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 博覽群書與當代印象
關燈
小
中
大
卻不願意接受;盡管人老體衰,需要休息,卻又無法忍受離群索居的生活&mdash&mdash城裡的有些人就是這樣,人老了,一副老态龍鐘的樣子,卻不管别人會怎麼嘲笑他們,還是常在路口坐着。
再來看一段,我們認為寫得不好,既散亂、浮華,又俗裡俗氣: 嘴角上帶着彬彬有禮、卻又玩世不恭的神情,他回想起少女們清靜的卧室,回想起在月光下潺潺歌唱的泉水,還有那如泣如訴的清幽的樂聲,從陽台上傳來,飄向廣闊的天空;那端莊的主婦,伸出護佑的雙臂,帶着警覺的眼神;那在陽光下酣睡的田野,那炎熱的海港,多姿多彩,散發着香氣&hellip&hellip 像這樣的文章,簡直可以沒完沒了地寫下去;但是,這裡除了一團混亂和一片噪音,我們什麼都沒感覺到,什麼都沒聽到。
我們覺得,随筆應該以某種強烈而執着的信念為支柱。
那一大批優秀的随筆作家,如蘭姆和培根、皮爾蓬和赫德森、維爾農·李和康拉德,還有萊斯利·斯蒂芬、勃特勒和瓦爾特·佩特,他們性情各異,但都獲得了成功。
關鍵就在于,他們都有自己的信念&mdash&mdash某種既有感染力、又能訴諸筆端的信念。
有一個問題,是曆代随筆作家都不可回避的,那就是如何用文字把自己的信念表達出來。
對此,有人下筆如神,有人斟字酌句,但對于像貝洛克先生、羅卡斯先生和斯奎爾先生這樣的随筆作家來說,問題卻不在于這裡。
他們根本就沒有什麼信念。
這是因為,他們很不幸地生活在當代,而且生活在一個普遍缺乏信念的國度裡。
然而,作為一個随筆作家,卻隻有當他有了堅定的信念時,他才能用自己的語言構築起一片神奇的領地,才能把短暫的人生提升到永恒的高度。
随筆雖無明确的定義,但我們總覺得,一篇好的随筆就像一道帷幕,它能把我們團團圍住,從而使我們暫時忘卻惱人的世界。
當代英國文學印象 首先,悲觀主義的看法占絕對優勢。
确實,不得不承認,我們這個時代是個歉收的時代。
有人或許會找理由來辯解,但隻要把我們這個時代和另一個時代比較一下,馬上就可看出,我們的情況确實極為不妙。
在上一世紀,僅在1800至1821年間,就有《威弗利》、《遠遊》、《忽必烈汗》、《唐璜》、赫茲利特的随筆、《傲慢與偏見》、《赫坡裡昂》和《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等傑作相繼問世;我們呢,我們這個世紀雖然并不缺乏勤奮的作家,但一說到有什麼傑作的話,那就隻好承認悲觀主義者說得有理了。
看來,情形好像真是這樣:在一個天才輩出的時代之後,總要出現一個平淡無奇的時代;在一個熱情奔放的時代之後,總要出現一個埋頭苦幹的時代。
不為名利、埋頭苦幹的人當然應該受到稱贊,但問題是,我們需要的是傑作,而我們這個時代的傑作又在哪裡呢?有一些作品,如葉芝先生、戴維斯先生和德·拉·梅厄的某些詩作,可能是有傳世價值的。
勞倫斯先生偶爾看來很了不起,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就不能這麼說了。
比爾博姆先生就其擅長的那方面而言,确實無懈可擊,但那不過是些雕蟲小技。
《遙遠的地方與過去的歲月》中的某些片斷,無疑會傳之後世。
《尤利西斯》當然也令人難忘,因為它是一場文學突變&mdash&mdash非常大膽,也非常可怕。
就這些,盡管東挑西揀,我們大概也隻能找到這些東西。
對這些東西,我們還坦率地說出了我們的看法,但不管有人同意也好,還是有人嘲笑也好,反正最後我們仍不得不接受這樣一種說法:我們的看法其實和批評界的一般觀點并沒有什麼兩樣;我們同樣承認,我們這個時代隻有一些零零星星的東西,根本就沒有什麼傑作,所以簡直不能和前一個時代相比。
然而,盡管這樣的觀點占了上風,我們在表面上也表示支持它的權威性,但我們内心卻時常會敏銳地感覺到,我們甚至對自己說的話也是不太相信的。
我們再次承認,我們這個時代是個疲勞不堪又一無所獲的時代,回顧前一個時代,我們深表羨慕;但與此同時,我們又覺得,我們這個時代也像早春一樣美好,我們的生活并不完全是暗淡無光的。
