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 博覽群書與當代印象
關燈
小
中
大
精神;于是就有人著書立說,對它們大加論述,甚至大加推崇。
殊不知,我們這種輕率、魯莽的做法,很可能隻會使法國人或者美國人覺得可笑,甚至覺得可惡。
在美國文學中漫遊的英國旅遊者,他們最感興趣的就是要在那裡找到和英國文學截然不同的東西。
于是,他們歡欣鼓舞地找到他們所說的「真正的美國詩人」,那就是瓦爾特·惠特曼。
因為據他們說,惠特曼的作品不僅具有美國特色,而且是原汁原味的;在整個英國文學中,找不到一個和惠特曼相像的詩人;在我們的曆代詩歌中,也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和他的《草葉集》相像。
不一樣的,就是好的&mdash&mdash這種獵奇傾向不僅把我們引向惠特曼,還使我們越來越疏遠愛默生、洛威爾和霍桑,原因就是他們曾從我們的文學中汲取過養分,而且還和我們的某些作家很相像。
不管這種獵奇傾向有沒有道理,也不管它是不是公平,反正我們現在仍然這樣對待美國文學。
當然,要把亨利·詹姆斯和華頓夫人這樣的著名作家撇在一邊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對他們的贊揚總不免有所保留&mdash&mdash因為我們總覺得,他們不是「真正的」美國作家;因為在他們那裡,我們沒找到我們想找的那種東西。
好了,說了一通英國旅遊者對待美國文學的輕率、魯莽态度之後,現在要來談我們的問題了。
我們要到美國當代小說中去旅遊,有哪些重要景觀是我們一定要去看一看的呢?應該從哪裡開始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會覺得很為難,因為我們稍稍想一想,就能一下子說出一連串美國當代小說家的名字和一大堆書名。
德萊塞先生、卡貝爾先生、坎菲爾德小姐、舍伍德·安德森先生、赫斯特小姐、辛克萊·劉易士先生、維拉·卡瑟小姐、林·拉德納先生&mdash&mdash他們寫了許許多多小說,而所有這些小說,要是有時間的話,我們都應該認真探讨一番。
不過,我們既然是旅遊者,就大可不必面面??到,不必去考察每一個小說家的每一部作品;我們隻需把注意力集中在兩三個小說家身上,着重研究一下他們的幾部重要作品,便足以了解美國當代小說的概況了。
安德森 在所有美國當代小說家中,目前在英國被閱讀和被讨論得最多的,也許是舍伍德·安德森先生和辛克萊·劉易士先生。
而在他們的所有作品中,我們首先要來看一看的是一部叫《講故事者的故事》的小說。
這部小說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自傳,因此可以幫助我們先了解一下美國當代小說家所面臨的是什麼問題,這樣我們才能進一步探讨他們是如何處理問題的。
通過舍伍德·安德森先生的眼睛,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生活的原始景象&mdash&mdash這是小說家直接看到的世界,而不是經過小說家重新安排、以便和他筆下的人物相協調的那個世界。
是的,我們通過舍伍德·安德森先生的眼睛所看到的美國,好像是個非常奇異的地方。
那麼,究竟能看到什麼呢?我們看到,在一片廣袤無垠的大陸上,星星點點地散布着許多新建的村鎮。
這些村鎮和英國鄉村很不一樣:在英國,農舍的牆上往往長滿青苔和長春藤,而且無論冬夏,都是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這裡的村鎮則不然,它們是人們在短期内匆匆忙忙建起來的,所以既簡陋又雜亂,更像我們的城鄉結合部。
那裡沒有慢悠悠的英國馬車,隻有冒着黑煙的福特汽車;沒有櫻草花壇,隻有一堆堆破爛罐頭;沒有谷倉茅舍,隻有用瓦楞狀鐵皮蓋起來的棚屋。
它們是臨時的、簡陋的、東拼西湊的、亂七八糟的&mdash&mdash所以,安德森先生抱怨說,就像一堆垃圾。
