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篇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注曰:何後祈生于蔣玄晖,而卒以玄晖死。
屈節以苟歲月之生,豈若以身殉昭宗之不失節也!(二六五) 唐昭宣帝天祐二年,何太後泣遣宮人阿虔、阿秋,達意玄晖,語以他日傳禅之後,求子母生全。
注曰:帝及德王裕,皆何太後子也。
昭宗已弑,裕與諸弟稍長,相繼而死。
事已至此,後之母子能獨全乎?後素号多智,臨難乃爾,蓋當時以能随時上下以全生者為智也。
(二六五) 此有感于宋謝太後臣妾簽名之辱也。
臣妾簽名,詳《感慨篇》。
汪元量《湖山類稿·謝太後挽章》雲:“事去千年速,愁來一死遲。
”與身之此條同一用意。
後梁太祖乾化元年,燕王守光将稱帝,将佐多竊議以為不可,守光乃置斧質于庭曰:“敢谏者斬!”孫鶴曰:“滄州之破,鶴分當死,蒙王生全,今日敢愛死而忘恩乎!” 注曰:事見上卷開平四年。
劉守光囚父殺兄,幽滄之人,義不與共戴天可也。
孫鶴受劉守文委任,不能以死殉之,乃銜守光生全之恩,忠谏而死。
是可以死而不能死,可以無死而死也。
(二六八) 凡此皆平日于生死之宜,未嘗勘透,而又不明大義,故可以死而不死,可以不死而死,生死都無是處也。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正月,朱友謙、郭崇韬皆及禍,成德節度使兼中書令李嗣源亦為謠言所屬,帝遣朱守殷察之,守殷私謂嗣源曰:“令公勳業振主,宜自圖歸藩以遠禍。
”嗣源曰:“吾心不負天地,禍福之來,無所可避,皆委之于命耳。
” 注曰:李嗣源答朱守殷之言,安于死生禍福之際,英雄識度,自有不可及者。
(二七四) 李嗣源即明宗,帝指莊宗。
是年四月莊宗殂,嗣源乃即位改元,《通鑒》例取後元冠于前,故其文如此。
明宗出于異族,為人純質,嘗夜焚香仰天而祝曰:“臣本蕃人,豈足治天下,世亂久矣,願天早生聖人。
”故《歐史》以為五代之君有足稱者,明宗其一也。
乃複能安于生死禍福之際,如素有所養者然,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廟号明宗,宜哉! 後周太祖顯德元年,北漢主遣王得中求救于契丹,為周兵所留,問“虜兵何時至?”得中太息曰:“吾食劉氏祿,有老母在圍中,若以實告周人,必發兵據險以拒之,如此家國兩亡,吾獨生何益!不若殺身以全家國,所得多矣。
”帝以得中欺罔,缢殺之。
注曰:王得中之死,知所惡有甚于死者也。
(二九二) “家國兩亡,獨生何益”,名言也,蓋籌之稔矣,王得中不愧漢室忠臣。
後周世宗顯德四年,蜀李太後以典兵者多非其人,謂蜀主曰:“以吾觀之,惟高彥俦太原舊人,終不負汝,自馀無足任者。
”蜀主不能從。
注曰:及孟氏之亡,僅高彥俦一人能以死殉國。
至蜀主之死,其母亦不食而卒。
婦人志節如此,丈夫多有愧焉者。
(二九三) 此有感于宋楊太後之殉國也。
新會厓山有大忠祠,祀宋丞相文天祥、陸秀夫、樞密使張世傑。
又有全節廟,即慈元殿,祀楊太後。
廟有陳白沙先生撰《慈元廟碑》,并書,文載《白沙子集》一。
又有白沙弟子張诩撰《全節廟碑》雲:“後度宗之淑妃也。
當胡兵直搗臨安時,帝後王臣,盡為俘虜,獨後負其子益王昰與廣王昺,航海奔閩。
于是群臣奉昰即帝位,冊後為太後,帝崩,複立昺,奔厓山,依二三大臣陸秀夫輩,卧薪嘗膽,為宗社恢複圖。
既而胡兵近逼厓山,陸秀夫知事不可為,負帝昺赴海死。
後聞之,撫膺大恸曰:&lsquo我間關至此者,為趙氏一塊肉耳,今無望矣。
&rsquo亦赴水死。
惟宋三百年後妃之賢,前稱高、曹,後稱向、孟,亦皆可以為難矣,然皆處常而能正者耳。
至于流離患難,卓然能炳大義,一君亡,複立一君,而以身殉之,其死也為社稷死,為國家死,為綱常死,為謹内外辨華夷死,所謂死有重于泰山者也,其有功于世教也大矣。
”文載《道光新會志》四,蓋極力發揮後死之有價值者。
全謝山《慈元全節廟碑跋》雲:“宋楊太後殉厓山之難,至明弘治中,布政劉公大夏始為之廟,陳先生獻章始為之碑。
陳先生書法最工,其書《慈元廟碑》尤加意,予谒祠下,搨其碑,而跋以詩曰:&lsquo高、曹、向、孟皆賢後,尚有芳魂殉落晖,一洗簽名臣妾辱,虞淵雙抱二王歸。
&rsquo竊自以為工,足附陳先生之《碑》以傳也。
”跋見《鲒埼亭集》卅八。
曹、高、向、孟,為仁、英、神、哲四宗後。
