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仙全傳卷之九
關燈
小
中
大
夜半,相公口中轟轟有聲,腥氣逼面,遽出火視之,皆臭蟲也,遂抱見出。
及明,取熱水澆之,臭蟲死,相公亦不靈,而害遂除。
又泉城諸父老,每歲中秋夜,共推年登八十者一人,架高座于橋,老者坐其上。
夜靜皆見紅燈一對,自雲中來,迎去。
其子孫親戚即設酒樂延賓,宴樂其下,以為祖考升仙矣,因名橋曰登仙。
裡中老人唯恐不與也。
裴老偶過之,拊心曰:崇也,吾當為除之。
泉人素敬信裴老,于是遂仗劍升座,俄紅燈來,以劍擊之,血流滿地。
衆始訝異。
天明,依血蹤至清源山後,見太磐石下一大蛇被傷,伏其下,衆競刺殺之。
傍一洞,皆向登,仙人骨也。
裴老令其子孫蔔穴而合葬之。
後裴老忽登清源上洞,蛻骨而去。
土人塗其骨,即石室中祀之。
因名蛻岩焉。
張秉,武陵人。
一日行于山澤間,遇仙女曰:帝以君功在吳分,故遣相配偶,生子,以木德王其地。
且約逾年再會于此。
秉如期往,果見女以襁褓中子付乘,曰:當世世相承。
血食吳楚。
後子名渤,為祠山仙長。
田志享,彜吾人,号通真子。
父母亡,自負土築墓。
一日,舍妻子為黃冠,居唐縣磨岩,坐柏樹下一磨石,日乞食村落。
夜還,宿石上,每有猛獸巨蛇見之,皆俯首而退。
裡人鹹異之,為創??居馬,年八十而逝。
吳守一,蘭陵人,早為黃冠,後從淵然劉真人受煉度秘術,人琅琊神峰山之陽,栖霞,辟谷有年。
忽一道人入庵興語,須臾,袖中出茶一包,命烹共啜,出屍,道人不見。
自是年逾九十,鶴發童顔,羽化之夕,奇香滿室,白鶴繞空者移日。
程守善,金城狄道人,含真養素,禱雨治疾立應。
所居萬壽觀,枯槐複茂,至正中,無恙而逝,賜号通真子。
吉志通,郃陽人。
幼穎悟,師喬潛道及潘清客,博學令聞。
後居武當山,十年不火食,但餌黃精、蒼術,精神澄澈,行步若飛。
一日,召弟子,戒以珍重道教。
言訖,曲肱而逝。
時元中??,甲子歲也。
當陽桐涒人。
元初遇異人,能幻化之術。
後遊武當而歸,于郡南平頂山建升平道院,修煉其中。
撰述精語,年九十餘,忽端坐而化。
張得一,台州人。
有忻解元,所居後嶺,山林深邃,人迹罕及。
嘗有樵者至山颠,見小草庵,一道姑坐其中,歸告忻,忻即策杖訪焉,伫立良久,俟出定開目,乃前作禮,問:先生何處人,何年至此?不答。
又曰:欲蓋小屋,與先生蔽風雨可乎?亦不答。
忻竟召工作屋,且築土堂,以供宴坐。
時得一年方弱冠,欲棄家學道,齊香拜谒,啟曰:某妄意修真,未知前程可以達道否?姑欣然應之曰:汝當逢至訣,宜速離此。
吾授汝數語,能寶持受行之,不可勝用矣。
雲:心湛湛而無動,氣綿綿而徘徊。
精涓涓而運轉,神混混而往來。
聞昆侖于七竅,散元氣于九垓。
鑿破玊關,神光方顯,寂然圓郭,一任去來。
張矍然有悟,歸告家人,遂遠遊,不複行故裡。
每歲八月中,祥光見焉,或有仙鶴飛鳴,遠近鹹睹。
梁野人名戴,長沙人。
父兄皆儒業,獨戴慕尚逍遙,得鉛汞修煉之術。
嘗晝寝三清殿後銅像之側,夢金人長丈餘,提其左手,以一金錢按之,戒曰:汝欲錢時,但縮左手,?中振迅,則錢随取多寡,慎勿妄漏。
戴拜受,恍然而寤,覺左掌微痛,視之隐隐有錢。
頂謝訖,試之果驗。
以後益放曠,歌酒自娛。
其母責之曰:吾生二子,冀以終身,爾兄少年登科,汝落魄如此,吾何所望乎?欲遊外方,母留之,不可,遂去。
十二年無消息。
兄顔守廬州,戴谒之。
顔見,且喜且悲,飲之酒數行,曰:吾為邦伯,豈忍見弟藍縷?令換衣冠。
戴曰:山林風緻,唯事内??,何索我于形骸之外?即出,寄旅邸,醉卧,夜半有錢聲。
主驚起曰:此道人,必偷兒也,何錢聲之多?穴隙窺之,一無所睹。
且而伺其出,錢缗堆垛半壁上,有書贻太守曰:弟野人,以煙蘿侶,久候,不果奉辭,唯冀珍重。
