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中國史下(元、明、清)教學大綱與講義
關燈
小
中
大
人民,人民也就寄托某些希望于秘密宗教,于是秘密宗教成了推翻農民革命的工具,人民隻是利用它為号召群衆、擴大影響的工具,當農民革命起來之後,領導和指導、組織革命的是人民的智慧和經驗,而不是秘密宗教的教義,說它能夠信奉革命意識,宣揚革命鬥争,指導革命行動,估價未免太高了。
至少我在它們的經典中、寶卷中沒有看到。
偶爾一二語,也是極為隐晦,撲朔難定,而且是千分之一二。
三、朱元璋與紅巾起義 1.紅巾的起義用1954年《明史》專題卡片十三 (1)紅巾何以起于汝、颍、蕲、黃 (2)參加起義的主要力量 (3)紅巾以外的起義軍與地主武裝 2.朱元璋參加起義 (1)朱元璋的成分用1954年《明史》專題卡片十七至二十三頁 (2)朱元璋參加紅巾起義 (3)朱元璋的活動 a.1352年參加紅巾; b.1353&mdash1360年,在龍鳳旗幟下南進; c.1361&mdash1365年,與元緩和,與陳友諒鬥争; d.1366年,同時提出反元反白蓮教的口号; e.1367年,最後的民族政策。
太祖的軍隊是農民,多濠泗、安慶、汴梁、兩淮之人;太祖的軍費出于太平、甯國、應天、廣德、鎮江五府人民。
3.朱元璋與革命果實 朱元璋1352年參加起義 1355年郭子興死,韓林兒建元龍鳳,朱元璋用其年号。
1356年朱元璋稱吳國公。
1363年陳友諒死。
劉福通為張士誠将呂珍所殺。
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
1366年韓林兒死,龍鳳凡十二年。
1367年朱元璋稱吳元年。
張士誠死。
方國珍降。
1368年朱元璋稱帝,改元洪武。
北征。
至此元末農民起義以改朝換代而結束。
朱元璋利用農民起義作了皇帝。
這算不算篡奪革命果實? 要先看看什麼叫篡奪果實。
可能各人體會不同,我們找馬克思給恩格斯1869.9.25的信作個标準。
馬舉了1848年事為例。
享受革命果實的是主教、神甫,未參加革命的一般反動分子。
這樣說,我個人看法不算,朱元璋親身參加了起義,參加了鬥争,最後完成了推翻蒙古統治的任務,履行了他們的口号。
他的稱帝和黃巢、李自成一樣,不應說是篡奪。
隻能說是利用了革命。
朱元璋是不是背叛了革命? 這要看怎樣理解背叛。
要看他們提出來的綱領,誰要脫離開它而是到反面去了,這是背叛。
在革命進程中,倒向敵人,出賣革命,這應該是叛變。
在革命進程中,故意倒退,破壞革命,這應該是叛變。
在革命進程中,經過一次成功後,一部分人滿足于既經達到的成就,另一部分人則想繼續前進,并提出新的要求。
則那些滿足于既得成就的人,似乎還不能認為是背叛。
隻能說他落後。
在革命進程中,革命隊伍中,有急進派,有穩健派,當較穩健派重又占得上風,并把最近的成果全部或局部化為烏有,那些穩健派的人似乎不能認為是叛變或背叛。
(參看恩格斯《為法蘭西階級鬥争》作的導言,人民出版社1960版,6頁) 假使這種理解不錯的話,朱元璋就不能算作背叛。
朱元璋既沒有破壞革命、出賣革命,甚至于當時也沒有另外一派比他更急進,更能提出更前進的、更适合于廣大人民群衆利益的新綱領、新要求的人。
朱元璋自己提出來的綱領從“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1358在婺州),到“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1367讨元檄文),他都實踐了。
朱元璋最後自己作了皇帝,是熱衷于他自己的利益,但在14世紀朱元璋那個時代,他不做皇帝也是另外一個人做皇帝,當時和他争帝位的像陳友諒、張士誠之流遠不如他,這一點決不能算作背叛革命的罪行。
朱元璋在革命行動中是否有可以批判的行動呢?也有。
他在1361年,曾與察罕帖木兒通好,1363、1364、1365、1366、1367正月和九月,六次緻函擴廓帖木兒修好,在當時紅巾隊伍中是少見的。
不過,他并沒有向元廷投降,沒有接受元朝的官爵,與張士誠、方國珍不同。
他1361年通好察罕,是為了察罕新得了山東,其勢甚盛,要知道一下察罕意圖;1363年通好擴廓是為了正與陳友諒、張士誠戰争,怕乘其後;1364、1365年通好是為了掃蕩陳漢内部,且将有事于張士誠,踐了“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要求。
1366年函是為了恫吓,以免乘讨張士誠來攻;1367年兩函則挑撥之意較多。
總之,這七次通信是戰略上的暫時措施,與勾結和投降大不相同,而且對整個起義進程是有利的。
1366年朱元璋征張士誠,有檄文(見祝允明《野記》及趙可與《孤樹裒談》)。
其中攻擊彌勒教與汝颍起義,這是不是朱元璋背叛革命自此開始。
(用1954《明史》專題卡片三十九〔4〕。
) 所以我體會:朱元璋在當時是自願參加紅巾起義的,态度是鮮明的,他是依靠紅巾而壯大的,但是他并不笃信白蓮教,并不滿意後來紅巾的政策和辦法,所以最後表示出自己的意見。
他推翻蒙古貴族政權,試圖解決一些土地和吏治問題,可以說是符合了人民的意願,也實現了他個人的目的。
恢複趙宋。
符合人民願望的。
朱元璋将自己利益與人民利益結合一起。
人民利益與他自己利益一緻。
朱元璋在起義以後,對于恢複生産,提倡生産,增加生産,适當滿足農民土地要求,是作了相當努力的。
這對人民是有益的,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朱元璋的成功由于符合人民意志,得到人民的支援。
朱元璋革命成功對生産、人民生活有一定的改善,是維護了革命果實,而不是掠奪了革命果實。
朱元璋建立政權後是有缺點的,胡藍之獄是統治階級内部矛盾,不能算是缺點,絕對中央集權在當時是需要的,胡藍之獄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
朱元璋參加起義。
元末農民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雙重壓迫下,爆發了革命,這是自發的農民運動。
朱元璋出身于雇農家庭,有抗元曆史(他的外祖)的家庭,自己做過和尚,經過幾年流浪生活,更培養了階級感情,對于人民的希望、要求是知道的,各種剝削與壓迫是親自嘗受過的,他的參加農民革命也是自發而不是自覺,但也不是盲目的、貿然的(沒有先進階級統率一定是自發的)。
是适應人民要求的。
朱元璋參加革命前,觀望不前,經過考慮而後參加,這是很自然的,不能以此說他對革命信心不強,更不應以此說他投機。
朱元璋起義後的戰略與策略,一般說是符合人民意志因而是正當的,他初期專向蒙元統治區域求發展,不妨害友軍,是符合人民迫切需要蒙元統治的意志的。
後期與陳、張鬥争,沒有給蒙元造成向南發展的機會,在張士誠解決以後,急劇北伐,完成民族革命,也是。
元末土地集中于地主,明太祖将其分之于人民。
朱元璋參加起義時是否認識農民受苦根源在于地主?不可能。
所以自發。
朱元璋參加起義的動機 朱元璋革命不徹底亦不妥。
朱元璋成功是由于适合人民群衆要求。
在曆史上起很大作用。
認識到人民要求。
朱元璋占據一地總是提倡農業。
取消舊法律,頒布新法律。
朱元璋利用舊官吏,利用地主是策略。
朱元璋成功依靠人民力量。
朱元璋不能說是農民革命成功。
是勝利不能說失敗。
将朱元璋的稱帝前後分開來看,是不妥當的,批判一個人要合其一生來看。
朱元璋看到矛盾,解決了矛盾。
革命徹底不徹底的問題。
不徹底之說不要。
朱元璋是在全國農民起義爆發後參加的。
合于社會發展的。
朱元璋勝利的主觀條件:軍隊紀律嚴明;戰略策略的正确:(1)團結友軍(2)利用敵人矛盾(3)消滅敵人,強大自己(4)口号鮮明(5)不作遊擊戰。
彌勒教的作用不能不注意,二者分不開。
得到人民擁護。
渡江後變節換黃旗,是反紅巾之初步?不服從領導。
攻大都後對蒙古、色目人的同等待遇的意義。
農民能否建立自己政權?毛主席說隻能改朝換代,不能建立農民政權。
恩格斯:生産關系上升問題。
農民轉變問題,朱元璋不是投機。
沒有無産階級領導的農民革命,其結果有二:(1)地主篡奪政權(2)農民建立地主政權。
朱元璋反階級并沒有成功,仍建立了地主政權 當時主要矛盾是民族壓迫還是階級壓迫? 當時人民所感受的壓迫,南方與北方是否相同?南方不是沒有民族壓迫,朱元璋對農民起義的紅巾軍攻擊的原因何在? 朱元璋起義成功的原因,策略的轉變,為什麼? 當時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所起的作用。
政策改變是由于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還是由于人民群衆的意志? 變節問題:借重韓林兒的勢力問題,是變節了? 評價問題:□主義。
成功的、比較進步的人物。
起過進步作用,完成民族革命,恢複領土。
八股取士是錯的,稱帝以前是部分代表農民利益,稱帝後大不同。
不能說革命成功,政治上天才。
當時的兩個任務:(1)恢複生産(2)統一政權 與元妥協問題:反對紅巾問題 策略轉變不是變節。
朱元璋參加起義是自發的?還是自覺的?蛻化變節?為了個人野心?不是胡裡胡塗的,不是自發的,是有目的的。
朱元璋與劉福通、韓林兒的關系如何?目的何在? 朱元璋與元朝妥協是變節不是?與地主分子、知識分子是變節否?不徹底的起義,也是他的特點。
朱元璋軍隊紀律好應該怎樣認識? 朱元璋絕對中央集權的意義。
朱元璋攻下大都後的民族政策,運用的較好。
朱元璋出身是否可以作為一個參加起義的主要因素?還是應由其領導能力來看?(韓世忠反金)朱元璋流浪三年,正好将農民狹隘的缺點克服了。
朱元璋并未全聽劉基的話,為救韓林兒。
在階級社會内無超階級的個人(劉少奇),有轉變是階級本身決定的。
朱元璋作皇帝後是否應肯定,要看他對生産力有利來看。
對地主階級的打擊。
朱元璋滿足了人民什麼要求?恢複生産?推翻蒙元統治?統一漢人政權?要求土地?朱元璋攻下大都的意義。
朱元璋成功後的政策。
劉福通、陳友諒、張士誠為什麼失敗? 劉&mdash&mdash得地不守,旋為元有,人民無法蘇息。
劉是流寇主義。
陳&mdash&mdash隻想自己強大,并吞旁人,不分敵友;注意内外發展,忽略與民休息。
個人英雄主義。
張&mdash&mdash階級意識還有,但民族意識太差,注意到增加生産而沒減輕剝削。
保守享受。
朱元璋與擴廓妥協的功罪? 朱意在元軍不南下襲其後?主觀上是為了自己,而客觀上起了元軍沒有南下的作用。
元軍南下對革命不利的。
這是一個策略。
元軍如南下對革命有利無利? 江南的元朝武裝要連成一片,對革命有利無利。
假使符合人民意志,旁人會不會成功? 宋代社會經濟是發展的嗎? 蒙元統治阻礙了生産發展,是元末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
朱元璋參加起義的動機。
不稱帝的原因&mdash&mdash不暴露目标。
有無國際意義、國際影響?比較進步的人物? 明初沒有分散割據的事實。
朱元璋變節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的野心?是由于與舊官僚士大夫的接近? 朱元璋策略的轉變是根據客觀發展。
必須轉變,不能不轉變。
朱元璋時沒有反元統一戰線。
《拿破侖第三政變記》:農民不可能成立農民政權。
與元妥協問題。
其他起義軍失敗的原因:分裂割據、政策不統一。
元朝民族待遇不平等。
朱元璋主觀指揮作用。
白蓮教理應談:人民群衆的組織,團結、宣傳中心(散布革命種子)。
馬克思說中國農民起義特點之一。
天災問題不應強調,導因。
元末起義始自江淮之間,不僅僅是災旱。
知識來源(朱元璋的)革命目的性明确堅決,與流浪生活有關。
人心向背問題,應強調。
朱元璋是民族英雄又是好皇帝。
另有人不贊成他是民族英雄,也有人同意。
自覺問題:應該是自發的。
政策上的休養生息是否主觀要作不可知,而客觀上有此效果。
朱元璋不好大喜功向外擴張的原因。
漢唐難遠略的客觀原因。
匈奴、突厥。
統一中國問題。
作皇帝問題。
條件限制。
民族矛盾強于階級矛盾問題。
朱元璋的策略問題反映在軍事政治方面都看出他□□主要矛盾是什麼?主要矛盾前期是民族矛盾,元打垮後才是階級矛盾。
劉福通已把元朝軍隊打垮的差不多了。
朱元璋很早就變節了,他家庭雖是雇農出身,但他流浪時已接近地主,以和尚讨飯,其成分已不是農民。
他不像一般農民的希望好皇帝,而自己想作皇帝。
假使為民,何不參加地主武裝?不稱帝原因? 自來農民起義的領導都不是純粹農民,朱元璋也不是,至少受封建意識很深。
個人野心發的很早。
要是農民,從淳樸本質看不應不協助友軍而隻保存自己實力,因此早變節,與農民不一緻。
不能說朱元璋為了抗元而犧牲自己。
朱元璋對革命貢獻不大。
客觀效果:不問動機,而效果總是好的。
曆史條件。
曆史主義。
從小想作皇帝問題。
朱元璋雖然作了皇帝,不妨其為民族英雄。
朱元璋縱然不是雇農,總不會是剝削階級。
離開農民不能有成就,有成功絕不是離開農民軍。
出身問題。
流浪問題。
活動問題。
社會影響。
一方面利用地主分子意見,一方面利用農民起義。
明初經濟政策估價。
目的在鞏固自己政權統治地位。
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明初的生産發展有一定作用。
生産力解放在明初起一定作用。
明初經濟政策是否解決了根本問題。
朱元璋應肯定,不應否定。
推翻元朝,提倡社會發展,客觀主觀都有關系。
朱的成功與生長地點有關,如生長在新疆,絕不可能。
朱是不是民族英難?朱以農民起義,何以作皇帝? 朱元璋起義性質及其轉變後政策,貧農出身,不是雇農。
朱元璋稱帝後始背叛農民階級:(1)沒有解決土地問題;(2)封建等級制。
農民起義不會獲得勝利。
生産力低,農民成功必緻階級分化,作皇帝就是分化。
應從朱的出身考察其是否背叛,自覺自發問題,從經濟上看與從政治看有無不同。
政治制度是否由社會需要而決定:80%應肯定;局限性與地主有拉攏,極端集權制,分封制。
朱有沒有滿足人民要求?應肯定。
農民要求好皇帝并帶來一個好世道。
參加農民起義的動機,官逼民反。
讨張士誠時與地主妥協是一個最好策略。
說法不恰當,實在是背叛。
他的背叛是逐步發展的,不是得政權才背叛的。
随着革命發展而轉變。
廣大人民的意志是主要的。
曆史觀點(農民革命沒有出路),農民階級性(封建階級複雜),農民思想。
