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夏篇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心晉室,蒙遜胡人,竊據其土,聞裕入關,慮其響應,故斬祥威衆,以鎮服其心也。
姦雄之喜怒,豈苟然哉!《魏書·沮渠傳》作“妍妍”,華人服飾,妍靡自喜,故蒙遜雲然。
妍讀如字,音義皆通,當從《魏書》。
(一一八) 劉裕入關消息,傳至河西,蒙遜聞之怒,劉祥聞之欣欣然有喜色。
同在一城,心理何差異若此,民族意識使然也。
晉恭帝元熙元年,夏主勃勃徵隐士京兆韋祖思,祖思既至,恭懼過甚,勃勃怒曰:“我以國士徵汝,汝乃以非類遇我,汝昔不拜姚興,今何獨拜我?我在,汝猶不以我為帝王;我死,汝曹弄筆,當置我于何地邪?”遂殺之。
注曰:勃勃之殺祖思,虐矣。
然祖思之恭懼過甚,勃勃以為薄己而殺之,則勃勃為有見,而祖思為無所守也。
(一一八) 趙紹祖《通鑒注商》曰:“祖思無所守,誠如胡氏之言,若勃勃殺祖思為有見,不知此何所見也。
”趙君昧于夷夏觀念,故不知身之所雲。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魏司徒崔浩,書魏之先世事,皆詳實,列于衢路,北人無不忿恚。
注曰:北人,謂其先世從拓跋氏來自北荒者。
(一二五) 南人北人,所指至無定,燕薊之人,亦曰北人。
今謂其先世來自北荒者,明所指非中國人也,浩卒因此被族誅。
宇文虛中之在金也亦然,《宋、金史》本傳,皆言其好譏讪,見女直人,辄以礦鹵目之,貴人達官,積不能平,告以謀反,老幼百口,同日被焚死,慘與崔浩同。
元遺山以虛中冠《中州集》,極稱其冤也。
元嘉二十八年,魏主遺臧質書曰:“吾今所遣鬥兵,盡非我國人,城東北是丁零與胡,南是氐羌。
設使丁零死,正可減常山趙郡賊,胡死,減并州賊,氐羌死,減關中賊。
卿若殺之,無所不利。
” 注曰:自苻、姚據關中,其種類蕃滋,雖其國已滅,而其種實繁。
“殺之無不利”,言于魏國無所不利。
(一二六) 國與種之别,此條至為明顯。
經若幹年,語言文字,姓氏衣服,乃至血統,與中國混而無别,則同為中國人矣,中國民族老而不枯者此也。
又,質又與魏衆書曰:“爾語虜中諸士庶,佛狸所與書,相待如此。
爾等正朔之民,何為自取糜滅,豈可不知轉禍為福邪。
” 注曰:以魏主書言其兵鬥死,正減國中賊也,因而攜之,術莫近乎此矣。
魏主得質此書,豈不悔前所與質書乎?中原之民,本禀漢晉正朔,故謂之正朔之民(一二六) 魏主與臧質往複書,雖寥寥數行,于民族意識,可謂發揮盡。
是時中原雖為魏所據,而其民皆曾奉漢晉正朔,固不忘中國也。
齊東昏侯永元元年,魏任城王澄,以王肅羁旅,位加己上,意頗不平。
注曰:王肅本江南人,而奔魏,故以為羁旅。
肅為尚書令,而澄為右僕射,故以為位加己上。
(一四二) 王肅,琅邪臨沂人,仕齊秘書丞,父奂及兄弟,并為齊武所殺。
肅自建邺奔魏,魏孝文欲利用之以圖南,故禮遇加乎貴近之上。
梁武帝天監十四年,魏尚書裴植,自謂人門不後王肅,以朝廷處之不高,意常怏怏,表請解官隐嵩山,世宗不許,深怪之。
及為尚書,志氣驕滿,每謂人曰:“非我須尚書,尚書亦須我。
”又表征南将軍田益宗,言:“華夷異類,不應在百世衣冠之上。
”于忠、元昭,見之切齒。
注曰:忠、昭皆北人,故深諱此言。
(一四八) 裴植以門第自高,即不應屈身異類,既屈身異類,而猶以衣冠驕人,野諺所謂“臭架子”也。
田益宗,光城蠻,于忠本勿忸于氏,元昭本拓跋氏,皆鮮卑,故恨其言。
《至正直記》四言:“許敬仁,祭酒魯齋子也,學行皆不逮于父,以門第自高,嘗忽傲人。
每說及乃父奉旨之榮,口稱先人者不一。
又頗尚朔氣,習國語,乘怒必先以阿剌花剌等句叱人,人鹹以為诮”雲。
阿剌花剌者,辟人使避己也。
裴植以華驕人,許敬仁則以變于夷自得,其凡鄙又在裴植下,君子可以觀世變矣。
天監十八年,魏征西将軍張彜之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削選格,排抑武人,不使豫清品。
于是喧謗盈路,立榜大巷,克期會集,屠害其家。
彜父子晏然,不以為意。
