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語》原典批判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在檢讨了孔子的生平傳記資料後,終于還是要談及《論語》了。
或許有人認為,到這裡問題已經解決了,但事實正好相反。
自古以來,從沒有哪本書像《論語》這樣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讀方法,現如今,也沒有哪部古代典籍像《論語》這樣還沒有經受過嚴格的原典批判。
舉一個例子,《述而篇》有: 子曰:&ldquo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rdquo(《論語·述而·十六》) 關于這一章,從通例來說,當訓讀為:&ldquo孔子說:&lsquo再給我數年,五十以學《易》的話,就不會有什麼大過了。
&rsquo&rdquo 然而,對這個&ldquo五十以&rdquo的意義的解讀,卻會因人而異。
有人認為是&ldquo從五十歲開始,學習《易》&rdquo,也有人主張是&ldquo從年少之時就開始學《易》,一直到五十歲的時候,也依舊在學習&rdquo。
還有人認為是&ldquo就學習《易》而言,大概五十歲的時候才算是學成了&rdquo。
更有人認為,這裡的&ldquo五十&rdquo乃是&ldquo卒&rdquo之訛誤,孔子在這裡講的是自己晚年學《易》之事。
《孔子世家》的記叙者則将這個存在問題的&ldquo五十&rdquo省卻了: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
讀《易》,韋編三絕。
曰:&ldquo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
&rdquo(《孔子全集》,一九六五) 不過,以上諸說均承認孔子有學《易》一事,也即是說,承認了《易》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
然而,據津田左右吉的研究,以筮進行占蔔雖然古已有之,但《易》這部書卻并不算古。
其編纂而成,乃是在戰國末期,也即是說在公元前三世紀,而後進入漢初,才為儒教所吸納。
如果津田左右吉的研究可信的話,那麼讀《易》以至于韋編三絕這樣的故事,就應當是司馬遷時代的儒家的事,而非孔子本人的事。
那麼,《論語》中存在的證據要怎麼處理呢?講一句并非玩笑話的,《論語》裡談及學《易》之事的,其實一句也沒有。
如果有人認為有,乃是因為讀錯了。
前面所舉出的這個句子,事實上應當這麼讀: 子曰:&ldquo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rdquo &ldquo易&rdquo,乃&ldquo亦&rdquo也。
《經典釋文》中有:&ldquo魯讀易為亦,今從古。
&rdquo也即是說,《魯論語》中并沒有學習《易》的句子。
這樣一看,所謂&ldquo五十以&rdquo也就沒有什麼不可解的了。
原來,&ldquo五十以&rdquo這句話有這麼多種解讀方法都是不對的,其錯誤都是源于讀法的錯誤。
有辯駁認為&ldquo易&rdquo和&ldquo亦&rdquo的韻不同,實則中國古代詞語的發音本來就不甚清楚,還是不要這麼輕易下判斷為好。
隻不過,如果不拘泥于&ldquo易&rdquo這個字,而是以平淡直白的語言來解讀,這句話對于那些已經步入五十歲年紀的人而言,實在是一句越咀嚼越有滋味的話。
即便是到了當代,也有人到了五十歲左右的年紀就喪失了好學之心,這就是因為對學問沒有真的有所敬畏。
五十歲絕不為遲,即便五十歲後開始學習,也是能夠聞道的。
如果這樣看的話,所謂的&ldquo五十歲後才學習,也可以沒有什麼大的過錯&rdquo,實在是一句到今天也依舊有着新鮮活力、充滿智慧的話。
如上所述,這樣一個十五字的短章裡也有着重大的問題。
那麼,《論語》當中,實則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加以讨論,也就不難想象了。
