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象列仙全傳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十裡,有丘林廟社者便。
以竿打拍,當得一物,急持歸,馬活矣。
固如其言,果得一物,似猴,持歸。
此物見馬死,便噓吸其鼻。
頃之馬起,奮迅嘶鳴如常,不複見向物。
固大稱賞,厚加資給。
後至廬江,勸太守胡孟康急南渡,康不從。
璞愛其婢,乃取赤豆繞主人宅散之。
主人每見赤衣人數千圍其家,就視則滅,甚惡之,請璞為卦,璞曰:君家不宜畜此婢,可于東南二十裡賣之,慎勿争價,則此妖可除也。
主人即從之。
璞因令人賤買此婢,複投符于井中,數千赤衣人皆反縛,一一自投于井。
主人大悅。
璞攜婢去。
後數句,而廬江陷。
既渡江,王導深重之,引參巳軍事。
嘗令作卦,璞言:公有震厄,當命駕西出數十裡,得一柏樹,截斷如身長,置常寝處,災可消。
道從其言,數日,果雷震,柏樹粉碎。
母喪,以葬地于暨陽,墓去水不盈百步,時人以為近水,璞曰:将當為陸。
其後沙漲,安臯數十裡皆為桑田。
曾為詩日:北阜列烈,巨海混混,壘壘三墳,唯母此昆。
又嘗為人葬,明帝微服往觀,因問:主人:何以葬龍角?此法當滅簇?主人曰:郭璞雲此葬龍耳,不出三年,當緻天子。
帝問:為是出天子耶?答曰:非出天子,能緻天子問耳。
帝歎異之。
璞以才學見重一時,然性輕易,不修威儀,嗜酒好色,時或過度。
著作郎幹寶常誠之,曰:此非适性之道也。
璞曰:吾所受有限,用之常恐不得盡,卿乃憂酒色為患乎?璞素與桓彜友善,彜每造之,或值璞在婦所便入。
璞曰:卿來他處,自可徑前,但不可廁上相尋耳,必客玉有殃。
彜後因醉。
詣璞,正逢在廁,掩而觀之,見璞祼身披發,銜刀設醊。
璞見彜,撫心太息曰:吾每囑卿,複更如是,非但禍吾,卿亦不免矣。
天實為之,将以誰咎?璞終嬰王敦之禍,彜亦死蘇峻之難。
王敦之謀逆也,溫峤、庾亮使璞筮之,璞對不決。
峤、亮複令占巳之吉兇,璞曰:大吉。
有姓崇者,搆璞于敦,敦将舉兵,乃使璞筮,璞曰:無成。
敦固疑璞之助峤。
亮又聞卦兇,乃問璞曰:卿史筮,吾壽幾何?答曰:思向卦,明公起事,禍必不久,若住武昌,壽不可測。
敦怒曰:卿壽幾何?曰:命盡今日日中。
敦令收璞詣南岡鹯之。
璞臨出,謂行刑者何之?曰:南岡頭。
璞曰:必在雙柏樹下,其樹應有太鵲巢。
及至,果然。
初,璞中興初,行經越城間,遇一人,呼其姓名,因以袴禙遺之,其人辭不受。
璞曰:但取後自知。
當。
其人遂受。
至是,即此人行刑,時年四十九。
王敦平。
追贈弘農太守。
璞未遇害之先,巳預念家人,備送終之具,于行刑之所,命即窆千江側兩松之間。
斬後三曰,南州市人複見璞,著其平日服飾,與人共話。
敦聞之,開棺無屍,謂兵解也。
後為水府仙伯。
璞撰前後筮驗六十餘事,名為洞材文抄京、費諸家要最。
新林十篇,蔔韻一篇,注釋爾雅音義、圖譜,注三蒼方言、葬書、穆天子傳、山海經、楚辭、子虛、上林賦數十萬言,所作詩賦诔頌亦數萬言,皆傳于世。
子鳌,官至臨賀太守。
許毛,電白縣人。
自幼至老,兩頰如丹,風雨水旱,歲時豐歉,預以語入,無一不驗。
一旦絕迹,莫知所之。
王道真居鬼谷柏台,常有白雲出台中,遠望如百尺好樓。
道真常隐此雲中,遊戲山頂。
鄭思遠,少為書生,善律曆,晚師葛孝先受諸經并丹法。
居廬江馬迹山中。
山有虎,生二子,虎母為人殺,虎父驚逸,虎子饑,思遠持還飼之。
後虎父尋至思遠家,跪謝之,即依思遠不去。
後思遠每出行,騎虎父,二虎子負其經書衣藥以從。
