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一九二三年,川崎誠出生于千葉縣K市。
一九二三年即大正十二年。
地處千葉縣西南,隔東京灣與京濱地區相望的K市設立市制是在昭和十八年[公元1943年]的時候。
在此之前K市是個古老的漁村。
自江戶末期始,這裡就一直是城裡人遊玩享樂之地。
這裡是濑川如臯的歌舞伎《世話情浮名橫栉》[又譯《與三郎與阿富的愛情奇譚》]中主人公一見鐘情的背景地,K市也因此聞名遐迩。
及至昭和七、八年(一九三二、一九三三年)小櫃川下流一帶實施了疏浚工程,建設了機場。
此後K市便以海軍航空基地而出名,也因此得以建市。
K市曆來多低能兒。
也許是因往昔“淫風盛行”,與遺傳有關。
惟川崎一族,無論血統智力還是道德潔癖,在當地都堪稱鶴立雞群。
祖父的時代,學問與道德集于一人之身被視為天經地義之事。
這一信仰迄今依然殘存在部分地區。
誠的父親川崎毅,便是這古老信仰之下的最後一位活神。
這位古老的活神不僅十分偉大,而且盡可放心的是似乎一時半會兒還死不了。
誠的祖父曾是K市近郊佐貫藩的藩醫,誠的父親為子承父業。
凡事都有其優劣。
智力的卓爾不群,意味着在其他方面會存在某些不可避免的缺陷。
已然用道德的石灰漿固若磐石的川崎毅自不必多說,在這個低能的小地方,川崎一家的出類拔萃,在當地人眼中往往就像是實驗室裡培育出來的植物變種。
成日裡為仨兒子挨着個兒留級而苦惱的船老大便四處散布說,川崎夫婦為生出聰明的娃兒,偷喝了從德國私自夾帶的秘制湯藥。
不知是否與坊間的流言有關,随着誠一天天長大,雖算不上聰明卻直覺敏銳的誠的母親,也隐隐約約覺得誠身上有股子說不出的不自然。
這也成了母親難與人言的心病。
寬約十米、水流清澈的矢那川從K市南部穿流而過。
川崎家的宅子就坐落在矢那川下遊新田橋的橋頭。
石造的大門和上下兩層的簡素樓房,從外觀上一望可知屋子的主人定是一位正直謹慎、滴酒不沾的人物。
家中唯一有趣的是伸向河面的涼台,坐在自家的涼台上就能釣着蝦虎魚。
沿着河岸的道路徑直走下去是海岸,隻是不大适合海泳。
一到夏天,毅常常帶三個兒子去鳥居崎海岸。
從城裡向北走,轉個彎就到了海邊。
至今誠還清晰地記得小學入學前後夏日的一天,赤裸的身子裹一件行者白麻裡衣樣兒的泳衣,時不時一溜小跑地邁開步子跟在父親和兩個哥哥身後。
哥哥們别說拉起弟弟的小手,就沒有半點放慢腳步的意思。
哥哥們知道,若是流露出一絲懦弱的同情心,一定會遭到父親的斥責。
誠加快了腳步。
路過常去的文具店前,隻見那隻巨大的鉛筆模型仍舊懸挂在店檐下面。
“不行!那可不是商品!給你買的鉛筆都是舶來的,你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一臉委屈樣兒。
誠兒,你知道嗎?天皇很是樸素呢,當年還是皇太子的時候,用的是最便宜的國産鹫印牌的鉛筆哩。
”母親每每如此搪塞。
誠越是糾纏,母親就越不答應,店員們也越發笑得厲害。
煙囪粗細的立體六角形,一頭塗成黑色,做成細細的鉛筆尖模樣。
六個側面貼着綠色蠟光紙,用一根繩子吊了起來。