他接着就問:在這樣的垃圾堆上,藝術家要是不被絆倒的話,還能不能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力?有一個辦法可以做到這一點,而且隻有這個辦法&mdash&mdash那就是,死心塌地認定自己是個美國人。
這就是安德森先生既含蓄又明确地得出的結論。
這就是在一片不和諧音中出現的一段和諧的音符。
所以安德森先生就像一個自我催眠的失眠症患者那樣,一遍又一遍地說着我是個美國人,我是個美國人&hellip&hellip」在這句話裡,他非常頑強地表現出了一種最基本的、然而又是被抑制的内在意念。
是的,他是個美國人&mdash&mdash這很倒黴,但是也很幸運;反正不管是好是壞,他是個美國人。
「你們看!在我身上,活着一個美國人,而且是一個苦苦掙紮着想要成為藝術家的美國人。
他想認識自己;他對自己和對别人都充滿了好奇心;他要生活得很自在,而不是裝得很自在。
他總是在問:我既然不是英國人,也不是意大利人、德國人、法國人、俄國人或者猶太人,那又是什麼人呢?」是的,我們很想再問一遍:他到底是什麼人呢?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mdash&mdash不管他把自己說成什麼人,反正他已不再是英國人;不管他将來可能會成為什麼人,反正他是不可能再成為英國人了。
這就是說,要成為美國人,首先要做的就是&mdash&mdash不再做英國人;而一個美國人要成為美國作家,首先要做的就是&mdash&mdash他必須把自己心中的那支一直由英國文學将領指揮的英國文學大軍徹底解散,同時必須把現有的一些美國文學遊兵散勇召集起來;他必須把自己在「菲爾丁大學」或者「薩克雷學院」裡學到的東西統統忘記,同時必須到芝加哥的酒吧間或者印第安納州的工廠裡去學習,學會和那裡的人交談,學會用他們的語言來寫作。
不過,這還是第一步,下一步可能更重要。
因為,既然他已經确定了自己「不是什麼」,接下來就必須認定自己「是什麼」,也就是說,要開始确立一種敏銳的自我意識。
這種自我意識其實在衆多美國作家身上都可能有所表現,盡管在其他方面他們可能大相徑庭。
确實,對于在美國文學中漫遊的英國旅遊者來說,最使他們感到震驚的就是美國作家的這種普遍的自我意識。
因為伴随着這種自我意識的,往往是對英國的抱怨,甚至敵視。
這種态度很容易使人想到,他們是這樣一個國家:這個國家不久前還隸屬于英國,現在他們雖然獨立了,但他們對自己當初為掙脫鎖鍊而蒙受的痛苦仍記憶猶新,耿耿于懷。
在這方面,美國作家的心态和我們的女作家頗有相似之處。
我們的女作家現在也有了自我意識,特别是已充分意識到自己的性别特殊性;而正因為這樣,她們也特别容易懷疑男性是不是仍然輕視她們,所以動不動就心懷不滿,以圖報複,而且在藝術上拼命追求女性獨特的表現方式,以示女性不可侵犯的獨立性。
因此,在這兩種相似的情況下都存在着各種與藝術無關的意識&mdash&mdash如自我意識、種族意識、性别意識、文化意識,等等&mdash&mdash而當作家受到這樣的意識幹擾時,其結果&mdash&mdash至少在我看來&mdash&mdash是很不幸的。
就以安德森先生為例吧,我們很容易看出,要是他忘記自己是個美國人,那他很可能會成為一個更完美的藝術家;要是他不帶偏見地寫作,要是他對新語彙和舊語彙、英國語彙和美國語彙、典雅的語彙和俚俗的語彙都一視同仁地予以使用的話,那麼他很可能會寫出更出色的散文。
盡管如此,當我們從安德森先生的這部「自傳」轉向他那些真正的小說時,卻不得不承認(就如對一些女作家一樣),它們确實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它們所選擇的叙事角度,是世界小說創作史上前所未有的。
所以,就憑這一點,我們也就可以諒解他那種不可避免的自我意識和抱有敵意的怨恨态度了。
譬如,在短篇集《雞蛋的勝利》裡,安德森對不少陳舊的藝術要素所作的調整,不僅使我們對他刮目相看,而且還使我們回想起第一次讀契诃夫作品時的那種感受。
那裡沒有任何東西是我們過去在小說中常見的,一切都那樣新鮮,那樣難以把握。