譬如說,現在有了電話,談話的嚴肅性和重要性可能會受影響,但不管怎麼說,電話畢竟是一項非常神奇的發明。
現在,即使是絕無可能出名的人,也能爽爽快快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他們随便聊天,也常常有燈光、街道、房屋和人物作為背景,而且不管他們談話是優雅的,還是怪誕的,都将彙人永不停息的時間之流。
當然,這是生活,而我們談的則是文學。
但是,文學和生活是很難完全分開的:要想抵制來自學術界的悲觀主義高論,我們就得求助于來自生活的樂觀主義傾向。
可以說,我們對生活的直覺多半是樂觀主義的。
樂觀主義來自晴朗的天氣、甘醇的美酒和舒心的交談,來自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的日常生活是那麼豐富多彩,那麼令人浮想聯翩,即便是最善于辭令的健談家,也難以把生活中的一切都表述出來;所以,不管我們對過去的那些作家多麼敬佩,我們真正喜歡的還是自己的生活。
因為在當代生活中,有某種我們極其珍愛的東西;這種東西,就是把過去的一切都拿出來和我們交換,我們也不會願意。
同樣,當代文學盡管有種種缺陷,但由于它和我們有着直接關系,對我們仍有很強的吸引力。
它就像我們的一個親戚,雖然我們天天數落它,甚至訓斥它,但它畢竟是我們的「親戚」,我們不會完全抛棄它。
因為它是我們自身生活和勞作的一部分,和我們的生活一樣,總使我們覺得比較親切,而不像其他時代的文學,縱然可以使我們肅然起敬,卻難免有點隔閡之感。
再說,我們這個時代比其他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應該珍惜自己的同時代作家,因為我們和前輩作家之間的紐帶已經被割斷了。
由于價值觀發生了變化,許多世代相傳的東西一下子變得毫無價值了。
整個社會結構從上到下都受到震動,迫使我們遠離過去而充分意識到自己正生活在當代。
我們每天都會發現,自己正想着、說着、做着和我們的前輩截然不同的事情。
我們和他們之間雖然仍有許多美好的相似之處(這些,人們已說得很清楚了),但我們更為敏銳地意識到,我們和他們之間存在着很大的區别(這些,我們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當代文學之所以對我們有吸引力,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因為我們希望從中看到當代生活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mdash&mdash環境的變化、思想的變化,以及各種互相矛盾、卻又能共存的新事物&mdash&mdash所有這一切,當然會激發起我們強烈的好奇心,而在當代文學中,這一切不僅被完整而清晰地反映了出來,而且還被永久地保存了。
由此可見,我們完全有理由對當代文學表示樂觀。
因為過去不論哪個時代,都不像我們這個時代擁有這麼多作家,而且這些作家所緻力的,就是要反映出我們這個時代和舊時代的區别,而不是我們和舊時代相似的一面。
我們當然不可能把這些作家的名字一一列舉出來,但隻要對當代詩歌、小說和傳記稍有獵涉的讀者,都可能會對他們的勇氣、真誠和獨創精神留有深刻印象。
我們為此感到高興,但令人詫異的是,高興事也就到此為止了。
一部部的作品被寫了出來,我們一次次滿懷希望,卻一次次感到失望&mdash&mdash那些作品雖然捕捉到了當代生活的獨特之處,卻沒能有聲有色地把它們變為文學。
即便是其中最好的作品,似乎也是用一種枯燥的速記符号匆匆忙忙寫成的,盡管速記的技巧很?超,把屏幕上快速掠過的人物及其動作和表情都輪廓鮮明地記錄了下來,但卻轉眼即逝,一閃而過,總使我們感到深深的遺憾&mdash&mdash我們既感到興奮,又感到沮喪。
對于當代文學,我們先是悲觀,後是樂觀,現在似乎又回到了原地&mdash&mdash我們就這樣在兩極之間左右搖擺,最後還是沒有得出什麼結論來。
我們曾請教過批評家,指望他們能對我們有所幫助,但他們對此好像不屑一顧,隻是建議我們去向曆代名家和傑作請教。
現在看來,我們隻好接受他們的建議,以曆代名家和傑作為準則,看看當代文學的情況到底是令人悲觀的呢,還是相當樂觀的。
