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仙全傳卷之九
關燈
小
中
大
之江中,曰:吾本水仙,??谪人間耳。
崔自然,巢縣人。
少好道,得服松脂法。
後隐于城南洞中,辟榖修煉,積雪疑寒。
嘗于溪中澡浴,每入山,虎豹見之,皆馴服。
一日,謂其徒曰:我為仙官所召。
語訖而逝。
有人自豫章來者,見之于道。
今石床藥鼎見存。
陳葆光住晉陵天慶??,嘗夢玄武神舉白璧授之,遂善符篆,治病立應。
撰丹神??求三卷存世。
韋恕女及笄,有張老者,六合縣之園叟也,自求婚于恕。
恕曰:即下聘錢五百缗方可。
老諾,不移時而錢至。
既娶,老負镢穢地,鬻疏不辍,女執爨濯。
一日,女來辭恕曰:王屋山下有小莊,今随壻往,他日煩令大兄來相訪。
後恕令男義方訪之,至一甲第,見青衣輩,引一衣冠人,即張老也。
喜曰:賢妹正梳頭。
即延入見宴。
款累日。
别時,奉金三十镒,并一舊席帽,曰:金多不便提攜,可持此帽于楊州王老家取錢一千萬。
義方歸告,複訪王老,果如數得錢,再尋之,不複有路矣。
劉野夫,青州人,居東都,嘗約龍德莊曰:君家人夕必出,我夕當往見君。
德莊至晚,坐待久之,見火自門起,德莊遂冒烈焰而出,四傍皆燼。
翌日,野夫來曰:君家人奉出,可賀也。
陳瑩中尤深重之。
宋政和間,寓興國寺,人計其壽一百四十五歲。
許碏,自言高陽人。
少舉進士不第,學道于王屋山,周遊五嶽,名山洞府,無不徧曆。
石崖層壁,人不及處,即題雲:許碏自峨嵋尋偃月子到此。
或诘之曰:我天仙也。
向在昆侖就宴,失儀見谪,人皆笑之,以為風狂。
後當春景,插花滿頭,于酒樓上醉歌,升雲飛去。
蘇舜卿字子美,長于詩,與梅聖俞齊名。
徙居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号滄浪翁。
後崔存遇于王屋山,問曰:世傳學士仙矣。
良久曰:瀛洲有召。
遂飛去。
沉鱗,字廷瑞,彬之子也。
學道于玊笥山,常衣單褐,風雪不易。
嗜酒工詩,時呼為沈道者。
有詩寄故人陳智周雲:名山相别後,此去會難期。
金鼎消紅日,丹田老紫芝。
訪君雖有路,懷我豈無詩。
休羨繁華事,百年能幾時。
後屍解而去。
牟羅漢,眉人,名安,如岷山,陟上清坂,忽遇髯者,顧笑曰:汝饑,何不食柏子耶?言訖,摘子投其口,髯者不複見矣。
于是遂不火食。
一日,江水暴漲,舟不可行,或戲指其笠曰:乘此渡,可乎?安遂置笠水面,趺坐其上,截江以濟,人甘為牟羅漢雲。
劉遁,宋丁謂嘗扳之往來。
一日,遁作詩贈謂,有他時駕鶴遊滄海,同看蓬萊海上春之句,謂當未解。
及南遷,見之于崖州,謂方悟遁異人也,遂興之,泛舟海上而飲,曰:成子之詩意矣。
李常在,蜀人,少治道術,人累世見之。
初有二男一女,婚娶巳。
畢乃去,唯二弟子随之。
後各以青竹杖度二弟子身,遣歸家,置杖卧床,迳還其家,并見兒屍在床,各泣而埋之。
百餘日,有人于鄲縣逢二子随常在,因附書達家,各發棺視之,惟一青竹杖耳。
常在又娶婦,前婦令子往尋乏,常在曰:婦欲來見我法,不得見兒。
見婦,泣而訣去。
張遠霄,眉山人。
一日,見老人,持竹弓一,鐵彈三,雲質錢三百千。
張無靳色。
老人曰:吾彈能辟疫疠,宜寶而用之。
再見老人,遂授以度世法。
熟示,見老人目各有兩瞳子。
後往白鶴山,垂釣西湖峰上,遇一老人曰:四日老人,子之師也,尚不記授竹弓鐵彈時耶?遠霄遂大怡而成仙舉。
費孝先,成都人。
宋至和二年,遊青城山,至一村莊,遇老人延之坐,因壞其竹床。
孝先不自安,請償其值。
老人笑曰:成毀數也。
子但視其下書雲:某年月日造,某年月日為費孝先壞。
孝先計之,巳二百餘年。
遂懇拜為師,得授易。
義之秘,竟以蔔鳴天下而仙去。
張道清,郢州人。
宋熙甯間,住鄂渚九宮山,修煉,聲動禁中。
