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此二句《史記·刺客列傳》與《戰國策·燕策三》皆作:&ldquo于是荊轲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rdquo 〔87〕陽翟:古代地名,相傳為禹之都。

    春秋時屬鄭,戰國時屬韓。

    故址在今河南禹縣。

     〔88〕&ldquo轲買肉&rdquo二句:孫案:&ldquo者&rdquo字從《北堂書鈔》酒食部、《太平禦覽》資産部引補。

     〔89〕&ldquo武陽欲擊&rdquo二句:孫案:此段《史記·刺客列傳》不載。

     海按:此段《戰國策·燕策三》亦不載。

     〔90〕鹹陽:地名,秦國都城。

    遺址在今陝西鹹陽市東北二十裡。

    《意林》引作&ldquo荊轲至鹹陽。

    &rdquo 〔91〕因中庶子蒙白曰:通過中庶子名叫蒙的人啟奏秦王說。

    因,通過。

    中庶子:官名。

    戰國時秦置中庶子,為太子屬官。

    蒙,人名。

    《史記》與《戰國策》皆作&ldquo蒙嘉&rdquo。

     孫按:&ldquo因&rdquo本作&ldquo國&rdquo,字之訛也。

    《史記·刺客列傳》作&ldquo蒙嘉&rdquo。

    《漢書·鄒陽傳》雲:&ldquo秦皇帝任中庶子蒙之言,以信荊轲,而匕首竊發。

    &rdquo師古曰:&ldquo蒙者,庶子名也。

    今流俗書本&lsquo蒙&rsquo下辄加&lsquo恬&rsquo字,非也。

    &rdquo與此書合。

     〔92〕北蕃臣妾:北方蕃國奴婢。

    此畏服自貶之詞,多用于外交場合。

     〔93〕陪位:陪侍。

     〔94〕陛戟:台階上持戟的衛士。

     〔95〕見燕使者:孫案:《意林》引作&ldquo陛戟見荊轲&rdquo,《文選·别賦注》、《太平禦覽》人事部引皆與今本同。

     〔96〕&ldquo轲奉於期首&rdquo二句:孫案:《意林》引作&ldquo轲奉樊於期首柙并地圖以次進&rdquo。

     〔97〕鐘鼓并發:孫案:&ldquo鼓&rdquo本作&ldquo聲&rdquo,從《文選》江文通《别賦》注、《太平禦覽》人事部引改。

     〔98〕不能相過:不能邁步。

     〔99〕顧:回頭看。

    《意林》引作&ldquo轲笑顧武陽&rdquo。

     〔100〕謝:緻歉,請罪。

     〔101〕鄙人:粗人、鄉下人。

    自謙之詞。

     〔102〕&ldquo轲顧武陽&rdquo四句:孫案:今本作:&ldquo轲見請曰:此北鄙小子,希睹天阙。

    &rdquo從《意林》引改。

     〔103〕少:同&ldquo稍&rdquo。

     假借:寬容。

     程校雲:&ldquo少假&rdquo,《大典》本作&ldquo小假&rdquo。

     〔104〕畢事:完成使命。

     孫案:今本作&ldquo願大王少假,令得畢辭&rdquo。

    從《意林》引改。

     〔105〕&ldquo秦王曰&rdquo三句:孫案:今本作:&ldquo秦王謂轲曰:取圖來進。

    &rdquo從《意林》引改。

     〔106〕秦王發圖:孫案:四字從《意林》引補。

     海按:《意林》引作&ldquo荊轲發圖&rdquo。

     〔107〕出:《意林》引作&ldquo見&rdquo。

     〔108〕轲:《意林》引作&ldquo因&rdquo。

     〔109〕揕:孫案:《藝文類聚》布帛部引&ldquo揕&rdquo作&ldquo碪&rdquo。

    兩&ldquo手&rdquo字從《意林》、《北堂書鈔》衣冠部引補。

     程校雲:&ldquo揕&rdquo原作&ldquo椹&rdquo,據《大典》本改。

     海按:此從程校本改。

     〔110〕厭足:滿足。

     〔111〕夷:殺戮,誅滅。