朱元璋發展很順利,思想上作皇上之意早在到定遠時已有;接觸儒家思想很早;思想上随地位提高而有不同。
加強中央集權有一定積極作用、進步作用。
否定中有肯定面,肯定中有否定面,評定人物應如此。
叛變革命應往前推,其原因由于曆史局限性。
周圍地主階級的影響。
朱元璋是農民,所領導者也是農民,是小生産者而不能變更經濟基礎;也是小私有者變了皇帝,同時轉變了本質。
十、1959年4月12日在天津師範學院“中國曆史分期問題”演講提綱 1959.4.12在天津師範學院報告 (一)曆史分期的标準 1.分期的意義與必要 2.分期的基礎&mdash&mdash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 3.分期的具體标準 a.幾種不完整的分期方法 b.一般标準 (二)中國曆史分期的争論 1.奴隸制瓦解封建社會形成的三種意見 2.資本主義萌芽的三派十三家說法 3.封建社會内部分期的四類十四種方法 (三)中國科學院編寫中國通史分期概要 1.分期概要 2.讨論中的問題 3.商榷的意見 (一)曆史分期的基礎分期也是兩條路線鬥争 曆史分期的對象是人類不斷地鬥争活動的具體經過,而分期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
資産階級學者、帝國主義禦用學者他們不認識真理,不知道分期的重要、分期的意義,所以他們反對分期,實質是反對社會發展規律。
反對共産主義,妄想為資産階級的“永恒”服務。
又有的學者有意不用生産方式來劃分,換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分期法,什麼選舉時期、辟舉時期,其目的也是在混淆視聽,間接反對馬列主義。
又有的雖然也談曆史分期,但是有意的用生産工具來劃分,不承認奴隸社會的存在,像右派分子雷海宗,其目的也是反馬列主義。
對這些思想我們必須展開無情鬥争。
我們主張厚今薄古,是反對頌古非今,反對隻注意古代不注意近代,隻注重史料不注意理論。
“主席從來認為必須注意三個方面,那就是&lsquo理論、曆史、現狀&rsquo。
”“理論、曆史、現狀是相結合的。
”“曆史知識少、理論少,對事物的理解就不能豐富,不能概括,不能計較,故對思想領域很狹窄。
”(周揚在《中國史提綱》座談會發言) 我們研究曆史分期必須以辨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
“毛主席在八大二次會議上曾經講到過&lsquo才、學、識&rsquo的問題,識就是觀點、立場、方法。
”“以識為主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好傳統。
” “分期問題也是&lsquo識&rsquo的問題,也就是判斷的問題,一定要有判斷。
有人以為把馬列主義的公式一套就算有了思想性,以我看,應該以對材料的觀察的結果做出馬列主義的判斷,否則&lsquo識&rsquo就太容易了。
所以我們強調&lsquo識&rsquo。
”“馬列主義不是教條,要有創造性;我們講&lsquo思想挂帥&rsquo”&hellip&hellip(會上周揚發言) (二)曆史分期的具體标準 我們既然知道分期是“識”的問題,必須以辨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那麼馬列主義的分期标準是什麼呢? 在這方面蘇聯和中國因為讨論久了,都有不少的精辟經驗。
我想先談一下幾種不覺醒的、片面的、必須防止的看法:庸俗化,當然更不可把曆史唯物論觀念簡單化,或是粗暴的比拟。
(尤金文) 一、不要隻從抽象的原理出發而陷入教條主義。
(另見) 二、不要隻從地租形态着眼而陷入經濟唯物主義(經濟史觀)。
(見《曆史問題譯叢》1953年二本)經濟唯物論否認觀念在社會發展中的組織和改造作用,否認民衆以及傑出人物在曆史上的積極的和創造的作用。
(尤金:《論人物在曆史上作用》,見華北大學印:《人民群衆在曆史上的作用》,64頁)或隻注意經濟的作用。
馬列主義承認經濟對曆史的最後作用和影響,但不是唯一的影響,還應該注意一切上層建築和個人在曆史上的作用和反作用,不承認這些是錯誤的,經濟史觀就不承認。
(周揚,1961.8.18) 三、不要過分單純地強調生産關系作為兩個社會形态區别的關鍵,為了完整地、全面地區别兩個相連的社會形态,還必須到生産關系與生産力的統一&mdash&mdash即生産方式中去尋找。
(王忍之等:《教學與研究》,1955年第3期) 四、隻憑生産方式發展的階段來劃分曆史時期也是不全面不确切的,還要同時注意考慮到上層建築中,各民族和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中發生的本質的變化。
(另紙)特别是上層建築中的國家,它促使自己的基礎得到鞏固與發展。
五、曆史上重大變化的事件,不是在各處同時爆發或出現,就要找出有決定意義的事件作為分界線,而階級鬥争是關鍵性事件中最重要者。
(科斯明斯基:《中世紀史》) 因此我們必須注意下列的發展,作為分期的标準:生産方式、意識形态、階級鬥争、國家制度,加上外來因素。
(《曆史研究》,1957年3期84頁) 因此,“應該拿那在曆史生活進程上,發生重大影響的革命的階級鬥争之極端重要的表現,來作為各個時期彼此間的分界線”。
(中華書局:《蘇聯曆史分期問題讨論》,115頁) 我們覺得:曆史是物質資料生産者的曆史。
曆史是生産發展史,是生産方式發展史。
全部人類曆史是階級鬥争史。
因此,分期标準應該: 一、人類曆史應該以五種生産方式的發展劃分時代; 二、每一發展時代應按其具體發展情況區分幾個段落,或是分為形成、繁榮、沒落三個階段,或者不是,二個、四個都可以; 三、每個階段中按其引起社會經濟巨大變革的關鍵性事件,分為幾個時期。
這些時期應該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
這種關鍵事件(應和經濟、政治、文化全有關系的事件)可以是農民起義,也可以不是。
所以具體的标準是:以生産方式的發展規律為主要根據,以具有重大影響的革命鬥争或重大事件為界标;既考慮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也具體分析中國的特點。
當然,在具體分期運用上,還太抽象。
目前在中國封建社會分期問題讨論中有五種不同标準。
(史紹賓文) 史紹賓:《關于中國封建社會分期問題的讨論》(《人民日報》1960.10.18七版):以階級鬥争的發展變化作為标準的分期;以生産方式為基礎、階級鬥争為線索作為标準的分期(天挺案:在此條下有“另外”一段,指的是南開大學舊日分法);以生産關系的變更和發展作為标準的分期;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發展變化作為标準的分期;以封建國家政權的發展變化作為标準的分期。
“應該特别注意研究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以及深刻反映這種矛盾的階級鬥争。
從這些矛盾的變化發展,揭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階段性;應該更深入地探讨各階段政治經濟制度的主要特征,闡明中國封建社會發展過程。
在過去的讨論中,有的僅一般地論述分期問題,對曆史事實進行分析概括不夠;有的僅根據某一單純的經濟現象或政治現象來劃分階段,不注意辨證地考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有的在研究分期問題時,還沒有完全擺脫舊的按王朝興衰分期的觀點的影響。
對于這些缺點,都需要在今後讨論中加以克服。
” (三)對中國封建社會分期幾種說法 以馬列主義為指導,以生産方式發展為基礎,這是根本一緻的,在這個前提下: 一、以時間(朝代)為主,以國内政治的統一為線索,以朝代為斷限。
分三期&mdash&mdash1.範文瀾(另見)2.中國曆史?(另見)3.蘇聯專家别列洛莫夫:(1)戰國到西漢(2)東漢到隋末(3)隋末到鴉片戰争4.(1)戰國到西漢(2)東漢到隋唐(3)北宋到明清5.(1)戰國到東漢(2)魏晉到五代(3)北宋到明清。
二、以事件為主。
1.以國内巨大變化震撼整個社會的事件為區分。
&mdash&mdash以安史之亂為分界2.以國内上層建築的突出反映為區分。
&mdash&mdash兩稅法及一條鞭(賀昌群在中國通史座談會發言)。
兩稅法以前&mdash&mdash780 兩稅法至一條鞭780&mdash1581約802年 一條鞭以後1581&mdash1840約260年 漆俠言白壽彜及北師大主此說。
1959.1.18言之。
三、以國内階級鬥争為區分&mdash&mdash 1.以農民戰争劃分:二黃分期說。
黃巾與黃巢 黃巾起義以前&mdash184 黃巾起義至黃巢起義84&mdash884約700年 黃巢起義以後 884&mdash1840 約957年 餘很早聽說此為郭沫若先生之說,去年在京曾以詢侯外廬、尹達兩同志,未能答。
日前漆俠言不知郭老有此說,而以是為天津師大諸人所創,與餘所知正相反,疑莫能明。
津師大有專文,不詳錄,餘初以為是廣郭老之說也。
2.以國内階級鬥争為主而兼注意到國内民族矛盾(政治上不平等所引的)。
以隋末、元末農民起義為區分。
春秋戰國至隋末農民起義&mdash611 隋末農民起義至元末農民起義611&mdash1351約741年 元末農民起義至鴉片戰争1351&mdash1840約490年 此說1958年暑假天津師範學院周乾溁先生向餘言之。
3.我們1958年的意見:以階級鬥争為主,結合經濟發展,和民族矛盾。
分四段: 戰國至黃巾起義前475&mdash184約660年形成 黃巾起義至黃巢起義184&mdash884約700年擴展 黃巢起義至元末農民起義885&mdash1368約484年高度發展 元末起義至鴉片戰争1368&mdash1840約473年晚期 以上是1958年夏的意見,1959年三月又改為: 封建社會形成期:初稅畝至黃巾起義結束前594&mdash221815年 (1)形成:初稅畝至秦統一(2)确立:秦統一至黃巾 封建社會發展期:黃巾起義結束至紅巾起義結束221&mdash13681148年發展(1)黃巾至隋統一(2)隋統一至北宋末高度發展 晚期(資本主義萌芽):紅巾起義結束至鴉片戰争1368&mdash1840473年高度發展(1)北宋末至紅巾(2)明清螺旋型 4.以階級鬥争結合封建剝削為區分 封建社會初期(前五世紀至三世紀初) 封建社會成長時期(三世紀初至八世紀中) 封建社會發展時期(八世紀中至十六世紀初) 封建社會末期(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 以黃巾、兩稅法、一條鞭為分界北京師大 5.階級鬥争結合經濟發展重大事件,以生産方式發展規律為主要根據,以具有重大影響的革命鬥争或重大事件為界标。
四、綜合的分期,結合生産力生産關系,上層建築、文化思想等等綜合标準的區劃曆史。
1.以唐為分界線。
去年晤侯外廬先生略告其意,尚不詳知。
2.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國通史》以隋為分界線,另見。
(四)範老論中國史分期 修訂本《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編說明:“一,修訂本《中國通史簡編》分為四編。
第一編:遠古至秦統一;第二編:秦至隋統一;第三編:隋至元末;第四編:明清(鴉片戰争前)。
” 又第二編說明:“本編起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統一,訖公元589年隋滅陳,相當于中國封建社會中期的前段。
” 又:“每一個統治全國的朝代,政治上都有它自己的特點,按朝代來叙史事,是有便利處的。
” 案:據此,範老是以朝代為分期斷限的。
以國内政治統一為線索的。
範老分中國封建社會為三段: 封建社會前期西周春秋戰國前1066(?)&mdash前221約846年 中期前段秦至隋統一前221&mdash589810年 中期後段隋至元末589&mdash1368780年 後期明清(鴉片戰争前)1368&mdash1840473年 (五)中國曆史博物館中國通史分期 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50萬年前&mdash5萬年前 新石器時代5、6千年前 奴隸社會(夏至春秋)公元前2033年&mdash公元前475年 封建社會初期(春秋末至秦統一)公元前475年&mdash公元前221年 封建社會中期前段(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年&mdash公元589年 封建社會中期後段(隋至元)公元589&mdash1368年 封建社會末期(明至清)公元1368&mdash1840年 (六)曆史分期的重要性與主要原則 蘇聯《曆史問題》編輯部:《關于蘇維埃社會史分期問題》1956年6期,譯文見《史學譯叢》1956年第6期,137&mdash145頁。
“沒有科學的分期,就不可能正确地闡明社會曆史發展的進程。
馬克思和恩格斯所确定的關于社會經濟形态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及與之相适應的上層建築的總和的這一概念,對于曆史成為科學是具有巨大意義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社會經濟形态的學說,給人類社會史分期提供了唯一正确的科學基礎。
蘇聯曆史學家就是遵循着馬克思列甯主義的方法,并概括具體的曆史材料,來确定各個社會經濟形态的分期的。
”(137頁) “И.Б.别爾辛和M.H.金建議以社會主義生産方式的發展作為分期的唯一原則。
毫無疑問,社會主義生産方式形成的各階段對于确定整個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來說是有決定性意義的。
但是,正如許多參加争論的人所正确指出的,在劃分整個曆史過程的時候,不僅應當考慮到具有基礎性質的各種現象,也應當注意到上層建築性質的各種現象。
