系之先決條件。
租佃:金之豪富投降的經驗,作成元下江南的政策。
這和餘玠在四川釣魚城抗元有關(1259)。
南宋投降的人。
元初仍宗田舊額,不撥括田畝。
元田租之重,佃客不能免租之惠。
佃戶的地位。
元代土地的兼并。
1285年前曾丈量田畝。
1302年,始有意整頓田賦,維持原來的地主與佃戶的關系。
1.元代的種族壓迫 甲、種族的等級 A.等級之分。
四等中有南人。
蒙古人入中原,漢軍之方什七八。
史天澤之為中書右丞相在1261年。
平宋後尚重用漢人。
B.起于何時?《元史》十三至元二十二年(1285)五月诏稱新附人。
《元史》十四,至元二十三年(1286)五月“參用南人”。
平宋(1279)以後才有。
C.為什麼要分?懷疑漢人自1262年李璮之變,曾收史、嚴、張、王諸萬戶權,但對漢人仍利用。
乙、種族等級的限制 A.法律地位的懸殊:蒙漢人地位之懸殊。
怯薛。
B.文化的相互吸收:少數種族統治多數。
要從民族利益來分别,不可 拘于民族成分,征服者統治被征服者,矛盾一直存在的。
初期利用其智慧,如成吉思汗之利用。
繼而利用其方法,如斡脫、儒術、賦稅。
再則,利用其矛盾,如新舊之争、色目與漢人之争,最後以法律定其等第。
C.種族之對比。
文化習慣不同所造成之差别分歧,世祖時的贊同漢化雜居,造成的互相吸收,漢化與胡化。
丙、元代種族問題特異之點 A.與金遼相同,不是戰勝民族将戰敗民族全部作為奴隸。
B.這說明社會已進入封建社會,沒有倒退。
C.這是政治上的限制,政治待遇上的不平等,政治的壓迫,也就是民族歧視,因此有民族的仇恨。
D.在某些方面政治待遇也有平等的,如軍兵不應差役,是不分民族的,田地是不受民族限制的。
E.在經濟上沒有限制,經濟的待遇不平等,也就說明蒙古、色目、漢、南人的上層可以勾結一起,剝削農民,所以階級仇恨深。
F.也就說明舊地主階級所以仍然保持的原因。
G.也就說明元代土地政策之所以發生與存在。
具體事實具體分析,這就是曆史主義,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反對穿鑿附會,标新立異。
2.驅口、奴婢與佃戶:甲、相傳十階級不是階級乙、太宗時上中下戶丙、驅與良可以買賣,驅不限漢、南人,驅與投充,投充人還享有私有财産與人身部分自由。
3.宗教 秘密宗教性的,自來為統治者所嚴禁,無從掩蔽。
相反的,秘密宗教對農民有吸引力,農民向來利用宗教,開展各種活動,成為中國農民起義的一個共有特點。
秘密宗教是封建的,是反對皇權的。
甲、白蓮教會 白蓮教是長期潛伏在人民群衆中間的,雜糅中外教義的,結合地方迷信的,不分男女老幼的,不必出家吃齋的一種宗教。
是要推翻現狀,改朝換代,解除痛苦,改善生活的一種封建組織。
乙、白蓮會與彌勒教 白蓮會起于南宋初,為佛教支流,信仰彌勒淨土,又稱彌勒教,彌勒教在前,隋初已有彌勒教的活動。
610年,彌勒降世之說。
彌勒教相信未來會比現在好,但它是消極的、等待的、寄空想于未來的,沒有鬥争性。
丙、白蓮會與摩尼教(起源于三世紀,唯心的、有兩重性的、不徹底的。
二宗、三際。
經典。
)摩尼教:懷念過去,相信未來和過去一樣,它有鬥争性,但不徹底的,隻要恢複過去,不必勝過過去。
丁、白蓮會與道教 道教認為:一切都是假的、空的、清淨的,能保持目前的狀況就好,它沒有鬥争,反對鬥争,主張無為。
新道教何以不能領導群衆?道士本身就是地主階級,依附元政權,道教的三境說法與摩尼之際類似相近。
元末起義紅巾中有道士,見元史卷188《董搏霄傳》。
又卷182《許有壬傳》有稱棒胡,自稱“李老君太子”。
戊、白蓮會與白雲宮 己、元代的禁斷白蓮會:至元時的禁斷(1281),皇慶時(1312)馳禁。
明初仍然有活動。
佛教主張:人生是苦的,樂土在另一世界,反對鬥争,戒殺,虛幻。
庚、元末起義由白蓮教領導的原因: 由于元代人民既受封建地主之壓榨,又加以民族之歧視與迫害,因之不滿當時的現狀,懷念過去,因之也就想望将來恢複過去。
彌勒、摩尼的教義符合了人民的這種願望,容易受到崇信,但勞動人民是要生産的,不能出家,既不出家就不能單純的崇拜一個宗教,不能崇信一個神教,不能固定一個教,于是各教雜糅,混合彌勒、摩尼,以及民間迷信等佛道的因素,既不出家,又不吃齋,也不天天拜佛,白蓮會就成了人民的組織。
白蓮會内雜有摩尼教義,摩尼教在現實生活中有相當的鬥争性,于是白蓮教和彌勒教不一樣,隻是等待未來,而有直接行動,不是等彌勒佛降生,而是說彌勒已經降生。
白蓮教雜糅有彌勒教義,彌勒教認為後必勝今,也就增加了信心,截斷了妥協意識(摩尼教義不徹底部分)。
人民把希望寄托給白蓮會,白蓮會也就用簡單、靈活的教義和行動組織人民,号召人民,新的教義是随時發展的,可以是反封建的(宋、明),也可以是反禮法的(元、清);可以反宋朝統治者,也可以自充宋朝統治者的子孫(韓林兒);可以崇拜甲(彌勒佛),也可以崇拜乙(明帝);可以收容貧民,也可以收容地主。
初起是違法者的組合,也是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文化的組合。
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便發展為反對當時統治階級的革命團體,不是一開始就以反對當時統治者為号召的。
因為他們是對當時現狀不滿,起來作鬥争,有群衆一樣的要求、目的,所以要看當時的主要矛盾是什麼,他的号召是什麼?所以有時是反封建的,有時是反少數民族統治的,有時是兩者全反對。
與後來天地會專以反滿為号召不同,也與從前新道教隻為保全自己财産不同,也與當時的佛道為當時統治者服務,騎在人民頭上不同。
所以單純說它是反封建的或反對非漢族的統治的組織都不全面,也不确切,也不是一開始就是一個革命鬥争組織。
中國秘密宗教組織有其迷信的一面,也有其現實的一面;有其封建的一面,也有其反封建的一面;有其不徹底的一面,也有其鬥争的一面;所以在中國革命曆史上,起了很大的組織、推動、領導作用,但如果說所有農民起義都是秘密宗教組織領導的,也不确切。
(1)不是某一地方為某一事件而臨時組織的,而是長期團結的,因此不是烏合之衆; (2)不是某一時期的僅有的,而是長期潛伏的,它的時伏時現,完全是看矛盾的發展; (3)不是某一宗教的,而是雜糅多種宗教迷信的,因此不僅是迷信的,也是一直存在的; (4)不是某一政治主張或理想所領導的,而是為當時部分封建統治者所領導的,因此不易成功。
不能滿足群衆要求; (5)潛伏時是迷信組織,迷信活動而伴有革命活動;行動時是革命組織,隻有革命活動而鮮有宗教活動。
三、元末的農民起義軍 以前談元末人民的苦痛,說明革命意識的來源。
以前談元末人民的組織,說明革命力量之來源。
現在談元末起義的具體條件,為什麼起義發生?為什麼起義軍成了絕對力量?為什麼與其他起義軍不同? 1.元末的自然災害 2.元末的治黃河:改道;治河:1344、1347、1348、1349;開河:複黃河故道,1351年。
3.起義的先後 甲、元末起義的前後兩期:1337&mdash1348,1348&mdash1368,差别所在、原因 乙、紅巾的起義:汝穎起兵1351年五月、蕲黃起兵1351年八月 何以起義于汝穎:汝穎、蕲黃在元同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人民之負擔相同。