有少錢,煩周恤貧乏。
仍遺下所着敝衣,異香襲人,殆非世所嘗聞。
驗其去蹤,揆屋瓦少偏,乘空而升。
後不知所往。
鄧牧,錢塘人,通老、莊諸書,下筆追古作者。
嘗居餘杭洞霄宮之超然館,經月不出。
四方名勝以文字詣者交至。
非其人,雖千金購之,弗與也。
元大德間,無恙而逝。
所著有洞霄志文稿。
張金箔,山西平陽人,多幻術,聞濟源湫水之迹,往視之,對水沉思久之,曰:不過術耳。
歸以後圃鑿池,積水,設機,亦能漑物。
有一老道流至,問曰:聞君多術,故來探耳。
張引??池,老道笑曰:他日請遊寒寓,亦可為樂。
數日後,遣二童子各騎龍邀張,龍戾,童鞭之,始伏。
至一長山,枯松落落,上有團壁,老道危坐其中,曰:老夫不欲涉塵世,以二足置他所,俟取至為禮。
張見兩腿兀然倚壁,老道以手掊之,腿自辏及其體。
施禮畢,謂張曰:君後日必為術為,不若移家至此,同享仙境之樂。
張謝不能。
老道囑童往移,倏忽之間,張之房業男女皆在月前。
張大驚,俄頃忽不見,止留張在荒山中尋路。
久之,還家問前故,皆曰:未嘗少移也。
高皇帝聞之,召至,問其用術何似?對曰:臣術能采蓮,為戲瓶中,又能出五色雲。
即命為之。
袖中取一鐵瓶,書五符,與水,投瓶中,用火四炙,初出如縷,漸勃然五色雲迷布上下。
又以蓮子撒河中,須臾連花萬柄挺出。
複以紙剪作采蓮舡投之,美女無數,俱在舡采蓮,兢唱吳歌為樂。
上不覺大笑,忽失其所在,人舡俱不見矣。
董伯華,成化間居泉州,能呼風喚雨,無不立至。
又嘗賣雷,畫一雷符,賣錢一文。
兒童輩常買之,藏符于手心,到雙門前開手,雷即應聲而震。
後登清源山,坐岩門屍解。
周思得,錢塘人。
少穎悟,從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讀道家書。
永樂初,召至京,嘗屬從北征,寵赉優出。
宣德、正統間,累封崇教弘道高士,領道錄司事。
卒年九十二,贈通靈真人。
九卷終
及明,取熱水澆之,臭蟲死,相公亦不靈,而害遂除。
又泉城諸父老,每歲中秋夜,共推年登八十者一人,架高座于橋,老者坐其上。
夜靜皆見紅燈一對,自雲中來,迎去。
其子孫親戚即設酒樂延賓,宴樂其下,以為祖考升仙矣,因名橋曰登仙。
裡中老人唯恐不與也。
裴老偶過之,拊心曰:崇也,吾當為除之。
泉人素敬信裴老,于是遂仗劍升座,俄紅燈來,以劍擊之,血流滿地。
衆始訝異。
天明,依血蹤至清源山後,見太磐石下一大蛇被傷,伏其下,衆競刺殺之。
傍一洞,皆向登,仙人骨也。
裴老令其子孫蔔穴而合葬之。
後裴老忽登清源上洞,蛻骨而去。
土人塗其骨,即石室中祀之。
因名蛻岩焉。
張秉,武陵人。
一日行于山澤間,遇仙女曰:帝以君功在吳分,故遣相配偶,生子,以木德王其地。
且約逾年再會于此。
秉如期往,果見女以襁褓中子付乘,曰:當世世相承。
血食吳楚。
後子名渤,為祠山仙長。
田志享,彜吾人,号通真子。
父母亡,自負土築墓。
一日,舍妻子為黃冠,居唐縣磨岩,坐柏樹下一磨石,日乞食村落。
夜還,宿石上,每有猛獸巨蛇見之,皆俯首而退。
裡人鹹異之,為創??居馬,年八十而逝。
吳守一,蘭陵人,早為黃冠,後從淵然劉真人受煉度秘術,人琅琊神峰山之陽,栖霞,辟谷有年。
忽一道人入庵興語,須臾,袖中出茶一包,命烹共啜,出屍,道人不見。
自是年逾九十,鶴發童顔,羽化之夕,奇香滿室,白鶴繞空者移日。
程守善,金城狄道人,含真養素,禱雨治疾立應。
所居萬壽觀,枯槐複茂,至正中,無恙而逝,賜号通真子。
吉志通,郃陽人。
幼穎悟,師喬潛道及潘清客,博學令聞。
後居武當山,十年不火食,但餌黃精、蒼術,精神澄澈,行步若飛。
一日,召弟子,戒以珍重道教。
言訖,曲肱而逝。
時元中??,甲子歲也。
當陽桐涒人。
元初遇異人,能幻化之術。
