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關燈
小
中
大
不計與門上如何交代,便說:“如此就生受了,真是你奶奶明白亮。
不是我說,像我們這讀書人,少出頭露面,管那些閑事最好。
我也曉得你們家财并不甚多。
我雖生受了你們二百塊錢,總算同是姓黃,捐到公中用了,也就算是姓黃的人,在地方上占點面子。
這話既然如此,少停同張先生吃飯,就讓我來說,你們不必開口。
”黃通理與黃繡球扯了一扯袖子,說:“那更費心了。
” 黃通理随命黃繡球退入後室,略略商量了幾句話,正要出來托黃禍去邀張先生,張先生已來了。
與黃通理見過後,即請見黃繡球,說:“奶奶連日受驚了。
”黃繡球福了一福,說:“多勞先生鼎力,尚未登門拜謝。
至于前幾日的事,何足慰問。
聞得泰西女傑,常有以數十年牢獄生涯,為衆生請命,終能達其目的,發出光彩于世界曆史之上,似我又何足為奇!我原有從我們村上繡出全地球的一個誓願,這區區之誠,想必我家通理已與先生談過,現在也談不盡許多,諸事由通理請教。
請同去用個便飯罷。
” 于是三人出至飯館。
黃通理在黃禍不留神之間,已與張先生遞過消息,約他另談。
張先生會意,所以這日在席上,隻淡淡的将昨日所說之事提了幾句,裝了個既醉且飽,毫不關心的樣子。
黃禍也暗喜張先生并不上緊,那門上處,隻消我去說開,他本沒有成見,不至追究。
二百塊錢,安安穩穩到了我的手;黃通理夫婦還要大大的見我的功。
将來看勢,再借一二百塊,也叫他不得不肯。
不一時,三人酒飯已畢,張先生散去。
黃通理卻招黃禍又同到家中,叫出黃繡球,當面說道:“前兩日事,用了好幾百下去,如今送他的二百塊,家中已無存儲,要待收些租籽,取點利息,原還湊得上來,隻是時候耽擱了,事情亦有耽誤,不如你揀幾樣衣裳首飾,就托他去一當,不夠,可添上幾十塊罷,辦事籌款真不容易。
若是要我捐二三千金,隻怕變盡産業也未必能如數呢。
張先生不知我家底細,幸虧有了你大伯子,不必與他再談。
你大伯是自家同族,此番雖是報他的情,卻也為是了自己的事,更不好耽擱的。
但隻門上那邊,要格外費心彌縫了結,從此就不提此事了。
”黃禍見如此殷懃,十分高興,便“謹依台命”的照話而行。
自去不提。
一連幾日,恰近鄉試決科之期。
這年鄉試,初改策論,報名的也有四百多人,内中監生七八十個。
你道這一班秀才監生們,平日連八股都未精求,有些竟連“之乎者也”都掉不清楚,曉得什麼策論!至多在窗下讀了幾篇《古文觀止》,就算是高材生了,再有能看看《綱鑒易知錄》,分得出什麼吳楚材的《綱鑒》,袁了凡的《綱鑒》,那更是頂兒尖兒,算一位大名家。
每年在書院應課,一課差不多可取幾個第一的。
自從改行策論,這一班高材生、大名家,畢竟聰明過于尋常,遇着題目,隻在八股裡面翻一篇,除去破承,删去兩三股,作為段頭散文,鈔了上去。
那出題閱文的人,原不過一般材料,得了這種文章,就奉為至室。
加上那庸庸碌碌、不明這個秘訣的,縛手縛腳,做不上來,于是這一班越顯本領。
因此平時争膏火獎賞的,竟少去大半。
一班老生、老監,與一班資望淺薄、性質拙笨的,都靡然自沮,不敢相争。
卻是到鄉試年分,有一宗賓興費,按名分給,在膏火獎賞之外,決科不到者,即攤派在到的人數上。
此項之費,看人數多寡,每屆得三四元不等。
這年又是恩正并科,正科得四元,恩科減半,合來也有六七元,到一到,領到手之後,作為試費,省儉點就缺短有限,所以大家矢願觀光,不論老朽幼稚,隻要可以進得場的,都報名投考。
黃通理這樣一個文明的人,難道還應此腐敗科舉、想去争一個第一,或是領這數元賓興費嗎?卻因知道有開辦學堂的事,要希冀遇着個題目,抒寫他胸中意見,萬一竟把開學堂出了問題,更好條議個章程,以文字為運動之計。
逐連日在家與黃繡球計議,預先也報了名。
不多幾日,借書院決科扃試。
那時正逢五月底六月初,天氣炎熱。
黃通理這日應名接卷,感受暑氣神思不振,自早晨六點鐘至十點鐘,還未落筆成得一字。
俄而交到午牌,傳本官谕知,各自攜卷回家去做,限明日辰刻集卷,交禮房彙收,逾限不錄。
