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肝甚美&rdquo,從《史記·刺客列傳索隐》《太平禦覽》人事部、獸部引改。
海按:《史記索隐》引作&ldquo轲曰:馬肝美&rdquo,孫校似有誤。
〔42〕暨(jì):至,到。
樊将軍:即樊於期(wūjī)。
秦大将,因得罪秦王,父母妻子皆被害,逃亡至燕。
秦王懸重賞捉拿。
〔43〕華陽之台:燕宮中台名。
孫案:&ldquo為&rdquo字從《太平禦覽》人事部引補。
〔44〕酒中:飲酒之中,酒飲到一半時。
〔45〕太子出美人能琴者:孫案:《史記·刺客列傳索隐》&ldquo能&rdquo下有&ldquo鼓&rdquo字。
〔46〕&ldquo太子即斷其手&rdquo二句:孫案:今本作&ldquo太子斷手&rdquo,從《太平禦覽》人事部兩引改。
《史記·刺客列傳索隐》引作&ldquo斷以玉盤盛之&rdquo。
〔47〕&ldquo太子常與轲同案而食&rdquo二句:孫案:《史記·刺客列傳》雲:&ldquo于是尊荊卿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轲所欲,以順适其意。
&rdquo《索隐》即引此段為證。
〔48〕程校雲:原作&ldquo蛙&rdquo,據《大典》本改。
此從之。
〔49〕孫案:今本作&ldquo死有輕于鴻毛,義有重于泰山&rdquo,又&ldquo問&rdquo字作&ldquo聞&rdquo,從《文選》司馬子長《報任少卿書》注,陸士衡《挽歌》注引改。
〔50〕斂袂:整理衣袖,表示敬意。
原作&ldquo劍決&rdquo,程校據《大典》本改。
此從程校改。
〔51〕遊秦:遊學于秦國。
實際上是&ldquo身質于秦&rdquo的諱詞。
〔52〕不道:不講道義。
〔53〕丹恥與之俱生:程校雲:&ldquo與&rdquo下原無&ldquo之&rdquo字,據《大典》本補。
此從程校補。
〔54〕降辱:&ldquo降志辱身&rdquo的省文。
意即降低志向,辱沒身份。
為謙敬語。
《論語·微子》:&ldquo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rdquo《戰國策·韓策二》:&ldquo聶政曰:&lsquo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幸以養老母。
老母在前,政身未敢以許人也。
&rsquo&rdquo 〔55〕幹:請托、托付。
〔56〕所謂:怎麼辦。
謂,通&ldquo為&rdquo,&ldquo所謂&rdquo即&ldquo所為&rdquo。
〔57〕将:送。
《詩·召南·鵲巢》:&ldquo之子于歸,百兩将之。
&rdquo《毛傳》:&ldquo将,送也。
&rdquo 〔58〕孫案:《意林》引作&ldquo太子若以燕當秦,猶以羊捕狼。
&rdquo 〔59〕督亢:燕國地名。
為肥沃、富庶之地。
在今河北涿縣、新城、固安一帶。
〔60〕孫案:&ldquo忍&rdquo本作&ldquo善&rdquo,從《太平禦覽》人事部引改。
〔61〕程校雲:&ldquo趙&rdquo,《大典》本作&ldquo燕&rdquo。
〔62〕豎子:小子,古代罵人語。
〔63〕《史記·刺客列傳》與《戰國策·燕策三》皆作:&ldquo待吾客與俱。
&rdquo 〔64〕潛見:暗中去見。
孫案:《意林》引作&ldquo乃請&rdquo。
〔65〕孫案:《意林》引無&ldquo聞&rdquo字。
〔66〕《意林》引無&ldquo燒&rdquo字。
〔67〕轲為将軍痛之:孫案:&ldquo轲&rdquo本作&ldquo實&rdquo,從《意林》引改。
〔68〕今願得将軍之首:孫案:&ldquo今願&rdquo二字從《意林》引補。
〔69〕&ldquo與燕督亢地圖&rdquo三句:孫案:今本無&ldquo進之&rdquo二字,又作&ldquo秦必喜,喜而見轲&rdquo,從《意林》引改。
〔70〕轲因左手把其袖:孫案:&ldquo因&rdquo本作&ldquo将&rdquo,從《意林》引改。
〔71〕揕(zhèn):刺。
程校雲:&ldquo揕&rdquo原作&ldquo椹&rdquo,據《大典》本改。
海按:《史記·刺客列傳》《戰國策·燕策三》皆作&ldquo揕&rdquo,據改。
〔72〕仇:原作&ldquo讐&rdquo,同&ldquo仇&rdquo。
孫案:&ldquo讐&rdquo本作&ldquo銜&rdquo,從《意林》引改。
程校雲:&ldquo讐&rdquo,《大典》本作&ldquo禦&rdquo。
海按:孫校似誤。
〔73〕見陵雪:洗雪被淩辱之恥。
陵,同&ldquo淩&rdquo。
〔74〕扼腕:手握其腕,表示激憤之情。
程校雲:&ldquo扼&rdquo,《大典》本作&ldquo振&rdquo。