     〔112〕轲将海内報仇:孫案:&ldquo将&rdquo下疑脫&ldquo為&rdquo字。

     海按:譯文從此說。

     〔113〕促期:短促的時間。

     〔114〕從吾計則生:孫案:&ldquo則&rdquo本作&ldquo即&rdquo,又重一&ldquo生&rdquo字,從《意林》引改。

     海按:&ldquo吾&rdquo字,《意林》引作&ldquo我&rdquo。

     〔115〕鼓琴:奏琴。

     〔116〕&ldquo召姬人鼓琴&rdquo二句:孫案:今本無兩&ldquo琴&rdquo字,從《意林》、《史記·刺客列傳·正義》引補。

    《太平禦覽》兵部、樂部、章服部引,皆與今本同。

     〔117〕羅縠(hú):绫羅絲綢。

     〔118〕掣(chè):拉、扯。

     絕:斷裂。

     孫案:&ldquo掣&rdquo《北堂書鈔》衣冠部、《太平禦覽》兵部引作&ldquo裂&rdquo。

     〔119〕八尺:古尺短于今尺。

    秦尺約今23.1厘米,八尺約今五尺六寸。

     〔120〕鹿盧:寶劍名。

    因劍柄作鹿盧(辘轳)形而名。

    《意林》引作&ldquo辘轳&rdquo。

     〔121〕負:背在背上。

    古代佩劍較長,挂在腰間情急時不易拔出,故背負而拔。

     〔122〕轲不解音:孫案:&ldquo解&rdquo本作&ldquo曉&rdquo,從《意林》引改。

     〔123〕&ldquo秦王從琴聲&rdquo二句:孫案:今本作&ldquo秦王從言&rdquo,無下四字,從《意林》引改。

     〔124〕奮袖:掙脫衣袖。

     孫案:今本上四字作&ldquo掣之絕&rdquo,&ldquo屏風&rdquo下有&ldquo負劍&rdquo二字,從《史記·刺客列傳·正義》、《太平禦覽》兵部引改。

    此段《史記·刺客列傳》不載。

     海按:此段《戰國策·燕策三》亦不載。

     〔125〕擿:同&ldquo擲&rdquo。

     孫案:&ldquo擿&rdquo本作&ldquo摘&rdquo,《文選》盧子諒《覽古詩》注引作&ldquo捷&rdquo,《太平禦覽》兵部引作&ldquo擲&rdquo。

     〔126〕決秦王耳:程校據《大典》本改&ldquo耳&rdquo為&ldquo刃&rdquo,屬下句。

    海按:《史記正義》引《燕太子》雲:&ldquo荊轲拔匕首擲秦王,決耳,入銅柱,火出。

    &rdquo作&ldquo耳&rdquo不誤。

     〔127〕&ldquo入銅柱&rdquo二句:程校雲:&ldquo出&rdquo下原有&ldquo然&rdquo字,據《大典》本删。

     海按:《史記正義》所引亦無&ldquo然&rdquo字,此從程校删。

     〔128〕還:同&ldquo旋&rdquo,轉身。

    《史記·刺客列傳》載:&ldquo斷其左股&rdquo,又&ldquo秦王複擊轲,轲被八創&rdquo。

    《戰國策》所載與《史記》略同。

     〔129〕箕踞:兩腿伸前而坐,形如簸箕狀。

    此為傲慢不敬之态。

     孫案:今本作&ldquo轲倨詈&rdquo,從《意林》引補。

     〔130〕坐:因為。

    輕易:輕視、大意。

     程校雲:&ldquo吾坐&rdquo,《大典》本作&ldquo坐吾&rdquo。

     〔131〕&ldquo吾坐輕易&rdquo二句:《意林》引作&ldquo吾為豎子所欺&rdquo。

     程校雲:&ldquo欺&rdquo,《大典》本訛作&ldquo期&rdquo。

     〔132〕&ldquo燕國之不報&rdquo二句:孫案:《意林》引作:&ldquo吾為豎子所欺,事不濟也。

    &rdquo《太平禦覽》服用部引有&ldquo秦始皇置高漸離于帳中擊築&rdquo,今本無,疑此下尚有阙文。

     海按:《史記·刺客列傳》、《戰國策·燕策三》皆有秦王滅燕,殺太子丹,高漸離築擊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