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象列仙全傳卷之三

關燈
,乃語奉曰:君若能愈之,即當以此女傳巾栉。

    奉乃召敕諸魅,有大白鼍長丈六尺,陸行詣病者門,奉敕使者斬之,女病辄愈。

    遂以女妻之。

    久無兒息。

    奉每出行,妻不能獨住,乃買一女伴之。

    奉一旦受上帝命,授碧虛太一真人,白日飛升。

    婦及養女,猶守其宅,賣杏取給。

    有欺之者,虎逐之如故。

    後人即于其種杏處建祠祀之。

     封衡,隴西人。

    幼學道,得真訣,服黃連五十年,入山采藥百餘年。

    還鄉裡,聞有病者,辄以腰問竹筒藥與之,立應。

    複周遊天下,駕一青牛,鬼物遇之,莫不竄避。

    魏武帝召問養性太略,衡曰:減思慮,節嗜欲而巳。

    所作有養氣術、隐形法、衛生經數十卷。

     介象,字元則,會稽人。

    通五經百家之言,能屬文,精修道法,入東嶽受禁制之術。

    能茅上然火煮雞,雞熟而茅不焦,能令一裡内不忺不蒸,雞犬三日不鳴不吠,能令一市人皆坐不起。

    能隐形變化為草木鳥獸。

    嘗遠遊數千裡,求仙不值,乃入山精思,冀遇仙。

    疲極卧石上,有一虎欲噬象。

    象寤,見虎,謂之曰:若天使汝來侍衛我,汝且停。

    若山神使汝來試我,汝速去。

    後入榖山,見石子有紫光,大如雞子,因取兩枚。

    榖水深,不得度。

    還見一美女,年十五六許,顔色非常,衣服五彩。

    象知其仙人也,即叩首乞長生之方。

    女子曰:汝急送手中物還故處,吾王此待汝。

    象以石子置原所,還見女子果在舊處。

    象複叩首。

    女曰:汝血食之氣未盡,斷谷三年,更來,吾止此。

    象歸,斷谷三年,乃複往,見女仍在前處,出丹方一首,授象曰:得此便仙,勿他為也。

    象尚木合藥,有人密奏象于吳主,吳主征象至武昌,甚敬重之,稱為介君人。

    起弟宅,以禦帳給之,賜遺前後累千金。

    從象學隐形之術,試還後宮,莫有見者。

    又令象變化種瓜菜,百果皆立生。

    時有種黍于山中,苦猕猴食之,戒曰:吾告介君,猴即去。

    一日,吳主與象論鲙,何者最上?象曰:鲈魚為上。

    吳主曰:此魚生海中,可得乎?象曰:可得。

    但令于殿前掘坎,著水滿之。

    象垂釣坎中,須夷得??。

    吳主驚喜,問象曰:可食否?象曰:故為陛下取作鲙,何不可食?象廣求去,不許。

    一曰,吳主賜梨一奮,象食之,随死。

    吳主殡埋之,次日,巳至建業,以所賜梨付死吏。

    種之吏後以表聞吳主,視其棺中,惟一奏版符耳。

    吳主思象,即以象所住屋為祠,時躬祭之。

    每有白鶴來集座上良久乃去。

    後弟子又見象在蓋竹山中,持白桃花一枝,顔更少焉。

     鐘離簡,後漢人,仕為郎中,與弟權入華山三峰得道,白日升天。

     鐘離權,燕台人,後攺名覺,字寂道,号和谷子,又号王陽子,又号雲房先生。

    父為列侯,宦雲中,誕生真人之時,異光數丈,狀若烈火,侍衛皆驚。

    真人頂圓額,廣耳,厚眉長月,深鼻聳口,方頰大唇,險如丹乳,遠臂長如三歲見,晝夜不聲,不哭,不食第七日,躍然而言曰:身遊紫府,名書王京。

    及壯,仕漢為大将,征吐蕃失利,獨騎奔逃,山谷迷路,夜入深。

    材遇一胡僧,蓬頭拂額,體挂草結之衣,引行數裡,見一村莊,曰:此東華先生成道處,将軍可以歇息矣。

    揖别而去。

    真人未敢驚動莊中,良久,聞入語雲:此必碧眼胡人饒舌也。

    一老人披白鹿裘,扶青藜杖,抗聲前曰:來者非漢大将軍鐘離權耶?汝何不寄宿山僧之所?真人聞而大驚,知其為異人也。

    是時方脫虎狼之穴,遽有鸾鶴之思,乃回心向道,哀求度世之方。

    于是老人授以長真訣,及金丹火候、青龍劍法。