賈魯治河在此區域,人民災害相同。
歸德一帶(颍州之北為亳州,亳州之北為歸德)為宋在滅金後恢複之地,複為元攻取,黃州為世祖攻鄂州渡江之地,均飽遭兵禍,其騷擾仇恨相同。
兩地均為白蓮教廣布之地,其組織信仰相同。
既然同是一個白蓮會,何以分頭起義,不合為一?正說明白蓮會不是一個統一領導的宗教團體,沒有教主,沒有統一的組織,大家隻有一個希望&mdash&mdash推翻當時的統治者,他已快完了,可以推翻,人人全可以領導,人人全可能是下世的彌勒佛,或明尊,所以韓林兒稱小明王,明玉珍本姓旻,改為明,朱元璋稱大明,多少也有這個意思。
丙、參加起義的主要力量 (1)何以這次起義成了不可撲滅的力量?(2)參加起義的是否是城市遊民?起義主要力量是雙重壓迫下的農民。
在至正八年至十三年1248&mdash1253間起義的領導人物,多數為三十上下的人,不是太年輕,認識矛盾;不是太年長,辦事力強:朱元璋25,張士誠33,陳友諒32,徐達22,常遇春23,明玉珍22。
劉福通、郭子興、徐壽輝較長。
起義人的出身:不全是農民,有商人、漁人、小吏,有走私的商人。
那末這些起義的是否城市的流民集團,不事生産不參加勞動的流氓無産階級?可以回答不是的。
參加起義的主要力量是農民。
我們說白蓮會是沒有一定政治主張和理想,那末起義後是否隻是搶掠破壞?也可以否定回答不是的。
《明史》122《韓林兒傳》:“毛貴稍有智略,其破濟南也,立賓興院,選用元故官姬宗周等分守諸路,又于萊州立屯田三百六十所,每屯相距三十裡,造抵運大車百輛。
凡官民田十取其二,多所規畫,故得據山東者三年。
”是其一證,要看他時間是否來得及。
丁、紅巾以外的起義軍與地主武裝:說明兩個問題,(1)紅巾起義究竟是反民族的鬥争,還是反封建壓迫的鬥争;(2)紅巾起義軍與其他起兵諸人不同之點。
劉福通擁韓林兒起義,國号曰宋,假稱林兒為徽宗九世孫,号召“韫玉玺于海東,取精兵于日本”。
第三章明太祖的政策起義前、起義後、建國後 一、朱元璋的出身 1.貧苦外來佃工的兒子 據朱元璋自己寫的《皇陵碑》:祖與父全家渡淮至泗州墾荒,長兄生于泗州津律,仲兄生于靈壁縣,三兄生于虹縣(今并入泗縣),元璋生于鐘離縣(今并入鳳陽縣)東鄉,生後十年,又遷縣之西鄉,太平鄉孤村莊。
兄弟四人生于四縣,看出他家的遷徙不定,在一地住不常,是一個外來的客戶,從遷徙不定來看也說明他家的無田而耕種别人的田。
《皇陵碑》又說:“昔我父皇,寓居是方;農業艱辛,朝夕彷徨。
”又說:“長兄侍親,仲兄三兄皆出贅。
”出贅就是變相奴仆,非最窮者不肯出贅。
凡此均說明家裡是極貧的。
《皇陵碑》又說:“俄而天災流行,眷屬罹殃&hellip&hellip孟兄先死,合家守喪。
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
”知其家是佃戶。
又說“忽伊劉兄之慷慨,惠此黃壤”,死後無葬地,由他人轉贈,可知其家無一分地。
據《實錄》:1344,太祖之父死于四月六日乙醜,長兄死于四月九日戊辰,母死于四月二十二日辛巳,九月乙巳出家于裡之皇覺守,師事沙門高彬(《皇陵碑》)。
出家也是由于貧窮無養的。
在這樣貧苦的家庭出身,階級意識、鬥争意識不可能不強烈的。
2.蒙軍南下,對外族侵略有認識的迷信家庭。
朱元璋的外祖姓陳,失其名。
《實錄》謂陳泗州人。
據宋濂《銮坡集》卷二《揚王神道碑》說是淮揚人,南宋末年當兵(名棣尺籍),從張世傑扈祥興帝(帝昺),駐南海,與元兵大戰(1279)崖山,失敗後回裡,年九十九歲死。
兼《明太祖實錄》言,太祖父1344年死,年五十九,應生于1286年(1328年生太祖時,年四十三。
)在陳老從軍之後七年。
陳年既有九十九,則其與元軍慘烈戰争之事,必能告知子女。
說不定,太祖生時,陳老還未死,而太祖亦得聞之。
否則宋濂之碑文内容無從知之(陳老無子)。
在這種家庭出身的人。
認識外族侵略之慘,與種族意識之高漲,也是很自然的。
據宋濂的《揚王神道碑》,陳公會巫術,能呼風喚雨&hellip&hellip 又《實錄》載:太祖生時,其父母夢黃冠&hellip&hellip 《皇陵碑》稱:念二親與君年幼&hellip&hellip者,則其家庭是一基層宗教之家庭。
太祖年十七入皇覺寺為僧,親受宗教之感染。
又在白蓮教區域流浪幾年,本人又有白蓮教&mdash&mdash紅巾的朋友(見《實錄》),則參加紅巾起義亦是很自然之事。
見《明史》一三九《李仕魯傳》。
3.流浪八年,積累了社會經驗(1344&mdash1352) 朱元璋入皇覺寺凡五十日(《皇明本紀》、《明實錄》),寺主因歲饑,停僧衆飯食,元璋遂出而流浪。
《皇陵碑》:“居未兩月,寺主封食,衆各為計。
雲水飄飏。
我何作為?百無所長。
依親自養,仰天茫茫。
既非可情,侶影相将。
突朝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趨跄。
仰穹崖崔嵬而倚壁,聽猿啼夜月而凄涼&hellip&hellip身如蓬逐風而不止,心滾滾乎若沸湯。
”這實在是行乞。
凡三年複歸皇覺寺(序碑作一年)。
(《明本紀》、《實錄》)則當至正七年(1347),太祖二十歲。
(趙翼說他是遊丐。
)太祖流浪和議複回,《實錄》說是:“時泗州盜起,列郡騷動,複還皇覺寺。
”泗州盜起,《元史·本紀》不載,惟至正七年二月有“河南、山東盜蔓延濟甯、滕、邳、徐州等處”,或包括其中。
泗州盜起,與鐘離何幹?太祖何必回來?此中大可尋味,惜無史料可證。
在流浪期間,太祖曾到光(黃州)、固(固始)、汝(汝南)、颍(阜陽)、(實錄)廬、六(《皇明本紀》、《實錄》作合淝、六安危素所撰《皇陵碑》謂“南曆金鬥,西抵無錫,北至颍州”,待考)。
這一帶是紅巾區域白蓮教區域,又為軍事要地,與後來太祖之事業有關。
太祖起義不向西北發展,未嘗再至颍、汝、光、固,由于其地為劉福通所有外,或尚有避去舊遊之意,或深知其地無可取也。
朱元璋複回皇覺寺至參加農民起義,凡五年(1347&mdash1352,《皇明本
五月至七月。
元代二單位 明代九單位 明清之際一單位 清七單位 第一章蒙古帝國與元 三河草原部族;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社會&mdash&mdash遊牧、封建、農業 甲、教課用書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五章第六節(13頁);第六章第一節(12頁) 乙、補充用書伍拉祺米爾索夫(或譯烏拉吉米索夫)《成吉思汗傳》(摘讀)同。
《蒙古社會制度史》第一章第一節。
丙、參考用書《長春真人西遊記》,趙珙《蒙鞑備錄》,彭大雅、徐霆《黑鞑事略》,張德輝《邊堠紀行》,《新元史》一、二。
第二章蒙元的統治 1.元的成立:蒙古入中國後三種不同的土地政策&mdash&mdash破壞&mdash&mdash改隸(分地)&mdash&mdash因襲(維持宋舊制)&mdash&mdash加強中國的農業封建&mdash&mdash奴婢、佃戶&mdash&mdash南北異制。
2.種族的壓迫:四階級、十等、漢人的地位&mdash&mdash軍事&mdash&mdash政治 達魯花赤、怯薛、愛馬、駐防、奧魯、官僚資本、高利貸、文化、宗教 種族壓迫與經濟壓迫結合起來。