我們這樣做不是出于冷靜的考慮,而隻是出于不得已,但我們覺得,這樣至少可以稍稍安下心來。
沒想到,當我們一開始把當代文學和曆代文學加以比較時,說實話,我們馬上又感到無所适從了。
顯然,曆代傑作也不是處處精彩的,有些地方甚至還非常枯燥乏味。
無論是在華茲華斯和司各特的書裡,還是在奧斯汀女士的書裡,寫得平平淡淡的地方随處可見,有些地方甚至令人昏昏欲睡。
這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但他們好像并不在乎。
對明暗對比的使用和細微差别的顯示等手法,他們也根本不當一回事。
他們好像故意不理會同時代人對生活的種種感受&mdash&mdash不論是同時代人對來自視覺、聽覺、觸覺的感受,還是更為重要的、對人的内心世界的複雜性的感受,也就是對人類本性的感受,在華茲華斯、司各特和奧斯汀的作品裡都不曾寫到。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會心安理得地受他們的作品的吸引呢?原因就在于:他們都很自信,是他們的自信心對我們産生了強烈的吸引力。
這一點,不僅對哲理詩人華茲華斯來說是不言而喻的,對那個似乎很随便、喜歡在早餐前構思并洋洋灑灑地寫出一連串曆史傳奇來的小說家來說,以及對那個似乎很羞怯、隻是為了自娛而偷偷寫小說的老姑娘來說,也都同樣适用。
其實,他們兩人生來就很自信,相信生活一定有某種意義。
對事物,他們都有自己的評判标準,對人與人的關系、人與世界的關系,他們了如指掌。
他們兩人雖然都從未直接說出自己在這方面的想法,但他們的作品卻是以此為準的。
我們不妨對自己說:隻要有自信心,其他一切自然會水到渠成。
最近出版的《沃特森一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隻要你自己絕對地、無條件地堅信,一個好姑娘會出于天性去盡力安撫一個在舞會上受冷落的小夥子,那麼你不僅能使一百年後的人也同樣相信這是真的,而且還能使他們将此視為真正的文學。
隻有具有這樣的自信心,你才能從事寫作。
你必須相信,你的印象也就是别人的印象,你才能擺脫個人束縛,而當你擺脫了個人束縛之後,你就能像司各特那樣,以豐富的想象力和驚人的活力自由自在地探索神奇的大千世界。
或者,像簡·奧斯汀那樣,充分把握住寫作的關鍵&mdash&mdash那神秘的第一步。
簡·奧斯汀雖然隻擁有那麼一點點微不足道的人生經驗,但她卻對此确信不疑,堅信這樣的經驗隻要經過篩選,定會超越個人而具有普遍意義,倘若再經過她的分析,并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加以完整的表述,那就是文學。
由此看來,我們的同時代作家之所以不能使我們滿意,不是因為别的,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自信心。
他們中最自信的人,也隻敢向我們訴說自己實際經曆過的事情。
他們沒有能力創造出一個完整的世界,因為他們老是擔心别人會有什麼看法。
他們沒有能力虛構故事,因為連他們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虛構的故事會被人相信。
總之,他們沒有能力提升自己的經驗。
他們隻敢相信自己的感覺,認為隻有自己感覺到的東西才算可靠;他們不敢相信自己的理智,認為理智提供的信息總是晦澀難懂的。
這樣一來,他們實際上丢棄了幹他們那一行所需的最精緻、最有力的武器。
雖然有整座英語文學寶庫在他們背後,他們卻隻知道捏着幾枚不值錢的小銅闆,戰戰兢兢地從這個人手裡傳到那個人手裡,從這本書傳到那本書。
他們站在那個有利位置上本可以描繪出一幅幅不朽的宏偉圖景,但他們卻隻是匆匆忙忙拿出筆記本,潦潦草草地勾畫出幾道閃爍不定的流光(就是這幾道流光,他們也不知道究竟照亮的是什麼),或者馬馬虎虎地記錄下幾個轉眼即逝的場面(靠這幾個場面,根本不可能構成完整的圖景)。
而就在這時,批評家開始說話了&mdash&mdash他們似乎很公正。
