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讀史劄記
關燈
小
中
大
讀史劄記
一、新書錄要
1.自由
列甯《做什麼?》:“我們也是可以&lsquo自由&rsquo走往我們所願去的地方,我們不但可以自由去與泥潭鬥争,而且還可以自由去與轉向于泥潭裡去的那些人鬥争。
”(《主義》,111頁) 列甯《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在西歐與社會改良主義自由派實行聯合妥協和聯盟的經驗,以及在俄國革命中與自由改良派(立憲民主黨)實行聯合妥協和聯盟的經驗,都已十分确鑿地證明這種妥協隻能模糊群衆意識。
”(214頁) 2.典型 “典型不僅是最常見的事物,而且是最充分、最尖銳地表現一定社會力量的本質的事物。
依照馬克思列甯主義的了解,典型絕不是某種統計的平均數。
典型性是與一定社會曆史現象的本質相一緻的;它不僅僅是最普遍的、時常發生的和平常的現象。
”(馬林科夫:《十九次代表大會總結報告》,中文版,71頁) 3.客觀 列甯:《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所謂客觀的,并不是指意識的存在物底社會,即人們底社會,能夠不依賴于意識的存在物底存在而存在和發展,而是指社會存在是不依存于人們底社會意識的。
”(356頁) 《學習譯叢》1954年5月号引此文作:“所謂客觀不是指社會可以離開人們而存在和發展,而是指社會存在的發展法則是不以人們的社會意識為轉移的。
”(83頁) 4.“批評自由” 列甯《做什麼?》:“&lsquo批評自由&rsquo就是社會民主黨裡讓機會主義派享受的自由,就是把社會民主黨變為主張改良的民主政黨的自由,就是把資産階級思想和資産階級成分□輸到社會主義運動中去的自由。
”(《主義》,111頁) 又,“新的&lsquo批評主義&rsquo思潮無非是一種新的機會主義而已”。
(110頁)又,“要求新觀點與舊觀點并列的自由”。
(111頁)這是錯誤的,應該“要求用新觀點代替舊觀點”。
(111頁) 又,“批評自由并不是以一種理論來代替另一種理論,而是自由抛棄任何完整周密理論,是折衷态度和無原創性”。
(113頁) 5.本質 “本質是事物的規定性&hellip&hellip使它據以與其他事物區别開來。
” “本質表現着某種事物的内在的、主要的、基本的東西,或者說表現着事物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
” “本質這個範疇和現象這個範疇是相對比的相聯系的。
&hellip&hellip現象包含的廣泛些,本質包含的深刻些。
” “科學的任務就在于通過現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質。
” “性質&hellip&hellip和屬性和特點的概念相聯系。
” “實質是事物和現象的&hellip&hellip内容。
” “特征是事物和現象表現出來的特點。
” (《教學與研究》1955.5,69&mdash70頁) 6.沙發諾夫《中國社會發展史》 “在目前中國社會史中所争論的一些最重要的問題,如&lsquo封建制度的發生與崩潰&rsquo,&lsquo商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作用&rsquo,&lsquo中國為何不能自動地發展到工業資本主義&rsquo,&lsquo士大夫階級的産生和作用&rsquo諸問題,他都有發人未發的意見。
中國社會之曆史的發展,固然與一般曆史發展的規律相符合,可是它也有由于某種特殊條件所決定的曆史發展的特點。
我們如果忘記了這些特點,我們勢必會作出不正确的甚至錯誤的結論。
譬如就&lsquo封建制度&rsquo這個問題來說吧,中國的封建制度不是像郭沫若、朱新繁先生所說的發生于&lsquo周末&rsquo,而&lsquo開始&rsquo崩潰于十九世紀中葉,直到現在還是這種制度的&lsquo殘餘&rsquo&lsquo占優勢’也不是像陶希聖先生所說的在春秋戰國時代便&lsquo結束&rsquo了中國的封建制度,春秋戰國以後總沒有這種制度擡頭的時代(隻有封建勢力);更不是像王宜昌先生所說的中國的封建制度隻是發生于五胡十六國,而五胡十六國以前都是奴隸制度。
如果像郭、朱先生等所說的中國封建制度發生于周末而崩潰于十九世紀中葉,那麼從周末到十九世紀中葉,其間秦、隋、元等代的商業資本主義統治的事實将作何解釋?(商業資本的性質和作用此處姑且不論。
)如果像陶先生所說的中國封建制度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告了結束,那末春秋戰國以後的漢、五胡十六國等代的封建制度的擡頭卻也是事實。