在這裡,如果想要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追究的話,首先就必須要盡可能地确定《論語》最古的文本。
在這一點上,武内義雄氏的&ldquo岩波文庫&rdquo本《論語》對我們而言就是莫大的福音。
這本《論語》以奈良、平安兩朝由遣唐使帶回到日本的古寫本一系統中的清家證本為基礎,與中國版本的源流,也即用唐代的&ldquo開成石經本&rdquo加以對校,明其異同所在。
此外,還就漢代石經的殘字進行了對校工作。
這些漢代石經較之于唐代石經,更為古老,是現存最古的證據,其重要意義自不待言。
關于這一點,武内義雄氏所著《漢石經論語殘字考》(見《狩野教授還曆紀念中國學論叢》)便是非常卓越的考證之作。
武内氏利用石經殘存的斷片文字,仔細地複原了碑面上的内容,從而推定了漢石經的正文乃是魏人何晏在《論語集解》的序中所言的《魯論語》的文本。
此外,武内氏将這一文本同唐代石經,以及傳入日本的《古本論語》加以比照,考證出了後兩者中的相異點是如何産生的。
武内義雄氏的說法當為大家所充分吸收,我們借此也可以基本想象漢代的《論語》文本是什麼模樣。
不過,《魯論語》雖然如上述所言,已經得到了确證,但何晏同時還提及的《齊論語》以及《古文論語》亦不能輕視。
據稱,《古文論語》中有博士孔安國的訓,也有人保存并傳授《齊論語》。
那麼,這兩本書究竟是什麼模樣呢?據何晏《論語集解》的序所言,&ldquo《齊論》者&hellip&hellip凡二十一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于《魯論》&rdquo。
這個&ldquo頗&rdquo字,表示的當是&ldquo稍稍(地多于)&rdquo,而非&ldquo特别(地多于)&rdquo&ldquo遠遠(地多于)&rdquo吧。
至于《古文論語》,則&ldquo次不與齊、魯《論》同&rdquo。
不得不承認的是,其編排次序有所不同。
據此,可以說,一直到漢代《魯論語》占據優勢地位以前,以上三種不同的《論語》是并行存在的。
有關以上部分,我曾經聽過武内義雄氏非常具有啟發性的演講。
不過記憶這種東西終究是暧昧的,自己的責任還是要自己承擔,因此,我在這裡想要基于自己的想法,對其學說進行闡發。
《論衡·正說篇》裡有一些地方談到了《論語》的起源問題。
據《論衡》來看,《論語》是衆弟子們共同記下的孔子的言行。
而且,在一開始進行記錄的時候,數量非常之大,有數十百篇之多。
然而漢代興盛起來之時,這些内容都遺失了。
不過: &ldquo至武帝,發取孔子壁中古文,得二十一篇,齊魯二河間九篇,三十篇。
至昭帝女讀二十一篇。
宣帝下太常博士時,尚稱書難曉,名之曰傳,後更隸寫,以傳誦。
初孔子孫孔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官至荊州刺史,始曰《論語》。
今時稱《論語》二十篇,又失齊魯河間九篇本。
三十篇分布亡失。
或二十一篇。
目或多或少,文贊或是或誤。
說《論》者,但知以剝解之問,以纖微之難,不知存問本根篇數章目。
溫故知新,可以為師。
今不知古稱師如何。
&rdquo[1] 《論衡》的作者有&ldquo說《論》者,皆知說文解語而已,不知《論語》本幾何篇&rdquo之譏。
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非難對于《論語》的起源問題缺乏高等的批判。
不過,這裡的&ldquo剝解之問&rdquo當是&ldquo訓解之問&rdquo的誤寫吧。
&ldquo至昭帝女讀二十一篇&rdquo,中間則應當是&ldquo始讀&rdquo,而非&ldquo女讀&rdquo。
不過,問題的關鍵,在&ldquo齊魯二河間九篇&rdquo這幾個字。
孔子壁中發掘出了二十一篇,與壁中書合為三十篇的話,則這裡的九篇沒有問題。
然而,&ldquo齊魯二河間&rdquo究竟為何意呢?自古以來,黃河在鄭州這個地方就一分為二,其主流奔向天津一帶。
