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篇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感慨者,即評論中之有感慨者也。
《鑒注序》言:“溫公之論,有忠憤感慨,不能自己于言者。
”感慨二字,即取諸此。
然溫公所值,猶是靖康以前;身之所值,乃在祥興以後。
感慨之論,溫公有之,《黍離》麥秀之情,非溫公論中所能有也,必值身之之世,然後能道之。
故或則同情古人,或則感傷近事,其甚者至于痛哭流涕,如一百四十六卷對于襄陽之陷,二百八十五卷對于開運之亡,是也。
茲特為一篇,附評論後,從來讀《胡注》者尚鮮注意及此也。
漢宣帝甘露元年,帝征馮夫人自問狀。
注曰:即此事與數诏問趙充國事,參而觀之,《通鑒》所紀一千三百馀年間,明審之君,一人而已。
(卷二七) 此所謂感傷近事也。
開慶元年,賈似道漢陽之敗,通國皆知,而理宗不知;鹹淳間襄陽之圍,亦通國皆知,而似道諱莫如深。
《宋季三朝政要》載:“鹹淳六年,上一日問似道曰:&lsquo襄陽之圍三年矣,奈何?&rsquo對曰:&lsquo北兵已退去,陛下得臣下何人之言?&rsquo上曰:&lsquo适有女嫔言之。
&rsquo似道诘問其人,無何,以他事賜死。
自是邊事無人敢對上言者。
”時度宗年已三十有一,非沖幼可比,蔽塞如此,身之所以慨漢宣之明審,為千古一人也。
漢和帝永元元年,何敞言諸窦專恣曰:“臣觀公卿懷持兩端,不肯極言者,以為憲等若有匪懈之志,則己受吉甫褒申伯之功;如憲等陷于罪辜,則自取陳平、周勃順呂後之權,終不以憲等吉兇為憂也。
” 注曰:此言曲盡當時廷臣之情。
嗚呼!豈特當時哉!(卷四七) 諸臣非不欲與國家同休戚也,政府既委其權于親戚,有志節者相率潔身而退,所留皆自私自利之徒,終不以諸姦之吉兇為憂,而聽其自生自斃。
南宋此風尤盛,國所以日削而底于亡也。
漢順帝陽嘉二年,李固對策有曰:“今與陛下共天下者,外則公卿尚書,内則常侍黃門。
譬猶一門之内,一家之事,安則共其福慶,危則通其禍敗。
” 注曰:此等議論,發之嬖倖盈朝之時,謂之曲而當可也,猶以直而不見容,嗚呼!(卷五一) 漢靈帝建甯二年,大長秋曹節諷有司奏諸鈎黨者。
時上年十四,問節等曰:“何以為鈎黨?”對曰:“鈎黨者即黨人也。
”上曰:“黨人何用為惡,而欲誅之邪?”對曰:“欲為不軌。
”上曰:“不軌欲如何?”對曰:“欲圖社稷。
”上乃可其奏。
注曰:軌,法度也。
為人臣而欲圖危社稷,謂之不法,誠是也。
而諸閹以此罪加之君子,帝不之悟,視元帝之不省,召緻廷尉為下獄者,又甚焉。
悲夫!(卷五六) 此二條所謂同情古人也。
慶元黨禁之起,元年十一月監察禦史胡纮奏劾趙汝愚,謂“汝愚倡引僞徒,謀為不軌”,遂責汝愚永州安置,至衡州而卒,朱子為之注《離騷》以寄意。
二年八月,纮既解言職,複疏言:“比年僞學猖獗,圖為不軌。
近元惡殒命,群邪屏迹,而或者唱為調停之議,取前日僞學姦黨次第用之”雲雲。
則以不軌之罪加之君子者,不獨東漢諸閹為然矣,故身之悲之。
魏明帝青龍二年,亮病笃,漢使尚書僕射李福省侍,問:“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
”又問其次,亮不答。
注曰:費袆字文偉。
亮不答繼袆之人,非高帝“此後亦非乃所知”之意,蓋亦見蜀之人士,無足以繼袆者矣。