高、曹應作曹、高,謝山偶沿張诩碑而誤耳。
楊太後之殉國,身之所謂“丈夫多有愧焉者”也。
屈節以苟歲月之生,豈若以身殉昭宗之不失節也!(二六五) 唐昭宣帝天祐二年,何太後泣遣宮人阿虔、阿秋,達意玄晖,語以他日傳禅之後,求子母生全。
注曰:帝及德王裕,皆何太後子也。
昭宗已弑,裕與諸弟稍長,相繼而死。
事已至此,後之母子能獨全乎?後素号多智,臨難乃爾,蓋當時以能随時上下以全生者為智也。
(二六五) 此有感于宋謝太後臣妾簽名之辱也。
臣妾簽名,詳《感慨篇》。
汪元量《湖山類稿·謝太後挽章》雲:“事去千年速,愁來一死遲。
”與身之此條同一用意。
後梁太祖乾化元年,燕王守光将稱帝,将佐多竊議以為不可,守光乃置斧質于庭曰:“敢谏者斬!”孫鶴曰:“滄州之破,鶴分當死,蒙王生全,今日敢愛死而忘恩乎!” 注曰:事見上卷開平四年。
劉守光囚父殺兄,幽滄之人,義不與共戴天可也。
孫鶴受劉守文委任,不能以死殉之,乃銜守光生全之恩,忠谏而死。
是可以死而不能死,可以無死而死也。
(二六八) 凡此皆平日于生死之宜,未嘗勘透,而又不明大義,故可以死而不死,可以不死而死,生死都無是處也。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正月,朱友謙、郭崇韬皆及禍,成德節度使兼中書令李嗣源亦為謠言所屬,帝遣朱守殷察之,守殷私謂嗣源曰:“令公勳業振主,宜自圖歸藩以遠禍。
”嗣源曰:“吾心不負天地,禍福之來,無所可避,皆委之于命耳。
” 注曰:李嗣源答朱守殷之言,安于死生禍福之際,英雄識度,自有不可及者。
(二七四) 李嗣源即明宗,帝指莊宗。
是年四月莊宗殂,嗣源乃即位改元,《通鑒》例取後元冠于前,故其文如此。
明宗出于異族,為人純質,嘗夜焚香仰天而祝曰:“臣本蕃人,豈足治天下,世亂久矣,願天早生聖人。
”故《歐史》以為五代之君有足稱者,明宗其一也。
乃複能安于生死禍福之際,如素有所養者然,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廟号明宗,宜哉! 後周太祖顯德元年,北漢主遣王得中求救于契丹,為周兵所留,問“虜兵何時至?”得中太息曰:“吾食劉氏祿,有老母在圍中,若以實告周人,必發兵據險以拒之,如此家國兩亡,吾獨生何益!不若殺身以全家國,所得多矣。
”帝以得中欺罔,缢殺之。
注曰:王得中之死,知所惡有甚于死者也。
(二九二) “家國兩亡,獨生何益”,名言也,蓋籌之稔矣,王得中不愧漢室忠臣。
後周世宗顯德四年,蜀李太後以典兵者多非其人,謂蜀主曰:“以吾觀之,惟高彥俦太原舊人,終不負汝,自馀無足任者。
”蜀主不能從。
注曰:及孟氏之亡,僅高彥俦一人能以死殉國。
至蜀主之死,其母亦不食而卒。
婦人志節如此,丈夫多有愧焉者。
(二九三) 此有感于宋楊太後之殉國也。
新會厓山有大忠祠,祀宋丞相文天祥、陸秀夫、樞密使張世傑。
又有全節廟,即慈元殿,祀楊太後。
廟有陳白沙先生撰《慈元廟碑》,并書,文載《白沙子集》一。
又有白沙弟子張诩撰《全節廟碑》雲:“後度宗之淑妃也。
當胡兵直搗臨安時,帝後王臣,盡為俘虜,獨後負其子益王昰與廣王昺,航海奔閩。
于是群臣奉昰即帝位,冊後為太後,帝崩,複立昺,奔厓山,依二三大臣陸秀夫輩,卧薪嘗膽,為宗社恢複圖。
既而胡兵近逼厓山,陸秀夫知事不可為,負帝昺赴海死。
後聞之,撫膺大恸曰:&lsquo我間關至此者,為趙氏一塊肉耳,今無望矣。
&rsquo亦赴水死。
惟宋三百年後妃之賢,前稱高、曹,後稱向、孟,亦皆可以為難矣,然皆處常而能正者耳。
至于流離患難,卓然能炳大義,一君亡,複立一君,而以身殉之,其死也為社稷死,為國家死,為綱常死,為謹内外辨華夷死,所謂死有重于泰山者也,其有功于世教也大矣。
”文載《道光新會志》四,蓋極力發揮後死之有價值者。
全謝山《慈元全節廟碑跋》雲:“宋楊太後殉厓山之難,至明弘治中,布政劉公大夏始為之廟,陳先生獻章始為之碑。
陳先生書法最工,其書《慈元廟碑》尤加意,予谒祠下,搨其碑,而跋以詩曰:&lsquo高、曹、向、孟皆賢後,尚有芳魂殉落晖,一洗簽名臣妾辱,虞淵雙抱二王歸。
&rsquo竊自以為工,足附陳先生之《碑》以傳也。
”跋見《鲒埼亭集》卅八。
曹、高、向、孟,為仁、英、神、哲四宗後。
高、曹應作曹、高,謝山偶沿張诩碑而誤耳。
楊太後之殉國,身之所謂“丈夫多有愧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