蘇維埃社會曆史的基本時代與時期,應該按照社會主義建設與向共産主義逐漸過渡的客觀進程以及這一過程的特點來劃分。
社會主義社會與所有其他社會形态一樣,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及與其相适應的上層建築的總和&hellip&hellip”(138頁) “在一切社會形态中,由基礎産生的上層建築,尤其是國家這個上層建築,是起着積極作用的:它促使自己的基礎得到鞏固與發展。
”(139頁) “在對蘇維埃社會史進行分期的時候,必須同時考慮到國家生活中的這樣一些現象,如蘇維埃國家不得不進行的一些戰争。
戰争是與社會主義制度根本不相容的。
國内戰争也好,偉大的衛國戰争也好,都是從外面強加到蘇維埃國家頭上來的,絕不是從社會主義生産方式的發展,或蘇維埃國家的政策中産生出來的。
但是它們構成了我國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裡程碑,對于共産主義建設的進程起了一定的影響。
顯然,在對蘇維埃社會曆史進行分期時,各次戰争(1918&mdash1920年與1941&mdash1945年)是必須予以估計的。
”(140頁) “曆史的界限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靈活的。
社會發展的各階段不是各自孤立,而是相互聯系着的&hellip&hellip問題在于要正确地斷定究竟那些進程占主導地位并構成了該時期的實質。
”(140頁) 《關于蘇共曆史的分期問題》(蘇聯,阿·科斯金著,見《學習譯叢》1959年第4期): “要科學的闡述蘇共曆史,就必須創造性地探讨黨史科學的方法論問題,特别是分期問題。
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對過去事件的正确分期乃是曆史主義原則&mdash&mdash蘇維埃史學的極重要的原則&mdash&mdash的最鮮明的表現之一。
蘇共曆史的正确分期意義首先在于:這有助于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共産黨的革命改造活動,有助于從黨的有規律的前進的發展中來表明黨的曆史&hellip&hellip”(79頁)反映勞動人民的鬥争活動,從人類有規律的前進的發展中來表明勞動人民曆史。
“由此可見,蘇共曆史的分期并不是過去的事實和事件的簡單的年代表。
這種分期要估計到黨的生活中的各個現象之間的深刻聯系,要以曆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為依據。
同時,它的任務是确定黨的鬥争的各個不同的時期和階段之間的年代界限,确定它們的基本内容和特點。
因此,這種分期能幫助我們以具體曆史的觀點來闡述過去;它有助于我們了解各種錯綜複雜的社會現象,闡明黨在各個不同的曆史階段上的活動和特點”。
(79頁) 1959.3.5 (七)科斯敏斯基論中世紀史分期 (蘇聯)科斯敏斯基:《中世紀史》引論 “這樣,由于奴隸和隸農起義及&lsquo蠻族&rsquo入侵的結果而發生的奴隸制度的滅亡是人類史中封建農奴時代的開端。
資産階級革命結束了封建結構。
這一切都決定了作為封建結構統治時代的中世紀的年代範圍。
可是奴隸的革命起義和資産階級革命都不是在各處同時爆發。
因此,要用在建立和消滅封建生産方式上有決定意義的事件,作為中世紀的開端和終結。
這種可以作為封建時代開端的事件,就是奴隸制羅馬帝國的滅亡(5&mdash7世紀),作為封建時代終結的事件就是英國資産階級革命(17世紀)&hellip&hellip”(11&mdash12頁) “封建農奴制度在歐洲存在了一千多年。
在其發展過程中,它先後經過了以生産力的發展及伴随着這種發展而産生的歐洲國家社會政治制度的變化為轉移的三個基本階段。
因此,中世紀史可以分為三個主要時期:(1)早期中世紀&hellip&hellip(以上12頁)&hellip&hellip這一時大約開始于第五世紀,結束于十一世紀。
(2)封建制度發達時期十一至十五世紀是這一時期的年代範圍。
(3)晚期中世紀這一時期的年代範圍是從十五世紀末葉到十七世紀中葉。
奠定近代基礎的英國資産階級革命是它的結束。
”(13&mdash14頁) 英國資産階級革命1640年。
(八)馬克思列甯論社會發展階段 列甯《卡爾·馬克思》引《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社會底物質生産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便和它們向來在其中發展的那些現存生産關系,或不過是現存生産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的财産關系發生矛盾。
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産力發展的形式變成了束縛生産力的桎梏。
那時社會革命時代就到來了。
随着經濟基礎的變更,于是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物中也就會或遲或速地發生變革,大體說來,亞洲生産方式、古代生産方式、封建生産方式以及現代資産階級生産方式,可以看成為社會經濟形态發展中的幾個演進時代。
”(參看馬克思在一八六六年七月七日緻恩格斯的信中所作的簡略定義:“我們的認定生産資料決定勞動組織的理論”)(前面括弧是列甯原來加的。
見《論馬克思、恩格斯及馬克思主義》,24&mdash25頁) 據此,社會發展階段的區分應該以生産方式(生産關系和生産力)的變革為根據,特别是以生産關系不适合生産力發展的時候為根據。
斯大林辨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引用這段話,還多引了幾句,如下(上面我抄的比列甯原引的還少幾句): “無論那一個社會形态,當它所給以充分發展餘地的那一切生産力還沒有展開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産關系,當它所借以存在的那些物質條件還沒有在舊社會胞胎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下略)”(《聯共〔布〕黨史》,165頁) 斯大林認為生産的變更和發展始終是從生産力的變更和發展,生産工具的變更和發展上開始(《黨史》,154頁)。
因此,隻談生産關系似不完整。
但馬克思上面這段話内又談到經濟基礎,而基礎又是生産關系的總和,如何解釋? 上面列甯所加括弧中的引文,見《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第三卷,392頁。
譯文略有不同,如下: “(上面談拿破侖所用武器)勞動的組織取決于生産資料&mdash&mdash我們這種理論還有什麼比此項屠殺人類的工業證明得更輝煌燦爛呢?(下面談請恩格斯寫文章)” 則又特别着重于生産資料,據斯大林解釋,生産資料包括土地、森林、水流、礦源、原料、生産工具、生産建築物、交通聯絡工具等等。
(《聯共〔布〕黨史》155頁) 1960.10.25 (九)曆史分期的原則同時考慮上層建築與各民族關系 1955年蘇聯讨論蘇聯社會史分期問題,“在關于社會史分期的原則問題上,許多參加讨論的人認為隻憑生産方式發展的階段來劃分曆史時期是不全面和不确切的。
劃分社會史的時候,必須同時考慮到上層建築中,各民族和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中發生的本質的變化”。
(《史學譯叢》1955年第12期報道,92頁) 潘菲洛娃、恩菲莫夫(二人均莫斯科大學):“我們認為,如果不估計到其他重要的經濟和政治上的因素,就不能确定曆史時期的界限。
”(《史學譯叢》1955年第5期,117&mdash118頁) 維林斯基(薩拉托夫法律學院):“我們認為,蘇維埃社會史的各個階段應當根據生産力發展的水平和生産關系的特點,根據階級力量的對比關系和配置的特點,以及階級鬥争的性質來劃分年限。
最後,蘇維埃社會史的分期還應當以基礎的相應變化所引起的國家&mdash法律上層建築中的那些變化為依據。
”(《史學譯叢》1955年第5期,119&mdash120頁) 波裡索夫:“社會史的分期基本上必須根據社會發展完成的階段,即不僅要考察基礎方面的現象,而且還要考察上層建築方面的現象&hellip&hellip”(《學習譯叢》1955年第7期,81頁) 達尼洛夫:“社會曆史發展的過程,是由許多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同的現象的相互作用構成的。
經濟、政治、文化和民族發展中的轉捩點,在時間上的不吻合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決不能把政治上層建築史的分期機械地搬用到&mdash&mdash例如&mdash&mdash國民經濟史上來。
”(《學習譯叢》1955年第7期,81頁) (十)曆史分期應該估計到各次戰争的影響 《關于蘇維埃社會史分期問題》《曆史研究》編輯部 見《史學譯叢》1956年第6期140頁 (十一)巴什可夫論按主要發展階段分期 《俄國經濟思想史》編者、通訊院士巴什可夫說:“在我們的書中,作為分期的基礎的是把曆史發展過程分為社會經濟結構,而在每一結構的限度内再劃分主要的發展階段。
”(《學習譯叢》1958年第3期,77頁) (十二)蘇聯經濟史學者論曆史分期不應從抽象原理出發 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在1958春(或57年冬)讨論了《俄國經濟思想史》第一卷第一分冊。
其間涉及俄國經濟思想史分期問題,但發言者不多。
“波良斯基認為研究封建社會的經濟思想,應該将封建主義分為以下幾個時期:發生時期、發展時期、瓦解和危機時期。
查戈洛夫不同意波良斯基對分期問題的批評,他認為波良斯基提出的分期法是從&lsquo發生、發展、瓦解&rsquo這三個抽象的原理出發的。
”(《學習譯叢》1958年第3期,76&mdash77頁) (十三)黨史與通史的闡述有所不同 (蘇聯)阿·柯斯金:《關于蘇共曆史的分期問題》(見《學習譯叢》1957年第4期,81頁左欄) (十四)哲學史分期 《哲學史導言》,勃·凱德洛夫、莫·約夫楚克、莫·鄧尼克(見《學習譯叢》1957年第9期,7&mdash15頁) “哲學是社會的思想上層建築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上層建築是以它的經濟基礎的改變為轉移的,因此哲學史的分期首先要按照社會經濟形态的發展史來劃分。
每一次由于生産方式的改變而引起的社會經濟形态的更替,歸根到底會使新的上層建築代替舊的上層建築(其中也包括各種哲學觀點)。
”(8頁) (十五)國家曆史分期不能僅用“主要環節”的原則 И.Б.别爾辛,M.H.金:《論蘇維埃社會史的分期》(見《史學譯叢》1955年第3期,53&mdash66頁): “&hellip&hellip(上面引黨史标題)&hellip這些&lsquo主要環節&rsquo反映了國家的客觀需要,而以黨的總任務為根據,即保證建成共産主義社會。
因此,根據某一時期被提到首位的&lsquo主要環節&rsquo來劃分黨的曆史時期,也是完全合乎規律的。
“但是,對于國家曆史的分期,僅用&lsquo主要環節&rsquo的原則是不夠的。
基本上,國家曆史的分期應當以生産方式發展的每一完成階段為依據。
”(55頁) “蘇維埃社會史首先是社會主義生産方式的形成、勝利和發展的曆史。
因此,它的基本階段的拟定,首先應當與生産方式的形成和發展的客觀過程相符合,與這一過程在這一那一時期内的特點相符合。
”(56頁) 案:兩氏主張蘇維埃社會史的分期與《黨史》的分期有所不同,讨論中駁難之者與同意之者均不少。
(十六)以内部事件和内部過程作分期基礎 1955年十一月至1956年三月,蘇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進行了東方史分期問題的讨論,學術委員會曆史部主席G.H.紮霍捷爾在總結發言中說:“比較正确的是應當以内部事件和内部過程來作為一個國家曆史分期的基礎。
”(《東方國家曆史分期問題的讨論》,見《史學譯叢》1956年第6期,165頁。
) (十七)蘇聯曆史家對社會分期的意見 在1955年11月至1956年3月,蘇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讨論東方國家曆史分期問題時,紮霍捷爾總結中提到:“比較正确的是應當以内部事件和内部過程來作為一個國家曆史分期的基礎。
”(《史學譯叢》1956年第6期,165頁) 在另一處談及,以地租形态作分期标準,是經濟唯物論。
待查。
十一、談如何編寫中國史講義 一、為什麼再寫一部首先要肯定去年(1958)暑假與師大同編講義的共識(1、三結合;2、大協作;3、理論聯系實際);1.為青年同志實踐提供園地2.可以從頭到尾徹底讨論3.為去年我們搞的大綱作審定。
二、怎樣要求 三、怎樣分段 第四章怎樣來寫 (一)曆史編寫的基本要求 根據1934,5,16聯共(布)中央決議(這個決議主要是根據斯大林、日丹諾夫、基洛夫的意見): “按照曆史年代的次序講述曆史事件,且使學生必須牢固地記憶着一些重要的曆史現象、曆史人物和年代月日等,這是學生們能夠切實領悟曆史課程之決定條件。
隻有這樣的曆史教程,才能保證學生們所必需的曆史教材之①易于理解性、②明确性和③具體性。
隻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正确的分析和正确的總結曆史事件(這都是使學生對曆史走向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才有可能。
”(《馬恩列斯思想方法論》,解放社版,336頁) “蘇聯人民委員會和聯共(布)中央,認為蘇聯各學校中底曆史教授作得不能滿意。
