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類的教師的傳記

關燈
所為主;觀遠臣,以其所主。

    若孔子主癰疽與侍人瘠環,何以為孔子?&rdquo(《孟子·萬章上》) 這裡,對于孔子在流浪時借宿的主人家這一問題,孟子斥為&ldquo好事者為之&rdquo。

    其理由在于,孔子進以禮、退以義,肯定不會借宿于這樣的人家。

    若孔子借宿于癰疽與侍人瘠環,何以為孔子?其批判的标準依舊是孟子本人的信念,也即是孔子應當不會這麼做,而不是憑借什麼證據加以辨明。

    《論語》幾乎沒有談論過孔子借宿于誰人之家。

    然而到了孟子的時代,已經将其視為議論的對象了,孟子本人乃是極其熱心地排斥其中一種說法,另有自己的主張。

    孔子的直系弟子及徒孫從來沒有留意過的借宿的問題,為什麼到了一百五十年後會成為人們議論的對象呢?乃是因為這一時期,關于孔子的傳記正在逐漸形成。

    其最終的結果就是到了《孔子世家》之中,關于孔子所行之處的借宿人家,都被詳細地記錄了下來。

    如果參照《孔子世家》,孔子在開始自己的流浪之旅時,首先以子路之妻的兄弟顔濁鄒的家為主。

    而據《孟子》中所引上文,這個人則寫作顔雠由,而且也沒有說是他子路之妻的兄弟。

    孟子在這個地方力陳的是,子路之妻與嬖臣彌子瑕之妻是姊妹關系[15],彌子是因此這層淵源才想要給孔子提供宿處。

    根據《孟子》的說法,孔子拒斥了彌子的邀約,并且肯定不會利用嬖臣來獲得卿大夫的地位。

    孟子認為,孔子這樣的人肯定不會借宿于癰疽與瘠環。

    不過,從這裡引發出來了: 孔子欲行王道,東西南北七十說而無所偶,故因衛夫人、彌子瑕而欲通其道。

    (《淮南子·泰族訓》) 孔子道彌子瑕見釐夫人。

    (《呂氏春秋·慎大覽·貴因》) 之類的傳說也産生了。

    孟子力陳他的觀點,反而導緻了反效果。

    如果從這個地方繼續溯源,就不難猜想,孟子是為何而戰。

    孟子是基于自己的見地,和那些想要将孔子從神壇上拉扯下來的傳說進行戰鬥。

    這樣,孟子就必須辯解,孔子宿于陳的司城貞子之家,既沒有阿附于權勢的意義,也能夠免于宋司馬桓魋的迫害。

    因此,孟子在這裡認為,孔子宿于弟子或者與弟子有親緣關系之人的家裡,是合适的。

    而如果寄宿在高官之家,尤其是那些有惡評的政治人物的家裡,就不合适了。

    孔子的流浪,并非是一種有結交政權動機的舉動。

    不同腐敗的現實政治勾結,應當說才是孔子的偉大之處。

     這樣,孟子從自己的見地出發,竭力闡明孔子的偉大。

    這樣的例子,在《孟子·公孫醜·上》中随後的數章裡也屢次出現: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

    &hellip&hellip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如)孔子也。

     宰我曰:&ldquo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

    &rdquo子貢曰:&ldquo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

    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

    &rdquo有若曰:&ldquo豈惟民哉。

    麒麟之于走獸,鳳凰之于飛鳥,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類也。

    聖人之于民,亦類(然)也。

    出于其類,拔乎其萃。

    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rdquo 前面這幾句,第一句頌詞出自孟子本人,其他則是記叙下來的孔子其他弟子的話。

    當然,這些都是《論語》中所沒有的句子。

    孔子比堯舜還優秀,自人類誕生以來還從未有過孔子這樣的賢者,這一類的想法,在我想來也不曾在《論語》裡出現過。

    如果堯舜的故事是在孔子之後百年才出現,那麼這段話也絕不可能出自孔子的直系弟子宰我之口。

    而子貢将孔子作為一個政治批判者、百世之王的批評者加以贊美,和《論語》中所見的子貢也不相合。

    所謂&ldquo百世&rdquo這句話,可能和《為政篇》中孔子回答子張問時,所說的一句&ldquo雖百世,可知也&rdquo[16]有什麼關聯,但子貢不是一個對這類問題感興趣的人。

    子貢常常在實踐領域向孔子求取智慧,也常常希望得到孔子對其人格方面的批評。

    然而這裡的子貢,則将作為《春秋》著者的孔子,禮贊為自有人類以來最高的賢者。

    這是《孟子》中出現的子貢,卻并非《論語》中所出現的子貢。

     将孔子視為《春秋》的著者,與認為孔子是一個超越于現實政治之上的最高政治批判者,這兩者是聯系在一起的。

    關于《春秋》,孟子有如下之語: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懼,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ldquo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rdquo 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孟子·滕文公下》) 當然,上述孔子之語同樣不存在于《論語》之中。

    如果真的是孔子作成了《春秋》一書,那麼,如此重大的一件事,應該會以某種形式流傳下來,例如孔子的直系弟子應當會問及此書。

    津田左右吉氏認為《春秋》、堯舜傳說、《詩經》都是在公元前四世紀前半葉左右形成的。

    這一說法是否妥當暫且不論,唯一被視為孔子之作的《春秋》,在一部連孔子衣食住行的瑣事都記錄下來的《論語》中,竟然一句話也沒有被提及。

    這一事實,應當得到高度的重視。

    如果真如津田氏所言,《詩經》和《春秋》均是從一開始就是作為孔子學派的經典而被編述起來的話,那麼上述事實也就容易理解了;而如果要将《春秋》視為孔子的著書,那麼我們無論如何都很難解釋上述事實。

