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軍書
關燈
小
中
大
。
淡水海口來粵匪紅艇數十,水陸并擾,調舟師圍剿,适飓風起,盜船互撞破,群匪泅水若鹜,悉弋獲,枭其首。
前于浙、閩内洋拒敵兵船搶大小炮六十餘門,盡奪回。
辛亥冬,逆匪洪紀等倡亂,嘯聚數千人,甫立寨,會同葉蓉齋總戎調集兵勇、鄉民,聯甲助剿,即撲滅。
懸重賞,得其渠魁。
浃旬奏凱,奉谕辦理妥速。
季仙九制軍疏稱水陸安輯,可纾宵旰東顧之憂。
蒙甄叙,特恩賞花翎。
癸醜春,■〈口英〉夷官駛火輪船泊港口,營員未報,即同入城求見,嚴拒之,四門列軍械以待,随揚帆去。
四月杪,内地奸宄黃得美倡亂,踞漳郡,殺鎮道大員。
興泉烏白旗匪徒擾同安、仙遊諸邑,設僞官。
上命内渡征剿,因台亂中止。
台匪林恭等陷鳳山,圍嘉義。
五月初旬,攻郡城三次,皆擊退。
日夜枕戈登陴,分路出師,連獲勝。
鳳城内向設軍火庫局,四圍皆以竹為藩籬。
有參戎曾元福者,率兵民數百人,環列槍炮,死守勿失。
火攻撲以水,又引水灌之,塞以土。
糧漸盡,人日食粥一瓯。
軍火關全台得失,危亡在呼吸間。
向來台饷仰給于内地,内亂已久,無饷至。
重洋盜艇充斥,水程梗阻。
台人知兵力之不能救也,多陰附賊。
由台郡至鳳邑六十裡,樹逆旗者數萬家。
恒松樵總戎兵不滿三千,屯城北六旬,涕泣而道之,不進援。
别遣文武出一隊,迫令前驅,羅掘饷糈,僅足一日之需。
衆大嘩曰:全軍覆沒可若何?曰:吾同死,誓必往,違者斬。
及出郡城數裡,各鄉紛紛編筏裹糧迎師,盡拔逆旗,樹義幟。
葢不料官軍之自天下也。
師行一日夜,抵鳳城下,曾參戎内應,捦斬多匪,遂複城。
台灣縣高鴻飛、鳳山縣王廷幹、典史張樹春、噶瑪蘭廳董正官,先後遇害,後罪人斯得(?),并歸其元。
陣捦首要各犯,囚于鳳署。
督兵前往,曆閩、粵各莊,安撫難民。
提首犯将解郡會鎮勘辦,傳聞有逸匪聚集中途伺劫者,奏明就地同各要犯一并正法;命諸遺孤環視行刑,剖心脔祭死事者。
紳民曾經脅從及賊黨中倒戈者悉宥之,以情有可原、功有可抵入台,奉朱批一切機宜随時酌量辦理,不可拘泥,照所請行。
人心大定,各路以次肅清。
甲寅春三月,全台平。
安反側而底蕩平,皆聖人之谟訓也;臣何力之有焉?奉命授閩臬,因具疏自效,調省察看。
撤任内渡,抵福州,奉檄往漳、泉、興、永各郡邑查察軍務。
乙卯二月,全閩軍務告竣,遵旨入觐。
中途接羽書,防江西廣信、玉山等處竄匪,賊迹遠去,乃北上。
十一月初六日,召對養心殿。
嘉平二十四日,命馳往河南幫辦三省剿匪事宜。
陛辭後,丙辰新正元日出都,至歸德郡城英香岩中丞行營。
二月初一日,出師失利,兵勇二萬餘皆潰,近城各營并驚亂。
夜登城督防,大風揚沙,天如血,矛端盡吐火,賊亦鳥獸散,收集各丁勇分屯城北。
中丞以賊分股擾郡北之劉家口,其地與虞城、夏色及江南之豐沛、山東之曹單各邑交錯,皆撚匪巢穴,疏請派令帶兵駐防。
上以山東情形素熟,可其奏。
遂移營前往,勸舉團練,得萬餘人,有警則征調,無事各安其業,賊不來犯。
袁午橋太仆督剿連勝,直搗雉河老巢,北路益安定。
六月間,奉命赴安徽襄辦軍務。