第三章蒙元與國際 1.蒙古西征:四汗國;四汗國與蒙古統治 2.國際貿易:蒙古的統一中國;溝通南北;交通商業;元代的站赤 波斯人作了東西商業的中介人。
元代通西方道路。
兩條陸路,一經阿裡麻裡(天山北路)向熱那亞,一經伊蘭向黑海地中海沿岸。
海路&mdash&mdash經由印度。
中國兩個大商業中心。
北方的汗城&mdash&mdash漢八裡克&mdash&mdash北京,南方的蠻子城&mdash&mdash杭州。
對外大吞吐口&mdash&mdash泉州。
商業發達而資本沒有發達。
色目人用斡脫制統治工商業,壟斷、壓榨、包辦,不準中國人參加。
所以中國資本不能走向工商業,而仍投放農業。
馬可波羅到中國也用的斡脫制。
加強了中國農業封建。
元亡,東西交通一斷,工商業即刻破産。
第四章元未農民起義 1.汝颍起義:元末起兵者甚多;何以汝颍兵起而蔓延各地;治河;以白蓮教團結内部組織内部;白蓮教;何以北宋末新道教未發揮作用;元朝利用了新道教;證明斯大林上層建築有積極作用之說;元末起兵 2.朱元璋:出身;是否脫離生産;反對白蓮教(讨張士誠檄);民族意識(家庭教育、以民族号召為手段&mdash&mdash與陳友諒書與察罕父子妥協);階級意識(反地主、與地主妥協);複唐衣冠不言宋 第五章明代經濟制度 1.土地:元末大亂版籍多亡,明太祖隻命人核實天下土田,隻收賦稅。
但土地有變動,定其賦稅,沒有重新分配;官田民田之别;土田政策南北有不同(配合元制,元中與元初已不同),南:有籍者仍舊,無籍入官。
流民複業,依丁力耕種,不以舊田為限,中原:計民授田(北方近城地,人給十五畝,蔬地二畝,免租三年),河北:占田(土著先占,畝廣,遷民新占,畝狹。
“土地不均,未有如北方者。
”&mdash&mdash《明史》77);屯田(軍、民、商);莊田;墾荒(“每年少者千畝,多者二十萬畝。
”&mdash&mdash《明史》);兼并占奪;明代田數;地主的剝削;明初富民 2.賦役:戶口制特點;戶籍日少的原因;丁役的大略;洪武役輕;租賦制;賦役改革之原因;提編;加派 第六章明代政治制度 1.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内閣制度:明初的丞相與大都督;内閣與丞相職權的不同;各機關互相颉颃&mdash&mdash為了集大權于一身&mdash&mdash皇帝;内閣職權之漸大;首輔;首輔與太監;科道與門戶 2.邊防與軍制:軍與兵;“以軍隸衛,以屯養軍,後失其制,軍外募民為兵,屯外賦民出饷”&mdash&mdash範景文;邊腹内外明代車隊數;九邊;邊防政策;太祖、成祖;馬;朝貢 第七章明末農民起義 1.明末的階級矛盾:外患;國内用兵;政治的腐敗;知識分子的思想&mdash&mdash地主&mdash&mdash養望&mdash&mdash高官;人民的負擔&mdash&mdash提編&mdash&mdash加派 2.李、張的起義 第八章滿清入關 1.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滿州的強大;滿州入關的要求逐漸加強;努爾哈赤父子的政策;多爾衮的與起義軍結合的企圖;吳三桂引清兵縮短了入關的裡程;李自成的軍隊數目與其失敗;失敗不全由内部腐化;地主階級的背叛祖國;階級門争尖銳化;地主階級皆盡投降外族;李自成失敗後的部下;滿洲入關後的政策 2.南明的民族鬥争 第九章清代的政治經濟制度 1.土地與賦役 2.官制與駐防 第十章内外的用兵 1.疆土的拓展原因與政策 2.國内的起義 三、1952年秋季學期南開大學“中國史第三段”教學大綱 一九五二年十一月 十二月二日(2)四日(2)六日(1) 七日(1)九日(2)十一日(2) 十三日(1)十八日(2)二十日(1) 廿一日(1)廿三日(2)廿五日(2) 第一編隋唐之部 第一章隋的統一和滅亡 第一節隋代統一在曆史上的意義和作用 第二節隋代經濟政策及經濟情況 第三節隋末統治階級的殘暴統治 第四節隋末農民大起義 (以上楊志玖講) 第二章初唐的經濟發展與政治機構 唐代年代所謂初唐範:三編二章一節;呂:十二章第一節 第一節均田制下人民的生活人口數、均田法、租庸調法 第二節工商業的發達 1.商業都市之勃興、市場制度之确立 2.飛錢之流通 3.外國貿易之發達 4.工業之經營 第三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構造 制度的淵源、外輕内重、六部與三省 地方政府、諸王與都督 第四節府兵制與科舉制 府兵的來源、唐代府兵、唐代的府、番上 科舉之起、明經與進士 第三章唐代對外關系&mdash&mdash唐代文化對于世界的貢獻 第一節唐與突厥 第二節唐與西域 第三節唐與吐蕃、南诏第四節唐與高麗、日本 第四章唐代的衰亡 第一節均田制的破壞與莊園制的興起 1.破壞原因:私田增加;官田侵占:借荒、置牧、典貼;均田不均:人口增加、土地減少、抗田 2.莊園的成立:大田産;賜田賜花;侵占 3.莊園組織:奴婢、莊戶、莊客、佃家、佃戶、雇工 4.兩稅法:數目、辦法 5.小結:中國莊園設立經營方法與歐洲不同;兩稅法是從何處發展來的 第二節府兵制的破壞與鎮兵及禁兵 1.府兵破壞的原因:軍鎮加強,人民負擔增重;逃亡增加、富民避役、募兵開始 2.府兵破壞的經過 3.新兵制的成立:地方團練征兵、軍鎮健兒、鎮戍 4.藩鎮兵:節度使之由來與其目的、藩鎮之起 5.禁兵:宦官之兵、營兵 第三節統治階級的矛盾與鬥争 1.皇位的争奪:李世民與李建成、李元吉的鬥争;武氏與李氏的鬥争 2.安史之亂:唐代的西北、安祿山 3.藩鎮:長安政府與地方政府之争鬥 4.黨争:朝臣内部的矛盾鬥争 5.宦官:朝臣與内臣的鬥争 第四節農民起義與唐代的覆亡 1.唐末農民的生活、統治階級的奢靡 2.高仙芝、黃巢的起義:高、黃的出身,起義于長垣 3.黃巢起義軍的轉戰南北 4.黃巢起義的失敗:遊擊戰術、政治認識模糊、臆測群衆、朱溫叛變 5.唐的滅亡 第五章唐代社會意識形态 第一節佛教與道教 第二節域外傳入的宗教 第三節文學 第四節藝術 (以下楊志玖講) 第二編五代遼宋夏金之部 第六章契丹人的興起 第一節契丹國建立的過程 1.契丹族:契丹名稱、契丹人、契丹人活動區域 2.契丹進入封建社會:契丹人的組織 3.耶律阿保機的建國:阿保機統一八部、八部大人 4.契丹人南渡與遼朝的成立(927&mdash947):石敬瑭的屈辱、契丹兩次南下、遼朝的建立 第二節燕雲十六州的割讓 1.燕雲的名稱與區域:名稱(幽薊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