所以,不管我們怎樣努力,最後還是沒法把握住它們&mdash&mdash它們還是從我們的手指間溜掉了。
盡管如此,我們卻不會因此而責怪安德森先生,因為我們意識到,這不是他的錯,而是我們自己對他太不熟悉了。
沒有别的辦法,隻能重讀一遍&mdash&mdash就像沒讀懂課文的小學生被罰重讀課文,直到讀懂為止。
由于安德森先生已進人到人類本性的深處,他的作品所表現的是更深層次的、更熾熱的人性,因此界給它們貼上什麼「現代的」或者「傳統的」、「美國的」或者「歐洲的」之類的标簽,就顯得過于牽強了。
他以「忠于事物本性」為宗旨所作的種種嘗試,他所達到的那種真實而持久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境界,都表明他已經做到了一件隻有少數小說家才能做到的事情,即:創造出自己的小說世界。
在安德森先生的小說世界裡,人們的各種感覺都極其敏銳;他們受本能的主宰,而不受概念的支配;年輕人最激動的時刻,不是别的,而是賽馬;大片的玉米地就像金色的汪洋大海,無邊無際,深不可測,似乎要把那些簡陋的村鎮淹沒了;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在夢想着航海和冒險;而在這個由肉體感覺和本能欲望主宰的世界的周圍,卻彌漫着一層霧蒙蒙的,就像一個溫暖、柔和的封套似的水汽,顯得朦朦胧胧,和被它所包圍的那個世界适成對照。
因此,安德森先生的小說在總體上會給人一種含混感,他所用的語言也是閃閃爍爍的,而且還傾向于把故事情節講述得撲朔迷離,使人仿佛置身于一片沼澤之中。
既然如此,在美國文學中漫遊的英國旅遊者也許會說:那又怎能期待一個美國作家會具有真正的洞察力?其實,就安德森先生的小說而言,它們之所以混混沌沌,之所以沒有「外殼」,不僅有其原因,甚至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
因為,他的小說是直接取材于美國生活的,而真正的美國生活就如熔爐裡的金屬液體,至今尚未定型;再說,他又非常珍視自己找到的這種原料,不願把它放到傳統的、繁瑣的歐洲文學模式裡去加以鑄壓,而甯願讓它流動着、不定型地展示在我們面前,即便這樣會受人嘲笑和謾罵,他也在所不惜。
然而,如果說美國小說家都如此的話,那麼對辛克萊·劉易士的小說又怎麼說呢?隻要一碰到他的《巴比特》《大街》和《我們的雷恩先生》,這種說法不就像肥皂泡撞上了紅木壁櫥,不攻自破了嗎?因為劉易士先生的小說就是以堅實、清晰和緊湊見長的。
但他同樣是個美國人,同樣在自己的一部又一部作品中描述了美國生活。
他的作品顯然是有「外殼」的&mdash&mdash有人甚至還懷疑它們裡面根本就沒有什麼「蝸牛」,隻是些「外殼」而已。
不管怎麼說,反正《巴比特》已徹底否定了這樣一種說法,即:美國小說家很可能是由于繼承了一種原始文化的藝術傳統,因此他們在描寫本國生活時不僅不懂小說技巧,甚至都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素材并使其定型。
因為和本世紀任何一部英國小說相比,《巴比特》在所有這些方面都毫不遜色。
對此,在美國文學中漫遊的英國旅遊者若要作出判斷的話,就可能有這樣兩種結論:或者斷定,美國小說家和英國小說家之間并沒有太大區别,他們的生活經曆大同小異,因此他們所采用的表現形式也大緻相似;或者斷定,劉易士先生隻不過是模仿了某個英國小說家&mdash&mdash譬如,赫·喬·威爾斯就可能是他的模仿對象&mdash&mdash而且在模仿過程中,他完全抛棄了美國小說家的特色。
假如真能這樣下結論的話,假如真的可以用綠布條和藍布條把衆多小說家分别紮起來加以辨認,那麼所謂的「讀書藝術」倒也變得極其簡單,根本用不到什麼探索精神了。
然而,我們對劉易士先生的研究卻表明,這種隻看表面現象就大膽作出的結論,實在是靠不住的;盡管表面上好像很有道理,其實根本無法說明作品内部的複雜因素;各種不同的色彩全被掩蓋了。
