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明季之衰亂
關燈
小
中
大
太傅&hellip&hellip時應熊已卒&hellip&hellip諸将&hellip&hellip搖黃諸家據夔州夾江兩岸,而李自成餘孽李赤心等十三家亦在建始縣,一蘅令不行,保叙州一郡而已。
” 《明史》三百九《流賊·張獻忠傳》:“(崇祯)八年,十三家會荥陽,議敵官軍&hellip&hellip明年&hellip&hellip獻忠入湖廣,是時河南、湖廣賊十五家,惟獻忠最狡黠骁勍,次則(羅)汝才&hellip&hellip十一年&hellip&hellip明年射塌天、混十萬、過天星、關索、王光恩等十三家渠帥先後俱降,陝西總督洪承疇、巡撫孫傳庭,複大破李自成,自成竄崤函山中&hellip&hellip夏五月,獻忠叛,殺知縣阮之钿,隳榖城,陷房縣,合汝才兵殺知縣郝景春,十三家降賊一時并叛,惟王光恩不從。
” 《明史》二百六十九《劉國能傳附李萬慶傳》:“(崇祯)八年春,賊七十二營會荥陽,議分兵随所向,令萬慶&hellip&hellip當陝兵。
已而諸路之賊盡萃于陝,總督洪承疇彌歲不能定,益恣,出沒于河南、湖廣,凡十五家。
迨十一年春,國能、獻忠降,萬慶等大噪而去,改稱十三家,勢頗衰。
而文燦擁兵德安,不敢擊,萬慶等複大振。
李自成向關中,萬慶及馬光玉、馬進忠、羅汝才、惠登相、賀一龍、蔺養成、順天王、順義王九家最著。
” 《明史》三百九《流賊·李自成傳》:“當是時(崇祯十六年),十三家七十二營諸大賊降死殆盡,惟自成、獻忠存,而自成獨勁。
” 《明史》二百七十《秦良玉傳》:“時(崇祯十三年張獻忠破官軍于觀音岩後)搖、黃十三家賊橫蜀中,有秦缵勳者,良玉族人也,為賊耳目,被擒,殺獄卒遁去。
良玉捕執以獻,無脫者。
” 《明史》二百六十二《孫傳庭傳》:“(崇祯十一年)當是時,總理熊文燦主撫,湖廣賊張獻忠已降,惟河南賊如故。
羅汝才、馬進忠、賀一龍、左金王等十三部西窺潼關,聯營數十裡。
” 《明史》二百六十三《馮師孔傳》:“十五年&hellip&hellip當是之時,賊十三家七十二營降師殆盡,惟李自成、張獻忠存,自成尤強,據襄陽。
” 《明史》二百六十三《陳士奇傳》:“十五年&hellip&hellip搖黃賊十三家縱橫川東北十餘年,殺掠軍民無算。
”(另見“搖黃十三家”卡片) 2.剿流賊将帥 秦師,汪喬年,史262汪。
楚師,張應元,史260邵。
蜀師,曹志耀,史260邵。
3.李自成的幼年 劉獻廷《廣陽雜記》一:“夏振叔《借山随筆》雲:&lsquo李自成,陝西米脂縣雙泉都人。
幼為僧,還俗名黃來。
鬻于姬氏牧羊。
崇祯三年,入于西川賊不沾泥營,自号闖将。
祖海,父守忠,墳在米脂縣城二百裡外三峰子亂山中(下引《邊大绶掘墳事》等)。
”(石印,5頁) 4.李自成 《春明夢餘錄》卷四十二《兵部·流賊》:“闖賊李自成,陝西米脂縣雙泉堡人,鄉中号為闖踏戶,因負本鄉艾同知應甲之債,逼勒為寇。
其家有族衆數十口,于己巳年(崇祯二年,1629)投入苗眉、左挂,一時并起者,則有八大王張獻忠、曹操羅汝才等。
” 案:此雲雙泉堡與《明史》懷遠堡不同。
喬應甲為陝西巡撫,此雲本鄉喬同知有誤。
《明史》三百九《流賊·李自成傳》:“李自成,米脂人(陝北),世居懷遠堡李繼遷寨(懷遠堡清為縣,在今陝西北部,近長城,民國改名橫山縣)&hellip&hellip幼牧羊于邑大姓艾氏,及長,充銀川驿卒(銀川驿,今甘肅臨夏縣西北六十裡)。
善騎射,鬥狠無賴,數犯法。
知縣晏子賓捕之,将置諸死,脫去為屠&hellip&hellip(崇祯元年)安塞(陝西北部縣)馬賊高迎祥者,自成舅也&hellip&hellip自稱闖王&hellip&hellip四年(1631)&hellip&hellip自成乃與兄子過往從迎祥,與獻忠等合,号闖将,未有名&hellip&hellip始,賊自渑池渡河,高迎祥最強,自成屬焉。
及入河南,自成與兄子過結李牟、俞彬、白廣恩、李雙喜、顧君恩、高傑等自為一軍。
過、傑善戰,君恩善謀。
及(陳)奇瑜兵至,獻忠等奔商、雒,自成等陷于興安之車箱峽(興安府治,今陝西省安康縣)。
會大雨兩月,馬乏刍多死,弓矢皆脫,自成用君恩計,賄(陳)奇瑜左右,詐降。
奇瑜意輕賊,許之&hellip&hellip賊甫渡棧,即大噪,盡屠所過七州縣。
而略陽賊數萬亦來會,賊勢愈張。
(陳)奇瑜坐削籍,而自成名始著矣。
已,洪承疇代奇瑜&hellip&hellip未幾,西甯兵變,承疇甫受命而東,聞變遽返。
(事在七年,〔1634〕十一月?)迎祥、自成遂入鞏昌、平涼、臨洮、鳳翔諸府數十州縣&hellip&hellip圍隴州四十餘日,承疇檄總兵左光先與(賀)人龍合擊,大破之。
會朝廷亦命豫、楚、晉、蜀兵四道入陝,迎祥、自成遂竄入終南山。
八年(1635)正月大會于荥陽。
老回回、曹操、革裡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及迎祥、獻忠共十三家七十二營,議拒敵,未決。
自成進曰:&lsquo一夫猶奮,況十萬衆乎!官兵無能為也&hellip&hellip&rsquo皆曰:&lsquo善。
&rsquo乃議革裡眼、左金王當川、湖兵;橫天王、混十萬當陝兵,曹操、過天星扼河上,迎祥、獻忠及自成等略東方,老回回、九條龍往來策應。
陝兵銳,益以射塌天、改世王。
所破城邑,子女玉帛惟均。
衆如自成言&hellip&hellip迎祥、獻忠東下&hellip&hellip固始、霍邱俱失守。
賊燔壽州,陷颍州&hellip&hellip乘勝陷鳳陽,焚皇陵&hellip&hellip自成從獻忠求皇陵監小閹善鼓吹者,獻忠不與。
自成怒,偕迎祥西趨歸德,與曹操、過天星合,複入陝西。
獻忠獨東下廬州&hellip&hellip迎祥、自成從終南山出,大掠富平、甯州&hellip&hellip副總兵劉成功、艾萬年擊迎祥、自成于甯州,萬年中伏戰死,(曹)文诏怒,複擊之,亦中伏,戰死。
群賊乘勝掠地,火照西安城中。
承疇力禦之泾陽、三原間,決死戰,賊不得過。
&hellip&hellip群賊皆出關,分十三營東犯,而迎祥、自成獨留陝西&hellip&hellip(洪)承疇遣将追自成&hellip&hellip賊将高傑通于自成妻邢氏,懼誅,挾之來降&hellip&hellip自成大敗東走&hellip&hellip出朱陽關(河南盧氏縣),與獻忠合&hellip&hellip九年(1636)春,迎祥、自成攻廬州,不拔&hellip&hellip又攻滁州&hellip&hellip(盧)象昇親督祖寬&hellip&hellip等來援,戰于朱龍橋,賊大敗&hellip&hellip分道犯南陽、裕州&hellip&hellip(祖)大樂等擊賊,殺迎祥、自成精銳幾盡。
賊複分兵,再入陝&hellip&hellip未幾,官軍敗于羅家山,盡亡士馬器仗&hellip&hellip自成勢複振&hellip&hellip孫傳庭新除陝西巡撫,銳意滅賊。
秋七月,擒(高)迎祥于盩厔,獻俘阙下,磔死。
于是賊黨乃共推自成為闖王矣&hellip&hellip未幾,出汧、隴,犯鳳翔,渡渭河。
十年(1637),犯泾陽&hellip&hellip自成與過天星奔秦州。
入蜀&hellip&hellip連陷昭化、劍州、梓潼、江油、黎雅、青川等州縣&hellip&hellip進攻成都,七日不克&hellip&hellip十一年(1638)春,官軍敗賊梓潼,自成奔白水(當為四川昭化之白水),食盡&hellip&hellip盡亡其卒,獨與&hellip&hellip十八騎潰圍,竄伏商、洛山中(陝西商縣、雒南縣山中)。
其年,獻忠降,自成勢益衰&hellip&hellip熊文燦方主撫,諜者或報自成死,益寬之。
十二年(1639)夏,獻忠反谷城。
自成大喜出收衆,衆複大集&hellip&hellip突武關,往依獻忠。
獻忠欲圖之,覺,遁去&hellip&hellip官軍圍自成于巴西、魚複諸山中,自成大困&hellip&hellip自成乃盡焚辎重,輕騎由鄖、均走河南。
河南大旱,斛谷萬錢,饑民從自成者數萬。
遂自南陽出,攻宜陽&hellip&hellip攻永甯&hellip&hellip攻偃師&hellip&hellip(均在黃河南岸)&hellip&hellip” “自成為人高顴深,鸱目曷鼻,聲如豺。
性猜忍,日殺人斫足剖心為戲。
所過,民皆保塢堡不下。
杞縣舉人李信者,逆案中尚書李精白子也,嘗出粟振饑民,民德之曰:&lsquo李公子活我。
&rsquo會繩伎紅娘子反,擄信,強委身焉。
信逃歸,官以為賊,囚獄中。
紅娘子來救,饑民應之,共出信。
盧氏舉人牛金星磨勘被斥,私入自成軍為主謀,潛歸,事洩坐斬,已,得末減。
二人皆往投自成,自成大喜,改信名曰岩。
金星又薦蔔者宋獻策,長三尺餘,上谶記雲:&lsquo十八子,主神器。
&rsquo自成大悅。
岩因說曰:&lsquo取天下以人心為本,請勿殺人,收天下心。
&rsquo自成從之,屠戮為減。
又散所掠财物振饑民,民受饷者,不辨岩、自成也,雜呼曰:&lsquo李公子活我。
&rsquo岩複造謠詞曰:&lsquo迎闖王,不納糧。
&rsquo使兒童歌以相煽,從自成者日衆。
十四年(1641)正月攻河南,有營卒勾賊,城遂陷,福王常洵遇害&hellip&hellip自成發王邸金振饑民,遂移攻開封。
時張獻忠亦陷襄陽,戕襄王翊銘&hellip&hellip賊魁羅汝才、土寇袁時中皆歸自成&hellip&hellip自成初為迎祥裨将,至是勢大盛&hellip&hellip自成陷葉縣(河南省)&hellip&hellip圍左良玉于郾城(河南省)&hellip&hellip陷南陽、鄧州十四城,再圍開封&hellip&hellip十五年(1642)&hellip&hellip(高)名衡等議決朱家寨口河灌賊,賊亦決馬家口河欲灌城。
秋九月癸未,天大雨,二口并決,聲如雷,潰北門入,穿東南門出,注渦水。
城中百萬戶皆沒&hellip&hellip賊亦漂沒萬餘,乃拔營西南去&hellip&hellip是時大清兵南侵(太宗第五次擾明),京師方告急,朝廷不暇複讨賊。
自成乃收群賊,連營五百餘裡,再屠南陽,進攻汝甯&hellip&hellip遂由确山、信陽、泌陽向襄陽。
左良玉望風南走,自成入襄陽。
分徇屬城及德安諸州縣(湖北),皆下,再破夷陵、荊門州。
自成自攻荊州&hellip&hellip十六年(1643)春陷承天府&hellip&hellip旁掠潛山、京山、雲夢、黃陂、孝感等州縣,皆下。
先驅逼漢陽&hellip&hellip自成自号奉天倡義大元帥&hellip&hellip分其衆,曰标營,領兵百隊&hellip&hellip收男子十五以上、四十以下者為兵。
精兵一人,主刍、掌械、執爨者十人。
軍令不得藏白金,過城邑不得室處,妻子外不得攜他婦人。
寝興悉用單布幕。
綿甲厚百層,矢炮不能入。
一兵倅馬三四匹&hellip&hellip臨陣,列馬三萬,名三堵牆。
前者返顧,後者殺之&hellip&hellip攻城,迎降者不殺,守一日殺十之三,二日殺十之七,三日屠之&hellip&hellip獻忠雖至殘忍,不逮也&hellip&hellip自成不好酒色,脫粟粗粝,與其下共甘苦&hellip&hellip汝才衆數十萬,用山西舉人吉珪為謀主。
自成善攻,汝才善戰,兩人相須若左右手。
自成下宛、葉,克梁、宋,兵強士附,有專制心,顧獨忌汝才&hellip&hellip斬汝才于帳中,悉兼其衆。
自成&hellip&hellip謀以荊、襄為根本,改襄陽為襄京&hellip&hellip牛金星教以創官爵名号,大行署置。
自成無子,兄子過及妻弟高一功,疊居左右,親信用事&hellip&hellip以張國紳為上相,牛金星為左輔,來儀為右弼&hellip&hellip當是時,十三家七十二營諸大賊,降死殆盡,惟自成、獻忠存,而自成獨勁,遂自稱新順王。
” “集牛金星等議兵所向。
金星(左輔)請先取河北,直走京師。
楊永裕(六政府侍郎之一)請下金陵,斷京師糧道。
從事顧君恩曰:&lsquo金陵居下流,事雖濟,失之緩。
直走京師,不勝,退安所歸,失之急。
關中,大王桑梓邦也,百二山河,得天下三分之二,宜先取之,建立基業。
然後旁略三邊,資其兵力,攻取山西,後向京師,庶幾進戰退守,萬全無失。
&rsquo自成從之&hellip&hellip(十六年,1643)冬十月,自成陷潼關&hellip&hellip進攻西安,守将王根子開東門納賊&hellip&hellip改西安曰長安,稱西京&hellip&hellip自成兵所至風靡,乃詣米脂祭墓&hellip&hellip榆林故死守,李過等不能克,自成大發兵攻陷之&hellip&hellip乘勝取甯夏,屠慶陽&hellip&hellip移攻蘭州&hellip&hellip進陷西甯,于是肅州、山丹、永昌、鎮番、莊浪皆降,陝西地悉歸自成(明末陝西省已有今甘肅地,山丹、莊浪、永昌今甘肅縣,肅州今改酒泉,鎮番今改民勤)&hellip&hellip十七年(1644)正月庚寅朔,自成稱王于西安,僭國号曰大順,改元永昌,改名自晟&hellip&hellip設天佑殿大學士,以牛金星為之。
