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篇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
任瓌之策,即文天祥、陸秀夫之策也,故以為有志趣。
開皇十七年,蕭摩诃子世略,在江南作亂,摩诃當從坐,上曰:“世略年未二十,亦何能為,以其名将之子,為人所逼耳。
”因赦摩诃。
見《隋書》六二《趙綽傳》。
蕭世略為人所利用,故謂之“豚犬”。
唐高祖武德元年,窦建德攻冀州,刺史麴棱壻崔履行,自言有奇術,可使攻者自敗,稜信之。
注曰:自古以來,信妖人之言以喪師亡城者多矣,然後世之人猶有信而不悟者,若高骈、李守貞之徒是也。
(一八六) 高骈信左道呂用之,李守貞信妖僧總倫,各見《唐書》、《五代史》本傳。
身之蓋為何、孫傅之信郭京言之也。
郭京事見《宋史》三五三《孫傅傳》。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金兵薄汴京,郭京以六甲兵禦之,敗績,城遂陷。
先是京領六甲兵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屯天清寺,王宗濋薦之朝,尚書右僕射何,同知樞密院孫傅,傾心尊信之。
京城居人,不論貴賤,語及京者,無不喜躍。
京耀兵于市,鬼顔異服,或稱六丁力士,或稱北鬥神兵,或稱天官大将。
嘗曰:“非朝廷危急,吾師不出,出便可緻太平,直抵陰山,不必戰也。
”金兵圍城急,人告之出兵,京乃登城樹旗,繪天王像示衆曰:“是可令虜落膽矣。
”人亦莫測,大放宣化門出戰。
城中士庶,延頸企踵,立俟報捷者幾千萬人,從行旁觀,鼓噪助戰者,又數萬人。
俄報雲:“前軍已得大寨,樹大旗于敵營矣。
”又報雲:“前軍奪賊馬千匹矣。
”其實皆妄。
京見事去,即下城引馀兵南遁。
《避戎夜話》及《三朝北盟會編》六九詳其事,《宋史·孫傅傳》即本于此。
身之所謂“後世之人猶有信而不悟者”,哀靖康之南渡也。
武後久視元年,制楊素及其兄弟子孫,皆不得任京官。
左遷元亨睦州刺史、元禧貝州刺史。
注曰:馬何羅為逆于漢武之時,而馬援貴顯于東都再造之日。
沈充失身于王敦,而沈勁盡節于司馬。
惡惡止其身,追罪異代之臣,而并棄其子孫,此蓋出于一時之愛僧,姑以是說而藉口耳。
(二〇七) 此論足見身之存心之厚,持論之平。
唐玄宗開元三年,姚崇謂紫微舍人齊澣曰:“餘為相何如管、晏?”澣曰:“管、晏之法,雖不能施于後,猶能沒身;公所為法,随複更之,似不及也。
” 注曰:觀姚崇之所以問,齊澣之所以對,皆揣己以方人,欲不失其實。
今之好議論者,當大臣得權之時,則譽之為伊、傅、周、召,為大臣者安受之而不愧;失權之後,則诋之為王莽、董卓、李林甫、楊國忠,為大臣者亦受之而不得以自明。
則今日之谄我者,乃他日之毀我者也。
(二一一) 《癸辛雜識》别集上,載:“方回為庶官時,嘗賦梅花百詠以谀賈相,遂得朝除。
及賈之貶,方時為安吉倅,慮禍及己,反鋒上十可斬之疏,以掩其迹,遂得知嚴州,時賈已死矣。
識者薄其為人,有士人嘗和其韻雲:&lsquo百詩已被梅花笑,十斬空馀谏草存。
&rsquo未幾北軍至,回倡言死封疆之說甚壯,忽不知其所在,人皆以為踐言死矣,乃迎降于三十裡外,鞑帽氈裘,跨馬而還,有自得之色。
”身之所謂“今之好議論者”,其指方回之徒欤! 唐肅宗乾元元年,史思明乘崔光遠初至,引兵大下,光遠使将軍李處崟拒之。
賊追至城下,揚言曰:“處崟召我來,何為不出?”光遠信之,斬處崟。
處崟骁将,衆所恃,既死,衆無鬥志。
注曰:姚聳夫若在,未必能為宋保守河南,而聳夫之死,宋人惜之。
李處崟若在,未必能為唐保守魏州,而處崟之死,唐人惜之。
以兩敵相持,而自戮門将,乃自翦其手足也。
(二二〇) 此有慨于曲端之被殺也。
姚聳夫事見《通鑒》一百二十一卷,宋元嘉七年,語本《宋書》六五《杜骥傳》。
