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篇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卒于真定,國史載之,故《宋史》得為立傳。
然樸在敵中生子,名通國,謀起義未成,一家殲焉。
其禍酷于宇文虛中,國史不載,故《宋史》亦遺其事。
通國字武子,蓋本蘇武之義。
少有大志,嘗結北方之豪韓玉舉事,未得要領。
紹興初,玉挈家以南,授京秩江淮都督府計議軍事。
其兄璘,猶在敵中,以弟故,與通國善。
隆興元年癸未九月,都督張魏公遣張虬、侯澤往大梁伺璘,璘因以扇贈玉詩雲:“雝雝鳴雁落江濱,夢裡年來相見頻,吟盡楚詞招不得,夕陽愁殺倚樓人。
”魏公見此詩,于甲申歲春,複遣侯澤往大梁諷通國、璘等。
行至亳州,為邏者所獲,通國、璘與嘗所交聶山等三百馀口,同日遇害,是歲三月十六日也。
先是金主完顔褎之皇太子,以都元帥留守大梁,以是月十一日交事,澤與通國、璘、山等,謀率壯士百人,趨留守所庭劫之,時留守左右與通國結盟者三萬馀人,而澤敗于初十日。
皇太子得其圖籍與券,立焚之,獨罪首事。
時魏公開督府于丹陽,聞之盛歎,雲:“某入見上,當白其事而旌之。
”會魏公中道罷去,玉亦竄責嶺表,遂不得達于朝,僅《四朝聞見錄》丙集記其事,《宋史新編》及《南宋書》以至于《宋史翼》,皆不為補傳。
彼其人雖埋迹異邦,忠心祖國,數十年如一日,卒至舉族以殉,可哀也已!葉紹翁曰:“中原既陷敵,忠義之士,欲圖其國,挈而南向本朝者甚衆。
蓋祖宗之澤,時猶未泯也。
”然則通國者,豈可以其淪陷久而外視之!且名臣後也,宋置史館何為哉!因論劉給事,而連類及之如此。
唐代宗大曆四年,回纥皆環董晉拜,既又相帥南面序拜,皆舉兩手,曰:“不敢有意大國。
” 注曰:此晉吏韓愈狀晉之辭,其言容有溢美。
(二二四) 全謝山曰:“董晉庸人耳,韓公為之點綴生色,本來面目希矣。
”語見《困學紀聞三箋》十一,蓋本于此注。
唐德宗建中三年,朱滔乃複引軍而南,衆莫敢前卻。
注曰:觀田庭玠之谏田悅,谷從政、邵真之谏李惟嶽,範陽之兵,不肯從朱滔南救魏州。
河朔三鎮之人,豈皆好亂哉,上之人禦失其道耳!(二二七) 禦得其道,則秦越為一家;禦失其道,則同舟如敵國。
亂之所由生,必有所藉口也。
故賢者禦宇,先清其緻亂之源。
唐文宗太和七年,杜牧注《孫子》,為之序,以為:“缙紳之士,不敢言兵,或恥言之,苟有言者,世以為粗暴異人,人不比數。
嗚呼!亡失根本,斯最為甚。
《禮》曰:&lsquo四郊多壘,卿大夫之辱也。
&rsquo彼為相者曰:&lsquo兵非吾事,吾不當知。
&rsquo君子曰:&lsquo勿居其位可也。
&rsquo” 注曰:觀溫公取杜牧此語,則其平時講明相業,可以見矣。
(二四四) 顧亭林言:“《通鑒》承《左氏》而作,其中所載兵法甚詳。
凡亡國之臣,盜賊之佐,苟有一策,亦具錄之。
朱子《綱目》大半削去,似未達溫公之意。
”語見《日知錄》廿六。
豈獨《通鑒》,《胡注》之于兵事亦然。
胡林翼撰《讀史兵略》,于《鑒注》之言兵事者,幾全部收入,其推重可想。
然古今異宜,兵不可以紙上談也,故《表微》始立《兵事篇》而複删之。
唐僖宗乾符三年,天平軍奏遣将士張晏等救沂州,還至義橋,聞北境複有盜起,留使扞禦。
晏等不從,喧趣郓州。
都将張思泰、李承祐走馬出城,裂袖與盟,以俸錢備酒殽慰谕,然後定。
诏本軍宣慰一切,無得窮诘。
注曰:唐自中世以來,姑息藩鎮;至其末也,姑息亂軍,遂陵夷以至于亡。
(二五二) 姑息之政,多起于自慊,自慊則氣不壯,而人得以乘之,馴至不可收拾。
唐僖宗廣明元年,張璘攻饒州,克之,巢走。
時江淮諸軍屢奏破賊,率皆不實。
宰相已下表賀,朝廷差以自安。
注曰:賈誼有言:“厝火積薪之下,火未及然,因謂之安。