行至亳州,複奉寄谕,仍留歸德,有結實可代者,再赴皖。
丁已正月,詣亳營,請派大員駐歸城受代,奉命簡浙臬。
四月之任。
冬,攝藩篆。
徽甯各防軍饷悉由浙支應,時虞不繼。
戊午春,粵匪自江西蔓延入境,圍衢州,陷處郡,擾金嚴,各屬先後失守者十三邑。
近逼壽昌,杭城戒嚴,随同晏彤甫中丞竭力圖維。
至六月,各郡邑以次收複,而徽甯則告警,索饷無虛日。
己未春,實授藩司。
防兵愈久,籌防愈難。
十月間,接部檄,以短解甘省撥款,左遷解組,得以暫息仔肩,養痾于吳門旅舍。
偶檢行箧,有在皖、豫戎幕僚友汪某為繪雪夜探營圖,因曆叙生平戎馬風濤、備嘗困苦艱難之狀,書于卷端。
嗚呼,幼而學、壯而行,竊祿四十餘年,老之将至,無能為矣。
澄清有日,長為鄉人以沒世雲爾。
防夷書 嘗讀前史有雲:遠人請和,弭兵省财為上策,唯當以百姓為念。
又雲:夷狄之患,自古而然。
議者以許和示弱為非國計,要在令其畏我之威、喜我之賂,鸱鳴狼踞,不足喜怒,唯宏之以大度、制之以遠笇、勝之以深權,此今日撫夷之大概也。
然所慮者,喜我之賂而不畏我之威,久則無賂可喜矣。
此時情形,閩省與他省不同,台地與閩省内地不同。
閩省已準其設口通商,有撫法、無剿法。
唐書所謂懷之以德,使為惡者在夷不在華,失信者在彼不在此也。
台地本非原約所有,孤懸海外,無商可通,所稱各口虧折,無非詭詞。
海疆内地精華,将被吸盡,而仍不舍此海外一隅。
觑及煤炭,其牟利之心,無微不入,不令處處空虛而不已。
且所欲亦不在此,名為改易口岸,實則聲東擊西,借此發難。
昔年曾于此地大受創痛,難保其不懷叵測之心,即無異志,終不相安。
且聞該夷受撫之後,曾駕駛大船,三入台洋,并在淡水乘坐杉闆,上岸登山,相度地勢,畫圖而去。
現在防守要隘,以淡境雞籠洋一帶為先着。
竊以為有堵法、無撫法。
堵之以官兵,究爽前約,而開後釁;堵之以民、堵之以番,則無可借口。
所謂堵者,非必列兵布陣,但阻其不上岸而已。
民番或無紀律,以官兵間之,兵亦可改裝為民,民亦可改裝為番,彼固無從辨别也。
台地遠隔重洋,内地聲息難通,直如别為一邦,與夷界近,而本系夷地,尺寸不能容其進步。
本境匪徒騷動,尚可請内地添兵征剿,此則往來無定、出沒無時,唯有就台地設防禦之策。
若善為接待,往來漸熟,患在眉睫;蓋彼勢便而我勢孤也。
魏征雲:外夷以賓客待之,非中國之利。
台地尤為炯戒。
其不畏我之威,我本無威可畏,惟有百姓衆志成城,合億萬為一心;天明威,自我民明畏;舍此别無可畏矣。
如果前來停泊幹求,祗一、二船,船數百十人,則以情理曉谕之。
不去,亦聽之。
不動聲色,處之淡然,勢不能停桡久待。
亦不得饋賞牲牢食物,以長其傲睨之萌。
倘兵艦麕集,意在要挾淩逼,竟不必問其何為,唯号召民番數千人,排列海口如堵。
如該夷偶爾買菜、取水,許其通事上岸,以丁役随行,不準與民人交接一言。
有與密談者,縛之送官。
若有投文之事,即以奉官谕,概不接收,堅卻之。
彼操以急,我處以閑;彼示以懈,我防以嚴。
諄饬民番及兵勇人等,遇有夷鬼近岸,止須吶喊鳴鑼,不得擅動炮械;但大家攔截,令其歸船。
或敢于鬥傷,蜂擁而進,擊其下體,稍退者皆以軍法從事。
亦僅追至海邊而止,或于要路開濠溝以截之。
