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紀

關燈
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壽百歲也。

    《晉書·束皙傳》 案:《尚書·呂刑》:‘惟呂命,王享國百年,耄荒。

    ’《僞孔傳》:‘言呂侯見命為卿時,穆王以享國百年耄亂荒忽。

    ’《論衡·氣壽》:‘周穆王享國百年。

    ’束皙隐括《紀年》之語,以駁傳統所謂穆王壽百歲之說。

    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二一雲:‘傳雲自武王至穆王享國百年,謂武王在位十七年,成王三十七年,康王二十六年,昭王十九年,至穆王元年,共享國百年也。

    ’《存真》同。

    此據今本《紀年》為說,除昭王十九年外,其餘年數未見征引,是否可信,今不敢必。

     [一三]《紀年》曰:穆王所居鄭宮、春宮。

    《太平禦覽》卷一七三居處部 鄭宮、春宮。

    見《紀年》,穆王所居室。

    《初學紀》卷二四居處部 [一四]《紀年》曰:北唐之君來見,以一骊馬是生綠耳。

    《穆天子傳》注 郭璞曰:《紀年》雲:北唐之君來見,以一骊馬是生綠耳。

    《史記·秦本紀》集解 《紀年》曰:北唐之君來見,骊馬是生綠耳。

    《爾雅·釋畜》正義 案:《存真》作‘獻一骊馬’。

    《輯校》‘骊馬’作‘骝馬’,蓋據明刻本《穆天子傳》,現從洪頤烜校本。

    《爾雅正義》所引,《存真》、《輯校》、《訂補》失收。

     《逸周書·王會》:‘北唐以闾。

    ’孔晁注:‘北唐,戎之在西北者。

    ’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卷七雲:‘案《穆天子傳》注引《竹書紀年》雲:“北唐之君來見,獻一骊馬是生騄耳。

    ”即此戎也。

    ’ [一五]《竹書》亦曰:穆王北征,行流沙千裡,積羽千裡。

    《山海經·大荒北經》注 《紀年》曰:穆王北征,行積羽千裡。

    《穆天子傳》注 《竹書》曰:穆王北征,行流沙千裡,積羽行千裡。

    《文選·江賦》注 案:《存真》雲:‘《大荒北經》雲:“有大澤,方千裡,群鳥所解。

    ”《穆天子傳》雲:“北至廣厚之野,飛鳥所解其羽乃于此中,鳥獸絕群,載羽百車。

    ”即謂此也。

    ’ [一六]【天子北征于犬戎】。

    《紀年》又曰:取其五王以東。

    《穆天子傳》注 案:《穆天子傳》:‘天子北征于犬戎。

    ’注:‘《紀年》又曰:取其五王以東。

    ’《存真》作‘征犬戎,取其五王以東’,雲:‘《後漢書·西羌傳》亦引此,而雲“遂遷戎于太原”,疑亦《竹書》本文,而注不詳,未敢羼入。

    ’《輯校》亦雲:‘《後漢書·西羌傳》:“王乃西征犬戎,獲其五王,遂遷戎于太原。

    ”考《西羌傳》前後文皆用《紀年》,此亦當隐括《紀年》語。

    ’作‘【西征犬戎】,取其五王以東,【王遂遷戎于太原】’。

     [一七]《紀年》曰:穆王十三年,西征,至于青鳥之所憩。

    《藝文類聚》卷九一鳥部 《竹書》曰:穆王西征,至于青鳥所解。

    《山海經·西山經》注 《紀年》曰:穆王十三年,西征,至于青鳥之所解。

    《太平禦覽》卷九二七羽族部 案:《存真》雲:‘《西山經》雲:“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

    ”注曰:“今在敦煌郡,三青鳥主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藝文類聚》引郭璞贊曰:“山名三危,三鳥所憩。

    往來昆侖,王母是隸。

    穆王西征,旋轸斯地。

    ”’是《紀年》原文當作‘憩’。

     [一八]《紀年》: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侖丘,見西王母。

    其年來見,賓于昭宮。

    《穆天子傳》注 《紀年》曰:穆王見西王母,西王母止之曰:‘有鳥○人。

    ’《穆天子傳》注 《竹書》:穆王(五)十七年,西王母來見,賓于昭宮。

    《山海經·西山經》注 《紀年》雲:穆王十七年西征,見西王母,賓于昭宮。

    《列子·周穆王》釋文 郭璞曰:《紀年》雲:穆王十七年,西征于昆侖丘,[遂]見西王母。

    《史記·秦本紀》集解 《紀年》曰:周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侖丘,見西王母,王母止之。

