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元末之喪亂與明太祖一統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元末之衰亂
一、元末之社會
1.宋末元初之強占民田
《續文獻通考一·田賦一》:“(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宋未亡)十二月诏:凡軍将校及宋官吏有以勢力奪民田廬産業者,各還本主;無主,則以給附近之無生産者。
”(《十通》本,2780頁) 又,“(至元時)東平布衣趙天麟上《太平金鏡策》略曰: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于千頃,不耕不稼謂之草場,專放孳畜。
又江南豪家廣占農地,驅役佃戶,無爵邑而有封君之貴,無印節而有官府之權,恣縱妄為靡所不至,貧家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荊楚之域至有雇妻鬻子者,衣食不足由豪富兼并故也&hellip&hellip”(《十通》本,2781頁) 又,“(成宗大德元年,1297)十一月,禁諸王驸馬并權豪毋奪民田,其獻田者有刑。
至二年正月又禁諸王公主驸馬受諸人呈獻公私田地及擅招戶者”。
(《十通》本,2782頁) 2.元末之災旱饑馑 《元史》二十七《英宗紀一》:延祐(仁宗)七年(1320)二月壬子,“赈大同,豐州諸驿饑。
” 三月“壬午,赈陳州、嘉定州饑”,“壬辰,赈甯夏路軍民饑”,“甲午,赈木憐、渾都兒等十一驿饑”。
四月“己巳,河間、真定、濟南等處蒙古軍饑,赈之。
” “是月,左衛屯田旱,蝗;左翊屯田蟲食麥苗;亳州水。
” 五月,“辛巳,汝甯府霖雨傷麥禾,發粟五千石赈粜之”。
“己醜,大同雲内、豐勝諸郡縣饑,發粟萬三千石貸之。
” 五月,“甲午,沈陽軍民饑,給鈔萬二千五百貫赈之”。
(7.a.) 六月,“戊辰,赈雷家驿戶鈔萬五千貫”。
(同月甲戌賜北邊諸王十人鈔各二萬五千貫,又修甯夏欽察魯佛事給鈔二百一十二萬貫,相差甚巨。
8.b.) 八月,“庚午,發米十萬石赈粜京師貧民”。
(11.a.) 九月癸巳,“沈陽水旱害稼”。
(11.b.) 十二月乙卯,“河南饑”。
(14.a.) “是歲河決汴梁原武,浸灌諸縣。
”(15.b.) 至治元年(1321)正月癸巳,“蕲州蕲水縣饑,赈糧三月。
奉元路饑,禁酒”。
二月,“汴梁,歸德饑,發粟十萬石赈粜。
河南安豐饑,以鈔二萬五千貫粟五萬石赈之”。
(16.b.) 38.4.1 3.元末自然災害 《元史》四十一《順帝紀》,至正七年(1347年)十一月“乙巳,中書戶部言:&lsquo各處水旱,田禾不收,湖廣、雲南盜賊蜂起,兵費不給。
&rsquo”(13頁) 又,八年(1348)十一月,“監察禦史張桢&hellip&hellip又言&hellip&hellip今災異疊見,盜賊蜂起”。
(17頁) 又,“監察禦史李泌言&hellip&hellip今災異屢起,河決地震,盜賊滋蔓”。
(17頁) 《元史》四十二《順帝紀》,至正九年(1349)三月,“是月河北潰,陳州麒麟生,不乳而死”。
又四月,“壬午,以河間鹽運司水災,住煎鹽三萬引”。
(1頁) 又五月,“是月,白茅河東注沛縣,遂成巨浸。
蜀江大溢,浸漢陽城,民大饑”。
(2頁) 又七月,“是月大霖雨,水沒高唐州城,江漢溢,漂沒民居、禾稼”。
《元史》四十一《順帝紀》,至正十年。
4.元明之際之凋敝 《明太祖實錄》二〇,丙午年(1366),“五月壬午朔,上還自濠州。
谕中書省臣曰:&lsquo吾往濠州,所經州縣,見百姓稀少,田野荒蕪,由兵興以來,人民死亡,或流徙他郡,不得以歸鄉裡,骨肉離散,生業蕩盡。
此輩甯無怨嗟?怨嗟之起,皆足以傷和氣。
爾中書其命有司遍加體訪,俾之各還鄉土,仍複舊業,以遂生息,庶幾斯民不緻失所。
&rsquo” 5.賈魯導河南複故道 《明史》八十三《河渠志一·黃河上》:“黃河自唐以前皆北入海。
宋熙甯(神宗,1068&mdash1077)中始分趨東南,一合泗入淮,一合濟入海。
金明昌(章宗,當南宋光宗,1190&mdash1195)中,北流絕,全河皆入淮,元潰溢不時,至正(1341&mdash1367)中受害尤甚,濟甯、曹、郓間漂沒千餘裡。
賈魯為總制,導使南彙淮入海。
明洪武元年(1368),決曹州雙河口,入魚台&hellip&hellip” 6.元亡不關治河 《元史》六十六《河渠志三·黃河》:“(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初四日,下诏中外,命(賈)魯以工部尚書為總治河防使,進秩二品,授以銀印。
發汴梁、大名十有三路民十五萬人,廬州等戍十有八翼軍二萬人供役,一切從事大小軍民,鹹禀節度,便宜興繕。
是月二十二日鸠工,七月疏鑿成。
八月決水故河。
九月舟楫通行。
十一月,水土工畢,諸掃諸堤成,河乃複故道,南彙于淮,又東入于海。
(自定議凡七月餘,自鸠工凡七月或六月餘。
)&hellip&hellip特命翰林學士承旨歐陽玄制河平碑文,以旌勞績。
(歐陽)玄既為河平之碑,又&hellip&hellip乃從(賈)魯訪問方略,及詢過客,質吏牍,作《至正河防記》&hellip&hellip其言曰&hellip&hellip(中叙工料甚詳)&hellip&hellip玄之言曰:&lsquo是役也,朝廷不惜重費,不吝高爵,為民辟害,脫脫能體上意,不憚焦勞,不恤浮議,為國拯民。
(賈)魯能竭其心思智計之巧,乘其精神膽氣之壯,不惜劬勞,不畏譏評,以報君相知人之明,宜悉書之,使職史氏者有所考證也。
&rsquo先是,歲庚寅(至正十年,1350)河南北童謠雲&lsquo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rsquo。
及魯治河,果于黃陵岡得石人一眼,而汝、颍之妖寇乘時而起,議者往往以謂天下之亂,皆由賈魯治河之役,勞民動衆之所緻。
殊不知元之所以亡者,實基于上下因循,狃于宴安之習,紀綱廢弛,風俗偷薄,其緻亂之階,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來久矣。
不此之察,乃獨歸咎于是役,是徒以成敗論世,非通論也。
設使賈魯不與是役,天下之亂,讵無從而起乎?今故具錄玄所記,庶來者得以詳焉!” 7.元代的河南江北道 《元史》五九《地理志二》:“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為路十二、府七、州一&hellip&hellip河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汴梁路&hellip&hellip河南府路&hellip&hellip南陽府&hellip&hellip汝甯府&hellip&hellip以息、穎、信陽、光四州隸焉&hellip&hellip歸德府唐宋州,宋升南京,&hellip&hellip金為歸德府,金亡,宋複取之&hellip&hellip元初與亳之酂縣同時歸附&hellip&hellip(至元)八年,以宿、亳、徐、邳并隸焉&hellip&hellip襄陽路&hellip&hellip蕲州路&hellip&hellip黃州路&hellip&hellip” 《元史》六三《地理志六》,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武昌路“憲宗末年,世祖南伐,自黃州陽羅洑橫橋梁,貫鐵鎖至鄂州之白鹿矶,大兵畢渡”。
8.元末群盜蜂起之原因 《元史》四十一《順帝紀四》:“(至正)五年(1345)&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是月以陳思謙參議中書省事,先是,思謙建言所在盜起,蓋由歲饑民貧,宜大發倉廪振之,以收人心,仍分布重兵鎮撫中夏,不聽。
” 《元史》四十一《順帝紀四》:“(至正)七年(1347)&hellip&hellip十一月&hellip&hellip乙巳,中書戶部言:&lsquo各處水旱,田禾不收,湖廣、雲南盜賊蜂起,兵費不給,而各位怯薛冗食甚多,乞賜分揀。
” 《元史》四十二《順帝紀五》:“(至正)十二年(1352)&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庚辰,監察禦史徹徹帖木兒等言:&lsquo河南諸處群盜辄引亡宋故号,以為口實,宜以瀛國公子和尚趙完普及親屬徙沙州安置,禁勿與人交通。
&rsquo從之。
” 《元史》三十九《順帝本紀二》,(至元三年1337)“五月&hellip&hellip戊申,诏:&lsquo汝甯棒胡,廣東朱光卿、聶秀卿等皆系漢人,漢人有官于省、台、院及翰林集賢者,可講求誅捕之法以聞。
&rsquo” 又,“(至元三年十二月)&hellip&hellip是歲&hellip&hellip伯顔請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帝不從”。
《元史》一三八《脫脫傳》:“(至正)二十六年監察禦史聖奴、也先、撒都失裡等複言:&lsquo奸邪構害大臣(謂十四年别兒怯不花、哈麻等之陷脫脫),以緻臨敵易将(脫脫時讨張士誠),我國家兵機不振從此始,錢糧之耗從此始,盜賊縱橫從此始,生民之塗炭從此始。
設使脫脫不死,安得天下有今日之亂哉!&rsquo” 《元史》一四一《太不花傳》:“(至正)十四年(1354)&hellip&hellip山東河北諸軍悉令太不花節制,而太不花乃以軍士乏糧之故,頗驕傲不遵朝廷命令,軍士又往往剽掠為民患。
” 又(至正十五年,1355)會朝廷複拜太平(字允中,初姓賀氏,名惟一,後賜姓蒙古氏,名太平)為中書左丞相,太不花聞之,意不能平,歎曰:&lsquo我不負朝廷,朝廷負我矣。
太平漢人,今乃複居中用事,安受逸樂,我反在外勤苦耶?&rsquo及擊賊,賊且退,諸将皆欲乘勝渡江,而太不花乃反勒兵而退,以養銳為名,其後賊犯汴梁,守臣請援兵,至十往反,太不花乃始率兵援汴梁,而猶按甲不進。
時睢、亳、太康俱已陷,邊警日急&hellip&hellip既而縱軍出掠,百裡之内,蕩然無遺,繼又渡師河北,聲取曹濮,遂駐于彰德、衛輝,俄而曹、濮之賊奔竄晉、冀,大同亦相繼不守,遂蔓延不可制。
” 9.元末盜起及亂亡之原因 二十八年十一月七日改定稿 一、兵力衰弱 元以外族入主中原,本以武功緻勝,而後世兵力漸衰者。
1.南北混一後,以蒙古軍屯中原,漸漸腐化。
2.軍官世襲,使纨绔之童統握兵符任折沖。
(《新元史·兵志序》) 3.骨肉叛亂,濫用兵力(為太宗窩闊台子孫與憲宗蒙哥之仇雠相尋至四十年),元氣大傷。
4.順帝即位,賊盜四方蜂起,兵力疲罷。
二、人心之去,人心離貳 1.元代人民有階級之分(蒙古、色目、漢、南),起兵諸人多以恢複民族相号召。
2.民生困敝,而計臣如阿合馬、盧世榮、桑哥之流,聚斂不已。
如增鹽稅,搜括戶口,賣官鬻爵。
田禾不收,兵費不給,而各位怯薛冗食甚多。
《新元史·百官志三》,“又有怯薛人員,奉旨署事,别無頒受宣命”。
3.番僧橫恣,氣焰熏灼。
4.田禾不收,漕運阻絕,四方告饑。
三、綱紀廢弛 1.刑寬法玩。
2.軍士驕縱,剽掠為民患。
往往掠良徼賞。
3.宰臣恣虐,元主昏淫。
如燕帖木兒、伯顔、哈麻、東國,變亂成憲。
4.諸帥之争:a.如孛羅帖木兒與察罕帖木兒之仇隙。
b.擴廓帖木兒之與孛羅、李思齊、張良弼之抗争。
5.朝廷以姑息為事。
6.上下因循,狃于宴安。
四、勞役繁興 1.治河。
至正四年治河。
2.複黃河改道&mdash&mdash開河。
至正十一年(十七萬人)。
五、哭荒薦臻 A.蒙古人喜聚斂,色目人善理财,相互掊克,造成經濟階級,而人民困。
B.漢人、南人提倡王化與儒術,元世祖喜漢化而不能以德禮齊之,造成刑寬法玩。
C.蒙古人入中原,定種族階級,又以戰勝統制者自居,與人民不能合作,驕奢淫佚,于是軍隊腐化,人民離心。
28.11.7定稿30.10.9日講 10.元衰亡之原因 遠因,一般原因: 1.骨肉叛離。
如太宗窩闊台子孫與憲宗蒙哥之仇雠,至世祖忽必烈時叛亂凡四十年。
元氣大傷。
2.計臣聚斂。
如阿合馬、盧世榮、桑哥之增鹽稅搜括戶口,賣官鬻爵,民生困敝。
3.番僧恣橫。
後人有“元之天下半亡于僧”之言。
帝師之命與诏敕并 行西土,帝後妃主皆因受戒為之膜拜。
為其徒者怙勢恣睢,日新月盛,氣焰熏灼,延于四方。
(《元史紀事本末》卷十八《佛教之崇》,商務本,112頁) 4.君統紊亂。
如武宗與阿難答、英宗與和世瑓、明宗兄弟與天順帝諸争殺。
(《元史紀事本末》卷十九、二十一、二十二) 5.紀綱廢弛。
6.風俗偷薄。
(《元史》及《元史紀事本末》卷十三《治河》,商務本,84頁) 7.刑寬法玩。
世祖混一,蠲繁苛,畫新法,五等定罪囚多老死。
西僧天赦,奸宄逋逃,漏網吞舟,焚巢四起,元之不振蓋由玩法乎。
(《元史紀事本末》卷十一《律令之定》張溥曰雲雲,商務本,65頁) 近因,促成原因(東南兵起之原因): 1.治河。
a.順帝至正四年正月,河決曹州,發丁夫萬五千八百修築。
b.至正十一年四月命賈魯開黃河故道,發河南北兵民十七萬。
《元史》史臣曰:“議者往往謂天下之亂皆由賈魯治河之役勞民動衆之所緻。
”《元史》:“及發丁夫開河,民心益愁怨思亂。
” 2.姑息。
順帝至正八年台州方國珍兵起,既而請降,時朝廷方事姑息,卒從其請。
(《元史紀事本末》卷二十六《東南喪亂》,商務本,157頁) 3.掠良徼賞。
至正十二年郭子興見汝颍起兵,亦舉兵,據濠州,徹裡不花率兵欲複濠州,憚不敢進,惟日掠良民指稱為盜以徼賞,由是人皆洶洶不安。
4.漕阻糧絕。
順帝至正十八年察罕帖木兒平劉福通,先是中原亂,江南海漕不複通,京帥屢告饑,至是河南既定,檄書達江浙,海漕乃複至。
5.元主昏淫。
a.哈麻進西天僧以運氣術媚帝,号演揲兒法;秃魯帖木兒進西番僧伽璘真善秘密法,帝日從事其法,廣取婦女,惟淫戲是樂。
b.帝在位久,優柔多欲,上下無事(張溥雲)。
皇太子春秋日盛,軍國之事皆其所臨決,皇後奇氏乃謀内禅太子,丞相太平不答罷去,帝益厭政,宦者樸不花乘間用事,四方警報皆不以聞,中外憂憤。
(《元史紀事本末》二十七《諸帥之争》,商務本,166頁) 6.宰臣驕橫。
a.順帝元統元年三月燕帖木耳死,燕帖木耳秉政以來肆行無忌。
b.至元六年黜中書大丞相伯顔,伯顔獨秉國鈞,專權自恣,變亂成憲,虐害天下。
c.脫脫遠谪,哈麻主政,導帝為淫樂。
7.諸帥之争。
a.孛羅帖木兒與察罕帖木兒之仇隙;b.擴廓帖木兒(察罕子)與孛羅、李思齊、張良弼之抗争。
東南兵起成功之故 1.因治河勞衆而思亂;2.政府姑息而獎亂;3.軍帥掠良而逼亂;4.海漕阻絕而成亂。
11.元末革命運動之性質 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V之A,207&mdash216頁(摘錄原文):“前人往往以純民族革命解釋元明更代史迹者,殆未必然也。
”(207頁) “前述元代三階級之區分(貴族、官僚、僧侶、地主、富商合成之上層階級,人數最多之中間階級,奴隸佃戶之下層階級),皆基于經濟而不基于種族;為時既久,則階級間之對立日益鮮明,亦日益緊迫,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豪者益豪,而弱者益弱,經數十年之發展,遂造成一不得不變之情勢。
而直接誘導此一變動之爆發者,則由元末之天災頻仍。
”(217頁) “溯革命之醞釀&hellip&hellip其革命之目的,乃一理想世界之追求,以彌勒佛降生為信念&hellip&hellip而此種理想世界,即當日貧民生活之極端對比&hellip&hellip基于此種希望而發生之革命,自必為一不滿現實社會經濟之結構而企圖與以更易之革命,毫無種族意識存乎其間也。
”(209&mdash210頁) “故革命民衆之所為者,則為&lsquo焚蕩城郭,殺戮士夫&rsquo,欲将現在之經濟階級徹底而破壞之;而未聞殺戮蒙古、色目人也。
其集兵以拒抗革命民衆者,亦非蒙古、色目人士;而為漢人、南人中之财富階級,其有力足以推翻元室人之統治者也。
是元末二十年之鬥争,實為&lsquo欲維持現狀之财富階級&rsquo與&lsquo欲推翻現狀之貧苦民衆&rsquo之鬥争,而非漢人、南人反抗蒙古人之統治之鬥争。
”(216頁) “元末之革命運動,雖不免有若幹之民族矛盾,而民族矛盾非革命之主因。
”(216頁) 28.4.6 12.元初之風俗 王祎《王忠文公文集》卷二〇《時齋先生俞公墓表》:“元既有因江南,以豪侈粗戾變禮文之俗,未數十年熏漬狃狎胥化成風,而宋之遺俗銷滅盡矣。
為士者辮發短衣,效其語言容飾以自附于上,冀速獲仕進,否則讪笑以為鄙怯,非确然自信者鮮不為之變。
”(532頁) 13.元末之宴集 劉基《誠意伯文集》卷五《牡丹會詩序》:“予嘗見世俗之為宴集,大率以聲色為盛禮,故女樂不具則主客莫不黯然而無歡,及夫觞酌既繁,性情交蕩,男女混雜,谑浪亵侮百不一顧,有向隅而不獲與群,則憤憤然見于色,形于辭,故始之以笑傲,而終之以鬥争,以為有人之心者,無不知惡而絕之也,而世方以是為能放曠豁達,以盡主客之情,然則與禽獸奚異哉。
”(商務,《國學叢書》鉛印本,116頁。
序作于至正十四年甲午。
) 28.12.26 14.元末鄉裡之擾 貝瓊《清江貝先生文集》卷二五《歸耕處紀》:“元季之變,大發州郡丁,操兵以從征伐,遠近騷然,雖欲耕而不可得者,非獨三吳為然已。
”(105頁) 15.元末之貪污 劉繼莊《廣陽雜記》三:“元朝末年官貪吏污,因蒙古色目人罔然不知廉恥之為何物,其問人讨錢各有名目:所屬始參曰拜見錢,無事白要曰撒花錢,逢節曰追節錢,生辰曰生日錢,管事而索曰常例錢,送迎曰人情錢,勾追曰赍發錢,訟訴曰公事錢。
覓得錢多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補得職近曰好窠窟,漫不知忠君報國之為何事矣。
劉繼莊曰若明初吾不知也,明季耳目之所睹記何一不然耶?”(16頁) 案:王源《劉處士墓表》,劉繼莊生于戊子(順治五年)七月二十六日,此雲&lsquo明季耳目之所睹記&rsquo何哉?又墓表言其年四十八,應卒于康熙三十四年。
16.元末之士大夫 蘇伯衡《蘇平仲文集》卷五《送歐陽公輔序》(公輔為歐陽玄之孫,官中書左司都事,明興官陝西按察佥事):“嘗與之論元社之所以屋,雖天命而緻之,豈不由人乎哉。
天曆元統以來,海内無事,士大夫安富貴而養功名,職于郡縣者以将迎為要,以依違為賢,以漁獵為務。
而司憲度者亦皆保其祿位,顧其妻子,類欲樹私恩為自完之計。
其低徊澀縮苟且歲月,不以是是非非為意者則号識大體而尤見重,上下相蒙,政以賄成,馴至至正間變起意外而遂莫之支焉。
然則其亡也天耶人耶,必有以辨之矣。
於戲,公輔真知言哉。
”(《四部叢刊》初編縮印本,68頁) 28.12.8 17.宋濂仕元 《明書》一四四《宋濂傳》:“至正己醜(九年)以布衣薦,為元翰林國史編修,會世亂自韬悶,遁入小龍門山。
”(2853頁) 危素《黃文獻公神道碑》:“至正十七年閏月丙午&hellip&hellip薨于家,是月己未其孤梓與門人&hellip&hellip葬于所居義烏縣東北三裡崇德鄉東野之原,明年以門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同郡宋濂之狀至京師,屬臨川危素銘其神道之碑。
”見金涓《青村遺稿》附錄。
(《叢書集成》排印《金華叢書》,32頁) 王祎《王忠文公集》卷十七《宋太史傳》:“至正中用大臣薦,擢将仕佐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自布衣入史館為太史氏,此儒者之特選,而景濂素不嗜仕進,固辭避不肯就,會世亂益韬悶不欲事表顯。
”(445頁) 28.12.17&mdash22 劉基《誠意伯文集》卷五《宋景濂學士文集序》:“至正中,詞林諸公奏為國史編修,力辭不起。
”(131頁) 18.元代亂亡與吹斯戬 《元史》二〇五《奸臣·吹斯戬傳》:“(至正)二十四年三月帝因下诏削奪其官爵&hellip&hellip四月博啰特穆爾乃遣圖沁特穆爾稱兵犯阙,必得吹斯戬、保布哈乃已,帝不得已縛二人畀之,遂皆為博啰特穆爾所殺。
已而監察禦史複奏言:&lsquo吹斯戬&hellip&hellip鬻獄賣官,費耗庫藏,居廟堂前後十數年,使天下八省之地悉緻淪陷,乃誤國之臣&hellip&hellip&rsquo奇昧氏四世為丞相者八人,世臣之家鮮與比盛,而吹斯戬早有才望,乃居相位人皆仰其有為,遭時多事,顧乃守之以懦,濟之以貪,遂使天下至于亂亡而不可為,論者謂元之亡吹斯戬之罪居多雲。
” 19.元順帝之稗政&mdash&mdash亂亡原因之推測(失人心) 元統二年七月,诏蒙兀色目人犯盜者免刑。
(3頁) 三年十一月,诏罷科舉,以所在儒學貢士莊田賦給宿衛衣糧。
(5頁) 三年十一月,從伯顔請敕内外官循铨資,今後毋得保舉。
(6頁) 20.理囚 元順帝元統元年十二月,“遣省台官分理天下獄囚,罪狀明白者處決,冤者辨之,疑者谳之,淹殢者罪其有司。
”注:“元制每三年遣五府官分理天下獄囚,常例也。
”(屠寄《蒙兀兒史記》卷十六,二頁) 21.苗将苗軍 《明太祖實錄》(梁印本。
第一冊)卷六,戊戌八月丁卯朔,己醜,“元江浙同佥員成遣苗将元帥泰不花奉書來納款。
初苗帥楊完者自廣西舉義兵攻複陳友諒所據湖廣諸郡,轉至池饒。
張士誠據姑蘇,元江浙行省丞相達識鐵木兒慮為士誠所侵,乃召完者以兵守杭,累受江浙左丞,完者恃功驕橫,達識鐵木兒苦其逼己,複陰約士誠以兵攻其營,完者倉卒不及備,遂自缢死。
其衆皆潰散。
至是其部将員成等欲為報仇,遣泰不花來請降&hellip&hellip上乃命朱文忠往撫之”。
(4頁) 38.3.27 《明太祖實錄》卷十(第二冊),壬寅二月丁醜朔,“癸未,金華苗軍元帥蔣英、劉震、李福叛殺守臣參政胡大海&hellip&hellip”(2頁) 《新元史》二二五《張士誠傳》:“(張)士德以苗軍犷悍,乃募骁騎千餘擊之,斬馘無算,(苗軍元帥楊)完者懼之。
” 《新元史》二二一《楊完者傳》:“楊完者原名通貫,城步人,世為土官,性勇敢,多權略,所統獠猺号為答剌罕,能以兵法部勒其衆,其實(楊)完者為宋十峒首領之裔,非苗族也。
” 《新元史》二一八《餘阙傳》:“廣西苗軍元帥阿思蘭抵廬州,遣使者至,腰刀直入,脅(餘)阙供億,(餘)阙叱左右縛付獄。
抗疏言:&lsquo苗蠻素不被王化,其人與禽獸等,不宜使入中國。
&rsquo诏阿思蘭還軍。
” 28.4.4 22.青軍 《明太祖實錄》卷五(第一冊),丁酉年(1357,元順帝至正十七年)十月辛未朔,“甲申,上閱兵于大通江,遂命元帥缪大亨率師取揚州,克之。
青軍元帥張明鑒以其衆降。
初乙未歲(至正十五年,1355)明鑒聚衆淮西,以青布為号,名青軍,人呼為一片瓦。
其黨張鑒骁勇善用槍,又号長槍軍。
黨衆暴悍,專事剽劫,由含山、全椒,轉掠六合、天長,至揚州,人皆苦之。
(4&mdash5頁)時元鎮南王孛羅普化鎮楊州,招降明鑒等以為濠泗義兵元帥,俾駐楊州分屯守禦。
丙申(1356,至正十六年)三月(張)明鑒等以食盡複謀作亂&hellip&hellip逐鎮南王而據其城&hellip&hellip(張)明鑒等既據城,兇暴益甚,日屠城中居民以為食。