劉易斯 因為,劉易士先生在《巴比特》裡所描繪出的那幅美國商人的肖像畫,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真實可信的,但是當我們發現其中有些可疑之處時,就對它不怎麼相信了。
有人或許會問:在這麼一部堅實、清晰而自信的作品中,怎麼會有可疑之處呢?是的,我們首先懷疑劉易士先生本人;也就是說,我們懷疑他是不是真的相信自己所寫的那些東西,同時也有點懷疑他是不是真的很想要我們相信他。
因為他雖然用的是一種和安德森先生完全不同的方法,但在行文之際,他卻和安德森先生一樣,也老是用一隻眼睛盯着歐洲,老是想怎樣才能寫得和歐洲作家不一樣&mdash&mdash這樣的心有旁骛,讀者當然覺察到,而且會感到不滿。
換言之,劉易士先生同樣有那種美國人的自我意識。
盡管他掩飾得很巧妙,但偶爾還是會流露出來,譬如當他這樣寫的時候&mdash&mdash「巴比特覺得,懷念故鄉英國是一件很古怪的事情,就像他們英國人會覺得我們美國人很古怪一樣。
」&mdash&mdash他無意中表現出了一種對英國的不滿情緒;但在這種不滿情緒中,卻又有某種不安的感覺。
他其實并沒有真正認同美國,而隻是一種介于美國人和英國人之間的人。
雖然他自認為像他這種人最适合充當歐洲遊客的導遊和譯員,但是當他帶着歐洲遊客遊覽某個典型的美國城市(他就出生在該城)并向他們介紹那些他很熟悉的、典型的美國市民時,他内心卻為此感到羞愧;而當歐洲人嘲笑美國時,他又感到無比憤怒。
那個齊尼斯城本是個庸俗、無聊之地,而現在正因為英國人膽敢藐視它,它就有意變得更加庸俗、更加無聊了。
小說家有這樣一種情緒,是不可能和讀者親密無間的。
不過,像劉易士先生這樣一個有能力的小說家,還是能夠毫不畏縮地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如實地描述出來的。
所以,他讓我們非常完整地看到了一座美國城市的生活。
在那裡,要用水,隻要擰一下水龍頭;要點燃雪茄煙,隻要按一下開關;要使床鋪暖和起來,也隻要按一下開關&hellip&hellip但是,人們對機械的偏愛,隻知一味地追求「牙膏、襪子、輪胎、照相機、快速暖水瓶&hellip&hellip起初還有點為了歡愉、激情和智慧的意思,後來竟完全替代了人們的歡愉、激情和智慧」。
這一切隻不過是人們所用的一種手段,結果也隻能使日益逼近的災難&mdash&mdash就如劉易士先生所預感到的&mdash&mdash稍稍推遲幾天罷了。
盡管劉易士先生可能很害怕别人會對他有什麼想法,但他還是把自己隐秘的思想表露了出來。
當然,劉易士先生還必須使《巴比特》具有幾分真正的美感。
也就是說,要用人物的感情和他自己的感情來打動讀者,否則的話,《巴比特》就會像一種駕駛汽車的新技巧或者一種機械裝置的新設計,隻不過在形式上做了一點改進而已。
如何使我們喜歡《巴比特》呢?這是劉易士先生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
為此,他似乎滿懷深情地告訴我們:巴比特先生其實也是有夢想的,他雖然是個隻知實利而且已上了年紀的商人,但在内心深處,他總是在夢想着有個仙女會在大門口等着他她會用那雙可愛、溫柔的小手撫摸他的臉頰。
他既豪俠又睿智,人見人愛;而她的手臂,就如象牙一樣潔白,使人感到溫暖;于是,他們超過充滿危險的沼澤地和峻峭的海岸,飛向在遠處閃閃發光的、壯麗的大海。
」但是,這不是夢想!這隻是一個生來不會夢想的男人對夢想的抗議,即:他要向世人證明,夢想簡直就像剝豆莢一樣容易。
他的夢想&mdash&mdash那價格昂貴的夢想&mdash&mdash是由哪些東西構成的呢?仙女、沼澤、大海?是啊,這裡樣樣都有了,要是說這不是夢想,那他簡直會從床上跳起來憤怒地發問:這不是夢想,還會是什麼?!可是,他夢想過真正的男女戀情嗎?他夢想過真正的家庭溫馨嗎?對這些,他從來就是無動于衷的。
當然,要是我們把耳朵貼在這個齊尼斯城的顯赫市民的腦殼上,确實有可能聽到那裡面有什麼東西在笨拙而遲緩地活動着。
人們可能對他會有一時的同情,甚至有可能期待奇迹的發生,期待這塊岩石會裂開,從中解脫出一個活生生的人來,他能感受人生之苦,也能感受人生之樂。