然而,黃河的主流和支流之間所在的并非魯國,而是衛國。
不僅如此,其後還有&ldquo齊魯河間九篇本&rdquo這一句。
河間并非兩河中間,而隻能是漢代以藏書而知名的獻王所在的河間。
這樣一來的話,就意味着齊魯河間本乃是九篇。
不過,&ldquo齊魯二河間九篇&rdquo中的這個&ldquo二&rdquo字當如何活用,是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這個地方,應當是&ldquo齊魯二篇、河間七篇&rdquo的誤寫。
漢初,記錄孔子言行之書固然亡佚衆多,但齊魯的兩篇和河間的七篇卻并未亡佚。
不過,《論衡》的作者則說&ldquo又失齊魯河間九篇本&rdquo,也即是說在秦代尚未亡佚的齊魯河間九篇,卻在之後的漢代亡佚了,唯有壁中所出的二十一篇、抑或是二十篇保留了下來。
不過,相關的理由卻沒有講。
這又應當如何理解呢?據何晏的說法,孔子宅中所出的《古文論語》,在漢代是和《魯論》《齊論》并存的,可以由人們自由取舍選裁其中的内容。
這樣來看,《論衡》的作者認為,古文二十一篇、齊魯河間九篇,合計為三十篇,與當時僅存的二十一篇抑或是二十篇加以對比,其間差出來的九篇,就應當和齊魯河間九篇等同視之了。
不過,這也沒有任何理由可講。
九篇可能是亡佚了,但這應該不是連秦人焚書之禍都熬過去了的齊魯河間九篇。
以這樣的結果來考察現存的《論語》。
《論語》二十篇中,從很古以來就有将前十篇定為上論,後十篇定為下論的說法。
甚至有說法認為,上論和下論是各自獨立出現的。
前十篇多少能讓人感覺到有編訂的功夫在其中。
這樣的話,這一點就和齊魯河間九篇本的問題相關聯了。
如果想要尋找上篇之中沒有重複文句的篇目,那就是《學而》和《鄉黨》兩篇,另外就是《為政》《八佾》《裡仁》《公冶長》《雍也》《述而》,然後跳過一篇[2],《子罕》,這幾乎連着的七篇。
這七篇,相互間沒有任何重複的文句,但是和《學而》《鄉黨》兩篇有重複之處。
這恐怕是一個證據,證明前面的兩篇和後面的七篇,乃是各自統一記錄下來的産物。
證據并不止于此。
《學而篇》中有&ldquo其諸&hellip&hellip與&rdquo的語法,這往往被認為像是齊地的方言。
《鄉黨篇》中也有方言一般的句子。
從這個地方能窺出端倪,所謂&ldquo齊魯二篇&rdquo恐怕就相當于這兩篇。
從内容上而言,《學而》是孔子之言,《鄉黨》是孔子之行,這樣正好可以編為一處。
與之相同,後面的七篇也是如此,《為政》以&ldquo孝友&rdquo為問題,《八佾》涉及的是&ldquo禮&rdquo的問題,《裡仁》則集中了關于&ldquo仁&rdquo的問答,随後的《公冶長》《雍也》兩篇則是弟子評、人物評。
從這種編訂方式來看,各個篇章相互間全無聯系是不可能的。
此外,這些篇章中,同《孟子》等書相一緻的地方非常多。
以這七篇對應于所謂&ldquo河間七篇&rdquo,絕不是無稽之談。
以上對《論語》的分析方法基本都是武内氏所教授的。
在我看來,這是非常合理的說法。
即便說《學而》《鄉黨》兩篇不是《論衡》中所言的&ldquo齊魯二篇&rdquo,在現存《論語》當中,這兩篇也肯定是最古老的,并且有鮮明的統一性。
從這樣的視角來看,《論語》的編纂方法絕非一種漫然随意的攢集。
第一篇,《學而篇》,八章是孔子之語,一章是孔子和子貢的問答,三章是有子之語,兩章是曾子之語,一章是子夏之語,一章是子貢同子禽的問答,由此結集而成。
這當中,與孔子本人并無聯系的、其弟子之語,占據了七章,而且,編訂者處理這部分的時候,和處理孔子之語是一樣的。
換言之,這裡并不是為了展現孔子的言行而推出這幾個弟子,而是将弟子所說出的智慧,就當作了這幾個弟子本人的智慧,從而展現出來。
這種編訂方法說明,《學而篇》并非是單單為了傳揚孔子的智慧,而是為了傳揚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也即是孔子學派的智慧。
《學而篇》就是在這種精神之下編定的。
在這一篇定形的時候,孔子及其弟子幾乎有着相近的權威,而孔子并非是唯一的權威。
唯有孔子一人,被視為遠遠高于他人的聖人,這是之後才有的事情。
