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藝文
關燈
小
中
大
自垂髫侍庭訓,習律賦,積百餘篇。
及官泰山下,出箧中示童子。
齊魯諸生請梓行,鞅掌無暇,草草授剞劂氏,并編入課士錄,行世二十餘年矣。
丁未,複出山,闆藏于家。
旋渡台,視學書院。
生徒有肄業及之者,而不能遍觀為憾。
吾鄉亦瀕海,乃寄書附商艘載之來;出狼山港,遇飓風漂沒。
詞章小技抑末也,宜海若怒而沈之。
然無以應諸生徒也,節取若幹首,複災棗梨,刊印散布;仍望諸生敦崇實學,為雅頌之才以黼黻升平,無徒以雕蟲為也。
于是乎書。
道光己酉小春十日。
恭跋孝經正解 六世祖見行公,當勝國未年,閉戶潛修,着有易旨元珠、孝經正解諸篇。
五世祖岩叟公,以縣令起家,于國初曆官閩中有年,後由直隸巡道緻仕,以家藏遺編并輯同善錄十卷刊行,數傳而後散佚殆盡。
幹髫齡時,侍先大夫遊書肆中,獲同善錄一書。
及道光辛巳,筮仕山左,于族中搜求舊闆,攜至泰山官舍,補續殘缺,複行于世,已二十餘年。
其外遺書尚多,鞅掌四方,未遑校訂。
越乙巳,由閩漳奉諱旋裡。
負土事畢,偕仲弟宗勉、季弟宗祥複整理先人手澤;遠級旁搜,自族孫廉泉家得孝經正解一本,原闆業已湮沒。
時将服阕北行,敬藏箧中,拟至都門付梓。
途次,旋拜恩命渡台,梯山航海,珍秘唯恐或失。
茲履任将四月矣,士民漸見浃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雖殊方異俗,而天性自在也。
昔年巡漳南時,以同善錄、文昌、孝經及孝弟圖等授諸生,今漳人士翻刻印訂若幹部,附海艘而來,散與台郡海東書院子弟,以資蒙養之助。
顧牖民主于勸善,而課士務在宗經。
爰取所藏孝經正解,敬謹複校,登之棗梨,付各師生為庠塾讀本;庶幾海隅率俾,返樸還淳,而夙夜孜孜,得以幸告無罪者,猶是食舊德之名氏、用高曾之規矩雲爾。
道光戊申九月望日。
流風遺澤書冊跋 太高祖岩叟公,曆官閩、秦,後分巡畿輔,緻仕旋裡。
伯高祖方嶽公,居虹玉樓。
高祖葵周公,居珠媚園。
圖書與冊,存虹玉樓;曆數傳,散佚幾盡。
本支播遷離析,先大夫始歸樓下舊宅,與族人同居。
憶丱角嬉戲園亭,遺址如故,花木猶存,族人牆壁間有绫帛屏幅,半殘缺于蝸涎鼠穴中,惜童年無知,不知檢而藏之;族侄攀桂家,尚珍藏什之一、二,亦塵封笥椟而已。
餘家又遷居珠媚園西,未久即宦遊山左;二十餘年後,移守西川,旋擢巡閩、漳,複繩祖武。
時老母尚寓山左濟甯州,順道先侍慈輿歸裡,囊無長物,惟書畫卷軸穰穰滿車耳,棗梨闆籍亦幾汗牛充棟。
所存先人手澤梓行者,唯重校同善錄十卷及詩文遺稿若幹;族人相從幕中,無助為搜讨者。
繞道裡門,纔小住十餘日,無暇檢點,便挂帆入閩。
越年,奉先慈諱返棹奔回。
大事合畢,暇日偕仲修、叔愉兩弟留心采輯遺書,于攀桂子廉泉、醴泉手得太高高祖着孝經正解初印本,署東海逸叟,印見行公裡人孫闳達序。