他們說,假如情況确實如此的話,假如他們并不隻是坐在餐桌旁聊聊天的話(很可能不是這樣),那麼要對當代文學作出評價确實是難而又難的,比評價過去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學都要難得多。
也就是說,即使他們的評價非常離譜,也是沒有辦法的。
況且,按阿諾德的看法,批評家最好還是遠離當代文學這片「燃燒着的土地」,太太平平地回顧回顧過去的文學就可以了。
阿諾德曾寫道:「當接觸到那些幾乎和我們同時代的詩歌如拜倫、雪萊和華茲華斯的作品時,我們就像踏上了一片燃燒着的土地;因為對那些詩歌的評價不僅涉及個人意見,往往還會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
」&mdash&mdash批評家提醒我們,阿諾德的這番話是在1880年說的。
所以要當心&mdash&mdash他們接着說&mdash&mdash在你面前的是一條數英裡長的綢帶,你總不能隻剪下一英寸、然後放到顯微鏡下看一看就算完事了吧?所以要耐心等待,要等事情慢慢理順之後再說;而在此期間,最好還是穩穩重重地研讀研讀古典名著。
再說,一個人的生命有限;現在拜倫去世已近一百年了,而我們至今還沒有搞清楚,他是否真的和他的姐姐結過婚?總之一句話(如果非要有什麼結論的話,那就是:别人說得正起勁的時候,你就該走了。
):當代作家幹脆放棄寫出傑作的希望,倒不失為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因為他們現在所寫的詩歌、劇本、傳記和小說,其實都算不上真正的創作,隻不過是一些練習而已;不過,時間會像一個老練的助教那樣對待他們所做的這些練習。
它會把其中錯誤的地方或者不清楚的地方統統指出來·』它可能會撕掉幾頁,但決不會把它們全扔進字紙簍;它會把它們保存好的,因為它們對以後入學的學生還是有用處的。
未來的傑作,很可能就出自現在的練習。
确實,就如批評家所說,文學已經存在很久很久了,可謂飽經滄桑,眼前的這點風浪雖然會使小船上下颠簸,但隻有無知、怯懦的人才會大驚小怪。
就算真遇到一場狂風暴雨,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因為在大海的深處,海流依然一如既往地、平靜而緩慢地流動着。
盡管如此,有些批評家仍以評價當代文學為己任。
他們的工作是困難的、危險的,而且往往是非常枯燥的&mdash&mdash這一點我們當然承認,但我們總希望他們能多給人以真誠的鼓勵,少發一點花環與桂冠,因為這些東西很容易褪色、破損,用不了多久就會使戴着它們的人顯得滑稽可笑了。
我們希望這些批評家對當代文學少一點個人意氣,多一點公正、寬容的态度,希望他們把當代作家看作是一群正在建造一幢大樓的工人&mdash&mdash這幢大樓是由許多工人合力建造的,即使有個别工人特别賣力,至多也隻能做個無名英雄。
我們還希望,當我們有糖有黃油、能坐下來沏杯茶高高興興地聊聊天、談談當今文壇趣事時,這些批評家能暫時收起那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mdash&mdash譬如「拜倫是否真的和他姐姐結過婚」之類的東西&mdash&mdash最好他們還能離開我們一會兒,而且在出去的時候能幫我們把門關好。
而在他們起身要走的時候,我們就拉住他們的衣領吩咐他們,要他們在離開我們的這段時間裡好好想一想那位面容憔悴的海絲特·斯坦厄普夫人&mdash&mdash她堅信耶稣基督一定會再次降臨人間,所以她不僅在自己的馬廄裡總是養着一匹将來可供耶稣基督騎坐的大白馬,而且她還天天遙望着遠方的群山,焦躁不安地、滿懷信心地等待着救世主的出現&mdash&mdash我們希望他們能像海絲特·斯坦厄普夫人一樣,在牢記過去的同時憧憬着未來,為期待文學傑作的再次出現,而把目光投向遙遠的地平線。
當代美國小說漫談 領略外國文學,就像到國外去旅遊,當地人司空見慣的東西,我們見了會大驚小怪;當地人說的母語,我們雖當作外語學過,還自以為很精通,但一聽當地人說,我們仍然會莫名其妙;最糟糕的是,由于我們一心想了解所謂的民族特點,于是便拼命尋找和我們自己不一樣的東西,而且不管找到什麼,隻要是和我們自己不一樣的,便馬上認定:這就是真正的法國精神或者美國