”唐則薪已然矣,尚可以自安邪!(二五三) 敗而以捷聞,為南宋時習見之事,故身之痛言之。
後唐莊宗同光元年,梁兵前後急攻諸城,士卒遭矢石、溺水,暍死者且萬人,委棄資糧铠仗鍋幕,動以千計。
注曰:王彥章掩晉人之不備,取勝于一時,持久則敗矣。
使梁能終用之,亦未必成功。
(二七二) 王彥章雖勇,然善戰者鬥智不鬥力,乘人不備,僥倖一時,其能久乎?君子知其終必敗也。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帝時為監國,有司議即位禮。
李紹真、孔循以為“唐運已盡,宜自建國号。
”監國問左右:“何謂國号?”對曰:“先帝賜姓于唐,為唐複雠,繼昭宗後,故稱唐。
今梁朝之人,不欲殿下稱唐耳。
” 注曰:霍彥威、孔循,皆嘗事梁者也。
當時在監國左右者,未必皆儒生,觀其所對辭意,于正閏之位,緻其辯甚嚴,雖儒生不能易。
(二七五) 是非順逆,本在人心,不必儒生然後知之。
若迷于目前之利祿,則雖儒生亦未必知之也。
天成三年,張昭遠言宜選師傅教皇子,帝賞歎其言,而不能用。
注曰:自梁開平以來,至于天成,惟張昭遠一疏,能以所學而論時事耳。
不有儒者,其能國乎!惜其言之不用也。
史言賞歎而不能用,嗚呼!帝之賞歎者,亦由時人言張昭遠儒學而賞歎之耳,豈知所言深有益于人之國哉!(二七六) 此殆為元之賤儒言之。
張昭遠曆仕唐、晉、漢、周,以迄于宋,為五朝元老。
其人原不足取,特其言深有益于人國,君子不以人廢言,故身之惜之。
然帝亦烏知其言之有益人國哉!慕其名而歎賞之,招緻之,以為裝飾,此有志之士所以掉頭不顧也。
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唐虞部員外郎韓熙載上疏,以為:“陛下恢複祖業,今也其時。
若虜主北歸,中原有主,則未易圖也。
” 注曰:韓熙載以定中原自期,僅見此疏耳。
自古以來,多大言少成事者,何可勝數!(二八六) 傷宋人議論之多,而中原不能恢複也。
身之不喜滕口說,此又其一證。
然樸在敵中生子,名通國,謀起義未成,一家殲焉。
其禍酷于宇文虛中,國史不載,故《宋史》亦遺其事。
通國字武子,蓋本蘇武之義。
少有大志,嘗結北方之豪韓玉舉事,未得要領。
紹興初,玉挈家以南,授京秩江淮都督府計議軍事。
其兄璘,猶在敵中,以弟故,與通國善。
隆興元年癸未九月,都督張魏公遣張虬、侯澤往大梁伺璘,璘因以扇贈玉詩雲:“雝雝鳴雁落江濱,夢裡年來相見頻,吟盡楚詞招不得,夕陽愁殺倚樓人。
”魏公見此詩,于甲申歲春,複遣侯澤往大梁諷通國、璘等。
行至亳州,為邏者所獲,通國、璘與嘗所交聶山等三百馀口,同日遇害,是歲三月十六日也。
先是金主完顔褎之皇太子,以都元帥留守大梁,以是月十一日交事,澤與通國、璘、山等,謀率壯士百人,趨留守所庭劫之,時留守左右與通國結盟者三萬馀人,而澤敗于初十日。
皇太子得其圖籍與券,立焚之,獨罪首事。
時魏公開督府于丹陽,聞之盛歎,雲:“某入見上,當白其事而旌之。
”會魏公中道罷去,玉亦竄責嶺表,遂不得達于朝,僅《四朝聞見錄》丙集記其事,《宋史新編》及《南宋書》以至于《宋史翼》,皆不為補傳。
彼其人雖埋迹異邦,忠心祖國,數十年如一日,卒至舉族以殉,可哀也已!葉紹翁曰:“中原既陷敵,忠義之士,欲圖其國,挈而南向本朝者甚衆。
蓋祖宗之澤,時猶未泯也。
”然則通國者,豈可以其淪陷久而外視之!且名臣後也,宋置史館何為哉!因論劉給事,而連類及之如此。
唐代宗大曆四年,回纥皆環董晉拜,既又相帥南面序拜,皆舉兩手,曰:“不敢有意大國。
” 注曰:此晉吏韓愈狀晉之辭,其言容有溢美。
(二二四) 全謝山曰:“董晉庸人耳,韓公為之點綴生色,本來面目希矣。
”語見《困學紀聞三箋》十一,蓋本于此注。
唐德宗建中三年,朱滔乃複引軍而南,衆莫敢前卻。
注曰:觀田庭玠之谏田悅,谷從政、邵真之谏李惟嶽,範陽之兵,不肯從朱滔南救魏州。
