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瞠目結舌的少年手中。
誠抱着鉛筆。
在鉛筆的暗影中,誠的兩眼在父親和哥哥臉上來回逡巡。
哥哥們瞪圓了眼,似乎比誠更為吃驚。
父親一臉不耐煩地扭開頭。
早已習慣了父親對世間所謂溫情一向反其道而行之的誠,正思忖道謝之後一個人先回家去,卻覺得哪裡有些不太對勁兒。
身穿泳衣,腳蹬木屐,頭戴着草帽的父親轉過柔道三段練就的粗壯身軀,背對誠若無其事地邁開步子向着海邊走去。
緊跟在身後的是和父親一個模樣的、仿佛父親縮小版的兩個哥哥。
誠心裡雖然一萬個不樂意,也隻好抱起巨大的鉛筆模型跟在後頭。
适才還在心裡感激父親,認為父愛到底勝于母愛的誠,此刻卻盤算着如何修正為時過早的結論。
請想象一下一個六七歲孩子心裡打着這樣一副算盤時臉上的深邃表情吧。
“到底要幹什麼?難道要抱着去海邊麼?” 誠弱小的臂力漸漸難以承受這巨大的“好運”了。
海的方向,夏日大朵的積雲飄浮在上空。
正午的街道行人稀少一片寂靜。
小城的吳服店前挂着印了商号的深藍色暖簾。
暖簾下方系一塊石頭,暗藍的影子長長伸向路面。
燕子擲小石子兒似的飛來飛去。
路上行人不多,都以帶敬意的眼神向毅緻禮。
身穿泳衣的一行人也邊走邊點頭回禮。
看見小小的誠抱着比自己個頭還大的怪物般的鉛筆,路人們先是驚愕,随之又含笑而過。
其中有消息靈通人士見了說:“小少爺,終于如願以償啦!”誠趔趔趄趄跟在後頭不時小跑着才跟得上哥哥們的腳步。
總算是到了海邊,父親一如繼往地沉着臉買來汽水。
誠猛喝了一口,嗆得直咳嗽。
K城人谙熟水性,可以說當地人幾乎沒有不會水的。
說來你也許不信,曾有K城出身的米商在東京芝區開着家米店。
米店倒閉後乘夜出逃的米商将家裡所有細軟打了一個包袱,頂在頭上橫穿東京灣遊回了K城。
誠的泳技總不見長進,父親頗為惱火。
相比之下,萬事簡單的兩個哥哥早早就學會了遊泳。
正要下水,隻見父親雇了艘小船,站在岸邊招呼哥哥和抱着寶貝鉛筆的誠。
小船出了海。
螃蟹一般頑固不語的父親突然開了口: “誠,作為男人,有時就算心裡很想要一件東西,也必須要學會忍耐。
否則,就會像今天這樣吃盡苦頭。
怎麼樣?累壞了吧。
要是你明白這個道理,還會堅持要這怪物嗎?去!把它扔到海裡!” 父親用譬喻式的教誨向誠講解他引以為豪的老派紳士美學,可是小孩子如何能懂?誠越發抱緊了鉛筆,鉛筆在懷裡壓得嘎吱作響。
父親向哥哥使了個眼色,兩位忠實的手下瞬息将誠連人帶筆擡了起來,作勢就要往海裡扔,唬得誠一下松開了手。
父親将小船調轉過頭慢慢劃回海岸。
兩個哥哥半是興奮半是掃興,默不作聲。
誠柔嫩的下巴抵在船尾,目送着鉛筆在浪間漸漸遠去。
身體像在悲傷中溶化了一般,一陣沉重而澀滞的疲倦感襲來,誠不由彎下了上身。
“挺直!身子挺直!” 朦胧中似乎依稀聽見父親常挂在嘴邊的話,毅卻如岩石一般,隻默默劃動着手裡的木槳。
紙糊的鉛筆模型落入大海,瞬息沉入了水中,旋而又浮出海面。
綠色蠟光紙和金字的筆身随着翻滾的波浪上下起伏,忽隐忽現。
小船劃到依稀辨得出岸上人臉的地方,曾經一度擁有卻轉瞬而去的變幻莫測的寶物,已消失在了視線中。