又得岩叟公恒山政績、徽郡志略等書。
幼學壯行,年将半百,而始得一見,感慨系之。
又評注陶詩全卷,存族侄錫官手。
惟同善錄初印原本,先大夫得于舊書肆者,屬叔愉弟與父書什襲藏于家。
丁未夏,服阕。
甫出門,即奉恩綸,命巡台灣。
次年,渡海抵任。
謹将孝經正解校刊,授海東書院子弟。
醴泉同至任所,複出金紙便面書九幅、畫四幅,敬謹裝池,以字畫各一為屏四,懸于署之斐亭,餘五幅為此冊。
于戲!綿延至百數十年物換星移之久,而始摩挲于幾千餘裡大海重洋之外,其亦難得而可貴矣。
風便仍當緘寄近移珠媚園南室中,子子孫孫其永寶之哉!屏書者諸定遠、戴玉綸、吳珂鳴、史鶴齡,畫者張城、譚暄、張主謙、周世臣;諸、吳、周同年也,張名主謙門人也。
并志之。
道光二十有八年冬十有二月十九日,裔孫宗幹謹識于台澎使者官廨。
兒毓閩四歲,燈下侍書。
附記 鹹豐癸醜夏,台地亂,仆人以圖籍掘地藏之,愳其毀于火也。
事平取出,水濕、蟲齧,屏幅殘缺不可收拾。
此五貢尚僅存,甲寅秋,回帆至福州省垣,重為補綴,複付裝池。
嗚呼!風濤可畏、兵燹可危,抱殘守阙,亦盡其心力之所能為而巳。
或存、或亡,殆亦有數存乎其間耶!乙卯三月朔,識于榕城五福巷旅館。
時毓閩侍側讀禹貢。
并記之。
祭告城隍文(戊申晦日) 維大清道光二十有八年十二月辛醜朔,越二十八日己巳,按察使銜福建台灣兵備道兼理學政徐宗幹,敢昭告于城隍尊神曰: 唯神聰明正直,赫濯威靈。
海上蒼生,鹹叨福庇。
職服官茲土,并仰荷神庥,幸無隕越。
計自視事以來,勉竭心力,惟恐贻誤民生。
但才短事劇,積習難移,徒滋愧悚。
自秋徂冬,兵船覆溺,饷鞘沈淪。
淡蘭水溢為災,彰鹿地震尤重。
斯民劫禍難逃,究由官吏奉職無狀,不能挽回天心。
循省之餘,益深惴惴。
祗有籲乞尊神,默為輔佑,俾蚩蚩者以漸自新。
從此歲稔人和,消災弭患,闾閻安谧,刁鬥不驚;洋面肅清,帆樯穩渡。
職黾勉率屬,矢慎矢勤;稍贖前愆,冀觀後效。
本年歲取生員,名次備列上陳。
自念寒儒出身,不敢昧心,去取有不明、無不公,諒邀神鑒。
又繕呈會同台灣鎮覆勘審定、請令正法各犯,法無可寬,求其生而不得。
惟懼有失入,即恐有失出,殺之者少、宥之者多;如逃顯戮,伏乞冥誅。
至所屬各衙門,居海外重地,除莠安良,有不能不變而通之,俾得便宜行事者。
但因公無私,神其諒之。
再,職原籍江蘇通州人,歲時奉先人楮币,能否附郵移發,解費扣支?不揣瑣渎,謹附籲懇,無任幹冒悚惶之至。
謹告。
告城隍文(辛亥晦日) 維鹹豐元年,歲次辛亥十有二月壬午朔,越二十九日辛亥,福建台灣道按察使司銜兼理學政徐宗幹,敢昭告于城隍尊神之靈曰: 竊仰叨庇蔭,視事岩疆,三載有餘矣。
連年黾勉趨公,幸無隕越。
春間苦旱,旋得甘霖,轉歉為豐,時和歲稔,繄神之賜。
入夏以來,瘴疠盛行,然多勿藥而瘳,繄神之佑。