〔75〕自刭:孫案:&ldquo刭&rdquo本作&ldquo刎&rdquo,從《太平禦覽》人事部引改。
〔76〕&ldquo太子聞之&rdquo六句:《意林》僅引作:&ldquo太子聞之,伏屍而哭。
&rdquo 〔77〕函:木匣。
孫案:今本無&ldquo燕&rdquo字,&ldquo圖&rdquo下又無&ldquo以獻秦&rdquo三字,從《意林》引補。
〔78〕上二句《意林》引作&ldquo轲不擇日而發&rdquo。
〔79〕孫案:《意林》引作&ldquo太子賓客皆素衣服送之&rdquo。
海按:&ldquo服&rdquo,《意林》引作&ldquo冠&rdquo,孫校似有誤。
〔80〕《大典》本作&ldquo易水上&rdquo。
孫案:&ldquo之&rdquo字從《太平禦覽》地部,樂部引補。
〔81〕《意林》引無&ldquo荊&rdquo字。
《水經·易水注》引此同。
〔82〕&ldquo歌曰&rdquo三句:程校雲:《大典》本無&ldquo兮&rdquo字。
海按:《文選·雜歌》引此同。
〔83〕高漸離:人名。
戰國時燕人,善擊築,與荊轲友善。
轲死後,秦始皇捕得他,弄瞎雙眼,使擊築。
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事見《史記·刺客列傳》。
築:古代弦樂器,有十三弦。
《史記索隐》:&ldquo築似琴,有弦,用竹擊之,取以為名。
&rdquo 〔84〕宋意:人名。
《文選·雜歌序》引作:&ldquo宋如意。
&rdquo事未詳。
和(hè):按節拍跟唱。
孫案:《北堂書鈔》樂部,《事類賦》樂部注引皆作&ldquo高漸離擊築和之&rdquo。
《意林》、《禦覽》樂部引與今本同。
海按:《史記·刺客列傳》、《戰國策·燕策三》皆作&ldquo荊轲和而歌,為變徵之聲&rdquo。
〔85〕&ldquo為壯聲&rdquo二句:孫案:今本作&ldquo為壯聲皆流淚&rdquo,從《初學記》天部、《意林》引補。
《北堂書鈔》樂部引作&ldquo為壯聲發皆沖冠&rdquo。
海按:&ldquo為哀聲&rdquo三字《意林》引作&ldquo作哀歌&rdquo。
又《史記·刺客列傳》與《戰國策·燕策三》皆作&ldquo複為羽聲忼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rdquo 〔86〕&ldquo二人&rdquo二句:孫案:二句從《意林》引補。
海按
海按:《史記索隐》引作&ldquo轲曰:馬肝美&rdquo,孫校似有誤。
〔42〕暨(jì):至,到。
樊将軍:即樊於期(wūjī)。
秦大将,因得罪秦王,父母妻子皆被害,逃亡至燕。
秦王懸重賞捉拿。
〔43〕華陽之台:燕宮中台名。
孫案:&ldquo為&rdquo字從《太平禦覽》人事部引補。
〔44〕酒中:飲酒之中,酒飲到一半時。
〔45〕太子出美人能琴者:孫案:《史記·刺客列傳索隐》&ldquo能&rdquo下有&ldquo鼓&rdquo字。
〔46〕&ldquo太子即斷其手&rdquo二句:孫案:今本作&ldquo太子斷手&rdquo,從《太平禦覽》人事部兩引改。
《史記·刺客列傳索隐》引作&ldquo斷以玉盤盛之&rdquo。
〔47〕&ldquo太子常與轲同案而食&rdquo二句:孫案:《史記·刺客列傳》雲:&ldquo于是尊荊卿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轲所欲,以順适其意。
&rdquo《索隐》即引此段為證。
〔48〕程校雲:原作&ldquo蛙&rdquo,據《大典》本改。
此從之。
〔49〕孫案:今本作&ldquo死有輕于鴻毛,義有重于泰山&rdquo,又&ldquo問&rdquo字作&ldquo聞&rdquo,從《文選》司馬子長《報任少卿書》注,陸士衡《挽歌》注引改。
〔50〕斂袂:整理衣袖,表示敬意。
原作&ldquo劍決&rdquo,程校據《大典》本改。
此從程校改。
〔51〕遊秦:遊學于秦國。
實際上是&ldquo身質于秦&rdquo的諱詞。
〔52〕不道:不講道義。
〔53〕丹恥與之俱生:程校雲:&ldquo與&rdquo下原無&ldquo之&rdquo字,據《大典》本補。
此從程校補。
〔54〕降辱:&ldquo降志辱身&rdquo的省文。
意即降低志向,辱沒身份。
為謙敬語。
《論語·微子》:&ldquo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rdquo《戰國策·韓策二》:&ldquo聶政曰:&lsquo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幸以養老母。
老母在前,政身未敢以許人也。
&rsquo&rdquo 〔55〕幹:請托、托付。
〔56〕所謂:怎麼辦。
