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象列仙全傳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婉熊殊絕。
至十日,求還,苦留半年。
氣候草木常似春,百鳥啼呴,歸思更切。
二女曰:罪根未滅,使君等至此。
遂相送,指示還路。
及歸,鄉邑零落,巳七世矣。
再往女家,尋覓不獲。
晉太康八年,失二人所在。
沈文泰,九疑人,得紅泉丹砂、去土符、延年益命之方,服之有效,欲之昆侖,留安息二十餘年。
嘗語李文淵曰:但服土符而不服藥,行道,無益也。
文淵因得秘要,後亦升胄。
後世以竹根汁煮丹,及黃白,去三屍法,出此二仙矣。
李文淵附 王喬,河東人。
漢明帝時,為尚書郎,出為葉令。
漢法,畿内長史,節朔還朝。
喬每月朔旦,常自縣來朝。
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臨至,辄有雙凫從東南飛來。
于是候凫至,舉羅張之,得二舄焉,乃所賜尚書官屬履也。
每當朝時,葉縣門外鼓不擊自鳴,聞于京師。
後天下玊棺于堂前,吏人推排,終不移動。
喬曰:母乃天帝召我耶?乃沐浴服飾,寝其中,蓋便立覆,勿于城東自成墳。
其夕,縣中牛皆流汗喘之,而人無知者。
百姓為之立廟,号葉君祠,祈禱辄應。
蕭綦,漢末彰德人,修道天平山延壽宮。
善吹箫,能緻鳳鸾翔集,号碧霄真人。
道成,白日沖舉。
王遠字方平,東海人。
仕漢至中散大夫,博學兼明天文圖。
識河洛之要,能逆知吉兇。
桓帝連征不出。
後诏郡國逼至京,低頭閉目,不肯答語,乃題宮門扇四百餘字,皆言方來事。
帝惡之,使人削去外字,适去内字,複見墨深透木。
寄寓太尉陳耽家,四十餘年。
耽家絕無疾病,死喪二日,語耽雲:吾期運當去,不得複停,明日日中當發。
至時方平死。
耽知其化去,未敢殡斂,但悲涕焚香,三日三夜,失其所在,衣帶不解,如蛇蛻。
方平去後百餘日,耽亦薨。
或謂耽得方平之道,亦化去。
蔡經,姑蘇人。
漢桓帝時,仙人王方平降其家,曰:汝當得度世,故來教汝。
但汝氣少肉多,未能即上天,當作屍解。
須臾,經如從狗窦中過,方平告以要言,乃去。
經後忽身發熱如火,三日,肉消骨立,乃入室,以被自覆,忽然失其所在。
視其被中,但有形如蛇蛻。
後十餘年,忽還家,屍解時巳老,今複少壯,須發盡黑。
語家人曰:七月七日,王君複來,當作酒數百斛以待。
其日,方平果來,舉家聞金鼓箫管之聲。
方平著遠遊冠,五色绶,帶劍,面黃色,少須,乘五龍車,車各異色,前後麾節,旌旗導衛,如大将軍侍從。
既至,從官皆隐。
經父兄參畢,方平乃遣人迎麻姑。
麻姑即方平之妹也。
少頃,麻姑至,經舉家見之,是好女子,年可。
十八許,頂中作髻,餘發散垂至腰,錦衣繡裳,光彩耀目,皆世所無有。
坐定,自進行廚,擗麟脯,器皆金王。
麻姑欲見經母及經婦,時經婦新産方數日,麻姑望見,乃知之,曰:噫!且止,勿前。
索少許米來,擲地皆成丹砂。
方平笑曰:麻姑猶作少年戲也。
姑雲:接行以來,東海三為桑田蓬。
萊水又淺矣。
方平亦曰:聖人皆言海中行複揚塵也。
麻姑手似鳥爪,蔡經私念:背癢時,得此爪搔之佳。
方平即知,乃鞭經指曰:麻姑,神人也,汝謂其爪可搔背癢耶?方平去,經家所作數百斛酒皆盡,亦不見人飲之也。
父母私問經:王君常在何處?經曰:常在昆侖、羅浮、括蒼三山。