夷船開炮,則伏地入溝避之。
用民不用兵,戰陸不戰水,而尤要在使本地奸宄消息不通,乃可令其進退維谷,永絕觊觎之心。
夫欲杜内奸,官之耳目,不如民之耳目;官之号令,不如民之号令。
蓋以民防民,而内奸絕;内奸絕,而外侮必不能入。
此尤在地方守令平日之得民有素。
然論吏治,于今日但不視寇仇足矣,安望其能如子弟之衛父兄乎!計唯以名利動之。
紳耆向來遇事出力者,無不立加優獎,不難鼓舞,以作其氣。
至于丁勇,大半皆出遊民土棍,非啖以重利不可。
水陸兵丁,即夷船不到之處,皆須布置,行糧必宜充餘。
即番丁亦有精銳可用者,而各縣未發屯饷尚多,此時諸事非難,難于度支一項而已。
一須酌墊屯糧,以固屯番之守望。
一須寬發軍饷,以期士卒之飽騰。
一須收雇壯勇,以防内宄之勾結。
無事之時,但以聯莊緝匪為名,而靜以俟之。
其澎湖一廳,島嶼紛歧,居海之中。
上年亦曾有夷船因風寄泊,應專派文武各一員,會同該廳營巡察。
噶瑪蘭距郡過遠,山後番界,亦須派員協同稽查。
至鹿港及郡城鹿耳門各口沙線甚多,夷船雖經寄泊,而沿海奸民恐其貪利導引;即南路鳳山及北路各縣偏僻港口,皆須一律瞭探,以期周密。
惟兵役不能遍及,必兼責成就地總理鄉耆人等。
而各屬紳商可望其出力,未可強以捐赀,此台民之不如粵民也。
果有急公助饷者,事定再歸補。
動項若幹,另行奏辦。
海洋風汛靡定,萬一突如其來,即須相機而行,不容稍存拘泥,緻有贻誤。
連年地方并未稍有蠢動,緻縻帑項。
此時大事,不能惜費,唯求核實而于事有濟。
再,杜元凱有雲:中外阻隔,古今同嘅。
坐而言者,百聞而未一見。
懸揣臆測,苦于無所适從。
或不問難易,墨守成例,求全責備,此曆年來受病之由。
古來将在外,非任其操縱自如,終難萬全耳。
此則關大勢之安危,而非為一身之利鈍、一時之成敗計者也。
全台紳民公約(一) 曩者,■〈口英〉夷犯順,我成皇帝不忍百姓流離,罷兵議撫,準其通商。
其不通商口岸,該夷官自行照會,不準夷人登岸,違者送其領事官治罪。
此人人共知者。
台灣非該夷應到之地,我百姓知朝廷寬大,許其和約。
每有夷人前來,不與抗拒,非畏夷人也,彼既俯首恭順,我百姓豈敢生事,上煩皇上聖心。
如該夷藐視我們,挑釁釀禍,地方官長以和約在先,不便過于争較,我百姓固未嘗與之立約也。
且所謂和者,但見之不殺耳,非聽彼之使命也。
彼先侮我,我豈能讓彼?我百姓堂堂天朝子民,此地既未準設立馬頭,豈容任其雜處?如我百姓為夷人所用,是逆犯也,是犬羊之奴也;餓死亦不肯為。
我百姓不為他用,不但無罪,而且有功。
粵人不許其進城,共受皇恩,可為明證。
大衆同心仗義,人人武藝高強,何必畏怯走避?我百姓自為義民報國,即在地文武官弁,亦不得而牽制之。
如夷人并無異心,本地奸徒從中指引,我們不殺夷人,而殺通夷之人,于撫夷之道,固并行而不悖也。
風聞夷人欲于台地貿易,如果成事,贻禍無窮。
習教惑衆,是子弟罹其害也。
占地蓋房,是居民遭其殃也。
羁攬貨稅,是商賈絕其生計也。
買用男婦,是子女受其荼毒也。
台地孤懸海外,無可徙避,亟宜及早圖之。
一曰:勤瞭望。
沿海城鄉居民,随時于高處探望,但見夷船蹤影,即飛報該管文武衙門。
一面探其駛入何口,再行阻截,不得專恃日岸吏胥也。