教科書及教授本身,都帶着抽象的和公式的性質,提供給學生們一些社會經濟形态的抽象定義,而①不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和②依照年代的次序,③講述最重要的事件和事實,以及④曆史人物的特點等以教授本國史;這樣就以抽象的社會學的規式,代替了本國曆史之有系統的講述。
”(335頁) (二)郭老論編寫《中國通史》七原則 去年九月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座談編寫《中國通史》,郭沫若先生有七點指示,曾托人尋求未得。
頃見中華書局内部刊物《古籍整理出版動态》第二期(1958,12,31出版)《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提出編寫。
〈中國曆史〉的七個指導思想》一文,即郭老原件也,但未标郭老名氏,亟錄之。
案:一九五九年一日二十一日感冒痊愈中。
“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為了幫助幹部系統地了解祖國曆史,計劃編寫一部&lsquo中國曆史&rsquo。
他們提出了編寫這部書的七個指導思想,這七個指導思想是: “一、祖國的曆史是一部生産鬥争和階級鬥争的曆史,也正是廣大勞動人民長期艱苦創造的曆史,留下極其豐富而多彩的業績,應當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通過具體生動的曆史實際,描繪出這種長期鬥争的圖景,從而培養幹部的勞動觀點和階級觀點。
“二、祖國的曆史是一部生産力與生産關系長期矛盾與發展的曆史,應當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通過具體的曆史實際,寫出祖國社會曆史發展的規律性,确切說明各階級社會性質及其轉化的具體過程,從而給幹部以曆史的、發展的觀念。
“三、祖國的曆史是多民族的廣大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的曆史。
因此,必須注意各族勞動人民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
資産階級史學所制造的大漢族主義必須清除,同時亦應批判地方民族主義的傾向。
曆代反動統治者在各族間所造成的曆史糾紛和隔閡,長期影響各民族間的團結,應當揭露曆史記載中的偏見,作出正确的評價,以便吸取曆史教訓,加強并鞏固祖國各民族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中的團結。
“四、祖國曆史發展中,上層建築的國家、政權、法律,有豐富的内容,應當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根據曆史實際,描繪出其發展的具體進程。
“五、在祖國曆史中,哲學、科學、宗教、文藝等思想鬥争和發展都有極為豐富的内容,反映着社會曆史的發展和階級鬥争的趨勢,并起着它的反作用,應當以适當的篇幅予以叙述。
“六、編寫祖國曆史時,應當和世界曆史聯系起來,注意到世界史的某些重大變化,以便于說明中國曆史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七、國内外一切資産階級學者和修正主義的錯誤觀點,應予以徹底批判。
” (這個材料是供讨論參政用的,屬于草稿性質,并非定案。
)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七日 (三)南開大學曆史系編寫講義原則 1958年9月4日總支書記李雲飛談: 一、體現黨的教育方針,為政治、生産服務; 二、厚今薄古、理論聯系實際,反對厚古薄今,同學鳴放中所提問題必須突破; 三、以毛主席思想為綱,用馬列主義觀點、立場、方法深刻分析,觀點與材料統一; 四、加強科學性、系統性、黨性,嚴格批判資産階級唯心史觀; 五、認真整理反映勞動人民的史料,對舊史料要批判,去僞存真; 六、用馬列主義觀點、方法整理史料,反對史料堆積,帝王将相; 七、分類編輯史料,要求明确、系統、真實。
(四)北京大學曆史系編寫世界通史的原則 編寫世界通史的六條基本原則: 一、以馬克思列甯主義為指導闡明曆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各國特點,反對堆積史料淹沒規律; 二、以勞動人民為主體,階級鬥争為紅線,反對誇大帝王将相的個人作用; 三、古為今用,強調為當前政治鬥争服務,反對客觀主義脫離政治; 四、恢複亞非和一切被壓迫民族的曆史地位,反對西歐中心論; 五、認真學習蘇聯和國内外最新科學成就; 六、批判有代表性的資産階級史學觀點。
(1959年3月1日《光明日報》二版) 此為曆史系三年級黨支部所提出。
前四條有正面有反對面,提法很好,但五六兩條隻說一面,不如兩條合而為一。
毛主席說中國經曆了五個生産方式; 毛主席對社會分期的标準。
784三種矛盾; 毛主席對社會内部分期的标準&mdash&mdash注意各階段中特點。
780、778、777、775 新過程又包含着新矛盾。
774 毛主席對分期的觀點指示: 曆史暫時走回頭路是可能的。
270 抗日戰争自“九一八”起,發生了大變化。
249 “抗日戰争&hellip&hellip還是1931年就開始了。
”1057 農民階級鬥争、農民起義、農民戰争才是曆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595 (五)天津師大編寫大綱的主要精神 1.貫徹馬列思想原則,特别是毛主席論著 2.體現理論聯系實際 3.厚今薄古 4.克服教改,揭發出資觀點 5.表現戰鬥性 6.打破帝王将相,王朝中心 7.包括科學的成果史料與觀點統一 8.黨性、階級性、政性 與舊大綱不同之處:1.打破舊框,明确要求;2.分期不同,以生産方式分不以工具分,以階級鬥争分;3.勞動人民是曆史主人(起義特點作用);4.批判資思想;5.詳後略前;6.少數族史料多一些。
存在的問題: 1.分量過重2.各章目的不全3.還沒打破舊框4.勞動人民、少數族仍不夠5.史料與史觀未統一6.子目系統不盡科學,内容過多過細。
如何反映出分期的精神,發展的規律? 如何前後聯系,作科學的比較,突出矛盾轉變? 如何通過朝代反映時代而不要太突出朝代? (六)教科書編寫字數 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九: “因此,需要一本能成為&hellip&hellip革命青年的必讀的教科書(政治經濟學)。
它的篇幅不應太大,因為篇幅太大的教科書不能作為必讀書,而且很難把它領會、掌握。
但是它應當包含有關我國經濟以及資本主義和殖地體系的經濟的一切基本東西。
”(人民出版社中文版,41頁) “我們需要一本五百頁至多不超過六百頁的教科書,這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必讀書&hellip&hellip”(同上,41頁) 案:《聯共黨史》俄文版約350頁,譯成中文約450頁;中文約多于俄文30%。
俄文版500頁譯成中文約當650頁,每頁以750字計,約計48萬言。
案:《聯共黨史》凡31萬5千字(中文版)。
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492000字;範老《中國通史簡編》凡1013000字;尚钺《中國曆史綱要》296000字;郭老領導的《中國曆史》,聞為100萬字,古代部分占40萬字。
我們暑假時預計古代寫40萬字,暑假與天津師大合作亦訂古代40萬字。
當然字數越少,越難寫,要求概括性越高。
(七)曆史編寫要求内容的文字 是中國曆史而不是漢族史。
參考斯大林、日丹諾夫、基洛夫對蘇聯史教科書意見。
不要充滿了各種陳腐的、五花八門的斷語。
如說:“尼古拉第一的警察恐怖”,“新制度”(要具體,如資本主義指導比新制度好)。
避免玩弄“字眼”,如說“十八世紀老封建主的勝利”,而沒有交代新的封建主又是什麼。
文字要整潔通順。
避免過多的用“時代”這種字樣,如“執政府時代”。
少用文學的詞句去叙述,而要确切地,顯著地,簡明地指出具體事實(352頁)。
(八)中國科學院中國通史大綱讨論發言記略 王玉哲:奴隸社會上限在盤庚遷殷,下限在商亡。
西周封建開始。
但擁護郭老意見。
同意十個問題的第一、第二的意見。
郭老未提農村公社,亦未言中國有。
郭老承認井田,其看法公田、私田皆貴族所有,公田為帝室所給,私田為貴族自己擴大的,絕非公有之農村公社。
二條言奴隸過渡到封建問題,按郭老說就是可以的,但大綱中未體現出來。
這是大變化,必須明确指出。
應指出尖銳階級鬥争。
奴隸起義,國人不是奴隸。
大綱中所體現的是一種社會形态的前後不同,與範老之說相同,未體現出過渡期間的尖銳鬥争。
國人說法亦不好,應該說一部分如此而大部分不然,是氏族成員。
土地國有問題。
大綱指出戰國以後已非國有,我同意。
土地國有應該是土地完全由國家控制。
戰國以後也不是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說王權之大,不是國有制,我們看讓土地、換土地的記載史料很多,甲骨文中亦有。
袁華英同學:分期标準問題應說明确。
古人記載有烏托邦現象。
井田也是。
沒有奴隸起義也可到封建社會。
土地問題國有制不是經常的而是地主所有制。
剝削問題中提法可商。
實物與勞役是并行的,不是主與輔問題。
勞役不輕,以依附關系為中心。
中國封建社會無貨币地租。
解放以後如此,以前應更是如此。
文化隻談過去發展部分而不談後來的落後,不全面,應從社會制度、政治制度找原因。
民族問題過去支離破碎,無系統,應糾正。
有的民族忽而出現忽而不見,應說其原因,意識形态應将封建道德宗法對勞動人民生活的影響說明。
中央集權的解釋應修改。
楊翼骧:具體的要求:(1)奴隸社會有分期,封建社會前後期,沒有概括出它的特點;馬鞍形的具體說明應指出,并應按馬鞍形分期,前後期不是馬鞍形。
(2)具體段落的劃分應說明;按文化劃分有七段,秦漢一段與初期的年代又不合。
也不是以農民起義為劃分。
标準要一緻。
(3)民族問題不明确;秦漢時不僅漢族,少數族已成為民族,理由未說。
(4)每章标準體例不一緻,沒有規律。
封建後期朝代太詳細。
(5)“文化”标準不一緻。
(6)在标題中,看不出社會發展線索,不明确也不恰當。
沒有聯續。
7&mdash10章對社會發展特點未指出。
12章文字應斟酌,是整個封建社會還是明朝不明确。
(7)标題提法結論應在書前說明。
周乾溁(師院教師):封建社會分期不明确,農民起義是很好标幟,反映階級情況有其特點。
階級關系、生産關系的反映。
其分法可以秦漢向前發展,南北朝上至兩漢土地所有制是豪族掌握沒有改革,屯田、占田、均田是在大量荒田存在情況下實行的,而對豪族經濟摧毀是隋末農民起義,這是一段;唐是封建經濟繁盛階段,逐漸向莊園發展,資成分開始孕育;元為落後民族統治中國,元末農民起義又将其摧毀;明代恢複到中葉資本主義萌芽,所以封建分三期:由戰國至隋末,隋末至元末,元末至鴉片戰争。
曆史博物館以戰國為一期亦可。
範倫同學:分期是大問題。
井田破壞是否體現奴隸勞動瓦解。
“初稅畝”不能表現封建生産萌芽。
三家分晉目的是什麼?分别擴大控制小奴隸主,還是統治階級内部矛盾,能否改變生産關系?封建内部分期的隋末起義為界限是對的。
楊志玖:封建以隋末農民起義為界限分前後期。
(1)以農民起義為劃分标準(2)隋和前有所不同,豪族勢力減輕,由于農民鬥争的結果;依附關系減輕;土地私有性越來越強;奴隸殘餘減低;奴隸得到解放,當然還有奴隸;庸是新東西;唐沿襲隋但内容有所不同;(3)唐後期一章如何講,安史以後南方經濟未停滞,是否由藩鎮、外族戰争的影響,莊田制應該是進步的不是停滞的。
到什麼時發展的?宋? 唐:西周說。
豪強經濟消減不應該由暴力把它消減,而是生産發展結果。
《史記·六國表》始周元王元年(前476); 《春秋經》; 《六國表》趙、韓、魏三家與智均分範、中行地在定王十五年(前454); 《六國表》趙襄子敗智伯與魏韓三分其地在定王十六年(前453); 《六國表》魏、韓、趙始列為諸侯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範老《通史》戰國始此。
二編奴隸社會約公元前二十世紀前後&mdash&mdash約公元前五世紀 一章中國奴隸制的産生(夏、商前期)約公元前二十世紀&mdash&mdash約公 元前十四世紀 二章商和西周的奴隸社會約公元前十四世紀&mdash&mdash約公元前八世紀 三章中國奴隸社會的逐步瓦解(春秋)約公元前八世紀&mdash&mdash公元前476年 三編封建社會前期公元前475年&mdash&mdash公元589年 一章封建社會的形成公元前475&mdash前221年 二章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帝國 三章鞏固強盛的西漢帝國 四章豪強大族的發展和封建割據因素的增長,農民起義的不斷爆發 五章前二世紀至二世紀的少數民族 六章前二世紀至二世紀的文化 七章前二世紀至二世紀的中國和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 八章封建割據和短期統一 九章民族鬥争和民族融和 十章四至六世紀南方的社會經濟 十一章五至六世紀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十二章三至六世紀的文化 四編封建社會後期公元589年&mdash&mdash1839年(隋統一至鴉片戰争) 一章統一南北的隋帝國 二章唐前期社會經濟的繁榮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 三章唐後期社會經濟的停滞唐末農民戰争 四章七至九世紀的少數民族 五章七至九世紀的文化 六章七至九世紀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七章遼五代十國北宋西夏 八章南宋和金的對峙 九章蒙古族的興起軍事封建的元帝國 十章遼五代宋夏金元的文化 十一章紅巾軍反元大起義明帝國初年社會生産的發展(1351&mdash1435) 十二章明封建經濟高度發展資本主義萌芽(1436&mdash1581) 十三章滿洲的興起和明末社會的危機(1581&mdash1635) 十四章十四世紀中葉至十七世紀初的文化 十五章明末農民大起義和清帝國的建立 十六章清中葉社會生産的發展和各族人民聯系的加強 十七章西方資本主義的東侵和乾隆晚年以後的中外形勢