三山皆有宮室。
王君常平天曹事,一日之中,與天仙往還者數十過也。
王君出八,當乘一黃麟,所至山海之神皆來奉迎。
後經仙去,仍暫歸省家,如蘇耽雲。
麻姑附 子英者,舒鄉人,善入水捕魚,得赤鯉,愛其色好,養之池中。
一年,長丈餘,遂生角與翼。
子英怪異,拜謝之。
魚言:我來迎汝,今日與汝俱升。
天即大雨。
子英上魚背,飛升而去。
歲七來歸,仍與妻子同飲食。
數日,魚複來迎之。
如此七十年,故吳中有子英祠雲。
于吉,琅琊人,精修苦道,忽得痼疾,晨夕告天,誠感老君,令仙翁授吉經曰:非但愈疾,當得長生,化行天下。
吉得之,疾遂除。
凡消災治病,無不立驗。
後老君數降,親授其旨。
孫策平江東,将士多病,請吉潠永即差。
策惡之,天久旱,乃縛吉暴日中,即大雨。
策忌而殺之,竟失其屍。
周旋人間,複百餘年,仙去。
宮嵩,琅琊人,師事仙人于吉,服雲母數百歲,面色如童。
後入纻嶼山仙去。
董奉,字君異,侯官縣人。
蜀先主時,有本縣長餘姓者,方少年,見奉年巳三十餘矣,不知其有道也。
罷去。
五十年,複為他職。
經侯官,諸吏人皆往谒故長,奉亦同往。
餘宿識奉,問曰:君莫得道耶?昔在縣時,年幼于君,今巳衰白,而君猶少,何也?奉曰:偶爾。
後奉遊交州,州剌史杜燮得毒病,死已三日。
奉以三丸藥内燮口中,令人舉頭搖而消之。
食頃,燮開目動手足,顔色漸還,半日中能起坐。
後四日,始能語,雲:死時奄然如夢。
見數十烏衣人來收之,将載露車上去,入大赤門,徑以付獄。
獄各一戶,戶絻容一人,以燮内一戶中,似以土外封之,不複見。
恍惚間,有一人言:太一使者來召杜燮。
聞人,以鐘掘所閉戶,引出之,見外有車馬赤蓋,三人共坐車上,一人持節,呼杜燮上車,将還,至門而覺。
燮既活,乃為奉起高樓于中庭。
奉所飲食,唯啖脯棗,多喜飲酒,一曰三為設之。
奉每來燮處飲食,下樓時如飛鳥,便來到座,不覺其下,其上樓亦然。
後求去。
燮涕泣留之,不許。
因問曰:君欲何之,當為具大船也。
奉曰:不用船,但用一棺器耳。
燮即為具之。
至明日日中時,奉死,燮使人殡埋之。
七日,有人從岩昌來者,雲見奉,寄言,為謝杜侯,好自愛重。
燮開棺視之,但見一帛,丹書一符。
奉後還廬山下居,有一人病癞垂死,自載詣奉,扣頭乞哀。
奉使病者坐一空室中,以五重布掩其目,敕家人莫近。
無何,病人雲:似有一物來舐之,痛不可堪。
度此物舌當一尺許,其氣息大小如牛,舐竟乃去,竟不知何物。
奉乃往解病人之布,以水與飲,遣去,雲:不久當愈,且勿當風。
十數日間,病者身體通赤,無皮,甚痛,欲水浴,即不複痛。
二十餘日,即皮生如凝脂。
後嘗大旱,百谷焦枯。
縣令丁土産謂綱紀曰:董君有道,必能緻雨。
乃自齋酒脯見奉,奉曰:雨易得爾。
因仰視其屋曰:但家貧屋漏,柰何?縣令解其意,即遣人為奉造屋,當泥塗,使人取永作泥。
奉曰:不煩運水,日暮自當雨也。
夜果大雨,高下皆兄。
奉居山間,咒水治病,不取錢,勿重病,愈者,但使哉杏五株,輕者一株。
如此數年,計得杏七萬餘根,森然成林。
山中群獸遊戲樹下,竟不生草,有如耘治也。
杏每熟時,奉于樹下作一簟倉,語人曰:欲買否者,不須來報,徑自取之。
但将榖一器置倉中,即自取杏一器。
每有納榖少而取杏多者,即有虎随後逐之。
其多取杏,即傾覆地上,虎即還去。
有偷其杏者,至家即死。
其家速送杏還,叩頭謝過,即活。
自是買杏,更無欺者。
奉以其所得糧榖,赈救貧窮,供給行旅,歲消三千斛,榖尚有餘。