嗚呼!(卷七二) 溫庭筠《過五丈原》句雲:“下國卧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因人,象床錦帳無言語,從此谯周是老臣。
”亦傷蜀之無人也。
魏邵陵厲公嘉平三年,城陽太守鄧艾上言:“單于在内,羌夷失統,合散無主。
今單于之尊日疏,而外土之威日重,則胡虜不可不深備也。
”又陳:“羌胡與民同處者,宜以漸出之,使居民表,以崇廉恥之教,塞姦宄之路。
”司馬師皆從之。
注曰:鄧艾所陳,先于《徙戎論》。
司馬師既從之矣,然卒不能杜其亂華之漸。
抑所謂“漸出之”者,行之而不究邪?豈天将啟胡羯氐羌,非人之所能為也?(卷七五) 内亂外患之輕重,蔽于感情者每倒置之。
《常棣》之詩曰:“兄弟阋于牆,外禦其侮。
”《杕杜》之詩曰:“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
”司馬師、劉裕之篡奪,内亂也;胡羯氐羌之亂華,外患也。
味身之此注,内外輕重判然矣。
嘉平五年,習鑿齒論曰:司馬大将軍引二敗以為己過,過消而業隆,可謂智矣。
若乃諱敗推過,歸咎萬物,常執其功,而隐其喪,上下離心,賢愚解體,謬之甚矣! 注曰:嗚呼!此賈相國之所以敗也!(卷七六) 此感傷近事也。
習鑿齒晉人,其論司馬師,豈無溢美。
然司馬師之所以成,即賈似道之所以敗,司馬師之度量,固遠勝于賈似道也。
身之于鹹淳季年,曾參賈似道軍,言辄不用,見于《自序》。
今此條複言賈之所以敗,則其與賈之關系,并未諱言。
唯《袁清容集》三十三,《師友淵源錄》,于“胡三省”條下,言:“賈相館之,釋《通鑒》三十年。
”張宗泰《魯岩所學集》乃為身之辯護,謂:“安有賈相館之三十年之事”,蓋誤會釋《通鑒》三十年為賈相館之三十年。
不知賈相館之是一事,釋《通
《鑒注序》言:“溫公之論,有忠憤感慨,不能自己于言者。
”感慨二字,即取諸此。
然溫公所值,猶是靖康以前;身之所值,乃在祥興以後。
感慨之論,溫公有之,《黍離》麥秀之情,非溫公論中所能有也,必值身之之世,然後能道之。
故或則同情古人,或則感傷近事,其甚者至于痛哭流涕,如一百四十六卷對于襄陽之陷,二百八十五卷對于開運之亡,是也。
茲特為一篇,附評論後,從來讀《胡注》者尚鮮注意及此也。
漢宣帝甘露元年,帝征馮夫人自問狀。
注曰:即此事與數诏問趙充國事,參而觀之,《通鑒》所紀一千三百馀年間,明審之君,一人而已。
(卷二七) 此所謂感傷近事也。
開慶元年,賈似道漢陽之敗,通國皆知,而理宗不知;鹹淳間襄陽之圍,亦通國皆知,而似道諱莫如深。
《宋季三朝政要》載:“鹹淳六年,上一日問似道曰:&lsquo襄陽之圍三年矣,奈何?&rsquo對曰:&lsquo北兵已退去,陛下得臣下何人之言?&rsquo上曰:&lsquo适有女嫔言之。
&rsquo似道诘問其人,無何,以他事賜死。
自是邊事無人敢對上言者。
”時度宗年已三十有一,非沖幼可比,蔽塞如此,身之所以慨漢宣之明審,為千古一人也。
漢和帝永元元年,何敞言諸窦專恣曰:“臣觀公卿懷持兩端,不肯極言者,以為憲等若有匪懈之志,則己受吉甫褒申伯之功;如憲等陷于罪辜,則自取陳平、周勃順呂後之權,終不以憲等吉兇為憂也。
” 注曰:此言曲盡當時廷臣之情。
嗚呼!豈特當時哉!(卷四七) 諸臣非不欲與國家同休戚也,政府既委其權于親戚,有志節者相率潔身而退,所留皆自私自利之徒,終不以諸姦之吉兇為憂,而聽其自生自斃。