綠底上面亮閃閃的金字兒像炫耀似的,以筆芯為軸迎風不停地旋轉。
——心想着要快些走,穿着小小木屐的兩隻腳卻不由自主地在鉛筆模型前停了下來。
“非賣品。
誰編的借口?為什麼不能屬于我?阻隔在我和那支鉛筆之間的究竟是什麼呢?”誠對問題的思考方式似乎正應了母親暗暗擔憂的“不自然”。
不過另一方面,也可以說不過是嬌生慣養的孩子的任性罷了。
誠與其他孩子的不同在于,普通的孩子要電車玩具是為了玩耍,而誠一心一意要紙糊的鉛筆模型,卻并沒有任何目的。
為避免誤解特此聲明:誠絕非是具有詩人氣質的孩子。
二哥看不過眼,折回來使勁兒拽誠的手,俯在誠耳邊悄悄說: “别磨蹭了,爸爸會罵的。
” 誠擡起了圓圓的眼睛。
一個長相平平、并不引人注目的孩子。
倒是單薄而高挺的鼻梁讓他失卻了幾分孩子的稚氣。
與小小年紀更不相稱的,是一雙漆黑明亮而深邃的眸子。
世間的普通孩子的眼,大多有些朦朦的睡意吧。
二哥的忠告已為時太晚。
父親回身擋在了誠的面前。
熾熱的陽光照着路面,映射出草帽帽檐下川崎毅陰郁鐵青的臉。
毅下颌上的草帽繩工工整整地打成活結,兩端留出的繩頭也分厘不差一樣長短。
“誠,你怎麼啦?” 誠默不作聲,膝蓋微微地發抖。
不留情面的兄長在一旁說道: “這家夥,一心想要那個廣告用的鉛筆模型,總是讓媽媽為難。
” 出乎意料的是,一言不發的父親看也沒看誠,一轉身走進文具店,向店主打聽能否買下那個“非賣品”。
店主一見當地名士開了金口,二話不說滿口應承。
付過錢之後,在鬧鬧哄哄中店員取下挂着的鉛筆模型,遞給被突如其來的好運驚得
一九二三年即大正十二年。
地處千葉縣西南,隔東京灣與京濱地區相望的K市設立市制是在昭和十八年[公元1943年]的時候。
在此之前K市是個古老的漁村。
自江戶末期始,這裡就一直是城裡人遊玩享樂之地。
這裡是濑川如臯的歌舞伎《世話情浮名橫栉》[又譯《與三郎與阿富的愛情奇譚》]中主人公一見鐘情的背景地,K市也因此聞名遐迩。
及至昭和七、八年(一九三二、一九三三年)小櫃川下流一帶實施了疏浚工程,建設了機場。
此後K市便以海軍航空基地而出名,也因此得以建市。
K市曆來多低能兒。
也許是因往昔“淫風盛行”,與遺傳有關。
惟川崎一族,無論血統智力還是道德潔癖,在當地都堪稱鶴立雞群。
祖父的時代,學問與道德集于一人之身被視為天經地義之事。
這一信仰迄今依然殘存在部分地區。
誠的父親川崎毅,便是這古老信仰之下的最後一位活神。
這位古老的活神不僅十分偉大,而且盡可放心的是似乎一時半會兒還死不了。
誠的祖父曾是K市近郊佐貫藩的藩醫,誠的父親為子承父業。
凡事都有其優劣。
智力的卓爾不群,意味着在其他方面會存在某些不可避免的缺陷。
已然用道德的石灰漿固若磐石的川崎毅自不必多說,在這個低能的小地方,川崎一家的出類拔萃,在當地人眼中往往就像是實驗室裡培育出來的植物變種。
成日裡為仨兒子挨着個兒留級而苦惱的船老大便四處散布說,川崎夫婦為生出聰明的娃兒,偷喝了從德國私自夾帶的秘制湯藥。
不知是否與坊間的流言有關,随着誠一天天長大,雖算不上聰明卻直覺敏銳的誠的母親,也隐隐約約覺得誠身上有股子說不出的不自然。