增置六政府尚書,設弘文館、文谕院、谏議、直指使&hellip&hellip複五等爵,大封功臣&hellip&hellip定軍制&hellip&hellip籍步兵四十萬、馬兵六十萬&hellip&hellip令弘文館學士李化鱗等草檄馳谕遠近,指斥乘輿&hellip&hellip事聞,帝大驚,召廷臣議。
大學士李建泰請督師,帝許之。
時山西自平陽陷,河津、稷山、荥河皆陷,他府縣多望風送款。
二月,自成渡河,破汾州,徇河曲、靜樂,攻太原&hellip&hellip北徇忻、代,甯武總兵周遇吉戰死。
自成先遣遊兵入故關(山西平定縣東九十裡,接河北省井陉縣界,亦作固關),掠大名、真定而北。
身率衆賊并邊東犯,陷大同&hellip&hellip犯宣府,總兵姜瓖迎降&hellip&hellip遂犯陽和,由柳溝逼居庸,總兵官唐通、太監杜之秩迎降。
三月十三日,焚昌平&hellip&hellip” 5.李自成起義末期的問題 一、中學教科書稱,李自成圍北京,思與明崇祯帝見面。
這是根據明末遺老所說李自成洽降的記載。
在情理上實在說不通,豈有乘勝圍城而想降的道理?從理論上亦說不通,豈有有勝利的農民軍而有投降的?如說明末想見面的史科是真的而洽降的說法靠不住。
在理論和情理亦說不通。
既已圍城則俘擄了對方領導以後再見面也可以,何必急于一時,而且見面說什麼?是勸對方降還是自己想降,要對方降使人傳語就可以了,何必親自見面?這是過于不肯割舍史料的緣故。
應删。
二、李自成之死,有三種不同的記載:一說被農民所害,一說出家,一說病死。
三說以病死為最可信。
被害說所以不可信:①豈有農民領袖而被農民所害?②李自成當時還有五十萬以上軍隊(《爝火錄》),軍威甚盛,誰能又誰敢害他;③他軍隊所到,誰不知道,又何能因為不認識他而誤殺;④如說他離開了隊伍而被害,也說不通,因當時他是農民政權的皇帝,總不會單身或兩三人出入;⑤在情理上和理論上全難得解釋。
出家說所以不可信:①一個革命者會這樣消極嗎?②他當能算失敗嗎?不失敗可能出家嗎?③這種記載是不願意自己愛戴的人平白死去,往往不可信,如史可法就義後,傳說他沒死,是一樣的,不可深信。
病死之說,最可信,但大家不願談(蘇瀜《惕齋見聞錄》說李自成病死,還有其他),是由于過去史家階級立場所限。
三、關于李自成的“均田”主張(《罪惟錄》),是否是平均土地,還待研究。
(還是均田賦?) 四、張獻忠與李自成有無隸屬關系,尚待研究。
李自成失敗以後,張獻忠才稱帝是事實,但張是否臣屬于李無記載,不能亂說(如王守義)。
相反的他們之間的矛盾是有記載的。
與研究生談,待正。
1958.5.12 6.李自成之死後 《清史稿》本紀四《世祖紀》,順治二年閏六月甲申:“阿濟格敗李自成于鄧州,窮追至九江,凡十三戰皆大敗之,自成竄九宮山,自缢死,賊黨悉平。
”(9頁) 又,順治二年四月“丁卯谕曰:&lsquo流賊李自成&hellip&hellip尚複竊據泰川,抗阻聲教,爰命和碩豫親王移南伐之衆直搗崤、函,和碩英親王秉西征之師濟自綏德,旬月之間全秦底定。
&rsquo”(7&mdash8頁) 又,順治二年八月:“己醜,&hellip&hellip阿濟格師還,賜從征外藩王、台吉、将佐金帛有差。
&hellip&hellip丁未,以英親王阿濟格出師有罪,降郡王,譚泰削公爵,降昂邦章京,鳌拜等議罰有差。
”(10頁) 《清史稿·本紀四》順治二年十一月甲寅:“貝勒勒克德渾率鞏阿岱、葉臣讨湖廣流賊二隻虎等。
” 又,三年正月:“戊午,貝勒勒克德渾遣将敗流賊于臨湘,進克嶽州。
” 又,三年正月:“流賊賀珍、孫守法、胡向化犯西安,何洛會等擊敗之。
” 二月己卯:“貝勒勒克德渾破流賊于荊州。
”“巴布泰等追至襄陽。
”“大軍進次夷陵,李自成弟李孜等以其衆來降。
”乙酉:“何洛會遣将破流賊劉文炳于蒲城,賊渠賀珍奔武功。
”戊子:“命&hellip&hellip豪格分兵赴南陽,讨流賊二隻虎、郝如海等。
” 順治三年三月丁巳:“何洛會敗賊劉體純于山陽。
” 己巳:“何洛會擊賊二隻虎于商州,大敗之。
” 癸酉:“豪格師抵西安,遣工部尚書興能敗賊于邠州,固山額真杜雷敗賊于慶陽。
”(12頁) 四月己卯:“诏貝勒勒克德渾班師。
”(12頁) 五月辛酉:“豪格遣巴顔、李國翰敗賊于延安。
”(12頁) 癸亥:“豪格遣貝勒尼堪等敗賊賀珍于雞頭關,遂克漢中,珍走西鄉。
”(12頁) 庚午:“官軍至漢陰,流賊二隻虎奔四川,孫守法奔嶽科寨。
巴顔、李國翰追延安賊至張果老崖,敗之。
”(12頁) 順治三年七月甲寅:“勒克德渾師還。
”(12頁) 庚申:“李國翰、圖賴等拔張果老崖。
”(13頁) 戌辰:“豪格遣&hellip&hellip滿達海&hellip&hellip哈爾楚渾&hellip&hellip準塔趨徽州、階州,分讨流賊武大定、高如砺、蔣登雷、石國玺、王可臣等,破之。
”(13頁) 八月丁醜:“豪格遣&hellip哈甯阿攻武大定于三台山,拔之。
”(13頁) 十一月已巳:“豪格師至南部,時張獻忠列寨西充,鳌拜等兼程進擊,大破之,斬獻忠于陣。
複分兵擊餘賊,破一百三十餘營。
四川平。
”(13頁) 1954.12.13 7.李自成自陝西退出以後 《清史列傳》二《多爾衮傳》:“(順治二年七月,多爾衮)又緻書英親王曰:&lsquo爾等先稱流賊盡滅,李自成已死,後又言戰敗賊兵凡十三次,則先稱殲賊竟屬虛語,今又聞自成遁江西。
&rsquo” 又《多铎傳》:“(順治二年正月)二日(多铎)師至西安,自成先五日燬室廬,挈子女辎重出藍田口,竄商州,南走湖廣。
”(二冊,17頁) 又,卷一《阿濟格傳》:“(順治二年二月)時自成已為豫親王多铎所敗,棄西安,據商州,上命多铎還趨江南,而以阿濟格追剿流賊。
方自成南走時,攜賊十三萬,并湖廣、襄陽、承天、荊州、德安守禦賊七萬,聲言欲取南京,水陸齊下。
王(阿濟格)分兵蹑其後,追及于鄧州、承天、德安、武昌、富池口、桑家口、九江,屢敗賊,撫其降者,窮追至賊老營大破之。
自成僅以步卒二十人遁,斬其兩叔父及僞汝侯劉宗敏于軍。
僞軍師宋獻策、總兵左光先等,皆就俘&hellip&hellip故明甯南侯左良玉子夢庚方泊軍九江,聞大軍至&hellip&hellip詣軍門降。
計所下河南屬城十二、湖廣屬城三十九、江西屬城六、江南屬城六&hellip&hellip八日師旋。
方自成遁時,王诳報已死,又不候旨班師,攝政王多爾衮傳語,以王等有罪,不遣迎。
”(一冊,10頁。
未完) 《清史列傳》卷一《滿達海傳》:“(順治)二年二月,克沿邊三城及延安府,自成遁湖廣,蹑之,屢敗賊,八月凱旋。
”(一冊,4頁) 1954.12.31 8.李自成之弟李孜降清時的兵力 《清史列傳》三《勒克德渾傳》:“(順治二年九月)時明唐王之總督何騰蛟合流賊一隻虎竊據湖廣州郡&hellip&hellip三年正月,大兵自江甯抵武昌&hellip&hellip次彜陵,流賊李自成弟孜,僞磁侯田見秀,僞義侯張耐,僞武陽伯李佑,僞太平伯吳汝義及僞将三十九人,馬步賊五千有奇詣軍前降,獲馬、騾、牛萬二千餘。
捷聞得旨優獎。
”(三冊,9頁) 9.參牛金星 王士禛《池北偶談》卷九“常給事”條:“常若桂,山西人,順治丁亥(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給事中。
居京邸,惟孺人及一老仆供給使,貧不能具饘粥。
居谏職數日,上疏劾闖賊僞相牛金星,當明正典刑,以雪普天之恨,坐褫。
即日賃一車,夫婦共坐出國門,老仆步從,行路皆歎息。
” 22.12.20 10.對于流賊初起之撫剿 據《明史》三百九《流賊傳》。
崇祯元年(1628),流賊一時并起。
崇祯二年(1629)春,诏以楊鶴為三邊總督捕之。
劉應遇斬王二,洪承疇破王左挂,賊稍稍懼。
三年(1630),王左挂、王子順、苗美等戰,屢敗,乞降。
而王嘉允掠延安、慶陽間,楊鶴撫之,不聽。
四年(1631),曹文诏破賊河曲,王嘉允遁去。
四年,楊鶴撫賊不效,被逮。
洪承疇代鶴,張福臻代承疇,督諸将剿賊,所向克捷。
五年(1632),全晉震動。
乃罷巡撫宋統殷,以許鼎臣代之,與宣大總督張宗衡分督諸将。
(張)宗衡督虎大威、賀人龍、左良玉等兵八千人,駐平陽,責以平陽、澤、潞四十一州縣。
(宋)鼎臣督張應昌、頗希牧、艾萬年兵七千人,駐汾州,責以汾、太、沁、遼三十八州縣。
賊亦轉入磨盤山,分衆為三。
六年(1633)春,官兵共進力擊。
自用懼,乞降&hellip&hellip約未定,陽和兵襲之。
賊怒,敗約去。
會總兵官曹文诏率陝西兵至&hellip&hellip屢戰皆大克&hellip&hellip山西三大盜俱敗&hellip&hellip初,賊之破澤州,分衆逾太行,掠濟源&hellip&hellip别将掠順德、真定間,大名道盧象昇力戰卻賊&hellip&hellip賊之敗于山西者亦奔河北&hellip&hellip大困,賊素畏(曹)文诏、(張)道浚,道浚先坐事遣戍,(曹)文诏轉戰秦、晉、河北,遇賊辄大克,禦史複劾其驕倨,調大同總兵去。
賊遂詭辭乞降,監軍太監楊進朝信之,為入奏。
會天寒河冰合,賊突渡河&hellip&hellip逼湖廣&hellip&hellip逼四川&hellip&hellip 七年(1634)春,特設山、陝、河南、湖廣、四川總督,專辦賊&hellip&hellip以陳奇瑜為之,以盧象昇撫治鄖陽&hellip&hellip師次烏林關&hellip&hellip賊走漢南,(陳)奇瑜以湖廣不足憂,引兵西擊&hellip&hellip獻忠等奔商、雒,自成陷于興安之車箱峽,自成賂陳奇瑜左右,詐降,奇瑜許之,檄諸将按兵毋殺,所過州縣為具糗傳送,賊甫渡桟即大噪,奇瑜坐削籍,以洪承疇代之。
承疇與賀人龍合擊大破之。
會朝廷亦命豫、楚、晉、蜀兵四道入陝,迎祥與自成遂竄入終南山。
(大學士溫體仁謂山西巡撫吳甡曰:“流賊癬疥疾,勿憂也。
”) 八年(1635),自成、迎祥、曹操、過天星複入陝,獻忠東下廬州,洪承疇馳汝州,命諸将左良玉、湯九州、尤世威、徐來朝、陳永福、鄧玘、張應昌分扼湖廣、河南、鄖陽諸關隘,召曹文诏為中軍,文诏中伏死,獻忠、老回回等東犯,迎祥、自成留陝,诏承疇督關中,(盧)象昇督關外,自成将高傑降,自成大敗東走&hellip&hellip出朱陽關,與獻忠合(朱陽關在河南盧氏縣西南五十裡)。
九年(1636)春,盧象昇督祖大樂破自成于南陽,自成精銳幾盡。
賊複入陝,未幾,官軍敗于羅家山,自成勢複振。
時盧象昇、祖大樂、祖寬皆入援京師(清太宗第三次擾明),孫傳庭新除陝西巡撫,銳意滅賊,七月,擒迎祥于盩厔,獻俘阙下。
案:九年以後之撫剿,見“張獻忠”、“李自成”卡片。
此表應改編據《本紀》及《流賊傳》。
11.《餘生錄》 《餘生錄》,不分卷,順治元年八月任邱邊大绶撰。
前有程正揆《序》及崇祯十四年十二月初五日,邊大绶在米脂縣知縣任内上陝西總督汪喬年塘報及汪覆書、十五年正月十四日塘報及覆書。
邊氏在米脂任内,率箭手三十名、鄉夫六十名,往李自成父祖塚墓掘而毀之,并焚其骨。
其後李自成入京師,部下蹤迹邊氏得之,逮往真定,邊氏自真定遁還。
塘報陳伐塚事,《餘生錄》則記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被缇騎自任邱逮至真定及自真定逃回任邱(五月二十九日返家)之經過也。
據程《序》,大绶字長白,順治十一年為太原知府。
1949.5.14 12.明季四川的白蓮教 明朱燮元《蜀事紀略》“擒捕通省妖教”(明刻本,46&mdash49頁): “蜀中白蓮邪教其來已久,至天啟元年二月内突然竊發,如邛州、達州、保甯、潼川、綿州、嘉定、重慶等處,東南西北無地無之。
有羅江縣生員劉民選寄居蕭寺,忽在地掘印二顆、妖書一帙,遂因而妄言,自稱彌勒出世,糾夥大邑、平武、洪雅、榮經、遂甯、仕壽、南川妖賊洪彩、方大、王國用、尹思忠、姜應策等六百餘名于天啟元年閏二月十五日,俱于綿州城外石馬鎮張挂白攢絲僞榜,各告大紅圓領,彩畫龍虎衣甲,長槍刀斧,雕馬木符,旗幟銅印,邪經妖書等物,糾衆千餘人,呐喊大亂,倡言先平綿州,後平潼川,次平安縣,羅江。
時有團練指揮馬毂統兵對敵,二起生擒六十三名,跳河水淹死者無算。
劉民選奔逃不知去向,止獲母妻監候。
達州妖民唐學等遇遊食民李成于民間,倡說彌勒古佛生于成都,名曰法王祖,觀音下世投胎,名曰太娘,廣安州人鄧巽聰自稱南鬥巽宮下世,其妻甘氏稱為三娘,與我密言分投立燈黨六萬七千座,每燈為一枝頭,約招數十人,俱稱法王第子,凡投會者俱于鄧(巽聰)處上納錢糧,待功成之日,照銀加職。
妖言難以盡述。
拿獲唐學等研審,謀叛是真,各家搜出妖書無數。
僞造佛歌雲:“官兒最為高,鐵樹開花怎生桃,水火三災都來到,黃傘青傘一齊料,那時才顯我老佛教。