燕,燕京;雲,大同)、區域(山前七州、山後九州) 2.契丹人的南下 3.燕雲割讓的影響:地理形勢、喪失大量土地、無關可守 第三節遼朝統治下漢人的反抗運動 1.契丹人的殘酷統治 2.漢人的反抗:河陽起義、陝州起義 第四節與漢人接觸後契丹社會所起的變化 1.漢人的出塞 2.漢城的建立 3.漢人對契丹的幫助:經濟方面、政治方面、軍事方面、文化方面 4.契丹社會的轉變有類于漢人 第三編元代之部 第十四章蒙古人的興起 第一節蒙古的先世 1.蒙古民族的名稱 甲、中國曆史記載中所見的蒙古名稱 乙、蒙古民族在中國的活動:①宋②唐③漢 丙、名稱的來源:①武勇②銀 丁、蒙古名稱的開始 戊、成了金民族的永久名稱 2.蒙古民族的祖居地&mdash&mdash三河草原的遊牧民族 3.蒙古民族的曆史傳說 第二節成吉思汗興起前的蒙古社會&mdash&mdash主要是十一二世紀 1.經濟基礎(遊牧社會) 甲、初期畜牧兼狩獵:①白面,自畏兀裡來②有黍、米,甚少③簡單種植,是否蒙古人自種無材料:種植知識的來源、知道的農産品④耕種或農業由畏兀兒來 乙、原有固定的牧地 丙、沒有農業 丁、人民生活:①天幕②車③燒食④乳酪⑤衣物⑥打鐵⑦物物交換 2.社會組成 甲、氏族制度:①父系,族長制尚有母系社會的殘餘②族外婚③重視世系④私有财産存在 乙、财産繼承:①末子繼承财産②寡婦繼承的特權 丙、氏族的組成:①貴族、平民、奴隸②支族、氏族、部族。
丁、社會性質:①強烈的貴族意識②迷信天,對宗教一視同仁③畏兀兒文化的崇拜者④掠奪的傳統⑤優待部下,注意部下利益 第三節成吉思汗的事業及其批判 1.十二世紀的蒙古 甲、成吉思汗:①生年②破落草原貴族家庭③興起與稱汗④性格 乙、蒙古的各部族:①分布的情況②成吉思汗的政策:遠交近攻 2.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 甲、與塔塔爾部的鬥争(1202):①1194,王汗協助金納進攻②1200,與王汗和劄木合聯合③複仇不再進攻④1202,王汗攻取之 乙、與蔑兒乞部的鬥争:①世仇②1195,王汗為乃蠻所抄③1203,蕩之 丙、與劄木合部的鬥争(1201&mdash1205):①1201&mdash1205,與劄木合對立②與王汗合兵拒劄木合③劄木合複與王汗合 丁、與客列部的鬥争(1202&mdash1203):①1202,貪黩而破裂②1195,王汗為乃蠻部攻③④ 戊、與乃蠻部的戰争(1204&mdash1205):①1199,與王汗合攻之②1204,攻河套③ 3.成吉思汗的西征 甲、遊牧民族侵略原因 乙、西夏的滅亡(1227):①西夏&mdash&mdash黨項族由藩鎮割據建立的國家②西夏的富兵&mdash&mdash從畏兀兒商人知道③蒙古族進攻西夏④完成第一次攻城戰的勝利 丙、畏兀兒降(1209) 丁、侵入西域(1219&mdash1226) 4.金朝的滅亡 甲、蒙古的南下(1210&mdash1213):三道南下 乙、金朝遷都汴京(1214) 丙、金朝滅亡(1234):①與宋聯軍的政策②宋聯蒙古的企圖③宋與蒙古失和 丁、窩闊台的四件大事 5.成吉思汗創立的制度 甲、成吉思汗的成功原因 乙、蒙古軍隊與後勤 丙、怯薛 丁、大劄薩 第十五章元朝統治下的中國 第一節元朝統治階級對中國的統治政策 1.元朝的開始: 甲、起于忽必烈:①以元為國号的意義②1271年,滅宋以前 乙、蒙古帝國與元朝:①蒙古帝國的一部分②蒙古帝國與元的分界 2.南宋的滅亡 甲、南宋與蒙古的鬥争:①聯合攻金,南宋有人反對②蒙古與南宋失和:蒙古在與宋盟約之破壞 乙、蒙古攻宋之四期 丙、蒙古攻宋之政策:①招降政策②地主階級的叛變 3.統治中國的政策 甲、種族:種族階級 乙、政治壓迫:①政治上種族之限制②探馬赤軍③達魯花赤④民社 丙、經濟壓迫 第二節中國經濟的畸形發展 1.資本:甲、鈔券&mdash交鈔、寶鈔;乙、高利貸&mdash斡脫錢; 2.工商業:甲、商業;乙、城市;丙、交通:①站赤②江運③海運;丁、工業 第三節在中國的色目人 1.在政治上地位 甲、色目人取得地位之原因:①與蒙古民族接觸早②不同民族帶來不同的文化 乙、蒙元統治集團的色目人 2.斡脫與工商業:甲、斡脫方法;乙、行會 3.西域文化與西域人的華化 甲、教育蒙古人 乙、色目人傳來之技術科學:①星曆②醫藥③石砲④建築術⑤藝術 丙、西域人華化 第四節文學與宗教 1.元代文學 甲、格調解放 乙、内容加了新的事物 丙、接近群衆 2.元代宗教 甲、蒙古有的薩滿教 乙、新道教 丙、番僧 丁、元代佛道之争 戊、也裡可溫 第十六章元代的衰亡 第一節統治階級的内部矛盾 1.皇位繼承之争 甲、忽裡勒台 乙、元的四次嗣繼之争:①成吉思汗死後之争②太宗死後之争③定宗(貴由)死後之争④憲宗蒙哥死後之争:四十年的戰争 2.皇室與豪強權利之争 甲、忽必烈的好利 乙、盧世榮盡禁權勢擅利的鬥争 3.派别的對立 甲、元代的行政組織 乙、漢化派與守舊派(《元史》一二五《高智耀傳》) 丙、漢人的言利派與反言利派(《元史》206《王文統傳》、158《窦默傳》、157《張文謙傳》) 丁、漢化派與色目派(158《許衡傳》、205《阿合馬傳》《桑哥傳》) 第二節對漢人的殘酷剝削與壓迫 1.元代的土地政策 甲、牧地:①牧地之禁不徹底②戶口逃亡(《元史》160《李昶傳》,1260較1257少十之六七,耶律楚材蔭逃戶三十五萬;《元史》137:“内地百姓流移江南七十五萬戶。
”) 乙、簽軍括馬漢軍1262,1274(50000),1277(32206),1286,1287,1288,1289,1293(100000),1295,1298,1299,1320三次,1322 丙、役民:坑治役民夫、開河、造船、伐木材、拘水手、築宮城 2.甲、河淮之間的分地與隐占:①金代官田②分地來源,各處多方③分地設官 乙、江南的租佃:①元代取民寬之說不可信②官吏貪污③地主兼并 3.稅課政策 甲、表面輕而實重:①13世紀,酒加十倍②13世紀,京兆課額,由一萬九千餘增至五萬四千餘③《元史》205《鐵木疊兒傳》:“仁宗通祐初(1314)較國初加五十倍。
”④《元史》94《食貨志》:1328較1276,商稅加百倍。
乙、官賣:①酒②醋③鹽④鐵器 第一編明代之部 第一章明代的統一 第一節元末的農民起義 1.雙重壓迫下的反元運動 甲、不斷的起義 乙、反元的民間秘密結合:①唐宋以來反封建的秘密結合:宗教形成與地方信仰、民間傳說相結合的彌勒佛下世的組成②元代的查禁圖谶與宗教 丙、元末連年災旱與修治黃河影響了生産:①黃河改道②賈魯治河1351 2.元末農民大起義 甲、前期 乙、方國珍的起兵(1348)、起兵諸人(1337&mdash1341) 丙、紅巾的起義(1351) 丁、紅巾以外的起義軍 戊、反抗起義軍地主武力&mdash&mdash鄉軍 3.劉福通失敗 甲、得地不守,後勤無從接濟 乙、進兵面廣,所經兵源缺少(河北地) 第二節朱元璋的起兵與戰略 1.朱元璋的參加起義 甲、朱元璋的家和他的出家(1328&mdash1352):出身、皇覺寺為僧(1344)、遊食四方(1344&mdash1347&mdash1352) 乙、參加起義(1352) 2.朱元璋起義後的戰略 甲、确立以自己為中心的勢力(1353) 乙、在龍鳳旗幟下渡江(1355)與取金陵(1356) 丙、在夾縫中伸張勢力(1356&mdash1360) 3.朱、陳、張的争衡(1360&mdash1367) 甲、三個人的主觀願望:朱:陳先交鋒,自斷其後,徼元滅陳;陳:連張攻朱,然後攻張;張:坐待朱、陳之敝 乙、朱元璋與元妥協而攻陳 丙、滅陳後攻張士誠 丁、朱元璋軍費出自太平、甯國、應天、廣德、鎮江五郡 第三節朱元璋建立明朝與統一中國 1.明朝的建立(1368) 甲、朱元璋自稱大明皇帝:①以前用龍鳳年号,1366韓林兒死,凡十二年。
1367稱吳元年。