如果像王先生所說的中國封建制度隻是發生于五胡十六國,而五胡十六國以前都是奴隸制度,那末王先生知道蓄婢是奴隸制度,中國現在還有蓄婢的制度,王先生為什麼又要說中國現在是資本主義社會呢? 我想,這些錯誤之所以發生,都是由于忘記了中國曆史發展的特征,都是機械地去搬運西歐封建制度發展的公式。
中國曆史發展的過程,有一些不是直線的,而是回旋曲折的,也即是拉狄克所謂&lsquo循環&rsquo的,我們要了解這個&lsquo循環&rsquo,然後才能正确的解決中國封建制度的發生與崩潰問題。
陳邦國先生雖然把握着了這個&lsquo循環&rsquo,可惜他誤認了史實,錯把封建制度的&lsquo循環&rsquo,加在商業資本主義占統治的元朝身上! &hellip&hellip俚人,一九三一、一二、三一,于上海。
” 目錄 第一編中國史的遠古期 第一章中國人種起源(2頁) 第二章遊牧民與定居民底“分工”(14頁) 第三章周朝的封建制度(25頁) 第四章封建的無政府時期(37頁) 第五章危機的成熟(49頁) 第六章封建官僚的提拔(64頁) 第七章中國的統一(80頁) 第八章宗教之發生及其與農業生活之聯系(97頁) 第九章封建的國家的崇拜與孔子學派(128頁) 第二編漢朝的封建奴隸私有制 第十章原始封建積累的過程(152頁) 第十一章漢朝商品貨币經濟的發展(167頁) 第十二章饑馑與逃荒為古代中國封建制度的人口律 第十三章國家是社會保證的封建組織(204頁) 第十四章奪取商路的鬥争(223頁) 第十五章漢朝社會矛盾的發展(236頁) 第三編封建制度矛盾的發展 第十六章回複到自然經濟(三&mdash六世紀)(258頁) 第十七章商品貨币經濟在擴大範圍上之興複(280頁) 第十八章從封建剝削轉變到高利貸剝削 第十九章土地枯竭、社會改良、戰争與金銀紊亂(338頁) 第二十章處于世界商路的中國(369頁) 第二十一章商業資本主義革命(396頁) 第二十二章中國之新的封建化(427頁) 第二十三章衰落時代高利貸的勝利(461頁) 第二十四章資本主義之侵入中國(491頁) 第二十五章二十世紀貧困的統治(522頁) 第一章中國人種起源 “原始的陶業,在經濟生活上本來是女人的職守。
在這個階段上,杯盤是特别用手來制造,沒有什麼輪盤的應用。
陶器輪盤之發現于埃及、希臘、印度,都與過渡到農業有關,同時這時候農業已不是女人的職務,而是強有力的男子來擔任了。
”(注:ThebeginningofporcelaininChina,byBertholdLaufer.) 案:此條蓋以上文述及安特生(Anderson)在中國發掘發現有用輪盤幫助制成了陶器,并塗有一些花彩。
“用陶器輪盤的幫助所制造的和用一定幾何的花彩所裝飾的那種杯盤之出現,是正當一部分在準備,一部分已完成從石器時代轉變到銅器時代的時期,&mdash&mdash即約在紀元前三千年。
”(5頁) “黃土地質,在北中國的半遊牧部落過渡到農業時期上起了重要作用&hellip&hellip及到周朝,即紀元前二世紀,中國的事件還隻是在黃土地質區域之内起作用&hellip&hellip” “黃土地質的優點,不但在它的膏腴,而且她還給人民以便利的居室,幾乎不用費什麼勞動去建築房屋。
”(12頁) 案:此指窯洞。
“隻僅僅從這時起才開始中國固有的曆史,在這個交點以前,一方面,發生了那極難打破遊牧漁獵狀态生活的各種部落互相同化的過程;另一方面,在不需要鞏固農業文化性質的選汰基礎上完成了他們之間的分化。
”(13頁) 案:所謂“這時”指周朝。
“我們在周朝是碰到了軍事的封建制度,并且在相當的程度上說,它是形成了,而且鞏固了。
封建諸侯與軍事人員都是由封建諸侯境内農民的勞動來供養&hellip&hellip”(26頁) “中國封建制度第一步,便是在自己的利益上來利用農民家庭男女之間的分工。
如果男子是耕田,那末,婦女便要注意栽桑、養蠶。
”(30頁) “(貴族)直接剝削農民的勞動力和間接剝削農民自己經濟上所收獲的生産品。
”(31頁) “等級的梯子是嚴格的運用着。
上層是世襲的封建貴族及其各種形形色色的臣僚。
而社會塔的基礎則為農奴。
農民以下還有&hellip&hellip樵夫&hellip&hellip牧人&hellip&hellip再下層為商人,他們的數量又少而且又不為人所敬重,&hellip&hellip社會階梯的最下一層便是&hellip&hellip奴隸&hellip&hellip奴隸是等于牲畜,可以随便買賣的。
”(32頁) “在這種條件之下,城市不是别的,隻是封建社會關系之集合點。
這裡隻是諸侯的都城,或隸屬于他的較小的諸侯的寓所。
這裡駐紮&hellip&hellip軍隊,軍隊的武裝設備、堆棧、貯藏都在這裡&hellip&hellip一切貢賦都彙集在這裡,一切行政也是集中在此地。
而且此地又是社會階層的最高峰&hellip&hellip中國的城市不是由于商業而發生,而是由于封建而發生。
商人和手工業者聚合于城市,乞求諸侯們的保護&hellip&hellip”(33頁) “馬克思有一次&hellip&hellip他說&lsquo在一切東方的部落内,可以建立一部分的定居生活和另一部分的繼續的遊牧生活之間底一般的共同關系。
