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篇第十四

關燈
》。

    前後辟舉,皆不就。

    邑人臘日盜斫其樹,人有告者,喬陽不聞,邑人愧而歸之。

    喬曰:&lsquo卿節日取柴,欲與父母相歡娛耳,何以愧為!&rsquo”嗚呼!觀喬之學行如此,則“棄學業,絕人事”,殆庶幾乎夷齊餓于首陽之下之意。

    (卷八〇) 喬著《劉揚優劣論》,今不傳。

    《鲒琦亭集》廿九曾仿為之,謂:“向之優于雄,在忠貞大節,而不在區區著述之間。

    喬能知向之優,而不知其所以優”雲。

    予謂謝山之說是也。

    然以喬父子出處觀之,喬之所論,必在向之忠貞,而不在著述,故與李铨持論不同。

    今《晉書》撰自唐初諸臣,如李義府、許敬宗等,出處皆有慚德,故于喬所論,就輕避重,未必即喬本旨。

    身之以夷齊比之,夷齊豈藉著述傳哉! 晉惠帝永興元年,劉淵以崔遊為禦史大夫,遊固辭不就。

     注曰:崔遊,淵之師也。

    遊既能以師道不為淵屈,且又得不變于夷之義。

    (卷八五) 劉淵雖出匈奴,然世居中國,生長中國,與華人無異。

    史稱其師事崔遊,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好《春秋左氏傳》。

    《孫、吳兵法》,略皆誦之,《史》《漢》諸子,無不綜覽,所謂中國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

    崔遊能用夏變夷,而不能保中國政治不腐敗,中國政治而腐敗,又安能禁其不生蔑視之心耶! 宋末有江漢先生趙復,以俘虜教授北方,北方知有程朱之學自復始。

    強之仕不仕,亦崔遊之倫也。

    《元史·儒學傳》:“趙復字仁甫,德安人。

    太宗乙未歲,命太子闊出帥師伐宋,德安以嘗逆戰,其民數十萬,皆俘戮無遺。

    時姚樞奉诏即軍中求儒道釋醫蔔士,凡儒生挂俘籍者辄脫之。

    復在其中,樞與之言,信奇士,以九族俱殘,不欲北,因與樞訣。

    樞恐其自裁,曉以徒死無益,復強從之。

    先是南北道絕,載籍不相通,至是復以所記程朱諸經傳注,盡錄以付樞。

    自復至燕,學子從者百馀人。

    世祖在潛邸,嘗召見,問曰:&lsquo我欲取宋,卿可導之乎?&rsquo對曰:&lsquo宋吾父母國也,未有引他人以伐吾父母者。

    &rsquo世祖悅,因不強之仕。

    雖居燕,不忘故土,以江漢自号,學者稱江漢先生。

    ”黃百家跋《魯齋學案》曰:“自燕雲十六州之割,北方之為異域也久矣。

    雖有宋諸儒疊出,聲教不通,自趙江漢以南冠之囚,吾道入北,而姚樞、窦默、許衡、劉因之徒鬱起,彬彬郁郁矣。

    ”萬季野為《宋遺民廣錄訂誤》,則謂:“復雖未受元職,然其教大行于北方,日主講席,終于燕都,非隐士也。

    不當入遺民”雲。

    按元太宗乙未,即宋理宗端平二年,去宋之亡,尚四十馀載。

    江漢先生當卒在宋亡之前,故季野以為不當入遺民,非謂先生變于夷也。

     齊東昏侯永元元年,許準勸徐孝嗣廢立,孝嗣疑不決,帝并沈文季誅之。

     注曰:沈慶之、沈文季,皆讬老疾,不預朝權,而終不免于死。

    國無道而富貴,則進退皆陷危機也。

    (一四二) 陳宣帝太建十二年,周丞相堅執柳莊手,言當相與共保歲寒。

     注曰:孔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

    ”何晏注曰:“大寒之歲,衆木皆死,然後知松柏不彫傷。

    平歲衆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别之。

    喻凡人處治世,亦自能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不苟容。

    ”後之言保歲寒者,義取諸此。

    (一七四) 此眼前成語,《鑒》中屢見,何須注,而此獨詳引以釋之者,正以見保歲寒之不易也。

    《癸辛雜識》續集上,載:“陳宜中、曾唯、黃镛、劉黻、陳宗、林則祖,皆以甲辰歲史嵩之起複上書,時人号為六君子。

    既貶旋還,時相好名,牢籠宜中為掄魁,馀悉擢巍科,三數年間,皆緻通顯。

    及镛知廬陵,文宋瑞起義兵勤王,百端沮之,遂成大隙。

    既而北兵大入,則如黃如曾,皆相繼賣降,或言其前日所為皆僞也,于是有為之語雲:&lsquo開慶六君子,至元三搭頭。

    &rsquo宋之雲亡,皆此輩有以緻之。

    ”按淳祐四年甲辰,上書論史嵩之不當起複者,是黃恺伯等,詳《宋季三朝政要》。

    陳宜中、黃镛等,是寶祐四年丙辰上書攻丁大全被貶,開慶元年丁大全罷,六人放還,故稱開慶六君子。

    此誤記丁大全為史嵩之,又誤記丙辰為甲辰。

    六君子始皆負盛名,而其中一二人晚節不終,遂予人口實,歲寒之不易保如此,故身之特書以自儆。

     太建十三年,美陽公蘇威,綽之子也。

    少有令名,周晉公護強以女妻之。

    威見護專權,恐禍及己,屏居山寺,以諷讀為娛。

    周高祖聞其賢,除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辭不拜。

    隋主為丞相,高熲薦之,召見與語,大悅,居月馀,聞将受禅,遁歸田裡。

     注曰:觀蘇威之初,其立身何可議哉!至于末節,展轉于宇文化及、李密、王世充之朝,何其可鄙也!君子是以知令終之難。

    (一七五) 此亦為嘗立名節而不終者言之。

    如葉李,杭州人,《元史》一七三稱其:“少補京學生,宋景定五年,與同舍生伏阙上書攻賈似道,竄漳州。

    似道既敗,乃得自便。

    宋亡,隐富春山,江淮行省及宣憲兩司争辟之,俱不應。

    ”何其高也!“至元十四年,相威行臺江南,求遺逸,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