至是(缪)大亨攻之,(張)明鑒等不支,乃出降,得其衆數萬,戰馬二千餘匹&hellip&hellip改揚州路為淮海府,以李德成知府事,按籍城中居民,僅餘十八家。
” 案:青軍與青衣軍不同,青衣軍為元末民兵,而青軍初期則系反元政權之組織,其後始編為民兵(即義兵)者也。
《新元史》二二五《韓林兒傳》:“(至正)十八年&hellip&hellip(劉福通将)李喜喜據鞏昌不下,李思齊合兵圍之,(李)喜喜突圍出,與白不信皆入蜀,号為青軍,降于明玉珍。
” 《新元史》二一八《餘阙傳》:“(至正)十六年,池州賊趙普勝來攻,連戰郄之&hellip&hellip(至正)十七年(趙)普勝挾青軍,兩道來攻,相拒月餘圍始解。
”(時餘阙守安慶。
) 38.3.27&mdash38.4.4 23.長槍軍 《明太祖實錄》五,丁酉(1357)十月,“初乙未(1355)歲(張)明鑒聚衆淮西,以青布為号,名青軍,人呼為一片瓦。
其黨張鑒骁勇善用槍,又号長槍軍。
黨衆暴悍,專事剽劫,由含山、全椒,轉掠六合,天長至揚州,人皆苦之”。
(/5/4&mdash5) 又,卷六,戊戌三月,“丙辰,克建德路。
先是&hellip&hellip進攻建德,道出遂安,未及縣三十裡,長槍元帥餘子貞以兵來拒,(鄭)愈等擊敗之&hellip&hellip至是軍抵建德,元參政不花,院判慶壽,長槍元帥謝國玺、達魯花赤、喜伯都剌,總管楊瑀,棄城遁”。
案:此兩條之長槍似非一事,待查。
1953.4.13 24.金花姐起義 《明太祖實錄》二三,吳元年四月,“乙卯,中書平章政事俞通海卒&hellip&hellip元季汝颍盜起,有金花小姐者亦以妖術惑衆,聚兵江淮,人多應之,通海父子亦操戈起田間,從其徒李普勝,及金花小姐敗(原有“小”字),通海以舟泊巢湖”。
25.毛葫蘆 《明太祖實錄》三二,“(洪武元年五月癸酉)大将軍徐達&hellip&hellip又遣指揮王臻總虎贲振武骠騎通州各衛将士往虢州等處取毛葫蘆山寨。
毛葫蘆者,初南陽鄧州等處義兵萬戶府募土人為兵,因其自相團結,故号曰毛葫蘆”。
36.28.1 26.黃衫軍 《新元史》二二六《徐壽輝傳》:“(至正)十二年&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袁州複為(歐)普祥所據,彭瑩玉(袁州妖僧,用泉水治病多愈。
)陷瑞州,陳普文陷吉安,閏三月,泰和州達魯花赤達裡麻失理複吉安,達裡麻失理所部号黃衫軍,(徐)壽輝兵畏之。
” 27.元末民兵服飾 《明太祖實錄》卷二,“乙未春正月戊午朔,滁師乏糧,諸将謀所向&hellip&hellip子興命定計,上曰:&lsquo&hellip&hellip今欲謀所向,惟和陽可圖,然其城小而堅,可以計取,難以力勝。
&rsquo子興曰:&lsquo何如?&rsquo上曰:&lsquo向攻民寨時,得民兵号二,其文曰廬州路義兵,今拟置三千選勇敢士椎髻左衽,衣青衣,腹背懸之徉為彼兵,以四橐駝載賞物驅而行,使人聲言廬州兵送使者入和陽賞赍将士,和陽兵見之必納無疑,因以绛衣兵萬人繼其後,約相距十餘裡,俟青衣兵薄城舉火為應,绛衣兵即鼓行而趨,取之必矣。
&rsquo子興曰:&lsquo善。
&rsquo” 28.10.21 28.宋末帝系與傳說 宋太祖&mdash&mdash德昭&mdash&mdash(中經七世)&mdash&mdash榮王希瓐(太祖九世孫,與孝宗同輩)&mdash&mdash理宗 福王&mdash&mdash 韓林兒劉福通等以宋丞相陳宜中嘗自占城歸,雲帝昺入倭,随聲附之稱林兒為徽宗九世孫,生海外得還,當主中國。
(見王崇武《論明太祖起義及其策略之轉變》。
見《史語所集刊》十本一分。
)徽宗九世孫當帝昺之孫,不雲昺之孫而雲徽宗九世孫者,以人民念之者衆也,然而忘南宋孝宗以後一支已非太宗、徽宗一系,而理宗一支更非孝宗、光宗一系也。
據《草木子》卷三《克謹篇》劉福通等立韓林兒傳檄雲“韫玉玺于海東,取精兵于日本”,亦謂林兒為宋後,歸自海外也。
31.9.28 29.元末之義兵 《明史》一百二十四《擴廓帖木兒傳》:“汝颍盜起,中原大亂,元師久無功,至正十二年察罕(帖木兒)起義兵,戰河南、北,擊賊關中、河東,複汴梁,走劉福通,平山東,降田豐,滅賊幾盡。
” 又,“(李)思齊,羅山人,與察罕同起義兵,齒位略相埒”。
《明史》一百二十四《陳友定傳》:“福清人,徙居汀之清流,世業農,為人沉勇喜遊俠,鄉裡皆畏服,至正中,汀州府判蔡公安至清流募民兵,讨賊,友定應募,公安與語奇之,使掌所募兵&hellip&hellip讨平諸山寨&hellip&hellip連破賊,悉複所失郡縣&hellip&hellip于是友定盡有福建八郡之地。
” 《新元史》二百二十《察罕帖木兒傳》:“幼笃學,應進士舉,有時名&hellip&hellip至正十一年盜發汝颍,不數月江淮各路皆陷,朝廷征兵讨賊無功,十二年察罕帖木兒乃起義兵,從者數百人,與信陽羅山人李思齊合兵,複羅山。
” 《新元史》二百二十《附李思齊傳》:“李思齊,羅山人,與察罕帖木兒同舉義兵,克複羅山。
有司奏其功授思齊縣尹&hellip&hellip” 又《附魏賽音不花傳》:“至正間紅巾賊起,募義勇禦之,以衆屬察罕帖木兒。
” 又《附關關傳》:“察罕帖木兒舉兵,關關募義勇萬餘人附之,授招讨上百戶,佩銀符,從破賊。
” 又《附劉則禮傳》:“明兵入京師則禮兵潰,率麾下百餘人壁易州龍居山間道谒擴廓帖木兒于大同。
時将作院使田邁魯團結沿山民寨,留則禮共守&hellip&hellip” 《明史》一二四《陳友定傳》:“元末所在盜起,民間起義兵保障鄉裡,稱元帥者不可勝數,元辄因而官之,其後或去為盜,或事元不終,惟友定父子(海)死義,時人稱完節焉。
” 28.11.7&mdash28.11.12 30.元末反群盜之義軍鄉軍 《元史》四十二《順帝本紀五》:“(至正)十二年&hellip&hellip閏三月&hellip&hellip乙酉徐壽輝僞将陳普文陷吉安路,鄉民羅明遠起義兵複之。
” 又,“十二年&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癸未,建昌民戴良起鄉兵克複建昌路”。
又,“十二年&hellip&hellip是歲&hellip&hellip颍州沈丘人察罕帖木兒與信陽州羅山人李思齊同起義兵,破賊有功。
授察罕帖木兒中順大夫,汝甯府達魯花赤,李思齊知汝甯府”。
又,“十二年&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命江南行台禦史大夫納麟給宣敕,與台州民陳子由、楊恕卿、趙士正、戴甲、令其集民丁夾攻方國珍”。
《元史》四十三《順帝本紀六》:“(至正)十三年&hellip&hellip十一月&hellip&hellip是月,立義兵千戶,水軍千戶所于江西,事平,願還為民者聽。
” 《元史》四十三《順帝本紀六》:“(至正)十四年&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诏河南、淮南兩省并立義兵,萬戶府。
” 又,“十四年&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立南陽鄧州等處毛胡蘆義兵萬戶府,募土人為軍,免其差役,令讨賊自效,因其鄉人自相團結,号毛胡蘆,故以名之”。
《元史》四十四《順帝紀七》:“(至正)十五年&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聽富民願出丁壯義兵五千名者為萬戶,五百名者為千戶,一百名者為百戶,仍降宣敕牌面。
” 又,“十六年&hellip&hellip八月丙辰奉元路判官王淵等以義兵複商州,升淵同知關、商、襄鄧等處宣慰司事”。
又,“十六年&hellip&hellip十二月&hellip&hellip也先帖木兒與左江義兵萬戶鄧祖勝合兵複衡州”。
《元史》四十五《順帝紀八》:“(至正)十七年春正月&hellip&hellip辛卯命山東分省團結義兵,每州添設判官一員,每縣添設主簿一員,專率義兵以事守禦,仍命各路達魯花赤提調,聽宣慰使司節制。
” 又,“十七年&hellip&hellip是歲&hellip&hellip義兵千戶餘寶殺其知樞密院事寶童以叛降于毛貴,餘寶遂據棣州”。
(毛貴,劉福通黨。
) 蘇伯衡《蘇平仲文集》卷三《胡嘉祐傳》:“義士胡嘉祐永康人,字九祚。
永康在婺之東南,在處之西,去處之缙雲可三十裡。
元之季處屬縣寇蜂起,元帥石抹宜孫雖翦之以兵不能止也。
于是缙雲弱溪之寇應氏杜氏以乙未冬(至正十五年)溢出永康境上,殺掠以逞。
嘉祐蹵然曰:鄉鄰有急可坐視之乎?走縣曰:今(原作“令”,疑誤)欲助官殄寇。
令問安所得兵乎?對曰:募武健之士。
又問安所取錢乎?對曰:請輸家财。
令曰:善。
即歸散家财募武健亡士得千餘人而什伍之,大署其旗為義兵。
寇至辄迎擊,由是寇奪氣。
”(《四部初編》縮,41頁) 又同卷《武德傳》:“武毅将軍武德壽州安豐人,至正末江淮用兵,以材略應募為義兵百戶,累功至千戶。
”(39頁) 28.12.9 《蘇平仲文集》卷三《缪美傳》:“武毅将軍缪美壽州安豐人,歲壬辰江淮大亂,集勇士捍鄉井,推陳也先為主帥。
”(38頁。
壬辰,至正十二年) 胡翰《胡仲子集》卷九《胡義士墓表》:“至正乙未(十五年)缙雲蒻溪之寇殷氏杜氏,焰群兇以利,人入剽掠,橫殺不辜。
(胡)元祚慨然曰:&lsquo吾士皆王民,吾雖力不能為國除賊,獨忍鄉井罹其毒,束手視之耶?&rsquo走白邑,令為防禦計,散家财,集少強之丁,立保伍之法,大書其旗為義兵。
寇偵之,不敢犯。
”(129頁) 28.12.9&mdash23 王祎《王忠文公集》卷十二《福甯王尹贊》:“(至正)十二年春除福建轉運鹽使司副使,時盜賊充斥且逼州境,侯因留不行,曰:&lsquo福甯民猶吾子耳,吾忍舍之去乎?&rsquo乃募民兵訓練為備。
”(313頁) 解缙《解文毅公集》卷十二《蕭君師文墓表》:“元佐生天祐,字師文,元季傾赀奮義,保障其鄉,鄉道官軍,舉宗血戰,賊望其旌而靡。
”(敦仁堂本,13頁) 31.元末義兵之選拔 宋濂《宋學士文集》卷十一(即《銮坡後集》卷一)《追封梁國公趙公神道碑銘》:“歲壬辰(元順帝至十二年,1352)江淮俶擾,州縣簡拔枭銳為義兵,奇公勇悍選為群隊長。
”(縮印《四部叢刊》,102頁) 趙德勝,濠之鐘離人。
28.9.29 32.元末義兵之掠劫 貝瓊《清江貝先生詩集》卷一,“丙午冬十一月辟亂亭林,明年春館于楊溪邵筼谷氏,四月一日鄉兵複大起,合境之人鳥驚麏竄不知所屆,餘亦去而從之,既定而返因寫懷雲一詩。
詩曰:&lsquo茫茫新戰場,白草迷四顧;烽火連石門,我歸亦無路。
窮魚久在轍,驚鵲空繞樹。
故園今何如,猶思讀書處。
近聞遭殺戮,豈複有親故?安得附晨風,從之西南去。
&rsquo”(147頁。
丙午為至正二十六年) 28.12.9 二、元末明初之白蓮教 1.宗教色彩是東方革命運動特點 馬克思:《中國事件》(一八六二年七月七日《潑萊塞報》一八六期。
解放社本《馬恩論中國》,170&mdash176頁):“以前不久,在中國&hellip&hellip開始了革命醞釀。
(指太平天國革命)&hellip&hellip目前的運動一開始就帶有宗教色彩,但這是東方各種運動所共有的一個特點。
”(171頁) 2.元世祖禁圖谶 《元史》十三《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一年五月)乙醜,&lsquo括天下私藏天文圖谶、太乙雷公式、七曜曆、推背圖、苗太監曆,有私習及收匿者罪之。
” 案:俗傳推背圖為劉基造,其實元初已有之矣。
3.玄奘譯《法住記》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诏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九卷《史傅部》一(第一冊,十二頁,二〇三〇):“如是傳聞&hellip&hellip” 案:諸經多以“如是我聞”起句,此用“如是傳聞”起。
“諸苾刍等,雖承告示,猶複涕噎良久乃問:&lsquo我等未知世尊釋迦牟尼無上正法當住幾時?&rsquo尊者(尊者謂難提密多羅,唐言慶友)告曰:&lsquo&hellip&hellip如是乃至此洲人壽六萬歲時,無上正法流行世間熾然無息,後至人壽七萬歲時,無上正法方永滅沒&hellip&hellip至人壽量八萬歲時,獨覺聖衆複皆滅度。
次後彌勒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時瞻部洲廣博嚴淨,無諸荊棘,溪谷堆埠,平正潤澤,金沙覆地,處處皆有清池茂林,名花瑞草,及衆寶聚,更相輝映,甚可愛樂,人皆慈心,修行十善。
以修善故,壽命長遠,豐樂安隐,士女殷稠,城邑鄰次,雞飛相及,所營農稼,一種七獲,自然成實,不須耘耨。
諸仁者于彼時中,國界莊嚴,有情果報,陳之難盡。
&rsquo”(12&mdash14頁) 1954.9.28 4.彌勒佛降世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彌勒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時&hellip&hellip人皆慈心,修行十善,以修善故,壽命長遠,豐樂安隐,士女殷稠,城邑鄰次,雞飛相及,所營農稼,一種七獲,自然成實,不須耘耨。
” 《元史》二十九《泰定帝紀》:“(泰定二年,1325,六月)息州氏趙醜厮、郭菩薩,妖言彌勒佛當有天下,有司以聞。
”(24頁) 《元史》三十九《順帝紀》:“(至元三年,1337,二月)汝甯獻所獲棒胡彌勒佛小旗,僞宣敕,并紫金印、量天尺。
” 《元史》四十二《順帝紀五》:“(至正十一年,1357,五月)初,辛亥穎州妖人劉福通為亂,以紅巾為号,陷穎州。
初,灤城人韓山童(祖父以白蓮會燒香惑衆至山童)倡言天下大亂,彌勒佛下生,河南及江淮愚民皆翕然信之。
”(7頁) 清黃育楩(字壬谷,道光時人)《破邪詳辨》卷一:“燃燈佛後,有釋迦佛接續傳燈,釋迦佛後有彌勒佛接續傳燈。
”(李世瑜《現在華北秘密宗教》,33頁引) 《光緒畿輔通志》一三二,“白蓮邪教,起自元末紅巾之亂,其教以&lsquo真空家鄉,無生父母&rsquo,八字為真言”。
(李世瑜書,33頁引) 1953.2.9 5.隋代的彌勒信仰 《通鑒》一八一,隋炀帝大業六年(610),春正月癸亥朔,“未明三刻,有盜數十人,素冠練衣,焚香持華,自稱彌勒佛,入自建國門。
(注:&lsquo釋氏之說,以為釋迦佛衰謝,彌勒佛出世,故盜稱之以為奸。
建國門蓋東都皇城端門也&hellip&hellip《考異》曰:“雜記在五年正月,又雲&lsquo三百人&rsquo,今從《隋書》。
”&rsquo)監門者皆稽首。
既而奪衛士仗,将為亂;齊王暕遇而斬之,于是都下大索。
連坐者千餘家”。
案:佛教說法,燃燈佛衰謝,釋迦佛出,釋加佛衰謝,則彌勒佛出世。
6.白雲宗、白蓮宗 白蓮宗為佛教支流,信仰彌勒淨土,為念佛宗之一派。
起于南宋之初,教主茅子元,有紀分天台宗谶法。
半僧半俗性質的禁欲主義的淨業團體。
是一個秘密結合,自來全認為外通異端。
後來因統治階級的壓迫,更成了不平分子反壓迫的組織。
據《佛祖統紀》四十七卷,最初戒殺,戒飲,斷蔥乳,起于廬山白蓮社。
每晨誦忏悔經偈。
白雲宗亦始于宋,為半僧半俗之通俗宗教,禁葷酒食菜。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3)已禁止。
重松俊章《初期の白蓮教に就いて》,《市村博士紀念東洋史論叢》。
元孛術魯羽中《菊潭集》(江陰缪氏藕香零拾本)二《平章政事尚公神道碑》:“南方學浮圖氏号白雲宗者,發而妻子田宅,愚民,讬祝厘,逭徭賦&hellip&hellip衆數十萬。
”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十五《左右司郎中蘇公墓碑》:“浙西白雲宗,強梁富人,相率出厚赀,要權貴,稍依傍釋教,立官府部署其人。
” 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十一《平章政事高公神通道碑》:“浙西豪民,即所居為佛廬,舉家度為僧尼,号其教曰白雲宗。
” 《元史》二十四《仁宗紀》:“白雲宗總攝所統江南為僧之有發者,不養父母。
避役損民。
”(5頁,皇慶元年,1312) 《元史》二十六《仁宗紀三》:“白雲宗總攝沈明仁,強奪民田二萬頃,诳誘愚俗十萬人,私賂近侍,妄受名爵。
”(17頁,延佑六年,1319) 1953.2.8 7.元初白蓮會 《元典章》三十二《禮部五·陰陽學》:“至元十八年(1281)三月,中書省咨,刑部呈奉省判,禦史台呈,行台咨:都昌縣賊首杜萬一等指白蓮會為名作亂。
照得江南見有白蓮會等名目,五公符、推背圖、血盆及應合禁斷天文圖書一切左道亂衆之術,拟合欽依禁斷&hellip&hellip相應都省行天下禁斷拘收發來施行。
”(14&mdash15頁) 《元典章》三十三《禮部六·白蓮教條》:“長生天氣力裡,大福蔭護助裡,皇帝聖旨裡,行省禦史台官人每根底,宣慰司廉訪司官人每根底,軍官每根底,軍人每根底,城子裡達魯花赤官人每根底,和尚頭目每根底,衆百姓每根底,宣谕的聖旨,舍利堅八哈失耶舍思班教奏,建甯路後山有的白蓮都掌教,報恩堂,在先完澤笃皇帝(成宗鐵穆耳,世祖之孫)與了聖旨來,沈王益知禮布花将引蕭覺貴皇帝(指仁宗,見下3&mdash4頁)潛邸時分獻來,後頭不理會得佛法的人每教門沮壞了,有他每合納的稅糧依體例(法律)與了,自己氣力鈔化蓋來的佛堂常川念經與上位祈福祝壽做好事有麼道奏來。
如今這佛堂做報恩萬壽堂者,甲乙住持坐者,屬這報恩萬壽堂的複一堂,清應堂各處田地裡,但有的做好事蓮堂管民達魯花赤官人每提調,休教沮壞者,合納的稅糧依先體例裡更當者,不揀什麼差發休要者,不揀是誰休占做下院者,麼道這都掌教性空普慧居士蕭覺貴根底執把聖旨與了也,但屬這的每蓮堂,水工,人口,頭疋,園林,碾磨,店舍,鋪席,解典庫,浴堂,船隻,不揀什麼,他每的休奪要者,休倚氣力者,這般宣谕了呵。
别了的人每不怕那什麼更這的每倚着這般道來,麼道含納的稅糧不納不幹礙自己的田地隐藏着,沒體例的勾當做呵,他每不怕那聖旨,牛兒年九月初二日大都有時分寫來。
”(12頁) 案:此诏隻稱牛兒年不著年号,文内既稱完澤笃皇帝當在成宗(1307)之後,《元典章》所收文獻截至英宗即位(1321)止,則應在其前。
中間惟武宗、仁宗兩帝,而武宗未嘗為太子,與文内“皇帝潛邸時分”之言似相近,但武宗以懷甯王總兵北邊,常在軍旅,且在位四年亦無建醜之歲。
仁宗在武宗時以皇弟為太子,此潛邸或指太子非沈王也。
仁宗皇慶二年(1313)歲次癸醜,所謂牛兒年當指其時。
武宗于大德十一年(1307)六月“戊午進封高麗王王昛為沈陽王,加太子太傅,驸馬都尉”(卷22,2頁),益知禮布花待考。
《宗室世系表》(107)、《諸王表》(108)王昛、王章、王暠祖孫外,别無封沈王者。
武宗時王昛不在中國,至大二年(1309)三月有“令高麗王(王章)從太後之五台山”(《元史》二十三《武宗紀》)之文,則所謂沈王似指王章,章于延佑六年1319封沈王,時代相合。
《仁宗紀》稱其“通達儒術,妙悟釋典”。
(《元史》二十六,19&mdash20頁) 據上兩條至元十八年(1281)曾禁斷白蓮會,皇慶二年(1313)又弛禁。
都昌縣,今江西都昌縣。
建甯路,今福建建瓯縣。
1954.9.12 8.明玉珍在蜀行彌勒法 《明太祖實錄》十六,丙午(1366)二月,“明玉珍卒&hellip&hellip壬寅(1362)春三月己酉,玉珍遂稱帝,國号大夏,紀年天統。
立子升為太子。
仿周制,設六卿&hellip&hellip去釋老教,而專奉彌勒法”。
(3/16/6) 9.明初的白蓮教 《太祖實錄》洪武六年(1373)四月丙子,“湖廣羅田縣妖人王佛兒自稱彌勒佛降生,傳寫佛号惑人,欲聚衆作亂,官軍捕斬之”。
洪武十九年(1386)年五月戊辰,“妖僧彭玉琳與新淦縣民楊文、曾尚敬等謀作亂,事覺伏誅。
玉琳福建将樂縣陽門庵僧,初名全無用,行腳至新淦,自号彌勒佛祖師,燒香聚衆,作白蓮會”。
洪武二十年(1387)六月丁酉,“袁州府宜春縣民李某妄稱彌勒佛,發九十九等紙号,因聚衆謀作亂”。
《太宗實錄》永樂四年1406年九月丙子,“湖廣蕲州廣濟縣妖僧守座,聚男女立白蓮社,毀形斷指,假神扇惑,事覺,官捕誅之”。
1954.9.29 10.明教會 “《述》曰:嘗考《夷堅志》雲:吃菜事魔,三山尤熾,為首者紫帽寬衫,婦人黑冠白服,稱為明教會。
所事佛衣白,引經中所謂白佛言世尊,取《金剛經》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以為第五佛又名末摩尼。
采《化胡經》乘自然光明道氣飛入西那玉界蘇鄰國中,降誕玉宮為太子,出家稱末摩尼,以自表證。
其經名二宗三際,二宗者明與暗也,三際者過去、未來、現在也。
大中祥符(1008&mdash1016)興《道藏》,富人林世長賂主者使編入藏。
安于亳州明道宮。
複假稱白樂天詩雲:靜覽蘇鄰傳,摩尼道可驚。
二宗陳寂默,五佛繼光明。
日月為資敬,乾坤認所生。
若論齋絜志,釋子好齊名。
以此八句表于經首。
其修持者正午一食,裸屍以葬,以七時作禮,蓋黃巾之遺習也。
”(原注:“嘗檢樂天《長慶集》,即無蘇鄰之詩,樂天知佛,豈應為此不典之詞。
”) 以上全據《大正大藏·史傳部·佛祖統紀》卷四十八,宋甯宗嘉泰二年(1202)修錄。
俟另校。
1954.9.28 11.摩尼教 摩尼教為三世紀至十四世紀歐亞兩洲流行之宗教,以宗祖摩尼Mānī;Manes得名。
乃波斯帝國薩珊王朝ゾロアスタ&mdash&mdash教分離之結果。
其教以空、地、火為三大。
三大本來有善惡二原。
善為明,惡為暗。
善神曰Zervan(明尊),惡神曰Ahriman(摩王)。
分曆史為三初、中、後三際:初際,善神與惡神相均衡;中際善神為惡神所敗,即現世也,故必設法救善神;至後際則善勝而光明到來。
據中國記載宗鑒《釋門正統》、志磐《佛祖統紀》卷三十九,摩尼教入中國當唐武後延載元年(694)。
(《東洋史辭典》八冊,84&mdash86頁) 1950.3.6 《大英百科全書》:摩尼Mani生于巴比倫曆527年,公曆215&mdash216。
摩尼教Manichaeism,摩尼教徒Manichee。
摩尼教與基督教:摩尼教義有若幹出于基督教,辯識甚難。
(whatwastheextentofKnowledgeofChristianity) 摩尼教與佛教:許多佛教簡單教義均見于摩尼教(WhetherBuddhislicclementscanalsobededetectedinManichaeism)。
摩尼教相信撒旦(Satan魔王)與上帝(God)永遠同存。
(字典) 1954.9.25 12.摩尼教經典 《摩尼教下部贊》,日本《大正大藏經》第五十四卷《外教部》。
據大英博物館藏敦煌本唐代卷子:“一者明尊玬羅延佛作。
