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篇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讒死,邦人莫不悲慕。
《宋元通鑒》寶祐元年條論之曰:“宋之不競,若天有以限之。
才得一人,讒忌即入。
自其盛時,固已有之,熙、豐以後,類不相容,迄于南渡,日甚一日。
迨嘉、寶間,殘金雖亡,新敵方熾,餘玠治蜀,措置有方,猶足以為一木之支,而謝方叔、徐清叟之徒,必為疑間,以緻之死。
嗚呼!玠死之後,不特蜀非宋有,而國祚從可知矣!尋又籍玠家财以犒師,若非忠義之士,有不解體者哉!”《宋季三朝政要》載:“景定二年,奪向士璧從官恩數,令臨安府追究侵盜掩匿情節,從侍禦史孫附鳳之言也。
士璧帥長沙,北兵已圍鄂嶽。
方措置間,皮泉渌家居訪之,問所以為城守之計,士璧曰:&lsquo正為眼中無可用之人。
&rsquo皮恚之。
北兵退,皮入朝,百計毀短。
賈似道忌其成功,竟坐遷谪。
至今邦人言之,有垂涕者”雲。
身之言“宋人捨功錄過”,本指劉宋,然不啻指趙宋也。
齊東昏侯永元元年三月,陳顯達為魏武衛将軍元嵩所敗,威名至是大損。
注曰:陳顯達之敗,固是弱不可以敵強,亦天為之也。
齊師潰于戊戌,魏主殂于丙午,傥顯達更能支持數日,安知不能轉敗為功邪!(一四二) 戊戌至丙午,相差凡八日。
論事而委諸天,此失敗者之恒言,所以自慰藉耳。
身之處境,蓋失敗者,可憫也! 梁武帝天監十三年,魏主命高肇等将步騎十五萬寇益州,遊肇谏以為“今頻年水旱,百姓不宜勞役。
往昔開拓,皆因城主歸款,故有征無戰”。
注曰:不因薛安都、常珍奇、沈文秀,魏不得淮、汝、青、徐;不因裴叔業,魏不得壽陽。
遊肇之言,可謂深知當時疆事者。
(一四七) 薛安都、常珍奇、沈文秀,宋守臣;裴叔業,齊守臣,皆先後降魏。
身之則有感于景定以來,守臣之先後降元也。
不因劉整、呂文煥,元不得泸州、襄陽;不因陳奕、範文虎,元不得黃州、安慶。
遊肇之言,古今一轍,為可慨也! 梁武帝大同十一年,晉氏以來,文章競為浮華,魏丞相泰,欲革其弊。
六月丁巳,魏主飨太廟,泰命大行臺度支尚書領著作蘇綽作大诰,宣示群臣,戒以政事。
仍命“自今文章,皆依此體”。
注曰:宇文泰令蘇綽仿《周書》作大诰,今其文尚在。
使當時文章皆依此體,亦非所以崇雅黜浮也。
(一五九) 文體随世運為轉移,豈能拘于古式。
故六朝之浮靡,非也;僞裝之古奧,亦非也。
孔子曰:“辭達而已矣。
”故為古奧,使人不能速曉,其意何居。
葉水心嘗論之,曰:“為文皆依此體,止是皮毛上模出一重粗俗。
頗記少時長老言:有數士各效名人文字,以相誇耀,或為韓、柳,或為歐、曾,高者為西漢。
其一人曰未也,遂為《詩》《書》之文以蓋之。
綽所欲革,與此何異。
以為于變一世,恐未可也。
”語見《習學記言》卅五。
梁武帝太清元年,東魏大将軍澄,嘗侍靜帝酒,舉大觞屬帝曰:“臣澄勸陛下酒。
”帝不勝忿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生為!”澄怒曰:“朕朕!狗腳朕!”使崔季舒毆帝三拳,帝不堪憂辱。
注曰:徐知訓陵侮其主,與高澄異世同轍,皆不能保其身。
《詩》雲:“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諒哉!(一六〇) 徐知訓事楊行密子隆演,嘗使酒罵坐,語侵隆演,至愧恥涕泣,知訓愈辱之,後為朱瑾所殺。
見《五代史·吳世家》。
隆演廟号高祖,亦嘗稱朕者也。
朕,手腳厚皮耳,今粵人猶有是語。
《考工記》“函人眡其朕”,當即此字。
高澄以“狗腳朕”為詈,此古語之僅存者。
今北俗謂之繭。
太清二年,慕容紹宗敗侯景于渦陽,景使謂紹宗曰:“景若就擒,公複何用?”紹宗乃縱之。
注曰:人臣苟有才,必養寇以自資。