再來看一段,我們認為寫得不好,既散亂、浮華,又俗裡俗氣: 嘴角上帶着彬彬有禮、卻又玩世不恭的神情,他回想起少女們清靜的卧室,回想起在月光下潺潺歌唱的泉水,還有那如泣如訴的清幽的樂聲,從陽台上傳來,飄向廣闊的天空;那端莊的主婦,伸出護佑的雙臂,帶着警覺的眼神;那在陽光下酣睡的田野,那炎熱的海港,多姿多彩,散發着香氣&hellip&hellip 像這樣的文章,簡直可以沒完沒了地寫下去;但是,這裡除了一團混亂和一片噪音,我們什麼都沒感覺到,什麼都沒聽到。
我們覺得,随筆應該以某種強烈而執着的信念為支柱。
那一大批優秀的随筆作家,如蘭姆和培根、皮爾蓬和赫德森、維爾農·李和康拉德,還有萊斯利·斯蒂芬、勃特勒和瓦爾特·佩特,他們性情各異,但都獲得了成功。
關鍵就在于,他們都有自己的信念&mdash&mdash某種既有感染力、又能訴諸筆端的信念。
有一個問題,是曆代随筆作家都不可回避的,那就是如何用文字把自己的信念表達出來。
對此,有人下筆如神,有人斟字酌句,但對于像貝洛克先生、羅卡斯先生和斯奎爾先生這樣的随筆作家來說,問題卻不在于這裡。
他們根本就沒有什麼信念。
這是因為,他們很不幸地生活在當代,而且生活在一個普遍缺乏信念的國度裡。
然而,作為一個随筆作家,卻隻有當他有了堅定的信念時,他才能用自己的語言構築起一片神奇的領地,才能把短暫的人生提升到永恒的高度。
随筆雖無明确的定義,但我們總覺得,一篇好的随筆就像一道帷幕,它能把我們團團圍住,從而使我們暫時忘卻惱人的世界。
當代英國文學印象 首先,悲觀主義的看法占絕對優勢。
确實,不得不承認,我們這個時代是個歉收的時代。
有人或許會找理由來辯解,但隻要把我們這個時代和另一個時代比較一下,馬上就可看出,我們的情況确實極為不妙。
在上一世紀,僅在1800至1821年間,就有《威弗利》、《遠遊》、《忽必烈汗》、《唐璜》、赫茲利特的随筆、《傲慢與偏見》、《赫坡裡昂》和《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等傑作相繼問世;我們呢,我們這個世紀雖然并不缺乏勤奮的作家,但一說到有什麼傑作的話,那就隻好承認悲觀主義者說得有理了。
看來,情形好像真是這樣:在一個天才輩出的時代之後,總要出現一個平淡無奇的時代;在一個熱情奔放的時代之後,總要出現一個埋頭苦幹的時代。
不為名利、埋頭苦幹的人當然應該受到稱贊,但問題是,我們需要的是傑作,而我們這個時代的傑作又在哪裡呢?有一些作品,如葉芝先生、戴維斯先生和德·拉·梅厄的某些詩作,可能是有傳世價值的。
勞倫斯先生偶爾看來很了不起,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就不能這麼說了。
比爾博姆先生就其擅長的那方面而言,确實無懈可擊,但那不過是些雕蟲小技。
《遙遠的地方與過去的歲月》中的某些片斷,無疑會傳之後世。
《尤利西斯》當然也令人難忘,因為它是一場文學突變&mdash&mdash非常大膽,也非常可怕。
就這些,盡管東挑西揀,我們大概也隻能找到這些東西。
對這些東西,我們還坦率地說出了我們的看法,但不管有人同意也好,還是有人嘲笑也好,反正最後我們仍不得不接受這樣一種說法:我們的看法其實和批評界的一般觀點并沒有什麼兩樣;我們同樣承認,我們這個時代隻有一些零零星星的東西,根本就沒有什麼傑作,所以簡直不能和前一個時代相比。
然而,盡管這樣的觀點占了上風,我們在表面上也表示支持它的權威性,但我們内心卻時常會敏銳地感覺到,我們甚至對自己說的話也是不太相信的。
我們再次承認,我們這個時代是個疲勞不堪又一無所獲的時代,回顧前一個時代,我們深表羨慕;但與此同時,我們又覺得,我們這個時代也像早春一樣美好,我們的生活并不完全是暗淡無光的。
譬如說,現在有了電話,談話的嚴肅性和重要性可能會受影響,但不管怎麼說,電話畢竟是一項非常神奇的發明。
現在,即使是絕無可能出名的人,也能爽爽快快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他們随便聊天,也常常有燈光、街道、房屋和人物作為背景,而且不管他們談話是優雅的,還是怪誕的,都将彙人永不停息的時間之流。