曲端之被殺,在紹興元年,見《宋史》三六九本傳。
《鶴林玉露》一,言:“曲端在陝西,甚有威望。
金人萬戶婁室,與撤離曷等寇邠州,端擊敗之,至白店原,又大敗之。
撤離曷乘高望師,懼而号哭,金人目為&lsquo啼哭郎君&rsquo。
後張魏公以端恃功驕恣,又懼其得士心,竟殺之。
自端之死,衆心稍離。
金人再戰富平,我師詐張端旗以懼敵,婁室知端已死,曰:&lsquo何绐我也?&rsquo于是盡銳力攻,我師敗績,陝西非我有矣。
淳熙間,高廟配享,洪景盧舉此為魏公罪,迄不得侑食。
昔孔明斬馬谡,已為失計,魏公襲其事,幾于自壞長城。
至于詐張端旗,尤為拙謀,徒足以召敵人之笑,沮我師之氣耳!”《齊東野語》十五,記其本末尤詳。
《鲒埼亭集》外編卅七,乃著論大貶之,有意為魏公辯護。
然曲端若在,未必能為宋保守陝西,而曲端之死,宋人惜之,自是當時公論。
《朱子語類》一三二,亦嘗冤之。
朱竹垞《書宋史張浚傳後》雲:“曲端之誅,與桧之殺嶽飛何異?讀史者務曲筆以文緻端有可死之罪,不過因浚有子講學,浚死,徽國公為作狀,天下後世遂信而不疑爾!袁中郎宏道《宿朱仙鎮詩》雲:&lsquo祠前箫鼓賽如雲,立石争镵吊古文,一等英雄含恨死,幾時論定曲将軍!&rsquo江進之盈科《讀魏公傳詩》雲:&lsquo子聖焉能蓋父兇!曲端冤與嶽飛同,何人為立将軍廟?也把烏金鑄魏公。
&rsquo可謂助我張目者也。
”語見《曝書亭集》四十五。
身之之惜姚聳夫,亦惜曲端耳! 唐代宗永泰元年,魚朝恩欲奉上幸河中,有劉給事者,獨出班抗聲曰:“敕使反邪?今屯軍如雲,不戮力扞寇,而遽欲脅天子棄宗廟社稷而去,非反而何?”朝恩驚沮而退,事遂寝。
注曰:劉給事立朝守正不可奪如此,且兩省官也,而史失其名,唐置史館何為哉!(二二三) 《通鑒》語出李肇《國史補》,稱給事中劉,不記其名。
《新唐書·魚朝恩傳》作“有近臣折曰”雲雲,亦不得其名。
史家記事,稍縱即逝,與其過而廢之,毋甯過而存之,此之謂也。
溫公之侄孫樸,靖康間使金,被留不屈,
任瓌之策,即文天祥、陸秀夫之策也,故以為有志趣。
開皇十七年,蕭摩诃子世略,在江南作亂,摩诃當從坐,上曰:“世略年未二十,亦何能為,以其名将之子,為人所逼耳。
”因赦摩诃。
見《隋書》六二《趙綽傳》。
蕭世略為人所利用,故謂之“豚犬”。
唐高祖武德元年,窦建德攻冀州,刺史麴棱壻崔履行,自言有奇術,可使攻者自敗,稜信之。
注曰:自古以來,信妖人之言以喪師亡城者多矣,然後世之人猶有信而不悟者,若高骈、李守貞之徒是也。
(一八六) 高骈信左道呂用之,李守貞信妖僧總倫,各見《唐書》、《五代史》本傳。
身之蓋為何、孫傅之信郭京言之也。
郭京事見《宋史》三五三《孫傅傳》。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金兵薄汴京,郭京以六甲兵禦之,敗績,城遂陷。
先是京領六甲兵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屯天清寺,王宗濋薦之朝,尚書右僕射何,同知樞密院孫傅,傾心尊信之。
京城居人,不論貴賤,語及京者,無不喜躍。
京耀兵于市,鬼顔異服,或稱六丁力士,或稱北鬥神兵,或稱天官大将。
嘗曰:“非朝廷危急,吾師不出,出便可緻太平,直抵陰山,不必戰也。
”金兵圍城急,人告之出兵,京乃登城樹旗,繪天王像示衆曰:“是可令虜落膽矣。
”人亦莫測,大放宣化門出戰。
城中士庶,延頸企踵,立俟報捷者幾千萬人,從行旁觀,鼓噪助戰者,又數萬人。
俄報雲:“前軍已得大寨,樹大旗于敵營矣。
”又報雲:“前軍奪賊馬千匹矣。
”其實皆妄。
京見事去,即下城引馀兵南遁。
《避戎夜話》及《三朝北盟會編》六九詳其事,《宋史·孫傅傳》即本于此。
身之所謂“後世之人猶有信而不悟者”,哀靖康之南渡也。
武後久視元年,制楊素及其兄弟子孫,皆不得任京官。
左遷元亨睦州刺史、元禧貝州刺史。