” 一者明尊二者智惠三者常勝四者歡喜 五者勤修六者真實七者信心八者忍辱 九者直意十者功德十一者齊心和合十二者内外俱明 莊嚴智惠具足如日名十二時圓滿功德(四冊,1274頁) “收食單偈大明使釋” 一者無上光明王二者智惠聖母佛三者常勝先意佛 四者歡喜五明佛五者勤修樂明佛六者真實造相佛 七者信心淨風佛八者忍辱日光佛九者直意廬舍佛 十者知恩夷數佛十一者齊心電光佛十二者惠明莊嚴佛 身是三世法中王開揚一切秘密事二宗三際性相相義悉能顯現無疑滞(四冊,1274頁) 《大正大藏》五十四卷《外教部》第四冊: 《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一卷(據大英博物館藏燉煌唐寫本)開元十九年(731)六月八日大德拂多誕奉诏集賢院譯《托化國土名号宗教第一》:“按波斯婆毗長曆自開辟初有十二辰掌分年代,至第十一辰名讷管代二百二十七年釋迦出現,至第十二辰名魔謝管代五百二十七年,摩尼光佛誕蘇鄰國跋帝王宮,金薩健種夫人滿豔之所生也。
婆毗長曆當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二月八日而生&hellip&hellip摩尼之後,年垂五九,我法當盛者。
五九四十五,四百五十年,教合傳于中國,至晉太始二年(266)正月四日乃息化,身還歸真寂。
教流諸國,接化蒼生。
從晉太始至今開(元)十九歲計四百六十年,證記合同。
” 形相儀第二&hellip&hellip 經閣儀第三&hellip&hellip 五級儀第四&hellip&hellip 寺宇儀第五&hellip&hellip 出家儀第六&hellip&hellip 初辯二宗 求出家者,須知明暗各宗,性情懸隔,若不辯識,何以修為? 次明三際:一初際,二中際,三後際。
初際者,未有天地,但殊明暗,明性智慧,暗性愚癡,諸所動靜,無不相背。
中際者,暗既侵明,恣情馳逐,明來入暗,委質推移,大患厭離,于形體火宅,願求于出離,勞身救性,聖教固然,既妄為真,孰敢聞命,事須辯析,求解脫緣。
後際者,教化事畢,真妄歸根,明既歸于大明,暗亦歸于積暗,二宗各複,兩者交歸。
次觀四際法身(下辟)。
(1280&mdash1281頁) 1954.9.25 13.大明教 宋濂《芝園續集》卷四《故岐甯衛經曆熊府君墓銘》:“明年(1368)改元洪武&hellip&hellip立浙江提刑按察司,以君為佥事&hellip&hellip分部台溫。
溫有邪師曰大明教,造飾殿堂甚侈,民之無業者鹹歸之,君以其瞽俗眩世,且名犯國号,奏毀之,官沒其産而驅其衆為農。
”(《四部叢刊》初編縮印本,第473頁) 14.道家三境 《雲笈七籖》 初教洞神神寶神寶君治&lsquo太清境&rsquo 中教洞玄靈寶靈寶君治&lsquo上清境&rsquo 上教洞真天寶天寶君治&lsquo玉清境&rsquo 15.新道教與地主階級 劉祖謙《重陽仙迹記》:“師鹹陽人,姓王氏,名喆,字知明,重陽其号,美須髯,目長于口,形質魁偉,任氣好俠,少讀書,系學籍,又隸名武選。
天眷初,以财雄鄉裡,歲饑,人多殍亡。
有盜盡劫其資,一日物色得盜,終不之問,遠近以為長者。
正隆己卯(四年,1159)忽遇至人于甘河,以為可教,密付口訣,又飲以神水,自是斷淨諸緣,同塵萬有,佯狂垢污,人益叵測。
”(引自陳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13頁) 案:王喆生于宋政和二年(1112),金天眷元年即宋紹興八年(1138),年二十七歲;正隆四年即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四十八歲。
劉祖謙《重陽仙迹記》:“大定丁亥夏(七年,1167)焚其居,人争赴救,師婆娑舞于火邊,且作歌以見意。
诘旦東邁,往達甯海,首會馬钰于怡老亭,馬亦儒流中豪傑者,與其家人孫氏俱執弟子禮。
”(陳,13頁) 《吳草廬集》二十六《天寶宮碑》:“其宮之道士合辭言曰:&lsquo吾教之興,自金人得中土時,有劉祖師(劉德仁)避俗出家,絕去嗜欲,屏棄酒肉,勤力耕種,自給衣食,耐艱難辛苦,樸儉慈闵,志在利物,戒行嚴潔,一時翕然宗之。
&rsquo”(陳,64頁) 《道園學古錄》五十《真大道教第八代崇玄廣化真人嶽公之碑》:“金有中原,豪傑奇偉之士,往往不肯嬰世故,蹈亂離,辄草衣木食,或徉狂獨往,各立名号,以自放于山澤之間。
當是時師友道喪,聖賢之學湮泯澌盡,惟是為道家者。
多能自異于流俗,而又以去惡複善之說勸諸人,一時州裡田野各以其所近而從之。
受其教戒者,風靡水流,散于郡縣,皆能力耕作,治廬舍。
聯絡表樹,以相保守,久而未之變也。
國朝之制(指元朝),凡為其教之師者,必得在禁近,号其人曰真人,給以印章,得行文書視官府。
而真大道教者,則制封無憂普濟開微洞明真君劉德仁之所立也。
” 《宋學士文集》五五《書劉真人事》:“劉真人德仁,滄州樂陵人&hellip&hellip真人乃取所授書,敷繹其義,以示人。
一曰&hellip&hellip二曰忠于君,孝于親,誠于人,辭無绮語,口無惡聲&hellip&hellip四曰遠勢力,安貧賤,力耕而食,量入為用&hellip&hellip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學者宜世守之。
金大定初(大定元年為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诏居京城天長觀,賜号東嶽真人,傳其道者幾遍國中。
”(陳,66頁) 案:據此可知真大道教為金入中原後,不願遷移(蹈亂離)之小地主、富農(力耕作治廬舍)逃避外族之統治(聯絡表樹,以相保守)的組織,但不久即為金人所利用(大定初诏居京城)。
陳垣《新道教考》:“太一之祠,自古有之,然以太真名教則自蕭抱珍始。
史不言抱珍為何許人,抱珍,汲郡人也。
” 《元史·釋老傳》二百二:“若夫天下寺院之領于内外宣政院,曰禅,曰教,曰律,則固各守其業,惟所謂白雲宗,白蓮宗者,亦或頗通奸利雲。
” 又,“真大道教者,始自金季道士劉德仁之所立也。
其教以苦節危行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苟侈于己者也。
五傅而至郦希誠,居燕城天寶宮,見知憲宗,始名其教曰真大道”。
(13&mdash14頁) 《元史》二百二《釋老傳》:“太一教者,始金天眷中,道士蕭抱珍傳太一三元法箓之術,因名其教曰太一。
” 1952.6.12 16.元末起義軍的宗教信仰 北宋亡,河北淪陷,一部分不願為金人用者創為新道教,如全真教、真大道教、太一教三教是也。
三教與正一道教不同,據陳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所載,三教之人多出于讀書人,多半是地主階級,餘意其創教雖以“刻苦自勵,淡泊寡營”為主(以此故能不事外族),但意仍在保持自己階級的财産(雖好施與,但以之為結納之媒耳),是以一二傳遂不能自持,入元成為貴盛。
以此故也。
三教既為地主階級之知識分子,自不能與人民接近,又降于敵,故民間信仰者不是三教,而為另一種反對民族壓迫階級壓迫的人民宗教,劉福通、韓林兒是也。
元末農民起義不能由三教領導以此。
臆說,待證。
1952.5.16 三、山東燕南之亂 1.元末之喪亂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滅宋(1279),至順帝至元三年,廣東、福建、湖南、山東、燕南各處賊起(1337),凡五十九年。
至至正二十八年(1368)徐達入大都,凡九十年。
計山東燕南起兵三十二年而國亡。
自滅宋(1279)至順帝至正八年(1348)方國珍起兵,凡七十年。
東南起兵後二十年而國亡。
元末喪亂可分二期:前期為朱光卿、棒胡、韓法師&hellip&hellip諸人。
自至元三年(1337)至至正八年(1348),各地蜂起,難以撲滅。
後期為方國珍、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諸人,自至正八年(1348)至元亡(1368)。
兵力已繳,賊勢甚盛,遂至于亡。
2.山東燕南之亂 (1)《元史》三十九《順帝本紀》:“至元(1337)三年春正月癸卯,廣州增城縣民朱光卿反&hellip&hellip僞稱大金國,改元赤符,命指揮狗劄裡、江西行省左丞沙的讨之。
”(七月捕之。
) (2)又,“(至元三年,1337)二月壬申朔,日有食之,棒胡反于汝甯信陽州。
棒胡本陳州人,名閏兒,以燒香惑衆,妄造妖言作亂。
破歸德府鹿邑,焚陳州,屯營于杏岡,命河南行省左丞慶童領兵讨之”。
(四年四月執之。
) (3)又,“(至元三年,1337)四月辛卯合州(今四川)大足縣民韓法師反,自稱南朝趙王”。
(4)又,“(至元四年,1338)六月,辛巳袁州(今江西)民周子旺反,僭稱周王,僞改年号,尋擒獲”。
(5)又,“(至元四年六月,1378)是月&hellip&hellip漳州路南勝縣民李志甫反,圍漳城&hellip&hellip诏江浙行省平章别不花總浙閩、江西、廣東軍讨之”。
(六年三月平之。
) (6)又,“(至正元年)四月丁醜,道州土賊蔣丙等反,破江華縣,掠明遠縣”。
A.《元史》三十九《順帝本紀》,至元三年(1337),“四月己亥惠州歸善縣民聶秀卿、譚景山等造軍器,拜戴甲為定光佛,與朱光卿相結為亂”。
B.又,”八月&hellip&hellip辛巳,京畿盜起”。
(7)《元史》四十《順帝本紀》,至正元年(1341)“十一月丙子,道州路賊何仁甫等反”。
(8)又,“(至正元年十一月,1341)庚子&hellip&hellip猺賊寇邊(湖廣猺賊唐大二等,凡二百餘寨,其将有蔣丙、何仁甫等)诏湖廣行省平章政事鞏蔔班總兵讨平之”。
(9)又,“(至正元年十二月,1341)山東燕南強盜縱橫至三百餘處,選官捕之”。
以下接“元末群雄”卡片。
3.元末擾亂 郎瑛《七修類稿》卷上《國事類》“元末擾亂”條:“至正初,伯顔變亂舊章,遂有江西(明本作“江西遂有”)朱光卿,廣東羅天麟、陳積萬,湖廣吳天保,浙東方國珍相繼煽動。
又賈魯開河,生民嗷嗷,石人之事興,則韓林兒、徐壽輝,芝麻李三枝起而蔓延天下。
若福建陳友定、懷慶周全、臨川鄧忠、安陸俞君正、浙西張士誠、陝西金花娘子、江西歐道人、襄陽莽張、嶽州撥張、安慶雙刀趙、濠州孫德崖,紛紛不一,皆東南之賊也。
長淮以北,則山東又有王信、陝西李思齊、隴西李思道、太原王保保、汴梁元太子,此多元之将臣,各據地互相殺戮,天兵臨之或降或遁矣。
” 案:以下分舉方國珍、張士誠、陳友諒、韓山童、徐壽輝、劉福通、倪文俊、芝麻李、明玉珍始末,不具錄。
又有“本朝取天下先後”一條。
《元史紀事本末》卷二五《察罕帖木兒克複之功》,張溥曰:“元順帝即位之四年,廣東朱光卿、河南棒胡、四川韓法師等兵起。
其後漳州李志甫、袁州周子旺、湖廣蔣丙、汀州羅天麟與燕南山東群盜所在縱橫。
” 元末初起兵之人 續表 28.11.3 4.元末群雄 《元史》四十《順帝紀三》:“至正元年(1341)&hellip&hellip十二月&hellip&hellip山東、燕南強盜縱橫至三百餘處,選官捕之。
” 《元史》四十一《順帝紀四》:“(至正)四年(1344)&hellip&hellip七月&hellip&hellip益都瀕海鹽徒郭火你赤作亂。
” 又,“(至正)六年(1346)&hellip&hellip三月辛未,盜扼李開務之閘河,劫商旅船”。
又,“(至正六年)三月&hellip&hellip戊申,京畿盜起&hellip&hellip山東盜起”。
又,“六年&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象州盜起”。
又,“六年&hellip&hellip六月己酉,汀州連城縣民羅天麟、陳積萬叛,陷長汀縣”。
又,“六年&hellip&hellip十月,思、靖猺寇犯武岡”。
《元史》四十一《順帝紀四》:“(至正)六年(1346)&hellip&hellip十一月&hellip&hellip靖州猺賊吳天保陷黔陽。
”天保勢最盛,擊破多城。
又,“六年&hellip&hellip十二月&hellip&hellip壬寅,山東、河南盜起”。
又,“七年(1347)&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山東盜蔓延濟甯、滕、邳、徐州等處”。
又,“七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臨清、廣平、灤河等處盜起,遣兵捕之。
通州盜起”。
又,“七年(1347)&hellip&hellip九月&hellip&hellip集慶路盜起”。
又,“七年&hellip&hellip十月&hellip&hellip西番盜起,凡二百餘所”。
又,“七年(1347)&hellip&hellip十一月&hellip&hellip沿江盜起,剽掠無忌,有司莫能禁”。
又,“八年(1348)&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遼東鎖火奴反,詐稱大金子孫,水達達路脫脫禾孫唐兀火魯火孫讨擒之”。
《元史》四十一《順帝紀四》:“(至正)八年(1348)&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壬寅,土番盜起。
” 又,“八年&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福建盜起”。
又,“八年(1348)&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辛酉,遼陽兀顔撥魯歡妄稱大金子孫,受玉帝符文,作亂,官軍讨斬之”。
又,“八年(1348)&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丁醜,遼陽董哈刺作亂”。
又,“八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海甯州沭(沐)陽縣等處盜起”。
又,“八年(1348)&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廣西峒賊乘隙入寇”。
又,“八年(1348)&hellip&hellip十一月&hellip&hellip台州方國珍為亂,聚衆海上”。
《元史》四十二《順帝紀五》:“(至正)十一年(1351)&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辛亥穎州妖人劉福通為亂,以紅巾為号,陷穎州。
初,栾城人(河北省中部)韓山童祖父,以白蓮會燒香惑衆,谪徙廣平(河北省南)永(年)縣。
至山童,倡言天下大亂,彌勒佛下生,河南及江淮愚民皆翕然信之。
福通與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郁、王顯忠、韓咬兒複鼓妖言,謂山童實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國主。
福通等殺白馬、黑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為亂,事覺,縣官捕之急,福通遂反。
山童就擒,其妻楊氏,其子韓林兒,逃之武安。
” 《元史》四十二《順帝紀五》:“(至正)十一年(1351)&hellip&hellip八月&hellip&hellip丙戌,蕭縣李二及老彭、趙君用攻陷徐州。
李二号芝麻李,與其黨亦以燒香聚衆而反。
” 又,“十一年(1351)&hellip&hellip八月&hellip&hellip蔪州羅田縣人徐貞一,名壽輝,與黃州麻城人鄒普勝等,以妖術陰謀聚衆,遂舉兵為亂,以紅巾為号”。
《元史》四十二《順帝紀五》:“(至正)十一年&hellip&hellip十一月&hellip&hellip甲戌,江西妖人鄧南二作亂,攻瑞州。
” 又,“十二年(1352)&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甲申,鄒平縣馬子昭為亂”。
又,“十二年&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辛醜,鄧州賊王權、張椿陷澧州”。
又,“十二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丙辰,江西宜黃賊塗佑與邵武建甯賊應必達等攻陷邵武路”。
又,“十二年&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丙寅,紅巾周伯顔陷道州”。
又,“十二年(1352)&hellip&hellip七月&hellip&hellip庚辰饒徽賊犯昱嶺關,陷杭州路”。
《元史》四十二《順帝紀五》:“(至正)十二年(1352)&hellip&hellip七月&hellip&hellip己醜,湘鄉賊陷寶慶路。
” 又,“十二年&hellip&hellip八月&hellip&hellip是月&hellip&hellip安陸賊将俞君正複陷荊門州,&hellip&hellip賊将黨仲達複陷嶽州”。
《元史》四十三《順帝紀六》:“(至正)十三年(1353)&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乙未,泰州白駒場亭民張士誠及其弟士德、士信為亂,陷泰州及興化縣,遂陷高郵,據之,僭國号大周,自稱誠王,建元天佑。
” 《元史》四十四《順帝紀七》“(至正)十五年(1355)&hellip&hellip二月己未,劉福通自砀山夾河迎韓林兒至,立為皇帝,又号小明王,建都亳州,國号宋,改元龍鳳&hellip&hellip” 又,“十五年(1355)&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是日大明皇帝起兵,自和州渡江,取太平路。
自江中妖寇倡亂之後,南北郡縣多陷落,故大明從而取之”。
《元史》四十四《順帝紀七》:“(至正)十六年(1356)&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丙申,倪文俊陷常德路。
”(徐壽輝部下) 《元史》四十五《順帝紀八》:“(至正)十七年&hellip&hellip九月&hellip&hellip是月&hellip&hellip倪文俊謀殺其主徐壽輝,不果,自漢陽奔黃州,壽輝僞将陳友諒襲殺之,友諒遂自稱平章。
”此條文字不明,友諒殺者誰耶? 又,“十七年(1357)&hellip&hellip是歲&hellip&hellip倪文俊陷川蜀諸郡,命僞元帥明玉珍守據之。
趙君用及彭大之子早住同據淮安;趙僭稱永義王,彭僭稱魯淮王”。
又,“十九年(1359)&hellip&hellip十二月&hellip&hellip陳友諒以江州為都,迎僞主徐壽輝居之,自稱漢王”。
《元史》四十五《順帝紀八》:“(至正)二十年(1360)&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陳友諒殺其僞主徐壽輝于太平路,遂稱皇帝,國号大漢,改元大義,已而回駐于江州。
” 《元史》四十六《順帝紀九》(至正)二十三年(1363)春正月壬寅朔,四川明玉珍僭稱皇帝,建國号曰大夏,紀元曰天統。
此八頁上接“元末湖廣山東燕南之亂”卡片。
5.元末群雄之别稱 北鎖紅軍《新元史》二二五《韓林兒傳》:“布王三起兵陷鄧州、南陽,以應(劉)福通,号北鎖紅軍。
”(事在至正十一年十二月) 南鎖紅軍《新元史》二二六《徐壽輝傳》:“(至正)十二年,竹山孟海馬起兵,陷襄陽、荊門以應(徐)壽輝,号南鎖紅巾。
” 白軍《新元史》二二六《陳友諒傳》:“(至正)二十一年,(陳)友諒改元大定。
是時,江西諸路惟熊天瑞據贛州,為(陳)友諒固守。
群盜附(陳)友諒者,樹白幟号為白軍;降于吳(朱元璋)者,則易紅幟,号為紅軍;日夜相攻,死亡無算。
” 黃包頭軍《明太祖實錄》卷四(第一冊),丙申六月庚戌朔,“壬申降人陳保二叛降于張士誠。
&hellip&hellip(陳)保二常州奔牛壩人,初聚衆以黃帕首,号黃包頭軍,湯和等兵下鎮江,徇奔牛呂城,(使)保二以衆降至是複叛”。
(3頁) 青軍張明鑒&hellip&hellip以青為号,名青軍,人呼萬一片瓦。
見《太祖實錄》卷五。
青軍韓林兒部下李喜喜白不信入蜀,号為青軍,後降明玉珍。
見《新元史》222。
青軍趙普勝至正十七年挾青軍攻餘阙于安慶。
見《新元史》218《餘阙傳》。
青衣軍義軍著青衣,腹背各有兵号。
見《太祖實錄》二。
黃衫軍元泰和州達裡麻失理所部号黃衫軍。
見《新元史》226《徐壽輝傳》。
6.元末群雄之系統 37.10.10 7.元末群雄之出身 方國珍世以販鹽浮海為業,後入海聚衆為盜(《明史》123)。
徐壽輝販布為業,元末盜起,鄒普勝等奇其狀貌,遂推為主(《明史·陳友諒傳》)。
郭子興父以日者術言禍福,得妻緻富,子興任俠喜賓客(《明史》本傳)。
韓山童嘗為童子師,人稱為韓學究(《新元史》225傳)。
山童之祖以白蓮會惑衆谪廣平永年縣(《元史》42《順紀》)。
韓林兒先世以白蓮會燒香惑衆(《明史》本傳)。
劉福通妖人(《明史》,《元史·順紀》),當亦燒香惑衆之流。
熊天瑞樂工(《明太祖實錄》十五)。
陳友諒漁家子,少讀書,略通文義,為縣小吏(《明史》123本傳)。
倪文俊世以漁業居黃州黃陵,号蠻子(《草木子》三)。
張士誠以操舟運鹽為業,緣私作奸(《明史》本傳)。
明玉珍隋州鄉民,與父老團結千餘人屯青山。
隋州農家子(《明太祖實錄》)。
李二即芝麻李,燒香聚衆。
(《元史·順紀》)農人(見《新元史》225)。
8.明初諸人年歲 《明太祖實錄》: 庚子(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丁亥朔。
閏五月丙辰朔,“(花)雲懷遠人&hellip&hellip歲癸巳(十三年,1353),谒上于臨濠,上奇之&hellip&hellip至是死于難,年三十九”。
(第一冊,卷八,4頁) 壬寅(二十二年,1362)二月丁醜朔,“(胡)大海,字通甫,泗之虹縣人。
上駐兵滁陽,杖策谒軍門,一見語合,遂居前鋒”。
(2/10/3)。
壬寅七月甲辰朔,“丙辰平章邵榮、參政趙繼祖謀反伏誅。
榮祖勇善戰,與上同起兵濠梁,上待之甚厚”。
(2/11/3) 癸卯(至正二十三年,1363)八月丁酉朔。
壬戌“(陳)友諒&hellip&hellip中流矢&hellip&hellip死&hellip&hellip死時年四十四”。
(2/13/2) 乙巳(至正二十五年,1365)六月戊子朔,“壬子,參軍胡深&hellip&hellip字仲淵,處之龍泉人&hellip&hellip至是遇害,年五十二”。
(3/15/11) 丙午(至正二十六年,1366)二月癸醜朔,“是月&hellip&hellip明玉珍卒&hellip&hellip壽三十六”。
(3/15/5&mdash7) 吳元年(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甲戌朔,“己醜&hellip&hellip上欲全(張)士誠,而士誠竟自缢死&hellip&hellip死時年四十七”。
(4/20/7) 洪武二年(1369)十月壬戌朔,庚午,“(常)遇春濠州懷遠人,世業農&hellip&hellip歲壬辰(至正十二年1352)&mdash&mdash年二十三&hellip&hellip洪武二年&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以疾卒。
