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行初錄

關燈
“吾國政府,雖于傳教一事,不甚關切,然若以禁教二字,形諸公文,必緻激成吾國人民之公忿,故執政者,必不能允行也。

    ”忠曰:“子知貴國民情之可慮,抑知朝鮮民情之尤可慮乎?前日往遊江華府,與其官接談,尚以貴國前踞江華之事為憾,且謂此皆由傳教所緻。

    餘居此一月,與其官員往來,無不以傳教鴉片煙為大戒,前國王禁教甚嚴,外洋教土,屢遭殺戳,至今猶盛稱之。

    今則時局一變,其國王有意外交,而老臣皆以為非,王叔李應尤力持以為不可。

    幸國王明決,已與英美立約,故遣來議約者,類皆少年心腹之人,國之老臣屏不與議。

    今貴國來此,朝鮮臣民,皆知貴國以傳教為務,若不明為禁止,則有拂朝野公論矣。

    ”狄曰:“事雖如此,傳教之事,可如英美約内不必提明,如欲提明,微特吾國難以允從,即歐美各邦,莫不以為大恥,若悉照英美條約定議,餘即可暫行代寶公使簽押。

    ”忠曰:“現在朝鮮使臣,專派與英議約,豈敢與貴領事簽押?況暫代秉權大臣簽約,并未見有公法載及者。

    ”狄曰:“簽約不能,還乞貴道請朝使緻一函,内願稱與吾國議約,其約款悉照英美定議。

    ”雲雲。

    忠曰:“朝使非奉國王特命,不敢私與外人交談,況緻書乎!”狄曰:“若國王已允吾國議約,朝使即可緻書于我乎?”忠曰:“彼非奉有國王特谕,與某國議與,決不敢以書劄相往來也。

    無已,貴領事緻餘照會,餘即以照會之意,函緻朝使,俟朝使複餘後,餘再移覆貴領事,是為正辦。

    ”狄曰:“此法甚善,朝使明日至舟,乞由貴道引餘一晤,庶可回覆寶大人,謂至此已面見朝鮮官員矣。

    至禱至禱。

    ”忠曰:“俟朝使明日至舟時,當婉為介紹。

    ” 二十一日晨九點二刻,懋德來議兩國使臣官銜字樣。

    十點二刻,偕丁軍門答拜狄隆于其船,略談即歸。

    十一點三刻,趙金二使率從官來舟,款以飯,與之筆談甚長。

    二點二刻,兩使先辭去,至濟物浦帳房候押。

    三點鐘,韋使率舢舨四艘向岸疾駛,餘亦偕丁軍門乘舢舨尾至。

    登岸,入帳内小憩。

    兩國使臣尋中坐簽押,一切如與美國定約時,押後,韋使向餘再三申謝,英舶未升炮,以舟小炮位不備故也。

    六點鐘,回舟,早膳後,狄隆來訪,探問其事,十點二刻去。

    解衣就寝,而朝鮮人複至,持交周玉山觀察書,詢知為李祖淵由陸路攜來者。

     二十二日晨四點二刻,英提督韋力士乘味齊朗兵舶駛去。

    十點鐘,金宏集偕徐相雨諸人至,知趙甯夏于昨日簽約後,即馳回王京複命,并啟國王以餘不日西渡之信。

    初國王遣派趙金二使與英國議約,谕中即有饬二臣“固留上國星槎”之語,後複另谕饬留茲餘欲迥舟,故甯夏返漢城禀命雲。

    因留金宏集午飯,宏集向餘詢商務,又出與日使花房義質所定通商章程一冊,手批答之。

    飯時報鎮海至自津門,無何陸管駕倫華,持玉山觀察函至,閱悉津門近狀,二點鐘狄隆至舟,餘即引與宏集相見,坐間以法語為宏集代達壹是,良久狄隆乃去,複與宏集筆談,言英美和約已由中國介紹,如他國踵至,宜以轉請中國先容辭之,方不受其欺挾,宏集稱感不已。

