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紀

關燈
[一]《竹書》: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

    《新唐書·曆志》 案:此唐代一行《曆議》所引,‘庚寅’二字為一行推算所得,非《紀年》原文。

    唐蘭先生雲:‘唐代一行根據《尚書·武成》的月日,用他的“大衍曆”來推算,認為伐纣應該是庚寅。

    ’(《中國古代曆史上的年代問題》,刊《新建設》一九五五年三月号。

    )是。

     《尚書·泰誓書序》:‘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師渡孟津。

    ’與《紀年》合。

     [二]《竹書紀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于坶野。

    《水經·清水注》 案:《尚書·牧誓》:‘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書序》:‘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贲三百人,與受戰于牧野,作《牧誓》。

    ’鄭康成曰:‘“牧”一作“坶”。

    ’孫星衍雲:‘“牧”作“坶”者,《說文》雲:“朝歌南七十裡地。

    ”《詩·大明》疏引《書序》注雲:“牧野”,纣南郊地名,《禮記》及《詩》作“坶野”,古字耳。

    ……據此則知《禮記》及《詩》舊本皆作“坶野”,故《水經注》引《詩》亦作“坶野”,今本為後人改從近字也。

    ’(《尚書今古文注疏》卷一一《牧誓》) 《存真》雲:‘“西夷諸侯”即《牧誓》之庸、蜀、羌、茅、微、盧、彭、濮也。

    ’ 近出周初金文《利○》,記武王伐纣事,雲:‘懗(武)征商,隹(唯)甲子朝。

    ’即為是役。

    此稱‘甲子朝’,與《牧誓》‘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合。

    《逸周書·世俘》:‘維一月丙午旁生魄,若翼日丁未,王乃步自于周,征伐商王纣,越若來。

    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則鹹劉商王纣,執矢惡臣百人。

    ’《呂氏春秋·簡選》:‘武王虎贲三千人,簡車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于牧野,而纣為禽。

    ’又《首時》:‘(武王)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

    ’武王以甲子日敗纣于牧野,所謂‘甲子之事’,金文、《尚書》以及《呂氏春秋》所記皆合。

     [三]《竹書紀年》曰:武王親禽帝受于南單之台,遂分天之明。

    《水經·淇水注》 晉束皙《汲冢書抄》雲:周武王親禽受于南單之台。

    《初學記》卷二四居處部 《郡國志》曰:……《紀年》曰:武王擒纣于南單之台。

    《太平禦覽》卷一七八居處部 《紀年》曰:武王擒纣于南單之台。

    《太平寰宇記》卷五六衛州衛縣 案:永樂大典本、黃省曾本《水經注》作‘帝受’,戴震校本作‘帝受辛’,《輯校》同,所據即戴校。

    《存真》作‘帝受’。

    他書所引皆作‘受’或‘纣’,無作‘帝受辛’者,當以大典本為是。

    《禦覽》所引,《存真》、《輯校》、《訂補》失收。

    此《郡國志》非《續漢書·郡國志》,《新唐書·藝文志》史部地理類着錄有《郡國志》十卷,當即其書。

     《水經·淇水注》:‘南單之台,蓋鹿台之異名也。

    ’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二三雲:‘“分天之明”,“分”疑作“受”,謂受天之明命,觀《史記》“受天明命”自見。

    鄭環雲:明,明命也。

    ’疑是。

    (《史記·周本紀》:‘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

    ”’即受天命之意。

    ) [四]《竹書》雲:年四十五。

    《真诰》卷一五注 案:《真诰》雲:‘武王發今為鬼官北鬥君。

    ’注:‘文王之子周武王也,……’後即引《竹書》雲雲。

    《路史·發揮》卷四、金履祥《通鑒前編》卷六皆引《竹書紀年》:‘武王年五十四。

    ’羅氏父子及金履祥雖未見古本《紀年》,或據當時輯錄之本。

    《存真》作‘王陟,年五十四’。

    《輯校》作‘武王年五十四’。

    皆據《路史》。

    所引該書,見本書附錄。

     [五]《紀年》曰: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

    《太公呂望表》,《金石萃編》卷二五 [六]晉侯築宮而美,康王使讓之。

    《紀年》雲。

    《北堂書鈔》卷一八帝王部 案:‘築宮’,《輯校》作‘作宮’。

    《存真》作‘築宮’。

     [七]《紀年》曰:成、康之際,天下安甯,刑措四十年不用。

    《文選·賢良诏》注 《紀年》曰:成、康之際,天下安甯,刑措四十餘年不用。

    《文選·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注 《紀年》曰:成、康之際,天下安甯,刑措四十餘年不用。