時年四十”。
(9/46/10) 洪武三年(1370)五月己醜朔,丁酉,“(孫)興祖濠州人&hellip&hellip初從上取和陽,在行伍中無知者&hellip&hellip至是從大将軍(徐達)北伐,以戰死,年三十五”。
(10/52/5) 洪武十五年(1382)七月戊申朔,“是月&hellip&hellip宣德候金朝興卒。
朝興廬州府巢縣人,&hellip&hellip歲乙未(至正十五年,1355)來歸,&hellip&hellip至是征雲南卒于會川,年五十二”。
(21/146/8) 洪武十五年十二月乙亥朔,“封中軍都督佥事李新為崇山侯。
诏曰&lsquo&hellip&hellip咨爾&hellip&hellip李新與朕同裡闬,當起義之初即委身來附&hellip&hellip&rsquo”(21/150/6&mdash7) 又,“(李)新鳳陽人,歲癸巳(至正十三年,1353)從上起兵&hellip&hellip” 《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六十八,洪武十七年十一月甲子朔,癸酉,“鞏昌侯郭子興卒。
子興,臨濠人。
生有臂力,善騎射,歲癸巳(元至正十三年)從郭元帥起兵,乙未(至正十五年)從上渡江&hellip&hellip至是以疾卒,年五十四,诏追封陝國公。
谥宣武”。
(23/168/3) 案:此所謂“從郭元帥起兵”,即指另一郭子興,将士同鄉裡同姓名而不更改,亦奇事。
《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一,洪武十八年二月癸巳朔,己未,“太傅魏國公徐達薨。
達鳳陽人,家世農業&hellip&hellip年二十二值元末兵起,慨然有濟世之志。
歲癸巳,上起義于濠梁,達來谒&hellip&hellip至是薨,年五十四&hellip&hellip”(23/171/4&mdash15) 38.4.4&mdash38.5.2 9.元末從軍多良民 《明太祖實錄》二六吳元年十月甲辰,“丁巳,上宴功臣于西樓,既罷谕諸将曰:&lsquo&hellip&hellip吾起于布衣,&hellip&hellip&rsquo”(4/21/6) 又,“庚申,上以書谕元守陳州譚右丞曰:&lsquo&hellip&hellip吾聞将軍起自淮西,亦農耳,因時多事,以勇名達于四方。
&rsquo”(4/41/7) 又,庚申,“上将命諸将北伐,謂信國公徐達等曰:&lsquo&hellip&hellip予與諸公仗義而起,初為保身之謀,冀有奠安生民者出,豈意大難不解,為衆所附。
&rsquo”(2/21/7) 又,卷二八,吳元年十二月,“丁卯,上谕中書省臣曰:&lsquo徐達常遇春等克益都、濟甯、濟南、般陽諸城,&hellip&hellip今聞其亡将散卒尚有于塔山等處剽掠為民患者,中書宜榜谕之。
謂爾等昔皆良民,因世亂不得已而從軍,王師之舉,正為民驅除禍亂,使得複業。
爾等各有父母妻子祖宗丘壟,豈不因此得以休息,遂仰事俯育之心。
&rsquo”(5/24/18) 《明太祖實錄》三五,洪武元九月戊戌朔,“庚辰,上朝罷,召宿衛武臣谕之曰:&lsquo朕與爾等起布衣,曆戰陣十五六年乃得成功&hellip&hellip卿等亦思曩時在民間,視元之将帥,輕裘肥馬,氣焰赫然。
何敢望之!&rsquo”(6/31/6) 38.4.6 10.農民起義不能夠和布爾什維克相比 《斯大林與德國作家路德維希的談話》(《學習雜志》五卷三期):“(農民起義)是被壓迫階級自發暴動的表現,是農民反封建壓迫的自發起義的表現”,“他們都是皇權主義者,他們反對地主,可是擁護好&lsquo皇帝&rsquo。
”故斯大林以為不能“和布爾什維克相比。
” 列甯:“農民運動是另一種階級的運動”,“不是無産階級的鬥争”。
(漆俠《關于史可法的評價問題》,引《曆史教學》1952年第12期) 四、元末東南喪亂 1.元末東南群雄起事年表 順帝至正七年十一月甲辰,“沿江盜起,剽掠無忌,有司莫能禁”。
(《元史》41,12頁) 至正八年(1348)十一月台州黃岩方國珍兵起。
入海劫掠漕運。
未幾請降,朝廷方事姑息從其請,國珍是年又不肯赴,勢益猖獗。
掠沿海州郡。
元末颍州人(今安徽阜陽)劉福通與其黨詐言栾城人韓山童為宋徽宗八世孫(帝昺帝顯為六世孫),謀起兵,至正十一年(1351)事覺,山童被捕,福通等遽入颍州反。
據朱臯,破羅山、上蔡、真陽、确山,陷汝甯(河南)、光、息。
衆至十餘萬,時徐壽輝等起蕲黃,布王三、孟海馬等起湘漢,芝麻李起豐沛;而郭子興亦據濠應之。
時皆謂之紅軍,亦稱香軍。
十五年(1355)迎韓山童之子至亳稱帝,又号小明王,建國曰宋,建元龍鳳。
後分遣其黨分道略地。
十七年(1357)陷商州武關,(東)膠萊益都。
是年六月攻汴梁,且分軍三道,一(中路)(關先生、王士誠)趨晉冀,二(西路)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趨關中,三(東路)毛貴出山東,北犯,勢銳甚。
十八年(1358)(東路)毛貴數敗元兵,陷南皮、薊州、漷州、柳林以逼大都。
五月下汴梁,都之。
(中路)破完州、大同、興和,陷上都(今察哈爾多倫縣),轉掠遼陽抵高麗。
十九年(西路)李喜喜餘黨陷甯夏、靈武。
是時承平久,州郡皆無守備,長史聞賊來辄棄城遁;以故所至無不摧破。
然林兒本無大志,諸将在外者率不遵約束,所過焚劫至啖老弱為糧。
兵雖盛威令不行,數攻下城邑,元兵亦數從其後複之。
二十一年(1361)李喜喜、關先生等東西轉戰已多走死。
二十二年(1362)田豐、王士誠入益都,為元兵所破,林兒勢大窘。
二十三年(1363)張士誠圍安豐,林兒告急于明太祖,太祖救之而劉福通已被殺,遂以林兒歸居滁州。
明年(1364)太祖為吳王,又二年(1366)林兒卒。
僭号凡十二年。
(詳見《明史》122《韓林兒傳》) 十一年(1351)十月蕲州人徐壽輝等兵起攻蕲水及黃州路,自稱皇帝。
攻陷饒州(今江西)、信州,十二年(1352)正月陷漢陽武昌,十五年(1355)陷襄陽,十六年陷漢陽常德。
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定遠人郭子興起兵濠州(今安徽鳳陽)。
朱元璋從之。
十五年拔和州。
三月子興卒。
時劉福通迎立韓山童子林兒于亳(安徽),朱元璋用其年号。
郭子興,其先曹州人,父郭公少以日者術遊定遠,言禍福辄中&hellip&hellip子興其仲也&hellip&hellip及長任俠,喜賓客,會元政亂,子興散家資(子興家饒富)椎牛酾酒與壯士結納。
至正十二年春集少年數千人襲據濠州,太祖往從之。
”(《明史》122《郭子興傳》) 十三年(1353)五月泰州白駒場亭民張士誠起兵陷泰州、興化、高郵。
稱誠王,号大周。
十四年(1354)陷揚州、盱眙、泗州。
十六年(1356)陷湖州、松江、常州,破杭州。
十七年(1357)侵嘉興。
招安。
二十三年(1363)張士誠自稱王。
是時士誠所據,南抵紹興,北逾徐州,達于濟甯之金溝,西距汝颍濠泗,東薄海,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
士誠為人外遲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實無遠圖。
既據有吳中,戶口殷盛,漸奢縱,怠于政事,上下嬉娛,以至于亡。
太祖與陳友諒相持,友諒約士誠夾攻,而士誠欲守境觀變。
太祖既平武昌,命徐達等規取淮東。
二十七年九月破平江,士誠自缢死。
年四十七,自起至亡凡十四年。
(詳見《明史》123本傳) 十七年(1357)九月徐壽輝将陳友諒自稱平章,十八年(1358)破安慶,破龍興,盡陷江西諸處。
十九年從徐壽輝都江州。
二十年殺之。
自稱皇帝,國号漢。
江以南友諒兵最強。
明玉珍,隋州人,初降于徐壽輝,帥鬥船五十餘艘掠糧川峽間,至正十七年攻重慶下之。
二十二年(1362)稱帝,國号夏,建元天統。
玉珍素無遠略,然性節儉好學,折節下士。
立五年,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卒,年三十六。
子昇嗣,洪武四年(1371)為湯和所破降,徙高麗。
(《明史》卷123本傳) 2.《元史》列傳中所見元末群雄 《元史》一一七《寬徹普化傳》:“(至正)十一年,徐壽輝為亂起蕲黃&hellip&hellip” 《元史》一一七《帖木兒不花傳》:“至正十二年,廬州境内賊起&hellip&hellip帖木兒不花&hellip&hellip即命以所部兵及諸王乞塔歹等,分道擊賊,擒其渠帥,廬州境内皆平。
” 《元史》一三八《馬紮兒台傳附脫脫傳》:“(至正十年)已而汝、颍之間妖寇聚衆反,以紅巾為号,襄、樊、唐、鄧皆起而應之。
” 又,“(至正)十二年,紅巾有号芝麻李者,據徐州,脫脫請自行讨之”。
又,“(至正)十四年,張士誠據高郵,屢招谕之不降&hellip&hellip” 又&mdash&mdash此條應入“元末群盜蜂起之原因”卡片。
《元史》一百四十《太平傳》:“(至正)二十年&hellip&hellip會陽翟王阿魯輝鐵木兒倡亂,騷動北邊,勢逼上都&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四十《達識帖睦迩傳》:“(至正)十一年台州方國珍起海上,達識帖睦迩奉诏&hellip&hellip往招谕之。
明年,盜起河南。
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hellip&hellip賊不敢犯其境&hellip&hellip(十五年)時江淮盜勢日盛,南北阻隔&hellip&hellip”(其下述張士誠招安事甚詳) 《元史》一百四十一《太不花傳》:“(至正)十二年,盜起河南&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四十一《察罕帖木兒傳》:“至正十一年,盜發汝、颍,焚城邑,殺長吏,所過殘破,不數月,江淮諸郡皆陷。
朝廷征兵緻讨,卒無成功。
”(下述察罕帖木兒起義兵事,讨賊及擴廓帖木兒、張良弼、李思齊讨賊事) 《元史》一百四十二卷《答失八都魯傳》:“(至正)十五年&hellip&hellip六月,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進次許州長葛,與劉福通野戰,為其所敗,将士奔潰&hellip&hellip十二月,調兵進讨,大敗賊于太康,遂圍亳州,僞宋主小明王遁&hellip&hellip十六年&hellip&hellip十月,移駐陳留。
十一月,攻取夾河劉福通寨。
十二月庚申,次高柴店,逼太康三十裡。
是夜二鼓,賊五百餘騎來劫,以有備亟遁。
火而追之,比曉,督陣力戰,自寅至巳,四門皆陷,壯士緣城入其郛,斬首數萬,擒僞将軍張敏、孫韓等九人。
殺僞丞相王、羅二人。
辛酉,太康悉平。
” 《元史》一百四十二《慶童傳》:“明年(至正十一年)盜起汝颍,已而蔓延于江浙,江東之饒、信、徽、宣、鉛山、廣德,浙西之常湖建德,所在不守。
” 《元史》一百四十二《納麟傳》:“(至正)十二年,江淮盜起。
” 《元史》一百四十三《泰不華傳》:“(至正)八年,台州黃岩民方國珍為蔡亂頭王伏之雠逼,遂入海為亂,劫掠漕運糧。
” 《元史》一百四十三《餘阙傳》:“(至正十五年)&hellip&hellip仍守安慶&hellip&hellip池州趙普勝帥衆攻城,連戰三日敗去&hellip&hellip十七年趙普勝同青軍(青軍卡片令見)兩道攻我,拒戰一月餘,竟敗而走&hellip&hellip十月,沔陽陳友諒自上遊直搗小孤山,伯顔與戰四日夜不勝,急趨安慶,賊追至山口鎮,明日癸亥,遂薄城下。
” 《元史》一百四十四《月魯帖木兒傳》:“(至正)十二年,江南諸郡盜賊充斥&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四十四《蔔顔鐵木兒傳》:“至正十二年春,蕲、黃賊徐壽輝遣兵陷湖廣,侵江東、西。
” 《元史》一百四十四《星吉傳》:“至正十一年汝颍妖賊起&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四十四《福壽傳》:“至正十一年,颍州以賊反告。
” 又,“(至正)十六年三月,大明兵圍集慶&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四十四《道童傳》:“(至正十一年)是年,賊起蕲、黃。
” 《元史》一百四十五《亦憐真班傳》:“(至正)十一年,颍亳兵起&hellip&hellip十二年&hellip&hellip妖寇由蕲黃陷饒州。
” 《元史》一百四十五《廉惠山海牙傳》:“&hellip&hellip遷江西行省右丞,時所隸郡縣多陷于賊。
” 《元史》一百四十五《月魯不花傳》:“&hellip&hellip會張士誠據浙西,僭王号。
” 《元史》一百八十二《歐陽玄傳》:“(至正)十四年,汝颍盜起,蔓延南北,州縣幾無完城,玄獻招捕之策千餘言,鑿鑿可行,當時不能用。
” 《元史》一百八十二《許有壬傳》:“(至正)十二年,盜起河南,聲撼河朔間,有壬畫備禦之策十五條,以授郡将,民籍以安。
” 《元史》一百八十三《王守誠傳》:“至正五年,帝遣使宣撫四方,除守誠河南行省參知政事,與大都留守答爾麻失裡使四川&hellip&hellip重慶銅梁縣尹張文德,出遇少年執兵刃,疑為盜,擒執之,果拒敵,文德斬其首,得懷中帛旗書曰&lsquo南朝趙王&rsquo,賊黨聞之,遂焚劫雙山,文德捕殺百餘人,重慶府官以私怨使縣吏誣之,乃議文德罪&hellip&hellip守誠至,為直其事。
” 又《蘇天爵傳》:“(至正)十二年,妖寇自淮右蔓延及江東&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八十五《李稷傳》:“(至正)十一年,廷議以中原租稅不實,将履畝起稅,稷詣都堂言曰:&lsquo方今妖寇竊發,民庶流亡,此政一行,是驅民為盜也。
&rsquo相臣是之。
” 《元史》一百八十六《張桢傳》:“至正八年,拜監察禦史&hellip&hellip及毛貴陷山東,上疏陳十禍&hellip&hellip其言不明賞罰之禍,略曰&hellip&hellip颍上之寇,始結白蓮,以佛法誘衆,終飾威權以兵抗拒&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八十六《成遵傳》:“&hellip&hellip是時,汝甯盜起,侵汴境&hellip&hellip武昌自(至正)十二年為河沔寇所殘毀,民死于兵役者十六七,而大江上下皆劇盜阻絕,米直翔湧,民心遑遑&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八十七《烏古孫良桢傳》:“初,泰州賊張士誠既降複叛&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八十七《貢師泰傳》:“至正十四年,除吏部侍郎,時江淮兵起&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八十八《劉哈剌不花傳》:“至正十二年,颍、亳盜起。
” 《元史》一百八十八《王英傳》:“至元三年,萬安軍賊吳汝期等作亂,聚衆三千人,英至,賊皆就擒。
未幾,李志甫起漳州,劉虎仔起潮州&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八十八《石抹宜孫傳》:“至正十一年,方國珍起海上,&hellip&hellip十八年十二月,大明兵取蘭溪,且逼婺&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九十四《忠義·李齊傳》:“(至正)三年,泰州白駒場亭民張士誠為亂,破泰州&hellip&hellip” 又《禇不華傳》:“汝、颍盜發,勢張甚。
” 又《顔瑜傳》:“至正十八年,田豐起山東&hellip&hellip又有曹彥可者,亳州人,會妖寇起裡中,多田野無賴子,目不知書者。
” 《元史》一百九十四《忠義·納速剌丁傳》:“泰州李二起,行省移之捍高郵得勝湖,賊船七十餘柁,乘風而來,即前擊之,焚其二十餘船,賊潰去,李二失援,遂降,其黨張士誠殺李二,複為亂。
”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伯顔不花的斤傳》:“(至正)十八年二月,江西陳友諒遣賊黨王奉國等号二十萬,寇信州。
”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全普庵撒裡傳》:“至正十一年,穎州盜起&hellip&hellip十八年,江西下遊諸郡皆為陳友諒所據&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周镗傳》:“無何,盜起,湖南、北,郡縣皆陷。
”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聶炳傳》:“至正十二年,遷知荊門州,才半歲,淮漢賊起,&hellip&hellip既而蕲、黃安陸之賊,其勢複振。
”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劉畊孫傳》:“至正十二年春,蕲黃賊攻破湖南。
”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俞述祖傳》:“至正十二年,蕲黃賊迫州境&hellip&hellip述祖為賊所執,械至其僞主徐壽輝所&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醜闾傳》:“至正十二年,蕲賊曾法興犯安陸。
”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孛羅帖木兒傳》:“至正十一年,盜起汝、颍。
”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彭庭堅傳》:“(至正)十一年&hellip&hellip江西寇熾&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陳君用傳》:“紅巾起江淮。
”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潮海傳》:“至正十二年,蕲黃賊起。
” 《元史》一百九十六《忠義·普顔不花傳》:“(至正)十一年,遣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
蕲黃徐壽輝來寇,普顔不花戰守之功為多&hellip&hellip十八年,诏&hellip&hellip經略江南。
至建甯,江西陳友諒遣鄧克明來寇&hellip&hellip前後拒戰六十四日&hellip&hellip明年&hellip&hellip守禦益都,大明兵壓境,普顔不花捍城力戰,城陷&hellip&hellip主将(此明将也)素聞其賢,召之再三,不往&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九十六《忠義·闵本傳》:“大明兵薄京師。
” 《元史》一百九十六《忠義·趙弘毅傳》:“大明兵入京城。
” 《元史》一百九十六《忠義·鄭玉傳》:“(至正)十七年,大明兵入徽州。
” 《元史》一百九十六《忠義·柏帖穆爾傅》:“(至正)二十七年大明以騎兵出杉關,取邵武,以舟師由海道趣閩,奄至城下(福州)。
” 《元史》一百九十六《忠義·樸賽因不花傳》:“大明兵逼京師&hellip&hellip城陷被執,以見主将,唯請速死,不少屈。
主将命留營中,終不屈,殺之。
” 《元史》一百九十六《忠義·丁好禮傳》:“大明兵入京城,或勉其谒大将,好禮叱之&hellip&hellip後數日,大将召好禮,不肯行,舁至齊化門,抗辭不屈而死。
” 《元史》二百一《列女·趙洙妻許氏傳》:“至正十九年,紅巾賊陷遼陽。
” 《元史》二百五《奸臣·搠思監傳》:“(至正)二十四年&hellip&hellip帝為降诏曰:&lsquo自至正十一年妖賊竊發&hellip&hellip&rsquo” 《元史》二豐七《逆臣·孛羅帖木兒傳》:“至正十八年&hellip&hellip三月,擊劉福通于衛輝走之,進克濮州。
” 此十四頁,本意在搜集《元史》列傳中對于起兵諸人之态度批評,結果無所得,但見其于諸人皆稱為賊為盜耳,其“妖”、“寇”之稱蓋當時通名,此于二百五卷诏中知之。
二十八年八月十五日天挺記于昆明才盛巷二号。
3.元末明初諸人文集中所見之元末群雄 《宋學士文集·銮坡(前)集》(即《翰苑前集》)卷二《大明故資善大夫禦史中丞兼太子贊善大夫章公神道碑銘》:“海寇起黃岩,掠沿海郡縣。
”(縮印本《四部叢刊》初編,20頁)案:此海寇指方國珍。
又卷三《進封巢國公谥武莊華公神道碑》:“至正中天下大亂,所在寇盜乘時為患害,屠劉其黔黎,蕩析其室廬,剽敓其玉帛。
”(同上,26頁) 又卷三《于君(光)墓志銘》:“會元政大亂,天下兵動,江東西化為盜區。
”(27頁) 又卷二《章公(谥)神道碑》:“至正壬辰(十二年)蕲黃妖寇自閩犯龍泉。
” 《宋學士文集·銮坡(後)集》卷三《吊忠文》:“至正壬辰,大盜起蕲黃。
”(118頁) 28.9.29&mdash10.6 宋濂《宋學士文集·朝京稿》卷一《丹陽縣男孫(炎)君墓銘》:“元季政亂盜若蜂,戈矛相劉河漢紅。
”(514頁) 宋濂《朝京稿》卷二《季君(汶)墓銘》:“元季之亂,江南諸郡多陷于盜。
”(517頁) 方孝孺《遜志齋集》二十二《東瓯王神道碑銘》:“元至正間豪傑多起兵據郡縣,王亦思自奮拔以取富貴。
”(496頁) 蘇伯衡《蘇平仲文集》十二《王公(瑛)墓碑》:“元至正中盜起汝穎。
”(145頁) 又卷十三《陳公(達)墓表》:“在昔元至正己醜(九年)盜發海上,又明年汝穎繼變,不五六年淮東西,江左右,湖南北罔不煽亂如海漚。
前者未滅而後者複起,土崩之患危在朝夕。
”(166頁) 貝瓊《清江貝先生集》卷三《馬孝子傳》:“盜起汝穎,轉略齊魯境。
”(23頁) 28.10.6&mdash12.8 貝瓊《清江貝先生文集》卷五《方壺記》:“至正初客錢唐,屬國家承平無事,而池台苑囿甲于三吳,時與一二賓客往來湖山之間,此一方壺也。
及來華亭也,海内兵變西北州郡毒于侵暴屠燒,而編民之死者十九,吾幸安居暇食以談禮樂于幹戈之表,亦一方壺也。
”(30頁) 又卷十七《金陵集複初齋記》:“宜興強如心氏世居荊南山之遵義裡,元季兵變辟地永豐黃山者十年。
”(73頁) 胡翰《胡仲子集》卷九《韓複陽墓碣》:“元之始亂,張自誠(原文如此,應作士誠)據蘇州,恐衆不附,大結人心,引士類為己用。
或強起君,君固以母老辭,母亦遽曰是不可起也,藉令富貴,如汝家世何?訖不就,退然以奉親教子為務。
”(136頁) 胡翰《胡仲子集》卷九《胡義士墓表》:“及元之季,郡邑兵起,環處之境,皆盜區也。
戍将石抹升之督兵讨之,勢猶不戢。
”(129頁) 王祎《王忠文公集》卷十二《福甯王尹贊》:“國家混一百年承平之盛極矣,乃自頃歲寇盜竊發,名都大邑,殘廢殆盡。
”(《叢集》,313頁) 又卷十七《劉焘孫傳》:“壬辰(至正十二年)天下兵起,紅巾亂湖南,常甯陷,州長貳皆棄城遁,焘孫獨不去。