《學而篇》是孔子學派智慧的結集,也意味着這一篇是為了展示給孔子的學徒們而特意編輯出來的産物。
在這一篇裡,孔子弟子之語與孔子本人之語并列而存,因此毋庸贅言,這一篇最早也是孔子的徒孫輩完成的工作。
他們為了教育自己的弟子,而将最簡要的語言精選出來,放在這裡。
關于這一點,《學而篇》的内容展現得非常清楚。
(一)子曰:&ldquo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
有朋(友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rdquo 這很明顯是孔子學徒們的一種學究生活的座右銘。
這三句話,并不是孔子在特定的什麼時候,向特定的某個人說的話,而是要從孔子的話中,選出幾句作為學園生活的座右銘時,被挑選、并列于一處的三句話。
也即是說,第一是學問之喜,第二是因為學問而結成的友愛的共同體之喜,第三是在共同體中的所得,隻是為了自己人格及生命價值的提升,其目的隻在自己身上,并不關涉名利,這裡是标舉出來學問生活的目标所在。
這反映了當時學者未必為世所用的時勢,抑或是有人提出了這樣的主張。
不過,提出這樣主張的人,肯定是一個理解上述學問精神的人。
這種精神不僅在柏拉圖的學園、釋迦牟尼的僧伽、基督的教會中所共通,而且即便到現在,也不失其共通性。
以上三句中所呈現出來的學問的精神倘若失去了,那麼一種活生生的學問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二)有子曰:&ldquo其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rdquo 這是弟子有若的話,而非孔子的話。
在緊随孔門學徒的根本性的座右銘之後,在如此重要的地方,竟然是孔子弟子之語,原因何在呢?而且,有若這個人,是一個在《論語》的其他諸篇中全然不曾出現、不那麼出名的一個弟子。
不但不出名不說,在以後的傳說中,可以說有若是一個明顯受到貶損的人物。
倘若看《孟子》的話,孔子沒後,子夏、子張、子遊因為有若酷似孔子,而打算要像侍奉孔子一樣來侍奉有若,曾子對此反
或許有人認為,到這裡問題已經解決了,但事實正好相反。
自古以來,從沒有哪本書像《論語》這樣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讀方法,現如今,也沒有哪部古代典籍像《論語》這樣還沒有經受過嚴格的原典批判。
舉一個例子,《述而篇》有: 子曰:&ldquo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rdquo(《論語·述而·十六》) 關于這一章,從通例來說,當訓讀為:&ldquo孔子說:&lsquo再給我數年,五十以學《易》的話,就不會有什麼大過了。
&rsquo&rdquo 然而,對這個&ldquo五十以&rdquo的意義的解讀,卻會因人而異。
有人認為是&ldquo從五十歲開始,學習《易》&rdquo,也有人主張是&ldquo從年少之時就開始學《易》,一直到五十歲的時候,也依舊在學習&rdquo。
還有人認為是&ldquo就學習《易》而言,大概五十歲的時候才算是學成了&rdquo。
更有人認為,這裡的&ldquo五十&rdquo乃是&ldquo卒&rdquo之訛誤,孔子在這裡講的是自己晚年學《易》之事。
《孔子世家》的記叙者則将這個存在問題的&ldquo五十&rdquo省卻了: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
讀《易》,韋編三絕。
曰:&ldquo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
&rdquo(《孔子全集》,一九六五) 不過,以上諸說均承認孔子有學《易》一事,也即是說,承認了《易》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
然而,據津田左右吉的研究,以筮進行占蔔雖然古已有之,但《易》這部書卻并不算古。