(注:《馬克思與恩格斯的信,一、六、一八五三。
俄文本p50)遊牧民&mdash&mdash“野蠻人”經過封建的階梯而聯合到&lsquo文明化的&rsquo封建方面來了。
另一方面,在那時候,定居的封建制度之各個代表,便藉這些野蠻人的幫助,按着封建的階梯而爬到最上層去。
”(34頁) 第二章遊牧民與定居民底分工 “遊獵之于封建諸侯,是一種極大的經濟的輔助。
” “當戰車還未成為嚴格的正式的軍事組織單位以前,這種車子&hellip&hellip也是宗法氏&hellip&hellip” 1949.11.23 第四章封建的無政府時期 “我們在這一章所講的封建的無政府,是從&lsquo春秋&rsquo時代起(紀元前721&mdash481),直到紀元前三世紀的上半期止。
”(37頁) “土地與農奴的壓榨交合起來,便成為财富的基本形式,封建的無政府,便是由你反對我,我反對你的戰争以自利的過程之表現。
”(38頁) 第五章危機的成熟 “農業的危機,加速了和加強了商業流通與商品貨币經濟的發展。
” 第六章封建官僚的提拔 “戰國封建的混戰把寄居在封建制度巢穴中的封建官僚養大了,并且把他們擡舉到社會塔的上層來。
封建官僚,起初隻不過是封建貴族技術上的助手,&hellip&hellip封建諸侯為着争霸權、争統治&hellip&hellip便造出一種對專門人才之急切的需求&hellip&hellip”(64頁) “由全民同情的願望所草成的封建官僚的政綱,是一種确定不移的鬥争的終極目的:反對戰國的諸侯,提倡農業、商業自由。
”(72頁) 第七章中國的統一 “土地問題,經過相當時期之後,就變成了耕種土地所必需的勞動力問題。
能吸收勞動力的,隻有新的未枯竭的土地。
”(80頁) “商鞅的政策公開的迎着社會的要求。
商鞅變法的&lsquo革命性&rsquo就在于他直接的無條件地宣布土地是一種商品&hellip&hellip”(84頁) “土地私有制&hellip&hellip農民是已經從官僚們的束縛與妄為中解放出來&hellip&hellip”(84頁) “土地宣告為商品,這對于商人&hellip&hellip官吏們是一個很大的誘惑。
”(85頁) “這樣看來,秦國對于上層和下層,都作了一種誘惑。
農民移植到秦境,&hellip&hellip”(85頁) “第一步要走上公開的适應商品貨币經濟的要求,秦國便把統一中國的事業抓住在自己手上。
”(85頁) “要達到各方面都能影響全國事業的進程,隻有和商人資本聯合,隻有和&lsquo旅行商&rsquo以及他們的各種機能發生聯系。
”(87頁) “孔子學派的行政系統對于中國人民就是一個熔爐。
它從各方面用宗法家庭關系的&lsquo規範&rsquo來掩蓋封建的掠奪。
因此,封建的官僚很容易作到把每一次人民反對壓迫者的運動,每一次農民反對官吏的封建制度的暴動,變為官吏的部分的更調。
”(95頁) “在漢朝的時候,封建官僚徹底地從封建貴族手中取得了政權。
”(96頁) 第八章宗教之發生及其與農業生活之聯系 第九章封建的國家的崇拜與孔子學派 “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生産方法之下&hellip&hellip自然盲目力量之統治人類&mdash&mdash在直接和間接的意義上&mdash&mdash成為階級統治的柱石。
神、鬼的力量,是直接參加人類的事業,封建的政權&hellip&hellip”(131頁) “剝削不是起于對&lsquo生産的關心&rsquo而是起于天地力量有組織的&lsquo合作&rsquo之必然性。
等級的&lsquo分工&rsquo,可以用自然規律昭示出來。
”(131頁) “孔子學派,&hellip&hellip他代表封建官僚的利益,拼命地擁護官僚組織之增強&hellip&hellip他努力把所有的禮法來包圍封建的統治,因為一方面禮法可以使人民把封建的權威提到無上的高度;另一方面,禮法又可以使人們完全依靠在位的官僚。
”(133頁) “國家有這兩種保護力量的存在,于是就形成了政府的政權基礎。
”(141頁) 按:此所謂兩種力量指祖宗與神(地神),即古人所謂宗廟社稷也。
第十章原始封建積累的過程 “中國每一個朝代的更換,總是伴着原始封建積累的過程而來,而且會發生土地&mdash&mdash被抛棄的地方和被離棄的土地&mdash&mdash之急劇分配。
”(152頁) “漢朝之更替秦朝,這是中國封建制度走上自由發展之路的一個最大轉變時期。
它使那在戰國封建制巢穴中發展起來的、鞏固起來的封建官僚掌握政權&hellip&hellip兩個事實形成了原始封建積累的過程,并且使漢朝掌握天下。
第一,用自然品的賦稅交納一切國家的義務之轉變;第二,個人的農奴依賴與奴隸的規定。
”(153頁) “面包、米、&lsquo食物&rsquo是原始封建積累的主要工具。
隻有憑藉于人民之依靠食物,封建官僚才能從舊封建制那裡實現自己的勝利繼承的權力。