當然,這是生活,而我們談的則是文學。
但是,文學和生活是很難完全分開的:要想抵制來自學術界的悲觀主義高論,我們就得求助于來自生活的樂觀主義傾向。
可以說,我們對生活的直覺多半是樂觀主義的。
樂觀主義來自晴朗的天氣、甘醇的美酒和舒心的交談,來自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的日常生活是那麼豐富多彩,那麼令人浮想聯翩,即便是最善于辭令的健談家,也難以把生活中的一切都表述出來;所以,不管我們對過去的那些作家多麼敬佩,我們真正喜歡的還是自己的生活。
因為在當代生活中,有某種我們極其珍愛的東西;這種東西,就是把過去的一切都拿出來和我們交換,我們也不會願意。
同樣,當代文學盡管有種種缺陷,但由于它和我們有着直接關系,對我們仍有很強的吸引力。
它就像我們的一個親戚,雖然我們天天數落它,甚至訓斥它,但它畢竟是我們的「親戚」,我們不會完全抛棄它。
因為它是我們自身生活和勞作的一部分,和我們的生活一樣,總使我們覺得比較親切,而不像其他時代的文學,縱然可以使我們肅然起敬,卻難免有點隔閡之感。
再說,我們這個時代比其他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應該珍惜自己的同時代作家,因為我們和前輩作家之間的紐帶已經被割斷了。
由于價值觀發生了變化,許多世代相傳的東西一下子變得毫無價值了。
整個社會結構從上到下都受到震動,迫使我們遠離過去而充分意識到自己正生活在當代。
我們每天都會發現,自己正想着、說着、做着和我們的前輩截然不同的事情。
我們和他們之間雖然仍有許多美好的相似之處(這些,人們已說得很清楚了),但我們更為敏銳地意識到,我們和他們之間存在着很大的區别(這些,我們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當代文學之所以對我們有吸引力,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因為我們希望從中看到當代生活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mdash&mdash環境的變化、思想的變化,以及各種互相矛盾、卻又能共存的新事物&mdash&mdash所有這一切,當然會激發起我們強烈的好奇心,而在當代文學中,這一切不僅被完整而清晰地反映了出來,而且還被永久地保存了。
由此可見,我們完全有理由對當代文學表示樂觀。
因為過去不論哪個時代,都不像我們這個時代擁有這麼多作家,而且這些作家所緻力的,就是要反映出我們這個時代和舊時代的區别,而不是我們和舊時代相似的一面。
我們當然不可能把這些作家的名字一一列舉出來,但隻要對當代詩歌、小說和傳記稍有獵涉的讀者,都可能會對他們的勇氣、真誠和獨創精神留有深刻印象。
我們為此感到高興,但令人詫異的是,高興事也就到此為止了。
一部部的作品被寫了出來,我們一次次滿懷希望,卻一次次感到失望&mdash&mdash那些作品雖然捕捉到了當代生活的獨特之處,卻沒能有聲有色地把它們變為文學。
即便是其中最好的作品,似乎也是用一種枯燥的速記符号匆匆忙忙寫成的,盡管速記的技巧很?超,把屏幕上快速掠過的人物及其動作和表情都輪廓鮮明地記錄了下來,但卻轉眼即逝,一閃而過,總使我們感到深深的遺憾&mdash&mdash我們既感到興奮,又感到沮喪。
對于當代文學,我們先是悲觀,後是樂觀,現在似乎又回到了原地&mdash&mdash我們就這樣在兩極之間左右搖擺,最後還是沒有得出什麼結論來。
我們曾請教過批評家,指望他們能對我們有所幫助,但他們對此好像不屑一顧,隻是建議我們去向曆代名家和傑作請教。
現在看來,我們隻好接受他們的建議,以曆代名家和傑作為準則,看看當代文學的情況到底是令人悲觀的呢,還是相當樂觀的。
我們這樣做不是出于冷靜的考慮,而隻是出于不得已,但我們覺得,這樣至少可以稍稍安下心來。
沒想到,當我們一開始把當代文學和曆代文學加以比較時,說實話,我們馬上又感到無所适從了。