東魏之世,彭樂、慕容紹宗,同一轍耳。
(一六一) 此世所以治日少而亂日多也。
又,邵陵王綸行至锺離,聞侯景已渡采石,綸晝夜兼道,旋軍入援。
濟江中流風起,人馬溺者什一二。
注曰:盧循之亂,劉裕冒風濟江而風止。
侯景之亂,綸濟江而風起,豈天之欲亡梁邪!是以善觀人之國者,必觀之天人祐助之際也。
(一六一) 天時不就,最易令人懊喪,身之蓋有感于海潮三日不至之事乎!《辍耕錄》一,“浙江潮”條,言:“至元十三年正月甲申,丞相伯顔駐軍臯亭山,宋奉表及國玺以降。
範文虎安營浙江沙浒,太皇太後望祝曰:&lsquo海若有靈,當使波濤大作,一洗而空之。
&rsquo潮汐三日不至,軍馬晏然。
”按是年正月丁卯朔,甲申月之十八日也。
元明善撰伯顔勳德碑,亦言:“伯顔軍錢塘沙上,三日海潮不至,宋人以為天助。
”碑見《元文類》廿四。
《元名臣事略》及《元史·伯顔傳》,皆因之,則此事為當時言天意者所藉口可知也。
又伯顔之名,本音譯耳,而宋末有“江南若破,百雁來過”之謠,《玉堂嘉話》載之,《辍耕錄》亦載之。
劉靜修詩文,尤喜以“白雁”為說,如詠宋理宗官扇雲:“秋去秋來幾恩怨,一聲白雁更西風。
”詠宋度宗古墨雲:“君王弄墨熙明殿,不覺江頭度白雁。
”銘劉潭先茔雲:“自北而南,天開元基,白雁一舉,橫絕天池。
”銘李仁裕先茔雲:“籲其好還,卧榻不容,白雁載飛,于彬益雄。
”一若伯顔之來,果為天意者,則當時人心之懊喪又可知也。
又,賊積死于城下。
注曰:死于城下者,豈真賊哉!侯景驅民以攻城,以其黨迫蹙于後。
攻城之人,退則死于賊手,進則死于矢石。
嗚呼!積死于城下者,得非梁之赤子乎!(一六一) 此有感于元師之攻城,辄以降兵為先鋒,積死于城下者,皆宋人也。
隋文帝開皇九年,衡州司馬任瓌,勸都督王勇據嶺南,求陳氏子孫,立以為帝。
勇不能用,以所部來降,瓌棄官去。
瓌,忠之弟子也。
于是陳國皆平。
注曰:任瓌志趣如此,宜其能自表見于唐元也,蕭摩诃兒豚犬耳!(一七七) 任忠、蕭摩诃,皆陳故将
《宋元通鑒》寶祐元年條論之曰:“宋之不競,若天有以限之。
才得一人,讒忌即入。
自其盛時,固已有之,熙、豐以後,類不相容,迄于南渡,日甚一日。
迨嘉、寶間,殘金雖亡,新敵方熾,餘玠治蜀,措置有方,猶足以為一木之支,而謝方叔、徐清叟之徒,必為疑間,以緻之死。
嗚呼!玠死之後,不特蜀非宋有,而國祚從可知矣!尋又籍玠家财以犒師,若非忠義之士,有不解體者哉!”《宋季三朝政要》載:“景定二年,奪向士璧從官恩數,令臨安府追究侵盜掩匿情節,從侍禦史孫附鳳之言也。
士璧帥長沙,北兵已圍鄂嶽。
方措置間,皮泉渌家居訪之,問所以為城守之計,士璧曰:&lsquo正為眼中無可用之人。
&rsquo皮恚之。
北兵退,皮入朝,百計毀短。
賈似道忌其成功,竟坐遷谪。
至今邦人言之,有垂涕者”雲。
身之言“宋人捨功錄過”,本指劉宋,然不啻指趙宋也。
齊東昏侯永元元年三月,陳顯達為魏武衛将軍元嵩所敗,威名至是大損。
注曰:陳顯達之敗,固是弱不可以敵強,亦天為之也。
齊師潰于戊戌,魏主殂于丙午,傥顯達更能支持數日,安知不能轉敗為功邪!(一四二) 戊戌至丙午,相差凡八日。
論事而委諸天,此失敗者之恒言,所以自慰藉耳。
身之處境,蓋失敗者,可憫也! 梁武帝天監十三年,魏主命高肇等将步騎十五萬寇益州,遊肇谏以為“今頻年水旱,百姓不宜勞役。
往昔開拓,皆因城主歸款,故有征無戰”。
注曰:不因薛安都、常珍奇、沈文秀,魏不得淮、汝、青、徐;不因裴叔業,魏不得壽陽。
遊肇之言,可謂深知當時疆事者。
(一四七) 薛安都、常珍奇、沈文秀,宋守臣;裴叔業,齊守臣,皆先後降魏。
身之則有感于景定以來,守臣之先後降元也。
不因劉整、呂文煥,元不得泸州、襄陽;不因陳奕、範文虎,元不得黃州、安慶。
遊肇之言,古今一轍,為可慨也! 梁武帝大同十一年,晉氏以來,文章競為浮華,魏丞相泰,欲革其弊。