此時江南統一②稱帝用推戴方式③“大明”的意義 乙、地主集團勢力的分别擊潰:①南北并進,正月福建平,四月廣東平,七月廣西平,二月山東平,四月河南平,十二月山西平,1369年八月陝西平②水陸并進,鉗形攻勢③變亂十七年,人民希望統一 2.蒙古人退出長城 甲、由大都退開平。
1369八月。
退出六萬人,原四十萬人 乙、由開平再退和林。
1369六月。
丙、三次北征:①1370徐達、李文忠:克應昌,元主已死,得宋玉玺②1372徐達:攻和林③1387九月藍玉 3.明軍深入西南與中國統一 甲、入川1371傅友德 乙、入滇黔1381傅友德、董玉、沐英 4.明代行政區域 第二章明代土地制度的發展 第一節明初的政策 1.恤民重農:營田水利;墾荒省役 2.敬天法祖:法祖所以約束專制之主,敬天在恤民;不準變更祖法,因之不進步 3.土地政策與元相應 第二節官田、民田、屯田與其生産 1.官田與民田:官田;民田 2.屯田:軍屯;莊田 3.明代墾田 第三節戶籍與丁役 1.戶籍、民籍、軍籍、匠籍 2.裡甲和甲:十戶為甲,十甲為裡;裡長、糧長 3.丁役:裡甲;均徭;雜泛 第四節田賦制度 1.兩稅(魚鱗冊):夏稅秋糧;賦期賦額;本色、折色 2.賦役制之弊 3.田賦改革:改革的原因;征銀之始;過渡辦法;一條鞭法田減少之故:(1)撥給于王府;(2)欺隐于猾民;(3)豪田避役;(4)抛荒 4.田賦收入:明初與中葉之比較;明初富民;佃戶負擔 5.明代漕運 6.賦役之弊:丁役;田賦;蝕耗;洪武役輕 第三章進一步發展的明代工商業 第一節工業制造之發展 1.進一步利用自然力:風力、水力、煤 2.利用器械的制造 3.利用火藥 4.手工作坊 第二節市場與交換 1.商業 2.市場 3.建置 4.大明寶鈔與白銀:鈔券、銅錢 5.高利貸:典當、高利貸 第三節對外貿易 1.入貢 2.明代市舶司 第四節海外交通與移民 1.明初海禁 2.三寶太監下西洋 3.中華民族向海外發展 第四章絕對集權的統治機構 第一節中央官制與内閣 1.洪武初年的丞相 甲、入南京後的幕僚長 乙、明建國後的丞相 2.丞相制度引起的統治階級内部鬥争 3.丞相制廢除後六部 甲、以尚書任天下事 乙、九卿科道 4.内閣大學士 甲、大學士制度 乙、内閣與六部職權之消長 丙、首輔 丁、會權與門戶 第二節批紅與宦官 1.明代裁決政務辦法的演變 2.太監的批紅 第三節地方官制與分封 1.郡縣與分封并行的政策 甲、地方官的三級制&mdash&mdash三司&mdash&mdash府&mdash&mdash州縣 乙、地方官與分封諸王權限之劃分 2.分封之目的與影響 甲、分封的目的:①翊衛王室②監督地方官吏 乙、建文時的削藩與靖難 丙、燕王朱棣的稱帝 丁、永樂後的分封 第四節科舉與選拔 1.明代的學校 甲、國子監 乙、府州縣學 2.明代的考試 甲、秀才、舉人、進士 乙、考試方法 丙、兩途并用學三途并用 第五章軍制、邊防與邊患 第一節軍隊制度 1.軍籍與衛所 甲、軍籍:①屬都督府②來源:從征、歸附、谪發③世籍 乙、衛所制:①組織②設置政策一郡設所,連郡設衛③全國軍隊數 丙、以屯養軍:①正糧自贍②餘糧六石上倉③旗幟衣裝官給 2.訓練與番上 甲、京營三大營 乙、番上&mdash班軍:大甯、山東、河南、山西陝西、中都,共76萬人 丙、軍隊的統率:①出征命将②征調“用寶金符”③景泰以後的兵部 3.募兵之起 甲、占役:屯田破壞、十弊 乙、募兵:①親兵②募兵 第二節九邊 1.明代邊防 甲、邊備政策:①太祖;②成祖 乙、成祖出征塞外:四次 丙、軍馬問題 2.長城的九鎮 第三節瓦剌入寇與中國的守禦 1.土木之戰 甲、瓦剌入寇:①瓦剌民族②入寇原因之一 乙、英宗的親征 丙、土木夜戰的失利:①英宗北狩②失敗原因 2.京門守禦 甲、不遷都的決心:①遷都之争②守城大策 乙、京門與戰:①九門分守②三戰大捷 丙、沿邊的戰守:①斥和②寇退的防禦③寇至的剿殺 3.瓦剌入寇引起的統治階級内部問題 甲、英宗北狩與景帝即位 乙、英宗南遷與複辟:①南遷由于抗戰②複辟的影響:驕奢、腐化,經濟上沒有減少剝削;政治沒有增加改善,沒有警惕;軍事上沒有加強警惕;宦官勢力依然沒有裁抑 第四節鞑靼民族不斷統兵南下與明朝恢複河套的原因 1.鞑靼不斷南侵 甲、鞑靼蒙古仍略邊,1388年内部紛亂 乙、鞑靼南侵:①南擾的地方②南擾的人 2.收複河套之議 甲、鞑靼入居河套:①河套②入河套之始(1462) 乙、明朝的幾次收複河套:1466、1470、1471、1546 第六章東南倭寇與侵朝鮮 第一節東南倭寇 1.明代海防及與日本之關系 明代一萬三千三百裡的海防線 甲、戍守式的海防:①沿海要害築城戍守②多橹快船巡徼③大船薄戰 乙、海防的布置:①以防守為主②布置無常③浙江四衛④福建五指揮使司後改五寨⑤山東的八總案⑥南直隸的四衛 2.明與日本的關系 甲、明代的政策:①明太祖的不征之國②明成祖時之寬假 乙、日本南北朝時代(1336&mdash1392)的武士海外劫掠:①日本史書認為是元代侵略,所謂“文永”“弘安”即皇元時之征日本 3.倭寇之起 甲、倭寇之起:①中國人作向導②與市舶的關系 乙、倭寇的攻掠:①方法②攻掠區域③始于1547 4.倭寇的平定 甲、分化與變成漢奸 乙、武力平定 5.倭寇的影響 甲、民間蓄積的破壞 乙、募兵更盛,增加了人民負擔 第二節日本侵略朝鮮與中國赴援 1.中國與朝鮮之關系 2.日本豐臣秀吉的侵略朝鮮 甲、企圖:進攻朝鮮,自遼東襲中國 乙、釜山登陸1592四月 3.中國軍的東征 甲、中國出兵:1592七月,日本史稱“文祿之役”;反對派,許弘綱(《神宗實錄》250);主戰派:宋應昌、呂坤(《明史》226) 乙、平壤之役:1593正月 丙、收複漢城:1593五月,李如松 丁、露梁之役:中朝海軍聯合作戰1598:中,陳璘、鄧子龍;朝,李舜臣。
焚沉敵船二百餘,其餘重傷(原共500艘)逃跑五十餘艘。
4.封貢之議 甲、封貢之議的提出,時稱“款貢”,在1593大捷之後,漢奸沈惟敬與倭洽 乙、明軍部分撤退1593八月:①因軍費大②虛内安外的長策:日本仍據釜山,石星主款,曾偉芳反對 丙、封王之議1594九月定議,1596九月封使至日本,破裂 5.中國再出兵1597,日本史稱“慶長之役”。
秀吉死1598七月,戰事結束 第七章滿洲民族的興起及其對明朝的侵擾 第一節十五六世紀東北的各民族 1.滿洲名稱 2.女真三部與建州三衛 第二節努爾哈赤自稱滿州與建立金國 1.滿洲民族的發展 2.滿洲民族與朝鮮及明朝的關系 第三節滿洲對明朝的侵擾與和議 1.努爾哈赤七恨告天攻明 2.明楊鎬四路征遼之敗 3.皇太極五次擾明:1629、1634、1636、1638、1642 4.松山之役 5.明清和議 第四節努爾哈赤時期的八旗制度 1.來源&mdash&mdash氏族社會之殘餘 2.組織 3.特點 第八章明末的政治與反對閹黨的鬥争 第一節士大夫階層的講學與清議 1.所謂士大夫階層 2.明代的講學 3.清議反映當時政治的腐敗 第二節統治階級内部的門戶鬥争 1.門戶的構成&mdash&mdash從個人利益出發的集團;首輔與科道 2.政府的空虛&mdash&mdash最高統治者的對策 3.不顧國家的鬥争:因主太子而起的鬥争;因景泰而起的鬥争;黨之分野;東林起1594;李三才案 第三節明代的特務 1.明代刑制發展的結果,要求簡嚴:法條、刑制、三法司 2.廠衛 第五節閹禍 1.明代宦官:宦官是為自己利益,站在皇帝一邊,和其他地主階級鬥争的,自古皆然 2.宦官與特務 3.