至少我在它們的經典中、寶卷中沒有看到。
偶爾一二語,也是極為隐晦,撲朔難定,而且是千分之一二。
三、朱元璋與紅巾起義 1.紅巾的起義用1954年《明史》專題卡片十三 (1)紅巾何以起于汝、颍、蕲、黃 (2)參加起義的主要力量 (3)紅巾以外的起義軍與地主武裝 2.朱元璋參加起義 (1)朱元璋的成分用1954年《明史》專題卡片十七至二十三頁 (2)朱元璋參加紅巾起義 (3)朱元璋的活動 a.1352年參加紅巾; b.1353&mdash1360年,在龍鳳旗幟下南進; c.1361&mdash1365年,與元緩和,與陳友諒鬥争; d.1366年,同時提出反元反白蓮教的口号; e.1367年,最後的民族政策。
太祖的軍隊是農民,多濠泗、安慶、汴梁、兩淮之人;太祖的軍費出于太平、甯國、應天、廣德、鎮江五府人民。
3.朱元璋與革命果實 朱元璋1352年參加起義 1355年郭子興死,韓林兒建元龍鳳,朱元璋用其年号。
1356年朱元璋稱吳國公。
1363年陳友諒死。
劉福通為張士誠将呂珍所殺。
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
1366年韓林兒死,龍鳳凡十二年。
1367年朱元璋稱吳元年。
張士誠死。
方國珍降。
1368年朱元璋稱帝,改元洪武。
北征。
至此元末農民起義以改朝換代而結束。
朱元璋利用農民起義作了皇帝。
這算不算篡奪革命果實? 要先看看什麼叫篡奪果實。
可能各人體會不同,我們找馬克思給恩格斯1869.9.25的信作個标準。
馬舉了1848年事為例。
享受革命果實的是主教、神甫,未參加革命的一般反動分子。
這樣說,我個人看法不算,朱元璋親身參加了起義,參加了鬥争,最後完成了推翻蒙古統治的任務,履行了他們的口号。
他的稱帝和黃巢、李自成一樣,不應說是篡奪。
隻能說是利用了革命。
朱元璋是不是背叛了革命? 這要看怎樣理解背叛。
要看他們提出來的綱領,誰要脫離開它而是到反面去了,這是背叛。
在革命進程中,倒向敵人,出賣革命,這應該是叛變。
在革命進程中,故意倒退,破壞革命,這應該是叛變。
在革命進程中,經過一次成功後,一部分人滿足于既經達到的成就,另一部分人則想繼續前進,并提出新的要求。
則那些滿足于既得成就的人,似乎還不能認為是背叛。
隻能說他落後。
在革命進程中,革命隊伍中,有急進派,有穩健派,當較穩健派重又占得上風,并把最近的成果全部或局部化為烏有,那些穩健派的人似乎不能認為是叛變或背叛。
(參看恩格斯《為法蘭西階級鬥争》作的導言,人民出版社1960版,6頁) 假使這種理解不錯的話,朱元璋就不能算作背叛。
朱元璋既沒有破壞革命、出賣革命,甚至于當時也沒有另外一派比他更急進,更能提出更前進的、更适合于廣大人民群衆利益的新綱領、新要求的人。
朱元璋自己提出來的綱領從“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1358在婺州),到“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1367讨元檄文),他都實踐了。
朱元璋最後自己作了皇帝,是熱衷于他自己的利益,但在14世紀朱元璋那個時代,他不做皇帝也是另外一個人做皇帝,當時和他争帝位的像陳友諒、張士誠之流遠不如他,這一點決不能算作背叛革命的罪行。
朱元璋在革命行動中是否有可以批判的行動呢?也有。
他在1361年,曾與察罕帖木兒通好,1363、1364、1365、1366、1367正月和九月,六次緻函擴廓帖木兒修好,在當時紅巾隊伍中是少見的。
不過,他并沒有向元廷投降,沒有接受元朝的官爵,與張士誠、方國珍不同。
他1361年通好察罕,是為了察罕新得了山東,其勢甚盛,要知道一下察罕意圖;1363年通好擴廓是為了正與陳友諒、張士誠戰争,怕乘其後;1364、1365年通好是為了掃蕩陳漢内部,且将有事于張士誠,踐了“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要求。
1366年函是為了恫吓,以免乘讨張士誠來攻;1367年兩函則挑撥之意較多。
總之,這七次通信是戰略上的暫時措施,與勾結和投降大不相同,而且對整個起義進程是有利的。
1366年朱元璋征張士誠,有檄文(見祝允明《野記》及趙可與《孤樹裒談》)。
其中攻擊彌勒教與汝颍起義,這是不是朱元璋背叛革命自此開始。
(用1954《明史》專題卡片三十九〔4〕。
) 所以我體會:朱元璋在當時是自願參加紅巾起義的,态度是鮮明的,他是依靠紅巾而壯大的,但是他并不笃信白蓮教,并不滿意後來紅巾的政策和辦法,所以最後表示出自己的意見。
他推翻蒙古貴族政權,試圖解決一些土地和吏治問題,可以說是符合了人民的意願,也實現了他個人的目的。
恢複趙宋。
符合人民願望的。
朱元璋将自己利益與人民利益結合一起。
人民利益與他自己利益一緻。
朱元璋在起義以後,對于恢複生産,提倡生産,增加生産,适當滿足農民土地要求,是作了相當努力的。
這對人民是有益的,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朱元璋的成功由于符合人民意志,得到人民的支援。
朱元璋革命成功對生産、人民生活有一定的改善,是維護了革命果實,而不是掠奪了革命果實。
朱元璋建立政權後是有缺點的,胡藍之獄是統治階級内部矛盾,不能算是缺點,絕對中央集權在當時是需要的,胡藍之獄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
朱元璋參加起義。
元末農民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雙重壓迫下,爆發了革命,這是自發的農民運動。
朱元璋出身于雇農家庭,有抗元曆史(他的外祖)的家庭,自己做過和尚,經過幾年流浪生活,更培養了階級感情,對于人民的希望、要求是知道的,各種剝削與壓迫是親自嘗受過的,他的參加農民革命也是自發而不是自覺,但也不是盲目的、貿然的(沒有先進階級統率一定是自發的)。
是适應人民要求的。
朱元璋參加革命前,觀望不前,經過考慮而後參加,這是很自然的,不能以此說他對革命信心不強,更不應以此說他投機。
朱元璋起義後的戰略與策略,一般說是符合人民意志因而是正當的,他初期專向蒙元統治區域求發展,不妨害友軍,是符合人民迫切需要蒙元統治的意志的。
後期與陳、張鬥争,沒有給蒙元造成向南發展的機會,在張士誠解決以後,急劇北伐,完成民族革命,也是。
元末土地集中于地主,明太祖将其分之于人民。
朱元璋參加起義時是否認識農民受苦根源在于地主?不可能。
所以自發。
朱元璋參加起義的動機 朱元璋革命不徹底亦不妥。
朱元璋成功是由于适合人民群衆要求。
在曆史上起很大作用。
認識到人民要求。
朱元璋占據一地總是提倡農業。
取消舊法律,頒布新法律。
朱元璋利用舊官吏,利用地主是策略。
朱元璋成功依靠人民力量。
朱元璋不能說是農民革命成功。
是勝利不能說失敗。
将朱元璋的稱帝前後分開來看,是不妥當的,批判一個人要合其一生來看。
朱元璋看到矛盾,解決了矛盾。
革命徹底不徹底的問題。
不徹底之說不要。
朱元璋是在全國農民起義爆發後參加的。
合于社會發展的。
朱元璋勝利的主觀條件:軍隊紀律嚴明;戰略策略的正确:(1)團結友軍(2)利用敵人矛盾(3)消滅敵人,強大自己(4)口号鮮明(5)不作遊擊戰。
彌勒教的作用不能不注意,二者分不開。
得到人民擁護。
渡江後變節換黃旗,是反紅巾之初步?不服從領導。
攻大都後對蒙古、色目人的同等待遇的意義。
農民能否建立自己政權?毛主席說隻能改朝換代,不能建立農民政權。
恩格斯:生産關系上升問題。
農民轉變問題,朱元璋不是投機。
沒有無産階級領導的農民革命,其結果有二:(1)地主篡奪政權(2)農民建立地主政權。
朱元璋反階級并沒有成功,仍建立了地主政權 當時主要矛盾是民族壓迫還是階級壓迫? 當時人民所感受的壓迫,南方與北方是否相同?南方不是沒有民族壓迫,朱元璋對農民起義的紅巾軍攻擊的原因何在? 朱元璋起義成功的原因,策略的轉變,為什麼? 當時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所起的作用。
政策改變是由于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還是由于人民群衆的意志? 變節問題:借重韓林兒的勢力問題,是變節了? 評價問題:□主義。
成功的、比較進步的人物。
起過進步作用,完成民族革命,恢複領土。
八股取士是錯的,稱帝以前是部分代表農民利益,稱帝後大不同。
不能說革命成功,政治上天才。
當時的兩個任務:(1)恢複生産(2)統一政權 與元妥協問題:反對紅巾問題 策略轉變不是變節。
朱元璋參加起義是自發的?還是自覺的?蛻化變節?為了個人野心?不是胡裡胡塗的,不是自發的,是有目的的。
朱元璋與劉福通、韓林兒的關系如何?目的何在? 朱元璋與元朝妥協是變節不是?與地主分子、知識分子是變節否?不徹底的起義,也是他的特點。
朱元璋軍隊紀律好應該怎樣認識? 朱元璋絕對中央集權的意義。
朱元璋攻下大都後的民族政策,運用的較好。
朱元璋出身是否可以作為一個參加起義的主要因素?還是應由其領導能力來看?(韓世忠反金)朱元璋流浪三年,正好将農民狹隘的缺點克服了。
朱元璋并未全聽劉基的話,為救韓林兒。
在階級社會内無超階級的個人(劉少奇),有轉變是階級本身決定的。
朱元璋作皇帝後是否應肯定,要看他對生産力有利來看。
對地主階級的打擊。
朱元璋滿足了人民什麼要求?恢複生産?推翻蒙元統治?統一漢人政權?要求土地?朱元璋攻下大都的意義。
朱元璋成功後的政策。
劉福通、陳友諒、張士誠為什麼失敗? 劉&mdash&mdash得地不守,旋為元有,人民無法蘇息。
劉是流寇主義。
陳&mdash&mdash隻想自己強大,并吞旁人,不分敵友;注意内外發展,忽略與民休息。
個人英雄主義。
張&mdash&mdash階級意識還有,但民族意識太差,注意到增加生産而沒減輕剝削。
保守享受。
朱元璋與擴廓妥協的功罪? 朱意在元軍不南下襲其後?主觀上是為了自己,而客觀上起了元軍沒有南下的作用。
元軍南下對革命不利的。
這是一個策略。
元軍如南下對革命有利無利? 江南的元朝武裝要連成一片,對革命有利無利。
假使符合人民意志,旁人會不會成功? 宋代社會經濟是發展的嗎? 蒙元統治阻礙了生産發展,是元末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
朱元璋參加起義的動機。
不稱帝的原因&mdash&mdash不暴露目标。
有無國際意義、國際影響?比較進步的人物? 明初沒有分散割據的事實。
朱元璋變節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的野心?是由于與舊官僚士大夫的接近? 朱元璋策略的轉變是根據客觀發展。
必須轉變,不能不轉變。
朱元璋時沒有反元統一戰線。
《拿破侖第三政變記》:農民不可能成立農民政權。
與元妥協問題。
其他起義軍失敗的原因:分裂割據、政策不統一。
元朝民族待遇不平等。
朱元璋主觀指揮作用。
白蓮教理應談:人民群衆的組織,團結、宣傳中心(散布革命種子)。
馬克思說中國農民起義特點之一。
天災問題不應強調,導因。
元末起義始自江淮之間,不僅僅是災旱。
知識來源(朱元璋的)革命目的性明确堅決,與流浪生活有關。
人心向背問題,應強調。
朱元璋是民族英雄又是好皇帝。
另有人不贊成他是民族英雄,也有人同意。
自覺問題:應該是自發的。
政策上的休養生息是否主觀要作不可知,而客觀上有此效果。
朱元璋不好大喜功向外擴張的原因。
漢唐難遠略的客觀原因。
匈奴、突厥。
統一中國問題。
作皇帝問題。
條件限制。
民族矛盾強于階級矛盾問題。
朱元璋的策略問題反映在軍事政治方面都看出他□□主要矛盾是什麼?主要矛盾前期是民族矛盾,元打垮後才是階級矛盾。
劉福通已把元朝軍隊打垮的差不多了。
朱元璋很早就變節了,他家庭雖是雇農出身,但他流浪時已接近地主,以和尚讨飯,其成分已不是農民。
他不像一般農民的希望好皇帝,而自己想作皇帝。
假使為民,何不參加地主武裝?不稱帝原因? 自來農民起義的領導都不是純粹農民,朱元璋也不是,至少受封建意識很深。
個人野心發的很早。
要是農民,從淳樸本質看不應不協助友軍而隻保存自己實力,因此早變節,與農民不一緻。
不能說朱元璋為了抗元而犧牲自己。
朱元璋對革命貢獻不大。
客觀效果:不問動機,而效果總是好的。
曆史條件。
曆史主義。
從小想作皇帝問題。
朱元璋雖然作了皇帝,不妨其為民族英雄。
朱元璋縱然不是雇農,總不會是剝削階級。
離開農民不能有成就,有成功絕不是離開農民軍。
出身問題。
流浪問題。
活動問題。
社會影響。
一方面利用地主分子意見,一方面利用農民起義。
明初經濟政策估價。
目的在鞏固自己政權統治地位。
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明初的生産發展有一定作用。
生産力解放在明初起一定作用。
明初經濟政策是否解決了根本問題。
朱元璋應肯定,不應否定。
推翻元朝,提倡社會發展,客觀主觀都有關系。
朱的成功與生長地點有關,如生長在新疆,絕不可能。
朱是不是民族英難?朱以農民起義,何以作皇帝? 朱元璋起義性質及其轉變後政策,貧農出身,不是雇農。
朱元璋稱帝後始背叛農民階級:(1)沒有解決土地問題;(2)封建等級制。
農民起義不會獲得勝利。
生産力低,農民成功必緻階級分化,作皇帝就是分化。
應從朱的出身考察其是否背叛,自覺自發問題,從經濟上看與從政治看有無不同。
政治制度是否由社會需要而決定:80%應肯定;局限性與地主有拉攏,極端集權制,分封制。
朱有沒有滿足人民要求?應肯定。
農民要求好皇帝并帶來一個好世道。
參加農民起義的動機,官逼民反。
讨張士誠時與地主妥協是一個最好策略。
說法不恰當,實在是背叛。
他的背叛是逐步發展的,不是得政權才背叛的。
随着革命發展而轉變。
廣大人民的意志是主要的。
曆史觀點(農民革命沒有出路),農民階級性(封建階級複雜),農民思想。
朱元璋發展很順利,思想上作皇上之意早在到定遠時已有;接觸儒家思想很早;思想上随地位提高而有不同。
加強中央集權有一定積極作用、進步作用。
否定中有肯定面,肯定中有否定面,評定人物應如此。
叛變革命應往前推,其原因由于曆史局限性。
周圍地主階級的影響。