”宋宗吉學于遂甯,造白鶴錫燈,光從口出,又用錫盆盛水,于燈下百人序拜,各于水中照出晃旒衮袍,紗帽彩服,于是感動人心,各設燈黨,每人出銀三錢三分,令燈頭收送入省大佛祖收貯,且雲末劫之年,入各土司誘惑反叛,占邑圍省,皆此黨誘為之。
内經拿獲者監候,分别枭斬,情輕被誘,出示解散。
惟劉民選更名李天樞,逃入永甯,投奢崇明,合謀為叛。
中秋夜,用水照賊(奢)寅冠生二翅,又獻龍華國寶印一顆,仍遣心腹四出,潛布内應。
鄧巽聰糾合胡萬明先在省城暗自招兵一千餘人,密訂内應。
十月二十日廉訪得實,搜出異書并暗伏黨羽正法,人心始安,始得一意守城。
仁壽縣拿獲妖民梅子然、侯元等,拜燈于家,搜獲老祖大娘沖天冠、鳳冠、鬼臉各一個,皆已練成炁候,夜戴此冠,于無人處練鬼,剪成紙人紙馬,呼之即行。
周伸僞受吏目,上南四州井研行等燈黨皆伊包管:梁選、吳紹湯、王可第等随酋攻城,紹湯被官兵殺死,其餘俱已枭示。
南川妖民白仙台僞稱順天王,唐朝誦僞稱宋大王,李聯芳為明疆王,鄭應剛為虎利王,王蟬啟為定疆王,秦運、吳朝喜為左右護駕王,立寨拜将。
南川知縣韓應龍督典史朱國佐統兵擒獲枭首三百餘級、豆兵一廂、木馬一百、五色紙人馬一廂。
榮縣拿獲妖賊劉孟奇、周兆榮等三十餘人,斬首。
定遠縣擒斬妖賊周之成等。
遂甯、安嶽、大足、仁壽白蓮賊梅大、梅五等劫掠地方,被安嶽官兵生擒五十五人,斬首。
眉州妖婦鐘氏,拜白蓮燈黨張之行為徒,封氏為佛祖臨凡,号為太娘,每遇朔望日說法,氏父鐘續率在會徒衆羅拜,誘引江萬山、王正書等抄寫妖書,名《新善一律》,内雲&lsquo明台鐵柱立紫微,内藏先天古佛機,銀盤讀鬥齊,日下定高低&rsquo等無端不根之語種種,煽動一方,本州、獲楊雄等枭示,鐘氏等見監。
合州妖賊查茂良、石省枝、梁燦然、石茂枝等習學白蓮,先遇鄧巽聰,自稱彌勒佛,來州煽惑,将燈黨蔡嘉友封為賢善天本來佛下界一百四十六轉,封毛氏為紫羅宮皇大聖王菩薩下界一百五十六轉,降生含州,欽遵佛旨本來佛東方讀鬥巽,用墨印一顆,供稱有閣下四人,劉師爺陝西泾陽人,鄧巽聰鄰水人,楊應選三原縣人,馬師爺石砫司人,各省州縣奸民供報數百,又定劫經三卷,中雲别立世界,改換乾坤等項妖說,單書累千萬言,全無忌諱。
當獲查茂良等九名,正法訖,餘黨解散,先是劉民選因州縣搜捕甚緊,走投蔺酋,誘引作叛,同政省城,敗歸永甯,又更名張尚義,授僞總兵職銜,天啟三年四月十四日攻破永城,官兵陣上擒獲,見解獻俘。
” 1957.2.9 第七節 明之滅亡與清之統一 一、思宗殉國 1.李自成破京師 《明史》三百九《流賊·李自成傳》:“(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三日焚昌平&hellip&hellip始,賊欲偵京師虛實,往往陽遣人辇重貨,賈販都市,又令充部院諸掾吏,探刺機密。
朝廷有謀議,數千裡立馳報。
及抵昌平,兵部發騎探賊,賊辄勾之降,無一還者。
賊遊騎至平則門,京師猶不知也。
十七日,帝召問群臣,莫對,有泣者。
俄頃賊環攻九門,門外先設三大營,悉降賊。
京師久乏饷,乘陴者少,益以内侍。
内侍專守城事,百司不敢問。
十八日,賊攻益急,自成駐彰義門外,遣降賊太監杜勳缒入見帝,求禅位。
帝怒叱之,下诏親征。
日暝,太監曹化淳啟彰義門,賊盡入&hellip&hellip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鳴鐘集百官,無至者。
乃複登煤山,書衣襟為遺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
太監王承恩缢于側。
自成氈笠缥衣(缥,青白色),乘烏駁馬,入承天門。
僞丞相牛金星、尚書宋企郊、喻上猷,侍郎黎志升、張嶙然等騎而從。
登皇極殿,據禦座,下令大索帝後,期百官三日朝見。
文臣自範景文,勳戚自劉文炳以下,殉節者四十餘人。
宮女魏氏投河,從者二百餘人&hellip&hellip越三日己酉(己酉為二十一日,當雲越二日,不得稱三日也),昧爽,成國公朱純臣、大學士魏藻德率文武百官入賀,皆素服坐殿前。
自成不出,群賊争戲侮,為椎背、脫帽,或舉足加頸,相笑樂,百官懾服不敢動&hellip&hellip大學士陳演勸進,不許&hellip&hellip放刑部、錦衣衛系囚。
自成自居西安,建置官吏,至是益盡改官制,六部曰六政府,司官曰從事,六科曰谏議,十三道曰直指使,翰林院曰弘文館,太仆寺曰驗馬寺,巡撫曰節度使,兵備曰防禦使,知府州縣曰尹、曰牧、曰令。
召見朝官,自成南向坐,金星、宗敏、(宋)企郊等左右雜坐,以次呼名,分三等授職&hellip&hellip其餘勳戚、文武諸臣(周)奎、(朱)純臣、(陳)演、(魏)藻德等共八百餘人,送(劉)宗敏等營中,拷掠責赇賂,至灼肉折胫,備諸慘毒&hellip&hellip賊又編排甲,令五家養一賊,大縱淫掠,民不勝毒,缢死相望。
征諸勳戚大臣金,金足辄殺之&hellip&hellip時賊黨已陷保定,李建泰降,畿内府縣悉附。
山東、河南遍設官吏,所至無違者。
及淮,巡撫路振飛發兵拒之,乃去。
自成謂真得天命,金星率賊衆三表勸進,乃從之&hellip&hellip鑄金玺及永昌錢,皆不就。
聞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兵起,乃謀歸陝西。
” 2.崇祯殉國 《明史》二十四《莊烈帝本紀》:“(崇祯十七年三月)庚寅,賊至大同&hellip&hellip辛卯(大學士)李建泰疏請南遷。
壬辰(初四日),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lsquo國君死杜稷,朕将焉往?&rsquo李邦華等複請太子撫軍南京,不聽。
” “甲午(初六日),征諸鎮兵入援。
” “乙未(初七日),總兵官唐通入衛,命偕内臣杜之秩守居庸關。
” “戊戌(初十日),太監王承恩提督城守。
” “己亥(十一日),李自成至宣府,監視太監杜勳降。
” “癸卯(十五日),唐通、杜之秩降于自成,賊遂入關(居庸關)。
” “甲辰(十六日),陷昌平。
” “乙巳(十七日),賊犯京師,京營兵潰。
” “丙午(十八日),日晡,外城陷。
是夕,皇後周氏崩。
” “丁末(十九日),昧爽,内城陷。
帝崩于萬歲山,王承恩從死。
禦書衣襟曰:&lsquo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
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rsquo自大學士範景文以下死者數十人。
” “丙辰(二十八日),賊遷帝、後梓宮于昌平。
昌平人啟田貴妃墓以葬。
明亡。
” 案:《莊烈本紀》崇祯十七年三月作庚寅朔,丁未為十八日。
《烈皇小識》(《明季稗史初編》卷八)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作癸卯,三月十九日作丁未,則當為己醜朔,非庚寅也。
《清史稿·世祖本紀》順治元年四月作戊午朔,《東華錄》同,戊午去庚寅凡二十八日,不應兩見月朔,蓋《明史》本紀誤也。
又史可法答攝政王書曰&lsquo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受民,真堯舜之主也,以庸臣誤國,緻有三月十九日之事&rsquo,是崇祯之崩确在十九,丁未既為十九日,則月朔當為己醜,不得為庚寅也。
《明史》最稱精審,何以竟有此誤,異哉! 《明史·流賊·李自成傳》謂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
《明史》卷二十七《天文志三·星流星隕》:“崇祯十五年夏,星流如織。
後二年三月己醜朔,有星隕于禦河。
”案:十五年之後二年即十七年,三月為己醜朔,則丁未正為十九日。
《本紀》庚寅朔誤也。
《明史》三〇九《流賊·李自成傳》:“十八日,賊攻益急,自成駐彰義門外,遣降賊太監杜勳缒入見帝,求禅位。
帝怒叱之,下诏親征。
日暝,太監曹化淳啟彰義門,賊盡入。
帝出宮,登煤山,望烽火徹天,歎息曰:&lsquo苦我民耳。
&rsquo徘徊久之,歸乾清宮,令送太子及永王、定王于戚臣周奎、田弘遇第,劍擊長公主,趣皇後自盡。
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鳴鐘集百官,無至者。
乃複登煤山,書衣襟為遺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
太監王承恩缢于側&hellip&hellip太子投周奎家,不得入,二王亦不能匿,先後擁至,皆不屈,自成羁之宮中。
長公主絕而複蘇,舁至,令賊劉宗敏療治。
已,乃知帝後崩,自成命以宮扉載出,盛柳棺,置東華門外,百姓過者皆掩泣&hellip&hellip越三日己酉&hellip&hellip太監王德化叱諸臣曰:&lsquo國亡君喪,若曹不思殡先帝,乃在此耶!&rsquo因哭,内侍數十人皆哭,藻德(大學士魏藻德)等亦哭。
顧君恩以告自成,改殓帝後,用衮冕袆翟,加葦廠雲。
” 3.崇祯遺诏 據馮夢龍《弘光實錄》,崇祯遺诏有“虜陷地三次,逆賊直逼京師”之語,《明史》删之。
《仺聞續筆》四載崇祯十六年敕周延儒督師谕,開首稱“頃者逆鹵(虜)匪茹,闖入内地。
” 又《明清史料》各本中之明題行稿大抵總以“夷寇剝虜”、“彌寇防虜”、“虜寇交讧”、“滅虜蕩寇”為言。
蓋均認為滿洲與農民起義為當時之主要矛盾。
4.論建州與流賊相因亡明 《論建州與流賊相因亡明》,李光濤撰,《史語所集刊》第十二本。
第一、二分合刊(193&mdash236頁) 一、緻書勾結之始末(196&mdash200頁) 二、流賊因遼事而起(201&mdash206頁) 三、《天聰實錄稿》中對流賊之勾結(206&mdash209頁) 四、建禍視流賊為烈(209&mdash219頁) 五、建州與明亡(219&mdash235頁) 文前緒論謂本篇所論用意有四:一、無建禍即無流賊,明即不至于亡。
東事為明亡之主因,流寇特因東事而起者耳。
二、金與流賊有勾結,清人滅流賊為明複仇之說不可信。
三、人民死于流賊者不如死于建州者之多(十倍二十倍)。
四、流賊無知妄殺故為清人所驅除。
1949.4.28 5.流賊渠魁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①編者注:中華書局标點本《明史》作“滿鵝”,第6729頁。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二、剿滅李自成 1.流寇之剿滅日表 《清史稿》四《世祖本紀一》: 順治元年、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陷燕京。
四月己卯清軍與李自成戰于山海關内,自成遁還燕京。
清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以馬步軍一萬隸之,直趨燕京。
乙酉李自成棄燕京西走,清軍疾追之。
五月戊子朔 己醜(初二)清軍抵燕京。
乙末阿濟格等追擊李自成于慶都,敗之。
譚泰、準塔等追至真定,又破走之。
燕京迤北各城及天津、真定諸郡縣皆降。
十月乙卯朔 癸酉以阿濟格為靖遠大将軍,率師西讨李自成。
十一月乙酉朔 壬辰石廷柱、巴納哈、席特庫等敗賊于平陽,山西悉平。
十二月 戊辰多铎軍至孟津,賊将遁走濱河。
己巳多铎軍至陝州,敗賊于靈寶。
順治二年、福王弘光元年正月戊子圖賴等破李自成于潼關。
己未清軍圍潼關。
李自成遁西安。
丙申阿濟格、尼堪率師抵潼關。
壬寅多铎至西安,李自成奔商州。
二月 丙辰阿巴泰敗賊于徐州。
辛酉命阿濟格讨流寇餘黨。
庚午阿濟格剿陝西餘寇,克四城,降三十八城。
丁醜多铎師至河南,賊将劉忠降。
三月甲申朔 壬子太行諸賊悉平。
閏六月 甲申阿濟格敗李自成于鄧州,窮追至九江,凡十三,皆大敗之。
自成竄九宮山自缢死,賊黨悉平。
庚寅诏阿濟格班師。
七月庚戌朔 戊辰西平賊首劉洪起,伏誅,汝甯州縣悉平。
十一月 戊辰以何洛會為定西大将軍,讨四川流賊張獻忠。
順治三年、明唐王隆武元年正月戊午勒克德渾遣将敗流賊于臨湘,進克嶽州。
辛酉流賊賀珍、孫守法、胡向化犯西安,何洛會擊敗之。
己巳以豪格為靖遠大将軍,征四川。
二月 己卯勒克德渾破流賊于荊州。
巴布泰等追至襄陽,進次夷陵,自成弟李孜降。
乙酉何洛會遣将破賊劉文炳于蒲城,賀珍奔武功。
戊子命豪格分兵赴南陽讨流賊二隻虎、郝如海等。
順治三年、明唐王隆武元年三月丁巳何洛會敗賊劉體純于山陽。
己巳何洛會敗賊二隻虎于商州。
癸酉豪格師抵西安。
遣興能敗賊于邠州,杜雷敗賊于慶陽。
五月辛酉豪格遣巴顔、李國翰敗賊于延安。
癸亥豪格遣尼堪等敗賊賀珍于雞頭關,遂克漢中,珍走西鄉。
庚午官軍至漢陰,流賊二隻虎奔四川,追延安賊至張果老崖。
七月庚申李國翰、圖賴拔張果老崖。
順治三年、明唐王降武元年七月戊辰豪格遣滿達海等趨徽州、階州,分讨流賊武大定等。
