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類的教師的傳記

關燈
乎?&rdquo曰:&ldquo無有。

    &rdquo&ldquo且楚之祖封于周,号為子男,五十裡。

    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業,王若用之,則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數千裡乎?夫文王在豐,武王在鎬,百裡之君,卒王天下。

    今孔丘得據土壤,賢弟子為佐,非楚之福也。

    &rdquo昭王乃止。

    其秋,楚昭王卒于城父。

    ) (九)孔子六十四歲時,弟子子貢作為使者,成功完成了吳、魯兩國的交涉和解。

     (其明年,吳與魯會缯,征百牢。

    太宰嚭召季康子。

    康子使子貢往,然後得已。

    ) (十)第二年,弟子冉有為季康子統率軍隊,同齊國作戰,打了勝仗。

    季康子向冉求問軍旅之事。

    冉有回答說,軍旅之事,均是從孔子那裡學來的。

    季康子因此問孔子是誰,想要召請他。

    冉有回答說,隻要别讓小人們做孔子的同僚即可。

    當時,孔子在衛國,衛國大夫孔文子向孔子求教攻太叔之策,孔子推辭說不知道,想要離開衛國。

    恰好這個時候,季康子驅逐了公華、公賓、公林等小人,攜币迎接孔子。

    孔子在暌違十四年之後,回到了魯國。

     (其明年,冉有為季氏将師,與齊戰于郎,克之。

    季康子曰:&ldquo子之于軍旅,學之乎?性之乎?&rdquo冉有曰:&ldquo學之于孔子。

    &rdquo季康子曰:&ldquo孔子何如人哉?&rdquo對曰:&ldquo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質諸鬼神而無憾。

    求之至于此道,雖累千社,夫子不利也。

    &rdquo康子曰:&ldquo我欲召之,可乎?&rdquo對曰:&ldquo欲召之,則毋以小人固之,則可矣。

    &rdquo而衛孔文子将攻太叔,問策于仲尼。

    仲尼辭不知,退而命載而行,曰:&ldquo鳥能擇木,木豈能擇鳥乎!&rdquo文子固止。

    會季康子逐公華、公賓、公林,以币迎孔子,孔子歸魯。

    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

    ) (十一)《詩》過去有三千餘篇,但孔子對其加以整理,定為三百零五篇。

    孔子将其譜入弦歌,興起禮樂。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故曰&ldquo《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rdquo。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 (十二)孔子死後,葬在魯城北面的泗水岸邊,弟子們皆服喪三年。

    三年後訣别時異常悲傷,有的就又留了下來。

    隻有子貢,在墓旁搭了一間小屋住下,前後守墓總共六年才離去。

    弟子及魯國人,相率前往墓旁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而這裡就被稱作&ldquo孔裡&rdquo。

    魯國世世代代都祭祀孔子之冢,諸儒也在孔子冢前講習禮儀,舉行鄉飲大射之禮。

    孔子之冢有一頃大。

    孔子曾經居住過的堂屋,後來就改成廟,用來收藏孔子生前穿過的衣服,戴過的帽子,使用過的琴、車子、書籍等,直到漢代,二百多年都未曾斷絕。

    漢高祖劉邦經過魯地的時候也祭祀過孔子。

    諸侯卿相,凡是到任該地,都要首先去拜谒孔廟。

     (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複盡哀;或複留。

    唯子贛廬于冢上,凡六年,然後去。

    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ldquo孔裡&rdquo。

    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于孔子冢。

    孔子冢大一頃。

    故所居堂弟子内,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于漢二百餘年不絕。

    高皇帝過魯,以太牢祠焉。

    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後從政。

    ) 最後孔子之廟的情況,乃是基于著者司馬遷自身的見聞。

    其他部分,均可以證明隻是《論語》及《孟子》以後的傳說而已。

     第一條,孔子在孩童時代,就将禮儀作為一種遊戲來演習,由此很容易讓人想象出一個力陳禮教的師者的幼年時代。

    然而,這和《論語》中的這個句子發生了龃龉: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論語·子罕·六》) 一個哪怕隻是玩遊戲,也能輕易設置出禮容的孩童,成長為一位偉大的教師後,卻平淡地講出一句&ldquo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rdquo,恐怕是不可能的吧。