    時又報有英國兵舶名基得落斯者自長崎至,已下碇矣。

    未幾,英國駐日神戶領事亞斯登持懋德一函來見,詢系駐日公使遣之西來襄贊約事,與味齊朗遭于道,故懋德作書令其來見。

    亞斯登攜有朝鮮人衣日本服色者,宏集等見而惡之,屏弗與語。

    五點二刻,宏集辭歸仁川,而港内英舶三艘,法舶一艘,知我于質明起碇,各船主皆相繼來送。

    餘即刺舟答拜亞斯登,談次知其在神戶已與家兄相伯相識。

    尋回舟,而日本領事近藤真鋤至自王京投刺請谒,微詢英美約本,餘以他語掩飾之,因即辭去。

    初,日本朝聞中國派人襄理朝美約事,特遣花房公使馳至,意在居間市惠。

    一月之間,美英事蒇,而約本尚未一見,數迫朝鮮政府出示,均以未經批準,不便宣示辭之,故日人怅悒殊甚。

    七點鐘,狄隆複來雲:“其兵舶于诘旦迳赴長崎,欲附我舟西渡。

    ”饬揚威備客艙居之。

    七點二刻,伴接官趙準永來舟送行,是晚各國兵舶皆鼓樂酣歌以賀成功雲。

     二十三日淩晨三點二刻,趙甯夏遣人持函來,雲:“回自王京,國王仍饬固留,聞星槎即發,弗敢再渎,惟冀不日重臨,則敝邦邀福無量,頃以道路奔馳,委頓已甚,罔克趨送,謹獻數物将意。

    ”與禹廷軍門答刺辭之。

    五點鐘起碇,威遠停泊匝月,船随潮汐轉,鍊纏于錨十數圍,倉卒莫能遽解。

    鎮海駛稍緩,然水不深,可迳行取疾,丁軍門升令先行。

    六點鐘,日本兵舶起碇,絕駛而過,無何,我舟錨解,鼓輪進發。

    揚威尾之,行數裡,見日舶停輪,乃轶過之。

    蓋日舶錨鍊未解,欲争先他國,弗顧而駛,卒以牽掣難進,天下事有欲速反遲者,皆日舶類也。

    法舶亦相繼起碇,十二點一刻出口,雨風自船尾來,浪靜舟穩。

     二十四日晨三點二刻至成山岬,十一點至煙台,停泊添煤,繕禀上傳相略雲:“朝美約事定議後,曾上一禀,饬揚威快船赉呈。

    該船于十六日駛抵煙台,憲台已前一日鼓輪迳南,當将禀件交文報處赉投振憲轉遞矣。

    前禀發後,原議俟英翻譯至朝鮮,便可簽押,乃遲之數日,翻譯不至,因複略生枝節,欲于約外另備照會一通,聲明約内未及詳載者三節。

    忠查所間各節,尚無違疑,而測量一事,尤于中國有益,蓋朝鮮各口,此後皆中國兵舶所至,得英人測量後,繪一詳審海圖,便可坐享其成,遂為轉告朝鮮趙金兩使,兩使亦請于國王照準咨覆。