八月丁醜豪格遣将攻武大定于三台山,拔之。
十一月己巳豪格師至南部,張獻忠列寨西充,鳌拜等兼程急擊,斬獻忠于陣。
複分兵擊餘賊,破一百三十餘營。
四川平。
十二月庚戌山東賊謝遷陷高苑,讨平之。
順治四年、明桂王永曆元年待續 2.流寇之剿滅 李自成既于山海關内與清軍戰(順治元年四月),大敗,遂奔永平(今盧龍縣),清軍追之,吳三桂先驅至永平,自成殺吳襄,走還京師。
乃悉熔所拷索金及宮中帑藏、器皿,鑄為餅,每餅千金,約數萬餅,騾車載歸西安。
(四月)二十九日,僭帝号于武英殿,追尊七代,命牛金星代行郊天禮。
是夕焚宮殿及九門城樓。
诘旦挾太子、二王西走,而使僞将軍左光先、谷可成為後衛。
(《輯覽》116,容以《明史·李自成傳》改錄) 李自成西走定州,清兵(阿濟格)追敗之,斬谷可成。
自成西走真定,益悉衆迎戰。
清軍複擊之,賊不能支,漸卻,自成中流矢創甚,西逾故關入山西(故關亦名固關,在山西平定縣東九十裡,接河北省井陉縣界)。
會清兵東返,自成乃得鸠合潰散,走平陽(今山西臨汾)。
以牛金星之讒,殺其黨李岩,賊衆俱解體。
七月複遁歸西安,遣别将陷漢中,進略保甯(今四川阆中)。
張獻忠以兵拒之,乃還。
(同上) 順治元年十月,清命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将軍,帥師西讨李自成。
順治二年、明福王由崧弘光元年正月,清兵至潼關,賊将劉芳亮迎戰,奮擊敗之,俘斬無算,自成親率馬步兵至,複大破之,遂克潼關,僞伯馬世耀以七千人來降,斬之,進克西安。
自成已焚宮室,由龍駒寨走武岡(湖南縣)入襄陽(湖北),複走武昌。
清軍兩道追蹑,蹙之于鄧州(河南省鄧縣)、承天(今湖北鐘祥縣)、德安(今湖北安陸縣)、武昌等處,窮追至賊巢,連破走之。
自成至湖廣,衆尚五十餘萬,尋為清軍所迫,部衆多降,或逃散,自成走延甯(未詳)、蒲圻(湖北縣),至通城(湖北),竄于九宮山,率二十騎略食山中,為村民所困,自缢死,或曰陷泥淖中,村民擊之腦,中鋤死,清遣識自成者驗之,朽莫辨。
(同上) 案:九宮山屬廬山山脈,與江西接壤。
三、剿滅張獻忠 1.張獻忠及其剿滅 《明史》三百九《流賊·張獻忠傳》:“張獻忠者,延安衛柳樹澗人也(陝西)。
與李自成同歲生。
長隸延綏鎮為軍,犯法當斬,主将陳洪範奇其狀貌,為請于總兵官王威,釋之,乃逃去。
崇祯三年(1630),陝西賊大起,王嘉允據府谷,陷河曲,獻忠以米脂十八寨應之,自号八大王。
明年(1631),嘉允死,其黨王自用複聚衆三十六營,獻忠及高迎祥、羅汝才、馬守應等皆為之渠。
其冬(1631),洪承疇為總督,獻忠及汝才皆就撫。
已而叛入山西,偕群賊焚掠。
尋擾河北,又偕渡河。
自是,陝西、河南、湖廣、四川、江北數千裡地,皆被蹂躏&hellip&hellip八年(1635),十三家會荥陽,議敵官軍。
守應欲北渡&hellip&hellip獻忠&hellip&hellip自成&hellip&hellip東掠,連破河南、江北諸縣,焚皇陵。
已而迎祥、自成西去。
獻忠獨東,圍廬州、舒城,俱不下。
攻桐城,陷廬江,屠巢、無為、潛山、太湖、宿松諸城,應天巡撫張國維禦之。
獻忠從英、霍遁,道麻城,合守應等入關,會迎祥于鳳翔。
已,複出商、洛&hellip&hellip合兵複東。
總兵官左良玉、祖寬擊之&hellip&hellip(獻忠等大敗)迎祥尋與自成入陝西,而守應、汝才諸賊,各盤踞鄖陽、商、洛山中,不能救,獻忠亦遁山中。
明年(1636)&hellip&hellip獻忠自均州,守應自新野,蠍子塊自唐縣,并犯襄陽,衆二十餘萬&hellip&hellip湖廣震動。
獻忠糾汝才、守應&hellip&hellip諸賊,順流東下,與江北賊賀一龍、賀錦等合,烽火達淮、揚,&hellip&hellip賊從間道犯安慶,連營百裡&hellip&hellip左良玉、馬爌、劉良佐合兵&hellip&hellip破賊,&hellip&hellip賊皆遁,獻忠入湖廣。
&hellip&hellip創甚,不能戰,&hellip&hellip十一年(1638)春&hellip&hellip(熊)文燦受其降&hellip&hellip獻忠遂據谷城(湖北),請十萬人饷&hellip&hellip明年(1639)&hellip&hellip獻忠在谷城,訓卒治甲仗,&hellip&hellip夏五月,獻忠叛&hellip&hellip十三家降賊一時并叛&hellip&hellip嗣昌已拜大學士,乃自請督師,&hellip&hellip時&hellip&hellip獻忠踞湖廣、四川界,将西犯&hellip&hellip嗣昌&hellip&hellip令良玉專力剿獻忠。
十三年(1640)&hellip&hellip獻忠乃悉衆攻楚兵于土地嶺&hellip&hellip遂陷大昌(今四川巫山縣北一百二十裡),進屯開縣(四川)&hellip&hellip轉趨達州(四川)&hellip&hellip陷劍州&hellip&hellip屠綿州,越成都,陷泸州,北渡陷永州,走漢川、德陽,入巴州。
又自巴走達州,複至開縣&hellip&hellip十四年(1641)&hellip&hellip獻忠果東出&hellip&hellip取軍符,绐陷襄陽城&hellip&hellip又去,陷樊城、當陽(湖北)、郏(河南)。
合汝才入光州(河南),殘商城、羅山、息縣、信陽、固始(均河南)。
分軍犯茶山(江西?)、應城(湖北),陷随州(湖北)&hellip&hellip入泌陽(河南)。
&hellip&hellip又拔鄖西,群盜附者萬計,遂東略地&hellip&hellip八月,良玉追擊之信陽(河南),大破之,降賊衆數萬。
獻忠傷股,乘夜東奔&hellip&hellip已,複出商城,将向英山(安徽,現暫改入湖北),又為副将王允成所破,衆道散且盡,從騎止數十。
時汝才已先與自成合,獻忠遂投自成。
自成以部曲遇之,不從。
自成欲殺之,汝才&hellip&hellip陰與獻忠五百騎,使遁去&hellip&hellip及汴圍急,督師丁啟睿及左良玉皆往援汴,獻忠乘間陷亳州&hellip&hellip明年(十五年,1642)合攻,陷舒城、六安(均安徽),掠民益軍。
陷廬州&hellip&hellip無為、廬江,習水師于巢湖。
太監盧九德以總兵官黃得功、劉良佐之兵戰于夾山,敗績,江南大震&hellip&hellip是秋,得功、良佐大破賊于潛山&hellip&hellip已,獻忠複襲陷太湖&hellip&hellip又襲陷黃梅。
十六年(1643)春,連陷廣濟(湖北)、蕲州、蕲水(湖北),入黃州(湖北)&hellip&hellip又西陷漢陽,全軍從鴨蛋洲渡,陷武昌,執楚王華奎&hellip&hellip盡殺楚宗室。
錄男子二十以下、十五以上為兵,餘皆殺之&hellip&hellip獻忠遂僭号,改武昌曰天授府&hellip&hellip蔪、黃等二十一州縣悉附。
時李自成在襄陽,聞之忌且怒,贻書谯責。
左良玉兵複西上&hellip&hellip獻忠懼,乃悉衆趨嶽州、長沙(湖南)&hellip&hellip長沙陷。
尋破衡州&hellip&hellip又陷寶慶、常德&hellip&hellip攻道州&hellip&hellip遂東犯江西,陷吉安、袁州、建昌、撫州、永新、安福、萬載、南豐諸府縣,廣東大震&hellip&hellip賊有獻計取吳、越者,獻忠憚良玉在,不聽,決策入川中。
十七年(1644)春陷夔州,至萬縣&hellip&hellip破涪州&hellip&hellip進陷佛圖關,破重慶,瑞王常浩遇害&hellip&hellip進陷成都,蜀王至澍率妃、夫人以下投于井&hellip&hellip獻忠遂僭号大西國王,改元大順。
冬十一月庚寅,即僞位&hellip&hellip用汪兆麟為左丞相,嚴錫命為右丞相&hellip&hellip分徇諸府州縣,悉陷之&hellip&hellip遂據有全蜀&hellip&hellip獻忠黃面長身虎頭,人号黃虎。
性狡谲嗜殺,一日不殺人,辄悒悒不樂。
詭開科取士,集于青羊宮,盡殺之&hellip&hellip将卒以殺人多少叙功次,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hellip&hellip川中民盡,乃謀窺西安。
順治三年(1646),獻忠盡焚成都宮殿廬舍,夷其城,率衆出川北,又欲盡殺川兵。
僞将劉進忠故統川兵,聞之,率一軍逃。
會我大清兵至漢中,進忠來奔,乞為向導。
至鹽亭界,大霧。
獻忠曉行,猝遇我兵于鳳凰坡,中矢墜馬,蒲伏積薪下。
于是我兵擒獻忠出,斬之&hellip&hellip獻忠既誅,賊黨(孫)可望、(艾)能奇、(劉)文秀、(李)定國等潰入川南&hellip&hellip後皆降于永明王(桂王)。
” 2.張獻忠亂殺人不可信 《懷陵流寇始終錄》:“(崇祯十七年八月甲子初九日)獻賊欲盡殺城中人(指成都),(李)定國流涕苦陳,乃止。
”(卷十八,18頁) 案:納谏止殺,可以知不亂殺。
又,己巳(十四日):“詐其衆曰:&lsquo有天書夜墜庭中,上帝命剿絕蜀人,違者有重譴&hellip&hellip成都一府無或免者。
&rsquo”(卷十八,21頁) 又,“四川諸将起兵讨賊”。
(卷十八,23頁) 案:據此,川中尚有人,非盡殺之也。
以上據李光濤。
《流寇瑣記》(《崇正叢書》):“獻賊在川,先屠儒,次屠民,繼屠川民之為兵者,複檢各衛軍及各營新兵年十五以上者,盡殺之。
所殺衛軍七十五萬有奇,家口不計,兵二十三萬六千有奇,家口三十二萬。
自成都北威鳳山起,至南門桐子園,綿亘七十餘裡,屍積如喬獄。
又命孫可望等四将,分道出,屠川民,(孫)可望一路殺男五千九百八十八萬,女九千五百萬;(劉)文秀一路殺男九千九百六十餘萬,女八千八百餘萬;(李)定國一路殺男七千九百餘萬,女八千七百餘萬;(艾)能奇一路殺男七千六百餘萬,女九千四百餘萬。
&hellip&hellip蜀民于此,真無孑遺矣。
” 以上四路已六萬七千八百四十八萬餘。
其不可信可知。
(同上) 天挺案:天啟六年朱燮元《蜀事紀略》已談四川在奢崇明事變以前,人口曾經大量死亡而由江西移來居民。
世俗傳說不可信。
《曆史研究》有一文說川民被殺是由清軍入川,亦不盡确。
1956.12.11 3.明末四川人少 王氏《東華錄》康熙九十一,康熙五十二年四月丁卯:“上問戶部尚書張鵬翮曰:&lsquo明末張獻忠到四川,殺戮甚慘,四川人曾有記其事之書籍否?&rsquo張鵬翮奏曰:&lsquo彼時四川人屠戮殆盡,無有記其事者。
&rsquo上曰:&lsquo李自成與張獻忠在河南鄧州分兵,張獻忠遂至四川,其間詳細未能悉知,爾父今年八十有七,以張獻忠入川時計,約已十七八歲,必有确然見聞之處,爾問明,繕折進呈。
&rsquo”(13頁上) 案:張鵬翮父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八十七,則應生于天啟七年(1627)。
4.搖、黃十三家 《明史》二百六十三《陳士奇傳》:“(崇祯)十五年&hellip&hellip搖、黃賊十三家,縱橫川東北十餘年,殺掠軍民無算。
” 《明季南略》十二《張獻忠亂蜀本末》:“是時搖黃賊自漢中流入川北,川中亂民恐為獻忠所屠,悉附之,其衆日盛。
搖黃原名姚黃,原系漢中土賊,姚黃二姓者為首,後其衆既多,分十三枝,訛為搖黃。
以袁韬為首,擁衆十萬,其餘如呼九思、王昌、陳林、景果重、王友進、王興、楊正榮等各領數萬,川北保甯、順慶一帶,悉為殘破,居民有力者聚衆入山,負險結寨自守,其屠者悉據入營,張獻忠亦不能問。
” 《明史》二百六十三《陳士奇傳附王錫傳》:“又斬搖黃賊魁馬超。
” 5.十三鎮 《明史》二百八十《何騰蛟傳》:“順治二年&hellip&hellip李自成斃于九宮山,其将劉體仁、郝搖旗等以衆無主,議歸騰蛟&hellip&hellip當是時,降卒既衆,騰蛟欲以舊軍參之,乃題授(黃)朝宣〔舊〕、(張)先壁〔舊〕為總兵官,與(劉)承胤〔舊〕、(李)赤心〔降〕、郝永忠〔降〕、(袁)宗第〔降〕、(王)進才〔降〕及董英〔舊〕、馬進忠〔左〕、馬士秀〔左〕、曹志建〔舊〕、王允成〔左〕、盧鼎〔左〕,并開鎮湖南北,時所謂十三鎮者也&hellip&hellip四年&hellip&hellip初,騰蛟建十三鎮以衛長沙,至是皆自為盜賊。
” 案:左,左良玉部。
馬進忠本流賊,降左。
6.小秦王 《明史》二百六十《高鬥樞傳》:“(崇祯)十四年&hellip&hellip張獻忠自陝引而東。
鬥樞與知府徐啟元遣遊擊王光恩及弟光興分扼之,戰頻捷,賊不敢犯。
光恩者,均州降渠小秦王也。
初與張獻忠、羅汝才輩為賊。
” 《明史》二百六十《熊文燦傳》:“(十一年)十一月,京師戒嚴&hellip&hellip汝才等&hellip&hellip懼而&hellip&hellip求撫于文燦,許之。
處汝才及一丈青、小秦王、一條龍四營于鄖縣,處登相及王國甯、常德安、楊友賢、王光恩五營于均州。