時于來康橫江橋逢友人許隐,隐患齒痛,因從思遠求虎須,雲及熱插齒間則愈。
思遠為拔之,虎伏不動。
後仙去,為丹陽真人。
許邁,字叔玄,真君之從弟也。
弱冠時,嘗造郭璞,璞為之筮,遇泰之上六爻,乃謂曰:君元吉自天,宜學升遐之道。
時南海太守鮑靓,隐锖潛遁,人莫知之。
邁乃往候之,探其至要。
父母尚存,未忍違背,乃築舍餘杭懸霤山,往來茅嶺,以尋仙迹。
朔望時節,還家觐雀。
父母既終,遣婦還家,徧遊名山,采藥服氣,因攺名玄,字遠遊。
後入臨安西山,與王右軍父子為世外之交。
時共右軍修煉服食,徧采名藥。
右軍每歎曰:我卒當以樂死。
邁後作書與婦告别,遂莫知所往。
許穆,許真君之從第也,入華陽洞得道。
後王母之女華林夫人降教之,得為佐卿仙侯。
幼子羽,小字王斧,為侍宸仙翁。
後華林夫人與穆書雲:玊醴金漿,交梨火棗,當與山中許道士,不與人閑許長史。
許羽附。
葛洪,字稚川,句容人。
少好學,家貧,躬自伐薪,以貨紙墨,夜辄寫書誦習,遂以儒學知名。
性寡欲,無所愛玩。
自居木讷,不睹榮利,閉門卻掃,未嘗交遊。
時或尋書問義不遠。
千裡,期于必得。
尤好神仙道術。
從祖玄學道,得仙以其修煉秘術,授弟子鄭隐。
洪複就隐學,悉得其法後師事。
南海太守上黨鮑玄。
玄善内學,逆占将來見。
洪深重之。
以女妻洪。
洪傳玄業,兼綜醫術,著撰精。
核而才章富贍。
晉成帝鹹和初,司徒王導召補主簿,後選為散騎常侍。
領大著作,俱不就。
辭以年老,欲煉丹以期遐壽聞交趾。
出丹砂,求為勾漏令。
帝以洪資高,不許。
洪曰:非欲為榮,以彼有丹爾。
帝乃從之。
洪遂攜子侄俱行,至廣州,刺史。
鄧嶽留,不聽去。
洪遂止羅浮山,煉丹,在山,七年優遊閑。
養,著述不辍。
雲: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事不。
但笑之,而且謗毀真言。
乃著内外篇,凡一百一十六篇,名抱樸子,以示迷者。
一日,忽與鄧嶽疏雲:當遠遊尋師,刻期便發。
嶽得疏,狼狽往别,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年八十一。
嶽至,遂不及見。
視其顔色如生,肢體柔軟,舉屍入棺,惟空衣。
後唐有崔炜者,遊南海開元寺,有功妪謂炜曰:吾善炙贅疣,今有文少許奉子。
炜受之,莫知人誰。
後始知為洪妻鮑女雲。
鮑姑附。
張元化,葛玄弟子也。
嘗寓汝州,有前知之。
明十日,召道士周元享,戒之曰:吾化之後,母損吾軀殼。
既化,元享遵其命,葬于城北。
後五年,汝州卒戍蜀,逢一道士于山峽間,謂曰:我新去,汝若能為我持書與胡司馬周尊師。
不卒。
謙之,反投書。
二人。
開緘,乃元化親劄,謝二人葬意之厚也。
遂率郡人發棺視之,惟有故履存耳。
宋政和中,封沖妙先生。
黃謂人,葛洪弟子。
洪栖山煉丹,野人常随之。
洪既仙去,留丹于羅浮山柱石之間。
野人得一粒,服之,為地行仙。
今肉身尚在,有緣者或遇之。
後有人遊羅浮,宿石岩間。
中夜,見一人,無衣而绀毛覆體,意必仙也,乃再拜,問道其人了不顧,伹長笑數聲,聲振林木。
複歌曰:雲來萬嶺動。
雲去天一色。
長笑兩三聲,空山秋月白。
其人歸。
道其形容,即野人也。
麻姑,石勒時人,麻秋之女。
秋猛悍,築城嚴酷,晝夜不止惟至,雞鳴少息。
麻姑雅勤恤民之念,常假作雞鳴,群雞亦鳴,工得早止。
後父覺,疑欲撻之,姑懼而逃,入仙姑洞修道。
後于城北石橋飛升,因名其橋曰望仙。
宋政和中,亦有麻姑,是建昌人,修道于牟州東南姑餘山,冊封為真人。
至元時,劉氏鯉堂前有大槐,忽夢一女冠,自稱麻姑,乞此樹修廟,劉謾許之。
既寤,異其事。
