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篇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避諱為民國以前吾國特有之體制,故史書上之記載,有待于以避諱解釋者甚衆,不講避諱學,不足以讀中國之史也,吾昔撰《史諱舉例》問世,職為是焉。
胡身之生避諱最盛之朝,熟谙避諱掌故。
其撰《通鑒釋文辨誤後序》,謂:“海陵所刊公休《釋文》,以烏桓為烏元。
宋朝欽宗諱桓,靖康之初,公休沒久矣,安得預為欽宗諱!”即利用避諱以證史書僞讬之一法。
其注《通鑒》,以避諱為訓釋者尤多。
茲所采不過數十條,而避諱常識已略具于是矣。
周安王十一年,初,田常生襄子盤。
注曰:田常,即《左傳》陳成子恒也。
溫公避仁廟諱,改“恒”曰“常”。
(卷一) 此避諱改前人名。
然宋真廟諱恒,仁廟諱祯,此以避諱為解釋在第一卷而即誤者。
《鑒注自序》所謂“人苦不自覺,前注之失吾知之,吾注之失吾不能知也”。
陳景雲、趙紹祖輩著書專糾《胡注》,對此亦無所舉正,何耶! 周顯王三十一年,一救荊禍。
注曰:秦諱楚,故其國記率謂楚為荊。
太史公取秦記為《史記》,《通鑒》又因《史記》而成書,故亦以楚為荊。
(卷二) 此避諱稱異名。
秦始皇父莊襄王名子楚,見司馬貞《索隐》。
周赧王元年,管叔監商。
注曰:古殷、商通稱,商者以始封為國号,殷者以都亳為國号。
按《孟子》陳賈隻雲“監殷”,今《通鑒》雲“監商”,避宋廟諱也。
(卷三) 此亦避諱稱異名。
宋太祖父名弘殷。
周赧王四年,燕王請獻常山之尾五城以和。
注曰:常山即北嶽恒山也。
漢文帝諱恒,改曰常山,置常山郡。
(卷三) 此避諱改地名。
漢文帝、唐穆宗,宋真宗,皆諱恒。
漢改恒山為常山,中經屢變,唐乾元間複為恒州,元和間避穆宗諱,又改為鎮州。
其沿革複雜,半由避諱而然。
漢成帝永始三年,梅福上書曰:“孝武皇帝好忠谏,說至言,出爵不待廉茂。
” 注曰:廉茂,孝廉秀才也。
光武諱秀,改為茂才。
(卷三一) 此避諱改諸名号。
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帝舅壽張恭候樊宏薨。
注曰:壽張縣屬東平國。
春秋曰良,漢曰壽良,帝避叔父趙王良諱,改曰壽張。
宏,帝舅也,谥敬侯,曰恭侯,溫公避國諱也。
(卷四四) 此條前半避諱改地名,後半避諱改前人谥。
宋太祖祖名敬。
漢和帝永元九年,诏遣行征西将軍劉尚,越騎校尉趙世副之。
《考異》曰:“《西羌傳》作趙代,今從《帝紀》。
” 注曰:餘謂唐太宗諱世民,賢注《範史》,偶檢點及此,遂改“世”為“代”耳。
(卷四八) 此避諱改前人名。
“偶檢點及此”者,言非一定改也。
“世民”二字不連稱,本可不避,所謂二名不偏諱也。
魏元帝景元四年,蜀光祿大夫谯周之主降魏也,曰:“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争之。
” 注曰:京都,謂洛陽魏都。
晉景王諱師,晉人避之,率謂京師為京都。
蜀方議降,谯周已為晉人諱矣。
籲!(卷七八) 此避諱改常語。
然“京都”雲者,谯周原詞乎?抑晉史臣為之改避乎?方蜀議降時,司馬氏尚未篡魏,安得晉諱而避之!惟谯周實驽臣也,孫綽評曰:“為天子而乞降請命,何恥之深乎!”孫盛評曰:“《春秋》之義,國君死社稷,況天子而可辱于人乎!”身之蓋深有痌于德祐之北行也,身之豈不知此“京都”為晉史臣所改哉,而故以是為谯周之言者,惡周之辱國也。
晉惠帝太安元年,董艾陳兵宮西,縱火燒千秋神武門。
注曰:千秋神武門,宮西門也。
東漢曰神虎,晉及南北諸史皆唐群臣所定,唐太祖諱虎,避之改為武。
(卷八四) 此避諱改諸名号。
神虎門亦改神獸門,《梁書》十一《張弘策傳》是也。
晉安帝隆安四年,以琅邪王師何澄為尚書左僕射。
注曰:晉諸王置師友文學各一人,初避景帝諱,改“師”為“傅”,後以祧廟不諱,複為“師”。
(一一一) 此已祧不諱。
除所謂不祧之祖外,大抵七世以内則諱,七世以上則親盡,遷其主于祧,不複諱。
然此非所論于趙宋。