上言:&lsquo臣于李萬慶、賀一龍、馬光玉及順天王主剿,他皆主撫。
請赦汝才等罪,授之官。
&rsquo可之。
”
” 《明史》三百九《流賊·張獻忠傳》:“(崇祯)八年,十三家會荥陽,議敵官軍&hellip&hellip明年&hellip&hellip獻忠入湖廣,是時河南、湖廣賊十五家,惟獻忠最狡黠骁勍,次則(羅)汝才&hellip&hellip十一年&hellip&hellip明年射塌天、混十萬、過天星、關索、王光恩等十三家渠帥先後俱降,陝西總督洪承疇、巡撫孫傳庭,複大破李自成,自成竄崤函山中&hellip&hellip夏五月,獻忠叛,殺知縣阮之钿,隳榖城,陷房縣,合汝才兵殺知縣郝景春,十三家降賊一時并叛,惟王光恩不從。
” 《明史》二百六十九《劉國能傳附李萬慶傳》:“(崇祯)八年春,賊七十二營會荥陽,議分兵随所向,令萬慶&hellip&hellip當陝兵。
已而諸路之賊盡萃于陝,總督洪承疇彌歲不能定,益恣,出沒于河南、湖廣,凡十五家。
迨十一年春,國能、獻忠降,萬慶等大噪而去,改稱十三家,勢頗衰。
而文燦擁兵德安,不敢擊,萬慶等複大振。
李自成向關中,萬慶及馬光玉、馬進忠、羅汝才、惠登相、賀一龍、蔺養成、順天王、順義王九家最著。
” 《明史》三百九《流賊·李自成傳》:“當是時(崇祯十六年),十三家七十二營諸大賊降死殆盡,惟自成、獻忠存,而自成獨勁。
” 《明史》二百七十《秦良玉傳》:“時(崇祯十三年張獻忠破官軍于觀音岩後)搖、黃十三家賊橫蜀中,有秦缵勳者,良玉族人也,為賊耳目,被擒,殺獄卒遁去。
良玉捕執以獻,無脫者。
” 《明史》二百六十二《孫傳庭傳》:“(崇祯十一年)當是時,總理熊文燦主撫,湖廣賊張獻忠已降,惟河南賊如故。
羅汝才、馬進忠、賀一龍、左金王等十三部西窺潼關,聯營數十裡。
” 《明史》二百六十三《馮師孔傳》:“十五年&hellip&hellip當是之時,賊十三家七十二營降師殆盡,惟李自成、張獻忠存,自成尤強,據襄陽。
” 《明史》二百六十三《陳士奇傳》:“十五年&hellip&hellip搖黃賊十三家縱橫川東北十餘年,殺掠軍民無算。
”(另見“搖黃十三家”卡片) 2.剿流賊将帥 秦師,汪喬年,史262汪。
楚師,張應元,史260邵。
蜀師,曹志耀,史260邵。
3.李自成的幼年 劉獻廷《廣陽雜記》一:“夏振叔《借山随筆》雲:&lsquo李自成,陝西米脂縣雙泉都人。
幼為僧,還俗名黃來。
鬻于姬氏牧羊。
崇祯三年,入于西川賊不沾泥營,自号闖将。
祖海,父守忠,墳在米脂縣城二百裡外三峰子亂山中(下引《邊大绶掘墳事》等)。
”(石印,5頁) 4.李自成 《春明夢餘錄》卷四十二《兵部·流賊》:“闖賊李自成,陝西米脂縣雙泉堡人,鄉中号為闖踏戶,因負本鄉艾同知應甲之債,逼勒為寇。
其家有族衆數十口,于己巳年(崇祯二年,1629)投入苗眉、左挂,一時并起者,則有八大王張獻忠、曹操羅汝才等。
” 案:此雲雙泉堡與《明史》懷遠堡不同。
喬應甲為陝西巡撫,此雲本鄉喬同知有誤。
《明史》三百九《流賊·李自成傳》:“李自成,米脂人(陝北),世居懷遠堡李繼遷寨(懷遠堡清為縣,在今陝西北部,近長城,民國改名橫山縣)&hellip&hellip幼牧羊于邑大姓艾氏,及長,充銀川驿卒(銀川驿,今甘肅臨夏縣西北六十裡)。
善騎射,鬥狠無賴,數犯法。
知縣晏子賓捕之,将置諸死,脫去為屠&hellip&hellip(崇祯元年)安塞(陝西北部縣)馬賊高迎祥者,自成舅也&hellip&hellip自稱闖王&hellip&hellip四年(1631)&hellip&hellip自成乃與兄子過往從迎祥,與獻忠等合,号闖将,未有名&hellip&hellip始,賊自渑池渡河,高迎祥最強,自成屬焉。
及入河南,自成與兄子過結李牟、俞彬、白廣恩、李雙喜、顧君恩、高傑等自為一軍。
過、傑善戰,君恩善謀。
及(陳)奇瑜兵至,獻忠等奔商、雒,自成等陷于興安之車箱峽(興安府治,今陝西省安康縣)。
會大雨兩月,馬乏刍多死,弓矢皆脫,自成用君恩計,賄(陳)奇瑜左右,詐降。
奇瑜意輕賊,許之&hellip&hellip賊甫渡棧,即大噪,盡屠所過七州縣。
而略陽賊數萬亦來會,賊勢愈張。
(陳)奇瑜坐削籍,而自成名始著矣。
已,洪承疇代奇瑜&hellip&hellip未幾,西甯兵變,承疇甫受命而東,聞變遽返。
(事在七年,〔1634〕十一月?)迎祥、自成遂入鞏昌、平涼、臨洮、鳳翔諸府數十州縣&hellip&hellip圍隴州四十餘日,承疇檄總兵左光先與(賀)人龍合擊,大破之。
會朝廷亦命豫、楚、晉、蜀兵四道入陝,迎祥、自成遂竄入終南山。
八年(1635)正月大會于荥陽。
老回回、曹操、革裡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及迎祥、獻忠共十三家七十二營,議拒敵,未決。
自成進曰:&lsquo一夫猶奮,況十萬衆乎!官兵無能為也&hellip&hellip&rsquo皆曰:&lsquo善。
&rsquo乃議革裡眼、左金王當川、湖兵;橫天王、混十萬當陝兵,曹操、過天星扼河上,迎祥、獻忠及自成等略東方,老回回、九條龍往來策應。
陝兵銳,益以射塌天、改世王。
所破城邑,子女玉帛惟均。
衆如自成言&hellip&hellip迎祥、獻忠東下&hellip&hellip固始、霍邱俱失守。
賊燔壽州,陷颍州&hellip&hellip乘勝陷鳳陽,焚皇陵&hellip&hellip自成從獻忠求皇陵監小閹善鼓吹者,獻忠不與。
自成怒,偕迎祥西趨歸德,與曹操、過天星合,複入陝西。
獻忠獨東下廬州&hellip&hellip迎祥、自成從終南山出,大掠富平、甯州&hellip&hellip副總兵劉成功、艾萬年擊迎祥、自成于甯州,萬年中伏戰死,(曹)文诏怒,複擊之,亦中伏,戰死。
群賊乘勝掠地,火照西安城中。
承疇力禦之泾陽、三原間,決死戰,賊不得過。
&hellip&hellip群賊皆出關,分十三營東犯,而迎祥、自成獨留陝西&hellip&hellip(洪)承疇遣将追自成&hellip&hellip賊将高傑通于自成妻邢氏,懼誅,挾之來降&hellip&hellip自成大敗東走&hellip&hellip出朱陽關(河南盧氏縣),與獻忠合&hellip&hellip九年(1636)春,迎祥、自成攻廬州,不拔&hellip&hellip又攻滁州&hellip&hellip(盧)象昇親督祖寬&hellip&hellip等來援,戰于朱龍橋,賊大敗&hellip&hellip分道犯南陽、裕州&hellip&hellip(祖)大樂等擊賊,殺迎祥、自成精銳幾盡。
賊複分兵,再入陝&hellip&hellip未幾,官軍敗于羅家山,盡亡士馬器仗&hellip&hellip自成勢複振&hellip&hellip孫傳庭新除陝西巡撫,銳意滅賊。
秋七月,擒(高)迎祥于盩厔,獻俘阙下,磔死。
于是賊黨乃共推自成為闖王矣&hellip&hellip未幾,出汧、隴,犯鳳翔,渡渭河。
十年(1637),犯泾陽&hellip&hellip自成與過天星奔秦州。
入蜀&hellip&hellip連陷昭化、劍州、梓潼、江油、黎雅、青川等州縣&hellip&hellip進攻成都,七日不克&hellip&hellip十一年(1638)春,官軍敗賊梓潼,自成奔白水(當為四川昭化之白水),食盡&hellip&hellip盡亡其卒,獨與&hellip&hellip十八騎潰圍,竄伏商、洛山中(陝西商縣、雒南縣山中)。
其年,獻忠降,自成勢益衰&hellip&hellip熊文燦方主撫,諜者或報自成死,益寬之。
十二年(1639)夏,獻忠反谷城。
自成大喜出收衆,衆複大集&hellip&hellip突武關,往依獻忠。
獻忠欲圖之,覺,遁去&hellip&hellip官軍圍自成于巴西、魚複諸山中,自成大困&hellip&hellip自成乃盡焚辎重,輕騎由鄖、均走河南。
河南大旱,斛谷萬錢,饑民從自成者數萬。
遂自南陽出,攻宜陽&hellip&hellip攻永甯&hellip&hellip攻偃師&hellip&hellip(均在黃河南岸)&hellip&hellip” “自成為人高顴深,鸱目曷鼻,聲如豺。
性猜忍,日殺人斫足剖心為戲。
所過,民皆保塢堡不下。
杞縣舉人李信者,逆案中尚書李精白子也,嘗出粟振饑民,民德之曰:&lsquo李公子活我。
&rsquo會繩伎紅娘子反,擄信,強委身焉。
信逃歸,官以為賊,囚獄中。
紅娘子來救,饑民應之,共出信。
盧氏舉人牛金星磨勘被斥,私入自成軍為主謀,潛歸,事洩坐斬,已,得末減。
二人皆往投自成,自成大喜,改信名曰岩。
金星又薦蔔者宋獻策,長三尺餘,上谶記雲:&lsquo十八子,主神器。
&rsquo自成大悅。
岩因說曰:&lsquo取天下以人心為本,請勿殺人,收天下心。
&rsquo自成從之,屠戮為減。
又散所掠财物振饑民,民受饷者,不辨岩、自成也,雜呼曰:&lsquo李公子活我。
&rsquo岩複造謠詞曰:&lsquo迎闖王,不納糧。
&rsquo使兒童歌以相煽,從自成者日衆。
十四年(1641)正月攻河南,有營卒勾賊,城遂陷,福王常洵遇害&hellip&hellip自成發王邸金振饑民,遂移攻開封。
時張獻忠亦陷襄陽,戕襄王翊銘&hellip&hellip賊魁羅汝才、土寇袁時中皆歸自成&hellip&hellip自成初為迎祥裨将,至是勢大盛&hellip&hellip自成陷葉縣(河南省)&hellip&hellip圍左良玉于郾城(河南省)&hellip&hellip陷南陽、鄧州十四城,再圍開封&hellip&hellip十五年(1642)&hellip&hellip(高)名衡等議決朱家寨口河灌賊,賊亦決馬家口河欲灌城。
秋九月癸未,天大雨,二口并決,聲如雷,潰北門入,穿東南門出,注渦水。
城中百萬戶皆沒&hellip&hellip賊亦漂沒萬餘,乃拔營西南去&hellip&hellip是時大清兵南侵(太宗第五次擾明),京師方告急,朝廷不暇複讨賊。
自成乃收群賊,連營五百餘裡,再屠南陽,進攻汝甯&hellip&hellip遂由确山、信陽、泌陽向襄陽。
左良玉望風南走,自成入襄陽。
分徇屬城及德安諸州縣(湖北),皆下,再破夷陵、荊門州。
自成自攻荊州&hellip&hellip十六年(1643)春陷承天府&hellip&hellip旁掠潛山、京山、雲夢、黃陂、孝感等州縣,皆下。
先驅逼漢陽&hellip&hellip自成自号奉天倡義大元帥&hellip&hellip分其衆,曰标營,領兵百隊&hellip&hellip收男子十五以上、四十以下者為兵。
精兵一人,主刍、掌械、執爨者十人。
軍令不得藏白金,過城邑不得室處,妻子外不得攜他婦人。
寝興悉用單布幕。
綿甲厚百層,矢炮不能入。
一兵倅馬三四匹&hellip&hellip臨陣,列馬三萬,名三堵牆。
前者返顧,後者殺之&hellip&hellip攻城,迎降者不殺,守一日殺十之三,二日殺十之七,三日屠之&hellip&hellip獻忠雖至殘忍,不逮也&hellip&hellip自成不好酒色,脫粟粗粝,與其下共甘苦&hellip&hellip汝才衆數十萬,用山西舉人吉珪為謀主。
自成善攻,汝才善戰,兩人相須若左右手。
自成下宛、葉,克梁、宋,兵強士附,有專制心,顧獨忌汝才&hellip&hellip斬汝才于帳中,悉兼其衆。
自成&hellip&hellip謀以荊、襄為根本,改襄陽為襄京&hellip&hellip牛金星教以創官爵名号,大行署置。
自成無子,兄子過及妻弟高一功,疊居左右,親信用事&hellip&hellip以張國紳為上相,牛金星為左輔,來儀為右弼&hellip&hellip當是時,十三家七十二營諸大賊,降死殆盡,惟自成、獻忠存,而自成獨勁,遂自稱新順王。
” “集牛金星等議兵所向。
金星(左輔)請先取河北,直走京師。
楊永裕(六政府侍郎之一)請下金陵,斷京師糧道。
從事顧君恩曰:&lsquo金陵居下流,事雖濟,失之緩。
直走京師,不勝,退安所歸,失之急。
關中,大王桑梓邦也,百二山河,得天下三分之二,宜先取之,建立基業。
然後旁略三邊,資其兵力,攻取山西,後向京師,庶幾進戰退守,萬全無失。
&rsquo自成從之&hellip&hellip(十六年,1643)冬十月,自成陷潼關&hellip&hellip進攻西安,守将王根子開東門納賊&hellip&hellip改西安曰長安,稱西京&hellip&hellip自成兵所至風靡,乃詣米脂祭墓&hellip&hellip榆林故死守,李過等不能克,自成大發兵攻陷之&hellip&hellip乘勝取甯夏,屠慶陽&hellip&hellip移攻蘭州&hellip&hellip進陷西甯,于是肅州、山丹、永昌、鎮番、莊浪皆降,陝西地悉歸自成(明末陝西省已有今甘肅地,山丹、莊浪、永昌今甘肅縣,肅州今改酒泉,鎮番今改民勤)&hellip&hellip十七年(1644)正月庚寅朔,自成稱王于西安,僭國号曰大順,改元永昌,改名自晟&hellip&hellip設天佑殿大學士,以牛金星為之。
