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篇第四

關燈
之也。

    作之不已,乃成君子。

    (一四七) 《中庸》謂:“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以“疆作”釋“自業”,其說甚精。

    作之不已,則可由勉強以幾于自然,足見身之持躬之道也。

     梁簡文帝大寶元年,齊主簡練六坊之人,每一人必當百人,謂之百保鮮卑。

     注曰:百保,言其勇可保一人當百人也。

    高氏以鮮卑創業,當時号為健鬥,故衛士皆用鮮卑,猶今北人謂勇士為霸都魯也。

    (一六三) 以“霸都魯”釋“百保鮮卑”,最适當。

    其名為前此辭書所罕見,而身之能采用之,亦時代為之也。

    《元史》九九《兵志》“宿衛”條,言“元時名忠勇之士曰霸都魯,勇敢無敵之士曰拔突”,其實一也。

    紀、傳又時稱為拔都,或八都兒,譯音無定字。

    《宋史》二七五,北宋初李繼隆,字霸圖,義亦取此。

    清人譯曰巴圖魯,故友英斂之名其長孫曰巴圖,斂之北人也。

     陳武帝永定二年,帝怒臨漳令嵇晔及舍人李文思,以賜臣下為奴。

    中書侍郎鄭頤私誘祠部尚書王昕曰:“自古無朝士為奴者。

    ”昕曰:“箕子為之奴。

    ”頤以白帝曰:“王元景比陛下于纣。

    ”帝銜之。

     注曰:此《論語》孔子之言。

    鄭頤誘王昕使言而陷之,“邦無道,危行言孫”,聖人包周身之防也如此。

    (一六七) 此蓋有感于方回、仇遠之事也。

    降臣方回古稀之歲,牟獻之與之同庚,其子撰文與乃翁為慶,且徵友朋之詩。

    仇遠有句雲:“姓名不入六臣傳,容貌堪傳九老碑。

    ”又作方句雲:“老尚留樊素,貧休比範丹。

    ”因方嘗有“今生窮似範丹”之句也。

    于是方大怒仇褒牟而貶己,遂摭六臣之語,謂仇比上為朱溫,必欲告官殺之。

    諸友皆為謝過,不從。

    仇遂謀之北客侯正卿,正卿訪之,徐扣曰:“聞仇仁近得罪于虛谷,何邪?”方曰:“此子無禮,比上為朱溫,當告官殺之。

    ”侯曰:“仇亦止言六臣,未嘗比上于朱溫。

    今比上為朱溫者,執事也,告之官,則執事反得大罪矣。

    ”方色變,侯遂索其詩元本,手碎之乃已。

    事見《癸辛雜識》别集上,仁近仇遠字,虛谷方回字。

    時元貞二年丙申,身之亦六十七矣,故以“危行言遜”為子孫戒。

     陳宣帝太建七年,周主謀伐齊,于翼谏益儲加戍,韋孝寬陳取齊三策。

     注曰:自古以來,謀臣智士陳三策者,其上策率非常人所能行,中策亦必度其才足以行,然後能聽而用之。

    《通鑒》蓋謂于翼、韋孝寬所見略同也。

    (一七二) 此身之有感于江上之策不行也。

    《鑒注自序》言:“從軍江上,言辄不用。

    ”袁清容祭梅澗文亦言:“江上之策,不行于老奸。

    ”《錢塘遺事》四,載:“鹹淳間,汪紫原立信于襄危之際,以書抵賈相陳三策:一謂内地何用多兵,宜盡抽之過江,可得六十萬。

    或百裡二百裡置一屯,皆設都統,七千裡江面,三十四屯,設兩大藩府以總攝運掉之,緩急上下流相應,必無能破吾聯絡之勢者,久之雖進亦可。

    二謂久拘使者在荊湖何益,不如遣使偕行,啗以厚利,緩其師期。

    半歲間我江外之藩垣成,氣象固,且江南之生兵日益矣。

    三謂若此兩說不可行,惟有準備投拜,其意蓋以激賈行二說也。

    賈得書大怒曰:&lsquo瞎賊敢爾妄語!&rsquo諷臺谏罷紫原。

    不數月北兵渡江,九江以下皆失守,乃以端明招讨起公。

    過淮時,賈出督相遇,拊紫原背而哭曰:&lsquo端明端明!某不用公言,遂至此。

    &rsquo後有告伯顔以紫原曾獻三策者,伯顔驚歎:&lsquo江南有這般人,這般話,若遂用之,我得至此耶!&rsquo時人有詩曰:&lsquo厚我藩垣長彼貪,不然銜璧小邦男,廟堂從谏真如轉,竟用先生策第三。

    &rsquo”事并見《宋史》立信本傳及《三朝政要》。

    餘頗疑此策或出身之,因身之充主管沿江制置司機宜文字時,沿江制置使正為汪立信也。

    不過身之亂後深自韬晦,故知之者鮮耳。

     太建十四年,隋主既立,待梁主恩禮彌厚。

    是歲納梁主女為晉王妃,由是罷江陵總管,梁主始得專制其國。

     注曰:西魏遷梁主詧于江陵,置助防曰防主,後遂置總管,今罷之。

    (一七五) 助防與駐防不同。

    駐防明言駐以防之,助防則名為助之,實以防之,其名甚巧。

    此詧所以終不得自由而鬱邑以死也。

    傅沅叔跋姚士粦《後梁春秋》曰:“詧以骨肉猜貳,據地自王,與昭烈存漢,莊宗繼唐,甯可并論!又況倚恃北國,備位附庸,苟延殘喘。

    觀集中所載《愍時賦》有雲:&lsquo悲晉玺之遷趙,痛漢鼎之移新,遂胡顔而苟免,謂小屈而或申,豈妖診之無已,何國步之長淪!&rsquo又雲:&lsquo餘家國之一匡,庶興周而祀夏,忽萦憂而北屈,豈年華之天假!&rsquo其言悲憤沈鬱,終于發背而死,良可憫悼。

    姚氏乃欲以中興之運屬之,拟非其倫矣。

    嗚呼!當宗社覆滅,土宇淪潰之際,凡在藩侯宗子,或倡大義以讨亂賊,或收馀燼以複舊疆,縱事業未成,後之君子,常欽其志,而假之以名。

    若夫乞援強鄰,受封上國,幸為人所卵翼,稱帝号以自娛,政柄非己所能操,存廢聽人之措置,此石晉、劉齊之故轍,讀史者方憤歎痛惜之不暇,甯複從而崇獎之耶!”語見《藏園群書題記續集》一。

     陳長城公至德二年,突厥沙缽略可汗數為隋所敗,乃請和親,千金公主自請改姓楊氏,為隋主女。

    隋主遣開府儀同三司徐平和使于沙缽略,更封千金公主為大義公主。

     注曰:千金公主,宇文氏,請于沙缽略,欲複雠。

    及兵敗于外,衆離于内,乃請為隋主女。

    更封以大義,非嘉名也,取“大義滅親”雲爾,為大義不得其死張本。

    (一七六) 自晉元渡江,訖宇文氏之滅,河北淪陷者,二百七十馀年,至是複歸中國。

    《春秋》大義,國雠百世可複,隋蓋為中國複雠也。

    千金公主乃欲複宇文氏之雠,故隋以大義封而滅之。

    身之釋大義,其說新而切。

     隋文帝開皇九年,時天下既壹,異代器物,皆集樂府。

    牛弘奏:“中國舊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