縣令親故家有女為精邪所魅,諸術不能治
至十日,求還,苦留半年。
氣候草木常似春,百鳥啼呴,歸思更切。
二女曰:罪根未滅,使君等至此。
遂相送,指示還路。
及歸,鄉邑零落,巳七世矣。
再往女家,尋覓不獲。
晉太康八年,失二人所在。
沈文泰,九疑人,得紅泉丹砂、去土符、延年益命之方,服之有效,欲之昆侖,留安息二十餘年。
嘗語李文淵曰:但服土符而不服藥,行道,無益也。
文淵因得秘要,後亦升胄。
後世以竹根汁煮丹,及黃白,去三屍法,出此二仙矣。
李文淵附 王喬,河東人。
漢明帝時,為尚書郎,出為葉令。
漢法,畿内長史,節朔還朝。
喬每月朔旦,常自縣來朝。
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臨至,辄有雙凫從東南飛來。
于是候凫至,舉羅張之,得二舄焉,乃所賜尚書官屬履也。
每當朝時,葉縣門外鼓不擊自鳴,聞于京師。
後天下玊棺于堂前,吏人推排,終不移動。
喬曰:母乃天帝召我耶?乃沐浴服飾,寝其中,蓋便立覆,勿于城東自成墳。
其夕,縣中牛皆流汗喘之,而人無知者。
百姓為之立廟,号葉君祠,祈禱辄應。
蕭綦,漢末彰德人,修道天平山延壽宮。
善吹箫,能緻鳳鸾翔集,号碧霄真人。
道成,白日沖舉。
王遠字方平,東海人。
仕漢至中散大夫,博學兼明天文圖。
識河洛之要,能逆知吉兇。
桓帝連征不出。
後诏郡國逼至京,低頭閉目,不肯答語,乃題宮門扇四百餘字,皆言方來事。
帝惡之,使人削去外字,适去内字,複見墨深透木。
寄寓太尉陳耽家,四十餘年。
耽家絕無疾病,死喪二日,語耽雲:吾期運當去,不得複停,明日日中當發。
至時方平死。
耽知其化去,未敢殡斂,但悲涕焚香,三日三夜,失其所在,衣帶不解,如蛇蛻。
方平去後百餘日,耽亦薨。
或謂耽得方平之道,亦化去。
蔡經,姑蘇人。
漢桓帝時,仙人王方平降其家,曰:汝當得度世,故來教汝。
但汝氣少肉多,未能即上天,當作屍解。
須臾,經如從狗窦中過,方平告以要言,乃去。
經後忽身發熱如火,三日,肉消骨立,乃入室,以被自覆,忽然失其所在。
視其被中,但有形如蛇蛻。
後十餘年,忽還家,屍解時巳老,今複少壯,須發盡黑。
語家人曰:七月七日,王君複來,當作酒數百斛以待。
其日,方平果來,舉家聞金鼓箫管之聲。
方平著遠遊冠,五色绶,帶劍,面黃色,少須,乘五龍車,車各異色,前後麾節,旌旗導衛,如大将軍侍從。
既至,從官皆隐。
經父兄參畢,方平乃遣人迎麻姑。
麻姑即方平之妹也。
少頃,麻姑至,經舉家見之,是好女子,年可。
十八許,頂中作髻,餘發散垂至腰,錦衣繡裳,光彩耀目,皆世所無有。
坐定,自進行廚,擗麟脯,器皆金王。
麻姑欲見經母及經婦,時經婦新産方數日,麻姑望見,乃知之,曰:噫!且止,勿前。
索少許米來,擲地皆成丹砂。
方平笑曰:麻姑猶作少年戲也。
姑雲:接行以來,東海三為桑田蓬。
萊水又淺矣。
方平亦曰:聖人皆言海中行複揚塵也。
麻姑手似鳥爪,蔡經私念:背癢時,得此爪搔之佳。
方平即知,乃鞭經指曰:麻姑,神人也,汝謂其爪可搔背癢耶?方平去,經家所作數百斛酒皆盡,亦不見人飲之也。
父母私問經:王君常在何處?經曰:常在昆侖、羅浮、括蒼三山。
三山皆有宮室。
王君常平天曹事,一日之中,與天仙往還者數十過也。
王君出八,當乘一黃麟,所至山海之神皆來奉迎。
後經仙去,仍暫歸省家,如蘇耽雲。
