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篇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元年,始改唐興縣為天台縣。
(二一〇) 此卷以後,有稱“有宋”者,有稱“宋氏”或“宋人”者,皆一二見,不具舉。
身之字景參,台州甯海人,有《寶祐四年登科錄》自填腳色狀可據。
《十七史商榷》因其自署“天台身之父”,而《浙江通志》則雲“甯海人”,四明陳著《本堂集》又稱其字曰景參,以是為疑。
不知景參系舊字,天台系郡之統名,非指天台縣。
方正學與身之同邑,其撰《王華川集後序》,自稱“天台方孝孺”;其撰《蚊對》,且自号“天台生”,不足異也。
因注言天台,特附論于此。
以解西莊之惑。
唐玄宗天寶六載,高仙芝為節度使,即署封常清判官。
仙芝出征,常為留後。
注曰:唐諸使之屬,判官位次副使,盡總府事。
又節度使或出征,或入朝,或死而未有代,皆有知留後事,其後遂以節度留後為稱。
至我朝遂以留後為承宣使資序未應建節者為之。
(二一六) 唐肅宗乾元元年,顔杲卿子泉明,為王承業所留,因寓居壽陽。
注曰:晉置壽陽縣,屬樂平郡。
後魏廢樂平郡,以壽陽縣屬太原郡。
《九域志》:“在太原府東一百八十裡。
”然本朝太原府已移治陽曲。
(二二〇) 全注稱宋為“本朝”者,自《避諱篇》外,始見于此。
唐代宗廣德元年,子儀請太子賓客第五琦為糧料使。
注曰:糧料使,主給行營軍食,我宋朝随軍轉運使即其任。
(二二三) 全注稱“我宋朝”者隻此。
元本“我宋”二字擠刻,似欲由“我朝”改為“宋朝”而未去“我”字者。
唐德宗貞元二年,吐蕃又寇夏州,亦令刺史托跋乾晖帥衆去,據其城。
注曰:托與拓同。
托拔起于鮮卑之裔,自謂“托天而生,拔地而長”,故以為姓,此後魏所本者也。
若唐時黨項諸部,亦自有拓拔一姓,我朝西夏其後也。
(二三二) 全注稱宋為“我朝”者,至此而止。
以後悉稱“宋朝”,或單稱“宋”,不具舉。
唐武宗會昌二年,回鹘烏介可汗帥衆過杷頭烽南,突入大同川,驅掠河東雜虜牛馬數萬,轉鬥至雲州城門。
注曰:宋白曰:“雲州,古平城之地,北至長城三百裡,即蕃界。
”今大元大同府治大同縣,領雲中、白登二縣。
又有雲内州,領柔服、蠻川二縣。
(二四六) 此條稱“大元”,亦為《日知錄》所未引。
元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大同府為大同路,此所據蓋在未改路以前。
蠻川,《元史》五八《地理志》作雲川,因形近而異也。
唐昭宗光化三年,靜江節度使劉士政,聞馬殷悉平嶺北,遣副使陳可璠屯全義嶺以備之。
注曰:武德四年,分始安置臨源縣;大曆三年,更名全義,屬桂州;國朝改全義為興安縣。
(二六二) 全注稱宋為“國朝”者此其二。
自二百三十二卷後,“我朝”悉改“宋朝”,此仍稱“國朝”,其為改刻所遺無疑也。
後梁均王乾化三年,晉周德威拔燕順州。
注曰:《金人疆域圖》:“順州至燕京一百十五裡。
”《匈奴須知》:“順州南至燕京九十裡。
”其載道裡遠近不同,今并存之。
宋白曰:“幽州東北至順州八十裡。
”大元順州領懷柔、密雲二縣,屬大同府路。
(二六八) 此條稱“大元”,為《日知錄》所已引。
然順州元初沿金舊,屬中都路,不屬大同府路,此疑誤。
其馀稱“大元”已見《日知錄》者不錄。
後梁均王貞明三年,及周德威為盧龍節度使,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渝關之險。
契丹每刍牧于營、平之間。
注曰:《金虜節要》曰:“燕山之地,易州西北乃金坡關,昌平縣之西乃居庸關,順州之地乃古北口,景州之東北乃松亭關,平州之東乃渝關,渝關之東,即金人來路也。
此數關皆天造地設,以分蕃漢之限,一夫守之,可以當百。
本朝複燕之役,若得諸關,則燕山之境可保。
”(二六九) 此“本朝”蓋引《金虜節要》之言,《三朝北盟會編》廿二引作朝廷。
後唐莊宗同光二年,伶人周匝涕泣言曰:“臣之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陳俊、内園栽接使儲德源之力也。
” 注曰:梁内園栽接使,猶唐之内園使也。
宋白曰:“栽接使貞元中已有之。
”《職官分紀》:“五代有内園栽接使,國朝止名内園使。
”(二七三) 此“國朝”蓋引《職官分紀》之言。
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帝登極之年已逾六十,每夕于宮中焚香祝天曰:“某胡人,因亂為衆所推,願天早生聖