增置六政府尚書,設弘文館、文谕院、谏議、直指使&hellip&hellip複五等爵,大封功臣&hellip&hellip定軍制&hellip&hellip籍步兵四十萬、馬兵六十萬&hellip&hellip令弘文館學士李化鱗等草檄馳谕遠近,指斥乘輿&hellip&hellip事聞,帝大驚,召廷臣議。
大學士李建泰請督師,帝許之。
時山西自平陽陷,河津、稷山、荥河皆陷,他府縣多望風送款。
二月,自成渡河,破汾州,徇河曲、靜樂,攻太原&hellip&hellip北徇忻、代,甯武總兵周遇吉戰死。
自成先遣遊兵入故關(山西平定縣東九十裡,接河北省井陉縣界,亦作固關),掠大名、真定而北。
身率衆賊并邊東犯,陷大同&hellip&hellip犯宣府,總兵姜瓖迎降&hellip&hellip遂犯陽和,由柳溝逼居庸,總兵官唐通、太監杜之秩迎降。
三月十三日,焚昌平&hellip&hellip” 5.李自成起義末期的問題 一、中學教科書稱,李自成圍北京,思與明崇祯帝見面。
這是根據明末遺老所說李自成洽降的記載。
在情理上實在說不通,豈有乘勝圍城而想降的道理?從理論上亦說不通,豈有有勝利的農民軍而有投降的?如說明末想見面的史科是真的而洽降的說法靠不住。
在理論和情理亦說不通。
既已圍城則俘擄了對方領導以後再見面也可以,何必急于一時,而且見面說什麼?是勸對方降還是自己想降,要對方降使人傳語就可以了,何必親自見面?這是過于不肯割舍史料的緣故。
應删。
二、李自成之死,有三種不同的記載:一說被農民所害,一說出家,一說病死。
三說以病死為最可信。
被害說所以不可信:①豈有農民領袖而被農民所害?②李自成當時還有五十萬以上軍隊(《爝火錄》),軍威甚盛,誰能又誰敢害他;③他軍隊所到,誰不知道,又何能因為不認識他而誤殺;④如說他離開了隊伍而被害,也說不通,因當時他是農民政權的皇帝,總不會單身或兩三人出入;⑤在情理上和理論上全難得解釋。
出家說所以不可信:①一個革命者會這樣消極嗎?②他當能算失敗嗎?不失敗可能出家嗎?③這種記載是不願意自己愛戴的人平白死去,往往不可信,如史可法就義後,傳說他沒死,是一樣的,不可深信。
病死之說,最可信,但大家不願談(蘇瀜《惕齋見聞錄》說李自成病死,還有其他),是由于過去史家階級立場所限。
三、關于李自成的“均田”主張(《罪惟錄》),是否是平均土地,還待研究。
(還是均田賦?) 四、張獻忠與李自成有無隸屬關系,尚待研究。
李自成失敗以後,張獻忠才稱帝是事實,但張是否臣屬于李無記載,不能亂說(如王守義)。
相反的他們之間的矛盾是有記載的。
與研究生談,待正。
1958.5.12 6.李自成之死後 《清史稿》本紀四《世祖紀》,順治二年閏六月甲申:“阿濟格敗李自成于鄧州,窮追至九江,凡十三戰皆大敗之,自成竄九宮山,自缢死,賊黨悉平。
”(9頁) 又,順治二年四月“丁卯谕曰:&lsquo流賊李自成&hellip&hellip尚複竊據泰川,抗阻聲教,爰命和碩豫親王移南伐之衆直搗崤、函,和碩英親王秉西征之師濟自綏德,旬月之間全秦底定。
&rsquo”(7&mdash8頁) 又,順治二年八月:“己醜,&hellip&hellip阿濟格師還,賜從征外藩王、台吉、将佐金帛有差。
&hellip&hellip丁未,以英親王阿濟格出師有罪,降郡王,譚泰削公爵,降昂邦章京,鳌拜等議罰有差。
”(10頁) 《清史稿·本紀四》順治二年十一月甲寅:“貝勒勒克德渾率鞏阿岱、葉臣讨湖廣流賊二隻虎等。
” 又,三年正月:“戊午,貝勒勒克德渾遣将敗流賊于臨湘,進克嶽州。
” 又,三年正月:“流賊賀珍、孫守法、胡向化犯西安,何洛會等擊敗之。
” 二月己卯:“貝勒勒克德渾破流賊于荊州。
”“巴布泰等追至襄陽。
”“大軍進次夷陵,李自成弟李孜等以其衆來降。
”乙酉:“何洛會遣将破流賊劉文炳于蒲城,賊渠賀珍奔武功。
”戊子:“命&hellip&hellip豪格分兵赴南陽,讨流賊二隻虎、郝如海等。
” 順治三年三月丁巳:“何洛會敗賊劉體純于山陽。
” 己巳:“何洛會擊賊二隻虎于商州,大敗之。
” 癸酉:“豪格師抵西安,遣工部尚書興能敗賊于邠州,固山額真杜雷敗賊于慶陽。
”(12頁) 四月己卯:“诏貝勒勒克德渾班師。
”(12頁) 五月辛酉:“豪格遣巴顔、李國翰敗賊于延安。
”(12頁) 癸亥:“豪格遣貝勒尼堪等敗賊賀珍于雞頭關,遂克漢中,珍走西鄉。
”(12頁) 庚午:“官軍至漢陰,流賊二隻虎奔四川,孫守法奔嶽科寨。
巴顔、李國翰追延安賊至張果老崖,敗之。
”(12頁) 順治三年七月甲寅:“勒克德渾師還。
”(12頁) 庚申:“李國翰、圖賴等拔張果老崖。
”(13頁) 戌辰:“豪格遣&hellip&hellip滿達海&hellip&hellip哈爾楚渾&hellip&hellip準塔趨徽州、階州,分讨流賊武大定、高如砺、蔣登雷、石國玺、王可臣等,破之。
”(13頁) 八月丁醜:“豪格遣&hellip哈甯阿攻武大定于三台山,拔之。
”(13頁) 十一月已巳:“豪格師至南部,時張獻忠列寨西充,鳌拜等兼程進擊,大破之,斬獻忠于陣。
複分兵擊餘賊,破一百三十餘營。
四川平。
”(13頁) 1954.12.13 7.李自成自陝西退出以後 《清史列傳》二《多爾衮傳》:“(順治二年七月,多爾衮)又緻書英親王曰:&lsquo爾等先稱流賊盡滅,李自成已死,後又言戰敗賊兵凡十三次,則先稱殲賊竟屬虛語,今又聞自成遁江西。
&rsquo” 又《多铎傳》:“(順治二年正月)二日(多铎)師至西安,自成先五日燬室廬,挈子女辎重出藍田口,竄商州,南走湖廣。
”(二冊,17頁) 又,卷一《阿濟格傳》:“(順治二年二月)時自成已為豫親王多铎所敗,棄西安,據商州,上命多铎還趨江南,而以阿濟格追剿流賊。
方自成南走時,攜賊十三萬,并湖廣、襄陽、承天、荊州、德安守禦賊七萬,聲言欲取南京,水陸齊下。
王(阿濟格)分兵蹑其後,追及于鄧州、承天、德安、武昌、富池口、桑家口、九江,屢敗賊,撫其降者,窮追至賊老營大破之。
自成僅以步卒二十人遁,斬其兩叔父及僞汝侯劉宗敏于軍。
僞軍師宋獻策、總兵左光先等,皆就俘&hellip&hellip故明甯南侯左良玉子夢庚方泊軍九江,聞大軍至&hellip&hellip詣軍門降。
計所下河南屬城十二、湖廣屬城三十九、江西屬城六、江南屬城六&hellip&hellip八日師旋。
方自成遁時,王诳報已死,又不候旨班師,攝政王多爾衮傳語,以王等有罪,不遣迎。
”(一冊,10頁。
未完) 《清史列傳》卷一《滿達海傳》:“(順治)二年二月,克沿邊三城及延安府,自成遁湖廣,蹑之,屢敗賊,八月凱旋。
”(一冊,4頁) 1954.12.31 8.李自成之弟李孜降清時的兵力 《清史列傳》三《勒克德渾傳》:“(順治二年九月)時明唐王之總督何騰蛟合流賊一隻虎竊據湖廣州郡&hellip&hellip三年正月,大兵自江甯抵武昌&hellip&hellip次彜陵,流賊李自成弟孜,僞磁侯田見秀,僞義侯張耐,僞武陽伯李佑,僞太平伯吳汝義及僞将三十九人,馬步賊五千有奇詣軍前降,獲馬、騾、牛萬二千餘。
捷聞得旨優獎。
”(三冊,9頁) 9.參牛金星 王士禛《池北偶談》卷九“常給事”條:“常若桂,山西人,順治丁亥(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給事中。
居京邸,惟孺人及一老仆供給使,貧不能具饘粥。
居谏職數日,上疏劾闖賊僞相牛金星,當明正典刑,以雪普天之恨,坐褫。
即日賃一車,夫婦共坐出國門,老仆步從,行路皆歎息。
” 22.12.20 10.對于流賊初起之撫剿 據《明史》三百九《流賊傳》。
崇祯元年(1628),流賊一時并起。
崇祯二年(1629)春,诏以楊鶴為三邊總督捕之。
劉應遇斬王二,洪承疇破王左挂,賊稍稍懼。
三年(1630),王左挂、王子順、苗美等戰,屢敗,乞降。
而王嘉允掠延安、慶陽間,楊鶴撫之,不聽。
四年(1631),曹文诏破賊河曲,王嘉允遁去。
四年,楊鶴撫賊不效,被逮。
洪承疇代鶴,張福臻代承疇,督諸将剿賊,所向克捷。
五年(1632),全晉震動。
乃罷巡撫宋統殷,以許鼎臣代之,與宣大總督張宗衡分督諸将。
(張)宗衡督虎大威、賀人龍、左良玉等兵八千人,駐平陽,責以平陽、澤、潞四十一州縣。
(宋)鼎臣督張應昌、頗希牧、艾萬年兵七千人,駐汾州,責以汾、太、沁、遼三十八州縣。
賊亦轉入磨盤山,分衆為三。
六年(1633)春,官兵共進力擊。
自用懼,乞降&hellip&hellip約未定,陽和兵襲之。
賊怒,敗約去。
會總兵官曹文诏率陝西兵至&hellip&hellip屢戰皆大克&hellip&hellip山西三大盜俱敗&hellip&hellip初,賊之破澤州,分衆逾太行,掠濟源&hellip&hellip别将掠順德、真定間,大名道盧象昇力戰卻賊&hellip&hellip賊之敗于山西者亦奔河北&hellip&hellip大困,賊素畏(曹)文诏、(張)道浚,道浚先坐事遣戍,(曹)文诏轉戰秦、晉、河北,遇賊辄大克,禦史複劾其驕倨,調大同總兵去。
賊遂詭辭乞降,監軍太監楊進朝信之,為入奏。
會天寒河冰合,賊突渡河&hellip&hellip逼湖廣&hellip&hellip逼四川&hellip&hellip 七年(1634)春,特設山、陝、河南、湖廣、四川總督,專辦賊&hellip&hellip以陳奇瑜為之,以盧象昇撫治鄖陽&hellip&hellip師次烏林關&hellip&hellip賊走漢南,(陳)奇瑜以湖廣不足憂,引兵西擊&hellip&hellip獻忠等奔商、雒,自成陷于興安之車箱峽,自成賂陳奇瑜左右,詐降,奇瑜許之,檄諸将按兵毋殺,所過州縣為具糗傳送,賊甫渡桟即大噪,奇瑜坐削籍,以洪承疇代之。
承疇與賀人龍合擊大破之。
會朝廷亦命豫、楚、晉、蜀兵四道入陝,迎祥與自成遂竄入終南山。
(大學士溫體仁謂山西巡撫吳甡曰:“流賊癬疥疾,勿憂也。
”) 八年(1635),自成、迎祥、曹操、過天星複入陝,獻忠東下廬州,洪承疇馳汝州,命諸将左良玉、湯九州、尤世威、徐來朝、陳永福、鄧玘、張應昌分扼湖廣、河南、鄖陽諸關隘,召曹文诏為中軍,文诏中伏死,獻忠、老回回等東犯,迎祥、自成留陝,诏承疇督關中,(盧)象昇督關外,自成将高傑降,自成大敗東走&hellip&hellip出朱陽關,與獻忠合(朱陽關在河南盧氏縣西南五十裡)。
九年(1636)春,盧象昇督祖大樂破自成于南陽,自成精銳幾盡。
賊複入陝,未幾,官軍敗于羅家山,自成勢複振。
時盧象昇、祖大樂、祖寬皆入援京師(清太宗第三次擾明),孫傳庭新除陝西巡撫,銳意滅賊,七月,擒迎祥于盩厔,獻俘阙下。
案:九年以後之撫剿,見“張獻忠”、“李自成”卡片。
此表應改編據《本紀》及《流賊傳》。
11.《餘生錄》 《餘生錄》,不分卷,順治元年八月任邱邊大绶撰。
前有程正揆《序》及崇祯十四年十二月初五日,邊大绶在米脂縣知縣任内上陝西總督汪喬年塘報及汪覆書、十五年正月十四日塘報及覆書。
邊氏在米脂任内,率箭手三十名、鄉夫六十名,往李自成父祖塚墓掘而毀之,并焚其骨。
其後李自成入京師,部下蹤迹邊氏得之,逮往真定,邊氏自真定遁還。
塘報陳伐塚事,《餘生錄》則記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被缇騎自任邱逮至真定及自真定逃回任邱(五月二十九日返家)之經過也。
據程《序》,大绶字長白,順治十一年為太原知府。
1949.5.14 12.明季四川的白蓮教 明朱燮元《蜀事紀略》“擒捕通省妖教”(明刻本,46&mdash49頁): “蜀中白蓮邪教其來已久,至天啟元年二月内突然竊發,如邛州、達州、保甯、潼川、綿州、嘉定、重慶等處,東南西北無地無之。
有羅江縣生員劉民選寄居蕭寺,忽在地掘印二顆、妖書一帙,遂因而妄言,自稱彌勒出世,糾夥大邑、平武、洪雅、榮經、遂甯、仕壽、南川妖賊洪彩、方大、王國用、尹思忠、姜應策等六百餘名于天啟元年閏二月十五日,俱于綿州城外石馬鎮張挂白攢絲僞榜,各告大紅圓領,彩畫龍虎衣甲,長槍刀斧,雕馬木符,旗幟銅印,邪經妖書等物,糾衆千餘人,呐喊大亂,倡言先平綿州,後平潼川,次平安縣,羅江。
時有團練指揮馬毂統兵對敵,二起生擒六十三名,跳河水淹死者無算。
劉民選奔逃不知去向,止獲母妻監候。
達州妖民唐學等遇遊食民李成于民間,倡說彌勒古佛生于成都,名曰法王祖,觀音下世投胎,名曰太娘,廣安州人鄧巽聰自稱南鬥巽宮下世,其妻甘氏稱為三娘,與我密言分投立燈黨六萬七千座,每燈為一枝頭,約招數十人,俱稱法王第子,凡投會者俱于鄧(巽聰)處上納錢糧,待功成之日,照銀加職。
妖言難以盡述。
拿獲唐學等研審,謀叛是真,各家搜出妖書無數。
僞造佛歌雲:“官兒最為高,鐵樹開花怎生桃,水火三災都來到,黃傘青傘一齊料,那時才顯我老佛教。
”宋宗吉學于遂甯,造白鶴錫燈,光從口出,又用錫盆盛水,于燈下百人序拜,各于水中照出晃旒衮袍,紗帽彩服,于是感動人心,各設燈黨,每人出銀三錢三分,令燈頭收送入省大佛祖收貯,且雲末劫之年,入各土司誘惑反叛,占邑圍省,皆此黨誘為之。
内經拿獲者監候,分别枭斬,情輕被誘,出示解散。