麻姑附 子英者,舒鄉人,善入水捕魚,得赤鯉,愛其色好,養之池中。
一年,長丈餘,遂生角與翼。
子英怪異,拜謝之。
魚言:我來迎汝,今日與汝俱升。
天即大雨。
子英上魚背,飛升而去。
歲七來歸,仍與妻子同飲食。
數日,魚複來迎之。
如此七十年,故吳中有子英祠雲。
于吉,琅琊人,精修苦道,忽得痼疾,晨夕告天,誠感老君,令仙翁授吉經曰:非但愈疾,當得長生,化行天下。
吉得之,疾遂除。
凡消災治病,無不立驗。
後老君數降,親授其旨。
孫策平江東,将士多病,請吉潠永即差。
策惡之,天久旱,乃縛吉暴日中,即大雨。
策忌而殺之,竟失其屍。
周旋人間,複百餘年,仙去。
宮嵩,琅琊人,師事仙人于吉,服雲母數百歲,面色如童。
後入纻嶼山仙去。
董奉,字君異,侯官縣人。
蜀先主時,有本縣長餘姓者,方少年,見奉年巳三十餘矣,不知其有道也。
罷去。
五十年,複為他職。
經侯官,諸吏人皆往谒故長,奉亦同往。
餘宿識奉,問曰:君莫得道耶?昔在縣時,年幼于君,今巳衰白,而君猶少,何也?奉曰:偶爾。
後奉遊交州,州剌史杜燮得毒病,死已三日。
奉以三丸藥内燮口中,令人舉頭搖而消之。
食頃,燮開目動手足,顔色漸還,半日中能起坐。
後四日,始能語,雲:死時奄然如夢。
見數十烏衣人來收之,将載露車上去,入大赤門,徑以付獄。
獄各一戶,戶絻容一人,以燮内一戶中,似以土外封之,不複見。
恍惚間,有一人言:太一使者來召杜燮。
聞人,以鐘掘所閉戶,引出之,見外有車馬赤蓋,三人共坐車上,一人持節,呼杜燮上車,将還,至門而覺。
燮既活,乃為奉起高樓于中庭。
奉所飲食,唯啖脯棗,多喜飲酒,一曰三為設之。
奉每來燮處飲食,下樓時如飛鳥,便來到座,不覺其下,其上樓亦然。
後求去。
燮涕泣留之,不許。
因問曰:君欲何之,當為具大船也。
奉曰:不用船,但用一棺器耳。
燮即為具之。
至明日日中時,奉死,燮使人殡埋之。
七日,有人從岩昌來者,雲見奉,寄言,為謝杜侯,好自愛重。
燮開棺視之,但見一帛,丹書一符。
奉後還廬山下居,有一人病癞垂死,自載詣奉,扣頭乞哀。
奉使病者坐一空室中,以五重布掩其目,敕家人莫近。
無何,病人雲:似有一物來舐之,痛不可堪。
度此物舌當一尺許,其氣息大小如牛,舐竟乃去,竟不知何物。
奉乃往解病人之布,以水與飲,遣去,雲:不久當愈,且勿當風。
十數日間,病者身體通赤,無皮,甚痛,欲水浴,即不複痛。
二十餘日,即皮生如凝脂。
後嘗大旱,百谷焦枯。
縣令丁土産謂綱紀曰:董君有道,必能緻雨。
乃自齋酒脯見奉,奉曰:雨易得爾。
因仰視其屋曰:但家貧屋漏,柰何?縣令解其意,即遣人為奉造屋,當泥塗,使人取永作泥。
奉曰:不煩運水,日暮自當雨也。
夜果大雨,高下皆兄。
奉居山間,咒水治病,不取錢,勿重病,愈者,但使哉杏五株,輕者一株。
如此數年,計得杏七萬餘根,森然成林。
山中群獸遊戲樹下,竟不生草,有如耘治也。
杏每熟時,奉于樹下作一簟倉,語人曰:欲買否者,不須來報,徑自取之。
但将榖一器置倉中,即自取杏一器。
每有納榖少而取杏多者,即有虎随後逐之。
其多取杏,即傾覆地上,虎即還去。
有偷其杏者,至家即死。
其家速送杏還,叩頭謝過,即活。
自是買杏,更無欺者。
奉以其所得糧榖,赈救貧窮,供給行旅,歲消三千斛,榖尚有餘。
縣令親故家有女為精邪所魅,諸術不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