    而《史記·孔子世家》對這一問題沒有抱任何懷疑,隻是繼承了孟子的說法,然後發展為如下的樣子: 子曰:&ldquo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後世哉?&rdquo乃因史記作《春秋》。

    &hellip&hellip後有王者舉而開之。

    《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孔子&hellip&hellip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弟子受《春秋》,孔子曰:&ldquo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rdquo(《孔子全集》,一九七五) &ldquo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rdquo雲雲,原本是《論語·衛靈公篇》中對君子的規定的一章[17],并且和其他四章是并列,這句話全然看不出來和著述《春秋》有什麼關系。

    然而,《史記》作者卻選取這一章,作為孔子著述《春秋》的動機,并讓孔子說出&ldquo吾何以自見于後世哉?&rdquo這樣的句子。

    然後将孟子所說的&ldquo亂臣賊子懼&rdquo處理成了&ldquo後有王者&rdquo發生的事情,并将&ldquo知我者其惟《春秋》乎&rdquo替換為&ldquo後世知丘者以《春秋》&rdquo。

    這和孟子想要說的意思,實在相去太遠。

    孟子固然主張《春秋》是孔子本人真意的體現,但他全然沒有談過什麼要留名于後世的問題。

    這是《孔子世家》作者的意見。

    而且,如果孔子真是基于這一動機而述作《春秋》,但了解這一事實的孔門弟子卻根本沒有力陳這一點,從而彰顯孔子之名,這實在是太難以理解了。

    因此,我們很難相信《史記》的這一記載就是事實。

     如果說,在孟子談及孔子的那些記叙部分,尚且極為明顯地出于孟子本人的見地,那麼,被認為在孟子以後(恐怕是在漢代)才形成的《禮記》也好、《左傳》也好,其中關于孔子的記叙有幾成真幾成僞,也就自不待言了。

    關于孔子的生平傳記,唯一可以信憑的材料就是《論語》。

    那麼,可以認為《論語》就是對确切史實的記載嗎?在下一節,我們必須對《論語》再進行考察。

     [1]喬治·格羅特(GeorgeGrote,1794&mdash1871),英國曆史學家,倫敦大學創立者之一,有十二卷巨著《希臘史》(HistoryofGreece),并撰寫有《柏拉圖以及蘇格拉底的其他學侶》(PlatoandtheOtherCompanionsofSokrates)。

     [2]愛德華·策勒爾(EduardZeller,1814&mdash1908),德國哲學家、哲學史家。

    新康德派早期代表人物,著有六卷本《希臘人的哲學》(DiePhilosophiederGriechen)。

     [3]阿裡弗雷德·富勒(AlfredFouillée,1838&mdash1912),法國哲學史家,1872年起任教于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其哲學史著作1886年即由日本知名學者中江兆民譯為《理學沿革史》,在日本影響頗大。

     [4]阿裡弗雷德·泰勒(AlfredTaylor,1869&mdash1945),英國哲學家,著有《蘇格拉底》(Socrates)一書。

     [5]約瑟夫斯(Josephus,37&mdash100),古代猶太曆史學家,曾見證了公元70年提圖斯摧毀耶路撒冷城。

     [6]古巴比倫人的一種祭典。

     [7]宇井伯壽(1882&mdash1963),日本曹洞宗僧侶,印度哲學研究者,1931年以《印度哲學研究》一書獲學士院賞。

     [8]作者将&ldquo發憤&rdquo訓讀為&ldquoいきどおる(氣憤、生氣)&rdquo,與國内一般學者的理解不同。

     [9]《論語·衛靈公·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子路愠見曰:&ldquo君子亦有窮乎?&rdquo子曰:&ldquo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rdquo 《論語·衛靈公·三》:子曰:&ldquo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rdquo對曰:&ldquo然,非與?&rdquo曰:&ldquo非也。

    予一以貫之。

    &rdquo [10]《論語·公冶長·四》:子貢問曰:&ldquo賜也何如?&rdquo子曰:&ldquo女,器也。

    &rdquo曰:&ldquo何器也?&rdquo曰:&ldquo瑚琏也。

    &rdquo [11]《論語·子張·二十三》: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ldquo子貢賢于仲尼。

    &rdquo子服景伯以告子貢。

    子貢曰:&ldquo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門者或寡矣。

    夫子之雲,不亦宜乎!&rdquo [12]《論語·季氏·一》: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ldquo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rdquo孔子曰:&ldquo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颛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為?&rdquo冉有曰:&ldquo夫子欲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rdquo孔子曰:&ldquo求!周任有言曰:&lsquo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rsquo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則将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椟中,是誰之過與?&rdquo冉有曰:&ldquo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費。

    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rdquo孔子曰:&ldquo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于邦内。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颛臾,而在蕭牆之内也。

    &rdquo [13]原文作&ldquo鄉黨·三&rdquo,疑有誤。

    按今本《論語》改為&ldquo十六&rdquo。

     [14]津田左右吉(1873&mdash1961),日本曆史學家,任教于早稻田大學。

    曾因批評《日本書紀》中的一些曆史記叙而被勒令辭職,由此導緻了日本思想史上著名的&ldquo津田事件&rdquo。

     [15]《孟子》原文及和辻哲郎原文均作&ldquo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rdquo。

    這裡的&ldquo兄弟&rdquo實則指現代漢語的&ldquo姊妹&rdquo,故譯文有所調整。

     [16]《論語·為政·二十三》:子張問:&ldquo十世可知也?&rdquo子曰:&ldquo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rdquo [17]《論語·衛靈公·二十》:子曰:&ldquo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