南宋此風尤盛,國所以日削而底于亡也。
漢順帝陽嘉二年,李固對策有曰:“今與陛下共天下者,外則公卿尚書,内則常侍黃門。
譬猶一門之内,一家之事,安則共其福慶,危則通其禍敗。
” 注曰:此等議論,發之嬖倖盈朝之時,謂之曲而當可也,猶以直而不見容,嗚呼!(卷五一) 漢靈帝建甯二年,大長秋曹節諷有司奏諸鈎黨者。
時上年十四,問節等曰:“何以為鈎黨?”對曰:“鈎黨者即黨人也。
”上曰:“黨人何用為惡,而欲誅之邪?”對曰:“欲為不軌。
”上曰:“不軌欲如何?”對曰:“欲圖社稷。
”上乃可其奏。
注曰:軌,法度也。
為人臣而欲圖危社稷,謂之不法,誠是也。
而諸閹以此罪加之君子,帝不之悟,視元帝之不省,召緻廷尉為下獄者,又甚焉。
悲夫!(卷五六) 此二條所謂同情古人也。
慶元黨禁之起,元年十一月監察禦史胡纮奏劾趙汝愚,謂“汝愚倡引僞徒,謀為不軌”,遂責汝愚永州安置,至衡州而卒,朱子為之注《離騷》以寄意。
二年八月,纮既解言職,複疏言:“比年僞學猖獗,圖為不軌。
近元惡殒命,群邪屏迹,而或者唱為調停之議,取前日僞學姦黨次第用之”雲雲。
則以不軌之罪加之君子者,不獨東漢諸閹為然矣,故身之悲之。
魏明帝青龍二年,亮病笃,漢使尚書僕射李福省侍,問:“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
”又問其次,亮不答。
注曰:費袆字文偉。
亮不答繼袆之人,非高帝“此後亦非乃所知”之意,蓋亦見蜀之人士,無足以繼袆者矣。
嗚呼!(卷七二) 溫庭筠《過五丈原》句雲:“下國卧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因人,象床錦帳無言語,從此谯周是老臣。
”亦傷蜀之無人也。
魏邵陵厲公嘉平三年,城陽太守鄧艾上言:“單于在内,羌夷失統,合散無主。
今單于之尊日疏,而外土之威日重,則胡虜不可不深備也。
”又陳:“羌胡與民同處者,宜以漸出之,使居民表,以崇廉恥之教,塞姦宄之路。
”司馬師皆從之。
注曰:鄧艾所陳,先于《徙戎論》。
司馬師既從之矣,然卒不能杜其亂華之漸。
抑所謂“漸出之”者,行之而不究邪?豈天将啟胡羯氐羌,非人之所能為也?(卷七五) 内亂外患之輕重,蔽于感情者每倒置之。
《常棣》之詩曰:“兄弟阋于牆,外禦其侮。
”《杕杜》之詩曰:“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
”司馬師、劉裕之篡奪,内亂也;胡羯氐羌之亂華,外患也。
味身之此注,内外輕重判然矣。
嘉平五年,習鑿齒論曰:司馬大将軍引二敗以為己過,過消而業隆,可謂智矣。
若乃諱敗推過,歸咎萬物,常執其功,而隐其喪,上下離心,賢愚解體,謬之甚矣! 注曰:嗚呼!此賈相國之所以敗也!(卷七六) 此感傷近事也。
習鑿齒晉人,其論司馬師,豈無溢美。
然司馬師之所以成,即賈似道之所以敗,司馬師之度量,固遠勝于賈似道也。
身之于鹹淳季年,曾參賈似道軍,言辄不用,見于《自序》。
今此條複言賈之所以敗,則其與賈之關系,并未諱言。
唯《袁清容集》三十三,《師友淵源錄》,于“胡三省”條下,言:“賈相館之,釋《通鑒》三十年。
”張宗泰《魯岩所學集》乃為身之辯護,謂:“安有賈相館之三十年之事”,蓋誤會釋《通鑒》三十年為賈相館之三十年。
不知賈相館之是一事,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