遺憾的是,奇迹并沒有發生
殊不知,我們這種輕率、魯莽的做法,很可能隻會使法國人或者美國人覺得可笑,甚至覺得可惡。
在美國文學中漫遊的英國旅遊者,他們最感興趣的就是要在那裡找到和英國文學截然不同的東西。
于是,他們歡欣鼓舞地找到他們所說的「真正的美國詩人」,那就是瓦爾特·惠特曼。
因為據他們說,惠特曼的作品不僅具有美國特色,而且是原汁原味的;在整個英國文學中,找不到一個和惠特曼相像的詩人;在我們的曆代詩歌中,也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和他的《草葉集》相像。
不一樣的,就是好的&mdash&mdash這種獵奇傾向不僅把我們引向惠特曼,還使我們越來越疏遠愛默生、洛威爾和霍桑,原因就是他們曾從我們的文學中汲取過養分,而且還和我們的某些作家很相像。
不管這種獵奇傾向有沒有道理,也不管它是不是公平,反正我們現在仍然這樣對待美國文學。
當然,要把亨利·詹姆斯和華頓夫人這樣的著名作家撇在一邊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對他們的贊揚總不免有所保留&mdash&mdash因為我們總覺得,他們不是「真正的」美國作家;因為在他們那裡,我們沒找到我們想找的那種東西。
好了,說了一通英國旅遊者對待美國文學的輕率、魯莽态度之後,現在要來談我們的問題了。
我們要到美國當代小說中去旅遊,有哪些重要景觀是我們一定要去看一看的呢?應該從哪裡開始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會覺得很為難,因為我們稍稍想一想,就能一下子說出一連串美國當代小說家的名字和一大堆書名。
德萊塞先生、卡貝爾先生、坎菲爾德小姐、舍伍德·安德森先生、赫斯特小姐、辛克萊·劉易士先生、維拉·卡瑟小姐、林·拉德納先生&mdash&mdash他們寫了許許多多小說,而所有這些小說,要是有時間的話,我們都應該認真探讨一番。
不過,我們既然是旅遊者,就大可不必面面??到,不必去考察每一個小說家的每一部作品;我們隻需把注意力集中在兩三個小說家身上,着重研究一下他們的幾部重要作品,便足以了解美國當代小說的概況了。
安德森 在所有美國當代小說家中,目前在英國被閱讀和被讨論得最多的,也許是舍伍德·安德森先生和辛克萊·劉易士先生。
而在他們的所有作品中,我們首先要來看一看的是一部叫《講故事者的故事》的小說。
這部小說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自傳,因此可以幫助我們先了解一下美國當代小說家所面臨的是什麼問題,這樣我們才能進一步探讨他們是如何處理問題的。
通過舍伍德·安德森先生的眼睛,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生活的原始景象&mdash&mdash這是小說家直接看到的世界,而不是經過小說家重新安排、以便和他筆下的人物相協調的那個世界。
是的,我們通過舍伍德·安德森先生的眼睛所看到的美國,好像是個非常奇異的地方。
那麼,究竟能看到什麼呢?我們看到,在一片廣袤無垠的大陸上,星星點點地散布着許多新建的村鎮。
這些村鎮和英國鄉村很不一樣:在英國,農舍的牆上往往長滿青苔和長春藤,而且無論冬夏,都是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這裡的村鎮則不然,它們是人們在短期内匆匆忙忙建起來的,所以既簡陋又雜亂,更像我們的城鄉結合部。
那裡沒有慢悠悠的英國馬車,隻有冒着黑煙的福特汽車;沒有櫻草花壇,隻有一堆堆破爛罐頭;沒有谷倉茅舍,隻有用瓦楞狀鐵皮蓋起來的棚屋。
它們是臨時的、簡陋的、東拼西湊的、亂七八糟的&mdash&mdash所以,安德森先生抱怨說,就像一堆垃圾。
他接着就問:在這樣的垃圾堆上,藝術家要是不被絆倒的話,還能不能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力?有一個辦法可以做到這一點,而且隻有這個辦法&mdash&mdash那就是,死心塌地認定自己是個美國人。