後遊武當而歸,于郡南平頂山建升平道院,修煉其中。
撰述精語,年九十餘,忽端坐而化。
張得一,台州人。
有忻解元,所居後嶺,山林深邃,人迹罕及。
嘗有樵者至山颠,見小草庵,一道姑坐其中,歸告忻,忻即策杖訪焉,伫立良久,俟出定開目,乃前作禮,問:先生何處人,何年至此?不答。
又曰:欲蓋小屋,與先生蔽風雨可乎?亦不答。
忻竟召工作屋,且築土堂,以供宴坐。
時得一年方弱冠,欲棄家學道,齊香拜谒,啟曰:某妄意修真,未知前程可以達道否?姑欣然應之曰:汝當逢至訣,宜速離此。
吾授汝數語,能寶持受行之,不可勝用矣。
雲:心湛湛而無動,氣綿綿而徘徊。
精涓涓而運轉,神混混而往來。
聞昆侖于七竅,散元氣于九垓。
鑿破玊關,神光方顯,寂然圓郭,一任去來。
張矍然有悟,歸告家人,遂遠遊,不複行故裡。
每歲八月中,祥光見焉,或有仙鶴飛鳴,遠近鹹睹。
梁野人名戴,長沙人。
父兄皆儒業,獨戴慕尚逍遙,得鉛汞修煉之術。
嘗晝寝三清殿後銅像之側,夢金人長丈餘,提其左手,以一金錢按之,戒曰:汝欲錢時,但縮左手,?中振迅,則錢随取多寡,慎勿妄漏。
戴拜受,恍然而寤,覺左掌微痛,視之隐隐有錢。
頂謝訖,試之果驗。
以後益放曠,歌酒自娛。
其母責之曰:吾生二子,冀以終身,爾兄少年登科,汝落魄如此,吾何所望乎?欲遊外方,母留之,不可,遂去。
十二年無消息。
兄顔守廬州,戴谒之。
顔見,且喜且悲,飲之酒數行,曰:吾為邦伯,豈忍見弟藍縷?令換衣冠。
戴曰:山林風緻,唯事内??,何索我于形骸之外?即出,寄旅邸,醉卧,夜半有錢聲。
主驚起曰:此道人,必偷兒也,何錢聲之多?穴隙窺之,一無所睹。
且而伺其出,錢缗堆垛半壁上,有書贻太守曰:弟野人,以煙蘿侶,久候,不果奉辭,唯冀珍重。
有少錢,煩周恤貧乏。
仍遺下所着敝衣,異香襲人,殆非世所嘗聞。
驗其去蹤,揆屋瓦少偏,乘空而升。
後不知所往。
鄧牧,錢塘人,通老、莊諸書,下筆追古作者。
嘗居餘杭洞霄宮之超然館,經月不出。
四方名勝以文字詣者交至。
非其人,雖千金購之,弗與也。
元大德間,無恙而逝。
所著有洞霄志文稿。
張金箔,山西平陽人,多幻術,聞濟源湫水之迹,往視之,對水沉思久之,曰:不過術耳。
歸以後圃鑿池,積水,設機,亦能漑物。
有一老道流至,問曰:聞君多術,故來探耳。
張引??池,老道笑曰:他日請遊寒寓,亦可為樂。
數日後,遣二童子各騎龍邀張,龍戾,童鞭之,始伏。
至一長山,枯松落落,上有團壁,老道危坐其中,曰:老夫不欲涉塵世,以二足置他所,俟取至為禮。
張見兩腿兀然倚壁,老道以手掊之,腿自辏及其體。
施禮畢,謂張曰:君後日必為術為,不若移家至此,同享仙境之樂。
張謝不能。
老道囑童往移,倏忽之間,張之房業男女皆在月前。
張大驚,俄頃忽不見,止留張在荒山中尋路。
久之,還家問前故,皆曰:未嘗少移也。
高皇帝聞之,召至,問其用術何似?對曰:臣術能采蓮,為戲瓶中,又能出五色雲。
即命為之。
袖中取一鐵瓶,書五符,與水,投瓶中,用火四炙,初出如縷,漸勃然五色雲迷布上下。
又以蓮子撒河中,須臾連花萬柄挺出。
複以紙剪作采蓮舡投之,美女無數,俱在舡采蓮,兢唱吳歌為樂。
上不覺大笑,忽失其所在,人舡俱不見矣。
董伯華,成化間居泉州,能呼風喚雨,無不立至。
又嘗賣雷,畫一雷符,賣錢一文。
兒童輩常買之,藏符于手心,到雙門前開手,雷即應聲而震。
後登清源山,坐岩門屍解。
周思得,錢塘人。
少穎悟,從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讀道家書。
永樂初,召至京,嘗屬從北征,寵赉優出。
宣德、正統間,累封崇教弘道高士,領道錄司事。
卒年九十二,贈通靈真人。
九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