一曰:
淡水海口來粵匪紅艇數十,水陸并擾,調舟師圍剿,适飓風起,盜船互撞破,群匪泅水若鹜,悉弋獲,枭其首。
前于浙、閩内洋拒敵兵船搶大小炮六十餘門,盡奪回。
辛亥冬,逆匪洪紀等倡亂,嘯聚數千人,甫立寨,會同葉蓉齋總戎調集兵勇、鄉民,聯甲助剿,即撲滅。
懸重賞,得其渠魁。
浃旬奏凱,奉谕辦理妥速。
季仙九制軍疏稱水陸安輯,可纾宵旰東顧之憂。
蒙甄叙,特恩賞花翎。
癸醜春,■〈口英〉夷官駛火輪船泊港口,營員未報,即同入城求見,嚴拒之,四門列軍械以待,随揚帆去。
四月杪,内地奸宄黃得美倡亂,踞漳郡,殺鎮道大員。
興泉烏白旗匪徒擾同安、仙遊諸邑,設僞官。
上命内渡征剿,因台亂中止。
台匪林恭等陷鳳山,圍嘉義。
五月初旬,攻郡城三次,皆擊退。
日夜枕戈登陴,分路出師,連獲勝。
鳳城内向設軍火庫局,四圍皆以竹為藩籬。
有參戎曾元福者,率兵民數百人,環列槍炮,死守勿失。
火攻撲以水,又引水灌之,塞以土。
糧漸盡,人日食粥一瓯。
軍火關全台得失,危亡在呼吸間。
向來台饷仰給于内地,内亂已久,無饷至。
重洋盜艇充斥,水程梗阻。
台人知兵力之不能救也,多陰附賊。
由台郡至鳳邑六十裡,樹逆旗者數萬家。
恒松樵總戎兵不滿三千,屯城北六旬,涕泣而道之,不進援。
别遣文武出一隊,迫令前驅,羅掘饷糈,僅足一日之需。
衆大嘩曰:全軍覆沒可若何?曰:吾同死,誓必往,違者斬。
及出郡城數裡,各鄉紛紛編筏裹糧迎師,盡拔逆旗,樹義幟。
葢不料官軍之自天下也。
師行一日夜,抵鳳城下,曾參戎内應,捦斬多匪,遂複城。
台灣縣高鴻飛、鳳山縣王廷幹、典史張樹春、噶瑪蘭廳董正官,先後遇害,後罪人斯得(?),并歸其元。
陣捦首要各犯,囚于鳳署。
督兵前往,曆閩、粵各莊,安撫難民。
提首犯将解郡會鎮勘辦,傳聞有逸匪聚集中途伺劫者,奏明就地同各要犯一并正法;命諸遺孤環視行刑,剖心脔祭死事者。
紳民曾經脅從及賊黨中倒戈者悉宥之,以情有可原、功有可抵入台,奉朱批一切機宜随時酌量辦理,不可拘泥,照所請行。
人心大定,各路以次肅清。
甲寅春三月,全台平。
安反側而底蕩平,皆聖人之谟訓也;臣何力之有焉?奉命授閩臬,因具疏自效,調省察看。
撤任内渡,抵福州,奉檄往漳、泉、興、永各郡邑查察軍務。
乙卯二月,全閩軍務告竣,遵旨入觐。
中途接羽書,防江西廣信、玉山等處竄匪,賊迹遠去,乃北上。
十一月初六日,召對養心殿。
嘉平二十四日,命馳往河南幫辦三省剿匪事宜。
陛辭後,丙辰新正元日出都,至歸德郡城英香岩中丞行營。
二月初一日,出師失利,兵勇二萬餘皆潰,近城各營并驚亂。
夜登城督防,大風揚沙,天如血,矛端盡吐火,賊亦鳥獸散,收集各丁勇分屯城北。
中丞以賊分股擾郡北之劉家口,其地與虞城、夏色及江南之豐沛、山東之曹單各邑交錯,皆撚匪巢穴,疏請派令帶兵駐防。
上以山東情形素熟,可其奏。
遂移營前往,勸舉團練,得萬餘人,有警則征調,無事各安其業,賊不來犯。
袁午橋太仆督剿連勝,直搗雉河老巢,北路益安定。
六月間,奉命赴安徽襄辦軍務。
行至亳州,複奉寄谕,仍留歸德,有結實可代者,再赴皖。
丁已正月,詣亳營,請派大員駐歸城受代,奉命簡浙臬。
四月之任。
冬,攝藩篆。