海上夷艘盜艇,均不能久停為患;伏秋飓風易患,商漁來往,共慶安恬,繄神之力。
交冬以後,逆匪突然樹旗,民心惶惑,不數日而渠魁授首,地方立見平靜,繄神之功。
職自揣才庸智竭,恐負國恩,業已再四辭退,未邀允準;祗可盡此心力,待罪于斯。
所恃幽靈默佑,始終保全,易危為安,化險為平。
職與各僚屬暨全台軍民,悉托帡幪虔誠祈報;永矢心香,曷其有極!謹循向章,将本年進取生員及會鎮軍勘辦罪犯姓名,恭繕清單,并呈鈞電。
此外有變通酌辦者,為海外便民除害起見。
職不勝惶悚屏營之至。
謹告。
告城隍文(壬子晦日) 維大清鹹豐二年,歲次壬子十有二月丙子朔,越二十九日乙巳,按察司銜福建台灣兵備道兼學政徐宗幹,敢昭告于府城隍之神曰: 竊職莅任斯土,四載餘矣;仰荷神庥,幸免隕越。
唯屍位日久,愆尤日深,雖地方公務未敢稍即怠荒,久邀明鑒。
而智識所未及、耳目所未周,或輕聽難免失入,或枉斷以緻失平。
全台官吏之過以及斯民之負屈未伸而不得其所者,皆職一人之咎。
人事乖謬,不能消除災害。
本年飓風為虐,沉溺多船。
天譴難逃,想尊神亦同此悲憫而無可如何。
沿海奸徒、橫洋盜匪不至滋擾為害,皆明神默為贊助之力。
職惟有勉矢愚忱,率同各僚屬刻刻以除莠安良為念,蕲無負保佑之恩慈于萬一。
迩來楚、粵各省逆氛未靖,海疆亦漸戒嚴,此固劫數有定;然而上帝好生,聖人在位,非必不可挽回。
海外一區,四無援應,兵疲饷乏,時切杞憂。
冥冥中易危為安、化險為平,幽靈呵護,欽感靡窮。
茲屆歲杪,謹竭誠告謝;并将本年會同台灣鎮勘辦罪犯姓名,另繕清折,并呈電鑒。
其有由地方官酌量辦理者,亦以海外岩疆之不能不從權辦理,無非為保全良善起見,神其諒之。
伏乞始終庇佑,從此雨旸時若,水陸安平。
職不勝悚惶屏營之至。
謹告。
祭海文(一) 維大清鹹豐元年,歲次辛亥五月丁亥朔,越祭日甲午,福建台灣道徐宗幹等,謹陳羊一、豕一、清酒、面飯,緻祭于海洋溺亡官兵民人之靈而告之曰:年來每屆夏令,率屬禳祈,來往帆樯,多蒙保佑。
此固仰賴神明康濟,而冥冥默助,則爾衆與有力焉。
其為王事而緻身者,固為狂瀾砥柱,即客民中豈無正直忠信授職波臣者。
謹循舊例,再展明禋,酬往日之勳勞,冀頻年之呵護。
風恬浪穩,勿複興台飓以為災;酾酒沈牲,庶幾駕蛟螭而來格。
尚飨。
祭海文(二) 維大清鹹豐二年,歲次壬子五月辛亥朔,福建台灣道徐宗幹等,謹陳羊一、豕一、清酒、麥飯,緻祭于海上溺亡諸公之靈而告之曰:自道光己酉夏,率屬禳祈禮成,并錄師船沉沒官兵附名昭忠祠,複牒請城隍神默護無主遊魂各歸故土,年來帆樯來往,諸多安穩。
此固仰賴海若保全,而履險如夷,冥冥中爾衆與有力焉。
其為王事捐軀者,固已受職波臣,自能仰體上天好生之德、聖主己溺之懷,以拯災扞患為任,即客民中豈無忠信公正沒為神明者。
謹再展禋祀,以答幽靈。
唯祈力挽狂瀾,勿助台飓之虐;神遊蓬島,無為疵疠之災。
望長空而薦馨香,赴巨壑以沉牲醴;庶幾來格,鑒此微忱。
尚飨。
