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象列仙全傳卷之四

關燈
中視康,聞琴聲殊佳,因問康。

    康财言其事。

    明日,伯通使人掘地,果見骸骨,遂别造棺,就高潔處。

    葬之後晉文帝時,伯通果如期為太守,康為中散,大去。

    聞汲郡山中孫登善嘯,康遂從之遊。

    登沉默自守,無所言說。

    康臨去,登曰:君才則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康嘗與王烈入山,烈得石髓如饴,自服半半留此。

    康俄凝而為石。

    又入石室中,見一卷素書,遽呼康往取之,辄不複見。

    烈乃歎曰:叔夜屢遇而不遇,命也。

    初,康居貧,嘗共向秀鍜于太樹之下,以自贍給。

    穎川鐘會,貴公子也,精練才辨,往造生,康不為之禮,而鍜不辍。

    會欲别去,康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會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會由此憾之,因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龍也,公無憂天下,但當以康為慮耳。

    複譛康黨母丘儉,帝遂割之斬。

    千東市。

    記纂淵海雲:南海太守鮑靓,東海徐甯聞之。

    甯夜聞靜室有琴聲,怪其妙而問靓曰:嵇叔夜爾。

    甯曰:叔夜斬于東市,何得複在此?靓曰:叔夜雖市,終實兵解也。

     吳猛,字世雲,濮陽人。

    少有孝行,仕吳為西安令,得至人丁義神萬,遂以道術大顯于時。

    傳法于許遜。

    嘗見暴風大作,書符擲屋上,有青鳥銜去,風即止。

    或問其故,曰:南湖有舟,遇此風,二道士求救耳。

    驗之果然。

    西安令幹慶死巳三日,猛曰:令數未盡,當訴之于天。

    遂卧屍傍,數日,與令俱起。

    常渡江,值風濤大作,猛以白羽扇赆水而渡。

    許真君占升,猛亦于是戚乘白鹿車,與弟子四人,鹿日升天。

    宋政和中,封神烈真人。

     衍客晉人,避亂隐延平郡之光山,結廬煉丹。

    丹成白日,舉家上升。

     吳彩鸾,猛女也。

    瑞州有崇元觀,即丁義女秀英煉丹之所。

    彩鸾亦就學,得其道焉。

     唐太和未,有書生文箫者,寓鐘陵紫極宮。

    秋日到西山遊觀,見一姝踏歌曰:若能相伴陟仙壇,應得文箫駕彩鸾。

    自有繡襦渾甲帳,?台不怕雪霜寒。

    箫意度是仙入,植足不去,鸾亦相盻戀。

    歌罷,穿松徑,陟山,扪石而升,箫冒險蹑其後。

    鸾回顧曰:郎君莫是文箫耶?遂引至絕頂,供設殆非人間所有。

    正爾綢缪,忽風雨裂帷覆幾,有仙童厲聲曰:吳彩鸾以私欲洩天機,當谪人間一紀。

    于是彩鸾與箫歸鐘陵。

    箫貧不自給,彩鸾為寫孫愐唐韻,運筆如飛,日得十部,售金五缗,盡則複寫。

    如是僅十載,稍為人知,遂偕往新興越王山。

    三人各跨一虎,陟峰巒而雲。

     文箫附。

     許遜字敬之,号真君,南昌人。

    吳赤烏二年,母夢金鳳卷珠,墜于掌上,玩而吞之,為寤,覺腹痛,因是有娠而生真君。

    生而穎悟,姿容俊偉。

    少小疏通,與物無解。

    嘗從獵,射一塵鹿,中之而斃。

    鹿母皇顧舐之,因感悟,折棄弓矢。

    克意為學,博通經史,明天文、地理、音律、五行、識緯之書,尤嗜神仙修煉之術。

    聞西安吳猛得下義神方,乃往師之悉。

    受其秘。

    又從郭璞求善地,為栖真之所。

    得西山之陽逍。

    遙山金氏宅而居之,日以修煉為事。

    時買一鐵燈檠,因夜燃燈,見漆剝處有光,視之金也。

    明日,訪售主還。

    之晉。

    武帝大康元年,舉孝廉,辟為旌陽縣令,時年四十二也。

    教民以忠孝慈仁,勤勤忍慎,聽訟發擿如神,吏民悅服。

    歲饑,民無以輸祖真君乃以靈丹點瓦礫成金,令人潛瘗于縣圃。

    一日,藉民之未輸納者,使服力于圃。

    民鋤地。

    得金,用以輸納,遂悉安堵。

    又歲太疫,死者十七八。