後數日,風雷大作,失槐所在,即詣麻姑廟,槐巳卧其前矣。
重和初,賜額曰顯異。
以竿打拍,當得一物,急持歸,馬活矣。
固如其言,果得一物,似猴,持歸。
此物見馬死,便噓吸其鼻。
頃之馬起,奮迅嘶鳴如常,不複見向物。
固大稱賞,厚加資給。
後至廬江,勸太守胡孟康急南渡,康不從。
璞愛其婢,乃取赤豆繞主人宅散之。
主人每見赤衣人數千圍其家,就視則滅,甚惡之,請璞為卦,璞曰:君家不宜畜此婢,可于東南二十裡賣之,慎勿争價,則此妖可除也。
主人即從之。
璞因令人賤買此婢,複投符于井中,數千赤衣人皆反縛,一一自投于井。
主人大悅。
璞攜婢去。
後數句,而廬江陷。
既渡江,王導深重之,引參巳軍事。
嘗令作卦,璞言:公有震厄,當命駕西出數十裡,得一柏樹,截斷如身長,置常寝處,災可消。
道從其言,數日,果雷震,柏樹粉碎。
母喪,以葬地于暨陽,墓去水不盈百步,時人以為近水,璞曰:将當為陸。
其後沙漲,安臯數十裡皆為桑田。
曾為詩日:北阜列烈,巨海混混,壘壘三墳,唯母此昆。
又嘗為人葬,明帝微服往觀,因問:主人:何以葬龍角?此法當滅簇?主人曰:郭璞雲此葬龍耳,不出三年,當緻天子。
帝問:為是出天子耶?答曰:非出天子,能緻天子問耳。
帝歎異之。
璞以才學見重一時,然性輕易,不修威儀,嗜酒好色,時或過度。
著作郎幹寶常誠之,曰:此非适性之道也。
璞曰:吾所受有限,用之常恐不得盡,卿乃憂酒色為患乎?璞素與桓彜友善,彜每造之,或值璞在婦所便入。
璞曰:卿來他處,自可徑前,但不可廁上相尋耳,必客玉有殃。
彜後因醉。
詣璞,正逢在廁,掩而觀之,見璞祼身披發,銜刀設醊。
璞見彜,撫心太息曰:吾每囑卿,複更如是,非但禍吾,卿亦不免矣。
天實為之,将以誰咎?璞終嬰王敦之禍,彜亦死蘇峻之難。
王敦之謀逆也,溫峤、庾亮使璞筮之,璞對不決。
峤、亮複令占巳之吉兇,璞曰:大吉。
有姓崇者,搆璞于敦,敦将舉兵,乃使璞筮,璞曰:無成。
敦固疑璞之助峤。
亮又聞卦兇,乃問璞曰:卿史筮,吾壽幾何?答曰:思向卦,明公起事,禍必不久,若住武昌,壽不可測。
敦怒曰:卿壽幾何?曰:命盡今日日中。
敦令收璞詣南岡鹯之。
璞臨出,謂行刑者何之?曰:南岡頭。
璞曰:必在雙柏樹下,其樹應有太鵲巢。
及至,果然。
初,璞中興初,行經越城間,遇一人,呼其姓名,因以袴禙遺之,其人辭不受。
璞曰:但取後自知。
當。
其人遂受。
至是,即此人行刑,時年四十九。
王敦平。
追贈弘農太守。
璞未遇害之先,巳預念家人,備送終之具,于行刑之所,命即窆千江側兩松之間。
斬後三曰,南州市人複見璞,著其平日服飾,與人共話。
敦聞之,開棺無屍,謂兵解也。
後為水府仙伯。
璞撰前後筮驗六十餘事,名為洞材文抄京、費諸家要最。
新林十篇,蔔韻一篇,注釋爾雅音義、圖譜,注三蒼方言、葬書、穆天子傳、山海經、楚辭、子虛、上林賦數十萬言,所作詩賦诔頌亦數萬言,皆傳于世。
子鳌,官至臨賀太守。
許毛,電白縣人。
自幼至老,兩頰如丹,風雨水旱,歲時豐歉,預以語入,無一不驗。
一旦絕迹,莫知所之。
王道真居鬼谷柏台,常有白雲出台中,遠望如百尺好樓。
道真常隐此雲中,遊戲山頂。
鄭思遠,少為書生,善律曆,晚師葛孝先受諸經并丹法。
居廬江馬迹山中。
山有虎,生二子,虎母為人殺,虎父驚逸,虎子饑,思遠持還飼之。
後虎父尋至思遠家,跪謝之,即依思遠不去。
後思遠每出行,騎虎父,二虎子負其經書衣藥以從。
時于來康橫江橋逢友人許隐,隐患齒痛,因從思遠求虎須,雲及熱插齒間則愈。
思遠為拔之,虎伏不動。
後仙去,為丹陽真人。
許邁,字叔玄,真君之從弟也。
弱冠時,嘗造郭璞,璞為之筮,遇泰之上六爻,乃謂曰:君元吉自天,宜學升遐之道。