七月中元祭文 維鹹豐二年,歲次壬子孟秋月己酉朔,越祭日癸亥,福建台灣道徐宗幹委文員費霖、武弁王啟亮等,緻祭于丁勇諸位之靈曰:惟靈因公捐軀,為民除害,曆年沒于王事者已附祀昭忠祠,并于義民祠以時享報。
本司道莅任以後,有殺賊傷亡者、有捕盜溺斃者,先後具奏,欽奉谕旨賜恤。
有無家屬已饬該地方官查報,一面捐備牲品于中元節日連同從前陣亡各兵勇,照例委員緻祭,以慰幽魂,庶其來格。
尚飨。
測海錄序 海可測乎?測之以天時而已,測之以風信而已。
航海者惟舟師是恃,而終有未可恃者,一則盡信成說,而未知波濤之不易于測也;一則任天聽命,而未知順逆之不難于測也。
餘,海濱人也。
生于海、官于海、在官言官,亦在海言海。
爰取前人防洋籌海諸書,參之以台陽志乘及稗官雜記、裡俗傳聞,條分其說,歸于簡明,俾海上遊者便覽觀焉。
要之,測之于海、測之于天,仍測之于人而已,測之于人之心而已。
放鼋記 戊申年四月間,漁人獲大鼋,有甲無爪,四足如魚鬣,大盈車,镌「放生」二字于其甲,而放之海。
七月中,又得其一,亦放之。
己酉二月二十六日,又有舁至堂下者,購而畜之。
其形約相似,涸轍已久,以水沃之。
語仆人制銅牌系之,以送于海。
仆謂不如刻其背,漁人見之,則不敢粥于市。
餘曰:漁者其能宵肅乎?有字不能入市,将殺之矣。
系以牌,如再入罟,獲則去之以售,仍可遇救者。
所謂可欺以其方也。
語未畢,乃蹒跚至階前,以頭俯地者三,似解餘言者。
镌其牌雲:『道光己酉二月二十七
及官泰山下,出箧中示童子。
齊魯諸生請梓行,鞅掌無暇,草草授剞劂氏,并編入課士錄,行世二十餘年矣。
丁未,複出山,闆藏于家。
旋渡台,視學書院。
生徒有肄業及之者,而不能遍觀為憾。
吾鄉亦瀕海,乃寄書附商艘載之來;出狼山港,遇飓風漂沒。
詞章小技抑末也,宜海若怒而沈之。
然無以應諸生徒也,節取若幹首,複災棗梨,刊印散布;仍望諸生敦崇實學,為雅頌之才以黼黻升平,無徒以雕蟲為也。
于是乎書。
道光己酉小春十日。
恭跋孝經正解 六世祖見行公,當勝國未年,閉戶潛修,着有易旨元珠、孝經正解諸篇。
五世祖岩叟公,以縣令起家,于國初曆官閩中有年,後由直隸巡道緻仕,以家藏遺編并輯同善錄十卷刊行,數傳而後散佚殆盡。
幹髫齡時,侍先大夫遊書肆中,獲同善錄一書。
及道光辛巳,筮仕山左,于族中搜求舊闆,攜至泰山官舍,補續殘缺,複行于世,已二十餘年。
其外遺書尚多,鞅掌四方,未遑校訂。
越乙巳,由閩漳奉諱旋裡。
負土事畢,偕仲弟宗勉、季弟宗祥複整理先人手澤;遠級旁搜,自族孫廉泉家得孝經正解一本,原闆業已湮沒。
時将服阕北行,敬藏箧中,拟至都門付梓。
途次,旋拜恩命渡台,梯山航海,珍秘唯恐或失。
茲履任将四月矣,士民漸見浃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雖殊方異俗,而天性自在也。
