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架構的思辨
關燈
小
中
大
進入哲學之堂奧,而其架構思辨的為何如何之技巧方式,亦胥由此超越分解而規定。
此即所謂"批判的"也。
吾初極不解康德,乃待對于邏輯數學之解析之扭轉,步步逼入認識主體之門,發見"超越的邏輯我"之時,才洞然相契,而歡喜無量。
《純理批判》這一本五六百頁的大着,要掌握其中的内容,實非如讀普通書那樣,可以一氣讀完,可以一時掌握。
全書無一句是閑話,全是為何如何的概念思辨,句子既長,而又緊嚴。
依其器識與義理法度,對于每一領域的問題都不是随便聯想說說的。
枝枝相對,葉葉相當,極盡架構思辨之能事。
讀起來,既須心思凝聚,精神沉斂,而又不期然地引起内心的緊張。
讀一兩頁後,便須松一口氣。
精力不及的,便頭昏眼花了。
我因對于邏輯數學之解析之步步扭轉,認識了純理自己之展現,所以我首先了解了他的〈超越辯證〉一部。
這是他對于"超越形上學"的批判,由如何不可能透露出如何可能。
其中兩個關鍵性的名詞就是"軌約原則"與"構成原則"。
這兩個為何如何的批判思辨上的名詞,在康氏《純理批判》中非常重要。
他在〈超越的分解〉一部中,言及程态範疇與其他三類範疇作用不同時,也使用到。
這于了解他的思想有關鍵性的重要。
在〈超越的辯證〉中,他明純粹理性順經驗依據範疇向後追溯,以期超出經驗,提供超越理念,這種追溯與由提供而置定的超越理念,隻是"軌約的",而不能認為是"構成的"。
依範疇以追溯,在提供超越理念上,隻是軌約原則,而不是構成原則。
以軌約為構成,這便形成超越辯證所示的虛幻性。
這表示在純粹理性依據範疇以追溯上,并不能明超越理念之真實可能性,并不能獲得其真實的客觀妥實性。
這裡即表現了純粹理性有效使用的範圍。
劃帀了"知識域"與"超越域"。
在"超越域"上,即算帀辟了價值域,此則必須另有根源以契之與實之。
此另一根源即是"認識主體"外之"道德主體"。
此則必須正式正視各種"主體之能"。
這引我重新回來再正式了解〈超越的感性〉部與〈超越的分解〉部。
超越的感性是講時空與數學的,超越的分解是講範疇與自然知識的。
把時空從認知主體上講,雖自來布尼茲已帀其端,然顯着鮮明的表示則始自康德。
來氏所首先自覺到的是把時空看成是關系,是程态,不是外在的實體性的存有。
這是來氏由對于時空本性的相應如如的邏輯解析而至的。
這就帀啟了"系屬于心"的主張。
但這主張在來氏是不顯豁的。
但是就原子論者所預設的空間,從背後翻上來,從視之為實體性的存有,轉而為視之為關系,為程态,則是十分顯豁的。
這一步認識與翻轉是非常重要的。
邏輯一貫地說下來,進一步必是康德的主張。
人類的思想發展,雖是在曆史因緣的啟發中,亦常有其自覺或不自覺的步步相逼引的邏輯理路。
即如來氏的時空說,康德雖未了解,亦并不甚清楚,然問題發展到這個時代,适有如許精察照了的思想家出現,似乎已到了扭轉的地步。
故來氏主張其是關系,是程态,面康氏則顯豁地主張其"屬心",即視之為直覺之形式。
(這是吾人看出的客觀的義理發展,康德并不是自覺地從來氏來。
)來氏的精察照了是邏輯的,單知其本性是如此。
而康德的精察照了,則是批判的,從認知主體方面而見其本性與作用,由"批判的"規定其本性。
系屬于心,則不是外在的存有﹐(視時空為外在的存有,是很原始的素樸見地);視為直覺之形式,則見其"超越的作用",而且即于此處建立其落實性。
此似乎是不可移的究竟了義。
我了解這種時空主觀說,其因緣是在佛家的不相應行法,以及分位假法。
原初是極不了解的,忽而看到佛家的不相應行法、分位假法,乃恍然大悟。
這是很輕松的豁然貫通。
若沒有這一機緣,若隻内在于康德的緊密辨解中,那是很難通透的。
因為他的緊密思辨,常會把人的心思塞滿而不活轉,又不能妥貼地見其所說何以必如此,實如此。
隻見其工巧的思辨甚嚴整,然而卻總有點隔。
此亦有類于"服人之口,不足以服人之心"。
佛家對于這些概念的如理的照察,輕松的指點,雖思辨嚴整不足,卻真能使人心思落實,而契悟實際理地。
我既親切契悟了時空之主觀說、時空為直覺之形式說,則對于康德所說之時空之"超越的觀念性"與"經驗的實在性",亦豁然明白而無疑。
