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曆代相關文獻輯錄
關燈
小
中
大
子恥。
&rsquo於期乃自刎。
太子聞之奔往,乃見於期已死矣。
太子乃伏屍而哭,悲不勝忍,遂乃以函盛之,诏士十人,以秦武陽為使。
太子與賓餞送至易水之上,置灑大宴,高漸離擊築,宗意知(當作&ldquo宋如意&rdquo)為壯之聲,感悲歌,衆皆涕泣,或慷愷發上沖冠。
《文選》雲:荊轲擊築而歌曰:&lsquo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rsquo士皆淚。
荊轲至秦,乃進地圖,王乃以禦掌接之。
武陽捧於期首盛,戰懼不敢進。
轲乃複取進之,秦王又以禦掌接之。
轲乃擒秦王袖,秦王大驚。
轲謂曰:&lsquo欲作秦地之鬼?欲作燕國之囚?&rsquo秦王懼死,答之:&lsquo願為燕國囚。
&rsquo轲乃不煞。
秦王謂轲曰:&lsquo請與别後宮。
&rsquo轲許,遂置酒與轲飲。
秦宮女乃鼓琴送酒,琴曲中歌雲轲醉,教王掣禦袖越屏走。
轲不會琴音,而秦王會之,遂掣袖而走。
轲以匕首擊之,不中,中銀柱,火出。
轲大笑,秦王左右遂煞荊轲。
秦王大怒,後兵伐燕。
燕王與太子東保遼東,秦将李斯攻之,宗(當作&ldquo宋&rdquo)意、燕王乃煞太子,送首于秦。
秦王怒,不解圍,遂大軍并滅六國矣。
&rdquo此為燕太子恨于秦王無窮,猶如易水之聲也。
夫勇士者,懷須其智,先立其功。
荊轲雖決裂之心,臨事因循,豈不勞而無功者也。
(《新雕注胡曾詠史詩》卷一。
程按:《胡曾詠史詩》鈔本原題&ldquo劭陽叟陳蓋注詩,京兆郡米崇吉評注并續序&rdquo。
文字頗多舛誤,注引《後語》,疑即孔衍《春秋後語》。
然原書已佚,今有黃奭輯《百子鈎沉》本,其荊轲一條與此不同,似據《史記》,故不錄。
此引&ldquo馬生角&rdquo等事,蓋出他書。
又引《文選》亦不知所本為何) 16.《中興藝文志》 丹,燕王喜太子。
此書載太子丹與荊轲事。
(《文獻通考》卷二一五《經籍考》四二引) 17.《周氏涉筆》 燕丹、荊轲事既卓佹,傳記所載亦甚崛奇。
今觀《燕丹子》三篇,與《史記》所載皆相合,似是《史記》事本也。
然&ldquo烏頭白、馬生角&rdquo、&ldquo機橋不發&rdquo,《史記》則以怪誕削之。
進金擲蛙、脍千裡馬肝、截美人手,《史記》則以過當削之。
聽琴姬得隐語,《史記》則以征所聞削之。
司馬遷不獨文字雄深,至于識見高明,超出戰國以後。
其書芟削百家誣謬,亦豈可勝計載!今世隻謂太史公好奇,亦未然也。
(《文獻通考》卷二一五《經籍考》四二引) 18.袁褧《楓窗小牍》 餘家所藏《燕丹子》,一序甚奇,附載于此:&ldquo目無秦,技無人,然後可學《燕丹子》。
有言不信,有劍不神,不可不讀《燕丹子》。
從太虛置恩怨,以名教衡意氣,便可焚卻《燕丹子》。
此荊轲事也。
有燕丹而後有荊轲也。
秦威太赫,燕怨太激,威怨相軋,所為白虹貫日,和歌變徵。
我固知其事之不成,倚柱一笑,所謂報太子而成其為荊轲者乎?餘本孱夫,不能亦不須讀,第不忍付之宵燭,而錄之以副于家卷軸,惜無作者姓名耳。
&rdquo(卷下) 19.林坤《誠齋雜記》 燕太子丹質于秦,秦王遇之無禮,乃求歸。
秦王為機置之橋,欲以陷丹,丹過之,蛟龍捧輿而機不發。
(卷上) 荊轲之燕太子東宮,臨池而觀。
轲拾瓦投蛙,太子令人奉盤金,轲用抵,抵盡複進。
轲曰:&ldquo非為太子愛惜,但臂痛耳。
&rdquo(卷上。
程按:林坤所輯似即《燕丹子》佚文,但如&ldquo蛟龍捧輿&rdquo等文字,為今本所無,因全錄之) 20.宋濂《諸子辨》 《燕丹子》三卷,丹,燕王喜太子。
此書載其事為最詳。
其辭氣頗類《吳越春秋》、《越絕書》,決為秦漢間人所作無疑。
考其事,與司馬遷《史記》往往皆合。
獨烏頭白、馬生角,機橋不發,進金擲蛙,脍千裡馬肝,截美人手,聽琴姬得隐語等事,皆不之載。
周氏謂遷削而去之,理或然也。
夫丹不量力而輕撩虎須,荊轲恃一劍之勇,而許人以死,卒緻身滅國破,為天下萬世笑。
其事本不足議,獨其書序事有法,而文彩爛然,亦學文者之所不廢哉!(《宋學士文集·雜著》) 21.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 《燕丹子》三卷,當是古今小說雜傳之祖。
然《漢藝文志》無之。
《周氏涉筆》謂太史《荊轲傳》本此,宋承旨亦以決秦漢人所作。
今讀之,其文彩誠有足觀,而辭氣頗與《東京》類,蓋漢末文士因太史《慶卿傳》增益怪誕為此書。