宦官與門戶之争 第九章明末農民起義 第一節明代不斷的農民起義 1.明初以來的人民暴動 2.唐賽兒起義 3.鄧茂七起義 4.劉千斤起義 第二節明末農民生活 1.明末的加賦 2.明末的軍費 3.人民負擔:米價、貪污 第三節明末陝北大起義 1.參加起義的人 2.荥陽之會(1635) 3.統治階級的陰謀 第四節李自成推翻明朝 1.李自成 2.李自成起義之組織 3.大順國的成立 4.李自成入北京(所謂政權的建立,包括:統治的政策、統治的分工、軍财的調配、行政的系統、組織的紀律) 第二編清代之部 第十章滿洲民族的入關與清初的民族鬥争 第一節後金改國号為清 1.滿洲與朝鮮 2.滿洲與蒙古 3.滿洲内部的矛盾 4.1636年,接受漢化改國号 第二節清兵的入關 1.滿洲的多爾衮 2.吳三桂借兵縮短了滿洲入關裡程 3.清自沈陽遷都北京 第三節清兵南下與漢族的反抗鬥争上 1.清兵追擊李軍 2.清軍南下 甲、意圖 乙、騷擾搶掠 3.南明政權 甲、南明政權與明朝封建關系 乙、擁立南明政權諸人之意圖 丙、南明政權之内部矛盾 第四節清兵南下與漢族的反抗鬥争下 1.漢族的反抗鬥争 甲、人民的鬥争 乙、史可法的恢複運動 丙、張煌言、鄭成功的恢複運動 丁、李定國的恢複運動 戊、轉入地下的鬥争 己、所謂乞師日本 第十一章清代的政策與制度 第一節漢化與沿襲明制 1.因社會急劇轉變要求漢化 2.1626年前反漢化 3.1627&mdash1636漢滿鬥争 4.1636年完全漢化 2.入關前的漢化 3.入關法明的原因 甲、緩和民族矛盾 乙、漢人多 丙、改從漢人者&mdash&mdash語言、文字、文學、學術&mdash&mdash提倡 4.清代保存的滿俗 甲、使漢人從滿人者&mdash&mdash衣冠、剃頭&mdash&mdash嚴厲執行 乙、并存者&mdash&mdash風俗宗教&mdash&mdash許其互效 第二節清初對漢人的嚴酷壓迫 1.薙發:1620年後以薙發為降清表示,1644年入關 2.衣冠:1644年入關用明衣冠,1645年元月十五嚴禁明衣冠 3.投充與逃人:1645年禁投充,1646年申逃人律 4.通海:1651年内徙,海禁,重點在江蘇、浙江、福建 第三節雍正以後統治的加強 1.八旗的改制&mdash&mdash直接皇帝 2.文武通用&mdash&mdash打擊封建官僚集團 3.軍機處設立&mdash&mdash内閣職權之轉移 4.賤籍之取消&mdash&mdash對皇帝一律平等 第四節奏銷案與文字獄 1.江南奏銷案(1661)&mdash&mdash打擊地主階級 2.《明史》案 3.《南山集》案(1711)、試題案(1726) 4.《通鑒論》案(1729)、投書案(1729) 5.西征随筆案(1725)、《大學注》案(1729) 6.《中說補》案(1680)、錢名世案 第十二章清代财政經濟的特殊情況 第一節土地問題 1.圈地 2.屯田 3.墾荒 4.莊田 第二節丁銀攤入田糧 1.清初的丁銀錢田糧 2.所謂盛世滋生人丁 3.丁銀粹合一 4.定火耗、加耗 第三節鹽法與漕運 1.清初鹽法 2.停引改粟 3.漕糧海運 第四節工商業 1.人民投資的發達:絲織品、瓷器、琉璃器皿、漆器 2.滿清統治者掌握下的皇室手工場 3.自治的商業 第十三章國内少數民族問題與高壓政策 第一節喀爾喀加入中國 1.漠南、漠北與漠西蒙古 2.準噶爾東侵喀爾喀 3.三次西征準噶爾:1690、1696、1697 4.統治喀爾喀的制度 第二節西藏置大臣 1.西藏的政教 2.西藏的用兵 3.西藏辦事大臣第三節青海改旗 1.青海用兵 2.青海軍事善後 第四節苗疆改土歸流 1.所謂土與流:(土:土著或曆史上久住的農民,由其民族組織的酋長統治之,世襲之;流:流品,品官古稱流内官,不及九品者曰流外官,明清以由中央任命統治的官吏為流官。
)土官、流官、漢以來的土、明初的歸流、中葉的革流歸土 2.改土歸流的本質 3.改土歸流的先後 4.清代的改土歸流:①雍正時改土歸流的提出②歸流前的土司③反對派 5.清代改土歸流的先後 第十四章各地人民的起義 第一節西南少數民族的起義(1795&mdash1806) 1.起義經過:改土歸流後的苗民不斷的起義 2.起義的結束與善後 第二節白蓮教起義(1796&mdash1804)嘉慶元年&mdash&mdash九年 1.三省教軍的起義:清代的白蓮教、湖北四川同時并起(1796)、七年的戰争(1796&mdash1802) 2.起義的失敗:失敗的原因三次結束 3.天理教的北京暴動(1813&mdash1814) 第三節新疆張格爾起義(1826&mdash1828) 1.滿清統治者的貪婪 2.烏千起義(1765) 3.張格爾的起義 第四節海上人民的鬥争 1.朱一貴(1721&mdash1774) 2.林爽文(1786&mdash1788) 3.蔡牽(1794&mdash1807) 第十五章鴉片戰争前的對外關系 第一節對外的用兵 1.對緬甸的用兵(1766&mdash1769):清初的緬甸與中國、中國對緬甸的用兵、戰後的情況 2.對安南的用兵(1788):清初的安南、清朝幹涉安南内政的情況 3.對廓爾喀的用兵(1790&mdash1792):兩次用兵 第二節中俄的陸路貿易 1.清初的沙俄 2.中俄兩次條約:尼布楚條約(1689)、恰克圖條約、中俄陸路貿易 第三節海上交通與海外貿易 1.各國的通商與貿易:清初最早國外貿易、最早的通使 2.英國企圖獨占貿易的兩次派遣使團:英國的企圖、1793年馬噶爾尼的使華與1816年阿美士德的來華 第五節商館與公行:公行、商館 第十六章明清兩代的文化 第一節學術思想 1.明初程朱為獨尊 2.明中葉學術的解除束縛 3.明末的緻用 4.清初文化的由發展到束縛 5.考核到實用 第二節文學與藝術 第三節宗教 1.明代的道教 2.南宋新道教在明沒有發揮作用 3.明清之際佛教的内部鬥争 4.雍正的法會 第四節西學東漸 1.耶稣會士來華的三個時期 2.中國的禮法問題 3.耶稣會士傳來的西學 4.耶稣會士來華的本質 試題: 1.元末農民起義與明末農民起義以及清代農民起義其同異若何。
2.清代統治少數民族的政策。
3.西學東漸對中國所起的作用。
四、1954年南開大學“明史專題”講義 一九五四年度南開大學1961年改 第一章叙論專門課與基礎課專題與史料 一、《明史》的分期 二、《明史》的特點 1.封建社會的晚期(城市、貨币) 2.長期分裂與不平等統治後的統一 (黃巢起義失敗884後至元滅宋1279,約四百年分裂,又經過89年元代各族不平等的統治,重新統一) 3.農民大起義後的新王朝 方國珍起義1348至明太祖滅元1368,凡二十年,較綠林(17)、赤眉(18)(17&mdash27,十年)、黃巾(184&mdash192,八年)、隋末(611&mdash624,十三年)、唐末(874&mdash884,十年)、明末(1628&mdash1646)為久 4.國内外商業發達時代 5.周圍許多少數民族興起發展 第二章元末社會與元末農民起義 一、元代的土地 1.蒙古初期的社會本質 2.元代的經濟基礎&mdash&mdash依靠封建土地剝削的生産關系 1202年,已有獨用的牧地。
1213年,下河北,有改糧田為牧地之事。
1229年,牧地與墾田兼有,而以牧地為主。
1233年,下河南,分土地為分地,自行征兵征賦。