    想象出所謂俎豆的故事的人,恐怕對上面這句話的意味體會得不夠吧。

    如果想要再追問這種想象的根據何在,那恐怕是出自這一句: 衛靈公問陳(陣)于孔子。

    孔子對曰:&ldquo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

    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rdquo明日遂行(去)。

    (《論語·衛靈公·一》) 仍是典出《論語》。

    當然,這裡隻是簡單地借用了&ldquo俎豆&rdquo這個詞就進行了聯想,和孔子在這個問答中所表現出的那種強烈的反諷,沒有半點關系。

     第二條,所謂孔子十七歲時的故事,也是因為孔子少時賤,又是孤兒的緣故吧,這一傳說的内核,恐怕在陽虎侮辱孔子這一點上。

    陽虎,是在第四條中又一次出現的、僭上的魯國陪臣。

    想要颠覆正确的政治之道,這樣的一個逆臣,也曾經侮辱過少年時的孔子。

    因為陽虎的原因,孔子才退出了季氏的宴請。

    而後過了二十五年,又是因為陽虎的原因,孔子退出了季氏的政治。

    這樣一個扮演敵對角色的人,牽連進這樣的一件事裡,倒沒有什麼别的傳說意味,隻是為了針對孔子自己為什麼沒有從事政治活動這一問題進行說明罷了。

    這類說明,事實上有很多,最後竟然一直追溯到了孔子的少年時代。

     第三條,關于孔子和老子的會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人抱有疑問。

    作為一支與儒教相對立的、強大思想潮流的道家,在漢代以前就已經非常有影響力了。

    如果認為《老子》一書是要到戰國時代才寫成的話,那麼,漢代的儒家們想要讓老子和孔子實現這一會見也就不足為奇了。

    老子為餞别孔子而說的話,不要主張自我,也不要拘泥于理智,要虛我而順應世事,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用一句話就将《老子》一書的思想表現了出來。

    這一傳說的核心就在這個地方。

    換言之,從這裡可以窺見,孔子的學徒們也想要知道《老子》的思想。

    也有說法認為,為了問禮而去的孔子,卻接受一個根本不曾觸及禮之事的老子的教誨,未免太奇怪了。

    說起來,究竟孔子為了問禮而去周這件事是否真的存在,也不能确知。

    對周文化如此這般贊美的孔子,專程造訪了周,也并非全然不入情理,不過,如果有這樣的事的話,那在《論語》中應該多少有一點相關的話才對。

    然而,孔子對此一語未發。

    這個傳說的核心,說到底,還是孔子與老子相見過這件事。

    這樣的話,《老子》這本書,就未必一定比《論語》更古老。

     第四、第五條,則非常濃墨重彩地展現了禹、堯的神話。

    禹在會稽山召集群神,然而防風氏卻晚到,禹便将他殺了。

    還有,孔子的額頭像堯,脖子像堯時擔任大理一職的臯陶,從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

    這類故事都屬于神話。

    《論語》中并未見到這類故事。

    甚至可以說,《論語》所描繪的孔子是非常厭惡這類神的故事的。

    這個孔子會說起會稽山上衆神聚會的故事,可以想見,這個傳說和《論語》的性質有非常明顯的差異。

    更進一步,如果我們認為《書經》中所記載的堯舜和三代的故事,均是在春秋末期或戰國初期以後才開始形成的話,那麼恐怕就可以說,在徒孫一輩所傳達出的孔子言行中,神話的色彩非常之少,越是到了後來,這種神話的色彩才越發濃郁起來。

     第六、第七條則是沒有什麼重大意義的故事,第八條楚昭王的故事則稍稍有些問題了。

    這當中應當是一個孔子也好,孔子的弟子也好,全然不知的故事才對。

    楚昭王想要給孔子分封土地,卻被臣子阻止了。

    然而這一臣子阻止的理由是,孔子說先王之道,而且孔門弟子個個都要比楚王的臣下優秀。

    這段話,明明孔門弟子應該不知道才對,是怎樣傳入後世的呢?況且孔子真的能得到楚王及令尹這般地步的承認嗎?楚是一個橫跨揚子江兩岸的南方國度,與孔子的活動中心地帶相去太遠。

    孔子往淮河流域的蔡國進發時,同楚國大夫葉公有過問答,這個對話見于《論語》。

    不過,楚王為了迎接孔子,一直發兵趕到遙遠的淮河河畔,這麼重要的大事記,竟然在《論語》當中全然不見痕迹,又是為什麼呢?《論語》中殘留下來的楚國的痕迹,不過就是前面講到的葉公,以及一位楚狂人的故事罷了。

    而葉公說的話,不如說是反證了楚王興師迎接孔子是不可能的。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

    子路不對。

    子曰:&ldquo女(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rdquo(《論語·述而·十八》) 這一章的核心在于,子路沒有對答。