    二十日忠邀英使韋力士在舟午飯,忽報法國兵舶進口,韋使恐法人後來居上,遂不複待翻譯,即席定于次日畫諾。

    忠尋由法國領事狄隆處,奉到振憲書函,謂:“實使遣狄隆東來,先達通好之意。

    囑忠設法先容,并指示朝鮮将該國傳教為難情形,詳細告知狄隆,俾回禀寶使商定辦法,然後再赴朝鮮立一通商妥約,而不及傳教,以免日後釁端。

    ”忠遵于是日往晤趙金兩使于仁川行館,代達法舶東來大意,且謂:“朝鮮既與美英通商,似難獨拒法國,好在刻下尚非立約,若其間不便之處,盡可向狄領事先期直陳。

    ”兩使謂:“朝法向無往來,且言語不通,難欲有陳,無由自達。

    ”忠因議令趙金兩使,以一書與忠,雲忠既為狄隆向兩使代達通好之意,故兩使亦覆書以所答之意托忠,轉報狄隆焉,惟禁教一節,辦理頗為棘手。

    是晚歸自仁川,即與狄隆反覆陳說,謂:“朝鮮所以不願與法國立約者,徒以傳教一事,令欲立約必須禁教。

    ”狄隆謂:“教可不傳,而明禁字樣,斷不能形諸筆墨,無已,則照美英辦法,彼此均不提及乃可。

    ”忠因思教事,最為西國所重,若以明禁字樣,形諸筆墨,微特法人引為深恥,即美英各國,亦皆必不允行,誠有如威使在津所言者然,若仍照美英辦法,彼此均不提及,又恐法人将來乘隙而入,緻滋後患。

    遂于二十二日邀朝使與狄隆共集舟中,将朝鮮傳教為難情形,當面代以法語,詳細告知,而函内則第稱朝鮮向來未通外交,國事民情,多有與他國不同之處,此英美國二約,均于朝鮮國事民情毫無窒礙,法國若要與朝鮮立約,願悉照美英約本定議,而換約後,所行各節則皆按照約内議定條例辦理,如此,則于法國體面無礙,而朝鮮傳教為難之意已隐寓其中。

    昨已将書函抄稿,移交狄隆,令歸報寶使,而英朝約事,亦已于二十一日在濟物浦支帳簽押,其聲明屬邦照會,亦如與美國定約時,一并交英使赉歸。

    朝鮮國王恐他國踵至,固留忠暫緩回舟,為之終始其事,忠以美英約事已蒇,而法德俄議約使臣亦均未至,居留以待,似于體統有失,遂于二十三日起碇西渡。

    瀕行前一日,語朝使令轉告國王雲:“刻以要務暫歸,如他國續來,即告以朝鮮不谙外交,約事多由中國主持,令欲與朝鮮立約,可先赴津門商請北洋大臣派員莅盟,方可定議。

    ”庶朝鮮為中國屬邦之義,亦将于是益明矣。

    計此後續來各國中,如法國大局已定,自由中國主持,德國亦與朝鮮言語不通,文字不同,斷難對面立約,惟或迳至朝鮮邀日人介紹,乃為可慮。

    顧念德國如照英美成約定議,則日人必不肯代達,若仿日約成例,則朝鮮亦必不肯允行,勢非仍請中國莅盟不可。

    俄國或未必來請于我,然忠己将利害語之,将來俄人雖不來請,朝鮮亦必來請也。

    今已于二十四日駛至煙台,複接振帥來函,抄示總署,又十九日函稿内雲:“寶使于十六日遣翻譯官至署,請函緻張制憲,再将法朝議約,照美約不增不減不改之意,加函寄交馬道。

    本署答以寶大臣既托威使與北洋大臣商定辦法,可不必再由總署寄信。

    寶使聞言始而忿争,繼而婉懇,謂此事始終未托威使一字,伊從中招攬誤我要事,所說不足為據,惟求總署再将此意詳緻北洋大臣。

    相與辨駁許久,寶使堅辭相求此事,法朝議約照美約而不提傳教辦法,前次函商,諒台端早經閱悉,希将此意,函知馬道。

    ”等語。

    十七日函稿内雲:“英德既雲悉照美約,法使今亦有照美約之言,若獨于法國添入不準傳教條款,無論法國傳教士最多,且用意最專,必不答應,且即勉強答應,而美英德等國,亦各有教十,見法約獨添此一條,将謂靳于法而不靳于我,轉滋糾葛,不如準其仍照美約依樣葫蘆,渾然無迹。

    ”饬忠遵照函内事宜開道朝鮮,與狄領事相機商辨,茲忠已返至煙台,而狄隆亦已歸報寶使,其如何辦理之處,當俟回津後再聽振帥與總署商定。

    第念忠前當甫行東渡之時,于照會聲明一事,深慮朝鮮不遵,美國不收,乃抵朝以後,辦理俱皆應手,而英法續至,亦複無甚掣肘,此殊可幸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