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篇第十四

關燈
李姓名上,即授浙西道儒學提舉。

    李聞命欲遁去,而使者緻丞相安童書有雲:&lsquo先生在宋以忠言谠論著稱,今授以五品秩,士君子當隐見随時,其尚悉心以報殊遇。

    &rsquo李乃幡然北向再拜曰:&lsquo仕而得行其言,此臣夙心也,敢不奉诏。

    &rsquo”嗚呼!又何其卑耶!“二十三年,程文海奉命搜賢江南,世祖谕之曰:&lsquo此行必緻葉李。

    &rsquo既至,特拜禦史中丞。

    二十五年,陞平章政事。

    會桑哥敗,事頗連及同列,李獨以疾得請南還。

    揚州儒學正李淦上書,言:&lsquo葉李本一黥徒,受皇帝簡知,即以舉桑哥為第一事。

    人皆知桑哥用群小之罪,而不知葉李舉桑哥之罪。

    葉李雖罷相,刑戮未加,天下往往竊議,宜斬葉李以謝天下&rsquo”雲。

    令終之難如此,故身之借蘇威之事發之。

     隋文帝仁壽二年,蜀王秀嘗從柳彧求李文博所撰《治道集》。

     注曰:李文博,博陵人,仕隋不調。

    性貞介鲠直,好學不倦。

    至于教義名理,特所留心,讀書至治亂得失,忠臣烈士,未嘗不反覆吟翫。

    長于議論,亦善屬文,著《治道集》十卷,大行于世。

    夫其文大行,而仕不遇,何也!(一七九) 李文博《治道集》,兩《唐志》著錄“法家類”,今不傳。

    《玉海》五十一載杜佑《理道要訣自序》,言:“隋李文博《理道集》,多主于規谏。

    ”則其書亦荀悅《申鑒》之倫,為規正時政而作者也。

    “貞介鲠直”,即不遇之由,身之蓋有慨乎言之。

    《身之墓》,稱:“身之登第後,嘗為慶元谿尉,剛直不阿,忤郡守罷去。

    會有以文學行誼薦者,遂授揚州江都丞。

    鹹淳丁卯,差充壽春府府學教授,佐淮東幕府,考舉及格,改奉議郎,知江陵縣。

    丁母憂,服阕,改知安慶府懷甯縣。

    甲戌,差充沿江制置司機宜文字,官至朝奉郎。

    ”袁清容《憶胡懷甯詩》:“青衫不受折腰辱,白眼豈知徒步回。

    ”注:“舊尉慈谿,為郡守厲文翁劾去。

    ”《宋史》四五《理宗紀》,厲文翁以景定二年七月知慶元府。

    禦史洪天錫疏言:“厲文翁小人之無忌憚者也。

    藉衣錦威,行攫金術,今又移其剝越者剝鄞矣。

    然民敢怨而不敢言者,以其依憑邸第耳。

    ”語見《齊東野語》七,亦略見《宋史·天錫傳》。

    身之所忤者,為無忌憚之小人,足證其剛直不阿,故不遇與李文博同也。

    佐淮東幕府時,兩淮制置為李庭芝,《鑒注自序》言“鹹淳庚午,從淮壖歸”,當是因庭芝移京湖制置也。

    甲戌主管沿江制置司機宜文字,故陳著《本堂集》稱身之為胡制機。

    時沿江制置使為汪立信。

    賈似道督師江上,言辄不用,既而軍潰,遂間道歸,所謂“白眼豈知徒步回”也。

    《清容集·祭胡梅澗文》,又言:“江上之策,不行于老姦,年運而往,知吾道之愈難,寫心聲之悲憤,聽澗水之潺湲。

    ”即歎其所仕不遇,歸而注《鑒》也。

    據《墓》,所居澗旁多古梅,因稱梅澗。

    其地當在甯海,《十七史商榷》以為即袁氏塾,非也。

     唐高祖武德元年,先是窦建德陷景城,執戶曹河東張玄素,以為治書侍禦史,固辭。

    及江都敗,複以為黃門侍郎,玄素乃起。

     注曰:史言隋之故官,漸就仕于他姓。

    (一八五) 張玄素先辭後起,以江都之敗否為衡,所謂投機耳。

    崖山既覆,宋遺民亦漸有出為告籴之謀者,如月泉吟社中之仇遠、白珽、梁相皆是也。

    萬季野《書元史陳栎傳後》雲:“元初南土既附,科目猶未設,一時士人無仕進之路,相率而就有司之辟召。

    或庠序學官,或州縣冗秩,亦屈節為之。

    如戴表元、牟應龍、熊朋來、馬端臨之屬,以文學名儒,或俯首以丐升鬥之祿,而生平之名節不顧矣。

    其最無可取者,如休甯陳栎,窮經講學,當時亦稱名儒,及科舉一開,争先赴之,雖僥倖一舉,所得幾何?吾獨惜陳氏以六十之年,而一旦喪其生平也。

    ”語見《群書疑辨》十一。

    季野蓋為清初諸儒之應鴻博者言之。

    至于陳栎之應舉,為身之所不及見,仇、白、戴、牟之就微祿,則身之所親睹也。

    《易》曰:“履霜堅冰,所由來者漸。

    ”故身之唏噓言之。

     武德二年,王世充令太常博士孔穎達造禅代儀,又以國子助教陸德明為漢王師,令玄恕就其家行束脩禮。

    德明恥之,服巴豆散,卧稱病。

    玄恕入跪床下,對之遺利,竟不與語。

     注曰:陸德明過孔穎達遠矣。

    (一八七) 唐孔、陸兩經師之優劣,《鲒埼亭集》外編三八曾論之,曰:“有唐一代,絕少經師,求其博通諸經,不為專門之學者,祗孔、陸二家。

    然仲達亦安敢望德明,仲達之在東都,為隋皇泰主太常博士,時有道士桓法嗣,獻《孔子閉房記》,以為王世充受命之符,世充即命仲達與其長史韋節、楊續撰禅代儀。

    仲達此事,可以比美新之大夫矣。

    其時德明亦為國子助教,世充遣其子玄恕師之,德明竟不與語,斯其人視仲達為何如,果誰得為聖人之徒欤?且世充暴人也,徐文遠為其師,猶拜伏見之,德明以一國子先生拒之,可謂大勇矣。

    ”謝山此文,蓋即本之《胡注》。

    因孔穎達為王世充造禅代儀事,不見《兩唐書·穎達傳》,而唯見于《通鑒》,謝山蓋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