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類的教師的傳記
關燈
小
中
大
分,插入了一句&ldquo子貢色作&rdquo,将和這一場面完全沒有關系的&ldquo予一以貫之&rdquo問答放到了這個地方。
這個問答本來是專門針對子貢的。
子貢曾被孔子稱為&ldquo器&rdquo(《論語·公冶長·四》[10]),也因為有卓絕的辯才智慧,甚至被人認為&ldquo子貢賢于仲尼&rdquo(《論語·子張·二十三》[11])。
&ldquo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rdquo,孔子的這一問題,乃是問子貢的,這一點意義頗深。
孔子想要向聰慧的子貢告誡的是,不要為學識所囚禁,學識并非最終之物,一種最後的、統一的、唯一的實踐原理才是最重要的。
這和君子亦窮的特定場面完全沒有任何關聯。
甚至可以說,孔子和子貢的對話隻有在一種安靜的、學究與問教的場面中才比較合适。
更不用說,&ldquo子貢色作&rdquo這樣一個句子,是完全沒有任何必要的。
借這個例子就能明白,《孔子世家》對《論語》材料的利用到了何種程度。
第九、第十條,子貢和冉有的故事也是一樣的。
子貢的外交故事,應當是基于子貢有極強的辯才這一點而衍生出來的。
而冉有告訴季康子,如欲招徕孔子,當驅逐小人這樣的故事,與《論語》中的這一章恐怕也脫不開幹系: 哀公問曰:&ldquo何為則民服?&rdquo孔子對曰:&ldquo舉直錯諸枉(之人),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rdquo(《論語·為政·十九》) 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孔子世家》中,緊随季康子聘請孔子的故事之後,就有這樣的一節: 魯哀公問政,對曰:&ldquo政在選臣。
&rdquo季康子問政,曰:&ldquo&rdquo舉直錯諸枉(之人),則枉者直。
康子患盜,孔子曰:&ldquo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rdquo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全集》,一九六一) 在這個地方,司馬遷将《論語》中哀公同孔子的問答替換成季康子同孔子的問答。
作為一名傳記作者,司馬遷肯定非常熟悉《論語》的,何以要做這樣的調換呢?乃是為了寫活季康子驅逐小人以迎接孔子這一傳言罷了。
那麼,為何這一傳言如此重要呢?其實是為了說明,十四年間流浪他國的孔子,是因為什麼樣的緣由回歸了魯國。
這一說明,在《論語》中是找不到的。
然而,對于想要寫作孔子傳的記叙者而言,這個說明卻又非常重要。
因此,可以猜想的是,記叙者将《論語》當中涉及季康子以及季氏同孔子及其弟子關系的幾個部分,捏合成一個如上所述的孔子歸國故事。
《孔子世家》中,這一故事的最開始是孔子弟子冉有為了季氏,率師作戰,并且打了勝仗。
然而,從《論語》來看的話,冉有和季路(仲由)共同作季氏之臣,乃是在季氏伐颛臾之際(《論語·季氏·一》[12])。
這裡的這個季氏究竟是誰呢?後面固然有說法認為這個季氏該是季康子,然而,《孔子世家》的記叙者似乎并未下如此确切的判斷。
司馬遷在行文中談到了一個孔子在流浪諸國以前,五十五六歲,侍奉魯定公時的季恒子,還有一個孔子晚年時候的季康子,兩者是分開的。
關于前者,孔子讓仲由擔任季氏之宰,加入讨伐費的事業之中。
關于後者,則是冉有為了季氏讨伐齊。
從《論語》來看,冉有、仲由兩人均為季氏之臣,像司馬遷文中所言,兩人各有分工,也不是完全講不通。
不過,這兩種說法很難裁定哪一種是正确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切的出發點是為了有一個孔子歸國的故事的話,那麼這一故事本身的真實性,也就基本可以推測出來了。
不過,《孔子世家》的記叙者将孔子能夠結束流浪生涯、進入晚年的安靜生活這一功績歸入季康子名下,對于這樣一種看法,實在是能引起人們的同感。
何以這麼說呢?因為《論語》中凡是記錄了季康子的地方,都湧現出了非常多精彩的問答。
如果要加以列舉的話,在&ldquo舉直錯諸枉&rdquo這一哀公的問答後面,還有: 季康子問:&ldquo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rdquo子曰:&ldquo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rdquo(《論語·為政·二十》) 司馬遷在《孔子世家》中将哀公的問答和季康子的問答調換了一番,也有可能是因為這兩人的對答在《為政篇》中是并列出現的。