    真君以所得神方拯治之,符咒所及,登時而愈。

    他郡病民相繼而至者日千計。

    于是标竹于郭外十裡之江,置符水于其中,使就竹下飲之皆瘥。

    久之,知晉室将亂,乃本宮東歸。

    蜀民感其德化,所至盡立生祠,家供其像。

    啟行之日,送者蔽野,有送至千裡始還者,有随至其宅,願服役而不返者。

    真君嘗憩于柏林,有女童五人,各持寶劍來獻,真君異而受之。

    既而偕至真君之家,惟日擊劍自娛。

    真君知其劍仙也,卒獲神劍之用。

    既而與吳君遊于丹陽黃堂,聞谌姆多道術,遂同往,叩以道妙。

    姆曰:君等皆夙禀道,覺仙名在矢背。

    孝悌正下降曲阜蘭公家,謂蘭公曰:後晉代當有神仙許遜,傳吾此道,當為衆真之長,留卞金丹寶經、銅符鐵券,授吾掌之,以俟子,積有年矣,今當受子。

    乃擇日登□,出孝悌王諸秘,悉以傳之。

    直君複顧天君曰:君昔以神力為論之師,今孝悌王之道,獨許君得傳,君當返師之也。

    況玉皇玄譜君位玄都禦丈,許君位高明大使,總頌仙籍,品秩相遼。

    且許君司玄杇之野,于辰為子,統攝□□分野,君領星紀之邦,于辰為醜。

    汝自今宜以許君為長也。

    二君謝訖辭行。

    真君方心期,每歲必來谒姆,姆即覺之曰:子勿來,吾即還帝鄉矣。

    因取香茅一根,南望擲之曰:子歸茅落處書吾祠,歲秋一至足矣。

    二君還,覓說飛茅之迹,于所居之南四十餘裡得之,時第巳叢生矣。

    遂建祠宇,每歲仲秋之三日,必朝谒焉。

    初,真君往訪飛不偶,息憩真靖,見鄉民盛亨宰以祀神,且相戒曰:祭不腆,則神怒降禍。

    真君曰:怪祟敢爾!乃宿于逆旅,召風雷伐之,拔其林木。

    明日告其裡人。

    曰:妖社巳驅,母用祭也。

    又見人苦遠汲,乃以杖剌社前,涸澤出泉以濟之,雖旱不竭。

    渡小蜀江,感江千主人朱。

    氏迎接甚勤,乃戲書一松于其壁,其家因之得利加倍。

    後江漲潰堤,市舍俱漂,惟松壁不壞。

     真君嘗煉丹艾城黃龍山,山湫有蛟魅,辄作洪水,漂沒舟室。

    真君遣神兵擒之,釘于石壁。

    過西安縣,縣社伯出谒真君,問其地有妖物為民害者不其神問之。

     真君行過一小廟,廟神迎告曰:此有蛟害民,知仙君來,逃往鄂渚矣。

    真君追至鄂渚,路逢三老人,指曰:蛟伏前橋下。

    真君至橋,仗劍叱之,蛟驚,奔入太江,匿于深淵。

    乃敕吏兵驅之,蛟從上流奔出,遂誅之。

    又聞新吳有蛟,真君乃以巨石書符,作鎮蛟文以禁之。

     時海昏之上缭有巨蛇,據山為穴,吐氣成雲,亘四十裡。

    人畜在其氣中者,俱被吞吸,無得免者。

    江湖舟船,多遭覆溺,大為民害。

    真君聞之,乃集弟子往誅之。

     初入其界,遠近居民三百餘人,知真君道法,競來告訴,哀求懇切。

    真君曰:吾來正為是惡,當為汝曹除之。

    遂前至蛇所,仗劍布氣,蛇懼入穴。

    乃飛符召海昏社伯,驅之不出。

    複召南昌社公助之。

    蛇始出穴,舉首高十餘丈,目若火炬,吐毒沖天。

    鄉民鹹鼓噪相助。

    是時真君嘯命風雷,呼指神兵以攝伏之,使不得動。

    真君乃飛步踏其首,以劍劈其颡。

    弟子施岑、甘戟等引兵揮之,蛇腹裂,有小蛇自腹中出,長數文,甘君欲斬之,真君曰:彼未為害,不可妄誅。

    小蛇懼,奔行六七裡,聞鼓噪聲,猶返聽而顧其母。

    群弟子複請追戮之。

    直君曰:此蛇一千二百五十餘年,後為民割,吾當複出誅之。

    以吾壇前樹柏為驗,其枝拂??掃地,是其時也。

    又預識雲:吾仙去後二千二百四十年間,豫章之境,五陵之内,當出地仙八百人。

    其師出于豫章,大揚吾教,江心忽生沙洲,掩過沙井口者,是其時也。

    此時小蛇若為害,彼八百人自當誅之。

    蛇子遂得大江。

    真君曰:大蛇雖滅,蛟精未誅,彼物通靈,必知吾意,恐其俟隙潰郡城,吾歸郡乎。

    戟、岑二子,從我以往。

    時懷帝求嘉六年也。

     真君道術高妙,聲聞遠迩,求為弟子數百人,卻之不可。

    乃化炭為美婦人,夜散群弟子處以試之。

    明且閱之,其不為所染污者,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