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篇第五

關燈
一四) 此避諱改前人名。

    錢竹汀《通鑒注辯正》雲:“《通鑒》第百十六卷,稱虎臺者十二,第百十九卷,稱虎臺者五,俱不作&lsquo武&rsquo字。

    蓋溫公雜采他書,前後有駁文,注家不能舉正也。

    ” 義熙七年,盧循晨至龍編南津。

     注曰:交趾郡龍編縣,州郡皆治焉。

    《水經注》:“漢建安二十三年,立州之始,蛟龍磐編于水南北二津,故改龍淵曰龍編。

    ”餘據二《漢志》皆作龍編,無亦師古、章懷避唐諱,因亦改“淵”為“編”乎!(一一六) 此《水經注》三十七,葉榆河之文。

    身之蓋反言之,以見由“淵”改者,不必皆避唐諱也。

    郦注固在師古、章懷之前,即劉昭亦在顔、李之前也。

     宋文帝元嘉三十年,劭、濬憂迫無計,以辇迎蔣侯神像置宮中,稽颡乞恩,拜為大司馬,封锺山王。

     注曰:蔣侯,蔣子文也,廟食锺山。

    吳孫氏以其祖諱鐘,改曰蔣山。

    (一二七) 此亦避諱改地名。

    劭元兇劭;濬始興王濬也。

     宋孝武帝大明七年,上每因宴集,使群臣自相嘲讦以為樂。

    吏部郎江智淵,素恬雅,漸不會旨。

    嘗使智淵以王僧朗戲其子彧,智淵正色曰:“恐不宜有此戲!”上怒曰:“江僧安癡人,癡人自相惜。

    ”僧安,智淵之父也。

    智淵伏席流涕。

     注曰:古人畏聞父母名,惟君所無私諱。

    今人雖各有家諱,然稠人廣座中,往往不敢以為諱。

    吾是以歎隋世以前人士猶為近古也。

    (一二九) 此言避家諱。

    《容齋續筆》十一雲:“唐人避家諱甚嚴,固有出禮律之外者。

    韓文公作《諱辯》,論之至切,不能解衆惑也。

    《舊唐史》至謂韓公此文為文章之纰缪者,則一時橫議可知矣。

    ”容齋方歎避家諱者之拘執不通,而身之則轉歎今人之不避家諱,何也?時世已不同也。

    宋人避諱,嚴于有唐,識者恒以為病,王觀國《學林》三,至稱之為“酷諱”。

    《春秋·襄四年》胡氏《傳》,亦謂:“愚者違禮以為孝,谄者獻佞以為忠,忌諱繁,名實亂,而《春秋》之法不行矣。

    ”至元而一反之,因元諸帝名皆譯音,無定字,故國諱不避,而家諱亦漸廢弛,身之傷之。

    “隋世以前”雲雲,謂南北混一以前也。

    元混一南北,隋亦混一南北,故曰“隋以前人士”也。

     然元時家諱廢弛,官諱仍然重視。

    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下,言:“葉亦愚之為右丞相也,李澌泉班通書,題銜雲:&lsquo門生中奉大夫、福建道宣慰使班。

    &rsquo蓋徑去自己之姓,以避其名,其苟賤不足道如此。

    澌泉在前朝為省元,為從官,為督府參謀。

    所守如此,宋安得不亡!”葉亦愚名李,《元史》一七三有傳。

    “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孝經》蓋為若輩言之耶!此身之所為長歎也。

     宋明帝泰始二年,吳喜進逼義興。

     注曰:義興,今常州之宜興也。

    我朝太平興國元年,避太宗禦名,改為宜興。

    (一三一) 宋太宗初名匡義,又名光義。

     齊東昏侯永元二年,前建安戍主安定席法友等。

     注曰:《北史》曰:魏正光中,群蠻出山,居邊城、建安者八九千戶。

    邊城郡治期思,則建安戍亦當相近。

    隋改期思縣為殷城縣。

    我宋建隆元年,改殷城為商城,避宣祖諱也。

    後省為鎮,入光州固始縣。

    (一四三) 此二條之“我朝”、“我宋”,可與《本朝篇》參照。

     齊和帝中興元年,蕭衍遣從弟甯朔将軍景鎮廣陵。

     注曰:景本名昺,李延壽作《南史》,避唐廟諱,改“昺”為“景”,《通鑒》因之。

    (一四四) 此避諱改前人名。

    唐高祖父諱昞,《南、北史》于“丙”皆作“景”,今日學子,殆無不知,而在昔時,則名家猶有未曉者,故注中及之。

    黃朝英撰《靖康缃素雜記》,《學海類編》著錄考據類,其書為《四庫提要》所稱。

    然《野客叢書》九,言:“古今書籍,字文換易,往往出于避諱。

    《漢書注》以&lsquo景&rsquo代&lsquo丙&rsquo,如&lsquo景科&rsquo、&lsquo景令&rsquo之類,《晉書》與唐人文字亦然,《缃素雜記》亦莫曉而可,僕考之,蓋唐初為世祖諱耳”雲雲。

    今學海本《缃素雜記》阙此條,然由《野客叢書》證之,則“景”為“丙”之避諱,當時未必夫人皆知也。

     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