其編纂而成,乃是在戰國末期,也即是說在公元前三世紀,而後進入漢初,才為儒教所吸納。
如果津田左右吉的研究可信的話,那麼讀《易》以至于韋編三絕這樣的故事,就應當是司馬遷時代的儒家的事,而非孔子本人的事。
那麼,《論語》中存在的證據要怎麼處理呢?講一句并非玩笑話的,《論語》裡談及學《易》之事的,其實一句也沒有。
如果有人認為有,乃是因為讀錯了。
前面所舉出的這個句子,事實上應當這麼讀: 子曰:&ldquo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rdquo &ldquo易&rdquo,乃&ldquo亦&rdquo也。
《經典釋文》中有:&ldquo魯讀易為亦,今從古。
&rdquo也即是說,《魯論語》中并沒有學習《易》的句子。
這樣一看,所謂&ldquo五十以&rdquo也就沒有什麼不可解的了。
原來,&ldquo五十以&rdquo這句話有這麼多種解讀方法都是不對的,其錯誤都是源于讀法的錯誤。
有辯駁認為&ldquo易&rdquo和&ldquo亦&rdquo的韻不同,實則中國古代詞語的發音本來就不甚清楚,還是不要這麼輕易下判斷為好。
隻不過,如果不拘泥于&ldquo易&rdquo這個字,而是以平淡直白的語言來解讀,這句話對于那些已經步入五十歲年紀的人而言,實在是一句越咀嚼越有滋味的話。
即便是到了當代,也有人到了五十歲左右的年紀就喪失了好學之心,這就是因為對學問沒有真的有所敬畏。
五十歲絕不為遲,即便五十歲後開始學習,也是能夠聞道的。
如果這樣看的話,所謂的&ldquo五十歲後才學習,也可以沒有什麼大的過錯&rdquo,實在是一句到今天也依舊有着新鮮活力、充滿智慧的話。
如上所述,這樣一個十五字的短章裡也有着重大的問題。
那麼,《論語》當中,實則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加以讨論,也就不難想象了。
在這裡,如果想要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追究的話,首先就必須要盡可能地确定《論語》最古的文本。
在這一點上,武内義雄氏的&ldquo岩波文庫&rdquo本《論語》對我們而言就是莫大的福音。
這本《論語》以奈良、平安兩朝由遣唐使帶回到日本的古寫本一系統中的清家證本為基礎,與中國版本的源流,也即用唐代的&ldquo開成石經本&rdquo加以對校,明其異同所在。
此外,還就漢代石經的殘字進行了對校工作。
這些漢代石經較之于唐代石經,更為古老,是現存最古的證據,其重要意義自不待言。
關于這一點,武内義雄氏所著《漢石經論語殘字考》(見《狩野教授還曆紀念中國學論叢》)便是非常卓越的考證之作。
武内氏利用石經殘存的斷片文字,仔細地複原了碑面上的内容,從而推定了漢石經的正文乃是魏人何晏在《論語集解》的序中所言的《魯論語》的文本。
此外,武内氏将這一文本同唐代石經,以及傳入日本的《古本論語》加以比照,考證出了後兩者中的相異點是如何産生的。
武内義雄氏的說法當為大家所充分吸收,我們借此也可以基本想象漢代的《論語》文本是什麼模樣。
不過,《魯論語》雖然如上述所言,已經得到了确證,但何晏同時還提及的《齊論語》以及《古文論語》亦不能輕視。
據稱,《古文論語》中有博士孔安國的訓,也有人保存并傳授《齊論語》。
那麼,這兩本書究竟是什麼模樣呢?據何晏《論語集解》的序所言,&ldquo《齊論》者&hellip&hellip凡二十一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于《魯論》&rdquo。
這個&ldquo頗&rdquo字,表示的當是&ldquo稍稍(地多于)&rdquo,而非&ldquo特别(地多于)&rdquo&ldquo遠遠(地多于)&rdquo吧。
至于《古文論語》,則&ldquo次不與齊、魯《論》同&rdquo。
不得不承認的是,其編排次序有所不同。
據此,可以說,一直到漢代《魯論語》占據優勢地位以前,以上三種不同的《論語》是并行存在的。
有關以上部分,我曾經聽過武内義雄氏非常具有啟發性的演講。