徽甯各防軍饷悉由浙支應,時虞不繼。
戊午春,粵匪自江西蔓延入境,圍衢州,陷處郡,擾金嚴,各屬先後失守者十三邑。
近逼壽昌,杭城戒嚴,随同晏彤甫中丞竭力圖維。
至六月,各郡邑以次收複,而徽甯則告警,索饷無虛日。
己未春,實授藩司。
防兵愈久,籌防愈難。
十月間,接部檄,以短解甘省撥款,左遷解組,得以暫息仔肩,養痾于吳門旅舍。
偶檢行箧,有在皖、豫戎幕僚友汪某為繪雪夜探營圖,因曆叙生平戎馬風濤、備嘗困苦艱難之狀,書于卷端。
嗚呼,幼而學、壯而行,竊祿四十餘年,老之将至,無能為矣。
澄清有日,長為鄉人以沒世雲爾。
防夷書 嘗讀前史有雲:遠人請和,弭兵省财為上策,唯當以百姓為念。
又雲:夷狄之患,自古而然。
議者以許和示弱為非國計,要在令其畏我之威、喜我之賂,鸱鳴狼踞,不足喜怒,唯宏之以大度、制之以遠笇、勝之以深權,此今日撫夷之大概也。
然所慮者,喜我之賂而不畏我之威,久則無賂可喜矣。
此時情形,閩省與他省不同,台地與閩省内地不同。
閩省已準其設口通商,有撫法、無剿法。
唐書所謂懷之以德,使為惡者在夷不在華,失信者在彼不在此也。
台地本非原約所有,孤懸海外,無商可通,所稱各口虧折,無非詭詞。
海疆内地精華,将被吸盡,而仍不舍此海外一隅。
觑及煤炭,其牟利之心,無微不入,不令處處空虛而不已。
且所欲亦不在此,名為改易口岸,實則聲東擊西,借此發難。
昔年曾于此地大受創痛,難保其不懷叵測之心,即無異志,終不相安。
且聞該夷受撫之後,曾駕駛大船,三入台洋,并在淡水乘坐杉闆,上岸登山,相度地勢,畫圖而去。
現在防守要隘,以淡境雞籠洋一帶為先着。
竊以為有堵法、無撫法。
堵之以官兵,究爽前約,而開後釁;堵之以民、堵之以番,則無可借口。
所謂堵者,非必列兵布陣,但阻其不上岸而已。
民番或無紀律,以官兵間之,兵亦可改裝為民,民亦可改裝為番,彼固無從辨别也。
台地遠隔重洋,内地聲息難通,直如别為一邦,與夷界近,而本系夷地,尺寸不能容其進步。
本境匪徒騷動,尚可請内地添兵征剿,此則往來無定、出沒無時,唯有就台地設防禦之策。
若善為接待,往來漸熟,患在眉睫;蓋彼勢便而我勢孤也。
魏征雲:外夷以賓客待之,非中國之利。
台地尤為炯戒。
其不畏我之威,我本無威可畏,惟有百姓衆志成城,合億萬為一心;天明威,自我民明畏;舍此别無可畏矣。
如果前來停泊幹求,祗一、二船,船數百十人,則以情理曉谕之。
不去,亦聽之。
不動聲色,處之淡然,勢不能停桡久待。
亦不得饋賞牲牢食物,以長其傲睨之萌。
倘兵艦麕集,意在要挾淩逼,竟不必問其何為,唯号召民番數千人,排列海口如堵。
如該夷偶爾買菜、取水,許其通事上岸,以丁役随行,不準與民人交接一言。
有與密談者,縛之送官。
若有投文之事,即以奉官谕,概不接收,堅卻之。
彼操以急,我處以閑;彼示以懈,我防以嚴。
諄饬民番及兵勇人等,遇有夷鬼近岸,止須吶喊鳴鑼,不得擅動炮械;但大家攔截,令其歸船。
或敢于鬥傷,蜂擁而進,擊其下體,稍退者皆以軍法從事。
亦僅追至海邊而止,或于要路開濠溝以截之。
夷船開炮,則伏地入溝避之。
用民不用兵,戰陸不戰水,而尤要在使本地奸宄消息不通,乃可令其進退維谷,永絕觊觎之心。