顯然,曆代傑作也不是處處精彩的,有些地方甚至還非常枯燥乏味。
無論是在華茲華斯和司各特的書裡,還是在奧斯汀女士的書裡,寫得平平淡淡的地方随處可見,有些地方甚至令人昏昏欲睡。
這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但他們好像并不在乎。
對明暗對比的使用和細微差别的顯示等手法,他們也根本不當一回事。
他們好像故意不理會同時代人對生活的種種感受&mdash&mdash不論是同時代人對來自視覺、聽覺、觸覺的感受,還是更為重要的、對人的内心世界的複雜性的感受,也就是對人類本性的感受,在華茲華斯、司各特和奧斯汀的作品裡都不曾寫到。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會心安理得地受他們的作品的吸引呢?原因就在于:他們都很自信,是他們的自信心對我們産生了強烈的吸引力。
這一點,不僅對哲理詩人華茲華斯來說是不言而喻的,對那個似乎很随便、喜歡在早餐前構思并洋洋灑灑地寫出一連串曆史傳奇來的小說家來說,以及對那個似乎很羞怯、隻是為了自娛而偷偷寫小說的老姑娘來說,也都同樣适用。
其實,他們兩人生來就很自信,相信生活一定有某種意義。
對事物,他們都有自己的評判标準,對人與人的關系、人與世界的關系,他們了如指掌。
他們兩人雖然都從未直接說出自己在這方面的想法,但他們的作品卻是以此為準的。
我們不妨對自己說:隻要有自信心,其他一切自然會水到渠成。
最近出版的《沃特森一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隻要你自己絕對地、無條件地堅信,一個好姑娘會出于天性去盡力安撫一個在舞會上受冷落的小夥子,那麼你不僅能使一百年後的人也同樣相信這是真的,而且還能使他們将此視為真正的文學。
隻有具有這樣的自信心,你才能從事寫作。
你必須相信,你的印象也就是别人的印象,你才能擺脫個人束縛,而當你擺脫了個人束縛之後,你就能像司各特那樣,以豐富的想象力和驚人的活力自由自在地探索神奇的大千世界。
或者,像簡·奧斯汀那樣,充分把握住寫作的關鍵&mdash&mdash那神秘的第一步。
簡·奧斯汀雖然隻擁有那麼一點點微不足道的人生經驗,但她卻對此确信不疑,堅信這樣的經驗隻要經過篩選,定會超越個人而具有普遍意義,倘若再經過她的分析,并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加以完整的表述,那就是文學。
由此看來,我們的同時代作家之所以不能使我們滿意,不是因為别的,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自信心。
他們中最自信的人,也隻敢向我們訴說自己實際經曆過的事情。
他們沒有能力創造出一個完整的世界,因為他們老是擔心别人會有什麼看法。
他們沒有能力虛構故事,因為連他們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虛構的故事會被人相信。
總之,他們沒有能力提升自己的經驗。
他們隻敢相信自己的感覺,認為隻有自己感覺到的東西才算可靠;他們不敢相信自己的理智,認為理智提供的信息總是晦澀難懂的。
這樣一來,他們實際上丢棄了幹他們那一行所需的最精緻、最有力的武器。
雖然有整座英語文學寶庫在他們背後,他們卻隻知道捏着幾枚不值錢的小銅闆,戰戰兢兢地從這個人手裡傳到那個人手裡,從這本書傳到那本書。
他們站在那個有利位置上本可以描繪出一幅幅不朽的宏偉圖景,但他們卻隻是匆匆忙忙拿出筆記本,潦潦草草地勾畫出幾道閃爍不定的流光(就是這幾道流光,他們也不知道究竟照亮的是什麼),或者馬馬虎虎地記錄下幾個轉眼即逝的場面(靠這幾個場面,根本不可能構成完整的圖景)。
而就在這時,批評家開始說話了&mdash&mdash他們似乎很公正。
他們說,假如情況确實如此的話,假如他們并不隻是坐在餐桌旁聊聊天的話(很可能不是這樣),那麼要對當代文學作出評價确實是難而又難的,比評價過去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學都要難得多。