晉安帝義熙四年,秃髪傉檀以世子武臺為太子,錄尚書事。
注曰:武臺本名虎臺,唐人作《晉書》,避唐祖諱,改“虎”為“武”,《通鑒》因之。
(一
胡身之生避諱最盛之朝,熟谙避諱掌故。
其撰《通鑒釋文辨誤後序》,謂:“海陵所刊公休《釋文》,以烏桓為烏元。
宋朝欽宗諱桓,靖康之初,公休沒久矣,安得預為欽宗諱!”即利用避諱以證史書僞讬之一法。
其注《通鑒》,以避諱為訓釋者尤多。
茲所采不過數十條,而避諱常識已略具于是矣。
周安王十一年,初,田常生襄子盤。
注曰:田常,即《左傳》陳成子恒也。
溫公避仁廟諱,改“恒”曰“常”。
(卷一) 此避諱改前人名。
然宋真廟諱恒,仁廟諱祯,此以避諱為解釋在第一卷而即誤者。
《鑒注自序》所謂“人苦不自覺,前注之失吾知之,吾注之失吾不能知也”。
陳景雲、趙紹祖輩著書專糾《胡注》,對此亦無所舉正,何耶! 周顯王三十一年,一救荊禍。
注曰:秦諱楚,故其國記率謂楚為荊。
太史公取秦記為《史記》,《通鑒》又因《史記》而成書,故亦以楚為荊。
(卷二) 此避諱稱異名。
秦始皇父莊襄王名子楚,見司馬貞《索隐》。
周赧王元年,管叔監商。
注曰:古殷、商通稱,商者以始封為國号,殷者以都亳為國号。
按《孟子》陳賈隻雲“監殷”,今《通鑒》雲“監商”,避宋廟諱也。
(卷三) 此亦避諱稱異名。
宋太祖父名弘殷。
周赧王四年,燕王請獻常山之尾五城以和。
注曰:常山即北嶽恒山也。
漢文帝諱恒,改曰常山,置常山郡。
(卷三) 此避諱改地名。
漢文帝、唐穆宗,宋真宗,皆諱恒。
漢改恒山為常山,中經屢變,唐乾元間複為恒州,元和間避穆宗諱,又改為鎮州。
其沿革複雜,半由避諱而然。
漢成帝永始三年,梅福上書曰:“孝武皇帝好忠谏,說至言,出爵不待廉茂。
” 注曰:廉茂,孝廉秀才也。
光武諱秀,改為茂才。
(卷三一) 此避諱改諸名号。
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帝舅壽張恭候樊宏薨。
注曰:壽張縣屬東平國。
春秋曰良,漢曰壽良,帝避叔父趙王良諱,改曰壽張。
宏,帝舅也,谥敬侯,曰恭侯,溫公避國諱也。
(卷四四) 此條前半避諱改地名,後半避諱改前人谥。
宋太祖祖名敬。
漢和帝永元九年,诏遣行征西将軍劉尚,越騎校尉趙世副之。
《考異》曰:“《西羌傳》作趙代,今從《帝紀》。
” 注曰:餘謂唐太宗諱世民,賢注《範史》,偶檢點及此,遂改“世”為“代”耳。
(卷四八) 此避諱改前人名。
“偶檢點及此”者,言非一定改也。
“世民”二字不連稱,本可不避,所謂二名不偏諱也。
魏元帝景元四年,蜀光祿大夫谯周之主降魏也,曰:“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争之。
” 注曰:京都,謂洛陽魏都。
晉景王諱師,晉人避之,率謂京師為京都。
蜀方議降,谯周已為晉人諱矣。
籲!(卷七八) 此避諱改常語。
然“京都”雲者,谯周原詞乎?抑晉史臣為之改避乎?方蜀議降時,司馬氏尚未篡魏,安得晉諱而避之!惟谯周實驽臣也,孫綽評曰:“為天子而乞降請命,何恥之深乎!”孫盛評曰:“《春秋》之義,國君死社稷,況天子而可辱于人乎!”身之蓋深有痌于德祐之北行也,身之豈不知此“京都”為晉史臣所改哉,而故以是為谯周之言者,惡周之辱國也。
晉惠帝太安元年,董艾陳兵宮西,縱火燒千秋神武門。
注曰:千秋神武門,宮西門也。
東漢曰神虎,晉及南北諸史皆唐群臣所定,唐太祖諱虎,避之改為武。
(卷八四) 此避諱改諸名号。
神虎門亦改神獸門,《梁書》十一《張弘策傳》是也。
晉安帝隆安四年,以琅邪王師何澄為尚書左僕射。
注曰:晉諸王置師友文學各一人,初避景帝諱,改“師”為“傅”,後以祧廟不諱,複為“師”。
(一一一) 此已祧不諱。
除所謂不祧之祖外,大抵七世以内則諱,七世以上則親盡,遷其主于祧,不複諱。
然此非所論于趙宋。
晉安帝義熙四年,秃髪傉檀以世子武臺為太子,錄尚書事。
注曰:武臺本名虎臺,唐人作《晉書》,避唐祖諱,改“虎”為“武”,《通鑒》因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