(二一〇) 此卷以後,有稱“有宋”者,有稱“宋氏”或“宋人”者,皆一二見,不具舉。
身之字景參,台州甯海人,有《寶祐四年登科錄》自填腳色狀可據。
《十七史商榷》因其自署“天台身之父”,而《浙江通志》則雲“甯海人”,四明陳著《本堂集》又稱其字曰景參,以是為疑。
不知景參系舊字,天台系郡之統名,非指天台縣。
方正學與身之同邑,其撰《王華川集後序》,自稱“天台方孝孺”;其撰《蚊對》,且自号“天台生”,不足異也。
因注言天台,特附論于此。
以解西莊之惑。
唐玄宗天寶六載,高仙芝為節度使,即署封常清判官。
仙芝出征,常為留後。
注曰:唐諸使之屬,判官位次副使,盡總府事。
又節度使或出征,或入朝,或死而未有代,皆有知留後事,其後遂以節度留後為稱。
至我朝遂以留後為承宣使資序未應建節者為之。
(二一六) 唐肅宗乾元元年,顔杲卿子泉明,為王承業所留,因寓居壽陽。
注曰:晉置壽陽縣,屬樂平郡。
後魏廢樂平郡,以壽陽縣屬太原郡。
《九域志》:“在太原府東一百八十裡。
”然本朝太原府已移治陽曲。
(二二〇) 全注稱宋為“本朝”者,自《避諱篇》外,始見于此。
唐代宗廣德元年,子儀請太子賓客第五琦為糧料使。
注曰:糧料使,主給行營軍食,我宋朝随軍轉運使即其任。
(二二三) 全注稱“我宋朝”者隻此。
元本“我宋”二字擠刻,似欲由“我朝”改為“宋朝”而未去“我”字者。
唐德宗貞元二年,吐蕃又寇夏州,亦令刺史托跋乾晖帥衆去,據其城。
注曰:托與拓同。
托拔起于鮮卑之裔,自謂“托天而生,拔地而長”,故以為姓,此後魏所本者也。
若唐時黨項諸部,亦自有拓拔一姓,我朝西夏其後也。
(二三二) 全注稱宋為“我朝”者,至此而止。
以後悉稱“宋朝”,或單稱“宋”,不具舉。
唐武宗會昌二年,回鹘烏介可汗帥衆過杷頭烽南,突入大同川,驅掠河東雜虜牛馬數萬,轉鬥至雲州城門。
注曰:宋白曰:“雲州,古平城之地,北至長城三百裡,即蕃界。
”今大元大同府治大同縣,領雲中、白登二縣。
又有雲内州,領柔服、蠻川二縣。
(二四六) 此條稱“大元”,亦為《日知錄》所未引。
元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大同府為大同路,此所據蓋在未改路以前。
蠻川,《元史》五八《地理志》作雲川,因形近而異也。
唐昭宗光化三年,靜江節度使劉士政,聞馬殷悉平嶺北,遣副使陳可璠屯全義嶺以備之。
注曰:武德四年,分始安置臨源縣;大曆三年,更名全義,屬桂州;國朝改全義為興安縣。
(二六二) 全注稱宋為“國朝”者此其二。
自二百三十二卷後,“我朝”悉改“宋朝”,此仍稱“國朝”,其為改刻所遺無疑也。
後梁均王乾化三年,晉周德威拔燕順州。
注曰:《金人疆域圖》:“順州至燕京一百十五裡。
”《匈奴須知》:“順州南至燕京九十裡。
”其載道裡遠近不同,今并存之。
宋白曰:“幽州東北至順州八十裡。
”大元順州領懷柔、密雲二縣,屬大同府路。
(二六八) 此條稱“大元”,為《日知錄》所已引。
然順州元初沿金舊,屬中都路,不屬大同府路,此疑誤。
其馀稱“大元”已見《日知錄》者不錄。
後梁均王貞明三年,及周德威為盧龍節度使,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渝關之險。
契丹每刍牧于營、平之間。
注曰:《金虜節要》曰:“燕山之地,易州西北乃金坡關,昌平縣之西乃居庸關,順州之地乃古北口,景州之東北乃松亭關,平州之東乃渝關,渝關之東,即金人來路也。
此數關皆天造地設,以分蕃漢之限,一夫守之,可以當百。
本朝複燕之役,若得諸關,則燕山之境可保。
”(二六九) 此“本朝”蓋引《金虜節要》之言,《三朝北盟會編》廿二引作朝廷。
後唐莊宗同光二年,伶人周匝涕泣言曰:“臣之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陳俊、内園栽接使儲德源之力也。
” 注曰:梁内園栽接使,猶唐之内園使也。
宋白曰:“栽接使貞元中已有之。
”《職官分紀》:“五代有内園栽接使,國朝止名内園使。
”(二七三) 此“國朝”蓋引《職官分紀》之言。
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帝登極之年已逾六十,每夕于宮中焚香祝天曰:“某胡人,因亂為衆所推,願天早生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