六月丁巳,魏主飨太廟,泰命大行臺度支尚書領著作蘇綽作大诰,宣示群臣,戒以政事。
仍命“自今文章,皆依此體”。
注曰:宇文泰令蘇綽仿《周書》作大诰,今其文尚在。
使當時文章皆依此體,亦非所以崇雅黜浮也。
(一五九) 文體随世運為轉移,豈能拘于古式。
故六朝之浮靡,非也;僞裝之古奧,亦非也。
孔子曰:“辭達而已矣。
”故為古奧,使人不能速曉,其意何居。
葉水心嘗論之,曰:“為文皆依此體,止是皮毛上模出一重粗俗。
頗記少時長老言:有數士各效名人文字,以相誇耀,或為韓、柳,或為歐、曾,高者為西漢。
其一人曰未也,遂為《詩》《書》之文以蓋之。
綽所欲革,與此何異。
以為于變一世,恐未可也。
”語見《習學記言》卅五。
梁武帝太清元年,東魏大将軍澄,嘗侍靜帝酒,舉大觞屬帝曰:“臣澄勸陛下酒。
”帝不勝忿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生為!”澄怒曰:“朕朕!狗腳朕!”使崔季舒毆帝三拳,帝不堪憂辱。
注曰:徐知訓陵侮其主,與高澄異世同轍,皆不能保其身。
《詩》雲:“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諒哉!(一六〇) 徐知訓事楊行密子隆演,嘗使酒罵坐,語侵隆演,至愧恥涕泣,知訓愈辱之,後為朱瑾所殺。
見《五代史·吳世家》。
隆演廟号高祖,亦嘗稱朕者也。
朕,手腳厚皮耳,今粵人猶有是語。
《考工記》“函人眡其朕”,當即此字。
高澄以“狗腳朕”為詈,此古語之僅存者。
今北俗謂之繭。
太清二年,慕容紹宗敗侯景于渦陽,景使謂紹宗曰:“景若就擒,公複何用?”紹宗乃縱之。
注曰:人臣苟有才,必養寇以自資。
東魏之世,彭樂、慕容紹宗,同一轍耳。
(一六一) 此世所以治日少而亂日多也。
又,邵陵王綸行至锺離,聞侯景已渡采石,綸晝夜兼道,旋軍入援。
濟江中流風起,人馬溺者什一二。
注曰:盧循之亂,劉裕冒風濟江而風止。
侯景之亂,綸濟江而風起,豈天之欲亡梁邪!是以善觀人之國者,必觀之天人祐助之際也。
(一六一) 天時不就,最易令人懊喪,身之蓋有感于海潮三日不至之事乎!《辍耕錄》一,“浙江潮”條,言:“至元十三年正月甲申,丞相伯顔駐軍臯亭山,宋奉表及國玺以降。
範文虎安營浙江沙浒,太皇太後望祝曰:&lsquo海若有靈,當使波濤大作,一洗而空之。
&rsquo潮汐三日不至,軍馬晏然。
”按是年正月丁卯朔,甲申月之十八日也。
元明善撰伯顔勳德碑,亦言:“伯顔軍錢塘沙上,三日海潮不至,宋人以為天助。
”碑見《元文類》廿四。
《元名臣事略》及《元史·伯顔傳》,皆因之,則此事為當時言天意者所藉口可知也。
又伯顔之名,本音譯耳,而宋末有“江南若破,百雁來過”之謠,《玉堂嘉話》載之,《辍耕錄》亦載之。
劉靜修詩文,尤喜以“白雁”為說,如詠宋理宗官扇雲:“秋去秋來幾恩怨,一聲白雁更西風。
”詠宋度宗古墨雲:“君王弄墨熙明殿,不覺江頭度白雁。
”銘劉潭先茔雲:“自北而南,天開元基,白雁一舉,橫絕天池。
”銘李仁裕先茔雲:“籲其好還,卧榻不容,白雁載飛,于彬益雄。
”一若伯顔之來,果為天意者,則當時人心之懊喪又可知也。
又,賊積死于城下。
注曰:死于城下者,豈真賊哉!侯景驅民以攻城,以其黨迫蹙于後。
攻城之人,退則死于賊手,進則死于矢石。
嗚呼!積死于城下者,得非梁之赤子乎!(一六一) 此有感于元師之攻城,辄以降兵為先鋒,積死于城下者,皆宋人也。
隋文帝開皇九年,衡州司馬任瓌,勸都督王勇據嶺南,求陳氏子孫,立以為帝。
勇不能用,以所部來降,瓌棄官去。
瓌,忠之弟子也。
于是陳國皆平。
注曰:任瓌志趣如此,宜其能自表見于唐元也,蕭摩诃兒豚犬耳!(一七七) 任忠、蕭摩诃,皆陳故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