此外,關于季康子還有一例非常著名的問答: 季康子問:&ldquo弟子孰為好學?&rdquo孔子對曰:&ldquo有顔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rdquo(《論語·先進·七》) 《雍也篇》則将這一問答歸入魯哀公的名下,也即是: 哀公問:&ldquo弟子孰為好學?&rdquo孔子對曰:&ldquo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rdquo(《論語·雍也·三》) 後面我們還将談到,《雍也篇》較之《先進篇》更為古老。
據此,則将這一問答劃定在哀公名下的看法,更為古老。
不過,關于顔回的這樣一番洋溢着感情的問答,也被認為和季康子有一定關聯,可以證明,在孔門弟子看來,季康子是一個能夠理解孔子的人。
此外,同樣在《雍也篇》中,還有一則問答: 季康子問:&ldquo仲由可使從政也與?&rdquo子曰:&ldquo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rdquo曰:&ldquo賜也可使政也與?&rdquo曰:&ldquo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rdquo曰:&ldquo求也可使從政也與?&rdquo曰:&ldquo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rdquo(《論語·雍也·八》) 這一問答非常出名,因為涉及孔子對子路、子貢、冉求(冉有)的批評。
這一段能給人一種印象,孔子是打開天窗說了亮話,評判時沒有什麼遮掩。
除此之外,還有: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
孔子對曰:&ldquo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rdquo(《論語·顔淵·十七》)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ldquo如殺無道,以(成)就有道,何如?&rdquo孔子對曰:&ldquo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草上(加)之風必偃。
&rdquo(《論語·顔淵·十九》) 孔子在這些地方沒有一絲嘲諷之意,均是非常親切地加以教導。
前面列舉過的&ldquo季康子患盜&rdquo的問答也記載在這個地方。
通過這些問答,可以認為,季康子是一個對晚年孔子極為尊敬的政治家。
此外: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
曰:&ldquo丘未達,不敢嘗。
&rdquo(《論語·鄉黨·十六》[13]) 這一章,除了傳達出孔子的舉止動作之外,也透露出了孔子同季康子有非常密切的朋友關系。
季康子聽聞孔子生病,就饋贈以藥,可見是一個體貼用心之人。
而且孔子率直地感謝了他的誠意,接受了藥品。
不過,孔子為何&ldquo不敢嘗&rdquo這個藥呢?所謂的&ldquo未達&rdquo,是未達于什麼呢?這個地方恐怕有很多種解釋的餘地吧。
因為像孔子這樣一個笃信天命的人,是否會像那些惜命的小人一樣,汲汲于嘗試各種藥品,尚有一些可疑。
不過,這些都無損兩人之間深厚的情誼。
如果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孔子世家》之中季康子的故事,是沒有什麼真實性可言的傳說,甚至連《論語》中的材料都沒有充分地利用上。
後面還有第十一條,關于《詩》的編纂的問題。
作為一個整體的《詩經》,究竟有沒有這麼古老,尚存一些疑問。
不僅如此,關于《詩經》的編纂,在《論語》和《孟子》中都沒有講過。
如果按《孟子》中所言,&ldquo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rdquo(《孟子·離婁下》)的話,孔子之時,《詩》應該已經亡掉了。
此外,《孔子世家》記為:&ldquo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
&rdquo(《孔子全集》,一九六二)如果這個是真的,那和所謂的&ldquo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rdquo雲雲就有矛盾之處了。
《孔子世家》的記叙者隻是沿用了漢代就已經有的、孔子編纂了傳世本《詩經》這一傳說而已,也沒有什麼依據,隻是這樣襲用了而已。