”(166&mdash167頁) 第十一章漢朝商品貨币經濟的發展 “在封建條件之下,城市是商品貨币經濟最主要的培養所。
在中國,城市的發展是一步一趨地随着封建的生産方法變更而進行。
”(167頁) “到漢朝,就已經有城市與鄉村間的經常的調和的貿易。
”(案:其下引《論衡》一節未注篇節。
169頁) “三個源泉養成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1.遊牧民與定居民間的交換。
2.家庭工業與農業的聯合。
3.按土地枯竭的程度而日益增加的自發的災難。
”(170頁) “封建官吏機關的利益關系,是在于把全部農民生産的剩餘實現于市場之上,并且因此而轉入于國家的荷包,所以這個利益關系的結果,即加緊絲業發展之注意。
”(174&mdash175頁) 案:其下述貨币鹽鐵貨币鹿皮交換。
“漢朝的商品貨币經濟是新封建制度和它内部矛盾的産物。
”(188頁) 第十二章饑馑與逃荒為古代中國封建制度的人口律 “&lsquo人口不是壓迫生存手段,而是壓迫生産手段。
&rsquo(注:恩格斯給朗格的信,俄文本,118頁)中國農業技術之畸形的停滞,整個地和完全地證明了這個真理。
”(188頁) “&lsquo舊中國結構的犁&hellip&hellip它掀土好像豬與鼠一樣,不能掘成壕坑,也不能改變土地。
&rsquo(注:馬克思《資本論》卷一,俄文本,168頁)勞動之耗費,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這樣一種表面的土地耕種,便幫助地中水分之保存。
黃土地質最容易失去水分,因此最肥沃的土地可以變成最幹燥的土地&hellip&hellip所以人們隻好努力&lsquo不去煩擾&rsquo土地&hellip&hellip”(189頁) 案:此段之意蓋謂犁具既不好用,又不敢多耕,收獲自差,饑馑難免。
“土地的枯竭,到漢朝時就已達到廣大的範圍。
”(189頁) 案:下文叙播種灌溉。
“在漢朝時代,馬、牛、羊已經成為農民食物的接濟品。
”(192頁) “中國的封建制度一開始是蠶食森林,繼而又吞并牧場和農民的畜牧;同時它又助成土地的枯竭&hellip&hellip”(194頁) “漢朝社會的結構是封建制度與奴隸的聯合。
”(201頁) 第十三章國家是社會保證的封建組織 “整個的國民與整個國民的财産,看起來好像是統治等級的用品一樣&hellip&hellip他們可以按着自己的私衷來支配它,這是東方的&lsquo國家封建制度&rsquo&hellip&hellip在那種情形之下,才能産生這樣的一種組織呢? “第一,在同一部落的各個氏族集團間的階級分化的結果上;一個氏族集團克服了别一個氏族集團并且奴役别一個氏族集團。
這裡把從戰場上俘虜來的,或由貿易上得來的奴隸合并在一塊了。
“第二,在掠奪之下,當着掠奪者把被征服的民族變為奴隸,或變為農奴狀況的時候。
“第三,當着許多特别條件,妨害了封建制度最後的鞏固的時候,國家有組織封建剝削之繼續,在某種程度上,是比較統治階級各個成員間直接對整個土地與整個政權之分割是有利益些。
”(207&mdash208頁) “由于人民的逃荒,可以暫時地解脫了個人的依賴。
在把人民重新安置在荒蕪官地上的那些地方,那裡的人民就轉為國家的農民,即過去繳納賦稅給封建官僚的農民。
随後,封建國家新殖民地的區域,又引起了&lsquo權勢&rsquo之家對國家農民的&lsquo吞并&rsquo,與夫把農民轉變為農奴之間的變革。
&mdash&mdash于是舊的風笛又重新奏起來了。
”(215頁) 第十四章奪取商路的鬥争 “奪取商路的鬥争隻是與匈奴鬥争直接繼續之一幕。
”(223頁) “(漢)武帝在為着中國絲的商路而出發到戰線上去時,他起了普通的旅行商的作用。
”(225頁) “沒有中介人&mdash&mdash波斯和叙利亞的商人&mdash&mdash中國還難得成功與羅馬發生直接的交通。
”(229頁) “中國的封建制度,隻是專門利用别人的兵士,而且專門在别人的地盤上,來同别人打仗。
所以它才不會折斷自己的頸幹。
”(231頁) 第十五章漢朝社會矛盾的發展 “社會制度的性質,決定在它基礎上發展起來階級鬥争的性質。
土地使用與管理的&lsquo轉換制&rsquo,形成了漢朝的整個社會的結構&hellip&hellip封建制度&hellip&hellip經常的危機,&mdash&mdash像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一樣,首先便引起生産的減縮,勞動力應用之盡可能的減少。
為饑荒而&hellip&hellip不得不沿路流浪、乞食、餓死&hellip&hellip簡單的生活本能會迫使&hellip&hellip他們都跑去做強盜,他們藉此才可以獲得這個不得已的生存手段&hellip&hellip賦稅負擔愈多,則人民群衆逃荒覓食也就愈多,則這些饑民淪為強盜也就愈多。