注曰:馬何羅為逆于漢武之時,而馬援貴顯于東都再造之日。
沈充失身于王敦,而沈勁盡節于司馬。
惡惡止其身,追罪異代之臣,而并棄其子孫,此蓋出于一時之愛僧,姑以是說而藉口耳。
(二〇七) 此論足見身之存心之厚,持論之平。
唐玄宗開元三年,姚崇謂紫微舍人齊澣曰:“餘為相何如管、晏?”澣曰:“管、晏之法,雖不能施于後,猶能沒身;公所為法,随複更之,似不及也。
” 注曰:觀姚崇之所以問,齊澣之所以對,皆揣己以方人,欲不失其實。
今之好議論者,當大臣得權之時,則譽之為伊、傅、周、召,為大臣者安受之而不愧;失權之後,則诋之為王莽、董卓、李林甫、楊國忠,為大臣者亦受之而不得以自明。
則今日之谄我者,乃他日之毀我者也。
(二一一) 《癸辛雜識》别集上,載:“方回為庶官時,嘗賦梅花百詠以谀賈相,遂得朝除。
及賈之貶,方時為安吉倅,慮禍及己,反鋒上十可斬之疏,以掩其迹,遂得知嚴州,時賈已死矣。
識者薄其為人,有士人嘗和其韻雲:&lsquo百詩已被梅花笑,十斬空馀谏草存。
&rsquo未幾北軍至,回倡言死封疆之說甚壯,忽不知其所在,人皆以為踐言死矣,乃迎降于三十裡外,鞑帽氈裘,跨馬而還,有自得之色。
”身之所謂“今之好議論者”,其指方回之徒欤! 唐肅宗乾元元年,史思明乘崔光遠初至,引兵大下,光遠使将軍李處崟拒之。
賊追至城下,揚言曰:“處崟召我來,何為不出?”光遠信之,斬處崟。
處崟骁将,衆所恃,既死,衆無鬥志。
注曰:姚聳夫若在,未必能為宋保守河南,而聳夫之死,宋人惜之。
李處崟若在,未必能為唐保守魏州,而處崟之死,唐人惜之。
以兩敵相持,而自戮門将,乃自翦其手足也。
(二二〇) 此有慨于曲端之被殺也。
姚聳夫事見《通鑒》一百二十一卷,宋元嘉七年,語本《宋書》六五《杜骥傳》。
曲端之被殺,在紹興元年,見《宋史》三六九本傳。
《鶴林玉露》一,言:“曲端在陝西,甚有威望。
金人萬戶婁室,與撤離曷等寇邠州,端擊敗之,至白店原,又大敗之。
撤離曷乘高望師,懼而号哭,金人目為&lsquo啼哭郎君&rsquo。
後張魏公以端恃功驕恣,又懼其得士心,竟殺之。
自端之死,衆心稍離。
金人再戰富平,我師詐張端旗以懼敵,婁室知端已死,曰:&lsquo何绐我也?&rsquo于是盡銳力攻,我師敗績,陝西非我有矣。
淳熙間,高廟配享,洪景盧舉此為魏公罪,迄不得侑食。
昔孔明斬馬谡,已為失計,魏公襲其事,幾于自壞長城。
至于詐張端旗,尤為拙謀,徒足以召敵人之笑,沮我師之氣耳!”《齊東野語》十五,記其本末尤詳。
《鲒埼亭集》外編卅七,乃著論大貶之,有意為魏公辯護。
然曲端若在,未必能為宋保守陝西,而曲端之死,宋人惜之,自是當時公論。
《朱子語類》一三二,亦嘗冤之。
朱竹垞《書宋史張浚傳後》雲:“曲端之誅,與桧之殺嶽飛何異?讀史者務曲筆以文緻端有可死之罪,不過因浚有子講學,浚死,徽國公為作狀,天下後世遂信而不疑爾!袁中郎宏道《宿朱仙鎮詩》雲:&lsquo祠前箫鼓賽如雲,立石争镵吊古文,一等英雄含恨死,幾時論定曲将軍!&rsquo江進之盈科《讀魏公傳詩》雲:&lsquo子聖焉能蓋父兇!曲端冤與嶽飛同,何人為立将軍廟?也把烏金鑄魏公。
&rsquo可謂助我張目者也。
”語見《曝書亭集》四十五。
身之之惜姚聳夫,亦惜曲端耳! 唐代宗永泰元年,魚朝恩欲奉上幸河中,有劉給事者,獨出班抗聲曰:“敕使反邪?今屯軍如雲,不戮力扞寇,而遽欲脅天子棄宗廟社稷而去,非反而何?”朝恩驚沮而退,事遂寝。
注曰:劉給事立朝守正不可奪如此,且兩省官也,而史失其名,唐置史館何為哉!(二二三) 《通鑒》語出李肇《國史補》,稱給事中劉,不記其名。
《新唐書·魚朝恩傳》作“有近臣折曰”雲雲,亦不得其名。
史家記事,稍縱即逝,與其過而廢之,毋甯過而存之,此之謂也。
溫公之侄孫樸,靖康間使金,被留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