注曰:方羽林虎贲立榜克期之初,魏朝既不為之嚴加禁遏,縱彜父子欲以為意,奈之何哉!(一四九) 此張彜父子自取之也。
所謂羽林虎贲者,皆種人,故此非文武問題,乃種族問題,排抑武人,實排抑種人耳。
張彜父子恨種人之縱橫,不立乎其朝可也,立乎其朝而欲排抑其人,非天下之至愚者乎!馬貴與《兵考》嘗論之矣,曰:“拓跋氏起自雲朔,據有中原,兵戎乃其所以為國也。
羽林虎贲,則宿衛之兵,六鎮将卒,則禦侮之兵,往往皆代北部落之苗裔,其初藉之以橫行中國者。
自孝文定鼎伊洛,務欲以夏變夷,遂至矯枉過正,崇文鄙武,邊任浸輕,魏之衰弱,實肇于此。
而彜複欲排抑武人,不豫清品,且當時所謂清品,豈皆佳士,而獨欲擯羽林虎贲,使不得預乎!軍士賊殺大臣而不能讨,紀綱隳矣。
然彜父子謀之不臧,固有以取死也。
”貴與與身之同時,蓋有所感而雲然。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陳慶之自魏還,特重北人,朱異怪而問之,慶之曰:“吾始以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鄉。
比至洛陽,乃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非江東所及也,奈何輕之?” 注曰:陳慶之特有見于洛陽華靡之俗而為是言耳。
(一五三) 陳慶之語出北朝人撰《洛陽伽藍記》二,未知果有是言否,《通鑒》采之,示中原遺黎之可念耳。
時中原統治者戎狄,而被統治者實遺黎,江左君臣既不能恢複中原,應深自愧責,更奈何輕之。
黃東發跋俞庭椿《北轅錄》曰:“奉使俞公,身入京洛,曆覽山川,訪問故老,歸而錄之。
慷慨英發,意在言外。
而中原之故老,皆我宋之遺黎,一一能為奉使公吐情實,亦足見忠義人心之所同,覽之不覺流涕。
或者因以&lsquo忠信行蠻貊&rsquo褒之,是置中原于度外,棄赤子為龍蛇也。
嗚呼!豈奉使公作錄本心哉!”語見《日鈔》九一。
由是觀之,則視淪陷之民為蠻貊者,東發所不取也。
然果是“衣冠人物”,必不顯于戎狄之朝,其顯于戎狄之朝者,特降虜耳,曷足貴乎!此身之所以不滿于陳慶之之言也。
中大通四年,魏孝武帝即位于東郭之外,用代都舊制,以黑氈蒙七人
姦雄之喜怒,豈苟然哉!《魏書·沮渠傳》作“妍妍”,華人服飾,妍靡自喜,故蒙遜雲然。
妍讀如字,音義皆通,當從《魏書》。
(一一八) 劉裕入關消息,傳至河西,蒙遜聞之怒,劉祥聞之欣欣然有喜色。
同在一城,心理何差異若此,民族意識使然也。
晉恭帝元熙元年,夏主勃勃徵隐士京兆韋祖思,祖思既至,恭懼過甚,勃勃怒曰:“我以國士徵汝,汝乃以非類遇我,汝昔不拜姚興,今何獨拜我?我在,汝猶不以我為帝王;我死,汝曹弄筆,當置我于何地邪?”遂殺之。
注曰:勃勃之殺祖思,虐矣。
然祖思之恭懼過甚,勃勃以為薄己而殺之,則勃勃為有見,而祖思為無所守也。
(一一八) 趙紹祖《通鑒注商》曰:“祖思無所守,誠如胡氏之言,若勃勃殺祖思為有見,不知此何所見也。
”趙君昧于夷夏觀念,故不知身之所雲。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魏司徒崔浩,書魏之先世事,皆詳實,列于衢路,北人無不忿恚。
注曰:北人,謂其先世從拓跋氏來自北荒者。
(一二五) 南人北人,所指至無定,燕薊之人,亦曰北人。
今謂其先世來自北荒者,明所指非中國人也,浩卒因此被族誅。
宇文虛中之在金也亦然,《宋、金史》本傳,皆言其好譏讪,見女直人,辄以礦鹵目之,貴人達官,積不能平,告以謀反,老幼百口,同日被焚死,慘與崔浩同。
元遺山以虛中冠《中州集》,極稱其冤也。
元嘉二十八年,魏主遺臧質書曰:“吾今所遣鬥兵,盡非我國人,城東北是丁零與胡,南是氐羌。
設使丁零死,正可減常山趙郡賊,胡死,減并州賊,氐羌死,減關中賊。
卿若殺之,無所不利。
” 注曰:自苻、姚據關中,其種類蕃滋,雖其國已滅,而其種實繁。
“殺之無不利”,言于魏國無所不利。
(一二六) 國與種之别,此條至為明顯。
經若幹年,語言文字,姓氏衣服,乃至血統,與中國混而無别,則同為中國人矣,中國民族老而不枯者此也。
又,質又與魏衆書曰:“爾語虜中諸士庶,佛狸所與書,相待如此。