——這就是毅的教育方式。
毅對自己的關于“克己自制”的教育效果非常滿意。
而令毅更為滿意的是為了愛子,文具店的錢沒有白花。
這事也充分證明自己絕非吝啬的父親。
報上的新聞(不知何故,凡東京的新聞事件,K市的報紙幾乎無一遺漏),最初留在誠記憶中的事件是昭和五年[1930年]的“濱口首相狙擊事件”。
而次年的“滿洲事變”[即九一八事變]和昭和七年的“五一五事件”,誠在記憶中卻沒有什麼印象。
昭和十一年“二二六事件”時誠正在K市上初中一年級。
誠的遠房親戚易,報考陸軍幼年學校落榜之後,插班到了誠的班級。
易對叛軍深表同情,整天對誠灌輸他的英雄主義。
因而誠對“二二六事件”記得格外分明。
遺憾的是,世間幾乎無人論及這場拙劣的政變對少年的精神層面所産生的影響。
通過這次事件,少年們有生以來頭一次認識了“挫折”二字。
在此之前,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少年們從未有接觸這一新鮮概念的機會,易為此還自創了一種“感傷英雄主義”。
認為感傷屬于女性是一個顯見性的誤解。
事實上,感傷非常的男性,是粗粝而單純的男人下意識為自己的内心所施的一層粉黛。
一個不願意承認自己“單純”的男人,你要說他“Sentimental”,他定然會憤慨不已。
誠隐隐覺得易所謂的“感傷”與自己并不十分相稱。
“難道沒有‘非感傷英雄主義’嗎?”誠想。
難道清楚而明晰地認識事物并戰勝挫折這樣的特質,與英雄主義互不相容麼?
誠抱着鉛筆。
在鉛筆的暗影中,誠的兩眼在父親和哥哥臉上來回逡巡。
哥哥們瞪圓了眼,似乎比誠更為吃驚。
父親一臉不耐煩地扭開頭。
早已習慣了父親對世間所謂溫情一向反其道而行之的誠,正思忖道謝之後一個人先回家去,卻覺得哪裡有些不太對勁兒。
身穿泳衣,腳蹬木屐,頭戴着草帽的父親轉過柔道三段練就的粗壯身軀,背對誠若無其事地邁開步子向着海邊走去。
緊跟在身後的是和父親一個模樣的、仿佛父親縮小版的兩個哥哥。
誠心裡雖然一萬個不樂意,也隻好抱起巨大的鉛筆模型跟在後頭。
适才還在心裡感激父親,認為父愛到底勝于母愛的誠,此刻卻盤算着如何修正為時過早的結論。
請想象一下一個六七歲孩子心裡打着這樣一副算盤時臉上的深邃表情吧。
“到底要幹什麼?難道要抱着去海邊麼?” 誠弱小的臂力漸漸難以承受這巨大的“好運”了。
海的方向,夏日大朵的積雲飄浮在上空。
正午的街道行人稀少一片寂靜。
小城的吳服店前挂着印了商号的深藍色暖簾。
暖簾下方系一塊石頭,暗藍的影子長長伸向路面。
燕子擲小石子兒似的飛來飛去。
路上行人不多,都以帶敬意的眼神向毅緻禮。
身穿泳衣的一行人也邊走邊點頭回禮。
看見小小的誠抱着比自己個頭還大的怪物般的鉛筆,路人們先是驚愕,随之又含笑而過。
其中有消息靈通人士見了說:“小少爺,終于如願以償啦!”誠趔趔趄趄跟在後頭不時小跑着才跟得上哥哥們的腳步。
總算是到了海邊,父親一如繼往地沉着臉買來汽水。
誠猛喝了一口,嗆得直咳嗽。
K城人谙熟水性,可以說當地人幾乎沒有不會水的。