可是,數量會變成質量,這種饑餓&lsquo強盜&rsquo的擴張,就是農民群衆走上革命軌道的轉變&helli
”(《主義》,111頁) 列甯《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在西歐與社會改良主義自由派實行聯合妥協和聯盟的經驗,以及在俄國革命中與自由改良派(立憲民主黨)實行聯合妥協和聯盟的經驗,都已十分确鑿地證明這種妥協隻能模糊群衆意識。
”(214頁) 2.典型 “典型不僅是最常見的事物,而且是最充分、最尖銳地表現一定社會力量的本質的事物。
依照馬克思列甯主義的了解,典型絕不是某種統計的平均數。
典型性是與一定社會曆史現象的本質相一緻的;它不僅僅是最普遍的、時常發生的和平常的現象。
”(馬林科夫:《十九次代表大會總結報告》,中文版,71頁) 3.客觀 列甯:《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所謂客觀的,并不是指意識的存在物底社會,即人們底社會,能夠不依賴于意識的存在物底存在而存在和發展,而是指社會存在是不依存于人們底社會意識的。
”(356頁) 《學習譯叢》1954年5月号引此文作:“所謂客觀不是指社會可以離開人們而存在和發展,而是指社會存在的發展法則是不以人們的社會意識為轉移的。
”(83頁) 4.“批評自由” 列甯《做什麼?》:“&lsquo批評自由&rsquo就是社會民主黨裡讓機會主義派享受的自由,就是把社會民主黨變為主張改良的民主政黨的自由,就是把資産階級思想和資産階級成分□輸到社會主義運動中去的自由。
”(《主義》,111頁) 又,“新的&lsquo批評主義&rsquo思潮無非是一種新的機會主義而已”。
(110頁)又,“要求新觀點與舊觀點并列的自由”。
(111頁)這是錯誤的,應該“要求用新觀點代替舊觀點”。
(111頁) 又,“批評自由并不是以一種理論來代替另一種理論,而是自由抛棄任何完整周密理論,是折衷态度和無原創性”。
(113頁) 5.本質 “本質是事物的規定性&hellip&hellip使它據以與其他事物區别開來。
” “本質表現着某種事物的内在的、主要的、基本的東西,或者說表現着事物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
” “本質這個範疇和現象這個範疇是相對比的相聯系的。
&hellip&hellip現象包含的廣泛些,本質包含的深刻些。
” “科學的任務就在于通過現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質。
” “性質&hellip&hellip和屬性和特點的概念相聯系。
” “實質是事物和現象的&hellip&hellip内容。
” “特征是事物和現象表現出來的特點。
” (《教學與研究》1955.5,69&mdash70頁) 6.沙發諾夫《中國社會發展史》 “在目前中國社會史中所争論的一些最重要的問題,如&lsquo封建制度的發生與崩潰&rsquo,&lsquo商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作用&rsquo,&lsquo中國為何不能自動地發展到工業資本主義&rsquo,&lsquo士大夫階級的産生和作用&rsquo諸問題,他都有發人未發的意見。
中國社會之曆史的發展,固然與一般曆史發展的規律相符合,可是它也有由于某種特殊條件所決定的曆史發展的特點。
我們如果忘記了這些特點,我們勢必會作出不正确的甚至錯誤的結論。
譬如就&lsquo封建制度&rsquo這個問題來說吧,中國的封建制度不是像郭沫若、朱新繁先生所說的發生于&lsquo周末&rsquo,而&lsquo開始&rsquo崩潰于十九世紀中葉,直到現在還是這種制度的&lsquo殘餘&rsquo&lsquo占優勢’也不是像陶希聖先生所說的在春秋戰國時代便&lsquo結束&rsquo了中國的封建制度,春秋戰國以後總沒有這種制度擡頭的時代(隻有封建勢力);更不是像王宜昌先生所說的中國的封建制度隻是發生于五胡十六國,而五胡十六國以前都是奴隸制度。
如果像郭、朱先生等所說的中國封建制度發生于周末而崩潰于十九世紀中葉,那麼從周末到十九世紀中葉,其間秦、隋、元等代的商業資本主義統治的事實将作何解釋?(商業資本的性質和作用此處姑且不論。
)如果像陶先生所說的中國封建制度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告了結束,那末春秋戰國以後的漢、五胡十六國等代的封建制度的擡頭卻也是事實。
如果像王先生所說的中國封建制度隻是發生于五胡十六國,而五胡十六國以前都是奴隸制度,那末王先生知道蓄婢是奴隸制度,中國現在還有蓄婢的制度,王先生為什麼又要說中國現在是資本主義社會呢? 我想,這些錯誤之所以發生,都是由于忘記了中國曆史發展的特征,都是機械地去搬運西歐封建制度發展的公式。