謂,通&ldquo為&rdquo,&ldquo所謂&rdquo即&ldquo所為&rdquo。
〔57〕将:送。
《詩·召南·鵲巢》:&ldquo之子于歸,百兩将之。
&rdquo《毛傳》:&ldquo将,送也。
&rdquo 〔58〕孫案:《意林》引作&ldquo太子若以燕當秦,猶以羊捕狼。
&rdquo 〔59〕督亢:燕國地名。
為肥沃、富庶之地。
在今河北涿縣、新城、固安一帶。
〔60〕孫案:&ldquo忍&rdquo本作&ldquo善&rdquo,從《太平禦覽》人事部引改。
〔61〕程校雲:&ldquo趙&rdquo,《大典》本作&ldquo燕&rdquo。
〔62〕豎子:小子,古代罵人語。
〔63〕《史記·刺客列傳》與《戰國策·燕策三》皆作:&ldquo待吾客與俱。
&rdquo 〔64〕潛見:暗中去見。
孫案:《意林》引作&ldquo乃請&rdquo。
〔65〕孫案:《意林》引無&ldquo聞&rdquo字。
〔66〕《意林》引無&ldquo燒&rdquo字。
〔67〕轲為将軍痛之:孫案:&ldquo轲&rdquo本作&ldquo實&rdquo,從《意林》引改。
〔68〕今願得将軍之首:孫案:&ldquo今願&rdquo二字從《意林》引補。
〔69〕&ldquo與燕督亢地圖&rdquo三句:孫案:今本無&ldquo進之&rdquo二字,又作&ldquo秦必喜,喜而見轲&rdquo,從《意林》引改。
〔70〕轲因左手把其袖:孫案:&ldquo因&rdquo本作&ldquo将&rdquo,從《意林》引改。
〔71〕揕(zhèn):刺。
程校雲:&ldquo揕&rdquo原作&ldquo椹&rdquo,據《大典》本改。
海按:《史記·刺客列傳》《戰國策·燕策三》皆作&ldquo揕&rdquo,據改。
〔72〕仇:原作&ldquo讐&rdquo,同&ldquo仇&rdquo。
孫案:&ldquo讐&rdquo本作&ldquo銜&rdquo,從《意林》引改。
程校雲:&ldquo讐&rdquo,《大典》本作&ldquo禦&rdquo。
海按:孫校似誤。
〔73〕見陵雪:洗雪被淩辱之恥。
陵,同&ldquo淩&rdquo。
〔74〕扼腕:手握其腕,表示激憤之情。
程校雲:&ldquo扼&rdquo,《大典》本作&ldquo振&rdquo。
〔75〕自刭:孫案:&ldquo刭&rdquo本作&ldquo刎&rdquo,從《太平禦覽》人事部引改。
〔76〕&ldquo太子聞之&rdquo六句:《意林》僅引作:&ldquo太子聞之,伏屍而哭。
&rdquo 〔77〕函:木匣。
孫案:今本無&ldquo燕&rdquo字,&ldquo圖&rdquo下又無&ldquo以獻秦&rdquo三字,從《意林》引補。
〔78〕上二句《意林》引作&ldquo轲不擇日而發&rdquo。
〔79〕孫案:《意林》引作&ldquo太子賓客皆素衣服送之&rdquo。
海按:&ldquo服&rdquo,《意林》引作&ldquo冠&rdquo,孫校似有誤。
〔80〕《大典》本作&ldquo易水上&rdquo。
孫案:&ldquo之&rdquo字從《太平禦覽》地部,樂部引補。
〔81〕《意林》引無&ldquo荊&rdquo字。
《水經·易水注》引此同。
〔82〕&ldquo歌曰&rdquo三句:程校雲:《大典》本無&ldquo兮&rdquo字。
海按:《文選·雜歌》引此同。
〔83〕高漸離:人名。
戰國時燕人,善擊築,與荊轲友善。
轲死後,秦始皇捕得他,弄瞎雙眼,使擊築。
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事見《史記·刺客列傳》。
築:古代弦樂器,有十三弦。
《史記索隐》:&ldquo築似琴,有弦,用竹擊之,取以為名。
&rdquo 〔84〕宋意:人名。
《文選·雜歌序》引作:&ldquo宋如意。
&rdquo事未詳。
和(hè):按節拍跟唱。
孫案:《北堂書鈔》樂部,《事類賦》樂部注引皆作&ldquo高漸離擊築和之&rdquo。
《意林》、《禦覽》樂部引與今本同。
海按:《史記·刺客列傳》、《戰國策·燕策三》皆作&ldquo荊轲和而歌,為變徵之聲&rdquo。
〔85〕&ldquo為壯聲&rdquo二句:孫案:今本作&ldquo為壯聲皆流淚&rdquo,從《初學記》天部、《意林》引補。
《北堂書鈔》樂部引作&ldquo為壯聲發皆沖冠&rdquo。
海按:&ldquo為哀聲&rdquo三字《意林》引作&ldquo作哀歌&rdquo。
又《史記·刺客列傳》與《戰國策·燕策三》皆作&ldquo複為羽聲忼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rdquo 〔86〕&ldquo二人&rdquo二句:孫案:二句從《意林》引補。
海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