朱元璋是農民,所領導者也是農民,是小生産者而不能變更經濟基礎;也是小私有者變了皇帝,同時轉變了本質。
十、1959年4月12日在天津師範學院“中國曆史分期問題”演講提綱 1959.4.12在天津師範學院報告 (一)曆史分期的标準 1.分期的意義與必要 2.分期的基礎&mdash&mdash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 3.分期的具體标準 a.幾種不完整的分期方法 b.一般标準 (二)中國曆史分期的争論 1.奴隸制瓦解封建社會形成的三種意見 2.資本主義萌芽的三派十三家說法 3.封建社會内部分期的四類十四種方法 (三)中國科學院編寫中國通史分期概要 1.分期概要 2.讨論中的問題 3.商榷的意見 (一)曆史分期的基礎分期也是兩條路線鬥争 曆史分期的對象是人類不斷地鬥争活動的具體經過,而分期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
資産階級學者、帝國主義禦用學者他們不認識真理,不知道分期的重要、分期的意義,所以他們反對分期,實質是反對社會發展規律。
反對共産主義,妄想為資産階級的“永恒”服務。
又有的學者有意不用生産方式來劃分,換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分期法,什麼選舉時期、辟舉時期,其目的也是在混淆視聽,間接反對馬列主義。
又有的雖然也談曆史分期,但是有意的用生産工具來劃分,不承認奴隸社會的存在,像右派分子雷海宗,其目的也是反馬列主義。
對這些思想我們必須展開無情鬥争。
我們主張厚今薄古,是反對頌古非今,反對隻注意古代不注意近代,隻注重史料不注意理論。
“主席從來認為必須注意三個方面,那就是&lsquo理論、曆史、現狀&rsquo。
”“理論、曆史、現狀是相結合的。
”“曆史知識少、理論少,對事物的理解就不能豐富,不能概括,不能計較,故對思想領域很狹窄。
”(周揚在《中國史提綱》座談會發言) 我們研究曆史分期必須以辨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
“毛主席在八大二次會議上曾經講到過&lsquo才、學、識&rsquo的問題,識就是觀點、立場、方法。
”“以識為主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好傳統。
” “分期問題也是&lsquo識&rsquo的問題,也就是判斷的問題,一定要有判斷。
有人以為把馬列主義的公式一套就算有了思想性,以我看,應該以對材料的觀察的結果做出馬列主義的判斷,否則&lsquo識&rsquo就太容易了。
所以我們強調&lsquo識&rsquo。
”“馬列主義不是教條,要有創造性;我們講&lsquo思想挂帥&rsquo”&hellip&hellip(會上周揚發言) (二)曆史分期的具體标準 我們既然知道分期是“識”的問題,必須以辨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那麼馬列主義的分期标準是什麼呢? 在這方面蘇聯和中國因為讨論久了,都有不少的精辟經驗。
我想先談一下幾種不覺醒的、片面的、必須防止的看法:庸俗化,當然更不可把曆史唯物論觀念簡單化,或是粗暴的比拟。
(尤金文) 一、不要隻從抽象的原理出發而陷入教條主義。
(另見) 二、不要隻從地租形态着眼而陷入經濟唯物主義(經濟史觀)。
(見《曆史問題譯叢》1953年二本)經濟唯物論否認觀念在社會發展中的組織和改造作用,否認民衆以及傑出人物在曆史上的積極的和創造的作用。
(尤金:《論人物在曆史上作用》,見華北大學印:《人民群衆在曆史上的作用》,64頁)或隻注意經濟的作用。
馬列主義承認經濟對曆史的最後作用和影響,但不是唯一的影響,還應該注意一切上層建築和個人在曆史上的作用和反作用,不承認這些是錯誤的,經濟史觀就不承認。
(周揚,1961.8.18) 三、不要過分單純地強調生産關系作為兩個社會形态區别的關鍵,為了完整地、全面地區别兩個相連的社會形态,還必須到生産關系與生産力的統一&mdash&mdash即生産方式中去尋找。
(王忍之等:《教學與研究》,1955年第3期) 四、隻憑生産方式發展的階段來劃分曆史時期也是不全面不确切的,還要同時注意考慮到上層建築中,各民族和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中發生的本質的變化。
(另紙)特别是上層建築中的國家,它促使自己的基礎得到鞏固與發展。
五、曆史上重大變化的事件,不是在各處同時爆發或出現,就要找出有決定意義的事件作為分界線,而階級鬥争是關鍵性事件中最重要者。
(科斯明斯基:《中世紀史》) 因此我們必須注意下列的發展,作為分期的标準:生産方式、意識形态、階級鬥争、國家制度,加上外來因素。
(《曆史研究》,1957年3期84頁) 因此,“應該拿那在曆史生活進程上,發生重大影響的革命的階級鬥争之極端重要的表現,來作為各個時期彼此間的分界線”。
(中華書局:《蘇聯曆史分期問題讨論》,115頁) 我們覺得:曆史是物質資料生産者的曆史。
曆史是生産發展史,是生産方式發展史。
全部人類曆史是階級鬥争史。
因此,分期标準應該: 一、人類曆史應該以五種生産方式的發展劃分時代; 二、每一發展時代應按其具體發展情況區分幾個段落,或是分為形成、繁榮、沒落三個階段,或者不是,二個、四個都可以; 三、每個階段中按其引起社會經濟巨大變革的關鍵性事件,分為幾個時期。
這些時期應該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
這種關鍵事件(應和經濟、政治、文化全有關系的事件)可以是農民起義,也可以不是。
所以具體的标準是:以生産方式的發展規律為主要根據,以具有重大影響的革命鬥争或重大事件為界标;既考慮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也具體分析中國的特點。
當然,在具體分期運用上,還太抽象。
目前在中國封建社會分期問題讨論中有五種不同标準。
(史紹賓文) 史紹賓:《關于中國封建社會分期問題的讨論》(《人民日報》1960.10.18七版):以階級鬥争的發展變化作為标準的分期;以生産方式為基礎、階級鬥争為線索作為标準的分期(天挺案:在此條下有“另外”一段,指的是南開大學舊日分法);以生産關系的變更和發展作為标準的分期;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發展變化作為标準的分期;以封建國家政權的發展變化作為标準的分期。
“應該特别注意研究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以及深刻反映這種矛盾的階級鬥争。
從這些矛盾的變化發展,揭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階段性;應該更深入地探讨各階段政治經濟制度的主要特征,闡明中國封建社會發展過程。
在過去的讨論中,有的僅一般地論述分期問題,對曆史事實進行分析概括不夠;有的僅根據某一單純的經濟現象或政治現象來劃分階段,不注意辨證地考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有的在研究分期問題時,還沒有完全擺脫舊的按王朝興衰分期的觀點的影響。
對于這些缺點,都需要在今後讨論中加以克服。
” (三)對中國封建社會分期幾種說法 以馬列主義為指導,以生産方式發展為基礎,這是根本一緻的,在這個前提下: 一、以時間(朝代)為主,以國内政治的統一為線索,以朝代為斷限。
分三期&mdash&mdash1.範文瀾(另見)2.中國曆史?(另見)3.蘇聯專家别列洛莫夫:(1)戰國到西漢(2)東漢到隋末(3)隋末到鴉片戰争4.(1)戰國到西漢(2)東漢到隋唐(3)北宋到明清5.(1)戰國到東漢(2)魏晉到五代(3)北宋到明清。
二、以事件為主。
1.以國内巨大變化震撼整個社會的事件為區分。
&mdash&mdash以安史之亂為分界2.以國内上層建築的突出反映為區分。
&mdash&mdash兩稅法及一條鞭(賀昌群在中國通史座談會發言)。
兩稅法以前&mdash&mdash780 兩稅法至一條鞭780&mdash1581約802年 一條鞭以後1581&mdash1840約260年 漆俠言白壽彜及北師大主此說。
1959.1.18言之。
三、以國内階級鬥争為區分&mdash&mdash 1.以農民戰争劃分:二黃分期說。
黃巾與黃巢 黃巾起義以前&mdash184 黃巾起義至黃巢起義84&mdash884約700年 黃巢起義以後 884&mdash1840 約957年 餘很早聽說此為郭沫若先生之說,去年在京曾以詢侯外廬、尹達兩同志,未能答。
日前漆俠言不知郭老有此說,而以是為天津師大諸人所創,與餘所知正相反,疑莫能明。
津師大有專文,不詳錄,餘初以為是廣郭老之說也。
2.以國内階級鬥争為主而兼注意到國内民族矛盾(政治上不平等所引的)。
以隋末、元末農民起義為區分。
春秋戰國至隋末農民起義&mdash611 隋末農民起義至元末農民起義611&mdash1351約741年 元末農民起義至鴉片戰争1351&mdash1840約490年 此說1958年暑假天津師範學院周乾溁先生向餘言之。
3.我們1958年的意見:以階級鬥争為主,結合經濟發展,和民族矛盾。
分四段: 戰國至黃巾起義前475&mdash184約660年形成 黃巾起義至黃巢起義184&mdash884約700年擴展 黃巢起義至元末農民起義885&mdash1368約484年高度發展 元末起義至鴉片戰争1368&mdash1840約473年晚期 以上是1958年夏的意見,1959年三月又改為: 封建社會形成期:初稅畝至黃巾起義結束前594&mdash221815年 (1)形成:初稅畝至秦統一(2)确立:秦統一至黃巾 封建社會發展期:黃巾起義結束至紅巾起義結束221&mdash13681148年發展(1)黃巾至隋統一(2)隋統一至北宋末高度發展 晚期(資本主義萌芽):紅巾起義結束至鴉片戰争1368&mdash1840473年高度發展(1)北宋末至紅巾(2)明清螺旋型 4.以階級鬥争結合封建剝削為區分 封建社會初期(前五世紀至三世紀初) 封建社會成長時期(三世紀初至八世紀中) 封建社會發展時期(八世紀中至十六世紀初) 封建社會末期(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 以黃巾、兩稅法、一條鞭為分界北京師大 5.階級鬥争結合經濟發展重大事件,以生産方式發展規律為主要根據,以具有重大影響的革命鬥争或重大事件為界标。
四、綜合的分期,結合生産力生産關系,上層建築、文化思想等等綜合标準的區劃曆史。
1.以唐為分界線。
去年晤侯外廬先生略告其意,尚不詳知。
2.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國通史》以隋為分界線,另見。
(四)範老論中國史分期 修訂本《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編說明:“一,修訂本《中國通史簡編》分為四編。
第一編:遠古至秦統一;第二編:秦至隋統一;第三編:隋至元末;第四編:明清(鴉片戰争前)。
” 又第二編說明:“本編起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統一,訖公元589年隋滅陳,相當于中國封建社會中期的前段。
” 又:“每一個統治全國的朝代,政治上都有它自己的特點,按朝代來叙史事,是有便利處的。
” 案:據此,範老是以朝代為分期斷限的。
以國内政治統一為線索的。
範老分中國封建社會為三段: 封建社會前期西周春秋戰國前1066(?)&mdash前221約846年 中期前段秦至隋統一前221&mdash589810年 中期後段隋至元末589&mdash1368780年 後期明清(鴉片戰争前)1368&mdash1840473年 (五)中國曆史博物館中國通史分期 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50萬年前&mdash5萬年前 新石器時代5、6千年前 奴隸社會(夏至春秋)公元前2033年&mdash公元前475年 封建社會初期(春秋末至秦統一)公元前475年&mdash公元前221年 封建社會中期前段(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年&mdash公元589年 封建社會中期後段(隋至元)公元589&mdash1368年 封建社會末期(明至清)公元1368&mdash1840年 (六)曆史分期的重要性與主要原則 蘇聯《曆史問題》編輯部:《關于蘇維埃社會史分期問題》1956年6期,譯文見《史學譯叢》1956年第6期,137&mdash145頁。
“沒有科學的分期,就不可能正确地闡明社會曆史發展的進程。
馬克思和恩格斯所确定的關于社會經濟形态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及與之相适應的上層建築的總和的這一概念,對于曆史成為科學是具有巨大意義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社會經濟形态的學說,給人類社會史分期提供了唯一正确的科學基礎。
蘇聯曆史學家就是遵循着馬克思列甯主義的方法,并概括具體的曆史材料,來确定各個社會經濟形态的分期的。
”(137頁) “И.Б.别爾辛和M.H.金建議以社會主義生産方式的發展作為分期的唯一原則。
毫無疑問,社會主義生産方式形成的各階段對于确定整個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來說是有決定性意義的。
但是,正如許多參加争論的人所正确指出的,在劃分整個曆史過程的時候,不僅應當考慮到具有基礎性質的各種現象,也應當注意到上層建築性質的各種現象。
蘇維埃社會曆史的基本時代與時期,應該按照社會主義建設與向共産主義逐漸過渡的客觀進程以及這一過程的特點來劃分。