惟劉民選更名李天樞,逃入永甯,投奢崇明,合謀為叛。
中秋夜,用水照賊(奢)寅冠生二翅,又獻龍華國寶印一顆,仍遣心腹四出,潛布内應。
鄧巽聰糾合胡萬明先在省城暗自招兵一千餘人,密訂内應。
十月二十日廉訪得實,搜出異書并暗伏黨羽正法,人心始安,始得一意守城。
仁壽縣拿獲妖民梅子然、侯元等,拜燈于家,搜獲老祖大娘沖天冠、鳳冠、鬼臉各一個,皆已練成炁候,夜戴此冠,于無人處練鬼,剪成紙人紙馬,呼之即行。
周伸僞受吏目,上南四州井研行等燈黨皆伊包管:梁選、吳紹湯、王可第等随酋攻城,紹湯被官兵殺死,其餘俱已枭示。
南川妖民白仙台僞稱順天王,唐朝誦僞稱宋大王,李聯芳為明疆王,鄭應剛為虎利王,王蟬啟為定疆王,秦運、吳朝喜為左右護駕王,立寨拜将。
南川知縣韓應龍督典史朱國佐統兵擒獲枭首三百餘級、豆兵一廂、木馬一百、五色紙人馬一廂。
榮縣拿獲妖賊劉孟奇、周兆榮等三十餘人,斬首。
定遠縣擒斬妖賊周之成等。
遂甯、安嶽、大足、仁壽白蓮賊梅大、梅五等劫掠地方,被安嶽官兵生擒五十五人,斬首。
眉州妖婦鐘氏,拜白蓮燈黨張之行為徒,封氏為佛祖臨凡,号為太娘,每遇朔望日說法,氏父鐘續率在會徒衆羅拜,誘引江萬山、王正書等抄寫妖書,名《新善一律》,内雲&lsquo明台鐵柱立紫微,内藏先天古佛機,銀盤讀鬥齊,日下定高低&rsquo等無端不根之語種種,煽動一方,本州、獲楊雄等枭示,鐘氏等見監。
合州妖賊查茂良、石省枝、梁燦然、石茂枝等習學白蓮,先遇鄧巽聰,自稱彌勒佛,來州煽惑,将燈黨蔡嘉友封為賢善天本來佛下界一百四十六轉,封毛氏為紫羅宮皇大聖王菩薩下界一百五十六轉,降生含州,欽遵佛旨本來佛東方讀鬥巽,用墨印一顆,供稱有閣下四人,劉師爺陝西泾陽人,鄧巽聰鄰水人,楊應選三原縣人,馬師爺石砫司人,各省州縣奸民供報數百,又定劫經三卷,中雲别立世界,改換乾坤等項妖說,單書累千萬言,全無忌諱。
當獲查茂良等九名,正法訖,餘黨解散,先是劉民選因州縣搜捕甚緊,走投蔺酋,誘引作叛,同政省城,敗歸永甯,又更名張尚義,授僞總兵職銜,天啟三年四月十四日攻破永城,官兵陣上擒獲,見解獻俘。
” 1957.2.9 第七節 明之滅亡與清之統一 一、思宗殉國 1.李自成破京師 《明史》三百九《流賊·李自成傳》:“(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三日焚昌平&hellip&hellip始,賊欲偵京師虛實,往往陽遣人辇重貨,賈販都市,又令充部院諸掾吏,探刺機密。
朝廷有謀議,數千裡立馳報。
及抵昌平,兵部發騎探賊,賊辄勾之降,無一還者。
賊遊騎至平則門,京師猶不知也。
十七日,帝召問群臣,莫對,有泣者。
俄頃賊環攻九門,門外先設三大營,悉降賊。
京師久乏饷,乘陴者少,益以内侍。
内侍專守城事,百司不敢問。
十八日,賊攻益急,自成駐彰義門外,遣降賊太監杜勳缒入見帝,求禅位。
帝怒叱之,下诏親征。
日暝,太監曹化淳啟彰義門,賊盡入&hellip&hellip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鳴鐘集百官,無至者。
乃複登煤山,書衣襟為遺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
太監王承恩缢于側。
自成氈笠缥衣(缥,青白色),乘烏駁馬,入承天門。
僞丞相牛金星、尚書宋企郊、喻上猷,侍郎黎志升、張嶙然等騎而從。
登皇極殿,據禦座,下令大索帝後,期百官三日朝見。
文臣自範景文,勳戚自劉文炳以下,殉節者四十餘人。
宮女魏氏投河,從者二百餘人&hellip&hellip越三日己酉(己酉為二十一日,當雲越二日,不得稱三日也),昧爽,成國公朱純臣、大學士魏藻德率文武百官入賀,皆素服坐殿前。
自成不出,群賊争戲侮,為椎背、脫帽,或舉足加頸,相笑樂,百官懾服不敢動&hellip&hellip大學士陳演勸進,不許&hellip&hellip放刑部、錦衣衛系囚。
自成自居西安,建置官吏,至是益盡改官制,六部曰六政府,司官曰從事,六科曰谏議,十三道曰直指使,翰林院曰弘文館,太仆寺曰驗馬寺,巡撫曰節度使,兵備曰防禦使,知府州縣曰尹、曰牧、曰令。
召見朝官,自成南向坐,金星、宗敏、(宋)企郊等左右雜坐,以次呼名,分三等授職&hellip&hellip其餘勳戚、文武諸臣(周)奎、(朱)純臣、(陳)演、(魏)藻德等共八百餘人,送(劉)宗敏等營中,拷掠責赇賂,至灼肉折胫,備諸慘毒&hellip&hellip賊又編排甲,令五家養一賊,大縱淫掠,民不勝毒,缢死相望。
征諸勳戚大臣金,金足辄殺之&hellip&hellip時賊黨已陷保定,李建泰降,畿内府縣悉附。
山東、河南遍設官吏,所至無違者。
及淮,巡撫路振飛發兵拒之,乃去。
自成謂真得天命,金星率賊衆三表勸進,乃從之&hellip&hellip鑄金玺及永昌錢,皆不就。
聞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兵起,乃謀歸陝西。
” 2.崇祯殉國 《明史》二十四《莊烈帝本紀》:“(崇祯十七年三月)庚寅,賊至大同&hellip&hellip辛卯(大學士)李建泰疏請南遷。
壬辰(初四日),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lsquo國君死杜稷,朕将焉往?&rsquo李邦華等複請太子撫軍南京,不聽。
” “甲午(初六日),征諸鎮兵入援。
” “乙未(初七日),總兵官唐通入衛,命偕内臣杜之秩守居庸關。
” “戊戌(初十日),太監王承恩提督城守。
” “己亥(十一日),李自成至宣府,監視太監杜勳降。
” “癸卯(十五日),唐通、杜之秩降于自成,賊遂入關(居庸關)。
” “甲辰(十六日),陷昌平。
” “乙巳(十七日),賊犯京師,京營兵潰。
” “丙午(十八日),日晡,外城陷。
是夕,皇後周氏崩。
” “丁末(十九日),昧爽,内城陷。
帝崩于萬歲山,王承恩從死。
禦書衣襟曰:&lsquo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
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rsquo自大學士範景文以下死者數十人。
” “丙辰(二十八日),賊遷帝、後梓宮于昌平。
昌平人啟田貴妃墓以葬。
明亡。
” 案:《莊烈本紀》崇祯十七年三月作庚寅朔,丁未為十八日。
《烈皇小識》(《明季稗史初編》卷八)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作癸卯,三月十九日作丁未,則當為己醜朔,非庚寅也。
《清史稿·世祖本紀》順治元年四月作戊午朔,《東華錄》同,戊午去庚寅凡二十八日,不應兩見月朔,蓋《明史》本紀誤也。
又史可法答攝政王書曰&lsquo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受民,真堯舜之主也,以庸臣誤國,緻有三月十九日之事&rsquo,是崇祯之崩确在十九,丁未既為十九日,則月朔當為己醜,不得為庚寅也。
《明史》最稱精審,何以竟有此誤,異哉! 《明史·流賊·李自成傳》謂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
《明史》卷二十七《天文志三·星流星隕》:“崇祯十五年夏,星流如織。
後二年三月己醜朔,有星隕于禦河。
”案:十五年之後二年即十七年,三月為己醜朔,則丁未正為十九日。
《本紀》庚寅朔誤也。
《明史》三〇九《流賊·李自成傳》:“十八日,賊攻益急,自成駐彰義門外,遣降賊太監杜勳缒入見帝,求禅位。
帝怒叱之,下诏親征。
日暝,太監曹化淳啟彰義門,賊盡入。
帝出宮,登煤山,望烽火徹天,歎息曰:&lsquo苦我民耳。
&rsquo徘徊久之,歸乾清宮,令送太子及永王、定王于戚臣周奎、田弘遇第,劍擊長公主,趣皇後自盡。
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鳴鐘集百官,無至者。
乃複登煤山,書衣襟為遺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
太監王承恩缢于側&hellip&hellip太子投周奎家,不得入,二王亦不能匿,先後擁至,皆不屈,自成羁之宮中。
長公主絕而複蘇,舁至,令賊劉宗敏療治。
已,乃知帝後崩,自成命以宮扉載出,盛柳棺,置東華門外,百姓過者皆掩泣&hellip&hellip越三日己酉&hellip&hellip太監王德化叱諸臣曰:&lsquo國亡君喪,若曹不思殡先帝,乃在此耶!&rsquo因哭,内侍數十人皆哭,藻德(大學士魏藻德)等亦哭。
顧君恩以告自成,改殓帝後,用衮冕袆翟,加葦廠雲。
” 3.崇祯遺诏 據馮夢龍《弘光實錄》,崇祯遺诏有“虜陷地三次,逆賊直逼京師”之語,《明史》删之。
《仺聞續筆》四載崇祯十六年敕周延儒督師谕,開首稱“頃者逆鹵(虜)匪茹,闖入内地。
” 又《明清史料》各本中之明題行稿大抵總以“夷寇剝虜”、“彌寇防虜”、“虜寇交讧”、“滅虜蕩寇”為言。
蓋均認為滿洲與農民起義為當時之主要矛盾。
4.論建州與流賊相因亡明 《論建州與流賊相因亡明》,李光濤撰,《史語所集刊》第十二本。
第一、二分合刊(193&mdash236頁) 一、緻書勾結之始末(196&mdash200頁) 二、流賊因遼事而起(201&mdash206頁) 三、《天聰實錄稿》中對流賊之勾結(206&mdash209頁) 四、建禍視流賊為烈(209&mdash219頁) 五、建州與明亡(219&mdash235頁) 文前緒論謂本篇所論用意有四:一、無建禍即無流賊,明即不至于亡。
東事為明亡之主因,流寇特因東事而起者耳。
二、金與流賊有勾結,清人滅流賊為明複仇之說不可信。
三、人民死于流賊者不如死于建州者之多(十倍二十倍)。
四、流賊無知妄殺故為清人所驅除。
1949.4.28 5.流賊渠魁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①編者注:中華書局标點本《明史》作“滿鵝”,第6729頁。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二、剿滅李自成 1.流寇之剿滅日表 《清史稿》四《世祖本紀一》: 順治元年、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陷燕京。
四月己卯清軍與李自成戰于山海關内,自成遁還燕京。
清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以馬步軍一萬隸之,直趨燕京。
乙酉李自成棄燕京西走,清軍疾追之。
五月戊子朔 己醜(初二)清軍抵燕京。
乙末阿濟格等追擊李自成于慶都,敗之。
譚泰、準塔等追至真定,又破走之。
燕京迤北各城及天津、真定諸郡縣皆降。
十月乙卯朔 癸酉以阿濟格為靖遠大将軍,率師西讨李自成。
十一月乙酉朔 壬辰石廷柱、巴納哈、席特庫等敗賊于平陽,山西悉平。
十二月 戊辰多铎軍至孟津,賊将遁走濱河。
己巳多铎軍至陝州,敗賊于靈寶。
順治二年、福王弘光元年正月戊子圖賴等破李自成于潼關。
己未清軍圍潼關。
李自成遁西安。
丙申阿濟格、尼堪率師抵潼關。
壬寅多铎至西安,李自成奔商州。
二月 丙辰阿巴泰敗賊于徐州。
辛酉命阿濟格讨流寇餘黨。
庚午阿濟格剿陝西餘寇,克四城,降三十八城。
丁醜多铎師至河南,賊将劉忠降。
三月甲申朔 壬子太行諸賊悉平。
閏六月 甲申阿濟格敗李自成于鄧州,窮追至九江,凡十三,皆大敗之。
自成竄九宮山自缢死,賊黨悉平。
庚寅诏阿濟格班師。
七月庚戌朔 戊辰西平賊首劉洪起,伏誅,汝甯州縣悉平。
十一月 戊辰以何洛會為定西大将軍,讨四川流賊張獻忠。
順治三年、明唐王隆武元年正月戊午勒克德渾遣将敗流賊于臨湘,進克嶽州。
辛酉流賊賀珍、孫守法、胡向化犯西安,何洛會擊敗之。
己巳以豪格為靖遠大将軍,征四川。
二月 己卯勒克德渾破流賊于荊州。
巴布泰等追至襄陽,進次夷陵,自成弟李孜降。
乙酉何洛會遣将破賊劉文炳于蒲城,賀珍奔武功。
戊子命豪格分兵赴南陽讨流賊二隻虎、郝如海等。
順治三年、明唐王隆武元年三月丁巳何洛會敗賊劉體純于山陽。
己巳何洛會敗賊二隻虎于商州。
癸酉豪格師抵西安。
遣興能敗賊于邠州,杜雷敗賊于慶陽。
五月辛酉豪格遣巴顔、李國翰敗賊于延安。
癸亥豪格遣尼堪等敗賊賀珍于雞頭關,遂克漢中,珍走西鄉。
庚午官軍至漢陰,流賊二隻虎奔四川,追延安賊至張果老崖。
七月庚申李國翰、圖賴拔張果老崖。
順治三年、明唐王降武元年七月戊辰豪格遣滿達海等趨徽州、階州,分讨流賊武大定等。
八月丁醜豪格遣将攻武大定于三台山,拔之。
十一月己巳豪格師至南部,張獻忠列寨西充,鳌拜等兼程急擊,斬獻忠于陣。
複分兵擊餘賊,破一百三十餘營。
四川平。
十二月庚戌山東賊謝遷陷高苑,讨平之。