這就是安德森先生既含蓄又明确地得出的結論。
這就是在一片不和諧音中出現的一段和諧的音符。
所以安德森先生就像一個自我催眠的失眠症患者那樣,一遍又一遍地說着我是個美國人,我是個美國人&hellip&hellip」在這句話裡,他非常頑強地表現出了一種最基本的、然而又是被抑制的内在意念。
是的,他是個美國人&mdash&mdash這很倒黴,但是也很幸運;反正不管是好是壞,他是個美國人。
「你們看!在我身上,活着一個美國人,而且是一個苦苦掙紮着想要成為藝術家的美國人。
他想認識自己;他對自己和對别人都充滿了好奇心;他要生活得很自在,而不是裝得很自在。
他總是在問:我既然不是英國人,也不是意大利人、德國人、法國人、俄國人或者猶太人,那又是什麼人呢?」是的,我們很想再問一遍:他到底是什麼人呢?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mdash&mdash不管他把自己說成什麼人,反正他已不再是英國人;不管他将來可能會成為什麼人,反正他是不可能再成為英國人了。
這就是說,要成為美國人,首先要做的就是&mdash&mdash不再做英國人;而一個美國人要成為美國作家,首先要做的就是&mdash&mdash他必須把自己心中的那支一直由英國文學将領指揮的英國文學大軍徹底解散,同時必須把現有的一些美國文學遊兵散勇召集起來;他必須把自己在「菲爾丁大學」或者「薩克雷學院」裡學到的東西統統忘記,同時必須到芝加哥的酒吧間或者印第安納州的工廠裡去學習,學會和那裡的人交談,學會用他們的語言來寫作。
不過,這還是第一步,下一步可能更重要。
因為,既然他已經确定了自己「不是什麼」,接下來就必須認定自己「是什麼」,也就是說,要開始确立一種敏銳的自我意識。
這種自我意識其實在衆多美國作家身上都可能有所表現,盡管在其他方面他們可能大相徑庭。
确實,對于在美國文學中漫遊的英國旅遊者來說,最使他們感到震驚的就是美國作家的這種普遍的自我意識。
因為伴随着這種自我意識的,往往是對英國的抱怨,甚至敵視。
這種态度很容易使人想到,他們是這樣一個國家:這個國家不久前還隸屬于英國,現在他們雖然獨立了,但他們對自己當初為掙脫鎖鍊而蒙受的痛苦仍記憶猶新,耿耿于懷。
在這方面,美國作家的心态和我們的女作家頗有相似之處。
我們的女作家現在也有了自我意識,特别是已充分意識到自己的性别特殊性;而正因為這樣,她們也特别容易懷疑男性是不是仍然輕視她們,所以動不動就心懷不滿,以圖報複,而且在藝術上拼命追求女性獨特的表現方式,以示女性不可侵犯的獨立性。
因此,在這兩種相似的情況下都存在着各種與藝術無關的意識&mdash&mdash如自我意識、種族意識、性别意識、文化意識,等等&mdash&mdash而當作家受到這樣的意識幹擾時,其結果&mdash&mdash至少在我看來&mdash&mdash是很不幸的。
就以安德森先生為例吧,我們很容易看出,要是他忘記自己是個美國人,那他很可能會成為一個更完美的藝術家;要是他不帶偏見地寫作,要是他對新語彙和舊語彙、英國語彙和美國語彙、典雅的語彙和俚俗的語彙都一視同仁地予以使用的話,那麼他很可能會寫出更出色的散文。
盡管如此,當我們從安德森先生的這部「自傳」轉向他那些真正的小說時,卻不得不承認(就如對一些女作家一樣),它們确實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它們所選擇的叙事角度,是世界小說創作史上前所未有的。
所以,就憑這一點,我們也就可以諒解他那種不可避免的自我意識和抱有敵意的怨恨态度了。
譬如,在短篇集《雞蛋的勝利》裡,安德森對不少陳舊的藝術要素所作的調整,不僅使我們對他刮目相看,而且還使我們回想起第一次讀契诃夫作品時的那種感受。
那裡沒有任何東西是我們過去在小說中常見的,一切都那樣新鮮,那樣難以把握。
所以,不管我們怎樣努力,最後還是沒法把握住它們&mdash&mdash它們還是從我們的手指間溜掉了。