    真人告辭出門,回顧莊居,不見其處。

    後再遇華陽真人,傳以太乙刀圭、火符内丹,洞曉玄玄之道。

    又遇上仙王玄甫,得長生訣,遊雲水,至魯,居鄒城,入崆峒,于紫金四皓拳居之,再得玉匣秘訣,遂仙去。

     劉諷,穎川人。

    漢景帝時,為公車司馬,師司馬季主,得服日月精華之道。

    晚歸鄉裡,托形杖履而去。

     介琰,不知何許人,住建安方山,師白羊公杜泌,受玄一無為之道,能變化隐形。

    嘗往東海,過秣陵,吳主孫權禮之,為琰起靜室,每日數遣人問起居。

    琰或為童子,或為老翁,無所食啖,不受饷遺。

    吳主欲學其術,琰以吳主多内禦,不傳。

    吳主怒,縛琰,著甲士,引弩射之,弩發,唯繩索存,不知琰之所之。

     李阿者,三國時蜀人,容顔嘗不老,每乞食成都市,所得随多少,盡施與貧之者。

    夜去朝還,市,人莫知其蹤迹。

    有古強者,疑阿是異人,試尾阿還所宿,乃在青城山中。

    強每親随之,恐山中有虎狼,私持其父太刀。

    阿見而怒曰:汝随我行,那畏虎也?取刀擊地,刀折,強憂之。

    至旦,阿問強曰:汝憂刀折耶?曰:實恐父責。

    阿複取刀擊地,刀完如故。

    強一日随阿還成都,道逢人奔車,阿以足當車下,足骨折辄死。

    強守視之,須臾,阿複起,折足,平好如故。

    強時十八,見阿如五十許人。

    至強年八十餘,而阿容色如舊。

    一日,忽語人曰:吾被昆侖召,當去。

    遂不複見。

     朱孺子,三國時永嘉安固人。

    幼師道士王玄真,居大若岩,深慕仙道,時采黃精服餌,曆十餘年。

    嘗于溪畔見二花犬,逐之,入枸杞叢下。

    與玄真共掘其處,得二枸杞根,形狀即如花,大堅若石。

    乃煮之。

    三書夜,孺子試取汁飲之,即覺身輕,能飛升于前峰之上。

    與玄真謝别,乘雲而去。

    至今号其峰為童子峰。

    玄真後食其餘,亦得不死,乃隐于岩西陶山,采樵者時或見之。

     王玄真附 左慈字元放,廬江人。

    于天柱山中,精思學道,得石室中丹經,尤明六裡,能使尤神,坐緻行廚,變化萬象。

    曹操召見。

    閉一室,斷谷期年,出之,顔色如故。

    操嘗宴賓曰:今日高會,所少松江鲈耳。

    慈因求銅盆貯水,以竿釣之,即得鲈。

    操曰:恨無蜀姜。

    慈曰:易得。

    操恐近取,即曰:前使買錦,可報增二十叚。

    慈曰:諾。

    須臾,袖中出姜。

    後買錦者回,果雲是日得報增錦。

    操出郊,士大夫從者百許。

    慈為齊酒一升,脯一斤,手自斟酌,百官莫不醉飽。

    操怪之,使求其故。

    行視諸垆,悉亡其酒脯矣。

    操惡其怪,因坐上收慈,欲殺之,慈乃郤入壁中,霍然不知所在。

    或見于市者,捕之,而市人皆變形與慈同,莫辨誰是。

    或逢慈于陽城山頭,因複逐之,遂走入羊群。

    操知不可得,乃令使告之曰:不複相殺,本試君術耳。

    忽有一老羝,屈前兩膝,人立而言曰:遽如許。

    使欲取之,而群羊數百,皆變為羝,并人立,雲:遽如許,亦莫所取焉。

     張魯,字公期,嗣師長子也。

    仕漢為漢中太守。

    後隐身學道,以符法治病,緻米一鬥,病立愈。

    久之,積米钜萬。

    曹操遣将攻漢中,魯以手版畫地成河,怒濤洎湧,兵不得渡。

    其将複率水兵将至岸,魯又以手版畫河中,辄聳一峰,高千餘文,兵不能進。

    後加修煉,白日升天。

     王梵志,黎陽人王德祖。

    有林橋樹生瘿,大如玉,瘿爛,德祖去其皮,見一孩兒抱胎而出,七歲能語,問:誰育我?德祖以實告,因名梵夭,複攺為志。

    後仙去。

    時人鹹謂神仙轉劫也。

     象列仙全傳卷之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