從以上各條來看,《孔子世家》中但凡不依據《論語》《孟子》《禮記》《左傳》等書而寫的部分,均是極度缺乏真實性的。
這樣的話,《孔子世家》本身的意義可以說就消失殆盡了。
我們手裡能留下來的,也隻能是《論語》《孟子》《禮記》《左傳》中有關于孔子的記叙而已了。
甚至可以進一步說,《孔子世家》對以上文獻記錄極端地肆意妄用,反倒是抹殺了上述文獻的價值。
那麼,《孟子》這本書又如何呢?孟子是孔子之後大約一百五十年的人,較之《史記》自然是要古老得多。
然而,《孟子》也并不是絕對和《論語》一緻。
《孟子》中所記叙的所謂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話語,多達四十二三處,這當中和《論語》一緻的,或者說在《論語》中能尋見類似語句的部分,僅僅隻有十四五處而已。
對于這一點,我們當如何理解呢?這些十四五處以外的部分是不是《論語》所遺漏,而确實又屬于孔子的言行呢?這些言行是隻在孟子這裡得到了保存嗎?不過,可以通過什麼來确保其真實性呢?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孟子》一書的内部見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孟子本人對孔子之語的真僞本就是有批判的。
例如: 鹹丘蒙問曰:&ldquo語雲:&lsquo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rsquo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
舜見瞽瞍,其容有蹙。
孔子曰:&lsquo于斯時也,天下殆哉,岌岌乎!&rsquo不識此語誠然乎哉?&rdquo 孟子曰:&ldquo否。
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堯老而舜攝也。
《堯典》曰:&lsquo二十有八載,放勳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
&rsquo孔子曰:&lsquo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rsquo舜既為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
&rdquo(《孟子·萬章上》) 《孟子》中有這樣的問答。
鹹丘蒙提的問題是關于堯舜的傳說,而與此相關的孔子之語,在這裡被斥責為&ldquo齊東野人之語也&rdquo。
從這一點上,可以說,反過來證明了,在孟子的時代,齊東野人之語已經被當作了孔子之言,人們對此不得不采取一種批判的态度了。
孟子在前述的批判之中,引用了《堯典》及孔子其他的話(這些話并不見于《論語》),以證明堯舜時代天下并無危機,從而判斷孔子談論危機的話肯定是出于捏造。
從這裡可以看出,到了孟子的時代,對于極度完美的黃金時代,也即堯舜時代的信念,已經有所動搖了。
如果要視其為黃金時代,已經必須要加以論證了。
如果将這一情形和堯舜傳說的起源考察加以對照,就更能看出孟子的上述言論具有多大的曆史意義。
據津田左右吉[14]的研究,堯舜故事全然出于虛構,其出現的時間當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前半葉左右,比夏商周三代的革命故事還要晚(岩波全書《儒教的實踐道德》(儒教の実踐道徳),第204頁)。
如果津田的研究成立,那麼這一故事當是在孔子之後一個世紀、孟子之前半個世紀的時間段内形成的。
由此,在孟子時代,就已經有傳說,說孔子談及了舜的政治危機。
這樣看來,就沒有什麼不可思議之處了。
這樣的傳說,和孔子将堯舜的政治視為理想的傳說,在可信度上沒有什麼差别。
不過,像孟子這樣卓越的學者,将前者排斥為齊東野人之語,而力陳後者才是孔子的真意,其目的無非是要确定孔子的堯舜崇拜。
換言之,孟子批判這些被錯傳為孔子之語的标準,乃是基于孟子自身的信念,他相信孔子的思想應當是這個樣子。
同樣地,關于孔子的行為,也能見到類似的例子: 萬章問曰:&ldquo或謂孔子于衛主癰疽,于齊主侍人瘠環,有諸乎?&rdquo 孟子曰:&ldquo否,不然也。
好事者為之也。
于衛主顔雠由。
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
彌子謂子路曰:&lsquo孔子主我,衛卿可得也。
&rsquo子路以告。
孔子曰:&lsquo有命。
&rsquo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lsquo有命&rsquo。
而主癰疽與侍人瘠環,是無義無命也。