3.元代土地政策:1213年,下河北,建牧場;1233年,下河南,分地;1276年,下江南,租佃與兼并并行,可分為三個時期。
1234年金亡,1229年宋亡。
牧場:蒙古人自然的要求。
驅逐農民,強占田地;孳殖畜牧為利;不知賦稅;不重城邑,得之不守。
當然破壞了農田,阻礙了生産。
限礙了生産,但為期很短,1229年以前。
分地:蒙古征服國外的政策與慣例。
(投下)最初可以作牧地,不限于農耕。
分地包括地上的人民(分民),又所謂賜戶,則不包括土地。
分地由勳戚派人治理(征兵、征賦)。
誅求無厭,随箭賜地。
分地、分民有種種名稱,如憲宗之母有“脂粉絲線顔色戶”四萬戶。
1236年,分地由官吏收租; 1254年,倡導農業,知重農業(憲宗時,世祖事); 1261年,牧地聽民耕種(世祖); 1263年,禁改農田為牧場; 1273年,在和林屯田,僅八十一人; 1276年,下江南,維持租佃舊關系。
二、元代人民生活 分地:1233年,下江南以後,分地多以之種植,因金朝貴族和勢要之田全由漢人佃種。
因之河淮之間人民受雙重壓迫。
蒙古對金之富豪未摧毀,這是蒙古統治河南的基礎,也是後來維持江南租佃關系之先決條件。
租佃:金之豪富投降的經驗,作成元下江南的政策。
這和餘玠在四川釣魚城抗元有關(1259)。
南宋投降的人。
元初仍宗田舊額,不撥括田畝。
元田租之重,佃客不能免租之惠。
佃戶的地位。
元代土地的兼并。
1285年前曾丈量田畝。
1302年,始有意整頓田賦,維持原來的地主與佃戶的關系。
1.元代的種族壓迫 甲、種族的等級 A.等級之分。
四等中有南人。
蒙古人入中原,漢軍之方什七八。
史天澤之為中書右丞相在1261年。
平宋後尚重用漢人。
B.起于何時?《元史》十三至元二十二年(1285)五月诏稱新附人。
《元史》十四,至元二十三年(1286)五月“參用南人”。
平宋(1279)以後才有。
C.為什麼要分?懷疑漢人自1262年李璮之變,曾收史、嚴、張、王諸萬戶權,但對漢人仍利用。
乙、種族等級的限制 A.法律地位的懸殊:蒙漢人地位之懸殊。
怯薛。
B.文化的相互吸收:少數種族統治多數。
要從民族利益來分别,不可 拘于民族成分,征服者統治被征服者,矛盾一直存在的。
初期利用其智慧,如成吉思汗之利用。
繼而利用其方法,如斡脫、儒術、賦稅。
再則,利用其矛盾,如新舊之争、色目與漢人之争,最後以法律定其等第。
C.種族之對比。
文化習慣不同所造成之差别分歧,世祖時的贊同漢化雜居,造成的互相吸收,漢化與胡化。
丙、元代種族問題特異之點 A.與金遼相同,不是戰勝民族将戰敗民族全部作為奴隸。
B.這說明社會已進入封建社會,沒有倒退。
C.這是政治上的限制,政治待遇上的不平等,政治的壓迫,也就是民族歧視,因此有民族的仇恨。
D.在某些方面政治待遇也有平等的,如軍兵不應差役,是不分民族的,田地是不受民族限制的。
E.在經濟上沒有限制,經濟的待遇不平等,也就說明蒙古、色目、漢、南人的上層可以勾結一起,剝削農民,所以階級仇恨深。
F.也就說明舊地主階級所以仍然保持的原因。
G.也就說明元代土地政策之所以發生與存在。
具體事實具體分析,這就是曆史主義,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反對穿鑿附會,标新立異。
2.驅口、奴婢與佃戶:甲、相傳十階級不是階級乙、太宗時上中下戶丙、驅與良可以買賣,驅不限漢、南人,驅與投充,投充人還享有私有财産與人身部分自由。
3.宗教 秘密宗教性的,自來為統治者所嚴禁,無從掩蔽。
相反的,秘密宗教對農民有吸引力,農民向來利用宗教,開展各種活動,成為中國農民起義的一個共有特點。
秘密宗教是封建的,是反對皇權的。
甲、白蓮教會 白蓮教是長期潛伏在人民群衆中間的,雜糅中外教義的,結合地方迷信的,不分男女老幼的,不必出家吃齋的一種宗教。
是要推翻現狀,改朝換代,解除痛苦,改善生活的一種封建組織。
乙、白蓮會與彌勒教 白蓮會起于南宋初,為佛教支流,信仰彌勒淨土,又稱彌勒教,彌勒教在前,隋初已有彌勒教的活動。
610年,彌勒降世之說。
彌勒教相信未來會比現在好,但它是消極的、等待的、寄空想于未來的,沒有鬥争性。
丙、白蓮會與摩尼教(起源于三世紀,唯心的、有兩重性的、不徹底的。
二宗、三際。
經典。
)摩尼教:懷念過去,相信未來和過去一樣,它有鬥争性,但不徹底的,隻要恢複過去,不必勝過過去。
丁、白蓮會與道教 道教認為:一切都是假的、空的、清淨的,能保持目前的狀況就好,它沒有鬥争,反對鬥争,主張無為。
新道教何以不能領導群衆?道士本身就是地主階級,依附元政權,道教的三境說法與摩尼之際類似相近。
元末起義紅巾中有道士,見元史卷188《董搏霄傳》。
又卷182《許有壬傳》有稱棒胡,自稱“李老君太子”。
戊、白蓮會與白雲宮 己、元代的禁斷白蓮會:至元時的禁斷(1281),皇慶時(1312)馳禁。
明初仍然有活動。
佛教主張:人生是苦的,樂土在另一世界,反對鬥争,戒殺,虛幻。
庚、元末起義由白蓮教領導的原因: 由于元代人民既受封建地主之壓榨,又加以民族之歧視與迫害,因之不滿當時的現狀,懷念過去,因之也就想望将來恢複過去。
彌勒、摩尼的教義符合了人民的這種願望,容易受到崇信,但勞動人民是要生産的,不能出家,既不出家就不能單純的崇拜一個宗教,不能崇信一個神教,不能固定一個教,于是各教雜糅,混合彌勒、摩尼,以及民間迷信等佛道的因素,既不出家,又不吃齋,也不天天拜佛,白蓮會就成了人民的組織。
白蓮會内雜有摩尼教義,摩尼教在現實生活中有相當的鬥争性,于是白蓮教和彌勒教不一樣,隻是等待未來,而有直接行動,不是等彌勒佛降生,而是說彌勒已經降生。
白蓮教雜糅有彌勒教義,彌勒教認為後必勝今,也就增加了信心,截斷了妥協意識(摩尼教義不徹底部分)。
人民把希望寄托給白蓮會,白蓮會也就用簡單、靈活的教義和行動組織人民,号召人民,新的教義是随時發展的,可以是反封建的(宋、明),也可以是反禮法的(元、清);可以反宋朝統治者,也可以自充宋朝統治者的子孫(韓林兒);可以崇拜甲(彌勒佛),也可以崇拜乙(明帝);可以收容貧民,也可以收容地主。
初起是違法者的組合,也是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文化的組合。
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便發展為反對當時統治階級的革命團體,不是一開始就以反對當時統治者為号召的。
因為他們是對當時現狀不滿,起來作鬥争,有群衆一樣的要求、目的,所以要看當時的主要矛盾是什麼,他的号召是什麼?所以有時是反封建的,有時是反少數民族統治的,有時是兩者全反對。
與後來天地會專以反滿為号召不同,也與從前新道教隻為保全自己财産不同,也與當時的佛道為當時統治者服務,騎在人民頭上不同。
所以單純說它是反封建的或反對非漢族的統治的組織都不全面,也不确切,也不是一開始就是一個革命鬥争組織。
中國秘密宗教組織有其迷信的一面,也有其現實的一面;有其封建的一面,也有其反封建的一面;有其不徹底的一面,也有其鬥争的一面;所以在中國革命曆史上,起了很大的組織、推動、領導作用,但如果說所有農民起義都是秘密宗教組織領導的,也不确切。