這也成了母親難與人言的心病。
寬約十米、水流清澈的矢那川從K市南部穿流而過。
川崎家的宅子就坐落在矢那川下遊新田橋的橋頭。
石造的大門和上下兩層的簡素樓房,從外觀上一望可知屋子的主人定是一位正直謹慎、滴酒不沾的人物。
家中唯一有趣的是伸向河面的涼台,坐在自家的涼台上就能釣着蝦虎魚。
沿着河岸的道路徑直走下去是海岸,隻是不大适合海泳。
一到夏天,毅常常帶三個兒子去鳥居崎海岸。
從城裡向北走,轉個彎就到了海邊。
至今誠還清晰地記得小學入學前後夏日的一天,赤裸的身子裹一件行者白麻裡衣樣兒的泳衣,時不時一溜小跑地邁開步子跟在父親和兩個哥哥身後。
哥哥們别說拉起弟弟的小手,就沒有半點放慢腳步的意思。
哥哥們知道,若是流露出一絲懦弱的同情心,一定會遭到父親的斥責。
誠加快了腳步。
路過常去的文具店前,隻見那隻巨大的鉛筆模型仍舊懸挂在店檐下面。
“不行!那可不是商品!給你買的鉛筆都是舶來的,你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一臉委屈樣兒。
誠兒,你知道嗎?天皇很是樸素呢,當年還是皇太子的時候,用的是最便宜的國産鹫印牌的鉛筆哩。
”母親每每如此搪塞。
誠越是糾纏,母親就越不答應,店員們也越發笑得厲害。
煙囪粗細的立體六角形,一頭塗成黑色,做成細細的鉛筆尖模樣。
六個側面貼着綠色蠟光紙,用一根繩子吊了起來。
綠底上面亮閃閃的金字兒像炫耀似的,以筆芯為軸迎風不停地旋轉。
——心想着要快些走,穿着小小木屐的兩隻腳卻不由自主地在鉛筆模型前停了下來。
“非賣品。
誰編的借口?為什麼不能屬于我?阻隔在我和那支鉛筆之間的究竟是什麼呢?”誠對問題的思考方式似乎正應了母親暗暗擔憂的“不自然”。
不過另一方面,也可以說不過是嬌生慣養的孩子的任性罷了。
誠與其他孩子的不同在于,普通的孩子要電車玩具是為了玩耍,而誠一心一意要紙糊的鉛筆模型,卻并沒有任何目的。
為避免誤解特此聲明:誠絕非是具有詩人氣質的孩子。
二哥看不過眼,折回來使勁兒拽誠的手,俯在誠耳邊悄悄說: “别磨蹭了,爸爸會罵的。
” 誠擡起了圓圓的眼睛。
一個長相平平、并不引人注目的孩子。
倒是單薄而高挺的鼻梁讓他失卻了幾分孩子的稚氣。
與小小年紀更不相稱的,是一雙漆黑明亮而深邃的眸子。
世間的普通孩子的眼,大多有些朦朦的睡意吧。
二哥的忠告已為時太晚。
父親回身擋在了誠的面前。
熾熱的陽光照着路面,映射出草帽帽檐下川崎毅陰郁鐵青的臉。
毅下颌上的草帽繩工工整整地打成活結,兩端留出的繩頭也分厘不差一樣長短。
“誠,你怎麼啦?” 誠默不作聲,膝蓋微微地發抖。
不留情面的兄長在一旁說道: “這家夥,一心想要那個廣告用的鉛筆模型,總是讓媽媽為難。
” 出乎意料的是,一言不發的父親看也沒看誠,一轉身走進文具店,向店主打聽能否買下那個“非賣品”。
店主一見當地名士開了金口,二話不說滿口應承。
付過錢之後,在鬧鬧哄哄中店員取下挂着的鉛筆模型,遞給被突如其來的好運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