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象列仙全傳卷之六

關燈
吳郡王世貞輯次,新都汪雲鵬校梓 許宣平 新安歙縣人。

    唐睿宗景雲中,隐于城陽山南塢,結庵以居,不修服餌,時見不食,顔若四十許,人輕健行及奔馬。

    時負薪賣于市,擔上常挂一花瓢,攜曲竹杖。

    每醉吟騰騰以歸。

    吟曰: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

    借問家何處,穿雲入翠微。

    往來三十餘年,或施人危急,或救人疾苦,士人多說之,不得見,但見庵壁題詩曰:隐居三十載,築室南山巅。

    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

    樵人歌隴上,谷鳥戲岩前。

    樂矣不知卷,都忘甲子年。

    仙詩甚多,常于驿路傳舍所到處辄題之。

     天寶中,李由東遊,經傳舍,見詩,歎曰:此仙人詩也。

    诘之,知為宣平。

    于是遊新安,屢訪之,亦不得見,因題詩于庵辟曰:我吟傳舍詩,來訪仙人居。

    煙嶺迷高迹,雲林隔太虛。

    窺庭但蕭安,倚杖空??曙。

    應化遼天鶴,歸當千歲餘。

    宣平歸,見壁詩,乃自題曰:一池荷藥衣無盡,兩畝黃精食有餘。

    又被人來尋讨着,移庵不免更深居。

    其庵辄為野火所燒,莫知宣平蹤迹。

     後百餘歲,至懿宗鹹通十二年。

    許明恕婢嘗逐伴入山采樵。

    一日,獨于南山中,見一人坐石上,食桃甚大,問婢曰:汝許明恕家婢耶?婢曰:是。

    曰:我即明恕之祖宣平也。

    婢曰:嘗聞家内說祖翁得仙,無山尋訪。

    宣平因謂婢曰:汝歸,為我向明恕道,我在此山中,與汝一桃,即食之,不得将出山。

    山神惜此桃,且虎狼甚多也。

    婢食之甚夫,須臾而盡。

    乃遣婢随樵人歸。

    婢覺樵擔甚輕,到家,具言入山逢祖翁、宣平。

    明恕怒婢呼祖諱,取杖擊之,其婢随杖身起。

    不知所逝。

    後有入入山,見婢複童顔,遍身衣樹皮,行疾如飛,入深林不見。

     聶師道 歙縣人。

    少學道,得服松脂法,乃登績溪百丈山采芝。

    後詣南嶽招仙觀,聞蔡真人舊隐,去洞靈源不遠,乃辟榖七日,獨往,遇老父,問所從來,因折草與之。

    師道咀乏味甘,自是精健。

    每入山,虎豹見之,皆馴伏,号問政先生。

    一日,謂其徒曰:我為仙官所召。

    語訖而逝。

    及劍棺有聲,視乏若蟬蛻然。

    後有自豫章來者,見之于道。

     傳先生 學道焦山,精思七年,遇老君與一木鑽,使穿一石盤,石盤厚五尺許,戒雲:石盤穿,可得仙。

    鑽四十七年,石穿,仙人來曰:志亦堅矣。

    授以金液還丹,服乏仙去。

     王可交 華亭人,業耕釣。

    一日,擢舟入江,忽見中流有彩舫,舫中七道士,遙聞有呼可交名者。

    舟漸近,舫呼可交過。

    一道曰:好骨相,合為仙。

    一道與之二栗,食之甘如饴,命黃衣送上岸,覓所乘舟不得。

    卻在天台山瀑布寺前。

    有僧迎問之,可交曰:今早離家,是三月三曰。

    僧曰:今巳九月九,半年餘矣。

    後絕榖,挈妻子往四明山,不複??。

     李筌 号達觀子,居少室山,好神仙之道,得黃帝陰符經于嵩山虎口岩玉匣中,乃寇謙之所藏者,本巳糜爛,筌抄讀數千遍,竟不曉其義。

    後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姥,髽髻當頂,餘發半垂,弊衣扶杖,狀貌甚異。

    偶路傍遺火燒樹,因自言曰:火生于木,禍發必克。

    筌驚問曰:此黃帝陰符經文,姥何得言之?姥曰:吾受此經,巳三元六周,用子矣。

    少年更從何得之?筌稽首再拜,以告所得。

    姥曰:少年。

    顴骨貫于生門,命門齊于日角,血腦未減,心影不偏,德賢而好法,神勇而樂智,真吾弟子也。

    于是坐石上,與筌說陰符之義。

    久之,姥曰:日巳晡矣,吾有麥飯,相與為食。

    袖中出一瓢,令筌谷中取水。