中國曆史發展的過程,有一些不是直線的,而是回旋曲折的,也即是拉狄克所謂&lsquo循環&rsquo的,我們要了解這個&lsquo循環&rsquo,然後才能正确的解決中國封建制度的發生與崩潰問題。
陳邦國先生雖然把握着了這個&lsquo循環&rsquo,可惜他誤認了史實,錯把封建制度的&lsquo循環&rsquo,加在商業資本主義占統治的元朝身上! &hellip&hellip俚人,一九三一、一二、三一,于上海。
” 目錄 第一編中國史的遠古期 第一章中國人種起源(2頁) 第二章遊牧民與定居民底“分工”(14頁) 第三章周朝的封建制度(25頁) 第四章封建的無政府時期(37頁) 第五章危機的成熟(49頁) 第六章封建官僚的提拔(64頁) 第七章中國的統一(80頁) 第八章宗教之發生及其與農業生活之聯系(97頁) 第九章封建的國家的崇拜與孔子學派(128頁) 第二編漢朝的封建奴隸私有制 第十章原始封建積累的過程(152頁) 第十一章漢朝商品貨币經濟的發展(167頁) 第十二章饑馑與逃荒為古代中國封建制度的人口律 第十三章國家是社會保證的封建組織(204頁) 第十四章奪取商路的鬥争(223頁) 第十五章漢朝社會矛盾的發展(236頁) 第三編封建制度矛盾的發展 第十六章回複到自然經濟(三&mdash六世紀)(258頁) 第十七章商品貨币經濟在擴大範圍上之興複(280頁) 第十八章從封建剝削轉變到高利貸剝削 第十九章土地枯竭、社會改良、戰争與金銀紊亂(338頁) 第二十章處于世界商路的中國(369頁) 第二十一章商業資本主義革命(396頁) 第二十二章中國之新的封建化(427頁) 第二十三章衰落時代高利貸的勝利(461頁) 第二十四章資本主義之侵入中國(491頁) 第二十五章二十世紀貧困的統治(522頁) 第一章中國人種起源 “原始的陶業,在經濟生活上本來是女人的職守。
在這個階段上,杯盤是特别用手來制造,沒有什麼輪盤的應用。
陶器輪盤之發現于埃及、希臘、印度,都與過渡到農業有關,同時這時候農業已不是女人的職務,而是強有力的男子來擔任了。
”(注:ThebeginningofporcelaininChina,byBertholdLaufer.) 案:此條蓋以上文述及安特生(Anderson)在中國發掘發現有用輪盤幫助制成了陶器,并塗有一些花彩。
“用陶器輪盤的幫助所制造的和用一定幾何的花彩所裝飾的那種杯盤之出現,是正當一部分在準備,一部分已完成從石器時代轉變到銅器時代的時期,&mdash&mdash即約在紀元前三千年。
”(5頁) “黃土地質,在北中國的半遊牧部落過渡到農業時期上起了重要作用&hellip&hellip及到周朝,即紀元前二世紀,中國的事件還隻是在黃土地質區域之内起作用&hellip&hellip” “黃土地質的優點,不但在它的膏腴,而且她還給人民以便利的居室,幾乎不用費什麼勞動去建築房屋。
”(12頁) 案:此指窯洞。
“隻僅僅從這時起才開始中國固有的曆史,在這個交點以前,一方面,發生了那極難打破遊牧漁獵狀态生活的各種部落互相同化的過程;另一方面,在不需要鞏固農業文化性質的選汰基礎上完成了他們之間的分化。
”(13頁) 案:所謂“這時”指周朝。
“我們在周朝是碰到了軍事的封建制度,并且在相當的程度上說,它是形成了,而且鞏固了。
封建諸侯與軍事人員都是由封建諸侯境内農民的勞動來供養&hellip&hellip”(26頁) “中國封建制度第一步,便是在自己的利益上來利用農民家庭男女之間的分工。
如果男子是耕田,那末,婦女便要注意栽桑、養蠶。
”(30頁) “(貴族)直接剝削農民的勞動力和間接剝削農民自己經濟上所收獲的生産品。
”(31頁) “等級的梯子是嚴格的運用着。
上層是世襲的封建貴族及其各種形形色色的臣僚。
而社會塔的基礎則為農奴。
農民以下還有&hellip&hellip樵夫&hellip&hellip牧人&hellip&hellip再下層為商人,他們的數量又少而且又不為人所敬重,&hellip&hellip社會階梯的最下一層便是&hellip&hellip奴隸&hellip&hellip奴隸是等于牲畜,可以随便買賣的。
”(32頁) “在這種條件之下,城市不是别的,隻是封建社會關系之集合點。
這裡隻是諸侯的都城,或隸屬于他的較小的諸侯的寓所。
這裡駐紮&hellip&hellip軍隊,軍隊的武裝設備、堆棧、貯藏都在這裡&hellip&hellip一切貢賦都彙集在這裡,一切行政也是集中在此地。
而且此地又是社會階層的最高峰&hellip&hellip中國的城市不是由于商業而發生,而是由于封建而發生。
商人和手工業者聚合于城市,乞求諸侯們的保護&hellip&hellip”(33頁) “馬克思有一次&hellip&hellip他說&lsquo在一切東方的部落内,可以建立一部分的定居生活和另一部分的繼續的遊牧生活之間底一般的共同關系。
(注:《馬克思與恩格斯的信,一、六、一八五三。
俄文本p50)遊牧民&mdash&mdash“野蠻人”經過封建的階梯而聯合到&lsquo文明化的&rsquo封建方面來了。
