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就在寒冷而暗淡的三月晨曦開始照亮圍繞在貝樂嘉床側的朋友們的臉龐時,瓦倫汀·德·貝樂嘉安詳地離世了。
一小時之後,紐曼離開了客棧前往日内瓦,他自然不願意在德·貝樂嘉老夫人與其長子到達時留在現場。
此時,他待在日内瓦,整個人就像栽了一個大跟鬥,想坐下來數數身上的瘀傷。
他立即給德·辛特雷夫人寫信,講述了她弟弟臨終時的情況,當然,其中有些細節做了删減。
他在信中表示希望可以盡快見到她,詢問她最早何時願意同他見面。
他說勒度先生已經告訴過他,因為貝樂嘉有一大筆可觀的個人财産等待處理,所以他有理由知曉瓦倫汀的遺囑内容,并且得知貝樂嘉的一個請求就是将自己葬在父親在福樂裡雷的墓地旁邊。
紐曼解釋說他和貝樂嘉家人目前的關系狀況并不能剝奪他向這個世上自己最好的朋友最後表達世俗敬意的權利,他表示,自己與瓦倫汀之間的友誼比與烏爾班之間的敵意時間更加綿長,參加葬禮想不被他們注意對他來說也很容易。
德·辛特雷夫人的回信使他能計算出自己可以到達福樂裡雷的時間,這封信非常簡短,全文如下: 謝謝來信!謝謝您陪伴瓦倫汀走完最後一程!我的悲痛難以言表,傷心以緻欲絕。
與您見面隻會讓我痛苦,因此不必等到您所說的晴天。
在我的生命中,現在隻有陰天,不會再有晴天。
您想來就來吧,隻需來前告知即可。
我弟弟将于周五在此下葬,家人也會在此等到那個時候。
&mdash&mdash克萊爾·德·辛特雷。
看完信後,紐曼徑往巴黎和普瓦捷,一路向南,穿過綠色的都蘭,跨越陽光明媚的盧瓦爾,愈走愈覺春天的氣息漸漸濃郁,這是他第一次在旅行中對他所津津樂道的景色忽略而過。
他在普瓦捷的一個客棧安頓下來,第二天早上,坐了幾個小時的車來到福樂裡雷村。
雖然已有心理預期,但看到眼前如詩如畫的美景,他還是感到震撼,這正是法國人所說的風光小鎮[233]。
鎮子建在綿延的山丘上,最高處聳立着飽經滄桑的封建時代的城堡廢墟,那些建築材料經久耐用,城牆沿着山坡修建而下,将一幢幢房屋圍護起來,它們構成了小鎮的主體。
教堂就是城堡以前的小教堂,前面是綠草如茵的庭院,在庭院最典雅的一角,是足夠寬敞的小墓園。
園中的墓石斜插在草叢中,仿佛是在酣睡之中,一側堅固的城牆側翼把所有墓石圍攏在一角,在長滿青苔的墓座腳下,綠色草坪向前伸向遠方。
車輛無法通向山上的教堂,圍觀的農夫站了長長的兩三排,看着德·貝樂嘉老夫人在長子的攙扶下向山坡上緩步徐行,後面跟着其他擡棺材的人。
紐曼藏在普通的吊唁人群當中,當一個面戴黑紗的高個子經過人群時,他聽到有人低聲嘟囔&ldquo伯爵夫人&rdquo。
紐曼站在昏暗的小教堂中看着儀式的舉行,最後來到墓側,面對眼前凄涼的景象,不忍再看,他轉身快步下山。
回到普瓦捷後,他獨自待了兩天,一方面既感到焦慮,另一方面又暗示自己要有耐心,兩種感情奇特地交織在一起。
第三天,他給德·辛特雷夫人送了張便條,說自己下午會去拜訪她,于是他又踏上了去福樂裡雷的行程。
他把車停在街上的酒館旁,按着收到的粗略指示尋找德·辛特雷夫人所在的莊園。
&ldquo就在那邊。
&rdquo酒館老闆說着,指向對面屋頂上方露出的公園裡的樹梢。