夫欲杜内奸,官之耳目,不如民之耳目;官之号令,不如民之号令。
蓋以民防民,而内奸絕;内奸絕,而外侮必不能入。
此尤在地方守令平日之得民有素。
然論吏治,于今日但不視寇仇足矣,安望其能如子弟之衛父兄乎!計唯以名利動之。
紳耆向來遇事出力者,無不立加優獎,不難鼓舞,以作其氣。
至于丁勇,大半皆出遊民土棍,非啖以重利不可。
水陸兵丁,即夷船不到之處,皆須布置,行糧必宜充餘。
即番丁亦有精銳可用者,而各縣未發屯饷尚多,此時諸事非難,難于度支一項而已。
一須酌墊屯糧,以固屯番之守望。
一須寬發軍饷,以期士卒之飽騰。
一須收雇壯勇,以防内宄之勾結。
無事之時,但以聯莊緝匪為名,而靜以俟之。
其澎湖一廳,島嶼紛歧,居海之中。
上年亦曾有夷船因風寄泊,應專派文武各一員,會同該廳營巡察。
噶瑪蘭距郡過遠,山後番界,亦須派員協同稽查。
至鹿港及郡城鹿耳門各口沙線甚多,夷船雖經寄泊,而沿海奸民恐其貪利導引;即南路鳳山及北路各縣偏僻港口,皆須一律瞭探,以期周密。
惟兵役不能遍及,必兼責成就地總理鄉耆人等。
而各屬紳商可望其出力,未可強以捐赀,此台民之不如粵民也。
果有急公助饷者,事定再歸補。
動項若幹,另行奏辦。
海洋風汛靡定,萬一突如其來,即須相機而行,不容稍存拘泥,緻有贻誤。
連年地方并未稍有蠢動,緻縻帑項。
此時大事,不能惜費,唯求核實而于事有濟。
再,杜元凱有雲:中外阻隔,古今同嘅。
坐而言者,百聞而未一見。
懸揣臆測,苦于無所适從。
或不問難易,墨守成例,求全責備,此曆年來受病之由。
古來将在外,非任其操縱自如,終難萬全耳。
此則關大勢之安危,而非為一身之利鈍、一時之成敗計者也。
全台紳民公約(一) 曩者,■〈口英〉夷犯順,我成皇帝不忍百姓流離,罷兵議撫,準其通商。
其不通商口岸,該夷官自行照會,不準夷人登岸,違者送其領事官治罪。
此人人共知者。
台灣非該夷應到之地,我百姓知朝廷寬大,許其和約。
每有夷人前來,不與抗拒,非畏夷人也,彼既俯首恭順,我百姓豈敢生事,上煩皇上聖心。
如該夷藐視我們,挑釁釀禍,地方官長以和約在先,不便過于争較,我百姓固未嘗與之立約也。
且所謂和者,但見之不殺耳,非聽彼之使命也。
彼先侮我,我豈能讓彼?我百姓堂堂天朝子民,此地既未準設立馬頭,豈容任其雜處?如我百姓為夷人所用,是逆犯也,是犬羊之奴也;餓死亦不肯為。
我百姓不為他用,不但無罪,而且有功。
粵人不許其進城,共受皇恩,可為明證。
大衆同心仗義,人人武藝高強,何必畏怯走避?我百姓自為義民報國,即在地文武官弁,亦不得而牽制之。
如夷人并無異心,本地奸徒從中指引,我們不殺夷人,而殺通夷之人,于撫夷之道,固并行而不悖也。
風聞夷人欲于台地貿易,如果成事,贻禍無窮。
習教惑衆,是子弟罹其害也。
占地蓋房,是居民遭其殃也。
羁攬貨稅,是商賈絕其生計也。
買用男婦,是子女受其荼毒也。
台地孤懸海外,無可徙避,亟宜及早圖之。
一曰:勤瞭望。
沿海城鄉居民,随時于高處探望,但見夷船蹤影,即飛報該管文武衙門。
一面探其駛入何口,再行阻截,不得專恃日岸吏胥也。
一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