&hellip&hellip焘孫有同母兄耕孫字存吾&hellip&hellip至正乙未(十五年)長槍陷甯國,亦執節死之。
”(447頁。
長槍待考,卡片6頁參看) 又卷十八《故參軍缙雲郡伯胡公行述》:“至正辰江淮俶擾。
盜賊蔓延閩浙間。
”(482頁) 劉基《誠意
”(《十通》本,2780頁) 又,“(至元時)東平布衣趙天麟上《太平金鏡策》略曰: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于千頃,不耕不稼謂之草場,專放孳畜。
又江南豪家廣占農地,驅役佃戶,無爵邑而有封君之貴,無印節而有官府之權,恣縱妄為靡所不至,貧家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荊楚之域至有雇妻鬻子者,衣食不足由豪富兼并故也&hellip&hellip”(《十通》本,2781頁) 又,“(成宗大德元年,1297)十一月,禁諸王驸馬并權豪毋奪民田,其獻田者有刑。
至二年正月又禁諸王公主驸馬受諸人呈獻公私田地及擅招戶者”。
(《十通》本,2782頁) 2.元末之災旱饑馑 《元史》二十七《英宗紀一》:延祐(仁宗)七年(1320)二月壬子,“赈大同,豐州諸驿饑。
” 三月“壬午,赈陳州、嘉定州饑”,“壬辰,赈甯夏路軍民饑”,“甲午,赈木憐、渾都兒等十一驿饑”。
四月“己巳,河間、真定、濟南等處蒙古軍饑,赈之。
” “是月,左衛屯田旱,蝗;左翊屯田蟲食麥苗;亳州水。
” 五月,“辛巳,汝甯府霖雨傷麥禾,發粟五千石赈粜之”。
“己醜,大同雲内、豐勝諸郡縣饑,發粟萬三千石貸之。
” 五月,“甲午,沈陽軍民饑,給鈔萬二千五百貫赈之”。
(7.a.) 六月,“戊辰,赈雷家驿戶鈔萬五千貫”。
(同月甲戌賜北邊諸王十人鈔各二萬五千貫,又修甯夏欽察魯佛事給鈔二百一十二萬貫,相差甚巨。
8.b.) 八月,“庚午,發米十萬石赈粜京師貧民”。
(11.a.) 九月癸巳,“沈陽水旱害稼”。
(11.b.) 十二月乙卯,“河南饑”。
(14.a.) “是歲河決汴梁原武,浸灌諸縣。
”(15.b.) 至治元年(1321)正月癸巳,“蕲州蕲水縣饑,赈糧三月。
奉元路饑,禁酒”。
二月,“汴梁,歸德饑,發粟十萬石赈粜。
河南安豐饑,以鈔二萬五千貫粟五萬石赈之”。
(16.b.) 38.4.1 3.元末自然災害 《元史》四十一《順帝紀》,至正七年(1347年)十一月“乙巳,中書戶部言:&lsquo各處水旱,田禾不收,湖廣、雲南盜賊蜂起,兵費不給。
&rsquo”(13頁) 又,八年(1348)十一月,“監察禦史張桢&hellip&hellip又言&hellip&hellip今災異疊見,盜賊蜂起”。
(17頁) 又,“監察禦史李泌言&hellip&hellip今災異屢起,河決地震,盜賊滋蔓”。
(17頁) 《元史》四十二《順帝紀》,至正九年(1349)三月,“是月河北潰,陳州麒麟生,不乳而死”。
又四月,“壬午,以河間鹽運司水災,住煎鹽三萬引”。
(1頁) 又五月,“是月,白茅河東注沛縣,遂成巨浸。
蜀江大溢,浸漢陽城,民大饑”。
(2頁) 又七月,“是月大霖雨,水沒高唐州城,江漢溢,漂沒民居、禾稼”。
《元史》四十一《順帝紀》,至正十年。
4.元明之際之凋敝 《明太祖實錄》二〇,丙午年(1366),“五月壬午朔,上還自濠州。
谕中書省臣曰:&lsquo吾往濠州,所經州縣,見百姓稀少,田野荒蕪,由兵興以來,人民死亡,或流徙他郡,不得以歸鄉裡,骨肉離散,生業蕩盡。
此輩甯無怨嗟?怨嗟之起,皆足以傷和氣。
爾中書其命有司遍加體訪,俾之各還鄉土,仍複舊業,以遂生息,庶幾斯民不緻失所。
&rsquo” 5.賈魯導河南複故道 《明史》八十三《河渠志一·黃河上》:“黃河自唐以前皆北入海。
宋熙甯(神宗,1068&mdash1077)中始分趨東南,一合泗入淮,一合濟入海。
金明昌(章宗,當南宋光宗,1190&mdash1195)中,北流絕,全河皆入淮,元潰溢不時,至正(1341&mdash1367)中受害尤甚,濟甯、曹、郓間漂沒千餘裡。
賈魯為總制,導使南彙淮入海。
明洪武元年(1368),決曹州雙河口,入魚台&hellip&hellip” 6.元亡不關治河 《元史》六十六《河渠志三·黃河》:“(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初四日,下诏中外,命(賈)魯以工部尚書為總治河防使,進秩二品,授以銀印。
發汴梁、大名十有三路民十五萬人,廬州等戍十有八翼軍二萬人供役,一切從事大小軍民,鹹禀節度,便宜興繕。
是月二十二日鸠工,七月疏鑿成。
八月決水故河。
九月舟楫通行。
十一月,水土工畢,諸掃諸堤成,河乃複故道,南彙于淮,又東入于海。
(自定議凡七月餘,自鸠工凡七月或六月餘。
)&hellip&hellip特命翰林學士承旨歐陽玄制河平碑文,以旌勞績。
(歐陽)玄既為河平之碑,又&hellip&hellip乃從(賈)魯訪問方略,及詢過客,質吏牍,作《至正河防記》&hellip&hellip其言曰&hellip&hellip(中叙工料甚詳)&hellip&hellip玄之言曰:&lsquo是役也,朝廷不惜重費,不吝高爵,為民辟害,脫脫能體上意,不憚焦勞,不恤浮議,為國拯民。
(賈)魯能竭其心思智計之巧,乘其精神膽氣之壯,不惜劬勞,不畏譏評,以報君相知人之明,宜悉書之,使職史氏者有所考證也。
&rsquo先是,歲庚寅(至正十年,1350)河南北童謠雲&lsquo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rsquo。
及魯治河,果于黃陵岡得石人一眼,而汝、颍之妖寇乘時而起,議者往往以謂天下之亂,皆由賈魯治河之役,勞民動衆之所緻。
殊不知元之所以亡者,實基于上下因循,狃于宴安之習,紀綱廢弛,風俗偷薄,其緻亂之階,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來久矣。
不此之察,乃獨歸咎于是役,是徒以成敗論世,非通論也。
設使賈魯不與是役,天下之亂,讵無從而起乎?今故具錄玄所記,庶來者得以詳焉!” 7.元代的河南江北道 《元史》五九《地理志二》:“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為路十二、府七、州一&hellip&hellip河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汴梁路&hellip&hellip河南府路&hellip&hellip南陽府&hellip&hellip汝甯府&hellip&hellip以息、穎、信陽、光四州隸焉&hellip&hellip歸德府唐宋州,宋升南京,&hellip&hellip金為歸德府,金亡,宋複取之&hellip&hellip元初與亳之酂縣同時歸附&hellip&hellip(至元)八年,以宿、亳、徐、邳并隸焉&hellip&hellip襄陽路&hellip&hellip蕲州路&hellip&hellip黃州路&hellip&hellip” 《元史》六三《地理志六》,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武昌路“憲宗末年,世祖南伐,自黃州陽羅洑橫橋梁,貫鐵鎖至鄂州之白鹿矶,大兵畢渡”。
8.元末群盜蜂起之原因 《元史》四十一《順帝紀四》:“(至正)五年(1345)&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是月以陳思謙參議中書省事,先是,思謙建言所在盜起,蓋由歲饑民貧,宜大發倉廪振之,以收人心,仍分布重兵鎮撫中夏,不聽。
” 《元史》四十一《順帝紀四》:“(至正)七年(1347)&hellip&hellip十一月&hellip&hellip乙巳,中書戶部言:&lsquo各處水旱,田禾不收,湖廣、雲南盜賊蜂起,兵費不給,而各位怯薛冗食甚多,乞賜分揀。
” 《元史》四十二《順帝紀五》:“(至正)十二年(1352)&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庚辰,監察禦史徹徹帖木兒等言:&lsquo河南諸處群盜辄引亡宋故号,以為口實,宜以瀛國公子和尚趙完普及親屬徙沙州安置,禁勿與人交通。
&rsquo從之。
” 《元史》三十九《順帝本紀二》,(至元三年1337)“五月&hellip&hellip戊申,诏:&lsquo汝甯棒胡,廣東朱光卿、聶秀卿等皆系漢人,漢人有官于省、台、院及翰林集賢者,可講求誅捕之法以聞。
&rsquo” 又,“(至元三年十二月)&hellip&hellip是歲&hellip&hellip伯顔請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帝不從”。
《元史》一三八《脫脫傳》:“(至正)二十六年監察禦史聖奴、也先、撒都失裡等複言:&lsquo奸邪構害大臣(謂十四年别兒怯不花、哈麻等之陷脫脫),以緻臨敵易将(脫脫時讨張士誠),我國家兵機不振從此始,錢糧之耗從此始,盜賊縱橫從此始,生民之塗炭從此始。
設使脫脫不死,安得天下有今日之亂哉!&rsquo” 《元史》一四一《太不花傳》:“(至正)十四年(1354)&hellip&hellip山東河北諸軍悉令太不花節制,而太不花乃以軍士乏糧之故,頗驕傲不遵朝廷命令,軍士又往往剽掠為民患。
” 又(至正十五年,1355)會朝廷複拜太平(字允中,初姓賀氏,名惟一,後賜姓蒙古氏,名太平)為中書左丞相,太不花聞之,意不能平,歎曰:&lsquo我不負朝廷,朝廷負我矣。
太平漢人,今乃複居中用事,安受逸樂,我反在外勤苦耶?&rsquo及擊賊,賊且退,諸将皆欲乘勝渡江,而太不花乃反勒兵而退,以養銳為名,其後賊犯汴梁,守臣請援兵,至十往反,太不花乃始率兵援汴梁,而猶按甲不進。
時睢、亳、太康俱已陷,邊警日急&hellip&hellip既而縱軍出掠,百裡之内,蕩然無遺,繼又渡師河北,聲取曹濮,遂駐于彰德、衛輝,俄而曹、濮之賊奔竄晉、冀,大同亦相繼不守,遂蔓延不可制。
” 9.元末盜起及亂亡之原因 二十八年十一月七日改定稿 一、兵力衰弱 元以外族入主中原,本以武功緻勝,而後世兵力漸衰者。
1.南北混一後,以蒙古軍屯中原,漸漸腐化。
2.軍官世襲,使纨绔之童統握兵符任折沖。
(《新元史·兵志序》) 3.骨肉叛亂,濫用兵力(為太宗窩闊台子孫與憲宗蒙哥之仇雠相尋至四十年),元氣大傷。
4.順帝即位,賊盜四方蜂起,兵力疲罷。
二、人心之去,人心離貳 1.元代人民有階級之分(蒙古、色目、漢、南),起兵諸人多以恢複民族相号召。
2.民生困敝,而計臣如阿合馬、盧世榮、桑哥之流,聚斂不已。
如增鹽稅,搜括戶口,賣官鬻爵。
田禾不收,兵費不給,而各位怯薛冗食甚多。
《新元史·百官志三》,“又有怯薛人員,奉旨署事,别無頒受宣命”。
3.番僧橫恣,氣焰熏灼。
4.田禾不收,漕運阻絕,四方告饑。
三、綱紀廢弛 1.刑寬法玩。
2.軍士驕縱,剽掠為民患。
往往掠良徼賞。
3.宰臣恣虐,元主昏淫。
如燕帖木兒、伯顔、哈麻、東國,變亂成憲。
4.諸帥之争:a.如孛羅帖木兒與察罕帖木兒之仇隙。
b.擴廓帖木兒之與孛羅、李思齊、張良弼之抗争。
5.朝廷以姑息為事。
6.上下因循,狃于宴安。
四、勞役繁興 1.治河。
至正四年治河。
2.複黃河改道&mdash&mdash開河。
至正十一年(十七萬人)。
五、哭荒薦臻 A.蒙古人喜聚斂,色目人善理财,相互掊克,造成經濟階級,而人民困。
B.漢人、南人提倡王化與儒術,元世祖喜漢化而不能以德禮齊之,造成刑寬法玩。
C.蒙古人入中原,定種族階級,又以戰勝統制者自居,與人民不能合作,驕奢淫佚,于是軍隊腐化,人民離心。
28.11.7定稿30.10.9日講 10.元衰亡之原因 遠因,一般原因: 1.骨肉叛離。
如太宗窩闊台子孫與憲宗蒙哥之仇雠,至世祖忽必烈時叛亂凡四十年。
元氣大傷。
2.計臣聚斂。
如阿合馬、盧世榮、桑哥之增鹽稅搜括戶口,賣官鬻爵,民生困敝。
3.番僧恣橫。
後人有“元之天下半亡于僧”之言。
帝師之命與诏敕并 行西土,帝後妃主皆因受戒為之膜拜。
為其徒者怙勢恣睢,日新月盛,氣焰熏灼,延于四方。
(《元史紀事本末》卷十八《佛教之崇》,商務本,112頁) 4.君統紊亂。
如武宗與阿難答、英宗與和世瑓、明宗兄弟與天順帝諸争殺。
(《元史紀事本末》卷十九、二十一、二十二) 5.紀綱廢弛。
6.風俗偷薄。
(《元史》及《元史紀事本末》卷十三《治河》,商務本,84頁) 7.刑寬法玩。
世祖混一,蠲繁苛,畫新法,五等定罪囚多老死。
西僧天赦,奸宄逋逃,漏網吞舟,焚巢四起,元之不振蓋由玩法乎。
(《元史紀事本末》卷十一《律令之定》張溥曰雲雲,商務本,65頁) 近因,促成原因(東南兵起之原因): 1.治河。
a.順帝至正四年正月,河決曹州,發丁夫萬五千八百修築。
b.至正十一年四月命賈魯開黃河故道,發河南北兵民十七萬。
《元史》史臣曰:“議者往往謂天下之亂皆由賈魯治河之役勞民動衆之所緻。
”《元史》:“及發丁夫開河,民心益愁怨思亂。
” 2.姑息。
順帝至正八年台州方國珍兵起,既而請降,時朝廷方事姑息,卒從其請。
(《元史紀事本末》卷二十六《東南喪亂》,商務本,157頁) 3.掠良徼賞。
至正十二年郭子興見汝颍起兵,亦舉兵,據濠州,徹裡不花率兵欲複濠州,憚不敢進,惟日掠良民指稱為盜以徼賞,由是人皆洶洶不安。
4.漕阻糧絕。
順帝至正十八年察罕帖木兒平劉福通,先是中原亂,江南海漕不複通,京帥屢告饑,至是河南既定,檄書達江浙,海漕乃複至。
5.元主昏淫。
a.哈麻進西天僧以運氣術媚帝,号演揲兒法;秃魯帖木兒進西番僧伽璘真善秘密法,帝日從事其法,廣取婦女,惟淫戲是樂。
b.帝在位久,優柔多欲,上下無事(張溥雲)。
皇太子春秋日盛,軍國之事皆其所臨決,皇後奇氏乃謀内禅太子,丞相太平不答罷去,帝益厭政,宦者樸不花乘間用事,四方警報皆不以聞,中外憂憤。
(《元史紀事本末》二十七《諸帥之争》,商務本,166頁) 6.宰臣驕橫。
a.順帝元統元年三月燕帖木耳死,燕帖木耳秉政以來肆行無忌。
b.至元六年黜中書大丞相伯顔,伯顔獨秉國鈞,專權自恣,變亂成憲,虐害天下。
c.脫脫遠谪,哈麻主政,導帝為淫樂。
7.諸帥之争。
a.孛羅帖木兒與察罕帖木兒之仇隙;b.擴廓帖木兒(察罕子)與孛羅、李思齊、張良弼之抗争。
東南兵起成功之故 1.因治河勞衆而思亂;2.政府姑息而獎亂;3.軍帥掠良而逼亂;4.海漕阻絕而成亂。
11.元末革命運動之性質 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V之A,207&mdash216頁(摘錄原文):“前人往往以純民族革命解釋元明更代史迹者,殆未必然也。
”(207頁) “前述元代三階級之區分(貴族、官僚、僧侶、地主、富商合成之上層階級,人數最多之中間階級,奴隸佃戶之下層階級),皆基于經濟而不基于種族;為時既久,則階級間之對立日益鮮明,亦日益緊迫,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豪者益豪,而弱者益弱,經數十年之發展,遂造成一不得不變之情勢。
而直接誘導此一變動之爆發者,則由元末之天災頻仍。
”(217頁) “溯革命之醞釀&hellip&hellip其革命之目的,乃一理想世界之追求,以彌勒佛降生為信念&hellip&hellip而此種理想世界,即當日貧民生活之極端對比&hellip&hellip基于此種希望而發生之革命,自必為一不滿現實社會經濟之結構而企圖與以更易之革命,毫無種族意識存乎其間也。
”(209&mdash210頁) “故革命民衆之所為者,則為&lsquo焚蕩城郭,殺戮士夫&rsquo,欲将現在之經濟階級徹底而破壞之;而未聞殺戮蒙古、色目人也。
其集兵以拒抗革命民衆者,亦非蒙古、色目人士;而為漢人、南人中之财富階級,其有力足以推翻元室人之統治者也。
是元末二十年之鬥争,實為&lsquo欲維持現狀之财富階級&rsquo與&lsquo欲推翻現狀之貧苦民衆&rsquo之鬥争,而非漢人、南人反抗蒙古人之統治之鬥争。
”(216頁) “元末之革命運動,雖不免有若幹之民族矛盾,而民族矛盾非革命之主因。
”(216頁) 28.4.6 12.元初之風俗 王祎《王忠文公文集》卷二〇《時齋先生俞公墓表》:“元既有因江南,以豪侈粗戾變禮文之俗,未數十年熏漬狃狎胥化成風,而宋之遺俗銷滅盡矣。
為士者辮發短衣,效其語言容飾以自附于上,冀速獲仕進,否則讪笑以為鄙怯,非确然自信者鮮不為之變。
”(532頁) 13.元末之宴集 劉基《誠意伯文集》卷五《牡丹會詩序》:“予嘗見世俗之為宴集,大率以聲色為盛禮,故女樂不具則主客莫不黯然而無歡,及夫觞酌既繁,性情交蕩,男女混雜,谑浪亵侮百不一顧,有向隅而不獲與群,則憤憤然見于色,形于辭,故始之以笑傲,而終之以鬥争,以為有人之心者,無不知惡而絕之也,而世方以是為能放曠豁達,以盡主客之情,然則與禽獸奚異哉。
”(商務,《國學叢書》鉛印本,116頁。
序作于至正十四年甲午。
) 28.12.26 14.元末鄉裡之擾 貝瓊《清江貝先生文集》卷二五《歸耕處紀》:“元季之變,大發州郡丁,操兵以從征伐,遠近騷然,雖欲耕而不可得者,非獨三吳為然已。
”(105頁) 15.元末之貪污 劉繼莊《廣陽雜記》三:“元朝末年官貪吏污,因蒙古色目人罔然不知廉恥之為何物,其問人讨錢各有名目:所屬始參曰拜見錢,無事白要曰撒花錢,逢節曰追節錢,生辰曰生日錢,管事而索曰常例錢,送迎曰人情錢,勾追曰赍發錢,訟訴曰公事錢。
覓得錢多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補得職近曰好窠窟,漫不知忠君報國之為何事矣。
劉繼莊曰若明初吾不知也,明季耳目之所睹記何一不然耶?”(16頁) 案:王源《劉處士墓表》,劉繼莊生于戊子(順治五年)七月二十六日,此雲&lsquo明季耳目之所睹記&rsquo何哉?又墓表言其年四十八,應卒于康熙三十四年。
16.元末之士大夫 蘇伯衡《蘇平仲文集》卷五《送歐陽公輔序》(公輔為歐陽玄之孫,官中書左司都事,明興官陝西按察佥事):“嘗與之論元社之所以屋,雖天命而緻之,豈不由人乎哉。
天曆元統以來,海内無事,士大夫安富貴而養功名,職于郡縣者以将迎為要,以依違為賢,以漁獵為務。
而司憲度者亦皆保其祿位,顧其妻子,類欲樹私恩為自完之計。
其低徊澀縮苟且歲月,不以是是非非為意者則号識大體而尤見重,上下相蒙,政以賄成,馴至至正間變起意外而遂莫之支焉。
然則其亡也天耶人耶,必有以辨之矣。
於戲,公輔真知言哉。
”(《四部叢刊》初編縮印本,68頁) 28.12.8 17.宋濂仕元 《明書》一四四《宋濂傳》:“至正己醜(九年)以布衣薦,為元翰林國史編修,會世亂自韬悶,遁入小龍門山。
”(2853頁) 危素《黃文獻公神道碑》:“至正十七年閏月丙午&hellip&hellip薨于家,是月己未其孤梓與門人&hellip&hellip葬于所居義烏縣東北三裡崇德鄉東野之原,明年以門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同郡宋濂之狀至京師,屬臨川危素銘其神道之碑。
”見金涓《青村遺稿》附錄。
(《叢書集成》排印《金華叢書》,32頁) 王祎《王忠文公集》卷十七《宋太史傳》:“至正中用大臣薦,擢将仕佐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自布衣入史館為太史氏,此儒者之特選,而景濂素不嗜仕進,固辭避不肯就,會世亂益韬悶不欲事表顯。
”(445頁) 28.12.17&mdash22 劉基《誠意伯文集》卷五《宋景濂學士文集序》:“至正中,詞林諸公奏為國史編修,力辭不起。
”(131頁) 18.元代亂亡與吹斯戬 《元史》二〇五《奸臣·吹斯戬傳》:“(至正)二十四年三月帝因下诏削奪其官爵&hellip&hellip四月博啰特穆爾乃遣圖沁特穆爾稱兵犯阙,必得吹斯戬、保布哈乃已,帝不得已縛二人畀之,遂皆為博啰特穆爾所殺。
已而監察禦史複奏言:&lsquo吹斯戬&hellip&hellip鬻獄賣官,費耗庫藏,居廟堂前後十數年,使天下八省之地悉緻淪陷,乃誤國之臣&hellip&hellip&rsquo奇昧氏四世為丞相者八人,世臣之家鮮與比盛,而吹斯戬早有才望,乃居相位人皆仰其有為,遭時多事,顧乃守之以懦,濟之以貪,遂使天下至于亂亡而不可為,論者謂元之亡吹斯戬之罪居多雲。
” 19.元順帝之稗政&mdash&mdash亂亡原因之推測(失人心) 元統二年七月,诏蒙兀色目人犯盜者免刑。
(3頁) 三年十一月,诏罷科舉,以所在儒學貢士莊田賦給宿衛衣糧。
(5頁) 三年十一月,從伯顔請敕内外官循铨資,今後毋得保舉。
(6頁) 20.理囚 元順帝元統元年十二月,“遣省台官分理天下獄囚,罪狀明白者處決,冤者辨之,疑者谳之,淹殢者罪其有司。
”注:“元制每三年遣五府官分理天下獄囚,常例也。
”(屠寄《蒙兀兒史記》卷十六,二頁) 21.苗将苗軍 《明太祖實錄》(梁印本。
第一冊)卷六,戊戌八月丁卯朔,己醜,“元江浙同佥員成遣苗将元帥泰不花奉書來納款。
初苗帥楊完者自廣西舉義兵攻複陳友諒所據湖廣諸郡,轉至池饒。
張士誠據姑蘇,元江浙行省丞相達識鐵木兒慮為士誠所侵,乃召完者以兵守杭,累受江浙左丞,完者恃功驕橫,達識鐵木兒苦其逼己,複陰約士誠以兵攻其營,完者倉卒不及備,遂自缢死。
其衆皆潰散。
至是其部将員成等欲為報仇,遣泰不花來請降&hellip&hellip上乃命朱文忠往撫之”。
(4頁) 38.3.27 《明太祖實錄》卷十(第二冊),壬寅二月丁醜朔,“癸未,金華苗軍元帥蔣英、劉震、李福叛殺守臣參政胡大海&hellip&hellip”(2頁) 《新元史》二二五《張士誠傳》:“(張)士德以苗軍犷悍,乃募骁騎千餘擊之,斬馘無算,(苗軍元帥楊)完者懼之。
” 《新元史》二二一《楊完者傳》:“楊完者原名通貫,城步人,世為土官,性勇敢,多權略,所統獠猺号為答剌罕,能以兵法部勒其衆,其實(楊)完者為宋十峒首領之裔,非苗族也。
” 《新元史》二一八《餘阙傳》:“廣西苗軍元帥阿思蘭抵廬州,遣使者至,腰刀直入,脅(餘)阙供億,(餘)阙叱左右縛付獄。
抗疏言:&lsquo苗蠻素不被王化,其人與禽獸等,不宜使入中國。
&rsquo诏阿思蘭還軍。
” 28.4.4 22.青軍 《明太祖實錄》卷五(第一冊),丁酉年(1357,元順帝至正十七年)十月辛未朔,“甲申,上閱兵于大通江,遂命元帥缪大亨率師取揚州,克之。
青軍元帥張明鑒以其衆降。
初乙未歲(至正十五年,1355)明鑒聚衆淮西,以青布為号,名青軍,人呼為一片瓦。
其黨張鑒骁勇善用槍,又号長槍軍。
黨衆暴悍,專事剽劫,由含山、全椒,轉掠六合、天長,至揚州,人皆苦之。
(4&mdash5頁)時元鎮南王孛羅普化鎮楊州,招降明鑒等以為濠泗義兵元帥,俾駐楊州分屯守禦。
丙申(1356,至正十六年)三月(張)明鑒等以食盡複謀作亂&hellip&hellip逐鎮南王而據其城&hellip&hellip(張)明鑒等既據城,兇暴益甚,日屠城中居民以為食。
至是(缪)大亨攻之,(張)明鑒等不支,乃出降,得其衆數萬,戰馬二千餘匹&hellip&hellip改揚州路為淮海府,以李德成知府事,按籍城中居民,僅餘十八家。
” 案:青軍與青衣軍不同,青衣軍為元末民兵,而青軍初期則系反元政權之組織,其後始編為民兵(即義兵)者也。