紐曼在第一個十字路口靠右前行,那裡緊挨着的是一些破舊的農舍,不一會兒,一些帶尖頂的塔樓呈現在他的面前。
再向前行,他來到了一扇碩大的鐵門前面,門是關着的,上面鏽迹斑斑。
他停下來,透過鐵欄杆向裡張望了一會兒。
這個莊園靠近路邊,立即顯現出它的優點和缺點,不過,莊嚴的外觀倒是氣象特别宏偉。
紐曼後來從一份當地的旅遊便覽中了解到,這個莊園始建于亨利四世[234]時期。
莊園前面很大一塊地方鋪上了地磚,緊挨着破敗的農家建築,龐大的外牆面黑漆漆的,砌牆的磚頭經曆了歲月的洗禮。
房屋兩翼略低,各有一個荷蘭式的小亭子,亭頂顯得古裡古怪。
莊園的後面聳立着兩座塔樓,塔樓後面是一大片榆樹林和山毛榉林,現在剛剛隐約現出點點綠意。
不過,一條寬闊清澈、常年沖刷着莊園地基的河流才是這兒最大的特色。
莊園就是在這條河環繞的孤島上建起來的,河流正好形成了絕佳的護城河,上面架着一座沒有欄杆的雙拱橋梁。
映入眼簾的是散落四處的筆直雄偉卻有些晦暗的磚牆,兩翼醜陋的小圓頂,深深嵌入牆體的窗戶,還有布滿青苔的石闆瓦那長長的尖峰,這一切都映照在平靜的水面上。
紐曼按下門鈴,頭上方一隻生鏽的大鐵鈴發出怪異的響聲,差點兒吓了他一跳。
一個老太太從門樓裡走出來,打開嘎吱嘎吱作響的大門,那門縫僅夠他可以容身進去。
紐曼走進去,穿過光秃秃的院子和白色碎石條鋪就的河堤。
在莊園門口,他等了一會兒,這讓他有機會注意到福樂裡雷莊園的确年久失修,顯示出其凋零之況。
&ldquo這地方看起來,&rdquo紐曼自言自語道&mdash&mdash我做了一個恰如其分的比拟&mdash&mdash&ldquo像中國監獄。
&rdquo門終于開了,
一小時之後,紐曼離開了客棧前往日内瓦,他自然不願意在德·貝樂嘉老夫人與其長子到達時留在現場。
此時,他待在日内瓦,整個人就像栽了一個大跟鬥,想坐下來數數身上的瘀傷。
他立即給德·辛特雷夫人寫信,講述了她弟弟臨終時的情況,當然,其中有些細節做了删減。
他在信中表示希望可以盡快見到她,詢問她最早何時願意同他見面。
他說勒度先生已經告訴過他,因為貝樂嘉有一大筆可觀的個人财産等待處理,所以他有理由知曉瓦倫汀的遺囑内容,并且得知貝樂嘉的一個請求就是将自己葬在父親在福樂裡雷的墓地旁邊。
紐曼解釋說他和貝樂嘉家人目前的關系狀況并不能剝奪他向這個世上自己最好的朋友最後表達世俗敬意的權利,他表示,自己與瓦倫汀之間的友誼比與烏爾班之間的敵意時間更加綿長,參加葬禮想不被他們注意對他來說也很容易。
德·辛特雷夫人的回信使他能計算出自己可以到達福樂裡雷的時間,這封信非常簡短,全文如下: 謝謝來信!謝謝您陪伴瓦倫汀走完最後一程!我的悲痛難以言表,傷心以緻欲絕。
與您見面隻會讓我痛苦,因此不必等到您所說的晴天。
在我的生命中,現在隻有陰天,不會再有晴天。
您想來就來吧,隻需來前告知即可。
我弟弟将于周五在此下葬,家人也會在此等到那個時候。
&mdash&mdash克萊爾·德·辛特雷。
看完信後,紐曼徑往巴黎和普瓦捷,一路向南,穿過綠色的都蘭,跨越陽光明媚的盧瓦爾,愈走愈覺春天的氣息漸漸濃郁,這是他第一次在旅行中對他所津津樂道的景色忽略而過。
他在普瓦捷的一個客棧安頓下來,第二天早上,坐了幾個小時的車來到福樂裡雷村。