盡管如此,我們卻不會因此而責怪安德森先生,因為我們意識到,這不是他的錯,而是我們自己對他太不熟悉了。
沒有别的辦法,隻能重讀一遍&mdash&mdash就像沒讀懂課文的小學生被罰重讀課文,直到讀懂為止。
由于安德森先生已進人到人類本性的深處,他的作品所表現的是更深層次的、更熾熱的人性,因此界給它們貼上什麼「現代的」或者「傳統的」、「美國的」或者「歐洲的」之類的标簽,就顯得過于牽強了。
他以「忠于事物本性」為宗旨所作的種種嘗試,他所達到的那種真實而持久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境界,都表明他已經做到了一件隻有少數小說家才能做到的事情,即:創造出自己的小說世界。
在安德森先生的小說世界裡,人們的各種感覺都極其敏銳;他們受本能的主宰,而不受概念的支配;年輕人最激動的時刻,不是别的,而是賽馬;大片的玉米地就像金色的汪洋大海,無邊無際,深不可測,似乎要把那些簡陋的村鎮淹沒了;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在夢想着航海和冒險;而在這個由肉體感覺和本能欲望主宰的世界的周圍,卻彌漫着一層霧蒙蒙的,就像一個溫暖、柔和的封套似的水汽,顯得朦朦胧胧,和被它所包圍的那個世界适成對照。
因此,安德森先生的小說在總體上會給人一種含混感,他所用的語言也是閃閃爍爍的,而且還傾向于把故事情節講述得撲朔迷離,使人仿佛置身于一片沼澤之中。
既然如此,在美國文學中漫遊的英國旅遊者也許會說:那又怎能期待一個美國作家會具有真正的洞察力?其實,就安德森先生的小說而言,它們之所以混混沌沌,之所以沒有「外殼」,不僅有其原因,甚至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
因為,他的小說是直接取材于美國生活的,而真正的美國生活就如熔爐裡的金屬液體,至今尚未定型;再說,他又非常珍視自己找到的這種原料,不願把它放到傳統的、繁瑣的歐洲文學模式裡去加以鑄壓,而甯願讓它流動着、不定型地展示在我們面前,即便這樣會受人嘲笑和謾罵,他也在所不惜。
然而,如果說美國小說家都如此的話,那麼對辛克萊·劉易士的小說又怎麼說呢?隻要一碰到他的《巴比特》《大街》和《我們的雷恩先生》,這種說法不就像肥皂泡撞上了紅木壁櫥,不攻自破了嗎?因為劉易士先生的小說就是以堅實、清晰和緊湊見長的。
但他同樣是個美國人,同樣在自己的一部又一部作品中描述了美國生活。
他的作品顯然是有「外殼」的&mdash&mdash有人甚至還懷疑它們裡面根本就沒有什麼「蝸牛」,隻是些「外殼」而已。
不管怎麼說,反正《巴比特》已徹底否定了這樣一種說法,即:美國小說家很可能是由于繼承了一種原始文化的藝術傳統,因此他們在描寫本國生活時不僅不懂小說技巧,甚至都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素材并使其定型。
因為和本世紀任何一部英國小說相比,《巴比特》在所有這些方面都毫不遜色。
對此,在美國文學中漫遊的英國旅遊者若要作出判斷的話,就可能有這樣兩種結論:或者斷定,美國小說家和英國小說家之間并沒有太大區别,他們的生活經曆大同小異,因此他們所采用的表現形式也大緻相似;或者斷定,劉易士先生隻不過是模仿了某個英國小說家&mdash&mdash譬如,赫·喬·威爾斯就可能是他的模仿對象&mdash&mdash而且在模仿過程中,他完全抛棄了美國小說家的特色。
假如真能這樣下結論的話,假如真的可以用綠布條和藍布條把衆多小說家分别紮起來加以辨認,那麼所謂的「讀書藝術」倒也變得極其簡單,根本用不到什麼探索精神了。
然而,我們對劉易士先生的研究卻表明,這種隻看表面現象就大膽作出的結論,實在是靠不住的;盡管表面上好像很有道理,其實根本無法說明作品内部的複雜因素;各種不同的色彩全被掩蓋了。
劉易斯 因為,劉易士先生在《巴比特》裡所描繪出的那幅美國商人的肖像畫,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真實可信的,但是當我們發現其中有些可疑之處時,就對它不怎麼相信了。
