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不以此感到羞愧。

     〔9〕覩:同&ldquo睹&rdquo,見。

     玉顔:稱人面貌的敬辭。

     〔10〕設降辱焉:置身于此受到屈辱。

    設,設身,置身;降,來到,下臨。

     〔11〕結發立身:古代男子二十歲束發加冠,表示立身成人。

    意即從束發成年開始。

     〔12〕美:贊美。

     令名:美名。

     〔13〕膝行:古人跪地移膝前行,表示尊敬或畏服。

     〔14〕焦心:心情憂急。

     〔15〕不能:不能等待。

    能,通&ldquo耐&rdquo。

    不能,即不耐。

     〔16〕食不識位:吃飯時不能辨識座位。

     海按:&ldquo位&rdquo或是&ldquo味&rdquo之訛。

    作&ldquo味&rdquo于義為長。

     〔17〕死灰複燃:比喻失敗後重新得勢。

    也喻死而複生。

     〔18〕白骨更生:死人枯骨又長出新肉。

    喻死而重生。

    此與上句的意思是:隻要能報仇雪恥,即使燕與秦國同歸于盡,那也是您的再生之德。

     〔19〕舍:使人住下。

    做動詞。

     上館:上等賓館。

     〔20〕三時進食:早、中、晚三時進獻飲食。

     〔21〕存問:探望問候。

     〔22〕&ldquo太子三時進食&rdquo三句:孫案:此段《史記·刺客列傳》不載。

     海按:此段《戰國策·燕策三》亦不載。

     〔23〕無說:沒有任何言詞。

    即不為出謀獻策。

     〔24〕就光:親自去見田光。

     辟左右:讓左右的人回避。

     辟,同&ldquo避&rdquo。

     〔25〕垂哀恤:賜予憐憫。

     〔26〕許惠嘉謀:答應惠獻良策。

     〔27〕豈有意欤:難道有顧慮嗎? 〔28〕微:無,沒有。

     言:催問。

    程校雲:&ldquo言&rdquo字原脫,據《大典》本補。

    此據程校補。

     〔29〕固将竭之:本來就要把我的想法完全告訴您。

     〔30〕骐骥:千裡馬之通稱。

     少:少壯之時。

     〔31〕力輕千裡:跑千裡也感到輕松。

     〔32〕罷朽:衰弱老朽,罷,同&ldquo疲&rdquo。

     〔33〕取道:上路。

    孫案:《史記·刺客列傳》作:&ldquo臣聞骐骥盛壯之時,一日而馳千裡,至其衰老,驽馬先之。

    &rdquo 海按:《戰國策·燕策三》載同《史記》。

     〔34〕竊:私下。

     客:門客、賓客。

    此指太子丹所養勇士。

     〔35〕夏扶:人名,太子丹所養勇士,不見于《史記》與《戰國策》。

    《燕丹子》中四見其名。

     〔36〕血勇:血氣之勇。

    古人認為生自血脈的勇氣。

     〔37〕宋意:人名。

    《大典》本作&ldquo宋臆&rdquo。

    此人亦不見于《史記》與《戰國策》,《燕丹子》中兩見其名。

    又見于《淮南子·泰族訓》與陶潛《詠荊轲》中。

    《文選》與《水經注》引作&ldquo宋如意&rdquo。

     〔38〕脈勇:筋脈之勇。

    古人認為由筋脈産生的勇氣。

     〔39〕武陽:人名,《史記·刺客列傳》作:&ldquo秦舞陽,燕國勇士,年十三能殺人,人不敢忤視。

    &rdquo《戰國策·燕策三》作:&ldquo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

    &rdquo 〔40〕骨勇:骨氣之勇。

    古人認為從骨質中産生的勇氣。

     海按:馬總《意林》引作:&ldquo血勇怒而面赤,脈勇怒而面青,骨勇怒而面白。

    &rdquo不提夏扶、宋意、武陽三人,與此略異。

     〔41〕荊轲:人名。

    《史記·刺客列傳》載:&ldquo荊轲者,衛人也。

    其先乃齊人,徙于衛,衛人謂之慶卿。

    &rdquo《索隐》:&ldquo轲先齊人,齊有慶氏。

    則或本姓慶。

    春秋慶封其後,改姓賀。

    此亦至衛而改姓慶爾。

    荊、慶聲相近,故随在國而異其号也。

    卿者,時人尊重之号,猶如相尊美而稱子然也。

    &rdquo又見《博物志·異聞》載:&ldquo荊轲字次非。

    &rdquo此備一說。

     〔42〕神勇:精神之勇。

    古人認為由精神而産生的勇氣。

     〔43〕孫案:《意林》、《太平禦覽》人事部引作:&ldquo光知荊轲者,神勇也,怒而不變。

    &rdquo《史記·刺客列傳·正義》引與今本同。

     海按:《史記正義》稱引《燕太子篇》與今本同。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