順治四年、明桂王永曆元年待續 2.流寇之剿滅 李自成既于山海關内與清軍戰(順治元年四月),大敗,遂奔永平(今盧龍縣),清軍追之,吳三桂先驅至永平,自成殺吳襄,走還京師。
乃悉熔所拷索金及宮中帑藏、器皿,鑄為餅,每餅千金,約數萬餅,騾車載歸西安。
(四月)二十九日,僭帝号于武英殿,追尊七代,命牛金星代行郊天禮。
是夕焚宮殿及九門城樓。
诘旦挾太子、二王西走,而使僞将軍左光先、谷可成為後衛。
(《輯覽》116,容以《明史·李自成傳》改錄) 李自成西走定州,清兵(阿濟格)追敗之,斬谷可成。
自成西走真定,益悉衆迎戰。
清軍複擊之,賊不能支,漸卻,自成中流矢創甚,西逾故關入山西(故關亦名固關,在山西平定縣東九十裡,接河北省井陉縣界)。
會清兵東返,自成乃得鸠合潰散,走平陽(今山西臨汾)。
以牛金星之讒,殺其黨李岩,賊衆俱解體。
七月複遁歸西安,遣别将陷漢中,進略保甯(今四川阆中)。
張獻忠以兵拒之,乃還。
(同上) 順治元年十月,清命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将軍,帥師西讨李自成。
順治二年、明福王由崧弘光元年正月,清兵至潼關,賊将劉芳亮迎戰,奮擊敗之,俘斬無算,自成親率馬步兵至,複大破之,遂克潼關,僞伯馬世耀以七千人來降,斬之,進克西安。
自成已焚宮室,由龍駒寨走武岡(湖南縣)入襄陽(湖北),複走武昌。
清軍兩道追蹑,蹙之于鄧州(河南省鄧縣)、承天(今湖北鐘祥縣)、德安(今湖北安陸縣)、武昌等處,窮追至賊巢,連破走之。
自成至湖廣,衆尚五十餘萬,尋為清軍所迫,部衆多降,或逃散,自成走延甯(未詳)、蒲圻(湖北縣),至通城(湖北),竄于九宮山,率二十騎略食山中,為村民所困,自缢死,或曰陷泥淖中,村民擊之腦,中鋤死,清遣識自成者驗之,朽莫辨。
(同上) 案:九宮山屬廬山山脈,與江西接壤。
三、剿滅張獻忠 1.張獻忠及其剿滅 《明史》三百九《流賊·張獻忠傳》:“張獻忠者,延安衛柳樹澗人也(陝西)。
與李自成同歲生。
長隸延綏鎮為軍,犯法當斬,主将陳洪範奇其狀貌,為請于總兵官王威,釋之,乃逃去。
崇祯三年(1630),陝西賊大起,王嘉允據府谷,陷河曲,獻忠以米脂十八寨應之,自号八大王。
明年(1631),嘉允死,其黨王自用複聚衆三十六營,獻忠及高迎祥、羅汝才、馬守應等皆為之渠。
其冬(1631),洪承疇為總督,獻忠及汝才皆就撫。
已而叛入山西,偕群賊焚掠。
尋擾河北,又偕渡河。
自是,陝西、河南、湖廣、四川、江北數千裡地,皆被蹂躏&hellip&hellip八年(1635),十三家會荥陽,議敵官軍。
守應欲北渡&hellip&hellip獻忠&hellip&hellip自成&hellip&hellip東掠,連破河南、江北諸縣,焚皇陵。
已而迎祥、自成西去。
獻忠獨東,圍廬州、舒城,俱不下。
攻桐城,陷廬江,屠巢、無為、潛山、太湖、宿松諸城,應天巡撫張國維禦之。
獻忠從英、霍遁,道麻城,合守應等入關,會迎祥于鳳翔。
已,複出商、洛&hellip&hellip合兵複東。
總兵官左良玉、祖寬擊之&hellip&hellip(獻忠等大敗)迎祥尋與自成入陝西,而守應、汝才諸賊,各盤踞鄖陽、商、洛山中,不能救,獻忠亦遁山中。
明年(1636)&hellip&hellip獻忠自均州,守應自新野,蠍子塊自唐縣,并犯襄陽,衆二十餘萬&hellip&hellip湖廣震動。
獻忠糾汝才、守應&hellip&hellip諸賊,順流東下,與江北賊賀一龍、賀錦等合,烽火達淮、揚,&hellip&hellip賊從間道犯安慶,連營百裡&hellip&hellip左良玉、馬爌、劉良佐合兵&hellip&hellip破賊,&hellip&hellip賊皆遁,獻忠入湖廣。
&hellip&hellip創甚,不能戰,&hellip&hellip十一年(1638)春&hellip&hellip(熊)文燦受其降&hellip&hellip獻忠遂據谷城(湖北),請十萬人饷&hellip&hellip明年(1639)&hellip&hellip獻忠在谷城,訓卒治甲仗,&hellip&hellip夏五月,獻忠叛&hellip&hellip十三家降賊一時并叛&hellip&hellip嗣昌已拜大學士,乃自請督師,&hellip&hellip時&hellip&hellip獻忠踞湖廣、四川界,将西犯&hellip&hellip嗣昌&hellip&hellip令良玉專力剿獻忠。
十三年(1640)&hellip&hellip獻忠乃悉衆攻楚兵于土地嶺&hellip&hellip遂陷大昌(今四川巫山縣北一百二十裡),進屯開縣(四川)&hellip&hellip轉趨達州(四川)&hellip&hellip陷劍州&hellip&hellip屠綿州,越成都,陷泸州,北渡陷永州,走漢川、德陽,入巴州。
又自巴走達州,複至開縣&hellip&hellip十四年(1641)&hellip&hellip獻忠果東出&hellip&hellip取軍符,绐陷襄陽城&hellip&hellip又去,陷樊城、當陽(湖北)、郏(河南)。
合汝才入光州(河南),殘商城、羅山、息縣、信陽、固始(均河南)。
分軍犯茶山(江西?)、應城(湖北),陷随州(湖北)&hellip&hellip入泌陽(河南)。
&hellip&hellip又拔鄖西,群盜附者萬計,遂東略地&hellip&hellip八月,良玉追擊之信陽(河南),大破之,降賊衆數萬。
獻忠傷股,乘夜東奔&hellip&hellip已,複出商城,将向英山(安徽,現暫改入湖北),又為副将王允成所破,衆道散且盡,從騎止數十。
時汝才已先與自成合,獻忠遂投自成。
自成以部曲遇之,不從。
自成欲殺之,汝才&hellip&hellip陰與獻忠五百騎,使遁去&hellip&hellip及汴圍急,督師丁啟睿及左良玉皆往援汴,獻忠乘間陷亳州&hellip&hellip明年(十五年,1642)合攻,陷舒城、六安(均安徽),掠民益軍。
陷廬州&hellip&hellip無為、廬江,習水師于巢湖。
太監盧九德以總兵官黃得功、劉良佐之兵戰于夾山,敗績,江南大震&hellip&hellip是秋,得功、良佐大破賊于潛山&hellip&hellip已,獻忠複襲陷太湖&hellip&hellip又襲陷黃梅。
十六年(1643)春,連陷廣濟(湖北)、蕲州、蕲水(湖北),入黃州(湖北)&hellip&hellip又西陷漢陽,全軍從鴨蛋洲渡,陷武昌,執楚王華奎&hellip&hellip盡殺楚宗室。
錄男子二十以下、十五以上為兵,餘皆殺之&hellip&hellip獻忠遂僭号,改武昌曰天授府&hellip&hellip蔪、黃等二十一州縣悉附。
時李自成在襄陽,聞之忌且怒,贻書谯責。
左良玉兵複西上&hellip&hellip獻忠懼,乃悉衆趨嶽州、長沙(湖南)&hellip&hellip長沙陷。
尋破衡州&hellip&hellip又陷寶慶、常德&hellip&hellip攻道州&hellip&hellip遂東犯江西,陷吉安、袁州、建昌、撫州、永新、安福、萬載、南豐諸府縣,廣東大震&hellip&hellip賊有獻計取吳、越者,獻忠憚良玉在,不聽,決策入川中。
十七年(1644)春陷夔州,至萬縣&hellip&hellip破涪州&hellip&hellip進陷佛圖關,破重慶,瑞王常浩遇害&hellip&hellip進陷成都,蜀王至澍率妃、夫人以下投于井&hellip&hellip獻忠遂僭号大西國王,改元大順。
冬十一月庚寅,即僞位&hellip&hellip用汪兆麟為左丞相,嚴錫命為右丞相&hellip&hellip分徇諸府州縣,悉陷之&hellip&hellip遂據有全蜀&hellip&hellip獻忠黃面長身虎頭,人号黃虎。
性狡谲嗜殺,一日不殺人,辄悒悒不樂。
詭開科取士,集于青羊宮,盡殺之&hellip&hellip将卒以殺人多少叙功次,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hellip&hellip川中民盡,乃謀窺西安。
順治三年(1646),獻忠盡焚成都宮殿廬舍,夷其城,率衆出川北,又欲盡殺川兵。
僞将劉進忠故統川兵,聞之,率一軍逃。
會我大清兵至漢中,進忠來奔,乞為向導。
至鹽亭界,大霧。
獻忠曉行,猝遇我兵于鳳凰坡,中矢墜馬,蒲伏積薪下。
于是我兵擒獻忠出,斬之&hellip&hellip獻忠既誅,賊黨(孫)可望、(艾)能奇、(劉)文秀、(李)定國等潰入川南&hellip&hellip後皆降于永明王(桂王)。
” 2.張獻忠亂殺人不可信 《懷陵流寇始終錄》:“(崇祯十七年八月甲子初九日)獻賊欲盡殺城中人(指成都),(李)定國流涕苦陳,乃止。
”(卷十八,18頁) 案:納谏止殺,可以知不亂殺。
又,己巳(十四日):“詐其衆曰:&lsquo有天書夜墜庭中,上帝命剿絕蜀人,違者有重譴&hellip&hellip成都一府無或免者。
&rsquo”(卷十八,21頁) 又,“四川諸将起兵讨賊”。
(卷十八,23頁) 案:據此,川中尚有人,非盡殺之也。
以上據李光濤。
《流寇瑣記》(《崇正叢書》):“獻賊在川,先屠儒,次屠民,繼屠川民之為兵者,複檢各衛軍及各營新兵年十五以上者,盡殺之。
所殺衛軍七十五萬有奇,家口不計,兵二十三萬六千有奇,家口三十二萬。
自成都北威鳳山起,至南門桐子園,綿亘七十餘裡,屍積如喬獄。
又命孫可望等四将,分道出,屠川民,(孫)可望一路殺男五千九百八十八萬,女九千五百萬;(劉)文秀一路殺男九千九百六十餘萬,女八千八百餘萬;(李)定國一路殺男七千九百餘萬,女八千七百餘萬;(艾)能奇一路殺男七千六百餘萬,女九千四百餘萬。
&hellip&hellip蜀民于此,真無孑遺矣。
” 以上四路已六萬七千八百四十八萬餘。
其不可信可知。
(同上) 天挺案:天啟六年朱燮元《蜀事紀略》已談四川在奢崇明事變以前,人口曾經大量死亡而由江西移來居民。
世俗傳說不可信。
《曆史研究》有一文說川民被殺是由清軍入川,亦不盡确。
1956.12.11 3.明末四川人少 王氏《東華錄》康熙九十一,康熙五十二年四月丁卯:“上問戶部尚書張鵬翮曰:&lsquo明末張獻忠到四川,殺戮甚慘,四川人曾有記其事之書籍否?&rsquo張鵬翮奏曰:&lsquo彼時四川人屠戮殆盡,無有記其事者。
&rsquo上曰:&lsquo李自成與張獻忠在河南鄧州分兵,張獻忠遂至四川,其間詳細未能悉知,爾父今年八十有七,以張獻忠入川時計,約已十七八歲,必有确然見聞之處,爾問明,繕折進呈。
&rsquo”(13頁上) 案:張鵬翮父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八十七,則應生于天啟七年(1627)。
4.搖、黃十三家 《明史》二百六十三《陳士奇傳》:“(崇祯)十五年&hellip&hellip搖、黃賊十三家,縱橫川東北十餘年,殺掠軍民無算。
” 《明季南略》十二《張獻忠亂蜀本末》:“是時搖黃賊自漢中流入川北,川中亂民恐為獻忠所屠,悉附之,其衆日盛。
搖黃原名姚黃,原系漢中土賊,姚黃二姓者為首,後其衆既多,分十三枝,訛為搖黃。
以袁韬為首,擁衆十萬,其餘如呼九思、王昌、陳林、景果重、王友進、王興、楊正榮等各領數萬,川北保甯、順慶一帶,悉為殘破,居民有力者聚衆入山,負險結寨自守,其屠者悉據入營,張獻忠亦不能問。
” 《明史》二百六十三《陳士奇傳附王錫傳》:“又斬搖黃賊魁馬超。
” 5.十三鎮 《明史》二百八十《何騰蛟傳》:“順治二年&hellip&hellip李自成斃于九宮山,其将劉體仁、郝搖旗等以衆無主,議歸騰蛟&hellip&hellip當是時,降卒既衆,騰蛟欲以舊軍參之,乃題授(黃)朝宣〔舊〕、(張)先壁〔舊〕為總兵官,與(劉)承胤〔舊〕、(李)赤心〔降〕、郝永忠〔降〕、(袁)宗第〔降〕、(王)進才〔降〕及董英〔舊〕、馬進忠〔左〕、馬士秀〔左〕、曹志建〔舊〕、王允成〔左〕、盧鼎〔左〕,并開鎮湖南北,時所謂十三鎮者也&hellip&hellip四年&hellip&hellip初,騰蛟建十三鎮以衛長沙,至是皆自為盜賊。
” 案:左,左良玉部。
馬進忠本流賊,降左。
6.小秦王 《明史》二百六十《高鬥樞傳》:“(崇祯)十四年&hellip&hellip張獻忠自陝引而東。
鬥樞與知府徐啟元遣遊擊王光恩及弟光興分扼之,戰頻捷,賊不敢犯。
光恩者,均州降渠小秦王也。
初與張獻忠、羅汝才輩為賊。
” 《明史》二百六十《熊文燦傳》:“(十一年)十一月,京師戒嚴&hellip&hellip汝才等&hellip&hellip懼而&hellip&hellip求撫于文燦,許之。
處汝才及一丈青、小秦王、一條龍四營于鄖縣,處登相及王國甯、常德安、楊友賢、王光恩五營于均州。
上言:&lsquo臣于李萬慶、賀一龍、馬光玉及順天王主剿,他皆主撫。
請赦汝才等罪,授之官。
&rsquo可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