有人或許會問:在這麼一部堅實、清晰而自信的作品中,怎麼會有可疑之處呢?是的,我們首先懷疑劉易士先生本人;也就是說,我們懷疑他是不是真的相信自己所寫的那些東西,同時也有點懷疑他是不是真的很想要我們相信他。
因為他雖然用的是一種和安德森先生完全不同的方法,但在行文之際,他卻和安德森先生一樣,也老是用一隻眼睛盯着歐洲,老是想怎樣才能寫得和歐洲作家不一樣&mdash&mdash這樣的心有旁骛,讀者當然覺察到,而且會感到不滿。
換言之,劉易士先生同樣有那種美國人的自我意識。
盡管他掩飾得很巧妙,但偶爾還是會流露出來,譬如當他這樣寫的時候&mdash&mdash「巴比特覺得,懷念故鄉英國是一件很古怪的事情,就像他們英國人會覺得我們美國人很古怪一樣。
」&mdash&mdash他無意中表現出了一種對英國的不滿情緒;但在這種不滿情緒中,卻又有某種不安的感覺。
他其實并沒有真正認同美國,而隻是一種介于美國人和英國人之間的人。
雖然他自認為像他這種人最适合充當歐洲遊客的導遊和譯員,但是當他帶着歐洲遊客遊覽某個典型的美國城市(他就出生在該城)并向他們介紹那些他很熟悉的、典型的美國市民時,他内心卻為此感到羞愧;而當歐洲人嘲笑美國時,他又感到無比憤怒。
那個齊尼斯城本是個庸俗、無聊之地,而現在正因為英國人膽敢藐視它,它就有意變得更加庸俗、更加無聊了。
小說家有這樣一種情緒,是不可能和讀者親密無間的。
不過,像劉易士先生這樣一個有能力的小說家,還是能夠毫不畏縮地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如實地描述出來的。
所以,他讓我們非常完整地看到了一座美國城市的生活。
在那裡,要用水,隻要擰一下水龍頭;要點燃雪茄煙,隻要按一下開關;要使床鋪暖和起來,也隻要按一下開關&hellip&hellip但是,人們對機械的偏愛,隻知一味地追求「牙膏、襪子、輪胎、照相機、快速暖水瓶&hellip&hellip起初還有點為了歡愉、激情和智慧的意思,後來竟完全替代了人們的歡愉、激情和智慧」。
這一切隻不過是人們所用的一種手段,結果也隻能使日益逼近的災難&mdash&mdash就如劉易士先生所預感到的&mdash&mdash稍稍推遲幾天罷了。
盡管劉易士先生可能很害怕别人會對他有什麼想法,但他還是把自己隐秘的思想表露了出來。
當然,劉易士先生還必須使《巴比特》具有幾分真正的美感。
也就是說,要用人物的感情和他自己的感情來打動讀者,否則的話,《巴比特》就會像一種駕駛汽車的新技巧或者一種機械裝置的新設計,隻不過在形式上做了一點改進而已。
如何使我們喜歡《巴比特》呢?這是劉易士先生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
為此,他似乎滿懷深情地告訴我們:巴比特先生其實也是有夢想的,他雖然是個隻知實利而且已上了年紀的商人,但在内心深處,他總是在夢想着有個仙女會在大門口等着他她會用那雙可愛、溫柔的小手撫摸他的臉頰。
他既豪俠又睿智,人見人愛;而她的手臂,就如象牙一樣潔白,使人感到溫暖;于是,他們超過充滿危險的沼澤地和峻峭的海岸,飛向在遠處閃閃發光的、壯麗的大海。
」但是,這不是夢想!這隻是一個生來不會夢想的男人對夢想的抗議,即:他要向世人證明,夢想簡直就像剝豆莢一樣容易。
他的夢想&mdash&mdash那價格昂貴的夢想&mdash&mdash是由哪些東西構成的呢?仙女、沼澤、大海?是啊,這裡樣樣都有了,要是說這不是夢想,那他簡直會從床上跳起來憤怒地發問:這不是夢想,還會是什麼?!可是,他夢想過真正的男女戀情嗎?他夢想過真正的家庭溫馨嗎?對這些,他從來就是無動于衷的。
當然,要是我們把耳朵貼在這個齊尼斯城的顯赫市民的腦殼上,确實有可能聽到那裡面有什麼東西在笨拙而遲緩地活動着。
人們可能對他會有一時的同情,甚至有可能期待奇迹的發生,期待這塊岩石會裂開,從中解脫出一個活生生的人來,他能感受人生之苦,也能感受人生之樂。
遺憾的是,奇迹并沒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