光宗嘗有疾,召道清治之,以符水進,立愈。
修醮之夕光景如書,因賜号真君。
甯宗親書欽天瑞慶宮五字賜之。
謝枋得詩:直人何代結凼栖,累世奎章。
煥紫泥日月高。
奔黃道近,衡廬傍出玊繩低。
二張仙翁,一名道溫,京兆人,一名崇真,澤州人。
同居澤州。
上町社修真觀,偕出,東遊海島,遇劉長生,密傳妙法,複歸,結茅于舊栖,相繼坐蛻,瘗之,同穴皆傳同仙去雲。
張先生,貴池人。
少遇異人得道,結廬齊山中,常默不語。
士大夫問之,直視不對,終日端坐廬下三十年,神觀超然,毛發玄潤,肌理如玉雪。
宋政和間,屍解而去。
後沔陽蕭行美,年九十餘,笃行履素。
嘗遊對融山,遇一老人,自稱張先生,指草一叢曰:移栽之,可煮鐵成銀,但勿漏洩。
行美受教,遂移草歸,試之,果然。
久之,漸洩其秘。
一夕,大風雨,漂失其草,再入山求訪之,俱不複見矣。
楊??,耵江人。
自少穎悟不群,聞張真牧有道行,即往從之。
真牧授以九返之術,曰:逢江莫行,至泥則止。
後舟次九江江沱觜,便悟,遂結廬修煉其中。
時大疫,施以符水辄效,遠近慕之。
後作頌而解去。
宋鹹淳中,封通慧孚惠真人。
裴老人世居江左,得道遊閩,愛清源山,遂蔔居其下。
嘗自吟曰:好酒啜三杯,好花插一枝。
思量今古事,安樂是便宜。
凡遇飲,隻三杯而止。
元所居處有虎十餘旬日必食。
一人,裴老每十餘日買肉一塊以飼之,且祝曰:食此肉,母食人肉。
久之,虎為所化,絕不傷人。
裴老常到泉城。
朝往暮還,其虎疊候裴老于郭外,負之而歸。
又嘗遊萬福。
山頂渴無水,以拳扣石磐,磐微傾甘泉,漸出,至今一人。
飲之,不盈百人,飲之不竭,即聖泉岩也。
隔裡有相公廟者,鄉人祈禱之立應。
每有三牲祭獻,則看宮尼巫,戒人母得窺伺,而神必食其半。
每一年必生食一孩童,鄉人鹹輪出幼子以薦之,不爾兇荒,災疫立降。
一老翁,年八十餘,隻一孫,鄉人推餌之,翁未忍,抱孫于廟門而泣。
裴老适見之,詢得其情,因代翁抱其孫,以鬥覆燈待之。
至
崔自然,巢縣人。
少好道,得服松脂法。
後隐于城南洞中,辟榖修煉,積雪疑寒。
嘗于溪中澡浴,每入山,虎豹見之,皆馴服。
一日,謂其徒曰:我為仙官所召。
語訖而逝。
有人自豫章來者,見之于道。
今石床藥鼎見存。
陳葆光住晉陵天慶??,嘗夢玄武神舉白璧授之,遂善符篆,治病立應。
撰丹神??求三卷存世。
韋恕女及笄,有張老者,六合縣之園叟也,自求婚于恕。
恕曰:即下聘錢五百缗方可。
老諾,不移時而錢至。
既娶,老負镢穢地,鬻疏不辍,女執爨濯。
一日,女來辭恕曰:王屋山下有小莊,今随壻往,他日煩令大兄來相訪。
後恕令男義方訪之,至一甲第,見青衣輩,引一衣冠人,即張老也。
喜曰:賢妹正梳頭。
即延入見宴。
款累日。
别時,奉金三十镒,并一舊席帽,曰:金多不便提攜,可持此帽于楊州王老家取錢一千萬。
義方歸告,複訪王老,果如數得錢,再尋之,不複有路矣。
劉野夫,青州人,居東都,嘗約龍德莊曰:君家人夕必出,我夕當往見君。
德莊至晚,坐待久之,見火自門起,德莊遂冒烈焰而出,四傍皆燼。
翌日,野夫來曰:君家人奉出,可賀也。
陳瑩中尤深重之。
宋政和間,寓興國寺,人計其壽一百四十五歲。
許碏,自言高陽人。
少舉進士不第,學道于王屋山,周遊五嶽,名山洞府,無不徧曆。
石崖層壁,人不及處,即題雲:許碏自峨嵋尋偃月子到此。
或诘之曰:我天仙也。
向在昆侖就宴,失儀見谪,人皆笑之,以為風狂。
後當春景,插花滿頭,于酒樓上醉歌,升雲飛去。
蘇舜卿字子美,長于詩,與梅聖俞齊名。
徙居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号滄浪翁。
後崔存遇于王屋山,問曰:世傳學士仙矣。
良久曰:瀛洲有召。
遂飛去。
沉鱗,字廷瑞,彬之子也。
學道于玊笥山,常衣單褐,風雪不易。
嗜酒工詩,時呼為沈道者。