爾等正朔之民,何為自取糜滅,豈可不知轉禍為福邪。
” 注曰:以魏主書言其兵鬥死,正減國中賊也,因而攜之,術莫近乎此矣。
魏主得質此書,豈不悔前所與質書乎?中原之民,本禀漢晉正朔,故謂之正朔之民(一二六) 魏主與臧質往複書,雖寥寥數行,于民族意識,可謂發揮盡。
是時中原雖為魏所據,而其民皆曾奉漢晉正朔,固不忘中國也。
齊東昏侯永元元年,魏任城王澄,以王肅羁旅,位加己上,意頗不平。
注曰:王肅本江南人,而奔魏,故以為羁旅。
肅為尚書令,而澄為右僕射,故以為位加己上。
(一四二) 王肅,琅邪臨沂人,仕齊秘書丞,父奂及兄弟,并為齊武所殺。
肅自建邺奔魏,魏孝文欲利用之以圖南,故禮遇加乎貴近之上。
梁武帝天監十四年,魏尚書裴植,自謂人門不後王肅,以朝廷處之不高,意常怏怏,表請解官隐嵩山,世宗不許,深怪之。
及為尚書,志氣驕滿,每謂人曰:“非我須尚書,尚書亦須我。
”又表征南将軍田益宗,言:“華夷異類,不應在百世衣冠之上。
”于忠、元昭,見之切齒。
注曰:忠、昭皆北人,故深諱此言。
(一四八) 裴植以門第自高,即不應屈身異類,既屈身異類,而猶以衣冠驕人,野諺所謂“臭架子”也。
田益宗,光城蠻,于忠本勿忸于氏,元昭本拓跋氏,皆鮮卑,故恨其言。
《至正直記》四言:“許敬仁,祭酒魯齋子也,學行皆不逮于父,以門第自高,嘗忽傲人。
每說及乃父奉旨之榮,口稱先人者不一。
又頗尚朔氣,習國語,乘怒必先以阿剌花剌等句叱人,人鹹以為诮”雲。
阿剌花剌者,辟人使避己也。
裴植以華驕人,許敬仁則以變于夷自得,其凡鄙又在裴植下,君子可以觀世變矣。
天監十八年,魏征西将軍張彜之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削選格,排抑武人,不使豫清品。
于是喧謗盈路,立榜大巷,克期會集,屠害其家。
彜父子晏然,不以為意。
注曰:方羽林虎贲立榜克期之初,魏朝既不為之嚴加禁遏,縱彜父子欲以為意,奈之何哉!(一四九) 此張彜父子自取之也。
所謂羽林虎贲者,皆種人,故此非文武問題,乃種族問題,排抑武人,實排抑種人耳。
張彜父子恨種人之縱橫,不立乎其朝可也,立乎其朝而欲排抑其人,非天下之至愚者乎!馬貴與《兵考》嘗論之矣,曰:“拓跋氏起自雲朔,據有中原,兵戎乃其所以為國也。
羽林虎贲,則宿衛之兵,六鎮将卒,則禦侮之兵,往往皆代北部落之苗裔,其初藉之以橫行中國者。
自孝文定鼎伊洛,務欲以夏變夷,遂至矯枉過正,崇文鄙武,邊任浸輕,魏之衰弱,實肇于此。
而彜複欲排抑武人,不豫清品,且當時所謂清品,豈皆佳士,而獨欲擯羽林虎贲,使不得預乎!軍士賊殺大臣而不能讨,紀綱隳矣。
然彜父子謀之不臧,固有以取死也。
”貴與與身之同時,蓋有所感而雲然。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陳慶之自魏還,特重北人,朱異怪而問之,慶之曰:“吾始以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鄉。
比至洛陽,乃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非江東所及也,奈何輕之?” 注曰:陳慶之特有見于洛陽華靡之俗而為是言耳。
(一五三) 陳慶之語出北朝人撰《洛陽伽藍記》二,未知果有是言否,《通鑒》采之,示中原遺黎之可念耳。
時中原統治者戎狄,而被統治者實遺黎,江左君臣既不能恢複中原,應深自愧責,更奈何輕之。
黃東發跋俞庭椿《北轅錄》曰:“奉使俞公,身入京洛,曆覽山川,訪問故老,歸而錄之。
慷慨英發,意在言外。
而中原之故老,皆我宋之遺黎,一一能為奉使公吐情實,亦足見忠義人心之所同,覽之不覺流涕。
或者因以&lsquo忠信行蠻貊&rsquo褒之,是置中原于度外,棄赤子為龍蛇也。
嗚呼!豈奉使公作錄本心哉!”語見《日鈔》九一。
由是觀之,則視淪陷之民為蠻貊者,東發所不取也。
然果是“衣冠人物”,必不顯于戎狄之朝,其顯于戎狄之朝者,特降虜耳,曷足貴乎!此身之所以不滿于陳慶之之言也。
中大通四年,魏孝武帝即位于東郭之外,用代都舊制,以黑氈蒙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