(1)不是某一地方為某一事件而臨時組織的,而是長期團結的,因此不是烏合之衆; (2)不是某一時期的僅有的,而是長期潛伏的,它的時伏時現,完全是看矛盾的發展; (3)不是某一宗教的,而是雜糅多種宗教迷信的,因此不僅是迷信的,也是一直存在的; (4)不是某一政治主張或理想所領導的,而是為當時部分封建統治者所領導的,因此不易成功。
不能滿足群衆要求; (5)潛伏時是迷信組織,迷信活動而伴有革命活動;行動時是革命組織,隻有革命活動而鮮有宗教活動。
三、元末的農民起義軍 以前談元末人民的苦痛,說明革命意識的來源。
以前談元末人民的組織,說明革命力量之來源。
現在談元末起義的具體條件,為什麼起義發生?為什麼起義軍成了絕對力量?為什麼與其他起義軍不同? 1.元末的自然災害 2.元末的治黃河:改道;治河:1344、1347、1348、1349;開河:複黃河故道,1351年。
3.起義的先後 甲、元末起義的前後兩期:1337&mdash1348,1348&mdash1368,差别所在、原因 乙、紅巾的起義:汝穎起兵1351年五月、蕲黃起兵1351年八月 何以起義于汝穎:汝穎、蕲黃在元同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人民之負擔相同。
賈魯治河在此區域,人民災害相同。
歸德一帶(颍州之北為亳州,亳州之北為歸德)為宋在滅金後恢複之地,複為元攻取,黃州為世祖攻鄂州渡江之地,均飽遭兵禍,其騷擾仇恨相同。
兩地均為白蓮教廣布之地,其組織信仰相同。
既然同是一個白蓮會,何以分頭起義,不合為一?正說明白蓮會不是一個統一領導的宗教團體,沒有教主,沒有統一的組織,大家隻有一個希望&mdash&mdash推翻當時的統治者,他已快完了,可以推翻,人人全可以領導,人人全可能是下世的彌勒佛,或明尊,所以韓林兒稱小明王,明玉珍本姓旻,改為明,朱元璋稱大明,多少也有這個意思。
丙、參加起義的主要力量 (1)何以這次起義成了不可撲滅的力量?(2)參加起義的是否是城市遊民?起義主要力量是雙重壓迫下的農民。
在至正八年至十三年1248&mdash1253間起義的領導人物,多數為三十上下的人,不是太年輕,認識矛盾;不是太年長,辦事力強:朱元璋25,張士誠33,陳友諒32,徐達22,常遇春23,明玉珍22。
劉福通、郭子興、徐壽輝較長。
起義人的出身:不全是農民,有商人、漁人、小吏,有走私的商人。
那末這些起義的是否城市的流民集團,不事生産不參加勞動的流氓無産階級?可以回答不是的。
參加起義的主要力量是農民。
我們說白蓮會是沒有一定政治主張和理想,那末起義後是否隻是搶掠破壞?也可以否定回答不是的。
《明史》122《韓林兒傳》:“毛貴稍有智略,其破濟南也,立賓興院,選用元故官姬宗周等分守諸路,又于萊州立屯田三百六十所,每屯相距三十裡,造抵運大車百輛。
凡官民田十取其二,多所規畫,故得據山東者三年。
”是其一證,要看他時間是否來得及。
丁、紅巾以外的起義軍與地主武裝:說明兩個問題,(1)紅巾起義究竟是反民族的鬥争,還是反封建壓迫的鬥争;(2)紅巾起義軍與其他起兵諸人不同之點。
劉福通擁韓林兒起義,國号曰宋,假稱林兒為徽宗九世孫,号召“韫玉玺于海東,取精兵于日本”。
第三章明太祖的政策起義前、起義後、建國後 一、朱元璋的出身 1.貧苦外來佃工的兒子 據朱元璋自己寫的《皇陵碑》:祖與父全家渡淮至泗州墾荒,長兄生于泗州津律,仲兄生于靈壁縣,三兄生于虹縣(今并入泗縣),元璋生于鐘離縣(今并入鳳陽縣)東鄉,生後十年,又遷縣之西鄉,太平鄉孤村莊。
兄弟四人生于四縣,看出他家的遷徙不定,在一地住不常,是一個外來的客戶,從遷徙不定來看也說明他家的無田而耕種别人的田。
《皇陵碑》又說:“昔我父皇,寓居是方;農業艱辛,朝夕彷徨。
”又說:“長兄侍親,仲兄三兄皆出贅。
”出贅就是變相奴仆,非最窮者不肯出贅。
凡此均說明家裡是極貧的。
《皇陵碑》又說:“俄而天災流行,眷屬罹殃&hellip&hellip孟兄先死,合家守喪。
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
”知其家是佃戶。
又說“忽伊劉兄之慷慨,惠此黃壤”,死後無葬地,由他人轉贈,可知其家無一分地。
據《實錄》:1344,太祖之父死于四月六日乙醜,長兄死于四月九日戊辰,母死于四月二十二日辛巳,九月乙巳出家于裡之皇覺守,師事沙門高彬(《皇陵碑》)。
出家也是由于貧窮無養的。
在這樣貧苦的家庭出身,階級意識、鬥争意識不可能不強烈的。
2.蒙軍南下,對外族侵略有認識的迷信家庭。
朱元璋的外祖姓陳,失其名。
《實錄》謂陳泗州人。
據宋濂《銮坡集》卷二《揚王神道碑》說是淮揚人,南宋末年當兵(名棣尺籍),從張世傑扈祥興帝(帝昺),駐南海,與元兵大戰(1279)崖山,失敗後回裡,年九十九歲死。
兼《明太祖實錄》言,太祖父1344年死,年五十九,應生于1286年(1328年生太祖時,年四十三。
)在陳老從軍之後七年。
陳年既有九十九,則其與元軍慘烈戰争之事,必能告知子女。
說不定,太祖生時,陳老還未死,而太祖亦得聞之。
否則宋濂之碑文内容無從知之(陳老無子)。
在這種家庭出身的人。
認識外族侵略之慘,與種族意識之高漲,也是很自然的。
據宋濂的《揚王神道碑》,陳公會巫術,能呼風喚雨&hellip&hellip 又《實錄》載:太祖生時,其父母夢黃冠&hellip&hellip 《皇陵碑》稱:念二親與君年幼&hellip&hellip者,則其家庭是一基層宗教之家庭。
太祖年十七入皇覺寺為僧,親受宗教之感染。
又在白蓮教區域流浪幾年,本人又有白蓮教&mdash&mdash紅巾的朋友(見《實錄》),則參加紅巾起義亦是很自然之事。
見《明史》一三九《李仕魯傳》。
3.流浪八年,積累了社會經驗(1344&mdash1352) 朱元璋入皇覺寺凡五十日(《皇明本紀》、《明實錄》),寺主因歲饑,停僧衆飯食,元璋遂出而流浪。
《皇陵碑》:“居未兩月,寺主封食,衆各為計。
雲水飄飏。
我何作為?百無所長。
依親自養,仰天茫茫。
既非可情,侶影相将。
突朝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趨跄。
仰穹崖崔嵬而倚壁,聽猿啼夜月而凄涼&hellip&hellip身如蓬逐風而不止,心滾滾乎若沸湯。
”這實在是行乞。
凡三年複歸皇覺寺(序碑作一年)。
(《明本紀》、《實錄》)則當至正七年(1347),太祖二十歲。
(趙翼說他是遊丐。
)太祖流浪和議複回,《實錄》說是:“時泗州盜起,列郡騷動,複還皇覺寺。
”泗州盜起,《元史·本紀》不載,惟至正七年二月有“河南、山東盜蔓延濟甯、滕、邳、徐州等處”,或包括其中。
泗州盜起,與鐘離何幹?太祖何必回來?此中大可尋味,惜無史料可證。
在流浪期間,太祖曾到光(黃州)、固(固始)、汝(汝南)、颍(阜陽)、(實錄)廬、六(《皇明本紀》、《實錄》作合淝、六安危素所撰《皇陵碑》謂“南曆金鬥,西抵無錫,北至颍州”,待考)。
這一帶是紅巾區域白蓮教區域,又為軍事要地,與後來太祖之事業有關。
太祖起義不向西北發展,未嘗再至颍、汝、光、固,由于其地為劉福通所有外,或尚有避去舊遊之意,或深知其地無可取也。
朱元璋複回皇覺寺至參加農民起義,凡五年(1347&mdash1352,《皇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