孔子悅于魯衛,遭宋桓司馬将要而殺之,微服而過宋。
是時孔子當厄,主司城貞子,為陳侯周臣。
吾聞觀近臣,以其
這個問答本來是專門針對子貢的。
子貢曾被孔子稱為&ldquo器&rdquo(《論語·公冶長·四》[10]),也因為有卓絕的辯才智慧,甚至被人認為&ldquo子貢賢于仲尼&rdquo(《論語·子張·二十三》[11])。
&ldquo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rdquo,孔子的這一問題,乃是問子貢的,這一點意義頗深。
孔子想要向聰慧的子貢告誡的是,不要為學識所囚禁,學識并非最終之物,一種最後的、統一的、唯一的實踐原理才是最重要的。
這和君子亦窮的特定場面完全沒有任何關聯。
甚至可以說,孔子和子貢的對話隻有在一種安靜的、學究與問教的場面中才比較合适。
更不用說,&ldquo子貢色作&rdquo這樣一個句子,是完全沒有任何必要的。
借這個例子就能明白,《孔子世家》對《論語》材料的利用到了何種程度。
第九、第十條,子貢和冉有的故事也是一樣的。
子貢的外交故事,應當是基于子貢有極強的辯才這一點而衍生出來的。
而冉有告訴季康子,如欲招徕孔子,當驅逐小人這樣的故事,與《論語》中的這一章恐怕也脫不開幹系: 哀公問曰:&ldquo何為則民服?&rdquo孔子對曰:&ldquo舉直錯諸枉(之人),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rdquo(《論語·為政·十九》) 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孔子世家》中,緊随季康子聘請孔子的故事之後,就有這樣的一節: 魯哀公問政,對曰:&ldquo政在選臣。
&rdquo季康子問政,曰:&ldquo&rdquo舉直錯諸枉(之人),則枉者直。
康子患盜,孔子曰:&ldquo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rdquo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全集》,一九六一) 在這個地方,司馬遷将《論語》中哀公同孔子的問答替換成季康子同孔子的問答。
作為一名傳記作者,司馬遷肯定非常熟悉《論語》的,何以要做這樣的調換呢?乃是為了寫活季康子驅逐小人以迎接孔子這一傳言罷了。
那麼,為何這一傳言如此重要呢?其實是為了說明,十四年間流浪他國的孔子,是因為什麼樣的緣由回歸了魯國。
這一說明,在《論語》中是找不到的。
然而,對于想要寫作孔子傳的記叙者而言,這個說明卻又非常重要。
因此,可以猜想的是,記叙者将《論語》當中涉及季康子以及季氏同孔子及其弟子關系的幾個部分,捏合成一個如上所述的孔子歸國故事。
《孔子世家》中,這一故事的最開始是孔子弟子冉有為了季氏,率師作戰,并且打了勝仗。
然而,從《論語》來看的話,冉有和季路(仲由)共同作季氏之臣,乃是在季氏伐颛臾之際(《論語·季氏·一》[12])。
這裡的這個季氏究竟是誰呢?後面固然有說法認為這個季氏該是季康子,然而,《孔子世家》的記叙者似乎并未下如此确切的判斷。
司馬遷在行文中談到了一個孔子在流浪諸國以前,五十五六歲,侍奉魯定公時的季恒子,還有一個孔子晚年時候的季康子,兩者是分開的。
關于前者,孔子讓仲由擔任季氏之宰,加入讨伐費的事業之中。
關于後者,則是冉有為了季氏讨伐齊。
從《論語》來看,冉有、仲由兩人均為季氏之臣,像司馬遷文中所言,兩人各有分工,也不是完全講不通。
不過,這兩種說法很難裁定哪一種是正确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切的出發點是為了有一個孔子歸國的故事的話,那麼這一故事本身的真實性,也就基本可以推測出來了。
不過,《孔子世家》的記叙者将孔子能夠結束流浪生涯、進入晚年的安靜生活這一功績歸入季康子名下,對于這樣一種看法,實在是能引起人們的同感。
何以這麼說呢?因為《論語》中凡是記錄了季康子的地方,都湧現出了非常多精彩的問答。
如果要加以列舉的話,在&ldquo舉直錯諸枉&rdquo這一哀公的問答後面,還有: 季康子問:&ldquo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rdquo子曰:&ldquo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rdquo(《論語·為政·二十》) 司馬遷在《孔子世家》中将哀公的問答和季康子的問答調換了一番,也有可能是因為這兩人的對答在《為政篇》中是并列出現的。