昔年巡漳南時,以同善錄、文昌、孝經及孝弟圖等授諸生,今漳人士翻刻印訂若幹部,附海艘而來,散與台郡海東書院子弟,以資蒙養之助。
顧牖民主于勸善,而課士務在宗經。
爰取所藏孝經正解,敬謹複校,登之棗梨,付各師生為庠塾讀本;庶幾海隅率俾,返樸還淳,而夙夜孜孜,得以幸告無罪者,猶是食舊德之名氏、用高曾之規矩雲爾。
道光戊申九月望日。
流風遺澤書冊跋 太高祖岩叟公,曆官閩、秦,後分巡畿輔,緻仕旋裡。
伯高祖方嶽公,居虹玉樓。
高祖葵周公,居珠媚園。
圖書與冊,存虹玉樓;曆數傳,散佚幾盡。
本支播遷離析,先大夫始歸樓下舊宅,與族人同居。
憶丱角嬉戲園亭,遺址如故,花木猶存,族人牆壁間有绫帛屏幅,半殘缺于蝸涎鼠穴中,惜童年無知,不知檢而藏之;族侄攀桂家,尚珍藏什之一、二,亦塵封笥椟而已。
餘家又遷居珠媚園西,未久即宦遊山左;二十餘年後,移守西川,旋擢巡閩、漳,複繩祖武。
時老母尚寓山左濟甯州,順道先侍慈輿歸裡,囊無長物,惟書畫卷軸穰穰滿車耳,棗梨闆籍亦幾汗牛充棟。
所存先人手澤梓行者,唯重校同善錄十卷及詩文遺稿若幹;族人相從幕中,無助為搜讨者。
繞道裡門,纔小住十餘日,無暇檢點,便挂帆入閩。
越年,奉先慈諱返棹奔回。
大事合畢,暇日偕仲修、叔愉兩弟留心采輯遺書,于攀桂子廉泉、醴泉手得太高高祖着孝經正解初印本,署東海逸叟,印見行公裡人孫闳達序。
又得岩叟公恒山政績、徽郡志略等書。
幼學壯行,年将半百,而始得一見,感慨系之。
又評注陶詩全卷,存族侄錫官手。
惟同善錄初印原本,先大夫得于舊書肆者,屬叔愉弟與父書什襲藏于家。
丁未夏,服阕。
甫出門,即奉恩綸,命巡台灣。
次年,渡海抵任。
謹将孝經正解校刊,授海東書院子弟。
醴泉同至任所,複出金紙便面書九幅、畫四幅,敬謹裝池,以字畫各一為屏四,懸于署之斐亭,餘五幅為此冊。
于戲!綿延至百數十年物換星移之久,而始摩挲于幾千餘裡大海重洋之外,其亦難得而可貴矣。
風便仍當緘寄近移珠媚園南室中,子子孫孫其永寶之哉!屏書者諸定遠、戴玉綸、吳珂鳴、史鶴齡,畫者張城、譚暄、張主謙、周世臣;諸、吳、周同年也,張名主謙門人也。
并志之。
道光二十有八年冬十有二月十九日,裔孫宗幹謹識于台澎使者官廨。
兒毓閩四歲,燈下侍書。
附記 鹹豐癸醜夏,台地亂,仆人以圖籍掘地藏之,愳其毀于火也。
事平取出,水濕、蟲齧,屏幅殘缺不可收拾。
此五貢尚僅存,甲寅秋,回帆至福州省垣,重為補綴,複付裝池。
嗚呼!風濤可畏、兵燹可危,抱殘守阙,亦盡其心力之所能為而巳。
或存、或亡,殆亦有數存乎其間耶!乙卯三月朔,識于榕城五福巷旅館。
時毓閩侍側讀禹貢。
并記之。
祭告城隍文(戊申晦日) 維大清道光二十有八年十二月辛醜朔,越二十八日己巳,按察使銜福建台灣兵備道兼理學政徐宗幹,敢昭告于城隍尊神曰: 唯神聰明正直,赫濯威靈。
海上蒼生,鹹叨福庇。
職服官茲土,并仰荷神庥,幸無隕越。
計自視事以來,勉竭心力,惟恐贻誤民生。