河朔三鎮之人,豈皆好亂哉,上之人禦失其道耳!(二二七) 禦得其道,則秦越為一家;禦失其道,則同舟如敵國。
亂之所由生,必有所藉口也。
故賢者禦宇,先清其緻亂之源。
唐文宗太和七年,杜牧注《孫子》,為之序,以為:“缙紳之士,不敢言兵,或恥言之,苟有言者,世以為粗暴異人,人不比數。
嗚呼!亡失根本,斯最為甚。
《禮》曰:&lsquo四郊多壘,卿大夫之辱也。
&rsquo彼為相者曰:&lsquo兵非吾事,吾不當知。
&rsquo君子曰:&lsquo勿居其位可也。
&rsquo” 注曰:觀溫公取杜牧此語,則其平時講明相業,可以見矣。
(二四四) 顧亭林言:“《通鑒》承《左氏》而作,其中所載兵法甚詳。
凡亡國之臣,盜賊之佐,苟有一策,亦具錄之。
朱子《綱目》大半削去,似未達溫公之意。
”語見《日知錄》廿六。
豈獨《通鑒》,《胡注》之于兵事亦然。
胡林翼撰《讀史兵略》,于《鑒注》之言兵事者,幾全部收入,其推重可想。
然古今異宜,兵不可以紙上談也,故《表微》始立《兵事篇》而複删之。
唐僖宗乾符三年,天平軍奏遣将士張晏等救沂州,還至義橋,聞北境複有盜起,留使扞禦。
晏等不從,喧趣郓州。
都将張思泰、李承祐走馬出城,裂袖與盟,以俸錢備酒殽慰谕,然後定。
诏本軍宣慰一切,無得窮诘。
注曰:唐自中世以來,姑息藩鎮;至其末也,姑息亂軍,遂陵夷以至于亡。
(二五二) 姑息之政,多起于自慊,自慊則氣不壯,而人得以乘之,馴至不可收拾。
唐僖宗廣明元年,張璘攻饒州,克之,巢走。
時江淮諸軍屢奏破賊,率皆不實。
宰相已下表賀,朝廷差以自安。
注曰:賈誼有言:“厝火積薪之下,火未及然,因謂之安。
”唐則薪已然矣,尚可以自安邪!(二五三) 敗而以捷聞,為南宋時習見之事,故身之痛言之。
後唐莊宗同光元年,梁兵前後急攻諸城,士卒遭矢石、溺水,暍死者且萬人,委棄資糧铠仗鍋幕,動以千計。
注曰:王彥章掩晉人之不備,取勝于一時,持久則敗矣。
使梁能終用之,亦未必成功。
(二七二) 王彥章雖勇,然善戰者鬥智不鬥力,乘人不備,僥倖一時,其能久乎?君子知其終必敗也。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帝時為監國,有司議即位禮。
李紹真、孔循以為“唐運已盡,宜自建國号。
”監國問左右:“何謂國号?”對曰:“先帝賜姓于唐,為唐複雠,繼昭宗後,故稱唐。
今梁朝之人,不欲殿下稱唐耳。
” 注曰:霍彥威、孔循,皆嘗事梁者也。
當時在監國左右者,未必皆儒生,觀其所對辭意,于正閏之位,緻其辯甚嚴,雖儒生不能易。
(二七五) 是非順逆,本在人心,不必儒生然後知之。
若迷于目前之利祿,則雖儒生亦未必知之也。
天成三年,張昭遠言宜選師傅教皇子,帝賞歎其言,而不能用。
注曰:自梁開平以來,至于天成,惟張昭遠一疏,能以所學而論時事耳。
不有儒者,其能國乎!惜其言之不用也。
史言賞歎而不能用,嗚呼!帝之賞歎者,亦由時人言張昭遠儒學而賞歎之耳,豈知所言深有益于人之國哉!(二七六) 此殆為元之賤儒言之。
張昭遠曆仕唐、晉、漢、周,以迄于宋,為五朝元老。
其人原不足取,特其言深有益于人國,君子不以人廢言,故身之惜之。
然帝亦烏知其言之有益人國哉!慕其名而歎賞之,招緻之,以為裝飾,此有志之士所以掉頭不顧也。
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唐虞部員外郎韓熙載上疏,以為:“陛下恢複祖業,今也其時。
若虜主北歸,中原有主,則未易圖也。
” 注曰:韓熙載以定中原自期,僅見此疏耳。
自古以來,多大言少成事者,何可勝數!(二八六) 傷宋人議論之多,而中原不能恢複也。
身之不喜滕口說,此又其一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