《新元史》二二五《韓林兒傳》:“(至正)十八年&hellip&hellip(劉福通将)李喜喜據鞏昌不下,李思齊合兵圍之,(李)喜喜突圍出,與白不信皆入蜀,号為青軍,降于明玉珍。
” 《新元史》二一八《餘阙傳》:“(至正)十六年,池州賊趙普勝來攻,連戰郄之&hellip&hellip(至正)十七年(趙)普勝挾青軍,兩道來攻,相拒月餘圍始解。
”(時餘阙守安慶。
) 38.3.27&mdash38.4.4 23.長槍軍 《明太祖實錄》五,丁酉(1357)十月,“初乙未(1355)歲(張)明鑒聚衆淮西,以青布為号,名青軍,人呼為一片瓦。
其黨張鑒骁勇善用槍,又号長槍軍。
黨衆暴悍,專事剽劫,由含山、全椒,轉掠六合,天長至揚州,人皆苦之”。
(/5/4&mdash5) 又,卷六,戊戌三月,“丙辰,克建德路。
先是&hellip&hellip進攻建德,道出遂安,未及縣三十裡,長槍元帥餘子貞以兵來拒,(鄭)愈等擊敗之&hellip&hellip至是軍抵建德,元參政不花,院判慶壽,長槍元帥謝國玺、達魯花赤、喜伯都剌,總管楊瑀,棄城遁”。
案:此兩條之長槍似非一事,待查。
1953.4.13 24.金花姐起義 《明太祖實錄》二三,吳元年四月,“乙卯,中書平章政事俞通海卒&hellip&hellip元季汝颍盜起,有金花小姐者亦以妖術惑衆,聚兵江淮,人多應之,通海父子亦操戈起田間,從其徒李普勝,及金花小姐敗(原有“小”字),通海以舟泊巢湖”。
25.毛葫蘆 《明太祖實錄》三二,“(洪武元年五月癸酉)大将軍徐達&hellip&hellip又遣指揮王臻總虎贲振武骠騎通州各衛将士往虢州等處取毛葫蘆山寨。
毛葫蘆者,初南陽鄧州等處義兵萬戶府募土人為兵,因其自相團結,故号曰毛葫蘆”。
36.28.1 26.黃衫軍 《新元史》二二六《徐壽輝傳》:“(至正)十二年&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袁州複為(歐)普祥所據,彭瑩玉(袁州妖僧,用泉水治病多愈。
)陷瑞州,陳普文陷吉安,閏三月,泰和州達魯花赤達裡麻失理複吉安,達裡麻失理所部号黃衫軍,(徐)壽輝兵畏之。
” 27.元末民兵服飾 《明太祖實錄》卷二,“乙未春正月戊午朔,滁師乏糧,諸将謀所向&hellip&hellip子興命定計,上曰:&lsquo&hellip&hellip今欲謀所向,惟和陽可圖,然其城小而堅,可以計取,難以力勝。
&rsquo子興曰:&lsquo何如?&rsquo上曰:&lsquo向攻民寨時,得民兵号二,其文曰廬州路義兵,今拟置三千選勇敢士椎髻左衽,衣青衣,腹背懸之徉為彼兵,以四橐駝載賞物驅而行,使人聲言廬州兵送使者入和陽賞赍将士,和陽兵見之必納無疑,因以绛衣兵萬人繼其後,約相距十餘裡,俟青衣兵薄城舉火為應,绛衣兵即鼓行而趨,取之必矣。
&rsquo子興曰:&lsquo善。
&rsquo” 28.10.21 28.宋末帝系與傳說 宋太祖&mdash&mdash德昭&mdash&mdash(中經七世)&mdash&mdash榮王希瓐(太祖九世孫,與孝宗同輩)&mdash&mdash理宗 福王&mdash&mdash 韓林兒劉福通等以宋丞相陳宜中嘗自占城歸,雲帝昺入倭,随聲附之稱林兒為徽宗九世孫,生海外得還,當主中國。
(見王崇武《論明太祖起義及其策略之轉變》。
見《史語所集刊》十本一分。
)徽宗九世孫當帝昺之孫,不雲昺之孫而雲徽宗九世孫者,以人民念之者衆也,然而忘南宋孝宗以後一支已非太宗、徽宗一系,而理宗一支更非孝宗、光宗一系也。
據《草木子》卷三《克謹篇》劉福通等立韓林兒傳檄雲“韫玉玺于海東,取精兵于日本”,亦謂林兒為宋後,歸自海外也。
31.9.28 29.元末之義兵 《明史》一百二十四《擴廓帖木兒傳》:“汝颍盜起,中原大亂,元師久無功,至正十二年察罕(帖木兒)起義兵,戰河南、北,擊賊關中、河東,複汴梁,走劉福通,平山東,降田豐,滅賊幾盡。
” 又,“(李)思齊,羅山人,與察罕同起義兵,齒位略相埒”。
《明史》一百二十四《陳友定傳》:“福清人,徙居汀之清流,世業農,為人沉勇喜遊俠,鄉裡皆畏服,至正中,汀州府判蔡公安至清流募民兵,讨賊,友定應募,公安與語奇之,使掌所募兵&hellip&hellip讨平諸山寨&hellip&hellip連破賊,悉複所失郡縣&hellip&hellip于是友定盡有福建八郡之地。
” 《新元史》二百二十《察罕帖木兒傳》:“幼笃學,應進士舉,有時名&hellip&hellip至正十一年盜發汝颍,不數月江淮各路皆陷,朝廷征兵讨賊無功,十二年察罕帖木兒乃起義兵,從者數百人,與信陽羅山人李思齊合兵,複羅山。
” 《新元史》二百二十《附李思齊傳》:“李思齊,羅山人,與察罕帖木兒同舉義兵,克複羅山。
有司奏其功授思齊縣尹&hellip&hellip” 又《附魏賽音不花傳》:“至正間紅巾賊起,募義勇禦之,以衆屬察罕帖木兒。
” 又《附關關傳》:“察罕帖木兒舉兵,關關募義勇萬餘人附之,授招讨上百戶,佩銀符,從破賊。
” 又《附劉則禮傳》:“明兵入京師則禮兵潰,率麾下百餘人壁易州龍居山間道谒擴廓帖木兒于大同。
時将作院使田邁魯團結沿山民寨,留則禮共守&hellip&hellip” 《明史》一二四《陳友定傳》:“元末所在盜起,民間起義兵保障鄉裡,稱元帥者不可勝數,元辄因而官之,其後或去為盜,或事元不終,惟友定父子(海)死義,時人稱完節焉。
” 28.11.7&mdash28.11.12 30.元末反群盜之義軍鄉軍 《元史》四十二《順帝本紀五》:“(至正)十二年&hellip&hellip閏三月&hellip&hellip乙酉徐壽輝僞将陳普文陷吉安路,鄉民羅明遠起義兵複之。
” 又,“十二年&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癸未,建昌民戴良起鄉兵克複建昌路”。
又,“十二年&hellip&hellip是歲&hellip&hellip颍州沈丘人察罕帖木兒與信陽州羅山人李思齊同起義兵,破賊有功。
授察罕帖木兒中順大夫,汝甯府達魯花赤,李思齊知汝甯府”。
又,“十二年&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命江南行台禦史大夫納麟給宣敕,與台州民陳子由、楊恕卿、趙士正、戴甲、令其集民丁夾攻方國珍”。
《元史》四十三《順帝本紀六》:“(至正)十三年&hellip&hellip十一月&hellip&hellip是月,立義兵千戶,水軍千戶所于江西,事平,願還為民者聽。
” 《元史》四十三《順帝本紀六》:“(至正)十四年&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诏河南、淮南兩省并立義兵,萬戶府。
” 又,“十四年&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立南陽鄧州等處毛胡蘆義兵萬戶府,募土人為軍,免其差役,令讨賊自效,因其鄉人自相團結,号毛胡蘆,故以名之”。
《元史》四十四《順帝紀七》:“(至正)十五年&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聽富民願出丁壯義兵五千名者為萬戶,五百名者為千戶,一百名者為百戶,仍降宣敕牌面。
” 又,“十六年&hellip&hellip八月丙辰奉元路判官王淵等以義兵複商州,升淵同知關、商、襄鄧等處宣慰司事”。
又,“十六年&hellip&hellip十二月&hellip&hellip也先帖木兒與左江義兵萬戶鄧祖勝合兵複衡州”。
《元史》四十五《順帝紀八》:“(至正)十七年春正月&hellip&hellip辛卯命山東分省團結義兵,每州添設判官一員,每縣添設主簿一員,專率義兵以事守禦,仍命各路達魯花赤提調,聽宣慰使司節制。
” 又,“十七年&hellip&hellip是歲&hellip&hellip義兵千戶餘寶殺其知樞密院事寶童以叛降于毛貴,餘寶遂據棣州”。
(毛貴,劉福通黨。
) 蘇伯衡《蘇平仲文集》卷三《胡嘉祐傳》:“義士胡嘉祐永康人,字九祚。
永康在婺之東南,在處之西,去處之缙雲可三十裡。
元之季處屬縣寇蜂起,元帥石抹宜孫雖翦之以兵不能止也。
于是缙雲弱溪之寇應氏杜氏以乙未冬(至正十五年)溢出永康境上,殺掠以逞。
嘉祐蹵然曰:鄉鄰有急可坐視之乎?走縣曰:今(原作“令”,疑誤)欲助官殄寇。
令問安所得兵乎?對曰:募武健之士。
又問安所取錢乎?對曰:請輸家财。
令曰:善。
即歸散家财募武健亡士得千餘人而什伍之,大署其旗為義兵。
寇至辄迎擊,由是寇奪氣。
”(《四部初編》縮,41頁) 又同卷《武德傳》:“武毅将軍武德壽州安豐人,至正末江淮用兵,以材略應募為義兵百戶,累功至千戶。
”(39頁) 28.12.9 《蘇平仲文集》卷三《缪美傳》:“武毅将軍缪美壽州安豐人,歲壬辰江淮大亂,集勇士捍鄉井,推陳也先為主帥。
”(38頁。
壬辰,至正十二年) 胡翰《胡仲子集》卷九《胡義士墓表》:“至正乙未(十五年)缙雲蒻溪之寇殷氏杜氏,焰群兇以利,人入剽掠,橫殺不辜。
(胡)元祚慨然曰:&lsquo吾士皆王民,吾雖力不能為國除賊,獨忍鄉井罹其毒,束手視之耶?&rsquo走白邑,令為防禦計,散家财,集少強之丁,立保伍之法,大書其旗為義兵。
寇偵之,不敢犯。
”(129頁) 28.12.9&mdash23 王祎《王忠文公集》卷十二《福甯王尹贊》:“(至正)十二年春除福建轉運鹽使司副使,時盜賊充斥且逼州境,侯因留不行,曰:&lsquo福甯民猶吾子耳,吾忍舍之去乎?&rsquo乃募民兵訓練為備。
”(313頁) 解缙《解文毅公集》卷十二《蕭君師文墓表》:“元佐生天祐,字師文,元季傾赀奮義,保障其鄉,鄉道官軍,舉宗血戰,賊望其旌而靡。
”(敦仁堂本,13頁) 31.元末義兵之選拔 宋濂《宋學士文集》卷十一(即《銮坡後集》卷一)《追封梁國公趙公神道碑銘》:“歲壬辰(元順帝至十二年,1352)江淮俶擾,州縣簡拔枭銳為義兵,奇公勇悍選為群隊長。
”(縮印《四部叢刊》,102頁) 趙德勝,濠之鐘離人。
28.9.29 32.元末義兵之掠劫 貝瓊《清江貝先生詩集》卷一,“丙午冬十一月辟亂亭林,明年春館于楊溪邵筼谷氏,四月一日鄉兵複大起,合境之人鳥驚麏竄不知所屆,餘亦去而從之,既定而返因寫懷雲一詩。
詩曰:&lsquo茫茫新戰場,白草迷四顧;烽火連石門,我歸亦無路。
窮魚久在轍,驚鵲空繞樹。
故園今何如,猶思讀書處。
近聞遭殺戮,豈複有親故?安得附晨風,從之西南去。
&rsquo”(147頁。
丙午為至正二十六年) 28.12.9 二、元末明初之白蓮教 1.宗教色彩是東方革命運動特點 馬克思:《中國事件》(一八六二年七月七日《潑萊塞報》一八六期。
解放社本《馬恩論中國》,170&mdash176頁):“以前不久,在中國&hellip&hellip開始了革命醞釀。
(指太平天國革命)&hellip&hellip目前的運動一開始就帶有宗教色彩,但這是東方各種運動所共有的一個特點。
”(171頁) 2.元世祖禁圖谶 《元史》十三《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一年五月)乙醜,&lsquo括天下私藏天文圖谶、太乙雷公式、七曜曆、推背圖、苗太監曆,有私習及收匿者罪之。
” 案:俗傳推背圖為劉基造,其實元初已有之矣。
3.玄奘譯《法住記》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诏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九卷《史傅部》一(第一冊,十二頁,二〇三〇):“如是傳聞&hellip&hellip” 案:諸經多以“如是我聞”起句,此用“如是傳聞”起。
“諸苾刍等,雖承告示,猶複涕噎良久乃問:&lsquo我等未知世尊釋迦牟尼無上正法當住幾時?&rsquo尊者(尊者謂難提密多羅,唐言慶友)告曰:&lsquo&hellip&hellip如是乃至此洲人壽六萬歲時,無上正法流行世間熾然無息,後至人壽七萬歲時,無上正法方永滅沒&hellip&hellip至人壽量八萬歲時,獨覺聖衆複皆滅度。
次後彌勒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時瞻部洲廣博嚴淨,無諸荊棘,溪谷堆埠,平正潤澤,金沙覆地,處處皆有清池茂林,名花瑞草,及衆寶聚,更相輝映,甚可愛樂,人皆慈心,修行十善。
以修善故,壽命長遠,豐樂安隐,士女殷稠,城邑鄰次,雞飛相及,所營農稼,一種七獲,自然成實,不須耘耨。
諸仁者于彼時中,國界莊嚴,有情果報,陳之難盡。
&rsquo”(12&mdash14頁) 1954.9.28 4.彌勒佛降世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彌勒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時&hellip&hellip人皆慈心,修行十善,以修善故,壽命長遠,豐樂安隐,士女殷稠,城邑鄰次,雞飛相及,所營農稼,一種七獲,自然成實,不須耘耨。
” 《元史》二十九《泰定帝紀》:“(泰定二年,1325,六月)息州氏趙醜厮、郭菩薩,妖言彌勒佛當有天下,有司以聞。
”(24頁) 《元史》三十九《順帝紀》:“(至元三年,1337,二月)汝甯獻所獲棒胡彌勒佛小旗,僞宣敕,并紫金印、量天尺。
” 《元史》四十二《順帝紀五》:“(至正十一年,1357,五月)初,辛亥穎州妖人劉福通為亂,以紅巾為号,陷穎州。
初,灤城人韓山童(祖父以白蓮會燒香惑衆至山童)倡言天下大亂,彌勒佛下生,河南及江淮愚民皆翕然信之。
”(7頁) 清黃育楩(字壬谷,道光時人)《破邪詳辨》卷一:“燃燈佛後,有釋迦佛接續傳燈,釋迦佛後有彌勒佛接續傳燈。
”(李世瑜《現在華北秘密宗教》,33頁引) 《光緒畿輔通志》一三二,“白蓮邪教,起自元末紅巾之亂,其教以&lsquo真空家鄉,無生父母&rsquo,八字為真言”。
(李世瑜書,33頁引) 1953.2.9 5.隋代的彌勒信仰 《通鑒》一八一,隋炀帝大業六年(610),春正月癸亥朔,“未明三刻,有盜數十人,素冠練衣,焚香持華,自稱彌勒佛,入自建國門。
(注:&lsquo釋氏之說,以為釋迦佛衰謝,彌勒佛出世,故盜稱之以為奸。
建國門蓋東都皇城端門也&hellip&hellip《考異》曰:“雜記在五年正月,又雲&lsquo三百人&rsquo,今從《隋書》。
”&rsquo)監門者皆稽首。
既而奪衛士仗,将為亂;齊王暕遇而斬之,于是都下大索。
連坐者千餘家”。
案:佛教說法,燃燈佛衰謝,釋迦佛出,釋加佛衰謝,則彌勒佛出世。
6.白雲宗、白蓮宗 白蓮宗為佛教支流,信仰彌勒淨土,為念佛宗之一派。
起于南宋之初,教主茅子元,有紀分天台宗谶法。
半僧半俗性質的禁欲主義的淨業團體。
是一個秘密結合,自來全認為外通異端。
後來因統治階級的壓迫,更成了不平分子反壓迫的組織。
據《佛祖統紀》四十七卷,最初戒殺,戒飲,斷蔥乳,起于廬山白蓮社。
每晨誦忏悔經偈。
白雲宗亦始于宋,為半僧半俗之通俗宗教,禁葷酒食菜。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3)已禁止。
重松俊章《初期の白蓮教に就いて》,《市村博士紀念東洋史論叢》。
元孛術魯羽中《菊潭集》(江陰缪氏藕香零拾本)二《平章政事尚公神道碑》:“南方學浮圖氏号白雲宗者,發而妻子田宅,愚民,讬祝厘,逭徭賦&hellip&hellip衆數十萬。
”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十五《左右司郎中蘇公墓碑》:“浙西白雲宗,強梁富人,相率出厚赀,要權貴,稍依傍釋教,立官府部署其人。
” 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十一《平章政事高公神通道碑》:“浙西豪民,即所居為佛廬,舉家度為僧尼,号其教曰白雲宗。
” 《元史》二十四《仁宗紀》:“白雲宗總攝所統江南為僧之有發者,不養父母。
避役損民。
”(5頁,皇慶元年,1312) 《元史》二十六《仁宗紀三》:“白雲宗總攝沈明仁,強奪民田二萬頃,诳誘愚俗十萬人,私賂近侍,妄受名爵。
”(17頁,延佑六年,1319) 1953.2.8 7.元初白蓮會 《元典章》三十二《禮部五·陰陽學》:“至元十八年(1281)三月,中書省咨,刑部呈奉省判,禦史台呈,行台咨:都昌縣賊首杜萬一等指白蓮會為名作亂。
照得江南見有白蓮會等名目,五公符、推背圖、血盆及應合禁斷天文圖書一切左道亂衆之術,拟合欽依禁斷&hellip&hellip相應都省行天下禁斷拘收發來施行。
”(14&mdash15頁) 《元典章》三十三《禮部六·白蓮教條》:“長生天氣力裡,大福蔭護助裡,皇帝聖旨裡,行省禦史台官人每根底,宣慰司廉訪司官人每根底,軍官每根底,軍人每根底,城子裡達魯花赤官人每根底,和尚頭目每根底,衆百姓每根底,宣谕的聖旨,舍利堅八哈失耶舍思班教奏,建甯路後山有的白蓮都掌教,報恩堂,在先完澤笃皇帝(成宗鐵穆耳,世祖之孫)與了聖旨來,沈王益知禮布花将引蕭覺貴皇帝(指仁宗,見下3&mdash4頁)潛邸時分獻來,後頭不理會得佛法的人每教門沮壞了,有他每合納的稅糧依體例(法律)與了,自己氣力鈔化蓋來的佛堂常川念經與上位祈福祝壽做好事有麼道奏來。
如今這佛堂做報恩萬壽堂者,甲乙住持坐者,屬這報恩萬壽堂的複一堂,清應堂各處田地裡,但有的做好事蓮堂管民達魯花赤官人每提調,休教沮壞者,合納的稅糧依先體例裡更當者,不揀什麼差發休要者,不揀是誰休占做下院者,麼道這都掌教性空普慧居士蕭覺貴根底執把聖旨與了也,但屬這的每蓮堂,水工,人口,頭疋,園林,碾磨,店舍,鋪席,解典庫,浴堂,船隻,不揀什麼,他每的休奪要者,休倚氣力者,這般宣谕了呵。
别了的人每不怕那什麼更這的每倚着這般道來,麼道含納的稅糧不納不幹礙自己的田地隐藏着,沒體例的勾當做呵,他每不怕那聖旨,牛兒年九月初二日大都有時分寫來。
”(12頁) 案:此诏隻稱牛兒年不著年号,文内既稱完澤笃皇帝當在成宗(1307)之後,《元典章》所收文獻截至英宗即位(1321)止,則應在其前。
中間惟武宗、仁宗兩帝,而武宗未嘗為太子,與文内“皇帝潛邸時分”之言似相近,但武宗以懷甯王總兵北邊,常在軍旅,且在位四年亦無建醜之歲。
仁宗在武宗時以皇弟為太子,此潛邸或指太子非沈王也。
仁宗皇慶二年(1313)歲次癸醜,所謂牛兒年當指其時。
武宗于大德十一年(1307)六月“戊午進封高麗王王昛為沈陽王,加太子太傅,驸馬都尉”(卷22,2頁),益知禮布花待考。
《宗室世系表》(107)、《諸王表》(108)王昛、王章、王暠祖孫外,别無封沈王者。
武宗時王昛不在中國,至大二年(1309)三月有“令高麗王(王章)從太後之五台山”(《元史》二十三《武宗紀》)之文,則所謂沈王似指王章,章于延佑六年1319封沈王,時代相合。
《仁宗紀》稱其“通達儒術,妙悟釋典”。
(《元史》二十六,19&mdash20頁) 據上兩條至元十八年(1281)曾禁斷白蓮會,皇慶二年(1313)又弛禁。
都昌縣,今江西都昌縣。
建甯路,今福建建瓯縣。
1954.9.12 8.明玉珍在蜀行彌勒法 《明太祖實錄》十六,丙午(1366)二月,“明玉珍卒&hellip&hellip壬寅(1362)春三月己酉,玉珍遂稱帝,國号大夏,紀年天統。
立子升為太子。
仿周制,設六卿&hellip&hellip去釋老教,而專奉彌勒法”。
(3/16/6) 9.明初的白蓮教 《太祖實錄》洪武六年(1373)四月丙子,“湖廣羅田縣妖人王佛兒自稱彌勒佛降生,傳寫佛号惑人,欲聚衆作亂,官軍捕斬之”。
洪武十九年(1386)年五月戊辰,“妖僧彭玉琳與新淦縣民楊文、曾尚敬等謀作亂,事覺伏誅。
玉琳福建将樂縣陽門庵僧,初名全無用,行腳至新淦,自号彌勒佛祖師,燒香聚衆,作白蓮會”。
洪武二十年(1387)六月丁酉,“袁州府宜春縣民李某妄稱彌勒佛,發九十九等紙号,因聚衆謀作亂”。
《太宗實錄》永樂四年1406年九月丙子,“湖廣蕲州廣濟縣妖僧守座,聚男女立白蓮社,毀形斷指,假神扇惑,事覺,官捕誅之”。
1954.9.29 10.明教會 “《述》曰:嘗考《夷堅志》雲:吃菜事魔,三山尤熾,為首者紫帽寬衫,婦人黑冠白服,稱為明教會。
所事佛衣白,引經中所謂白佛言世尊,取《金剛經》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以為第五佛又名末摩尼。
采《化胡經》乘自然光明道氣飛入西那玉界蘇鄰國中,降誕玉宮為太子,出家稱末摩尼,以自表證。
其經名二宗三際,二宗者明與暗也,三際者過去、未來、現在也。
大中祥符(1008&mdash1016)興《道藏》,富人林世長賂主者使編入藏。
安于亳州明道宮。
複假稱白樂天詩雲:靜覽蘇鄰傳,摩尼道可驚。
二宗陳寂默,五佛繼光明。
日月為資敬,乾坤認所生。
若論齋絜志,釋子好齊名。
以此八句表于經首。
其修持者正午一食,裸屍以葬,以七時作禮,蓋黃巾之遺習也。
”(原注:“嘗檢樂天《長慶集》,即無蘇鄰之詩,樂天知佛,豈應為此不典之詞。
”) 以上全據《大正大藏·史傳部·佛祖統紀》卷四十八,宋甯宗嘉泰二年(1202)修錄。
俟另校。
1954.9.28 11.摩尼教 摩尼教為三世紀至十四世紀歐亞兩洲流行之宗教,以宗祖摩尼Mānī;Manes得名。
乃波斯帝國薩珊王朝ゾロアスタ&mdash&mdash教分離之結果。
其教以空、地、火為三大。
三大本來有善惡二原。
善為明,惡為暗。
善神曰Zervan(明尊),惡神曰Ahriman(摩王)。
分曆史為三初、中、後三際:初際,善神與惡神相均衡;中際善神為惡神所敗,即現世也,故必設法救善神;至後際則善勝而光明到來。
據中國記載宗鑒《釋門正統》、志磐《佛祖統紀》卷三十九,摩尼教入中國當唐武後延載元年(694)。
(《東洋史辭典》八冊,84&mdash86頁) 1950.3.6 《大英百科全書》:摩尼Mani生于巴比倫曆527年,公曆215&mdash216。
摩尼教Manichaeism,摩尼教徒Manichee。
摩尼教與基督教:摩尼教義有若幹出于基督教,辯識甚難。
(whatwastheextentofKnowledgeofChristianity) 摩尼教與佛教:許多佛教簡單教義均見于摩尼教(WhetherBuddhislicclementscanalsobededetectedinManichaeism)。
摩尼教相信撒旦(Satan魔王)與上帝(God)永遠同存。
(字典) 1954.9.25 12.摩尼教經典 《摩尼教下部贊》,日本《大正大藏經》第五十四卷《外教部》。
據大英博物館藏敦煌本唐代卷子:“一者明尊玬羅延佛作。
” 一者明尊二者智惠三者常勝四者歡喜 五者勤修六者真實七者信心八者忍辱 九者直意十者功德十一者齊心和合十二者内外俱明 莊嚴智惠具足如日名十二時圓滿功德(四冊,1274頁) “收食單偈大明使釋” 一者無上光明王二者智惠聖母佛三者常勝先意佛 四者歡喜五明佛五者勤修樂明佛六者真實造相佛 七者信心淨風佛八者忍辱日光佛九者直意廬舍佛 十者知恩夷數佛十一者齊心電光佛十二者惠明莊嚴佛 身是三世法中王開揚一切秘密事二宗三際性相相義悉能顯現無疑滞(四冊,1274頁) 《大正大藏》五十四卷《外教部》第四冊: 《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一卷(據大英博物館藏燉煌唐寫本)開元十九年(731)六月八日大德拂多誕奉诏集賢院譯《托化國土名号宗教第一》:“按波斯婆毗長曆自開辟初有十二辰掌分年代,至第十一辰名讷管代二百二十七年釋迦出現,至第十二辰名魔謝管代五百二十七年,摩尼光佛誕蘇鄰國跋帝王宮,金薩健種夫人滿豔之所生也。