不過記憶這種東西終究是暧昧的,自己的責任還是要自己承擔,因此,我在這裡想要基于自己的想法,對其學說進行闡發。
《論衡·正說篇》裡有一些地方談到了《論語》的起源問題。
據《論衡》來看,《論語》是衆弟子們共同記下的孔子的言行。
而且,在一開始進行記錄的時候,數量非常之大,有數十百篇之多。
然而漢代興盛起來之時,這些内容都遺失了。
不過: &ldquo至武帝,發取孔子壁中古文,得二十一篇,齊魯二河間九篇,三十篇。
至昭帝女讀二十一篇。
宣帝下太常博士時,尚稱書難曉,名之曰傳,後更隸寫,以傳誦。
初孔子孫孔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官至荊州刺史,始曰《論語》。
今時稱《論語》二十篇,又失齊魯河間九篇本。
三十篇分布亡失。
或二十一篇。
目或多或少,文贊或是或誤。
說《論》者,但知以剝解之問,以纖微之難,不知存問本根篇數章目。
溫故知新,可以為師。
今不知古稱師如何。
&rdquo[1] 《論衡》的作者有&ldquo說《論》者,皆知說文解語而已,不知《論語》本幾何篇&rdquo之譏。
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非難對于《論語》的起源問題缺乏高等的批判。
不過,這裡的&ldquo剝解之問&rdquo當是&ldquo訓解之問&rdquo的誤寫吧。
&ldquo至昭帝女讀二十一篇&rdquo,中間則應當是&ldquo始讀&rdquo,而非&ldquo女讀&rdquo。
不過,問題的關鍵,在&ldquo齊魯二河間九篇&rdquo這幾個字。
孔子壁中發掘出了二十一篇,與壁中書合為三十篇的話,則這裡的九篇沒有問題。
然而,&ldquo齊魯二河間&rdquo究竟為何意呢?自古以來,黃河在鄭州這個地方就一分為二,其主流奔向天津一帶。
然而,黃河的主流和支流之間所在的并非魯國,而是衛國。
不僅如此,其後還有&ldquo齊魯河間九篇本&rdquo這一句。
河間并非兩河中間,而隻能是漢代以藏書而知名的獻王所在的河間。
這樣一來的話,就意味着齊魯河間本乃是九篇。
不過,&ldquo齊魯二河間九篇&rdquo中的這個&ldquo二&rdquo字當如何活用,是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這個地方,應當是&ldquo齊魯二篇、河間七篇&rdquo的誤寫。
漢初,記錄孔子言行之書固然亡佚衆多,但齊魯的兩篇和河間的七篇卻并未亡佚。
不過,《論衡》的作者則說&ldquo又失齊魯河間九篇本&rdquo,也即是說在秦代尚未亡佚的齊魯河間九篇,卻在之後的漢代亡佚了,唯有壁中所出的二十一篇、抑或是二十篇保留了下來。
不過,相關的理由卻沒有講。
這又應當如何理解呢?據何晏的說法,孔子宅中所出的《古文論語》,在漢代是和《魯論》《齊論》并存的,可以由人們自由取舍選裁其中的内容。
這樣來看,《論衡》的作者認為,古文二十一篇、齊魯河間九篇,合計為三十篇,與當時僅存的二十一篇抑或是二十篇加以對比,其間差出來的九篇,就應當和齊魯河間九篇等同視之了。
不過,這也沒有任何理由可講。
九篇可能是亡佚了,但這應該不是連秦人焚書之禍都熬過去了的齊魯河間九篇。
以這樣的結果來考察現存的《論語》。
《論語》二十篇中,從很古以來就有将前十篇定為上論,後十篇定為下論的說法。
甚至有說法認為,上論和下論是各自獨立出現的。
前十篇多少能讓人感覺到有編訂的功夫在其中。
這樣的話,這一點就和齊魯河間九篇本的問題相關聯了。
如果想要尋找上篇之中沒有重複文句的篇目,那就是《學而》和《鄉黨》兩篇,另外就是《為政》《八佾》《裡仁》《公冶長》《雍也》《述而》,然後跳過一篇[2],《子罕》,這幾乎連着的七篇。
這七篇,相互間沒有任何重複的文句,但是和《學而》《鄉黨》兩篇有重複之處。
這恐怕是一個證據,證明前面的兩篇和後面的七篇,乃是各自統一記錄下來的産物。
證據并不止于此。
《學而篇》中有&ldquo其諸&hellip&hellip與&rdquo的語法,這往往被認為像是齊地的方言。
《鄉黨篇》中也有方言一般的句子。
從這個地方能窺出端倪,所謂&ldquo齊魯二篇&rdquo恐怕就相當于這兩篇。