但才短事劇,積習難移,徒滋愧悚。
自秋徂冬,兵船覆溺,饷鞘沈淪。
淡蘭水溢為災,彰鹿地震尤重。
斯民劫禍難逃,究由官吏奉職無狀,不能挽回天心。
循省之餘,益深惴惴。
祗有籲乞尊神,默為輔佑,俾蚩蚩者以漸自新。
從此歲稔人和,消災弭患,闾閻安谧,刁鬥不驚;洋面肅清,帆樯穩渡。
職黾勉率屬,矢慎矢勤;稍贖前愆,冀觀後效。
本年歲取生員,名次備列上陳。
自念寒儒出身,不敢昧心,去取有不明、無不公,諒邀神鑒。
又繕呈會同台灣鎮覆勘審定、請令正法各犯,法無可寬,求其生而不得。
惟懼有失入,即恐有失出,殺之者少、宥之者多;如逃顯戮,伏乞冥誅。
至所屬各衙門,居海外重地,除莠安良,有不能不變而通之,俾得便宜行事者。
但因公無私,神其諒之。
再,職原籍江蘇通州人,歲時奉先人楮币,能否附郵移發,解費扣支?不揣瑣渎,謹附籲懇,無任幹冒悚惶之至。
謹告。
告城隍文(辛亥晦日) 維鹹豐元年,歲次辛亥十有二月壬午朔,越二十九日辛亥,福建台灣道按察使司銜兼理學政徐宗幹,敢昭告于城隍尊神之靈曰: 竊仰叨庇蔭,視事岩疆,三載有餘矣。
連年黾勉趨公,幸無隕越。
春間苦旱,旋得甘霖,轉歉為豐,時和歲稔,繄神之賜。
入夏以來,瘴疠盛行,然多勿藥而瘳,繄神之佑。
海上夷艘盜艇,均不能久停為患;伏秋飓風易患,商漁來往,共慶安恬,繄神之力。
交冬以後,逆匪突然樹旗,民心惶惑,不數日而渠魁授首,地方立見平靜,繄神之功。
職自揣才庸智竭,恐負國恩,業已再四辭退,未邀允準;祗可盡此心力,待罪于斯。
所恃幽靈默佑,始終保全,易危為安,化險為平。
職與各僚屬暨全台軍民,悉托帡幪虔誠祈報;永矢心香,曷其有極!謹循向章,将本年進取生員及會鎮軍勘辦罪犯姓名,恭繕清單,并呈鈞電。
此外有變通酌辦者,為海外便民除害起見。
職不勝惶悚屏營之至。
謹告。
告城隍文(壬子晦日) 維大清鹹豐二年,歲次壬子十有二月丙子朔,越二十九日乙巳,按察司銜福建台灣兵備道兼學政徐宗幹,敢昭告于府城隍之神曰: 竊職莅任斯土,四載餘矣;仰荷神庥,幸免隕越。
唯屍位日久,愆尤日深,雖地方公務未敢稍即怠荒,久邀明鑒。
而智識所未及、耳目所未周,或輕聽難免失入,或枉斷以緻失平。
全台官吏之過以及斯民之負屈未伸而不得其所者,皆職一人之咎。
人事乖謬,不能消除災害。
本年飓風為虐,沉溺多船。
天譴難逃,想尊神亦同此悲憫而無可如何。
沿海奸徒、橫洋盜匪不至滋擾為害,皆明神默為贊助之力。
職惟有勉矢愚忱,率同各僚屬刻刻以除莠安良為念,蕲無負保佑之恩慈于萬一。
迩來楚、粵各省逆氛未靖,海疆亦漸戒嚴,此固劫數有定;然而上帝好生,聖人在位,非必不可挽回。
海外一區,四無援應,兵疲饷乏,時切杞憂。
冥冥中易危為安、化險為平,幽靈呵護,欽感靡窮。
茲屆歲杪,謹竭誠告謝;并将本年會同台灣鎮勘辦罪犯姓名,另繕清折,并呈電鑒。
其有由地方官酌量辦理者,亦以海外岩疆之不能不從權辦理,無非為保全良善起見,神其諒之。
