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篇第四

關燈
在江左。

    ” 注曰:典午南渡,未能備樂,石氏之亡,樂人頗有自邺而南者。

    苻堅淮淝之敗,晉始獲樂工,備金石。

    慕容垂破西燕,盡獲苻氏舊樂。

    子寶喪敗,其锺律令李佛等,将太樂細伎奔慕容德。

    德子超獻之姚秦,以贖其母。

    宋武平姚泓,收歸建康,故雲“多在江左”。

    (一七七) 永嘉之亂,伶官樂器,皆沒于劉、石,其後輾轉複歸江左,實分兩期:一由石趙、前燕、苻秦以歸于晉;一由後燕、南燕、姚秦以歸于宋。

    此所釋甚清晰,垂、寶後燕,德、超南燕也。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補阙杜琎嘗上書言事,明日黜為下邽令。

     注曰:唐制,上縣令從六品上,補阙從七品上。

    以此言之,則非黜也。

    蓋唐人重内官,而品之高下不論也,況遺補供奉官,地居清要乎!(二一四) 唐德宗貞元五年,瓊州自乾封中,為山賊所陷。

     注曰:瓊州在海中大洲上,中有黎母山,黎人居之,不輸王賦。

    所謂“山賊”,蓋黎人也。

    宋白曰:瓊州北十五裡,極大海,泛大船使西南風帆,三曰三夜到地名崖山門,入江,一曰至新會縣。

    (二三三) 釋瓊州何為涉及厓山?厓山在新會,為宋丞相陸秀夫負少帝殉國處,書以痛也。

    厓山海中有奇石,張弘範磨崖大書“張弘範滅宋于此”,以自誇耀。

    明提學趙瑤詩:“镌功奇石張弘範,不是胡兒是漢兒。

    ”指此也。

    成化間禦史徐瑁,始命工削去。

    事見《道光新會志》。

    張弘範刻石,身之未必知,都統蘇劉義等挾二王由浙入閩廣,終于奎山,《癸辛雜識》續集屢載之。

    胡、周同時,周既有所聞,胡不容不知也。

     唐憲宗元和十一年,诏以易州刺史陳楚為義武節度使。

    軍中聞之,掠渾鎬及家人衣,至于倮露。

    陳楚馳入定州,鎮遏亂者,斂軍中衣以歸鎬,以兵衛送還朝。

    楚定州人,張茂昭之甥也。

     注曰:史言河朔之人,習于叛亂,知奉其帥之親黨而已。

    (二三九)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上欲禦樓肆赦,崔慎由曰:“陛下未建儲宮,四海屬望。

    若舉此禮,雖郊祀亦可,況于禦樓。

    ”時上餌方士藥,已覺躁渴,而外人未知,疑忌方深,聞之俛首不複言。

     注曰:史言宣宗不早定國本,使王宗實得以立長而竊定策之功。

    (二四九) 韓胄之于甯宗,史彌遠之于理宗,賈似道之于度宗,皆以定策之功而肆其姦者也。

    彌遠死,其子孫為製碑銘,且以“定策元勳”題其首焉。

     唐懿宗鹹通七年,上好音樂宴遊,殿前供奉樂工,常近五百人,每月宴設,不減十馀。

     注曰:宴設,謂宮中置宴也,宋朝内臣謂之排當。

    (二五〇) 《宋季三朝政要》言:“理宗端平初,厲精為治。

    在位久,嬖寵浸盛,宮中排當頻數,倡伎傀儡,得入應奉,端平之政遂衰。

    ”今以“排當”釋“宴設”,明其弊不減于鹹通也。

    《錢塘遺事》五,有專條記之雲:“宮中飲宴名排當。

    理宗朝排當之禮,多内侍自為之,一有排當,則必有私事密啟,度宗因之。

    故鹹淳丙寅,給事陳宗禮有曰:&lsquo内侍用心,非借排當以規羨馀,則假秩筵以奉殷勤,不知聚幾許汗血之勞,而供一夕笙歌之費。

    &rsquo”其說可想矣。

     後梁太祖開平二年,華原賊帥溫韬,聚衆嵯峨山,暴掠雍州諸縣,唐帝諸陵,發之殆遍。

     注曰:《溫韬傳》:“韬在華原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内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

    而昭陵最固,韬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闳麗,不異人間。

    中為正寝,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代圖書,锺王筆迹,紙墨如新,韬悉取之,遂傳人間。

    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二六七) 昭陵太宗陵,乾陵高宗陵。

    《通鑒》于此事略言之,注獨詳引《歐史·溫韬傳》以釋之者,為楊琏真加寫照耳。

    楊髡發宋諸陵事,當時通國皆知,故此不言而喻。

     後晉高祖天福二年,義成節度使符彥饒,奏範延光遣兵度河,焚草市。

     注曰:時天下兵争,凡民居在城外,率居草屋,以成市裡。

    以其價廉功省,猝遇兵火,不至甚傷财以害其生也。

    此草市在滑州城外。

    (二八一) 百聞不如一見,非身親其事,不能言之親切。

    身之生亂世,故獨能了解兵争時事。

     又,閩主以空名堂牒,使醫工陳究賣官于外。

     注曰:堂牒,即今人所謂省劄。

    空名者,未書所授人名,既賣之得錢而後書填。

    (二八一) 《癸辛雜識》别集上,言:“降臣王積翁奉使,拘溫陵任氏舶,以好語官職誘之,且付以空頭總管文帖,反為任所殺。

    ”即此所謂空名省劄也。

    史言五代時中國不統一,故割據者胡行,民不堪其病矣。

     後漢隐帝乾祐二年,以歸德牙内指揮使史德珫領忠州刺史。

    德珫,弘肇之子也,頗讀書。

    有舉人呼于貢院門,蘇逢吉命執送侍衛司,欲其痛箠而黥之。

    德珫言于父曰:“書生無禮,自有臺府治之,非軍務也。

    此乃公卿欲彰大人之過耳。

    ”弘肇即破械遣之。

     注曰:貢院門,禮部貢院門也。

    五季自梁以來,雖皆右武之時,而諸州取解、禮部試進士,未嘗廢。

    唐明宗天成二年,敕新及第進士,有聞喜宴,今後逐年賜錢四百貫。

    其進士試詩賦文策,帖經對義。

    蓋朝廷猶重科舉之士,故史德珫雖将家子,亦愛護士流。

    (二八八) 此有感元初士流之賤。

    凡淮蜀士被俘者,皆沒為奴,不如五季武夫,猶知愛護之也。

     後周世宗顯德三年,李德明勸唐主割江北之地,唐主不悅,宋齊丘以割地為無益。

    德明輕佻,言多過實,國人亦不之信。

     注曰:國人,謂南唐通國之人。

    史言誕妄之士,雅不足以孚乎人,不惟喪身,且誤國事。

    (二九三) 李德明見陸遊《南唐書》七,與锺谟同傳。

    性輕佻反覆,朝士側目,号為锺李。

    德明嘗詣周軍,睹周軍容之盛,知非南唐所能敵,極力主張割地議和。

    唐君臣以其素行不孚,不信其說,德明猶攘袂大言,謂“周師必克”,故群以賣國诋之,卒至被戮,而禍且中于國。

    故君子植品,貴在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