從内容上而言,《學而》是孔子之言,《鄉黨》是孔子之行,這樣正好可以編為一處。
與之相同,後面的七篇也是如此,《為政》以&ldquo孝友&rdquo為問題,《八佾》涉及的是&ldquo禮&rdquo的問題,《裡仁》則集中了關于&ldquo仁&rdquo的問答,随後的《公冶長》《雍也》兩篇則是弟子評、人物評。
從這種編訂方式來看,各個篇章相互間全無聯系是不可能的。
此外,這些篇章中,同《孟子》等書相一緻的地方非常多。
以這七篇對應于所謂&ldquo河間七篇&rdquo,絕不是無稽之談。
以上對《論語》的分析方法基本都是武内氏所教授的。
在我看來,這是非常合理的說法。
即便說《學而》《鄉黨》兩篇不是《論衡》中所言的&ldquo齊魯二篇&rdquo,在現存《論語》當中,這兩篇也肯定是最古老的,并且有鮮明的統一性。
從這樣的視角來看,《論語》的編纂方法絕非一種漫然随意的攢集。
第一篇,《學而篇》,八章是孔子之語,一章是孔子和子貢的問答,三章是有子之語,兩章是曾子之語,一章是子夏之語,一章是子貢同子禽的問答,由此結集而成。
這當中,與孔子本人并無聯系的、其弟子之語,占據了七章,而且,編訂者處理這部分的時候,和處理孔子之語是一樣的。
換言之,這裡并不是為了展現孔子的言行而推出這幾個弟子,而是将弟子所說出的智慧,就當作了這幾個弟子本人的智慧,從而展現出來。
這種編訂方法說明,《學而篇》并非是單單為了傳揚孔子的智慧,而是為了傳揚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也即是孔子學派的智慧。
《學而篇》就是在這種精神之下編定的。
在這一篇定形的時候,孔子及其弟子幾乎有着相近的權威,而孔子并非是唯一的權威。
唯有孔子一人,被視為遠遠高于他人的聖人,這是之後才有的事情。
《學而篇》是孔子學派智慧的結集,也意味着這一篇是為了展示給孔子的學徒們而特意編輯出來的産物。
在這一篇裡,孔子弟子之語與孔子本人之語并列而存,因此毋庸贅言,這一篇最早也是孔子的徒孫輩完成的工作。
他們為了教育自己的弟子,而将最簡要的語言精選出來,放在這裡。
關于這一點,《學而篇》的内容展現得非常清楚。
(一)子曰:&ldquo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
有朋(友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rdquo 這很明顯是孔子學徒們的一種學究生活的座右銘。
這三句話,并不是孔子在特定的什麼時候,向特定的某個人說的話,而是要從孔子的話中,選出幾句作為學園生活的座右銘時,被挑選、并列于一處的三句話。
也即是說,第一是學問之喜,第二是因為學問而結成的友愛的共同體之喜,第三是在共同體中的所得,隻是為了自己人格及生命價值的提升,其目的隻在自己身上,并不關涉名利,這裡是标舉出來學問生活的目标所在。
這反映了當時學者未必為世所用的時勢,抑或是有人提出了這樣的主張。
不過,提出這樣主張的人,肯定是一個理解上述學問精神的人。
這種精神不僅在柏拉圖的學園、釋迦牟尼的僧伽、基督的教會中所共通,而且即便到現在,也不失其共通性。
以上三句中所呈現出來的學問的精神倘若失去了,那麼一種活生生的學問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二)有子曰:&ldquo其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rdquo 這是弟子有若的話,而非孔子的話。
在緊随孔門學徒的根本性的座右銘之後,在如此重要的地方,竟然是孔子弟子之語,原因何在呢?而且,有若這個人,是一個在《論語》的其他諸篇中全然不曾出現、不那麼出名的一個弟子。
不但不出名不說,在以後的傳說中,可以說有若是一個明顯受到貶損的人物。
倘若看《孟子》的話,孔子沒後,子夏、子張、子遊因為有若酷似孔子,而打算要像侍奉孔子一樣來侍奉有若,曾子對此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