也就是說,即使他們的評價非常離譜,也是沒有辦法的。
況且,按阿諾德的看法,批評家最好還是遠離當代文學這片「燃燒着的土地」,太太平平地回顧回顧過去的文學就可以了。
阿諾德曾寫道:「當接觸到那些幾乎和我們同時代的詩歌如拜倫、雪萊和華茲華斯的作品時,我們就像踏上了一片燃燒着的土地;因為對那些詩歌的評價不僅涉及個人意見,往往還會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
」&mdash&mdash批評家提醒我們,阿諾德的這番話是在1880年說的。
所以要當心&mdash&mdash他們接着說&mdash&mdash在你面前的是一條數英裡長的綢帶,你總不能隻剪下一英寸、然後放到顯微鏡下看一看就算完事了吧?所以要耐心等待,要等事情慢慢理順之後再說;而在此期間,最好還是穩穩重重地研讀研讀古典名著。
再說,一個人的生命有限;現在拜倫去世已近一百年了,而我們至今還沒有搞清楚,他是否真的和他的姐姐結過婚?總之一句話(如果非要有什麼結論的話,那就是:别人說得正起勁的時候,你就該走了。
):當代作家幹脆放棄寫出傑作的希望,倒不失為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因為他們現在所寫的詩歌、劇本、傳記和小說,其實都算不上真正的創作,隻不過是一些練習而已;不過,時間會像一個老練的助教那樣對待他們所做的這些練習。
它會把其中錯誤的地方或者不清楚的地方統統指出來·』它可能會撕掉幾頁,但決不會把它們全扔進字紙簍;它會把它們保存好的,因為它們對以後入學的學生還是有用處的。
未來的傑作,很可能就出自現在的練習。
确實,就如批評家所說,文學已經存在很久很久了,可謂飽經滄桑,眼前的這點風浪雖然會使小船上下颠簸,但隻有無知、怯懦的人才會大驚小怪。
就算真遇到一場狂風暴雨,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因為在大海的深處,海流依然一如既往地、平靜而緩慢地流動着。
盡管如此,有些批評家仍以評價當代文學為己任。
他們的工作是困難的、危險的,而且往往是非常枯燥的&mdash&mdash這一點我們當然承認,但我們總希望他們能多給人以真誠的鼓勵,少發一點花環與桂冠,因為這些東西很容易褪色、破損,用不了多久就會使戴着它們的人顯得滑稽可笑了。
我們希望這些批評家對當代文學少一點個人意氣,多一點公正、寬容的态度,希望他們把當代作家看作是一群正在建造一幢大樓的工人&mdash&mdash這幢大樓是由許多工人合力建造的,即使有個别工人特别賣力,至多也隻能做個無名英雄。
我們還希望,當我們有糖有黃油、能坐下來沏杯茶高高興興地聊聊天、談談當今文壇趣事時,這些批評家能暫時收起那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mdash&mdash譬如「拜倫是否真的和他姐姐結過婚」之類的東西&mdash&mdash最好他們還能離開我們一會兒,而且在出去的時候能幫我們把門關好。
而在他們起身要走的時候,我們就拉住他們的衣領吩咐他們,要他們在離開我們的這段時間裡好好想一想那位面容憔悴的海絲特·斯坦厄普夫人&mdash&mdash她堅信耶稣基督一定會再次降臨人間,所以她不僅在自己的馬廄裡總是養着一匹将來可供耶稣基督騎坐的大白馬,而且她還天天遙望着遠方的群山,焦躁不安地、滿懷信心地等待着救世主的出現&mdash&mdash我們希望他們能像海絲特·斯坦厄普夫人一樣,在牢記過去的同時憧憬着未來,為期待文學傑作的再次出現,而把目光投向遙遠的地平線。
當代美國小說漫談 領略外國文學,就像到國外去旅遊,當地人司空見慣的東西,我們見了會大驚小怪;當地人說的母語,我們雖當作外語學過,還自以為很精通,但一聽當地人說,我們仍然會莫名其妙;最糟糕的是,由于我們一心想了解所謂的民族特點,于是便拼命尋找和我們自己不一樣的東西,而且不管找到什麼,隻要是和我們自己不一樣的,便馬上認定:這就是真正的法國精神或者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