    為什麼沒有答話呢?率直、一根筋、個性強烈,當然,也極其看重良心的子路,不會順應着對方,委婉地對答。

    那麼,為什麼在這裡需要委婉地對答呢?很顯然,如果像子路這樣率直地回答了,葉公肯定就不能理解孔子了。

    也就是說,葉公是一個不懂得尊重賢者又傲慢自大的俗人而已。

    孔子聽聞此事,教了子路應對這類人物時的答話方式。

    孔子對子路說話時,采取的是一半安慰、一半嘲諷的态度,這個時候講這樣的話,也頗有一種趣味。

    孔子教子路說的是:&ldquo你可以這麼回答嘛:這個人啊,如果在這個世界上遇到了什麼令人氣憤[8]的事,會到了連飯都忘了吃的程度。

    而當他感覺到愉快的時候,則會瞬間忘記憂愁。

    就這麼傻乎乎地,這個人在不知不覺之間就變老了。

    孔子,不過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罷了。

    &rdquo這是從一顆熱衷于道的至純之心裡發出來的聲音,借此就可以從高處,俯看那樣一個傲慢自大的俗人了。

    與此同時,對子路率直、一根筋的秉性,孔子一邊是愛撫,一邊是調侃。

    子路當然是打心眼裡尊敬孔子,肯定不會認同用這樣的說法貶低孔子。

    不過,因為孔子講的這番話完全對上了子路的禀性,子路也隻能笑着退下去了。

    就這樣,這個在遇到葉公之後&ldquo發憤忘食&rdquo的子路,在孔子這裡就笑着&ldquo樂以忘憂&rdquo了。

    這簡直就是極富韻味的師徒之間的描寫。

    當然,這當中對葉公的貶低也是顯而易見的。

    葉公在和孔子問答時也是這個樣子。

     葉公問政。

    子曰:&ldquo近者說(悅),遠者來。

    &rdquo(《論語·子路·十六》) 孔子回答的意思是,既然難得碰到了(近者),那還是給予對方一些愉快感吧。

    這裡也可以看出葉公乃是一個傲慢自大的俗人。

    再接着: 葉公語孔子曰:&ldquo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rdquo孔子曰:&ldquo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直在其中矣。

    &rdquo(《論語·子路·十八》) 孔子在這裡是要告誡葉公,僅僅獎勵合法性,并不能實現道。

    葉公,在《論語》中作為與孔子見過面的楚國大夫,就是以這樣的一個面貌被記錄了下來。

    可見楚國政治家是多麼地不理解孔子。

    因此,如果信賴《論語》的話,楚國君主會興師動衆、迎接孔子之類的話,恐怕就不能相信了。

     此外,與這個故事相關的是,我們需要看看《孔子世家》是如何使用《論語》中的材料的。

    這恐怕不是一個全無意義的問題。

    據《孔子世家》的記載,孔子到蔡三年,吳伐陳,楚救了陳。

    當時,楚聽說孔子在陳、蔡之間,就派使者聘請孔子。

    孔子想要過去,以禮相拜。

    但陳、蔡兩國的大夫認為,如果賢者孔子為楚國所用,自己的處境就會很危險了。

     于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于野。

    (孔子)不得行,絕糧。

    從者病,莫能興(起)。

    孔子講誦弦歌不衰。

    子路愠見曰:&ldquo君子亦有窮乎?&rdquo孔子曰:&ldquo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竊)矣。

    &rdquo子貢色作。

    孔子曰:&ldquo賜,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rdquo曰:&ldquo然。

    非與?&rdquo孔子曰:&ldquo非也。

    予一以貫(行)之。

    &rdquo(《孔子全集》,一九五四) 以上《孔子世家》中,凡是打下着重符号的部分均是最開始收錄在《論語·衛靈公》中的句子[9]。

    《論語》中一開始則寫&ldquo在陳絕糧&rdquo,《孔子世家》中則取代&ldquo在陳&rdquo一句,代之以前述的楚國的聘請、陳蔡兩國大夫的阻撓等事情。

    不過,這倒不是問題所在。

    &ldquo子貢色作&rdquo才是問題所在。

    《論語》中,&ldquo在陳絕糧&rdquo這一章和&ldquo子曰:賜&rdquo這一章是前後并列的。

    不過,這卻是完全獨立的兩個章節。

    然而到了《孔子世家》中,原本在《論語》裡并置的兩章,則一起放進了這個&ldquo君子亦有窮&rdquo的場面裡。

    這樣一來,對應着&ldquo子路愠見曰&rdquo這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