伏乞始終庇佑,從此雨旸時若,水陸安平。
職不勝悚惶屏營之至。
謹告。
祭海文(一) 維大清鹹豐元年,歲次辛亥五月丁亥朔,越祭日甲午,福建台灣道徐宗幹等,謹陳羊一、豕一、清酒、面飯,緻祭于海洋溺亡官兵民人之靈而告之曰:年來每屆夏令,率屬禳祈,來往帆樯,多蒙保佑。
此固仰賴神明康濟,而冥冥默助,則爾衆與有力焉。
其為王事而緻身者,固為狂瀾砥柱,即客民中豈無正直忠信授職波臣者。
謹循舊例,再展明禋,酬往日之勳勞,冀頻年之呵護。
風恬浪穩,勿複興台飓以為災;酾酒沈牲,庶幾駕蛟螭而來格。
尚飨。
祭海文(二) 維大清鹹豐二年,歲次壬子五月辛亥朔,福建台灣道徐宗幹等,謹陳羊一、豕一、清酒、麥飯,緻祭于海上溺亡諸公之靈而告之曰:自道光己酉夏,率屬禳祈禮成,并錄師船沉沒官兵附名昭忠祠,複牒請城隍神默護無主遊魂各歸故土,年來帆樯來往,諸多安穩。
此固仰賴海若保全,而履險如夷,冥冥中爾衆與有力焉。
其為王事捐軀者,固已受職波臣,自能仰體上天好生之德、聖主己溺之懷,以拯災扞患為任,即客民中豈無忠信公正沒為神明者。
謹再展禋祀,以答幽靈。
唯祈力挽狂瀾,勿助台飓之虐;神遊蓬島,無為疵疠之災。
望長空而薦馨香,赴巨壑以沉牲醴;庶幾來格,鑒此微忱。
尚飨。
七月中元祭文 維鹹豐二年,歲次壬子孟秋月己酉朔,越祭日癸亥,福建台灣道徐宗幹委文員費霖、武弁王啟亮等,緻祭于丁勇諸位之靈曰:惟靈因公捐軀,為民除害,曆年沒于王事者已附祀昭忠祠,并于義民祠以時享報。
本司道莅任以後,有殺賊傷亡者、有捕盜溺斃者,先後具奏,欽奉谕旨賜恤。
有無家屬已饬該地方官查報,一面捐備牲品于中元節日連同從前陣亡各兵勇,照例委員緻祭,以慰幽魂,庶其來格。
尚飨。
測海錄序 海可測乎?測之以天時而已,測之以風信而已。
航海者惟舟師是恃,而終有未可恃者,一則盡信成說,而未知波濤之不易于測也;一則任天聽命,而未知順逆之不難于測也。
餘,海濱人也。
生于海、官于海、在官言官,亦在海言海。
爰取前人防洋籌海諸書,參之以台陽志乘及稗官雜記、裡俗傳聞,條分其說,歸于簡明,俾海上遊者便覽觀焉。
要之,測之于海、測之于天,仍測之于人而已,測之于人之心而已。
放鼋記 戊申年四月間,漁人獲大鼋,有甲無爪,四足如魚鬣,大盈車,镌「放生」二字于其甲,而放之海。
七月中,又得其一,亦放之。
己酉二月二十六日,又有舁至堂下者,購而畜之。
其形約相似,涸轍已久,以水沃之。
語仆人制銅牌系之,以送于海。
仆謂不如刻其背,漁人見之,則不敢粥于市。
餘曰:漁者其能宵肅乎?有字不能入市,将殺之矣。
系以牌,如再入罟,獲則去之以售,仍可遇救者。
所謂可欺以其方也。
語未畢,乃蹒跚至階前,以頭俯地者三,似解餘言者。
镌其牌雲:『道光己酉二月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