另一方面,在那時候,定居的封建制度之各個代表,便藉這些野蠻人的幫助,按着封建的階梯而爬到最上層去。
”(34頁) 第二章遊牧民與定居民底分工 “遊獵之于封建諸侯,是一種極大的經濟的輔助。
” “當戰車還未成為嚴格的正式的軍事組織單位以前,這種車子&hellip&hellip也是宗法氏&hellip&hellip” 1949.11.23 第四章封建的無政府時期 “我們在這一章所講的封建的無政府,是從&lsquo春秋&rsquo時代起(紀元前721&mdash481),直到紀元前三世紀的上半期止。
”(37頁) “土地與農奴的壓榨交合起來,便成為财富的基本形式,封建的無政府,便是由你反對我,我反對你的戰争以自利的過程之表現。
”(38頁) 第五章危機的成熟 “農業的危機,加速了和加強了商業流通與商品貨币經濟的發展。
” 第六章封建官僚的提拔 “戰國封建的混戰把寄居在封建制度巢穴中的封建官僚養大了,并且把他們擡舉到社會塔的上層來。
封建官僚,起初隻不過是封建貴族技術上的助手,&hellip&hellip封建諸侯為着争霸權、争統治&hellip&hellip便造出一種對專門人才之急切的需求&hellip&hellip”(64頁) “由全民同情的願望所草成的封建官僚的政綱,是一種确定不移的鬥争的終極目的:反對戰國的諸侯,提倡農業、商業自由。
”(72頁) 第七章中國的統一 “土地問題,經過相當時期之後,就變成了耕種土地所必需的勞動力問題。
能吸收勞動力的,隻有新的未枯竭的土地。
”(80頁) “商鞅的政策公開的迎着社會的要求。
商鞅變法的&lsquo革命性&rsquo就在于他直接的無條件地宣布土地是一種商品&hellip&hellip”(84頁) “土地私有制&hellip&hellip農民是已經從官僚們的束縛與妄為中解放出來&hellip&hellip”(84頁) “土地宣告為商品,這對于商人&hellip&hellip官吏們是一個很大的誘惑。
”(85頁) “這樣看來,秦國對于上層和下層,都作了一種誘惑。
農民移植到秦境,&hellip&hellip”(85頁) “第一步要走上公開的适應商品貨币經濟的要求,秦國便把統一中國的事業抓住在自己手上。
”(85頁) “要達到各方面都能影響全國事業的進程,隻有和商人資本聯合,隻有和&lsquo旅行商&rsquo以及他們的各種機能發生聯系。
”(87頁) “孔子學派的行政系統對于中國人民就是一個熔爐。
它從各方面用宗法家庭關系的&lsquo規範&rsquo來掩蓋封建的掠奪。
因此,封建的官僚很容易作到把每一次人民反對壓迫者的運動,每一次農民反對官吏的封建制度的暴動,變為官吏的部分的更調。
”(95頁) “在漢朝的時候,封建官僚徹底地從封建貴族手中取得了政權。
”(96頁) 第八章宗教之發生及其與農業生活之聯系 第九章封建的國家的崇拜與孔子學派 “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生産方法之下&hellip&hellip自然盲目力量之統治人類&mdash&mdash在直接和間接的意義上&mdash&mdash成為階級統治的柱石。
神、鬼的力量,是直接參加人類的事業,封建的政權&hellip&hellip”(131頁) “剝削不是起于對&lsquo生産的關心&rsquo而是起于天地力量有組織的&lsquo合作&rsquo之必然性。
等級的&lsquo分工&rsquo,可以用自然規律昭示出來。
”(131頁) “孔子學派,&hellip&hellip他代表封建官僚的利益,拼命地擁護官僚組織之增強&hellip&hellip他努力把所有的禮法來包圍封建的統治,因為一方面禮法可以使人民把封建的權威提到無上的高度;另一方面,禮法又可以使人們完全依靠在位的官僚。
”(133頁) “國家有這兩種保護力量的存在,于是就形成了政府的政權基礎。
”(141頁) 按:此所謂兩種力量指祖宗與神(地神),即古人所謂宗廟社稷也。
第十章原始封建積累的過程 “中國每一個朝代的更換,總是伴着原始封建積累的過程而來,而且會發生土地&mdash&mdash被抛棄的地方和被離棄的土地&mdash&mdash之急劇分配。
”(152頁) “漢朝之更替秦朝,這是中國封建制度走上自由發展之路的一個最大轉變時期。
它使那在戰國封建制巢穴中發展起來的、鞏固起來的封建官僚掌握政權&hellip&hellip兩個事實形成了原始封建積累的過程,并且使漢朝掌握天下。
第一,用自然品的賦稅交納一切國家的義務之轉變;第二,個人的農奴依賴與奴隸的規定。
”(153頁) “面包、米、&lsquo食物&rsquo是原始封建積累的主要工具。
隻有憑藉于人民之依靠食物,封建官僚才能從舊封建制那裡實現自己的勝利繼承的權力。
”(166&mdash167頁) 第十一章漢朝商品貨币經濟的發展 “在封建條件之下,城市是商品貨币經濟最主要的培養所。
在中國,城市的發展是一步一趨地随着封建的生産方法變更而進行。