社會主義社會與所有其他社會形态一樣,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及與其相适應的上層建築的總和&hellip&hellip”(138頁) “在一切社會形态中,由基礎産生的上層建築,尤其是國家這個上層建築,是起着積極作用的:它促使自己的基礎得到鞏固與發展。
”(139頁) “在對蘇維埃社會史進行分期的時候,必須同時考慮到國家生活中的這樣一些現象,如蘇維埃國家不得不進行的一些戰争。
戰争是與社會主義制度根本不相容的。
國内戰争也好,偉大的衛國戰争也好,都是從外面強加到蘇維埃國家頭上來的,絕不是從社會主義生産方式的發展,或蘇維埃國家的政策中産生出來的。
但是它們構成了我國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裡程碑,對于共産主義建設的進程起了一定的影響。
顯然,在對蘇維埃社會曆史進行分期時,各次戰争(1918&mdash1920年與1941&mdash1945年)是必須予以估計的。
”(140頁) “曆史的界限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靈活的。
社會發展的各階段不是各自孤立,而是相互聯系着的&hellip&hellip問題在于要正确地斷定究竟那些進程占主導地位并構成了該時期的實質。
”(140頁) 《關于蘇共曆史的分期問題》(蘇聯,阿·科斯金著,見《學習譯叢》1959年第4期): “要科學的闡述蘇共曆史,就必須創造性地探讨黨史科學的方法論問題,特别是分期問題。
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對過去事件的正确分期乃是曆史主義原則&mdash&mdash蘇維埃史學的極重要的原則&mdash&mdash的最鮮明的表現之一。
蘇共曆史的正确分期意義首先在于:這有助于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共産黨的革命改造活動,有助于從黨的有規律的前進的發展中來表明黨的曆史&hellip&hellip”(79頁)反映勞動人民的鬥争活動,從人類有規律的前進的發展中來表明勞動人民曆史。
“由此可見,蘇共曆史的分期并不是過去的事實和事件的簡單的年代表。
這種分期要估計到黨的生活中的各個現象之間的深刻聯系,要以曆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為依據。
同時,它的任務是确定黨的鬥争的各個不同的時期和階段之間的年代界限,确定它們的基本内容和特點。
因此,這種分期能幫助我們以具體曆史的觀點來闡述過去;它有助于我們了解各種錯綜複雜的社會現象,闡明黨在各個不同的曆史階段上的活動和特點”。
(79頁) 1959.3.5 (七)科斯敏斯基論中世紀史分期 (蘇聯)科斯敏斯基:《中世紀史》引論 “這樣,由于奴隸和隸農起義及&lsquo蠻族&rsquo入侵的結果而發生的奴隸制度的滅亡是人類史中封建農奴時代的開端。
資産階級革命結束了封建結構。
這一切都決定了作為封建結構統治時代的中世紀的年代範圍。
可是奴隸的革命起義和資産階級革命都不是在各處同時爆發。
因此,要用在建立和消滅封建生産方式上有決定意義的事件,作為中世紀的開端和終結。
這種可以作為封建時代開端的事件,就是奴隸制羅馬帝國的滅亡(5&mdash7世紀),作為封建時代終結的事件就是英國資産階級革命(17世紀)&hellip&hellip”(11&mdash12頁) “封建農奴制度在歐洲存在了一千多年。
在其發展過程中,它先後經過了以生産力的發展及伴随着這種發展而産生的歐洲國家社會政治制度的變化為轉移的三個基本階段。
因此,中世紀史可以分為三個主要時期:(1)早期中世紀&hellip&hellip(以上12頁)&hellip&hellip這一時大約開始于第五世紀,結束于十一世紀。
(2)封建制度發達時期十一至十五世紀是這一時期的年代範圍。
(3)晚期中世紀這一時期的年代範圍是從十五世紀末葉到十七世紀中葉。
奠定近代基礎的英國資産階級革命是它的結束。
”(13&mdash14頁) 英國資産階級革命1640年。
(八)馬克思列甯論社會發展階段 列甯《卡爾·馬克思》引《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社會底物質生産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便和它們向來在其中發展的那些現存生産關系,或不過是現存生産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的财産關系發生矛盾。
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産力發展的形式變成了束縛生産力的桎梏。
那時社會革命時代就到來了。
随着經濟基礎的變更,于是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物中也就會或遲或速地發生變革,大體說來,亞洲生産方式、古代生産方式、封建生産方式以及現代資産階級生産方式,可以看成為社會經濟形态發展中的幾個演進時代。
”(參看馬克思在一八六六年七月七日緻恩格斯的信中所作的簡略定義:“我們的認定生産資料決定勞動組織的理論”)(前面括弧是列甯原來加的。
見《論馬克思、恩格斯及馬克思主義》,24&mdash25頁) 據此,社會發展階段的區分應該以生産方式(生産關系和生産力)的變革為根據,特别是以生産關系不适合生産力發展的時候為根據。
斯大林辨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引用這段話,還多引了幾句,如下(上面我抄的比列甯原引的還少幾句): “無論那一個社會形态,當它所給以充分發展餘地的那一切生産力還沒有展開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産關系,當它所借以存在的那些物質條件還沒有在舊社會胞胎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下略)”(《聯共〔布〕黨史》,165頁) 斯大林認為生産的變更和發展始終是從生産力的變更和發展,生産工具的變更和發展上開始(《黨史》,154頁)。
因此,隻談生産關系似不完整。
但馬克思上面這段話内又談到經濟基礎,而基礎又是生産關系的總和,如何解釋? 上面列甯所加括弧中的引文,見《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第三卷,392頁。
譯文略有不同,如下: “(上面談拿破侖所用武器)勞動的組織取決于生産資料&mdash&mdash我們這種理論還有什麼比此項屠殺人類的工業證明得更輝煌燦爛呢?(下面談請恩格斯寫文章)” 則又特别着重于生産資料,據斯大林解釋,生産資料包括土地、森林、水流、礦源、原料、生産工具、生産建築物、交通聯絡工具等等。
(《聯共〔布〕黨史》155頁) 1960.10.25 (九)曆史分期的原則同時考慮上層建築與各民族關系 1955年蘇聯讨論蘇聯社會史分期問題,“在關于社會史分期的原則問題上,許多參加讨論的人認為隻憑生産方式發展的階段來劃分曆史時期是不全面和不确切的。
劃分社會史的時候,必須同時考慮到上層建築中,各民族和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中發生的本質的變化”。
(《史學譯叢》1955年第12期報道,92頁) 潘菲洛娃、恩菲莫夫(二人均莫斯科大學):“我們認為,如果不估計到其他重要的經濟和政治上的因素,就不能确定曆史時期的界限。
”(《史學譯叢》1955年第5期,117&mdash118頁) 維林斯基(薩拉托夫法律學院):“我們認為,蘇維埃社會史的各個階段應當根據生産力發展的水平和生産關系的特點,根據階級力量的對比關系和配置的特點,以及階級鬥争的性質來劃分年限。
最後,蘇維埃社會史的分期還應當以基礎的相應變化所引起的國家&mdash法律上層建築中的那些變化為依據。
”(《史學譯叢》1955年第5期,119&mdash120頁) 波裡索夫:“社會史的分期基本上必須根據社會發展完成的階段,即不僅要考察基礎方面的現象,而且還要考察上層建築方面的現象&hellip&hellip”(《學習譯叢》1955年第7期,81頁) 達尼洛夫:“社會曆史發展的過程,是由許多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同的現象的相互作用構成的。
經濟、政治、文化和民族發展中的轉捩點,在時間上的不吻合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決不能把政治上層建築史的分期機械地搬用到&mdash&mdash例如&mdash&mdash國民經濟史上來。
”(《學習譯叢》1955年第7期,81頁) (十)曆史分期應該估計到各次戰争的影響 《關于蘇維埃社會史分期問題》《曆史研究》編輯部 見《史學譯叢》1956年第6期140頁 (十一)巴什可夫論按主要發展階段分期 《俄國經濟思想史》編者、通訊院士巴什可夫說:“在我們的書中,作為分期的基礎的是把曆史發展過程分為社會經濟結構,而在每一結構的限度内再劃分主要的發展階段。
”(《學習譯叢》1958年第3期,77頁) (十二)蘇聯經濟史學者論曆史分期不應從抽象原理出發 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在1958春(或57年冬)讨論了《俄國經濟思想史》第一卷第一分冊。
其間涉及俄國經濟思想史分期問題,但發言者不多。
“波良斯基認為研究封建社會的經濟思想,應該将封建主義分為以下幾個時期:發生時期、發展時期、瓦解和危機時期。
查戈洛夫不同意波良斯基對分期問題的批評,他認為波良斯基提出的分期法是從&lsquo發生、發展、瓦解&rsquo這三個抽象的原理出發的。
”(《學習譯叢》1958年第3期,76&mdash77頁) (十三)黨史與通史的闡述有所不同 (蘇聯)阿·柯斯金:《關于蘇共曆史的分期問題》(見《學習譯叢》1957年第4期,81頁左欄) (十四)哲學史分期 《哲學史導言》,勃·凱德洛夫、莫·約夫楚克、莫·鄧尼克(見《學習譯叢》1957年第9期,7&mdash15頁) “哲學是社會的思想上層建築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上層建築是以它的經濟基礎的改變為轉移的,因此哲學史的分期首先要按照社會經濟形态的發展史來劃分。
每一次由于生産方式的改變而引起的社會經濟形态的更替,歸根到底會使新的上層建築代替舊的上層建築(其中也包括各種哲學觀點)。
”(8頁) (十五)國家曆史分期不能僅用“主要環節”的原則 И.Б.别爾辛,M.H.金:《論蘇維埃社會史的分期》(見《史學譯叢》1955年第3期,53&mdash66頁): “&hellip&hellip(上面引黨史标題)&hellip這些&lsquo主要環節&rsquo反映了國家的客觀需要,而以黨的總任務為根據,即保證建成共産主義社會。
因此,根據某一時期被提到首位的&lsquo主要環節&rsquo來劃分黨的曆史時期,也是完全合乎規律的。
“但是,對于國家曆史的分期,僅用&lsquo主要環節&rsquo的原則是不夠的。
基本上,國家曆史的分期應當以生産方式發展的每一完成階段為依據。
”(55頁) “蘇維埃社會史首先是社會主義生産方式的形成、勝利和發展的曆史。
因此,它的基本階段的拟定,首先應當與生産方式的形成和發展的客觀過程相符合,與這一過程在這一那一時期内的特點相符合。
”(56頁) 案:兩氏主張蘇維埃社會史的分期與《黨史》的分期有所不同,讨論中駁難之者與同意之者均不少。
(十六)以内部事件和内部過程作分期基礎 1955年十一月至1956年三月,蘇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進行了東方史分期問題的讨論,學術委員會曆史部主席G.H.紮霍捷爾在總結發言中說:“比較正确的是應當以内部事件和内部過程來作為一個國家曆史分期的基礎。
”(《東方國家曆史分期問題的讨論》,見《史學譯叢》1956年第6期,165頁。
) (十七)蘇聯曆史家對社會分期的意見 在1955年11月至1956年3月,蘇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讨論東方國家曆史分期問題時,紮霍捷爾總結中提到:“比較正确的是應當以内部事件和内部過程來作為一個國家曆史分期的基礎。
”(《史學譯叢》1956年第6期,165頁) 在另一處談及,以地租形态作分期标準,是經濟唯物論。
待查。
十一、談如何編寫中國史講義 一、為什麼再寫一部首先要肯定去年(1958)暑假與師大同編講義的共識(1、三結合;2、大協作;3、理論聯系實際);1.為青年同志實踐提供園地2.可以從頭到尾徹底讨論3.為去年我們搞的大綱作審定。
二、怎樣要求 三、怎樣分段 第四章怎樣來寫 (一)曆史編寫的基本要求 根據1934,5,16聯共(布)中央決議(這個決議主要是根據斯大林、日丹諾夫、基洛夫的意見): “按照曆史年代的次序講述曆史事件,且使學生必須牢固地記憶着一些重要的曆史現象、曆史人物和年代月日等,這是學生們能夠切實領悟曆史課程之決定條件。
隻有這樣的曆史教程,才能保證學生們所必需的曆史教材之①易于理解性、②明确性和③具體性。
隻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正确的分析和正确的總結曆史事件(這都是使學生對曆史走向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才有可能。
”(《馬恩列斯思想方法論》,解放社版,336頁) “蘇聯人民委員會和聯共(布)中央,認為蘇聯各學校中底曆史教授作得不能滿意。
教科書及教授本身,都帶着抽象的和公式的性質,提供給學生們一些社會經濟形态的抽象定義,而①不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和②依照年代的次序,③講述最重要的事件和事實,以及④曆史人物的特點等以教授本國史;這樣就以抽象的社會學的規式,代替了本國曆史之有系統的講述。