    《太平禦覽》卷八五皇王部 案:《禦覽》卷八五,《輯校》誤作八四,《存真》不誤。

    《史記·周本紀》:‘成、康之際,天下安甯,刑錯四十餘年不用。

    ’與《紀年》同。

     [八]《紀年》曰: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荊,涉漢,遇大兕。

    《初學記》卷七地部下 案:《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複,寡人是問’,‘昭王之不複,君其問諸水濱。

    ’此齊桓公伐楚,管仲與楚使訊答之辭。

    《呂氏春秋·音初》:‘周昭王親将征荊,辛餘靡長且多力,為王右。

    還反涉漢,梁敗,王及祭公抎于漢中,辛餘靡振王北濟,又反振祭公。

    ’西周金文多記昭王南征伐楚事,《○馭○》:‘○馭(禦)從王南征,伐楚荊。

    ’《過伯○》:‘過白(伯)從王伐反荊。

    ’《貞○》:‘貞從王伐荊。

    ’唐蘭先生以為均昭王南征時器(《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頁五四)。

    是。

     《楚辭·天問》:‘昭後成遊,南土爰底,厥利維何,逢彼白雉。

    ’聞一多先生雲:‘“雉”當為“兕”,聲之誤也。

    《呂氏春秋·至忠篇》:“荊莊襄王獵于雲夢,射随兕。

    ”《說苑·立節篇》作“科雉”,《史記·齊太公世家》“蒼兕,蒼兕”,索隐曰:“一本或作蒼雉”,《管蔡世家》“曹惠伯兕”,《十二諸侯年表》作“雉”,并其比。

    ……《初學記》七引《紀年》曰:“昭王十六年,伐楚荊,涉漢,遇大兕”,本篇所問,即指斯役。

    然則昭王所逢,是兕非雉,又有明征矣。

    ’(《楚辭校補》,《聞一多全集》第二冊頁四0四。

    )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二0以‘兕,水獸,與陸地者異’。

    皆是。

     [九]《紀年》曰: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

    《初學記》卷七地部下 《紀年》曰: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

    《開元占經》卷一0一 《書紀年》曰: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

    《太平禦覽》卷九0七獸部 案:此亦記昭王南征事。

    西周金文屢見‘六○’或‘西六○’之稱,徐中舒先生雲:‘西六○為王之禁軍,《大雅·樸棫》之詩雲:“周王于邁,六師及之”,此六師應即金文的西六○。

    西六○為王禁衛,随時皆在王之左右,所以王行而“六師及之”。

    ’(《禹鼎的年代及其相關問題》,《考古學報》一九五九年第三期。

    ) [一0]《書紀年》曰:周昭王末年,夜有五色光貫紫微。

    其年,王南巡不返。

    《太平禦覽》卷八七四咎微部 案:《存真》、《輯校》作‘夜清,五色光貫紫微’,所據《禦覽》為鮑刻本。

    《輯校》雲:‘《路史·發揮》三注引“清”作“有”。

    ’與影宋本《禦覽》合。

    《存真》、《輯校》所引《路史》注,見本書附錄。

     ‘王南巡不返’,即《左傳·僖公四年》之‘昭王南征而不複’。

    《史記·周本紀》:‘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

    其卒不赴告,諱之也。

    ’ [一一]《紀年》:穆王元年,築祗宮于南鄭。

    《穆天子傳》注 案:《左傳·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車轍馬迹焉。

    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沒于祗宮也。

    ’正義:‘馬融曰:“祗宮,圻内遊觀之宮也。

    ”’ [一二](《紀年》):自周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