雖然已有心理預期,但看到眼前如詩如畫的美景,他還是感到震撼,這正是法國人所說的風光小鎮[233]。
鎮子建在綿延的山丘上,最高處聳立着飽經滄桑的封建時代的城堡廢墟,那些建築材料經久耐用,城牆沿着山坡修建而下,将一幢幢房屋圍護起來,它們構成了小鎮的主體。
教堂就是城堡以前的小教堂,前面是綠草如茵的庭院,在庭院最典雅的一角,是足夠寬敞的小墓園。
園中的墓石斜插在草叢中,仿佛是在酣睡之中,一側堅固的城牆側翼把所有墓石圍攏在一角,在長滿青苔的墓座腳下,綠色草坪向前伸向遠方。
車輛無法通向山上的教堂,圍觀的農夫站了長長的兩三排,看着德·貝樂嘉老夫人在長子的攙扶下向山坡上緩步徐行,後面跟着其他擡棺材的人。
紐曼藏在普通的吊唁人群當中,當一個面戴黑紗的高個子經過人群時,他聽到有人低聲嘟囔&ldquo伯爵夫人&rdquo。
紐曼站在昏暗的小教堂中看着儀式的舉行,最後來到墓側,面對眼前凄涼的景象,不忍再看,他轉身快步下山。
回到普瓦捷後,他獨自待了兩天,一方面既感到焦慮,另一方面又暗示自己要有耐心,兩種感情奇特地交織在一起。
第三天,他給德·辛特雷夫人送了張便條,說自己下午會去拜訪她,于是他又踏上了去福樂裡雷的行程。
他把車停在街上的酒館旁,按着收到的粗略指示尋找德·辛特雷夫人所在的莊園。
&ldquo就在那邊。
&rdquo酒館老闆說着,指向對面屋頂上方露出的公園裡的樹梢。
紐曼在第一個十字路口靠右前行,那裡緊挨着的是一些破舊的農舍,不一會兒,一些帶尖頂的塔樓呈現在他的面前。
再向前行,他來到了一扇碩大的鐵門前面,門是關着的,上面鏽迹斑斑。
他停下來,透過鐵欄杆向裡張望了一會兒。
這個莊園靠近路邊,立即顯現出它的優點和缺點,不過,莊嚴的外觀倒是氣象特别宏偉。
紐曼後來從一份當地的旅遊便覽中了解到,這個莊園始建于亨利四世[234]時期。
莊園前面很大一塊地方鋪上了地磚,緊挨着破敗的農家建築,龐大的外牆面黑漆漆的,砌牆的磚頭經曆了歲月的洗禮。
房屋兩翼略低,各有一個荷蘭式的小亭子,亭頂顯得古裡古怪。
莊園的後面聳立着兩座塔樓,塔樓後面是一大片榆樹林和山毛榉林,現在剛剛隐約現出點點綠意。
不過,一條寬闊清澈、常年沖刷着莊園地基的河流才是這兒最大的特色。
莊園就是在這條河環繞的孤島上建起來的,河流正好形成了絕佳的護城河,上面架着一座沒有欄杆的雙拱橋梁。
映入眼簾的是散落四處的筆直雄偉卻有些晦暗的磚牆,兩翼醜陋的小圓頂,深深嵌入牆體的窗戶,還有布滿青苔的石闆瓦那長長的尖峰,這一切都映照在平靜的水面上。
紐曼按下門鈴,頭上方一隻生鏽的大鐵鈴發出怪異的響聲,差點兒吓了他一跳。
一個老太太從門樓裡走出來,打開嘎吱嘎吱作響的大門,那門縫僅夠他可以容身進去。
紐曼走進去,穿過光秃秃的院子和白色碎石條鋪就的河堤。
在莊園門口,他等了一會兒,這讓他有機會注意到福樂裡雷莊園的确年久失修,顯示出其凋零之況。
&ldquo這地方看起來,&rdquo紐曼自言自語道&mdash&mdash我做了一個恰如其分的比拟&mdash&mdash&ldquo像中國監獄。
&rdquo門終于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