說來你也許不信,曾有K城出身的米商在東京芝區開着家米店。
米店倒閉後乘夜出逃的米商将家裡所有細軟打了一個包袱,頂在頭上橫穿東京灣遊回了K城。
誠的泳技總不見長進,父親頗為惱火。
相比之下,萬事簡單的兩個哥哥早早就學會了遊泳。
正要下水,隻見父親雇了艘小船,站在岸邊招呼哥哥和抱着寶貝鉛筆的誠。
小船出了海。
螃蟹一般頑固不語的父親突然開了口: “誠,作為男人,有時就算心裡很想要一件東西,也必須要學會忍耐。
否則,就會像今天這樣吃盡苦頭。
怎麼樣?累壞了吧。
要是你明白這個道理,還會堅持要這怪物嗎?去!把它扔到海裡!” 父親用譬喻式的教誨向誠講解他引以為豪的老派紳士美學,可是小孩子如何能懂?誠越發抱緊了鉛筆,鉛筆在懷裡壓得嘎吱作響。
父親向哥哥使了個眼色,兩位忠實的手下瞬息将誠連人帶筆擡了起來,作勢就要往海裡扔,唬得誠一下松開了手。
父親将小船調轉過頭慢慢劃回海岸。
兩個哥哥半是興奮半是掃興,默不作聲。
誠柔嫩的下巴抵在船尾,目送着鉛筆在浪間漸漸遠去。
身體像在悲傷中溶化了一般,一陣沉重而澀滞的疲倦感襲來,誠不由彎下了上身。
“挺直!身子挺直!” 朦胧中似乎依稀聽見父親常挂在嘴邊的話,毅卻如岩石一般,隻默默劃動着手裡的木槳。
紙糊的鉛筆模型落入大海,瞬息沉入了水中,旋而又浮出海面。
綠色蠟光紙和金字的筆身随着翻滾的波浪上下起伏,忽隐忽現。
小船劃到依稀辨得出岸上人臉的地方,曾經一度擁有卻轉瞬而去的變幻莫測的寶物,已消失在了視線中。
——這就是毅的教育方式。
毅對自己的關于“克己自制”的教育效果非常滿意。
而令毅更為滿意的是為了愛子,文具店的錢沒有白花。
這事也充分證明自己絕非吝啬的父親。
報上的新聞(不知何故,凡東京的新聞事件,K市的報紙幾乎無一遺漏),最初留在誠記憶中的事件是昭和五年[1930年]的“濱口首相狙擊事件”。
而次年的“滿洲事變”[即九一八事變]和昭和七年的“五一五事件”,誠在記憶中卻沒有什麼印象。
昭和十一年“二二六事件”時誠正在K市上初中一年級。
誠的遠房親戚易,報考陸軍幼年學校落榜之後,插班到了誠的班級。
易對叛軍深表同情,整天對誠灌輸他的英雄主義。
因而誠對“二二六事件”記得格外分明。
遺憾的是,世間幾乎無人論及這場拙劣的政變對少年的精神層面所産生的影響。
通過這次事件,少年們有生以來頭一次認識了“挫折”二字。
在此之前,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少年們從未有接觸這一新鮮概念的機會,易為此還自創了一種“感傷英雄主義”。
認為感傷屬于女性是一個顯見性的誤解。
事實上,感傷非常的男性,是粗粝而單純的男人下意識為自己的内心所施的一層粉黛。
一個不願意承認自己“單純”的男人,你要說他“Sentimental”,他定然會憤慨不已。
誠隐隐覺得易所謂的“感傷”與自己并不十分相稱。
“難道沒有‘非感傷英雄主義’嗎?”誠想。
難道清楚而明晰地認識事物并戰勝挫折這樣的特質,與英雄主義互不相容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