時南海太守鮑靓,隐锖潛遁,人莫知之。
邁乃往候之,探其至要。
父母尚存,未忍違背,乃築舍餘杭懸霤山,往來茅嶺,以尋仙迹。
朔望時節,還家觐雀。
父母既終,遣婦還家,徧遊名山,采藥服氣,因攺名玄,字遠遊。
後入臨安西山,與王右軍父子為世外之交。
時共右軍修煉服食,徧采名藥。
右軍每歎曰:我卒當以樂死。
邁後作書與婦告别,遂莫知所往。
許穆,許真君之從第也,入華陽洞得道。
後王母之女華林夫人降教之,得為佐卿仙侯。
幼子羽,小字王斧,為侍宸仙翁。
後華林夫人與穆書雲:玊醴金漿,交梨火棗,當與山中許道士,不與人閑許長史。
許羽附。
葛洪,字稚川,句容人。
少好學,家貧,躬自伐薪,以貨紙墨,夜辄寫書誦習,遂以儒學知名。
性寡欲,無所愛玩。
自居木讷,不睹榮利,閉門卻掃,未嘗交遊。
時或尋書問義不遠。
千裡,期于必得。
尤好神仙道術。
從祖玄學道,得仙以其修煉秘術,授弟子鄭隐。
洪複就隐學,悉得其法後師事。
南海太守上黨鮑玄。
玄善内學,逆占将來見。
洪深重之。
以女妻洪。
洪傳玄業,兼綜醫術,著撰精。
核而才章富贍。
晉成帝鹹和初,司徒王導召補主簿,後選為散騎常侍。
領大著作,俱不就。
辭以年老,欲煉丹以期遐壽聞交趾。
出丹砂,求為勾漏令。
帝以洪資高,不許。
洪曰:非欲為榮,以彼有丹爾。
帝乃從之。
洪遂攜子侄俱行,至廣州,刺史。
鄧嶽留,不聽去。
洪遂止羅浮山,煉丹,在山,七年優遊閑。
養,著述不辍。
雲: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事不。
但笑之,而且謗毀真言。
乃著内外篇,凡一百一十六篇,名抱樸子,以示迷者。
一日,忽與鄧嶽疏雲:當遠遊尋師,刻期便發。
嶽得疏,狼狽往别,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年八十一。
嶽至,遂不及見。
視其顔色如生,肢體柔軟,舉屍入棺,惟空衣。
後唐有崔炜者,遊南海開元寺,有功妪謂炜曰:吾善炙贅疣,今有文少許奉子。
炜受之,莫知人誰。
後始知為洪妻鮑女雲。
鮑姑附。
張元化,葛玄弟子也。
嘗寓汝州,有前知之。
明十日,召道士周元享,戒之曰:吾化之後,母損吾軀殼。
既化,元享遵其命,葬于城北。
後五年,汝州卒戍蜀,逢一道士于山峽間,謂曰:我新去,汝若能為我持書與胡司馬周尊師。
不卒。
謙之,反投書。
二人。
開緘,乃元化親劄,謝二人葬意之厚也。
遂率郡人發棺視之,惟有故履存耳。
宋政和中,封沖妙先生。
黃謂人,葛洪弟子。
洪栖山煉丹,野人常随之。
洪既仙去,留丹于羅浮山柱石之間。
野人得一粒,服之,為地行仙。
今肉身尚在,有緣者或遇之。
後有人遊羅浮,宿石岩間。
中夜,見一人,無衣而绀毛覆體,意必仙也,乃再拜,問道其人了不顧,伹長笑數聲,聲振林木。
複歌曰:雲來萬嶺動。
雲去天一色。
長笑兩三聲,空山秋月白。
其人歸。
道其形容,即野人也。
麻姑,石勒時人,麻秋之女。
秋猛悍,築城嚴酷,晝夜不止惟至,雞鳴少息。
麻姑雅勤恤民之念,常假作雞鳴,群雞亦鳴,工得早止。
後父覺,疑欲撻之,姑懼而逃,入仙姑洞修道。
後于城北石橋飛升,因名其橋曰望仙。
宋政和中,亦有麻姑,是建昌人,修道于牟州東南姑餘山,冊封為真人。
至元時,劉氏鯉堂前有大槐,忽夢一女冠,自稱麻姑,乞此樹修廟,劉謾許之。
既寤,異其事。
後數日,風雷大作,失槐所在,即詣麻姑廟,槐巳卧其前矣。
重和初,賜額曰顯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