此外,關于季康子還有一例非常著名的問答: 季康子問:&ldquo弟子孰為好學?&rdquo孔子對曰:&ldquo有顔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rdquo(《論語·先進·七》) 《雍也篇》則将這一問答歸入魯哀公的名下,也即是: 哀公問:&ldquo弟子孰為好學?&rdquo孔子對曰:&ldquo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rdquo(《論語·雍也·三》) 後面我們還将談到,《雍也篇》較之《先進篇》更為古老。
據此,則将這一問答劃定在哀公名下的看法,更為古老。
不過,關于顔回的這樣一番洋溢着感情的問答,也被認為和季康子有一定關聯,可以證明,在孔門弟子看來,季康子是一個能夠理解孔子的人。
此外,同樣在《雍也篇》中,還有一則問答: 季康子問:&ldquo仲由可使從政也與?&rdquo子曰:&ldquo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rdquo曰:&ldquo賜也可使政也與?&rdquo曰:&ldquo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rdquo曰:&ldquo求也可使從政也與?&rdquo曰:&ldquo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rdquo(《論語·雍也·八》) 這一問答非常出名,因為涉及孔子對子路、子貢、冉求(冉有)的批評。
這一段能給人一種印象,孔子是打開天窗說了亮話,評判時沒有什麼遮掩。
除此之外,還有: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
孔子對曰:&ldquo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rdquo(《論語·顔淵·十七》)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ldquo如殺無道,以(成)就有道,何如?&rdquo孔子對曰:&ldquo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草上(加)之風必偃。
&rdquo(《論語·顔淵·十九》) 孔子在這些地方沒有一絲嘲諷之意,均是非常親切地加以教導。
前面列舉過的&ldquo季康子患盜&rdquo的問答也記載在這個地方。
通過這些問答,可以認為,季康子是一個對晚年孔子極為尊敬的政治家。
此外: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
曰:&ldquo丘未達,不敢嘗。
&rdquo(《論語·鄉黨·十六》[13]) 這一章,除了傳達出孔子的舉止動作之外,也透露出了孔子同季康子有非常密切的朋友關系。
季康子聽聞孔子生病,就饋贈以藥,可見是一個體貼用心之人。
而且孔子率直地感謝了他的誠意,接受了藥品。
不過,孔子為何&ldquo不敢嘗&rdquo這個藥呢?所謂的&ldquo未達&rdquo,是未達于什麼呢?這個地方恐怕有很多種解釋的餘地吧。
因為像孔子這樣一個笃信天命的人,是否會像那些惜命的小人一樣,汲汲于嘗試各種藥品,尚有一些可疑。
不過,這些都無損兩人之間深厚的情誼。
如果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孔子世家》之中季康子的故事,是沒有什麼真實性可言的傳說,甚至連《論語》中的材料都沒有充分地利用上。
後面還有第十一條,關于《詩》的編纂的問題。
作為一個整體的《詩經》,究竟有沒有這麼古老,尚存一些疑問。
不僅如此,關于《詩經》的編纂,在《論語》和《孟子》中都沒有講過。
如果按《孟子》中所言,&ldquo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rdquo(《孟子·離婁下》)的話,孔子之時,《詩》應該已經亡掉了。
此外,《孔子世家》記為:&ldquo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
&rdquo(《孔子全集》,一九六二)如果這個是真的,那和所謂的&ldquo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rdquo雲雲就有矛盾之處了。
《孔子世家》的記叙者隻是沿用了漢代就已經有的、孔子編纂了傳世本《詩經》這一傳說而已,也沒有什麼依據,隻是這樣襲用了而已。
從以上各條來看,《孔子世家》中但凡不依據《論語》《孟子》《禮記》《左傳》等書而寫的部分,均是極度缺乏真實性的。
這樣的話,《孔子世家》本身的意義可以說就消失殆盡了。
我們手裡能留下來的,也隻能是《論語》《孟子》《禮記》《左傳》中有關于孔子的記叙而已了。