&rsquo於期乃自刎。
太子聞之奔往,乃見於期已死矣。
太子乃伏屍而哭,悲不勝忍,遂乃以函盛之,诏士十人,以秦武陽為使。
太子與賓餞送至易水之上,置灑大宴,高漸離擊築,宗意知(當作&ldquo宋如意&rdquo)為壯之聲,感悲歌,衆皆涕泣,或慷愷發上沖冠。
《文選》雲:荊轲擊築而歌曰:&lsquo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rsquo士皆淚。
荊轲至秦,乃進地圖,王乃以禦掌接之。
武陽捧於期首盛,戰懼不敢進。
轲乃複取進之,秦王又以禦掌接之。
轲乃擒秦王袖,秦王大驚。
轲謂曰:&lsquo欲作秦地之鬼?欲作燕國之囚?&rsquo秦王懼死,答之:&lsquo願為燕國囚。
&rsquo轲乃不煞。
秦王謂轲曰:&lsquo請與别後宮。
&rsquo轲許,遂置酒與轲飲。
秦宮女乃鼓琴送酒,琴曲中歌雲轲醉,教王掣禦袖越屏走。
轲不會琴音,而秦王會之,遂掣袖而走。
轲以匕首擊之,不中,中銀柱,火出。
轲大笑,秦王左右遂煞荊轲。
秦王大怒,後兵伐燕。
燕王與太子東保遼東,秦将李斯攻之,宗(當作&ldquo宋&rdquo)意、燕王乃煞太子,送首于秦。
秦王怒,不解圍,遂大軍并滅六國矣。
&rdquo此為燕太子恨于秦王無窮,猶如易水之聲也。
夫勇士者,懷須其智,先立其功。
荊轲雖決裂之心,臨事因循,豈不勞而無功者也。
(《新雕注胡曾詠史詩》卷一。
程按:《胡曾詠史詩》鈔本原題&ldquo劭陽叟陳蓋注詩,京兆郡米崇吉評注并續序&rdquo。
文字頗多舛誤,注引《後語》,疑即孔衍《春秋後語》。
然原書已佚,今有黃奭輯《百子鈎沉》本,其荊轲一條與此不同,似據《史記》,故不錄。
此引&ldquo馬生角&rdquo等事,蓋出他書。
又引《文選》亦不知所本為何) 16.《中興藝文志》 丹,燕王喜太子。
此書載太子丹與荊轲事。
(《文獻通考》卷二一五《經籍考》四二引) 17.《周氏涉筆》 燕丹、荊轲事既卓佹,傳記所載亦甚崛奇。
今觀《燕丹子》三篇,與《史記》所載皆相合,似是《史記》事本也。
然&ldquo烏頭白、馬生角&rdquo、&ldquo機橋不發&rdquo,《史記》則以怪誕削之。
進金擲蛙、脍千裡馬肝、截美人手,《史記》則以過當削之。
聽琴姬得隐語,《史記》則以征所聞削之。
司馬遷不獨文字雄深,至于識見高明,超出戰國以後。
其書芟削百家誣謬,亦豈可勝計載!今世隻謂太史公好奇,亦未然也。
(《文獻通考》卷二一五《經籍考》四二引) 18.袁褧《楓窗小牍》 餘家所藏《燕丹子》,一序甚奇,附載于此:&ldquo目無秦,技無人,然後可學《燕丹子》。
有言不信,有劍不神,不可不讀《燕丹子》。
從太虛置恩怨,以名教衡意氣,便可焚卻《燕丹子》。
此荊轲事也。
有燕丹而後有荊轲也。
秦威太赫,燕怨太激,威怨相軋,所為白虹貫日,和歌變徵。
我固知其事之不成,倚柱一笑,所謂報太子而成其為荊轲者乎?餘本孱夫,不能亦不須讀,第不忍付之宵燭,而錄之以副于家卷軸,惜無作者姓名耳。
&rdquo(卷下) 19.林坤《誠齋雜記》 燕太子丹質于秦,秦王遇之無禮,乃求歸。
秦王為機置之橋,欲以陷丹,丹過之,蛟龍捧輿而機不發。
(卷上) 荊轲之燕太子東宮,臨池而觀。
轲拾瓦投蛙,太子令人奉盤金,轲用抵,抵盡複進。
轲曰:&ldquo非為太子愛惜,但臂痛耳。
&rdquo(卷上。
程按:林坤所輯似即《燕丹子》佚文,但如&ldquo蛟龍捧輿&rdquo等文字,為今本所無,因全錄之) 20.宋濂《諸子辨》 《燕丹子》三卷,丹,燕王喜太子。
此書載其事為最詳。
其辭氣頗類《吳越春秋》、《越絕書》,決為秦漢間人所作無疑。
考其事,與司馬遷《史記》往往皆合。
獨烏頭白、馬生角,機橋不發,進金擲蛙,脍千裡馬肝,截美人手,聽琴姬得隐語等事,皆不之載。
周氏謂遷削而去之,理或然也。
夫丹不量力而輕撩虎須,荊轲恃一劍之勇,而許人以死,卒緻身滅國破,為天下萬世笑。
其事本不足議,獨其書序事有法,而文彩爛然,亦學文者之所不廢哉!(《宋學士文集·雜著》) 21.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 《燕丹子》三卷,當是古今小說雜傳之祖。
然《漢藝文志》無之。
《周氏涉筆》謂太史《荊轲傳》本此,宋承旨亦以決秦漢人所作。
今讀之,其文彩誠有足觀,而辭氣頗與《東京》類,蓋漢末文士因太史《慶卿傳》增益怪誕為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