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參見注〔41〕所引《史記·刺客列傳》。

     〔45〕庸庸不可稱:平常的人不可計說。

     〔46〕靈:光。

     〔47〕不自度(duó):不自量。

     〔48〕達:引薦。

     足下:尊稱對方。

     〔49〕勿疑焉:不要懷疑這一點。

    焉,代詞。

    相當于&ldquo之&rdquo。

     〔50〕鄙志:鄙陋的志向。

    自謙之詞。

     〔51〕&ldquo心向意&rdquo四句:孫案:今本作:&ldquo心合意等,沒身不顧;情有乖異,一毛不拔。

    &rdquo從《北堂書鈔》政術部引改。

     〔52〕是疑:或&ldquo見疑&rdquo之誤。

    見疑,被人懷疑。

    程校雲:孫诒讓《劄迻》卷七雲:&ldquo是&rdquo當作&ldquo見&rdquo。

    後文荊轲達田光言&ldquo太子戒以國事,恥以丈夫而不見信。

    &rdquo即蒙此文而言。

     〔53〕吞舌而死:咬斷舌頭吞下而死。

     孫案:《史記·刺客列傳》作:&ldquo自刎而死。

    &rdquo 海按:《戰國策·燕策三》作:&ldquo遂自刭而死。

    &rdquo 〔54〕之燕:到燕國去。

     海按:《史記·刺客列傳》所載,乃荊轲先赴燕與田光結交,後由田光薦于太子丹。

     【譯文】 田光谒見太子丹,太子丹在北階上恭迎。

    迎接時拜了兩拜。

    賓主坐定後,太子丹說:&ldquo少傅不因為燕處蠻域,不因為我不賢,卻使先生下臨我國。

    如今燕國偏僻,遠在北方邊陲,靠近蠻域,但先生不因此而羞愧。

    我能侍奉先生左右,親見先生容顔。

    這是上代神靈保佑燕國,使先生屈身降臨于此。

    &rdquo田光說:&ldquo自從我束發成人,直到今天,隻是仰慕太子高尚的品行,贊美太子的美名罷了。

    太子将用什麼來教誨我呢?&rdquo太子丹移膝向前,淚流滿臉說:&ldquo我曾在秦國做人質,秦王待我無禮。

    我日夜心情焦急,想要報複他。

    論軍隊,則秦國人多;比強大,則燕國勢弱。

    想要說實行合縱,内心又不能忍耐。

    經常是吃飯沒有滋味,睡覺枕席不安。

    即使能讓燕與秦同歸于盡,那也将是死而複生的恩德。

    希望先生能策劃這件事。

    &rdquo田光說:&ldquo這是國家大事,請讓我想想。

    &rdquo于是就安排田光住在上等賓館。

    太子丹每日早、中、晚三時進獻飲食,不斷地探望問候,像這樣有三個月。

    太子丹對田光沉默無言感到奇怪,就到田光那裡,避開左右的人,問道:&ldquo先生既已賜于憐憫,又答應要出良策,我在此恭身傾聽已有三月,先生難道還有顧慮嗎?&rdquo田光說:&ldquo沒有太子催問,原本将要把我的想法完全傾吐。

    我聽說骐骥少壯之時,走千裡而足力輕松;到它老朽衰弱之時,連路也不能上。

    太子知道我的時候,我年紀已老了。

    想要為太子策劃良謀,太子卻不能等待;想要振奮我的體力,而我又無能為力。

    但是我私下觀察過太子的門客,沒有可以大用的人材。

    夏扶,是血氣生勇的人,憤怒時面色赤紅;宋意,是筋脈生勇的人,憤怒時面色發青。

    武陽,是骨質生勇的人,憤怒時面色發白。

    我所認識的荊轲,是精神勇敢的人,憤怒時面色不變。

    他為人博聞強記,性烈骨壯,不拘小節,想要建立大功。

    曾經家住衛國,為十多個賢能的大夫解脫過危急,其餘平常的人不值得一提。

    太子想要謀劃大事,非此人不可。

    &rdquo太子丹離開席位拜了兩拜說:&ldquo如果能借先生的光,得與荊轲君結交,那麼燕國江山就會長存不滅。

    希望先生能成全這件事。

    &rdquo田光于是上路,太子親自送行,握着田光的手說:&ldquo此是國家機密大事,希望不要洩露出去!&rdquo田光笑着說:&ldquo一定!&rdquo 田光終于見到荊轲,說:&ldquo我不自量不才,把您介紹給太子丹。

    燕太子真是天下的賢士,傾心于您,希望您不要對此有懷疑。

    &rdquo荊轲說:&ldquo我隻有微小的志向。

    常認為情投意合,可以舍身不惜;情志不同,一毛也不會拔。

    如今先生讓我與太子丹結交,一定不違您的心願。

    &rdquo田光對荊轲說:&ldquo我聽說士人不應被人懷疑。

    太子送我出來的時候,說這是國家機密大事,希望不要洩露。

    這是懷疑我,被人懷疑還活在世上,是我感到羞恥的事。

    &rdquo于是他對着荊轲咬斷了自己的舌頭,吞下後死去。

    荊轲于是前往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