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夏篇第十六

關燈
猛第視疾,訪以後事,猛曰:“晉雖僻處江南,然正朔相承。

    臣沒之後,願勿以晉為圖。

    ” 注曰:王猛事秦,亦知正統之在江南,徐光之論非矣。

    (一〇三) 此有感于金時漢相之不敢沮伐宋也。

    王猛究竟非凡,異乎閻負、梁殊之所雲矣。

    徐光則嘗謂勒:“陛下既苞括二都,為中國帝王,彼司馬家兒複何異玄德,李氏亦猶孫權。

    符箓不在陛下,竟欲安歸?”語見《晉書·石弘載記》,蓋不由衷之言也。

    彼豈不知“正統之在江南”哉,阿媚取寵耳。

    《元遺山集》十八《楊雲翼碑》言:“金自貞祐以後,主兵者不能外禦大敵,而取償于宋,頻歲南伐。

    有沮其兵者,不謂之與宋為地,則疑與之有謀。

    進士至宰相,于他事無不言,獨論南伐,則一語不敢及”雲。

    嗚呼!何以不敢及,避袒中國之嫌耳。

    進士至宰相,謂中國人之為宰相者。

    金朝宰相,以内屬外戚,與國人有戰伐之功者為多;潢霫之人,以門閥見推者次之;參用進士,則又次之。

    《元遺山集》十六《張萬公碑》,謂:“宰相參用進士,特以示公道,人望焉爾。

    軒轾之權既分,疏密之情亦異。

    孤立之迹,處乎危疑之間,難入之言,奪于衆多之口。

    故凡在此位者,必以苟容為得計,循默為知體”雲。

    劉祁《歸潛志》十二,論金國之亡,亦謂其“偏私族類,疏外漢人,機密謀谟,漢相不得預。

    故當路者唯知迎合其意,謹守簿書而已”。

    由是觀之,徐光不足道,以王猛得君之專,亦臨終而後敢沮伐晉,則夷夏之嫌深矣,身之所以為仕于夷者危也。

     晉孝武帝太元七年,秦王堅銳意欲取江東,陽平公融谏曰:“&lsquo知足不辱,知止不殆&rsquo,自古窮兵極武,未有不亡者。

    且國家本戎狄也,正朔會不歸人,江東雖微弱僅存,然中華正統,天意必不絕之。

    ” 注曰:會,要也。

    言大要中國正朔相傳,不歸夷狄也。

    (一〇四) 正朔不歸夷狄,乃當時一般公論,不獨苻融言之。

    劉聰卒時,太子粲即位,靳準執而殺之,謂安定胡嵩曰:“自古無胡人為天子者。

    今以傳國玺付汝,還如晉家。

    ”此一事也。

    姚弋仲有子四十二人,常戒諸子曰:“自古以來,未有戎狄作天子者。

    我死汝便歸晉,竭盡臣節,無為不義。

    ”此又一事也。

    嗚呼!晉澤實淺,何由得此。

    更可以楊盛父子之事觀之,《宋書·氐胡傳》:“晉安帝以楊盛為仇池公,永初三年,封武都王,以長子玄為世子。

    武都王雖為蕃臣,猶奉義熙之号,子玄乃改奉元嘉正朔。

    初,盛謂玄曰:&lsquo吾年已老,當為晉臣,汝善事宋帝。

    &rsquo故玄奉焉。

    ”然則盛之心無所分晉宋也,特以其為中華正統所在而已。

    如必為晉,則裕之篡,盛當興師讨逆,否亦當抗顔獨立,胡為委順如此,此皆足與苻融之言相印證者,中國人所以有信心恢複中原也。

     太元八年,秦王堅下诏大舉入寇,朝臣皆不欲堅行,獨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勸之。

    陽平公融曰:“鮮卑、羌虜,我之仇雠,常思風塵之變,以逞其志,所陳策畫,何可從也。

    ” 注曰:慕容垂,鮮卑也,姚苌,羌也,其國皆為秦所滅,雖曰臣服,其實仇雠。

    (一〇五) 苻融深了解民族意識,與靖康中監察禦史馬伸上金主《乞存趙氏狀》,言頗相類,曰:“竊觀今日計議之士,多前日大遼亡國之臣,畫策定計,所以必滅宋者,非忠于大金也,特假威以報怨耳。