婆毗長曆當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二月八日而生&hellip&hellip摩尼之後,年垂五九,我法當盛者。
五九四十五,四百五十年,教合傳于中國,至晉太始二年(266)正月四日乃息化,身還歸真寂。
教流諸國,接化蒼生。
從晉太始至今開(元)十九歲計四百六十年,證記合同。
” 形相儀第二&hellip&hellip 經閣儀第三&hellip&hellip 五級儀第四&hellip&hellip 寺宇儀第五&hellip&hellip 出家儀第六&hellip&hellip 初辯二宗 求出家者,須知明暗各宗,性情懸隔,若不辯識,何以修為? 次明三際:一初際,二中際,三後際。
初際者,未有天地,但殊明暗,明性智慧,暗性愚癡,諸所動靜,無不相背。
中際者,暗既侵明,恣情馳逐,明來入暗,委質推移,大患厭離,于形體火宅,願求于出離,勞身救性,聖教固然,既妄為真,孰敢聞命,事須辯析,求解脫緣。
後際者,教化事畢,真妄歸根,明既歸于大明,暗亦歸于積暗,二宗各複,兩者交歸。
次觀四際法身(下辟)。
(1280&mdash1281頁) 1954.9.25 13.大明教 宋濂《芝園續集》卷四《故岐甯衛經曆熊府君墓銘》:“明年(1368)改元洪武&hellip&hellip立浙江提刑按察司,以君為佥事&hellip&hellip分部台溫。
溫有邪師曰大明教,造飾殿堂甚侈,民之無業者鹹歸之,君以其瞽俗眩世,且名犯國号,奏毀之,官沒其産而驅其衆為農。
”(《四部叢刊》初編縮印本,第473頁) 14.道家三境 《雲笈七籖》 初教洞神神寶神寶君治&lsquo太清境&rsquo 中教洞玄靈寶靈寶君治&lsquo上清境&rsquo 上教洞真天寶天寶君治&lsquo玉清境&rsquo 15.新道教與地主階級 劉祖謙《重陽仙迹記》:“師鹹陽人,姓王氏,名喆,字知明,重陽其号,美須髯,目長于口,形質魁偉,任氣好俠,少讀書,系學籍,又隸名武選。
天眷初,以财雄鄉裡,歲饑,人多殍亡。
有盜盡劫其資,一日物色得盜,終不之問,遠近以為長者。
正隆己卯(四年,1159)忽遇至人于甘河,以為可教,密付口訣,又飲以神水,自是斷淨諸緣,同塵萬有,佯狂垢污,人益叵測。
”(引自陳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13頁) 案:王喆生于宋政和二年(1112),金天眷元年即宋紹興八年(1138),年二十七歲;正隆四年即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四十八歲。
劉祖謙《重陽仙迹記》:“大定丁亥夏(七年,1167)焚其居,人争赴救,師婆娑舞于火邊,且作歌以見意。
诘旦東邁,往達甯海,首會馬钰于怡老亭,馬亦儒流中豪傑者,與其家人孫氏俱執弟子禮。
”(陳,13頁) 《吳草廬集》二十六《天寶宮碑》:“其宮之道士合辭言曰:&lsquo吾教之興,自金人得中土時,有劉祖師(劉德仁)避俗出家,絕去嗜欲,屏棄酒肉,勤力耕種,自給衣食,耐艱難辛苦,樸儉慈闵,志在利物,戒行嚴潔,一時翕然宗之。
&rsquo”(陳,64頁) 《道園學古錄》五十《真大道教第八代崇玄廣化真人嶽公之碑》:“金有中原,豪傑奇偉之士,往往不肯嬰世故,蹈亂離,辄草衣木食,或徉狂獨往,各立名号,以自放于山澤之間。
當是時師友道喪,聖賢之學湮泯澌盡,惟是為道家者。
多能自異于流俗,而又以去惡複善之說勸諸人,一時州裡田野各以其所近而從之。
受其教戒者,風靡水流,散于郡縣,皆能力耕作,治廬舍。
聯絡表樹,以相保守,久而未之變也。
國朝之制(指元朝),凡為其教之師者,必得在禁近,号其人曰真人,給以印章,得行文書視官府。
而真大道教者,則制封無憂普濟開微洞明真君劉德仁之所立也。
” 《宋學士文集》五五《書劉真人事》:“劉真人德仁,滄州樂陵人&hellip&hellip真人乃取所授書,敷繹其義,以示人。
一曰&hellip&hellip二曰忠于君,孝于親,誠于人,辭無绮語,口無惡聲&hellip&hellip四曰遠勢力,安貧賤,力耕而食,量入為用&hellip&hellip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學者宜世守之。
金大定初(大定元年為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诏居京城天長觀,賜号東嶽真人,傳其道者幾遍國中。
”(陳,66頁) 案:據此可知真大道教為金入中原後,不願遷移(蹈亂離)之小地主、富農(力耕作治廬舍)逃避外族之統治(聯絡表樹,以相保守)的組織,但不久即為金人所利用(大定初诏居京城)。
陳垣《新道教考》:“太一之祠,自古有之,然以太真名教則自蕭抱珍始。
史不言抱珍為何許人,抱珍,汲郡人也。
” 《元史·釋老傳》二百二:“若夫天下寺院之領于内外宣政院,曰禅,曰教,曰律,則固各守其業,惟所謂白雲宗,白蓮宗者,亦或頗通奸利雲。
” 又,“真大道教者,始自金季道士劉德仁之所立也。
其教以苦節危行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苟侈于己者也。
五傅而至郦希誠,居燕城天寶宮,見知憲宗,始名其教曰真大道”。
(13&mdash14頁) 《元史》二百二《釋老傳》:“太一教者,始金天眷中,道士蕭抱珍傳太一三元法箓之術,因名其教曰太一。
” 1952.6.12 16.元末起義軍的宗教信仰 北宋亡,河北淪陷,一部分不願為金人用者創為新道教,如全真教、真大道教、太一教三教是也。
三教與正一道教不同,據陳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所載,三教之人多出于讀書人,多半是地主階級,餘意其創教雖以“刻苦自勵,淡泊寡營”為主(以此故能不事外族),但意仍在保持自己階級的财産(雖好施與,但以之為結納之媒耳),是以一二傳遂不能自持,入元成為貴盛。
以此故也。
三教既為地主階級之知識分子,自不能與人民接近,又降于敵,故民間信仰者不是三教,而為另一種反對民族壓迫階級壓迫的人民宗教,劉福通、韓林兒是也。
元末農民起義不能由三教領導以此。
臆說,待證。
1952.5.16 三、山東燕南之亂 1.元末之喪亂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滅宋(1279),至順帝至元三年,廣東、福建、湖南、山東、燕南各處賊起(1337),凡五十九年。
至至正二十八年(1368)徐達入大都,凡九十年。
計山東燕南起兵三十二年而國亡。
自滅宋(1279)至順帝至正八年(1348)方國珍起兵,凡七十年。
東南起兵後二十年而國亡。
元末喪亂可分二期:前期為朱光卿、棒胡、韓法師&hellip&hellip諸人。
自至元三年(1337)至至正八年(1348),各地蜂起,難以撲滅。
後期為方國珍、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諸人,自至正八年(1348)至元亡(1368)。
兵力已繳,賊勢甚盛,遂至于亡。
2.山東燕南之亂 (1)《元史》三十九《順帝本紀》:“至元(1337)三年春正月癸卯,廣州增城縣民朱光卿反&hellip&hellip僞稱大金國,改元赤符,命指揮狗劄裡、江西行省左丞沙的讨之。
”(七月捕之。
) (2)又,“(至元三年,1337)二月壬申朔,日有食之,棒胡反于汝甯信陽州。
棒胡本陳州人,名閏兒,以燒香惑衆,妄造妖言作亂。
破歸德府鹿邑,焚陳州,屯營于杏岡,命河南行省左丞慶童領兵讨之”。
(四年四月執之。
) (3)又,“(至元三年,1337)四月辛卯合州(今四川)大足縣民韓法師反,自稱南朝趙王”。
(4)又,“(至元四年,1338)六月,辛巳袁州(今江西)民周子旺反,僭稱周王,僞改年号,尋擒獲”。
(5)又,“(至元四年六月,1378)是月&hellip&hellip漳州路南勝縣民李志甫反,圍漳城&hellip&hellip诏江浙行省平章别不花總浙閩、江西、廣東軍讨之”。
(六年三月平之。
) (6)又,“(至正元年)四月丁醜,道州土賊蔣丙等反,破江華縣,掠明遠縣”。
A.《元史》三十九《順帝本紀》,至元三年(1337),“四月己亥惠州歸善縣民聶秀卿、譚景山等造軍器,拜戴甲為定光佛,與朱光卿相結為亂”。
B.又,”八月&hellip&hellip辛巳,京畿盜起”。
(7)《元史》四十《順帝本紀》,至正元年(1341)“十一月丙子,道州路賊何仁甫等反”。
(8)又,“(至正元年十一月,1341)庚子&hellip&hellip猺賊寇邊(湖廣猺賊唐大二等,凡二百餘寨,其将有蔣丙、何仁甫等)诏湖廣行省平章政事鞏蔔班總兵讨平之”。
(9)又,“(至正元年十二月,1341)山東燕南強盜縱橫至三百餘處,選官捕之”。
以下接“元末群雄”卡片。
3.元末擾亂 郎瑛《七修類稿》卷上《國事類》“元末擾亂”條:“至正初,伯顔變亂舊章,遂有江西(明本作“江西遂有”)朱光卿,廣東羅天麟、陳積萬,湖廣吳天保,浙東方國珍相繼煽動。
又賈魯開河,生民嗷嗷,石人之事興,則韓林兒、徐壽輝,芝麻李三枝起而蔓延天下。
若福建陳友定、懷慶周全、臨川鄧忠、安陸俞君正、浙西張士誠、陝西金花娘子、江西歐道人、襄陽莽張、嶽州撥張、安慶雙刀趙、濠州孫德崖,紛紛不一,皆東南之賊也。
長淮以北,則山東又有王信、陝西李思齊、隴西李思道、太原王保保、汴梁元太子,此多元之将臣,各據地互相殺戮,天兵臨之或降或遁矣。
” 案:以下分舉方國珍、張士誠、陳友諒、韓山童、徐壽輝、劉福通、倪文俊、芝麻李、明玉珍始末,不具錄。
又有“本朝取天下先後”一條。
《元史紀事本末》卷二五《察罕帖木兒克複之功》,張溥曰:“元順帝即位之四年,廣東朱光卿、河南棒胡、四川韓法師等兵起。
其後漳州李志甫、袁州周子旺、湖廣蔣丙、汀州羅天麟與燕南山東群盜所在縱橫。
” 元末初起兵之人 續表 28.11.3 4.元末群雄 《元史》四十《順帝紀三》:“至正元年(1341)&hellip&hellip十二月&hellip&hellip山東、燕南強盜縱橫至三百餘處,選官捕之。
” 《元史》四十一《順帝紀四》:“(至正)四年(1344)&hellip&hellip七月&hellip&hellip益都瀕海鹽徒郭火你赤作亂。
” 又,“(至正)六年(1346)&hellip&hellip三月辛未,盜扼李開務之閘河,劫商旅船”。
又,“(至正六年)三月&hellip&hellip戊申,京畿盜起&hellip&hellip山東盜起”。
又,“六年&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象州盜起”。
又,“六年&hellip&hellip六月己酉,汀州連城縣民羅天麟、陳積萬叛,陷長汀縣”。
又,“六年&hellip&hellip十月,思、靖猺寇犯武岡”。
《元史》四十一《順帝紀四》:“(至正)六年(1346)&hellip&hellip十一月&hellip&hellip靖州猺賊吳天保陷黔陽。
”天保勢最盛,擊破多城。
又,“六年&hellip&hellip十二月&hellip&hellip壬寅,山東、河南盜起”。
又,“七年(1347)&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山東盜蔓延濟甯、滕、邳、徐州等處”。
又,“七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臨清、廣平、灤河等處盜起,遣兵捕之。
通州盜起”。
又,“七年(1347)&hellip&hellip九月&hellip&hellip集慶路盜起”。
又,“七年&hellip&hellip十月&hellip&hellip西番盜起,凡二百餘所”。
又,“七年(1347)&hellip&hellip十一月&hellip&hellip沿江盜起,剽掠無忌,有司莫能禁”。
又,“八年(1348)&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遼東鎖火奴反,詐稱大金子孫,水達達路脫脫禾孫唐兀火魯火孫讨擒之”。
《元史》四十一《順帝紀四》:“(至正)八年(1348)&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壬寅,土番盜起。
” 又,“八年&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福建盜起”。
又,“八年(1348)&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辛酉,遼陽兀顔撥魯歡妄稱大金子孫,受玉帝符文,作亂,官軍讨斬之”。
又,“八年(1348)&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丁醜,遼陽董哈刺作亂”。
又,“八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海甯州沭(沐)陽縣等處盜起”。
又,“八年(1348)&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廣西峒賊乘隙入寇”。
又,“八年(1348)&hellip&hellip十一月&hellip&hellip台州方國珍為亂,聚衆海上”。
《元史》四十二《順帝紀五》:“(至正)十一年(1351)&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辛亥穎州妖人劉福通為亂,以紅巾為号,陷穎州。
初,栾城人(河北省中部)韓山童祖父,以白蓮會燒香惑衆,谪徙廣平(河北省南)永(年)縣。
至山童,倡言天下大亂,彌勒佛下生,河南及江淮愚民皆翕然信之。
福通與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郁、王顯忠、韓咬兒複鼓妖言,謂山童實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國主。
福通等殺白馬、黑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為亂,事覺,縣官捕之急,福通遂反。
山童就擒,其妻楊氏,其子韓林兒,逃之武安。
” 《元史》四十二《順帝紀五》:“(至正)十一年(1351)&hellip&hellip八月&hellip&hellip丙戌,蕭縣李二及老彭、趙君用攻陷徐州。
李二号芝麻李,與其黨亦以燒香聚衆而反。
” 又,“十一年(1351)&hellip&hellip八月&hellip&hellip蔪州羅田縣人徐貞一,名壽輝,與黃州麻城人鄒普勝等,以妖術陰謀聚衆,遂舉兵為亂,以紅巾為号”。
《元史》四十二《順帝紀五》:“(至正)十一年&hellip&hellip十一月&hellip&hellip甲戌,江西妖人鄧南二作亂,攻瑞州。
” 又,“十二年(1352)&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甲申,鄒平縣馬子昭為亂”。
又,“十二年&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辛醜,鄧州賊王權、張椿陷澧州”。
又,“十二年&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丙辰,江西宜黃賊塗佑與邵武建甯賊應必達等攻陷邵武路”。
又,“十二年&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丙寅,紅巾周伯顔陷道州”。
又,“十二年(1352)&hellip&hellip七月&hellip&hellip庚辰饒徽賊犯昱嶺關,陷杭州路”。
《元史》四十二《順帝紀五》:“(至正)十二年(1352)&hellip&hellip七月&hellip&hellip己醜,湘鄉賊陷寶慶路。
” 又,“十二年&hellip&hellip八月&hellip&hellip是月&hellip&hellip安陸賊将俞君正複陷荊門州,&hellip&hellip賊将黨仲達複陷嶽州”。
《元史》四十三《順帝紀六》:“(至正)十三年(1353)&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乙未,泰州白駒場亭民張士誠及其弟士德、士信為亂,陷泰州及興化縣,遂陷高郵,據之,僭國号大周,自稱誠王,建元天佑。
” 《元史》四十四《順帝紀七》“(至正)十五年(1355)&hellip&hellip二月己未,劉福通自砀山夾河迎韓林兒至,立為皇帝,又号小明王,建都亳州,國号宋,改元龍鳳&hellip&hellip” 又,“十五年(1355)&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是日大明皇帝起兵,自和州渡江,取太平路。
自江中妖寇倡亂之後,南北郡縣多陷落,故大明從而取之”。
《元史》四十四《順帝紀七》:“(至正)十六年(1356)&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丙申,倪文俊陷常德路。
”(徐壽輝部下) 《元史》四十五《順帝紀八》:“(至正)十七年&hellip&hellip九月&hellip&hellip是月&hellip&hellip倪文俊謀殺其主徐壽輝,不果,自漢陽奔黃州,壽輝僞将陳友諒襲殺之,友諒遂自稱平章。
”此條文字不明,友諒殺者誰耶? 又,“十七年(1357)&hellip&hellip是歲&hellip&hellip倪文俊陷川蜀諸郡,命僞元帥明玉珍守據之。
趙君用及彭大之子早住同據淮安;趙僭稱永義王,彭僭稱魯淮王”。
又,“十九年(1359)&hellip&hellip十二月&hellip&hellip陳友諒以江州為都,迎僞主徐壽輝居之,自稱漢王”。
《元史》四十五《順帝紀八》:“(至正)二十年(1360)&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陳友諒殺其僞主徐壽輝于太平路,遂稱皇帝,國号大漢,改元大義,已而回駐于江州。
” 《元史》四十六《順帝紀九》(至正)二十三年(1363)春正月壬寅朔,四川明玉珍僭稱皇帝,建國号曰大夏,紀元曰天統。
此八頁上接“元末湖廣山東燕南之亂”卡片。
5.元末群雄之别稱 北鎖紅軍《新元史》二二五《韓林兒傳》:“布王三起兵陷鄧州、南陽,以應(劉)福通,号北鎖紅軍。
”(事在至正十一年十二月) 南鎖紅軍《新元史》二二六《徐壽輝傳》:“(至正)十二年,竹山孟海馬起兵,陷襄陽、荊門以應(徐)壽輝,号南鎖紅巾。
” 白軍《新元史》二二六《陳友諒傳》:“(至正)二十一年,(陳)友諒改元大定。
是時,江西諸路惟熊天瑞據贛州,為(陳)友諒固守。
群盜附(陳)友諒者,樹白幟号為白軍;降于吳(朱元璋)者,則易紅幟,号為紅軍;日夜相攻,死亡無算。
” 黃包頭軍《明太祖實錄》卷四(第一冊),丙申六月庚戌朔,“壬申降人陳保二叛降于張士誠。
&hellip&hellip(陳)保二常州奔牛壩人,初聚衆以黃帕首,号黃包頭軍,湯和等兵下鎮江,徇奔牛呂城,(使)保二以衆降至是複叛”。
(3頁) 青軍張明鑒&hellip&hellip以青為号,名青軍,人呼萬一片瓦。
見《太祖實錄》卷五。
青軍韓林兒部下李喜喜白不信入蜀,号為青軍,後降明玉珍。
見《新元史》222。
青軍趙普勝至正十七年挾青軍攻餘阙于安慶。
見《新元史》218《餘阙傳》。
青衣軍義軍著青衣,腹背各有兵号。
見《太祖實錄》二。
黃衫軍元泰和州達裡麻失理所部号黃衫軍。
見《新元史》226《徐壽輝傳》。
6.元末群雄之系統 37.10.10 7.元末群雄之出身 方國珍世以販鹽浮海為業,後入海聚衆為盜(《明史》123)。
徐壽輝販布為業,元末盜起,鄒普勝等奇其狀貌,遂推為主(《明史·陳友諒傳》)。
郭子興父以日者術言禍福,得妻緻富,子興任俠喜賓客(《明史》本傳)。
韓山童嘗為童子師,人稱為韓學究(《新元史》225傳)。
山童之祖以白蓮會惑衆谪廣平永年縣(《元史》42《順紀》)。
韓林兒先世以白蓮會燒香惑衆(《明史》本傳)。
劉福通妖人(《明史》,《元史·順紀》),當亦燒香惑衆之流。
熊天瑞樂工(《明太祖實錄》十五)。
陳友諒漁家子,少讀書,略通文義,為縣小吏(《明史》123本傳)。
倪文俊世以漁業居黃州黃陵,号蠻子(《草木子》三)。
張士誠以操舟運鹽為業,緣私作奸(《明史》本傳)。
明玉珍隋州鄉民,與父老團結千餘人屯青山。
隋州農家子(《明太祖實錄》)。
李二即芝麻李,燒香聚衆。
(《元史·順紀》)農人(見《新元史》225)。
8.明初諸人年歲 《明太祖實錄》: 庚子(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丁亥朔。
閏五月丙辰朔,“(花)雲懷遠人&hellip&hellip歲癸巳(十三年,1353),谒上于臨濠,上奇之&hellip&hellip至是死于難,年三十九”。
(第一冊,卷八,4頁) 壬寅(二十二年,1362)二月丁醜朔,“(胡)大海,字通甫,泗之虹縣人。
上駐兵滁陽,杖策谒軍門,一見語合,遂居前鋒”。
(2/10/3)。
壬寅七月甲辰朔,“丙辰平章邵榮、參政趙繼祖謀反伏誅。
榮祖勇善戰,與上同起兵濠梁,上待之甚厚”。
(2/11/3) 癸卯(至正二十三年,1363)八月丁酉朔。
壬戌“(陳)友諒&hellip&hellip中流矢&hellip&hellip死&hellip&hellip死時年四十四”。
(2/13/2) 乙巳(至正二十五年,1365)六月戊子朔,“壬子,參軍胡深&hellip&hellip字仲淵,處之龍泉人&hellip&hellip至是遇害,年五十二”。
(3/15/11) 丙午(至正二十六年,1366)二月癸醜朔,“是月&hellip&hellip明玉珍卒&hellip&hellip壽三十六”。
(3/15/5&mdash7) 吳元年(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甲戌朔,“己醜&hellip&hellip上欲全(張)士誠,而士誠竟自缢死&hellip&hellip死時年四十七”。
(4/20/7) 洪武二年(1369)十月壬戌朔,庚午,“(常)遇春濠州懷遠人,世業農&hellip&hellip歲壬辰(至正十二年1352)&mdash&mdash年二十三&hellip&hellip洪武二年&hellip&hellip五月&hellip&hellip以疾卒。
時年四十”。
(9/46/10) 洪武三年(1370)五月己醜朔,丁酉,“(孫)興祖濠州人&hellip&hellip初從上取和陽,在行伍中無知者&hellip&hellip至是從大将軍(徐達)北伐,以戰死,年三十五”。