    水既滿,瓢忽重千餘斤,力不能制,瓢遂沉,乃還。

    巳失姥所在,但留麥飯數升而巳。

    筌食之,自此絕粒。

     唐開元中,為江陵節度使副禦史中丞。

    筌有将略,作太白陰符經十卷,又著中台志十卷。

    時為李林甫所排,位不顯,竟入名山訪之,道後不知其所之。

     李白 字太白,興聖皇帝九世孫。

    其先于隋末徙西域。

    神龍初,遁還,客巴西。

    白之生,母夢長庚星入懷,因以名之。

    十歲通詩書。

    既長,隐岷山。

    州舉有道,不應。

    蘇颋為益州長史,見白,異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學,不減相如。

    後至長安,谒賀知章,知章見其詩,歎曰:子谪仙人也。

    言于玄宗,召見金銮殿,論當世事,奏頌一篇。

    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诏供奉翰林。

     帝嘗坐沉香亭,時牡丹盛開,欲白為樂章,速召,适白巳醉,左右用水颒其面,醉稍解。

    帝親使貴妃為之捧硯,即成清平調三章,筆無留意。

    帝愛其才,數宴見。

    白嘗醉,使高力士脫靴。

    力士素貴,恥之,因擿其詩以激貴妃。

    帝欲官白,妃辄沮之。

    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與張旭等日醉,時稱為酒中八仙。

    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

    安祿山反時,永王璘辟白為寮佐,璘起兵,敗,當誅。

    初,白遊并州,見郭子儀,奇之。

    子儀犯法,白為救免。

    至是,子儀請解官,并上所賜銀印以贖之,诏流夜郎。

    會赦還浔陽,坐事下獄。

    時宋若愚将吳兵三千赴河南,過浔陽,釋囚,辟為參謀,未幾,辭職,訪當塗今李陽冰。

    後代宗召,鹹謂白醉堕江死。

    元和初,有人海上見白與一道士在高山上,笑語久之,與道士于碧霧中,共跨赤虬而去。

     白龜年 白樂天之後也。

    嘗至嵩山,遙望東岩古木,簾幕窣地,信步往觀,忽一人至,前曰:李翰林相招。

    龜年乃随入。

    其人褒衣博帶,風姿秀發,曰:吾李白也。

    向宋解為仙,上帝令吾掌箋奏于此,巳将百年。

    汝祖樂天見在五台掌功德,所出書一卷遺龜年,雲:讀之可以識禽言。

    後白海瓊亦雲:李白今為東華上清監清逸真人,白樂天為蓬萊長仙主。

    白居易附。

     李長者 自滄州來孟縣,日惟食十棗、一柏葉小餅,掩室著論無虛時。

    後至冠監村,逢一虎馴伏,長者語虎曰:吾欲釋華嚴經,可與吾擇一栖止處。

    虎遂起,引至神福山,得一龛居之,乃著論。

    年九十六,化于龛中。

     栖霞 曆陽人,唐太極中,居于白石山下彭仙洞,善吐納之術,絕粒三十年,後不知所往。

     懶殘 唐天寶初,居衡嶽寺,為僧執役,食退即收其餘性懶而食殘,因名乏。

    李泌寓衡,嘗夜往見之。

    懶殘方撥牛糞火煨芋,出半芋食之,曰:慎勿多言,領取十年宰相。

    後果然。

     湘中老人 嶽陽舊志:唐呂雲卿嘗寓于君山側,遇一老人,索酒數行,老人歌曰:湘中老人讀黃老,手援紫累坐碧草。

    春至不知潮水深,日暮忘卻巴陵道。

    蘇東坡雲:此詩句殆是李谪仙輩,蓋真遁世者也。

    今考唐詩,乃高骈所作,未知孰是。

     邢和璞 不知何許人,隐居瀛海濱,善算人心術,凡人心之。

    所謀度,鹹能算而知之。

    後蔔居嵩、穎問,著颍陽書、算心旋空之訣。

    複能以法活暴死者。

     唐明皇開元十二年,至都,朝貴候之,門如市。

    有友人居白馬坡下,和璞适至。

    死巳逾日,其母哭之哀。

    和璞令置屍于床,引衾同卧,閉戶良久,起,具湯沐,複與寝,遂活。

     崔司馬者,與和璞善,因疾笃,呼曰:邢先生何棄我耶?巳而聞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