有詩寄故人陳智周雲:名山相别後,此去會難期。
金鼎消紅日,丹田老紫芝。
訪君雖有路,懷我豈無詩。
休羨繁華事,百年能幾時。
後屍解而去。
牟羅漢,眉人,名安,如岷山,陟上清坂,忽遇髯者,顧笑曰:汝饑,何不食柏子耶?言訖,摘子投其口,髯者不複見矣。
于是遂不火食。
一日,江水暴漲,舟不可行,或戲指其笠曰:乘此渡,可乎?安遂置笠水面,趺坐其上,截江以濟,人甘為牟羅漢雲。
劉遁,宋丁謂嘗扳之往來。
一日,遁作詩贈謂,有他時駕鶴遊滄海,同看蓬萊海上春之句,謂當未解。
及南遷,見之于崖州,謂方悟遁異人也,遂興之,泛舟海上而飲,曰:成子之詩意矣。
李常在,蜀人,少治道術,人累世見之。
初有二男一女,婚娶巳。
畢乃去,唯二弟子随之。
後各以青竹杖度二弟子身,遣歸家,置杖卧床,迳還其家,并見兒屍在床,各泣而埋之。
百餘日,有人于鄲縣逢二子随常在,因附書達家,各發棺視之,惟一青竹杖耳。
常在又娶婦,前婦令子往尋乏,常在曰:婦欲來見我法,不得見兒。
見婦,泣而訣去。
張遠霄,眉山人。
一日,見老人,持竹弓一,鐵彈三,雲質錢三百千。
張無靳色。
老人曰:吾彈能辟疫疠,宜寶而用之。
再見老人,遂授以度世法。
熟示,見老人目各有兩瞳子。
後往白鶴山,垂釣西湖峰上,遇一老人曰:四日老人,子之師也,尚不記授竹弓鐵彈時耶?遠霄遂大怡而成仙舉。
費孝先,成都人。
宋至和二年,遊青城山,至一村莊,遇老人延之坐,因壞其竹床。
孝先不自安,請償其值。
老人笑曰:成毀數也。
子但視其下書雲:某年月日造,某年月日為費孝先壞。
孝先計之,巳二百餘年。
遂懇拜為師,得授易。
義之秘,竟以蔔鳴天下而仙去。
張道清,郢州人。
宋熙甯間,住鄂渚九宮山,修煉,聲動禁中。
光宗嘗有疾,召道清治之,以符水進,立愈。
修醮之夕光景如書,因賜号真君。
甯宗親書欽天瑞慶宮五字賜之。
謝枋得詩:直人何代結凼栖,累世奎章。
煥紫泥日月高。
奔黃道近,衡廬傍出玊繩低。
二張仙翁,一名道溫,京兆人,一名崇真,澤州人。
同居澤州。
上町社修真觀,偕出,東遊海島,遇劉長生,密傳妙法,複歸,結茅于舊栖,相繼坐蛻,瘗之,同穴皆傳同仙去雲。
張先生,貴池人。
少遇異人得道,結廬齊山中,常默不語。
士大夫問之,直視不對,終日端坐廬下三十年,神觀超然,毛發玄潤,肌理如玉雪。
宋政和間,屍解而去。
後沔陽蕭行美,年九十餘,笃行履素。
嘗遊對融山,遇一老人,自稱張先生,指草一叢曰:移栽之,可煮鐵成銀,但勿漏洩。
行美受教,遂移草歸,試之,果然。
久之,漸洩其秘。
一夕,大風雨,漂失其草,再入山求訪之,俱不複見矣。
楊??,耵江人。
自少穎悟不群,聞張真牧有道行,即往從之。
真牧授以九返之術,曰:逢江莫行,至泥則止。
後舟次九江江沱觜,便悟,遂結廬修煉其中。
時大疫,施以符水辄效,遠近慕之。
後作頌而解去。
宋鹹淳中,封通慧孚惠真人。
裴老人世居江左,得道遊閩,愛清源山,遂蔔居其下。
嘗自吟曰:好酒啜三杯,好花插一枝。
思量今古事,安樂是便宜。
凡遇飲,隻三杯而止。
元所居處有虎十餘旬日必食。
一人,裴老每十餘日買肉一塊以飼之,且祝曰:食此肉,母食人肉。
久之,虎為所化,絕不傷人。
裴老常到泉城。
朝往暮還,其虎疊候裴老于郭外,負之而歸。
又嘗遊萬福。
山頂渴無水,以拳扣石磐,磐微傾甘泉,漸出,至今一人。
飲之,不盈百人,飲之不竭,即聖泉岩也。
隔裡有相公廟者,鄉人祈禱之立應。
每有三牲祭獻,則看宮尼巫,戒人母得窺伺,而神必食其半。
每一年必生食一孩童,鄉人鹹輪出幼子以薦之,不爾兇荒,災疫立降。
一老翁,年八十餘,隻一孫,鄉人推餌之,翁未忍,抱孫于廟門而泣。
裴老适見之,詢得其情,因代翁抱其孫,以鬥覆燈待之。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