”(335頁) (二)郭老論編寫《中國通史》七原則 去年九月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座談編寫《中國通史》,郭沫若先生有七點指示,曾托人尋求未得。
頃見中華書局内部刊物《古籍整理出版動态》第二期(1958,12,31出版)《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提出編寫。
〈中國曆史〉的七個指導思想》一文,即郭老原件也,但未标郭老名氏,亟錄之。
案:一九五九年一日二十一日感冒痊愈中。
“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為了幫助幹部系統地了解祖國曆史,計劃編寫一部&lsquo中國曆史&rsquo。
他們提出了編寫這部書的七個指導思想,這七個指導思想是: “一、祖國的曆史是一部生産鬥争和階級鬥争的曆史,也正是廣大勞動人民長期艱苦創造的曆史,留下極其豐富而多彩的業績,應當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通過具體生動的曆史實際,描繪出這種長期鬥争的圖景,從而培養幹部的勞動觀點和階級觀點。
“二、祖國的曆史是一部生産力與生産關系長期矛盾與發展的曆史,應當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通過具體的曆史實際,寫出祖國社會曆史發展的規律性,确切說明各階級社會性質及其轉化的具體過程,從而給幹部以曆史的、發展的觀念。
“三、祖國的曆史是多民族的廣大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的曆史。
因此,必須注意各族勞動人民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
資産階級史學所制造的大漢族主義必須清除,同時亦應批判地方民族主義的傾向。
曆代反動統治者在各族間所造成的曆史糾紛和隔閡,長期影響各民族間的團結,應當揭露曆史記載中的偏見,作出正确的評價,以便吸取曆史教訓,加強并鞏固祖國各民族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中的團結。
“四、祖國曆史發展中,上層建築的國家、政權、法律,有豐富的内容,應當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根據曆史實際,描繪出其發展的具體進程。
“五、在祖國曆史中,哲學、科學、宗教、文藝等思想鬥争和發展都有極為豐富的内容,反映着社會曆史的發展和階級鬥争的趨勢,并起着它的反作用,應當以适當的篇幅予以叙述。
“六、編寫祖國曆史時,應當和世界曆史聯系起來,注意到世界史的某些重大變化,以便于說明中國曆史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七、國内外一切資産階級學者和修正主義的錯誤觀點,應予以徹底批判。
” (這個材料是供讨論參政用的,屬于草稿性質,并非定案。
)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七日 (三)南開大學曆史系編寫講義原則 1958年9月4日總支書記李雲飛談: 一、體現黨的教育方針,為政治、生産服務; 二、厚今薄古、理論聯系實際,反對厚古薄今,同學鳴放中所提問題必須突破; 三、以毛主席思想為綱,用馬列主義觀點、立場、方法深刻分析,觀點與材料統一; 四、加強科學性、系統性、黨性,嚴格批判資産階級唯心史觀; 五、認真整理反映勞動人民的史料,對舊史料要批判,去僞存真; 六、用馬列主義觀點、方法整理史料,反對史料堆積,帝王将相; 七、分類編輯史料,要求明确、系統、真實。
(四)北京大學曆史系編寫世界通史的原則 編寫世界通史的六條基本原則: 一、以馬克思列甯主義為指導闡明曆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各國特點,反對堆積史料淹沒規律; 二、以勞動人民為主體,階級鬥争為紅線,反對誇大帝王将相的個人作用; 三、古為今用,強調為當前政治鬥争服務,反對客觀主義脫離政治; 四、恢複亞非和一切被壓迫民族的曆史地位,反對西歐中心論; 五、認真學習蘇聯和國内外最新科學成就; 六、批判有代表性的資産階級史學觀點。
(1959年3月1日《光明日報》二版) 此為曆史系三年級黨支部所提出。
前四條有正面有反對面,提法很好,但五六兩條隻說一面,不如兩條合而為一。
毛主席說中國經曆了五個生産方式; 毛主席對社會分期的标準。
784三種矛盾; 毛主席對社會内部分期的标準&mdash&mdash注意各階段中特點。
780、778、777、775 新過程又包含着新矛盾。
774 毛主席對分期的觀點指示: 曆史暫時走回頭路是可能的。
270 抗日戰争自“九一八”起,發生了大變化。
249 “抗日戰争&hellip&hellip還是1931年就開始了。
”1057 農民階級鬥争、農民起義、農民戰争才是曆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595 (五)天津師大編寫大綱的主要精神 1.貫徹馬列思想原則,特别是毛主席論著 2.體現理論聯系實際 3.厚今薄古 4.克服教改,揭發出資觀點 5.表現戰鬥性 6.打破帝王将相,王朝中心 7.包括科學的成果史料與觀點統一 8.黨性、階級性、政性 與舊大綱不同之處:1.打破舊框,明确要求;2.分期不同,以生産方式分不以工具分,以階級鬥争分;3.勞動人民是曆史主人(起義特點作用);4.批判資思想;5.詳後略前;6.少數族史料多一些。
存在的問題: 1.分量過重2.各章目的不全3.還沒打破舊框4.勞動人民、少數族仍不夠5.史料與史觀未統一6.子目系統不盡科學,内容過多過細。
如何反映出分期的精神,發展的規律? 如何前後聯系,作科學的比較,突出矛盾轉變? 如何通過朝代反映時代而不要太突出朝代? (六)教科書編寫字數 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九: “因此,需要一本能成為&hellip&hellip革命青年的必讀的教科書(政治經濟學)。
它的篇幅不應太大,因為篇幅太大的教科書不能作為必讀書,而且很難把它領會、掌握。
但是它應當包含有關我國經濟以及資本主義和殖地體系的經濟的一切基本東西。
”(人民出版社中文版,41頁) “我們需要一本五百頁至多不超過六百頁的教科書,這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必讀書&hellip&hellip”(同上,41頁) 案:《聯共黨史》俄文版約350頁,譯成中文約450頁;中文約多于俄文30%。
俄文版500頁譯成中文約當650頁,每頁以750字計,約計48萬言。
案:《聯共黨史》凡31萬5千字(中文版)。
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492000字;範老《中國通史簡編》凡1013000字;尚钺《中國曆史綱要》296000字;郭老領導的《中國曆史》,聞為100萬字,古代部分占40萬字。
我們暑假時預計古代寫40萬字,暑假與天津師大合作亦訂古代40萬字。
當然字數越少,越難寫,要求概括性越高。
(七)曆史編寫要求内容的文字 是中國曆史而不是漢族史。
參考斯大林、日丹諾夫、基洛夫對蘇聯史教科書意見。
不要充滿了各種陳腐的、五花八門的斷語。
如說:“尼古拉第一的警察恐怖”,“新制度”(要具體,如資本主義指導比新制度好)。
避免玩弄“字眼”,如說“十八世紀老封建主的勝利”,而沒有交代新的封建主又是什麼。
文字要整潔通順。
避免過多的用“時代”這種字樣,如“執政府時代”。
少用文學的詞句去叙述,而要确切地,顯著地,簡明地指出具體事實(352頁)。
(八)中國科學院中國通史大綱讨論發言記略 王玉哲:奴隸社會上限在盤庚遷殷,下限在商亡。
西周封建開始。
但擁護郭老意見。
同意十個問題的第一、第二的意見。
郭老未提農村公社,亦未言中國有。
郭老承認井田,其看法公田、私田皆貴族所有,公田為帝室所給,私田為貴族自己擴大的,絕非公有之農村公社。
二條言奴隸過渡到封建問題,按郭老說就是可以的,但大綱中未體現出來。
這是大變化,必須明确指出。
應指出尖銳階級鬥争。
奴隸起義,國人不是奴隸。
大綱中所體現的是一種社會形态的前後不同,與範老之說相同,未體現出過渡期間的尖銳鬥争。
國人說法亦不好,應該說一部分如此而大部分不然,是氏族成員。
土地國有問題。
大綱指出戰國以後已非國有,我同意。
土地國有應該是土地完全由國家控制。
戰國以後也不是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說王權之大,不是國有制,我們看讓土地、換土地的記載史料很多,甲骨文中亦有。
袁華英同學:分期标準問題應說明确。
古人記載有烏托邦現象。
井田也是。
沒有奴隸起義也可到封建社會。
土地問題國有制不是經常的而是地主所有制。
剝削問題中提法可商。
實物與勞役是并行的,不是主與輔問題。
勞役不輕,以依附關系為中心。
中國封建社會無貨币地租。
解放以後如此,以前應更是如此。
文化隻談過去發展部分而不談後來的落後,不全面,應從社會制度、政治制度找原因。
民族問題過去支離破碎,無系統,應糾正。
有的民族忽而出現忽而不見,應說其原因,意識形态應将封建道德宗法對勞動人民生活的影響說明。
中央集權的解釋應修改。
楊翼骧:具體的要求:(1)奴隸社會有分期,封建社會前後期,沒有概括出它的特點;馬鞍形的具體說明應指出,并應按馬鞍形分期,前後期不是馬鞍形。
(2)具體段落的劃分應說明;按文化劃分有七段,秦漢一段與初期的年代又不合。
也不是以農民起義為劃分。
标準要一緻。
(3)民族問題不明确;秦漢時不僅漢族,少數族已成為民族,理由未說。
(4)每章标準體例不一緻,沒有規律。
封建後期朝代太詳細。
(5)“文化”标準不一緻。
(6)在标題中,看不出社會發展線索,不明确也不恰當。
沒有聯續。
7&mdash10章對社會發展特點未指出。
12章文字應斟酌,是整個封建社會還是明朝不明确。
(7)标題提法結論應在書前說明。
周乾溁(師院教師):封建社會分期不明确,農民起義是很好标幟,反映階級情況有其特點。
階級關系、生産關系的反映。
其分法可以秦漢向前發展,南北朝上至兩漢土地所有制是豪族掌握沒有改革,屯田、占田、均田是在大量荒田存在情況下實行的,而對豪族經濟摧毀是隋末農民起義,這是一段;唐是封建經濟繁盛階段,逐漸向莊園發展,資成分開始孕育;元為落後民族統治中國,元末農民起義又将其摧毀;明代恢複到中葉資本主義萌芽,所以封建分三期:由戰國至隋末,隋末至元末,元末至鴉片戰争。
曆史博物館以戰國為一期亦可。
範倫同學:分期是大問題。
井田破壞是否體現奴隸勞動瓦解。
“初稅畝”不能表現封建生産萌芽。
三家分晉目的是什麼?分别擴大控制小奴隸主,還是統治階級内部矛盾,能否改變生産關系?封建内部分期的隋末起義為界限是對的。
楊志玖:封建以隋末農民起義為界限分前後期。
(1)以農民起義為劃分标準(2)隋和前有所不同,豪族勢力減輕,由于農民鬥争的結果;依附關系減輕;土地私有性越來越強;奴隸殘餘減低;奴隸得到解放,當然還有奴隸;庸是新東西;唐沿襲隋但内容有所不同;(3)唐後期一章如何講,安史以後南方經濟未停滞,是否由藩鎮、外族戰争的影響,莊田制應該是進步的不是停滞的。
到什麼時發展的?宋? 唐:西周說。
豪強經濟消減不應該由暴力把它消減,而是生産發展結果。
《史記·六國表》始周元王元年(前476); 《春秋經》; 《六國表》趙、韓、魏三家與智均分範、中行地在定王十五年(前454); 《六國表》趙襄子敗智伯與魏韓三分其地在定王十六年(前453); 《六國表》魏、韓、趙始列為諸侯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範老《通史》戰國始此。
二編奴隸社會約公元前二十世紀前後&mdash&mdash約公元前五世紀 一章中國奴隸制的産生(夏、商前期)約公元前二十世紀&mdash&mdash約公 元前十四世紀 二章商和西周的奴隸社會約公元前十四世紀&mdash&mdash約公元前八世紀 三章中國奴隸社會的逐步瓦解(春秋)約公元前八世紀&mdash&mdash公元前476年 三編封建社會前期公元前475年&mdash&mdash公元589年 一章封建社會的形成公元前475&mdash前221年 二章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帝國 三章鞏固強盛的西漢帝國 四章豪強大族的發展和封建割據因素的增長,農民起義的不斷爆發 五章前二世紀至二世紀的少數民族 六章前二世紀至二世紀的文化 七章前二世紀至二世紀的中國和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 八章封建割據和短期統一 九章民族鬥争和民族融和 十章四至六世紀南方的社會經濟 十一章五至六世紀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十二章三至六世紀的文化 四編封建社會後期公元589年&mdash&mdash1839年(隋統一至鴉片戰争) 一章統一南北的隋帝國 二章唐前期社會經濟的繁榮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 三章唐後期社會經濟的停滞唐末農民戰争 四章七至九世紀的少數民族 五章七至九世紀的文化 六章七至九世紀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七章遼五代十國北宋西夏 八章南宋和金的對峙 九章蒙古族的興起軍事封建的元帝國 十章遼五代宋夏金元的文化 十一章紅巾軍反元大起義明帝國初年社會生産的發展(1351&mdash1435) 十二章明封建經濟高度發展資本主義萌芽(1436&mdash1581) 十三章滿洲的興起和明末社會的危機(1581&mdash1635) 十四章十四世紀中葉至十七世紀初的文化 十五章明末農民大起義和清帝國的建立 十六章清中葉社會生産的發展和各族人民聯系的加強 十七章西方資本主義的東侵和乾隆晚年以後的中外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