    《藝文類聚》卷七山部 《紀年》曰:穆王十七年,西征,至于昆侖丘,見西王母,乃宴。

    《白氏六帖事類集》卷二昆侖山 《紀年》曰:周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侖丘,見西王母。

    《太平禦覽》卷三八地部 案:《輯校》雲:‘《山海經》注引作“穆王五十七年”,然《穆傳》注引作“其年來見”。

    其年即承上文“十七年”,則《山海經》注所引,衍一“五”字。

    ’《訂補》亦雲:‘《列子·周穆王篇》釋文引作“穆王十七年,西征,見西王母,賓于昭宮”,可證《山海經》注“五”字之訛。

    ’是。

    日本泷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所收日本古鈔正義:‘《穆天子傳》曰:……(穆王)西征,至于昆侖之丘,見西王母。

    其年王母來見,賓于昭宮。

    ’(《趙世家》)實為郭注引《紀年》文,可補今本之脫。

    《史記·秦本紀》集解所引,日本慶長活字本、朝鮮刊本,‘見’上有‘遂’字(《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卷五頁一一),據補。

    《輯校》誤《秦本紀》為《周本紀》,《訂補》未指出。

    《白氏六帖事類集》所引,《存真》、《輯校》、《訂補》失收。

     《存真》、《輯校》據諸所引文,析并為兩條,其一作‘十七年,西征昆侖丘,見西王母,西王母止之,曰:“有鳥○人。

    ”’其一作‘西王母來見,賓于昭宮’。

     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二二雲:‘“王見”至“○人”,此魏史附紀所聞之詞也。

    《穆天子傳》不載其事,蓋竹簡薶沈,韋編希落,非完籍矣。

    “丁未,天子飲于溫山”,下有“考鳥”二字,郭注引此傳文謂疑說此鳥,脫落不可知也。

    愚案:“○”字本或作“○”,字書無此字。

    《爾雅·釋訓》曰:“甹夆,掣曳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曰:“适足以甹君自損。

    ”晉灼注曰:“甹,古貶字。

    ”然則○或是○,即古砭字,謂以喙刺人如針石也,否則即掣曳之矣。

    蓋王見西王母,猶欲西征,故西王母止之曰:“有鳥○人”,而王始由西而北也。

    ’《存真》雲:‘字書無“○”字,疑“○”之訛。

    《說文》:“○,使也。

    ”通作“甹”。

    《爾雅·釋訓》:“甹夆,掣曳也。

    ”’ [一九]留昆國見《紀年》。

    《穆天子傳》注 案:《存真》列于穆王,作‘【留昆氏來賓】’。

    《輯校》作‘留昆’,附于‘無年世可系者’。

    《穆天子傳》:‘留昆歸玉百枚。

    ’注即引《紀年》以釋‘留昆’,郭璞往往以《紀年》證《穆傳》,此所述自當為一事。

    今本《紀年》作‘十五年春正月,留昆氏來賓’。

    《存真》據此。

    現姑次于穆王西征之後。

     [二0]《紀年》曰:穆王十七年,起師至九江,以鼋為梁。

    《廣韻》卷一(二十二元) 《紀年》曰:周穆王三十七年,伐楚,大起九師,至于九江,比鼋鼍為梁。

    《藝文類聚》卷九水部 《紀年》曰:周穆王七年,大起師,東至于九江,架鼋鼍以為梁。

    《太平禦覽》卷七三地部 《紀年》曰:周穆王四十七年,伐纡,大起九師,東至于九江,比鼋以為梁。

    《太平禦覽》卷三0五征伐部 北龜為梁。

    《紀年》。

    《北堂書鈔》卷一六帝王部 《紀年》雲:周穆王伐大越,起九師,東至九江,駕鼋鼍以為梁也。

    《北堂書鈔》卷一一四武功部 《紀年》曰:周穆王三十七年,東至于九江,比鼋鼍以為梁。

    《初學記》卷七地部下 《紀年》曰:周穆王三十七年,征伐,大起九師,東至于九江,叱鼋鼍以為梁。

    《文選·江賦》注 《紀年》曰:周穆王三十七年,伐纣,大起九師,東至于九江,叱鼋鼍以為梁。

    《文選·恨賦》注 《紀年》曰:周穆王三十七年,伐荊,東至九江,比鼋鼍為梁而渡。

    《白氏六帖事類集》卷三橋 《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