(10/52/5) 洪武十五年(1382)七月戊申朔,“是月&hellip&hellip宣德候金朝興卒。
朝興廬州府巢縣人,&hellip&hellip歲乙未(至正十五年,1355)來歸,&hellip&hellip至是征雲南卒于會川,年五十二”。
(21/146/8) 洪武十五年十二月乙亥朔,“封中軍都督佥事李新為崇山侯。
诏曰&lsquo&hellip&hellip咨爾&hellip&hellip李新與朕同裡闬,當起義之初即委身來附&hellip&hellip&rsquo”(21/150/6&mdash7) 又,“(李)新鳳陽人,歲癸巳(至正十三年,1353)從上起兵&hellip&hellip” 《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六十八,洪武十七年十一月甲子朔,癸酉,“鞏昌侯郭子興卒。
子興,臨濠人。
生有臂力,善騎射,歲癸巳(元至正十三年)從郭元帥起兵,乙未(至正十五年)從上渡江&hellip&hellip至是以疾卒,年五十四,诏追封陝國公。
谥宣武”。
(23/168/3) 案:此所謂“從郭元帥起兵”,即指另一郭子興,将士同鄉裡同姓名而不更改,亦奇事。
《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一,洪武十八年二月癸巳朔,己未,“太傅魏國公徐達薨。
達鳳陽人,家世農業&hellip&hellip年二十二值元末兵起,慨然有濟世之志。
歲癸巳,上起義于濠梁,達來谒&hellip&hellip至是薨,年五十四&hellip&hellip”(23/171/4&mdash15) 38.4.4&mdash38.5.2 9.元末從軍多良民 《明太祖實錄》二六吳元年十月甲辰,“丁巳,上宴功臣于西樓,既罷谕諸将曰:&lsquo&hellip&hellip吾起于布衣,&hellip&hellip&rsquo”(4/21/6) 又,“庚申,上以書谕元守陳州譚右丞曰:&lsquo&hellip&hellip吾聞将軍起自淮西,亦農耳,因時多事,以勇名達于四方。
&rsquo”(4/41/7) 又,庚申,“上将命諸将北伐,謂信國公徐達等曰:&lsquo&hellip&hellip予與諸公仗義而起,初為保身之謀,冀有奠安生民者出,豈意大難不解,為衆所附。
&rsquo”(2/21/7) 又,卷二八,吳元年十二月,“丁卯,上谕中書省臣曰:&lsquo徐達常遇春等克益都、濟甯、濟南、般陽諸城,&hellip&hellip今聞其亡将散卒尚有于塔山等處剽掠為民患者,中書宜榜谕之。
謂爾等昔皆良民,因世亂不得已而從軍,王師之舉,正為民驅除禍亂,使得複業。
爾等各有父母妻子祖宗丘壟,豈不因此得以休息,遂仰事俯育之心。
&rsquo”(5/24/18) 《明太祖實錄》三五,洪武元九月戊戌朔,“庚辰,上朝罷,召宿衛武臣谕之曰:&lsquo朕與爾等起布衣,曆戰陣十五六年乃得成功&hellip&hellip卿等亦思曩時在民間,視元之将帥,輕裘肥馬,氣焰赫然。
何敢望之!&rsquo”(6/31/6) 38.4.6 10.農民起義不能夠和布爾什維克相比 《斯大林與德國作家路德維希的談話》(《學習雜志》五卷三期):“(農民起義)是被壓迫階級自發暴動的表現,是農民反封建壓迫的自發起義的表現”,“他們都是皇權主義者,他們反對地主,可是擁護好&lsquo皇帝&rsquo。
”故斯大林以為不能“和布爾什維克相比。
” 列甯:“農民運動是另一種階級的運動”,“不是無産階級的鬥争”。
(漆俠《關于史可法的評價問題》,引《曆史教學》1952年第12期) 四、元末東南喪亂 1.元末東南群雄起事年表 順帝至正七年十一月甲辰,“沿江盜起,剽掠無忌,有司莫能禁”。
(《元史》41,12頁) 至正八年(1348)十一月台州黃岩方國珍兵起。
入海劫掠漕運。
未幾請降,朝廷方事姑息從其請,國珍是年又不肯赴,勢益猖獗。
掠沿海州郡。
元末颍州人(今安徽阜陽)劉福通與其黨詐言栾城人韓山童為宋徽宗八世孫(帝昺帝顯為六世孫),謀起兵,至正十一年(1351)事覺,山童被捕,福通等遽入颍州反。
據朱臯,破羅山、上蔡、真陽、确山,陷汝甯(河南)、光、息。
衆至十餘萬,時徐壽輝等起蕲黃,布王三、孟海馬等起湘漢,芝麻李起豐沛;而郭子興亦據濠應之。
時皆謂之紅軍,亦稱香軍。
十五年(1355)迎韓山童之子至亳稱帝,又号小明王,建國曰宋,建元龍鳳。
後分遣其黨分道略地。
十七年(1357)陷商州武關,(東)膠萊益都。
是年六月攻汴梁,且分軍三道,一(中路)(關先生、王士誠)趨晉冀,二(西路)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趨關中,三(東路)毛貴出山東,北犯,勢銳甚。
十八年(1358)(東路)毛貴數敗元兵,陷南皮、薊州、漷州、柳林以逼大都。
五月下汴梁,都之。
(中路)破完州、大同、興和,陷上都(今察哈爾多倫縣),轉掠遼陽抵高麗。
十九年(西路)李喜喜餘黨陷甯夏、靈武。
是時承平久,州郡皆無守備,長史聞賊來辄棄城遁;以故所至無不摧破。
然林兒本無大志,諸将在外者率不遵約束,所過焚劫至啖老弱為糧。
兵雖盛威令不行,數攻下城邑,元兵亦數從其後複之。
二十一年(1361)李喜喜、關先生等東西轉戰已多走死。
二十二年(1362)田豐、王士誠入益都,為元兵所破,林兒勢大窘。
二十三年(1363)張士誠圍安豐,林兒告急于明太祖,太祖救之而劉福通已被殺,遂以林兒歸居滁州。
明年(1364)太祖為吳王,又二年(1366)林兒卒。
僭号凡十二年。
(詳見《明史》122《韓林兒傳》) 十一年(1351)十月蕲州人徐壽輝等兵起攻蕲水及黃州路,自稱皇帝。
攻陷饒州(今江西)、信州,十二年(1352)正月陷漢陽武昌,十五年(1355)陷襄陽,十六年陷漢陽常德。
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定遠人郭子興起兵濠州(今安徽鳳陽)。
朱元璋從之。
十五年拔和州。
三月子興卒。
時劉福通迎立韓山童子林兒于亳(安徽),朱元璋用其年号。
郭子興,其先曹州人,父郭公少以日者術遊定遠,言禍福辄中&hellip&hellip子興其仲也&hellip&hellip及長任俠,喜賓客,會元政亂,子興散家資(子興家饒富)椎牛酾酒與壯士結納。
至正十二年春集少年數千人襲據濠州,太祖往從之。
”(《明史》122《郭子興傳》) 十三年(1353)五月泰州白駒場亭民張士誠起兵陷泰州、興化、高郵。
稱誠王,号大周。
十四年(1354)陷揚州、盱眙、泗州。
十六年(1356)陷湖州、松江、常州,破杭州。
十七年(1357)侵嘉興。
招安。
二十三年(1363)張士誠自稱王。
是時士誠所據,南抵紹興,北逾徐州,達于濟甯之金溝,西距汝颍濠泗,東薄海,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
士誠為人外遲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實無遠圖。
既據有吳中,戶口殷盛,漸奢縱,怠于政事,上下嬉娛,以至于亡。
太祖與陳友諒相持,友諒約士誠夾攻,而士誠欲守境觀變。
太祖既平武昌,命徐達等規取淮東。
二十七年九月破平江,士誠自缢死。
年四十七,自起至亡凡十四年。
(詳見《明史》123本傳) 十七年(1357)九月徐壽輝将陳友諒自稱平章,十八年(1358)破安慶,破龍興,盡陷江西諸處。
十九年從徐壽輝都江州。
二十年殺之。
自稱皇帝,國号漢。
江以南友諒兵最強。
明玉珍,隋州人,初降于徐壽輝,帥鬥船五十餘艘掠糧川峽間,至正十七年攻重慶下之。
二十二年(1362)稱帝,國号夏,建元天統。
玉珍素無遠略,然性節儉好學,折節下士。
立五年,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卒,年三十六。
子昇嗣,洪武四年(1371)為湯和所破降,徙高麗。
(《明史》卷123本傳) 2.《元史》列傳中所見元末群雄 《元史》一一七《寬徹普化傳》:“(至正)十一年,徐壽輝為亂起蕲黃&hellip&hellip” 《元史》一一七《帖木兒不花傳》:“至正十二年,廬州境内賊起&hellip&hellip帖木兒不花&hellip&hellip即命以所部兵及諸王乞塔歹等,分道擊賊,擒其渠帥,廬州境内皆平。
” 《元史》一三八《馬紮兒台傳附脫脫傳》:“(至正十年)已而汝、颍之間妖寇聚衆反,以紅巾為号,襄、樊、唐、鄧皆起而應之。
” 又,“(至正)十二年,紅巾有号芝麻李者,據徐州,脫脫請自行讨之”。
又,“(至正)十四年,張士誠據高郵,屢招谕之不降&hellip&hellip” 又&mdash&mdash此條應入“元末群盜蜂起之原因”卡片。
《元史》一百四十《太平傳》:“(至正)二十年&hellip&hellip會陽翟王阿魯輝鐵木兒倡亂,騷動北邊,勢逼上都&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四十《達識帖睦迩傳》:“(至正)十一年台州方國珍起海上,達識帖睦迩奉诏&hellip&hellip往招谕之。
明年,盜起河南。
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hellip&hellip賊不敢犯其境&hellip&hellip(十五年)時江淮盜勢日盛,南北阻隔&hellip&hellip”(其下述張士誠招安事甚詳) 《元史》一百四十一《太不花傳》:“(至正)十二年,盜起河南&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四十一《察罕帖木兒傳》:“至正十一年,盜發汝、颍,焚城邑,殺長吏,所過殘破,不數月,江淮諸郡皆陷。
朝廷征兵緻讨,卒無成功。
”(下述察罕帖木兒起義兵事,讨賊及擴廓帖木兒、張良弼、李思齊讨賊事) 《元史》一百四十二卷《答失八都魯傳》:“(至正)十五年&hellip&hellip六月,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進次許州長葛,與劉福通野戰,為其所敗,将士奔潰&hellip&hellip十二月,調兵進讨,大敗賊于太康,遂圍亳州,僞宋主小明王遁&hellip&hellip十六年&hellip&hellip十月,移駐陳留。
十一月,攻取夾河劉福通寨。
十二月庚申,次高柴店,逼太康三十裡。
是夜二鼓,賊五百餘騎來劫,以有備亟遁。
火而追之,比曉,督陣力戰,自寅至巳,四門皆陷,壯士緣城入其郛,斬首數萬,擒僞将軍張敏、孫韓等九人。
殺僞丞相王、羅二人。
辛酉,太康悉平。
” 《元史》一百四十二《慶童傳》:“明年(至正十一年)盜起汝颍,已而蔓延于江浙,江東之饒、信、徽、宣、鉛山、廣德,浙西之常湖建德,所在不守。
” 《元史》一百四十二《納麟傳》:“(至正)十二年,江淮盜起。
” 《元史》一百四十三《泰不華傳》:“(至正)八年,台州黃岩民方國珍為蔡亂頭王伏之雠逼,遂入海為亂,劫掠漕運糧。
” 《元史》一百四十三《餘阙傳》:“(至正十五年)&hellip&hellip仍守安慶&hellip&hellip池州趙普勝帥衆攻城,連戰三日敗去&hellip&hellip十七年趙普勝同青軍(青軍卡片令見)兩道攻我,拒戰一月餘,竟敗而走&hellip&hellip十月,沔陽陳友諒自上遊直搗小孤山,伯顔與戰四日夜不勝,急趨安慶,賊追至山口鎮,明日癸亥,遂薄城下。
” 《元史》一百四十四《月魯帖木兒傳》:“(至正)十二年,江南諸郡盜賊充斥&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四十四《蔔顔鐵木兒傳》:“至正十二年春,蕲、黃賊徐壽輝遣兵陷湖廣,侵江東、西。
” 《元史》一百四十四《星吉傳》:“至正十一年汝颍妖賊起&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四十四《福壽傳》:“至正十一年,颍州以賊反告。
” 又,“(至正)十六年三月,大明兵圍集慶&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四十四《道童傳》:“(至正十一年)是年,賊起蕲、黃。
” 《元史》一百四十五《亦憐真班傳》:“(至正)十一年,颍亳兵起&hellip&hellip十二年&hellip&hellip妖寇由蕲黃陷饒州。
” 《元史》一百四十五《廉惠山海牙傳》:“&hellip&hellip遷江西行省右丞,時所隸郡縣多陷于賊。
” 《元史》一百四十五《月魯不花傳》:“&hellip&hellip會張士誠據浙西,僭王号。
” 《元史》一百八十二《歐陽玄傳》:“(至正)十四年,汝颍盜起,蔓延南北,州縣幾無完城,玄獻招捕之策千餘言,鑿鑿可行,當時不能用。
” 《元史》一百八十二《許有壬傳》:“(至正)十二年,盜起河南,聲撼河朔間,有壬畫備禦之策十五條,以授郡将,民籍以安。
” 《元史》一百八十三《王守誠傳》:“至正五年,帝遣使宣撫四方,除守誠河南行省參知政事,與大都留守答爾麻失裡使四川&hellip&hellip重慶銅梁縣尹張文德,出遇少年執兵刃,疑為盜,擒執之,果拒敵,文德斬其首,得懷中帛旗書曰&lsquo南朝趙王&rsquo,賊黨聞之,遂焚劫雙山,文德捕殺百餘人,重慶府官以私怨使縣吏誣之,乃議文德罪&hellip&hellip守誠至,為直其事。
” 又《蘇天爵傳》:“(至正)十二年,妖寇自淮右蔓延及江東&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八十五《李稷傳》:“(至正)十一年,廷議以中原租稅不實,将履畝起稅,稷詣都堂言曰:&lsquo方今妖寇竊發,民庶流亡,此政一行,是驅民為盜也。
&rsquo相臣是之。
” 《元史》一百八十六《張桢傳》:“至正八年,拜監察禦史&hellip&hellip及毛貴陷山東,上疏陳十禍&hellip&hellip其言不明賞罰之禍,略曰&hellip&hellip颍上之寇,始結白蓮,以佛法誘衆,終飾威權以兵抗拒&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八十六《成遵傳》:“&hellip&hellip是時,汝甯盜起,侵汴境&hellip&hellip武昌自(至正)十二年為河沔寇所殘毀,民死于兵役者十六七,而大江上下皆劇盜阻絕,米直翔湧,民心遑遑&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八十七《烏古孫良桢傳》:“初,泰州賊張士誠既降複叛&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八十七《貢師泰傳》:“至正十四年,除吏部侍郎,時江淮兵起&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八十八《劉哈剌不花傳》:“至正十二年,颍、亳盜起。
” 《元史》一百八十八《王英傳》:“至元三年,萬安軍賊吳汝期等作亂,聚衆三千人,英至,賊皆就擒。
未幾,李志甫起漳州,劉虎仔起潮州&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八十八《石抹宜孫傳》:“至正十一年,方國珍起海上,&hellip&hellip十八年十二月,大明兵取蘭溪,且逼婺&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九十四《忠義·李齊傳》:“(至正)三年,泰州白駒場亭民張士誠為亂,破泰州&hellip&hellip” 又《禇不華傳》:“汝、颍盜發,勢張甚。
” 又《顔瑜傳》:“至正十八年,田豐起山東&hellip&hellip又有曹彥可者,亳州人,會妖寇起裡中,多田野無賴子,目不知書者。
” 《元史》一百九十四《忠義·納速剌丁傳》:“泰州李二起,行省移之捍高郵得勝湖,賊船七十餘柁,乘風而來,即前擊之,焚其二十餘船,賊潰去,李二失援,遂降,其黨張士誠殺李二,複為亂。
”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伯顔不花的斤傳》:“(至正)十八年二月,江西陳友諒遣賊黨王奉國等号二十萬,寇信州。
”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全普庵撒裡傳》:“至正十一年,穎州盜起&hellip&hellip十八年,江西下遊諸郡皆為陳友諒所據&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周镗傳》:“無何,盜起,湖南、北,郡縣皆陷。
”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聶炳傳》:“至正十二年,遷知荊門州,才半歲,淮漢賊起,&hellip&hellip既而蕲、黃安陸之賊,其勢複振。
”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劉畊孫傳》:“至正十二年春,蕲黃賊攻破湖南。
”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俞述祖傳》:“至正十二年,蕲黃賊迫州境&hellip&hellip述祖為賊所執,械至其僞主徐壽輝所&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醜闾傳》:“至正十二年,蕲賊曾法興犯安陸。
”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孛羅帖木兒傳》:“至正十一年,盜起汝、颍。
”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彭庭堅傳》:“(至正)十一年&hellip&hellip江西寇熾&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陳君用傳》:“紅巾起江淮。
” 《元史》一百九十五《忠義·潮海傳》:“至正十二年,蕲黃賊起。
” 《元史》一百九十六《忠義·普顔不花傳》:“(至正)十一年,遣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
蕲黃徐壽輝來寇,普顔不花戰守之功為多&hellip&hellip十八年,诏&hellip&hellip經略江南。
至建甯,江西陳友諒遣鄧克明來寇&hellip&hellip前後拒戰六十四日&hellip&hellip明年&hellip&hellip守禦益都,大明兵壓境,普顔不花捍城力戰,城陷&hellip&hellip主将(此明将也)素聞其賢,召之再三,不往&hellip&hellip” 《元史》一百九十六《忠義·闵本傳》:“大明兵薄京師。
” 《元史》一百九十六《忠義·趙弘毅傳》:“大明兵入京城。
” 《元史》一百九十六《忠義·鄭玉傳》:“(至正)十七年,大明兵入徽州。
” 《元史》一百九十六《忠義·柏帖穆爾傅》:“(至正)二十七年大明以騎兵出杉關,取邵武,以舟師由海道趣閩,奄至城下(福州)。
” 《元史》一百九十六《忠義·樸賽因不花傳》:“大明兵逼京師&hellip&hellip城陷被執,以見主将,唯請速死,不少屈。
主将命留營中,終不屈,殺之。
” 《元史》一百九十六《忠義·丁好禮傳》:“大明兵入京城,或勉其谒大将,好禮叱之&hellip&hellip後數日,大将召好禮,不肯行,舁至齊化門,抗辭不屈而死。
” 《元史》二百一《列女·趙洙妻許氏傳》:“至正十九年,紅巾賊陷遼陽。
” 《元史》二百五《奸臣·搠思監傳》:“(至正)二十四年&hellip&hellip帝為降诏曰:&lsquo自至正十一年妖賊竊發&hellip&hellip&rsquo” 《元史》二豐七《逆臣·孛羅帖木兒傳》:“至正十八年&hellip&hellip三月,擊劉福通于衛輝走之,進克濮州。
” 此十四頁,本意在搜集《元史》列傳中對于起兵諸人之态度批評,結果無所得,但見其于諸人皆稱為賊為盜耳,其“妖”、“寇”之稱蓋當時通名,此于二百五卷诏中知之。
二十八年八月十五日天挺記于昆明才盛巷二号。
3.元末明初諸人文集中所見之元末群雄 《宋學士文集·銮坡(前)集》(即《翰苑前集》)卷二《大明故資善大夫禦史中丞兼太子贊善大夫章公神道碑銘》:“海寇起黃岩,掠沿海郡縣。
”(縮印本《四部叢刊》初編,20頁)案:此海寇指方國珍。
又卷三《進封巢國公谥武莊華公神道碑》:“至正中天下大亂,所在寇盜乘時為患害,屠劉其黔黎,蕩析其室廬,剽敓其玉帛。
”(同上,26頁) 又卷三《于君(光)墓志銘》:“會元政大亂,天下兵動,江東西化為盜區。
”(27頁) 又卷二《章公(谥)神道碑》:“至正壬辰(十二年)蕲黃妖寇自閩犯龍泉。
” 《宋學士文集·銮坡(後)集》卷三《吊忠文》:“至正壬辰,大盜起蕲黃。
”(118頁) 28.9.29&mdash10.6 宋濂《宋學士文集·朝京稿》卷一《丹陽縣男孫(炎)君墓銘》:“元季政亂盜若蜂,戈矛相劉河漢紅。
”(514頁) 宋濂《朝京稿》卷二《季君(汶)墓銘》:“元季之亂,江南諸郡多陷于盜。
”(517頁) 方孝孺《遜志齋集》二十二《東瓯王神道碑銘》:“元至正間豪傑多起兵據郡縣,王亦思自奮拔以取富貴。
”(496頁) 蘇伯衡《蘇平仲文集》十二《王公(瑛)墓碑》:“元至正中盜起汝穎。
”(145頁) 又卷十三《陳公(達)墓表》:“在昔元至正己醜(九年)盜發海上,又明年汝穎繼變,不五六年淮東西,江左右,湖南北罔不煽亂如海漚。
前者未滅而後者複起,土崩之患危在朝夕。
”(166頁) 貝瓊《清江貝先生集》卷三《馬孝子傳》:“盜起汝穎,轉略齊魯境。
”(23頁) 28.10.6&mdash12.8 貝瓊《清江貝先生文集》卷五《方壺記》:“至正初客錢唐,屬國家承平無事,而池台苑囿甲于三吳,時與一二賓客往來湖山之間,此一方壺也。
及來華亭也,海内兵變西北州郡毒于侵暴屠燒,而編民之死者十九,吾幸安居暇食以談禮樂于幹戈之表,亦一方壺也。
”(30頁) 又卷十七《金陵集複初齋記》:“宜興強如心氏世居荊南山之遵義裡,元季兵變辟地永豐黃山者十年。
”(73頁) 胡翰《胡仲子集》卷九《韓複陽墓碣》:“元之始亂,張自誠(原文如此,應作士誠)據蘇州,恐衆不附,大結人心,引士類為己用。
或強起君,君固以母老辭,母亦遽曰是不可起也,藉令富貴,如汝家世何?訖不就,退然以奉親教子為務。
”(136頁) 胡翰《胡仲子集》卷九《胡義士墓表》:“及元之季,郡邑兵起,環處之境,皆盜區也。
戍将石抹升之督兵讨之,勢猶不戢。
”(129頁) 王祎《王忠文公集》卷十二《福甯王尹贊》:“國家混一百年承平之盛極矣,乃自頃歲寇盜竊發,名都大邑,殘廢殆盡。
”(《叢集》,313頁) 又卷十七《劉焘孫傳》:“壬辰(至正十二年)天下兵起,紅巾亂湖南,常甯陷,州長貳皆棄城遁,焘孫獨不去。
&hellip&hellip焘孫有同母兄耕孫字存吾&hellip&hellip至正乙未(十五年)長槍陷甯國,亦執節死之。
”(447頁。
長槍待考,卡片6頁參看) 又卷十八《故參軍缙雲郡伯胡公行述》:“至正辰江淮俶擾。
盜賊蔓延閩浙間。
”(482頁) 劉基《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