    ”語載《東都事略·張邦昌傳》,以為狀出秦桧。

    時桧為臺長,故署其名。

    《玉照新志》三,及《宋史·馬伸、秦桧傳》皆曾辨之。

     晉安帝隆安二年,楊佺期自以其先漢太尉震,至父亮,九世皆以才德著名,矜其門地,謂江左莫及。

    有以比王珣者,佺期猶恚恨。

    而時流以其晚過江,婚宦失類。

     注曰:佺期曾祖準,晉太常,自震至準,七世有名德。

    祖林,少有才望,值亂沒胡。

    父亮,少仕僞朝,後歸晉,比王、謝諸家為晚。

    亮及佺期,皆以武力為官,又與伧荒為婚,故雲失類。

    (一一〇) 晉室之亂,士人晚渡者,南朝恒以伧荒遇之。

    然早渡固為見幾,晚渡亦未為後義,顧視其能否不變于夷耳。

    遲遲其行,去父母國之道也。

    且恢複之望,一日未絕,所食者吾之毛,所踐者吾之土,亦何愧乎!惟楊亮少仕僞朝,其子尚自矜門地,斯為可哂耳。

     隆安三年,魏主珪問博士李先曰:“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對曰:“莫若書籍。

    ”珪曰:“書籍凡有幾何,如何可集?”對曰:“自書契以來,世有滋益,不可勝計,苟人主所好,何憂不集。

    ”珪從之,命郡縣大索書籍,悉送平城。

     注曰:魏主珪之崇文如此,而魏之儒風,及平涼州之後始振,蓋代北以右武為俗,雖其君尚文,未能回也。

    嗚呼!平涼之後,儒風雖振,而北人胡服,至孝文遷洛之時,未盡改也。

    用夏變夷之難如是夫!(一一一) 由晉隆安三年,至魏平北涼,凡四十年,又至孝文遷洛,凡五十五年,共九十五年,而夷風未盡改也。

    “善人為邦百年,而後可以勝殘去殺”,信矣! 又,先是魏主珪圍中山,久未下,軍乏食,問計于群臣,崔逞對曰:“桑椹可以佐糧,飛鸮食椹而改音,詩人所稱也。

    ”珪雖用其言,聽民以椹當租,然以逞為侮慢,心銜之。

     注曰:《詩》:“翩彼飛鸮,集于泮林,食我桑椹,懷我好音。

    ”《注》雲:“鸮,惡聲之鳥也。

    鸮恒惡鳴,今食桑椹,故改其鳴,歸就我以善音。

    ”珪本北人而入中原,故銜逞以為侮慢。

    (一一一) 珪固多疑,然亦因夷夏觀念過深,所以銜此。

    《癸辛雜識》續集下,言:“鹽官縣學教谕黃謙之,甲午歲題桃符雲:&lsquo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

    &rsquo為人告之官,遂罷去。

    ”“怎生呵”,“那般者”,為元時诏令常用句語,蓋由北語翻譯而成,亦以其侮慢而銜之也。

     又,燕主寶之敗也,民部尚書封懿降于魏,珪以懿為都坐大官,問以燕氏舊事,懿應對疏慢,亦坐廢于家。

     注曰:珪蓋自疑,以為衣冠之士慢之也。

    (一一一) 民族意識,人皆有之,故身之獨拈出魏主珪之隐。

     晉安帝義熙十三年,河西王蒙遜,聞太尉裕滅秦,怒甚。

    門下校郎劉祥入言事,蒙遜曰:“汝聞劉裕入關,敢研研然也!”遂斬之。

     注曰:河西士民,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