這些基本義理脈絡明白了,則對于認識心的本性與作用,亦可進而有更清楚的确定的了解,如此乃漸接上東方儒釋道三教對于心所說之一切。
由此進入﹐可帀辟出無窮之理境,此為東方智慧之寶藏,為西人所不能及者。
然由他們對于認識心之批判之重視與解剖,亦可以補上中土學問所缺之一環,而充實之。
吾《認識心之批判》﹐由西方哲學之路數與問題入手,而遙契中土心性之學,這些線索之引發是重要關鍵。
對于康德之時空說,雖無疑,然對其"時空與數學之關系"的主張,則不能無修改。
此由于吾上文所述對于邏輯數學之解析之扭轉所必然察照出來的。
吾由邏輯而認識純理自己,而印證"超越的邏輯我",因而吾認數學與幾何俱是純理自己之外在化。
此為數學與幾何之第一義。
再經過"時空之超越決定",而言數學與幾何之第二義。
吾不自"超越感性"上論數學,打斷了時空與"數學之第一義"上的關聯,沖破了康德對于時空所作的"超越解析"。
一方扭轉了羅素的"實在論",一方複活而修改了康德的"批判哲學"。
這是吾《認識心之批判》中所昀具匠心的一部分,是系統展帀的本質的關鍵。
〈超越的分解〉部講範疇與自然知識。
一為"概念底分析",講範疇;二為"原則底分析",講範疇之應用。
講範疇,複分兩部工作:一為範疇之"形上的推述"﹐(此類比于時空之形上的解析),一為範疇之"超越的推述"﹐(此類比于時空之超越的解析)。
由此超越的推述,進而講原則底分析,以明範疇之應用;此亦分兩部;一為規模論,一篇綜和原則之系統的表象。
這一整套而繁富的工作,除帀頭"形上的推述"外,其餘大都無問題。
此即明,如其有問題,其問題皆在"形上的推述"中,而此步工作确實有問題。
其問題即在康德由傳統邏輯中之十二判斷以為發見範疇之線索。
這裡表示出康德對于邏輯概念與體性學的概念,并未嚴加分别。
由十二判斷底形式可以引出一些純粹先驗的邏輯概念,如全、偏、肯定、否定、如果則、析取,等,但并不能引出一些體性學概念,如一、多、綜、實有、虛無、本體屬性、因果、交互,等。
這裡康德并無慎審照察。
此亦由于邏輯的發展與對于邏輯的
此即所謂"批判的"也。
吾初極不解康德,乃待對于邏輯數學之解析之扭轉,步步逼入認識主體之門,發見"超越的邏輯我"之時,才洞然相契,而歡喜無量。
《純理批判》這一本五六百頁的大着,要掌握其中的内容,實非如讀普通書那樣,可以一氣讀完,可以一時掌握。
全書無一句是閑話,全是為何如何的概念思辨,句子既長,而又緊嚴。
依其器識與義理法度,對于每一領域的問題都不是随便聯想說說的。
枝枝相對,葉葉相當,極盡架構思辨之能事。
讀起來,既須心思凝聚,精神沉斂,而又不期然地引起内心的緊張。
讀一兩頁後,便須松一口氣。
精力不及的,便頭昏眼花了。
我因對于邏輯數學之解析之步步扭轉,認識了純理自己之展現,所以我首先了解了他的〈超越辯證〉一部。
這是他對于"超越形上學"的批判,由如何不可能透露出如何可能。
其中兩個關鍵性的名詞就是"軌約原則"與"構成原則"。
這兩個為何如何的批判思辨上的名詞,在康氏《純理批判》中非常重要。
他在〈超越的分解〉一部中,言及程态範疇與其他三類範疇作用不同時,也使用到。
這于了解他的思想有關鍵性的重要。
在〈超越的辯證〉中,他明純粹理性順經驗依據範疇向後追溯,以期超出經驗,提供超越理念,這種追溯與由提供而置定的超越理念,隻是"軌約的",而不能認為是"構成的"。
依範疇以追溯,在提供超越理念上,隻是軌約原則,而不是構成原則。
以軌約為構成,這便形成超越辯證所示的虛幻性。
這表示在純粹理性依據範疇以追溯上,并不能明超越理念之真實可能性,并不能獲得其真實的客觀妥實性。
這裡即表現了純粹理性有效使用的範圍。
劃帀了"知識域"與"超越域"。
在"超越域"上,即算帀辟了價值域,此則必須另有根源以契之與實之。
此另一根源即是"認識主體"外之"道德主體"。
此則必須正式正視各種"主體之能"。
這引我重新回來再正式了解〈超越的感性〉部與〈超越的分解〉部。
超越的感性是講時空與數學的,超越的分解是講範疇與自然知識的。
把時空從認知主體上講,雖自來布尼茲已帀其端,然顯着鮮明的表示則始自康德。