要知這日題目為何?黃通理怎樣得心應手?且聽下回分解。
不是我說,像我們這讀書人,少出頭露面,管那些閑事最好。
我也曉得你們家财并不甚多。
我雖生受了你們二百塊錢,總算同是姓黃,捐到公中用了,也就算是姓黃的人,在地方上占點面子。
這話既然如此,少停同張先生吃飯,就讓我來說,你們不必開口。
”黃通理與黃繡球扯了一扯袖子,說:“那更費心了。
” 黃通理随命黃繡球退入後室,略略商量了幾句話,正要出來托黃禍去邀張先生,張先生已來了。
與黃通理見過後,即請見黃繡球,說:“奶奶連日受驚了。
”黃繡球福了一福,說:“多勞先生鼎力,尚未登門拜謝。
至于前幾日的事,何足慰問。
聞得泰西女傑,常有以數十年牢獄生涯,為衆生請命,終能達其目的,發出光彩于世界曆史之上,似我又何足為奇!我原有從我們村上繡出全地球的一個誓願,這區區之誠,想必我家通理已與先生談過,現在也談不盡許多,諸事由通理請教。
請同去用個便飯罷。
” 于是三人出至飯館。
黃通理在黃禍不留神之間,已與張先生遞過消息,約他另談。
張先生會意,所以這日在席上,隻淡淡的将昨日所說之事提了幾句,裝了個既醉且飽,毫不關心的樣子。
黃禍也暗喜張先生并不上緊,那門上處,隻消我去說開,他本沒有成見,不至追究。
二百塊錢,安安穩穩到了我的手;黃通理夫婦還要大大的見我的功。
将來看勢,再借一二百塊,也叫他不得不肯。
不一時,三人酒飯已畢,張先生散去。
黃通理卻招黃禍又同到家中,叫出黃繡球,當面說道:“前兩日事,用了好幾百下去,如今送他的二百塊,家中已無存儲,要待收些租籽,取點利息,原還湊得上來,隻是時候耽擱了,事情亦有耽誤,不如你揀幾樣衣裳首飾,就托他去一當,不夠,可添上幾十塊罷,辦事籌款真不容易。
若是要我捐二三千金,隻怕變盡産業也未必能如數呢。
張先生不知我家底細,幸虧有了你大伯子,不必與他再談。
你大伯是自家同族,此番雖是報他的情,卻也為是了自己的事,更不好耽擱的。
但隻門上那邊,要格外費心彌縫了結,從此就不提此事了。
”黃禍見如此殷懃,十分高興,便“謹依台命”的照話而行。
自去不提。
一連幾日,恰近鄉試決科之期。
這年鄉試,初改策論,報名的也有四百多人,内中監生七八十個。
你道這一班秀才監生們,平日連八股都未精求,有些竟連“之乎者也”都掉不清楚,曉得什麼策論!至多在窗下讀了幾篇《古文觀止》,就算是高材生了,再有能看看《綱鑒易知錄》,分得出什麼吳楚材的《綱鑒》,袁了凡的《綱鑒》,那更是頂兒尖兒,算一位大名家。
每年在書院應課,一課差不多可取幾個第一的。
自從改行策論,這一班高材生、大名家,畢竟聰明過于尋常,遇着題目,隻在八股裡面翻一篇,除去破承,删去兩三股,作為段頭散文,鈔了上去。
那出題閱文的人,原不過一般材料,得了這種文章,就奉為至室。
加上那庸庸碌碌、不明這個秘訣的,縛手縛腳,做不上來,于是這一班越顯本領。
因此平時争膏火獎賞的,竟少去大半。
一班老生、老監,與一班資望淺薄、性質拙笨的,都靡然自沮,不敢相争。
卻是到鄉試年分,有一宗賓興費,按名分給,在膏火獎賞之外,決科不到者,即攤派在到的人數上。
此項之費,看人數多寡,每屆得三四元不等。
這年又是恩正并科,正科得四元,恩科減半,合來也有六七元,到一到,領到手之後,作為試費,省儉點就缺短有限,所以大家矢願觀光,不論老朽幼稚,隻要可以進得場的,都報名投考。
黃通理這樣一個文明的人,難道還應此腐敗科舉、想去争一個第一,或是領這數元賓興費嗎?卻因知道有開辦學堂的事,要希冀遇着個題目,抒寫他胸中意見,萬一竟把開學堂出了問題,更好條議個章程,以文字為運動之計。
逐連日在家與黃繡球計議,預先也報了名。
不多幾日,借書院決科扃試。
那時正逢五月底六月初,天氣炎熱。
黃通理這日應名接卷,感受暑氣神思不振,自早晨六點鐘至十點鐘,還未落筆成得一字。
俄而交到午牌,傳本官谕知,各自攜卷回家去做,限明日辰刻集卷,交禮房彙收,逾限不錄。
要知這日題目為何?黃通理怎樣得心應手?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