甚至可以進一步說,《孔子世家》對以上文獻記錄極端地肆意妄用,反倒是抹殺了上述文獻的價值。
那麼,《孟子》這本書又如何呢?孟子是孔子之後大約一百五十年的人,較之《史記》自然是要古老得多。
然而,《孟子》也并不是絕對和《論語》一緻。
《孟子》中所記叙的所謂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話語,多達四十二三處,這當中和《論語》一緻的,或者說在《論語》中能尋見類似語句的部分,僅僅隻有十四五處而已。
對于這一點,我們當如何理解呢?這些十四五處以外的部分是不是《論語》所遺漏,而确實又屬于孔子的言行呢?這些言行是隻在孟子這裡得到了保存嗎?不過,可以通過什麼來确保其真實性呢?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孟子》一書的内部見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孟子本人對孔子之語的真僞本就是有批判的。
例如: 鹹丘蒙問曰:&ldquo語雲:&lsquo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rsquo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
舜見瞽瞍,其容有蹙。
孔子曰:&lsquo于斯時也,天下殆哉,岌岌乎!&rsquo不識此語誠然乎哉?&rdquo 孟子曰:&ldquo否。
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堯老而舜攝也。
《堯典》曰:&lsquo二十有八載,放勳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
&rsquo孔子曰:&lsquo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rsquo舜既為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
&rdquo(《孟子·萬章上》) 《孟子》中有這樣的問答。
鹹丘蒙提的問題是關于堯舜的傳說,而與此相關的孔子之語,在這裡被斥責為&ldquo齊東野人之語也&rdquo。
從這一點上,可以說,反過來證明了,在孟子的時代,齊東野人之語已經被當作了孔子之言,人們對此不得不采取一種批判的态度了。
孟子在前述的批判之中,引用了《堯典》及孔子其他的話(這些話并不見于《論語》),以證明堯舜時代天下并無危機,從而判斷孔子談論危機的話肯定是出于捏造。
從這裡可以看出,到了孟子的時代,對于極度完美的黃金時代,也即堯舜時代的信念,已經有所動搖了。
如果要視其為黃金時代,已經必須要加以論證了。
如果将這一情形和堯舜傳說的起源考察加以對照,就更能看出孟子的上述言論具有多大的曆史意義。
據津田左右吉[14]的研究,堯舜故事全然出于虛構,其出現的時間當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前半葉左右,比夏商周三代的革命故事還要晚(岩波全書《儒教的實踐道德》(儒教の実踐道徳),第204頁)。
如果津田的研究成立,那麼這一故事當是在孔子之後一個世紀、孟子之前半個世紀的時間段内形成的。
由此,在孟子時代,就已經有傳說,說孔子談及了舜的政治危機。
這樣看來,就沒有什麼不可思議之處了。
這樣的傳說,和孔子将堯舜的政治視為理想的傳說,在可信度上沒有什麼差别。
不過,像孟子這樣卓越的學者,将前者排斥為齊東野人之語,而力陳後者才是孔子的真意,其目的無非是要确定孔子的堯舜崇拜。
換言之,孟子批判這些被錯傳為孔子之語的标準,乃是基于孟子自身的信念,他相信孔子的思想應當是這個樣子。
同樣地,關于孔子的行為,也能見到類似的例子: 萬章問曰:&ldquo或謂孔子于衛主癰疽,于齊主侍人瘠環,有諸乎?&rdquo 孟子曰:&ldquo否,不然也。
好事者為之也。
于衛主顔雠由。
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
彌子謂子路曰:&lsquo孔子主我,衛卿可得也。
&rsquo子路以告。
孔子曰:&lsquo有命。
&rsquo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lsquo有命&rsquo。
而主癰疽與侍人瘠環,是無義無命也。
孔子悅于魯衛,遭宋桓司馬将要而殺之,微服而過宋。
是時孔子當厄,主司城貞子,為陳侯周臣。
吾聞觀近臣,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