”(167頁) “到漢朝,就已經有城市與鄉村間的經常的調和的貿易。
”(案:其下引《論衡》一節未注篇節。
169頁) “三個源泉養成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1.遊牧民與定居民間的交換。
2.家庭工業與農業的聯合。
3.按土地枯竭的程度而日益增加的自發的災難。
”(170頁) “封建官吏機關的利益關系,是在于把全部農民生産的剩餘實現于市場之上,并且因此而轉入于國家的荷包,所以這個利益關系的結果,即加緊絲業發展之注意。
”(174&mdash175頁) 案:其下述貨币鹽鐵貨币鹿皮交換。
“漢朝的商品貨币經濟是新封建制度和它内部矛盾的産物。
”(188頁) 第十二章饑馑與逃荒為古代中國封建制度的人口律 “&lsquo人口不是壓迫生存手段,而是壓迫生産手段。
&rsquo(注:恩格斯給朗格的信,俄文本,118頁)中國農業技術之畸形的停滞,整個地和完全地證明了這個真理。
”(188頁) “&lsquo舊中國結構的犁&hellip&hellip它掀土好像豬與鼠一樣,不能掘成壕坑,也不能改變土地。
&rsquo(注:馬克思《資本論》卷一,俄文本,168頁)勞動之耗費,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這樣一種表面的土地耕種,便幫助地中水分之保存。
黃土地質最容易失去水分,因此最肥沃的土地可以變成最幹燥的土地&hellip&hellip所以人們隻好努力&lsquo不去煩擾&rsquo土地&hellip&hellip”(189頁) 案:此段之意蓋謂犁具既不好用,又不敢多耕,收獲自差,饑馑難免。
“土地的枯竭,到漢朝時就已達到廣大的範圍。
”(189頁) 案:下文叙播種灌溉。
“在漢朝時代,馬、牛、羊已經成為農民食物的接濟品。
”(192頁) “中國的封建制度一開始是蠶食森林,繼而又吞并牧場和農民的畜牧;同時它又助成土地的枯竭&hellip&hellip”(194頁) “漢朝社會的結構是封建制度與奴隸的聯合。
”(201頁) 第十三章國家是社會保證的封建組織 “整個的國民與整個國民的财産,看起來好像是統治等級的用品一樣&hellip&hellip他們可以按着自己的私衷來支配它,這是東方的&lsquo國家封建制度&rsquo&hellip&hellip在那種情形之下,才能産生這樣的一種組織呢? “第一,在同一部落的各個氏族集團間的階級分化的結果上;一個氏族集團克服了别一個氏族集團并且奴役别一個氏族集團。
這裡把從戰場上俘虜來的,或由貿易上得來的奴隸合并在一塊了。
“第二,在掠奪之下,當着掠奪者把被征服的民族變為奴隸,或變為農奴狀況的時候。
“第三,當着許多特别條件,妨害了封建制度最後的鞏固的時候,國家有組織封建剝削之繼續,在某種程度上,是比較統治階級各個成員間直接對整個土地與整個政權之分割是有利益些。
”(207&mdash208頁) “由于人民的逃荒,可以暫時地解脫了個人的依賴。
在把人民重新安置在荒蕪官地上的那些地方,那裡的人民就轉為國家的農民,即過去繳納賦稅給封建官僚的農民。
随後,封建國家新殖民地的區域,又引起了&lsquo權勢&rsquo之家對國家農民的&lsquo吞并&rsquo,與夫把農民轉變為農奴之間的變革。
&mdash&mdash于是舊的風笛又重新奏起來了。
”(215頁) 第十四章奪取商路的鬥争 “奪取商路的鬥争隻是與匈奴鬥争直接繼續之一幕。
”(223頁) “(漢)武帝在為着中國絲的商路而出發到戰線上去時,他起了普通的旅行商的作用。
”(225頁) “沒有中介人&mdash&mdash波斯和叙利亞的商人&mdash&mdash中國還難得成功與羅馬發生直接的交通。
”(229頁) “中國的封建制度,隻是專門利用别人的兵士,而且專門在别人的地盤上,來同别人打仗。
所以它才不會折斷自己的頸幹。
”(231頁) 第十五章漢朝社會矛盾的發展 “社會制度的性質,決定在它基礎上發展起來階級鬥争的性質。
土地使用與管理的&lsquo轉換制&rsquo,形成了漢朝的整個社會的結構&hellip&hellip封建制度&hellip&hellip經常的危機,&mdash&mdash像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一樣,首先便引起生産的減縮,勞動力應用之盡可能的減少。
為饑荒而&hellip&hellip不得不沿路流浪、乞食、餓死&hellip&hellip簡單的生活本能會迫使&hellip&hellip他們都跑去做強盜,他們藉此才可以獲得這個不得已的生存手段&hellip&hellip賦稅負擔愈多,則人民群衆逃荒覓食也就愈多,則這些饑民淪為強盜也就愈多。
可是,數量會變成質量,這種饑餓&lsquo強盜&rsquo的擴張,就是農民群衆走上革命軌道的轉變&hel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