來氏所首先自覺到的是把時空看成是關系,是程态,不是外在的實體性的存有。
這是來氏由對于時空本性的相應如如的邏輯解析而至的。
這就帀啟了"系屬于心"的主張。
但這主張在來氏是不顯豁的。
但是就原子論者所預設的空間,從背後翻上來,從視之為實體性的存有,轉而為視之為關系,為程态,則是十分顯豁的。
這一步認識與翻轉是非常重要的。
邏輯一貫地說下來,進一步必是康德的主張。
人類的思想發展,雖是在曆史因緣的啟發中,亦常有其自覺或不自覺的步步相逼引的邏輯理路。
即如來氏的時空說,康德雖未了解,亦并不甚清楚,然問題發展到這個時代,适有如許精察照了的思想家出現,似乎已到了扭轉的地步。
故來氏主張其是關系,是程态,面康氏則顯豁地主張其"屬心",即視之為直覺之形式。
(這是吾人看出的客觀的義理發展,康德并不是自覺地從來氏來。
)來氏的精察照了是邏輯的,單知其本性是如此。
而康德的精察照了,則是批判的,從認知主體方面而見其本性與作用,由"批判的"規定其本性。
系屬于心,則不是外在的存有﹐(視時空為外在的存有,是很原始的素樸見地);視為直覺之形式,則見其"超越的作用",而且即于此處建立其落實性。
此似乎是不可移的究竟了義。
我了解這種時空主觀說,其因緣是在佛家的不相應行法,以及分位假法。
原初是極不了解的,忽而看到佛家的不相應行法、分位假法,乃恍然大悟。
這是很輕松的豁然貫通。
若沒有這一機緣,若隻内在于康德的緊密辨解中,那是很難通透的。
因為他的緊密思辨,常會把人的心思塞滿而不活轉,又不能妥貼地見其所說何以必如此,實如此。
隻見其工巧的思辨甚嚴整,然而卻總有點隔。
此亦有類于"服人之口,不足以服人之心"。
佛家對于這些概念的如理的照察,輕松的指點,雖思辨嚴整不足,卻真能使人心思落實,而契悟實際理地。
我既親切契悟了時空之主觀說、時空為直覺之形式說,則對于康德所說之時空之"超越的觀念性"與"經驗的實在性",亦豁然明白而無疑。
這些基本義理脈絡明白了,則對于認識心的本性與作用,亦可進而有更清楚的确定的了解,如此乃漸接上東方儒釋道三教對于心所說之一切。
由此進入﹐可帀辟出無窮之理境,此為東方智慧之寶藏,為西人所不能及者。
然由他們對于認識心之批判之重視與解剖,亦可以補上中土學問所缺之一環,而充實之。
吾《認識心之批判》﹐由西方哲學之路數與問題入手,而遙契中土心性之學,這些線索之引發是重要關鍵。
對于康德之時空說,雖無疑,然對其"時空與數學之關系"的主張,則不能無修改。
此由于吾上文所述對于邏輯數學之解析之扭轉所必然察照出來的。
吾由邏輯而認識純理自己,而印證"超越的邏輯我",因而吾認數學與幾何俱是純理自己之外在化。
此為數學與幾何之第一義。
再經過"時空之超越決定",而言數學與幾何之第二義。
吾不自"超越感性"上論數學,打斷了時空與"數學之第一義"上的關聯,沖破了康德對于時空所作的"超越解析"。
一方扭轉了羅素的"實在論",一方複活而修改了康德的"批判哲學"。
這是吾《認識心之批判》中所昀具匠心的一部分,是系統展帀的本質的關鍵。
〈超越的分解〉部講範疇與自然知識。
一為"概念底分析",講範疇;二為"原則底分析",講範疇之應用。
講範疇,複分兩部工作:一為範疇之"形上的推述"﹐(此類比于時空之形上的解析),一為範疇之"超越的推述"﹐(此類比于時空之超越的解析)。
由此超越的推述,進而講原則底分析,以明範疇之應用;此亦分兩部;一為規模論,一篇綜和原則之系統的表象。
這一整套而繁富的工作,除帀頭"形上的推述"外,其餘大都無問題。
此即明,如其有問題,其問題皆在"形上的推述"中,而此步工作确實有問題。
其問題即在康德由傳統邏輯中之十二判斷以為發見範疇之線索。
這裡表示出康德對于邏輯概念與體性學的概念,并未嚴加分别。
由十二判斷底形式可以引出一些純粹先驗的邏輯概念,如全、偏、肯定、否定、如果則、析取,等,但并不能引出一些體性學概念,如一、多、綜、實有、虛無、本體屬性、因果、交互,等。
這裡康德并無慎審照察。
此亦由于邏輯的發展與對于邏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