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 書裡的女人與女人的書
關燈
小
中
大
想責怪我就責怪我。
」我想,他們責怪夏洛蒂·勃朗特什麼呢?于是我讀到了簡·愛時常趁菲爾費克斯太太做果凍時爬到屋頂上去,在那兒眺望遠處的田野。
因為她有一種渴望&mdash&mdash他們就是為此而責怪她的&mdash&mdash「這時,我渴望有一種能超出極限的眼力,讓我看到我聽說過的、但從未見過的那些城鎮和街區,那繁華的世界。
這時,我希望自己有比現在更多的人生經驗,比現在更多地和自己同類的人交往,而且比在這裡更多地結識各種性格的人。
我珍視菲爾費克斯太太的善良,珍視阿黛勒的善良;但是我相信,世界上一定還有更多、更善良的人和事,而且希望親眼看看我所相信的東西。
「誰責怪我呢?毫無疑問,一定有很多人;他們會說我不知足。
我沒辦法;我生來就不能安靜;有時候,這使我很苦惱&hellip&hellip 「說人們應該對平安無事感到滿足,這是徒然的;人們總得有行動;即使找不到行動,也得創造行動。
千百萬人被注定了要處在比我的更加死氣沉沉的困境中,千百萬人在默默地反抗自己的命運。
誰也不知道,在充斥世界的芸芸衆生中,除了政治反抗,還有多少其他的反抗。
女人總被認為是靜心寡欲的,可是女人也有和男人一樣的感覺;她們像她們的兄弟一樣,需要發揮自己的才能,需要有一個奮鬥的目标;她們受到過于嚴厲的束縛、過于絕對的控制,也會感到痛苦,正如男人感到的一樣;而她們那些享有更多特權的同類,也未免太苛刻了,說她們應該安心于做做布丁,織織襪子,彈彈鋼琴,繡繡荷包。
要是她們超出習俗規定的範圍,去做更多的事,去學更多的東西,他們就來指責她們,嘲笑她們,那也未免太無理了。
「但是,當我這樣一個人的時候,卻老是聽到格萊斯·普爾在笑&hellip&hellip」 這幹擾真惱人!我想,突然跑出一個格萊斯·普爾來,真是令人不快!思緒全被打亂了。
我把這本書放在《傲慢與偏見》旁邊,接着想:有人可能會說,寫出這幾段文字的女人要比簡·奧斯汀更有才華;但是,如果他把這幾段文字仔細讀一遍的話,就會注意到其中有一種憤憤不平的情緒,而就是這種情緒,使她永遠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才華徹底表現出來。
她的書是扭曲的,變了形的。
她本該平靜地寫作,現在卻在憤怒中寫作。
她本該明智地寫作,現在卻在沖動中寫作。
她本該寫她筆下的人物,現在卻在寫她自己。
她在和自己的命運搏鬥。
這樣一個女人,除了精神抑郁、内心苦悶和早早地去世,結果還能怎樣呢? 不妨設想,假如夏洛蒂·勃朗特&mdash&mdash這個以1500英鎊的低價賣掉自己小說版權的「愚蠢的女人」&mdash&mdash每年有300英鎊的收人,事情會怎麼樣呢?假如她真的能了解「那些城鎮和街區,那繁華的世界」,真的有「比現在更多的人生經驗」,真能「比現在更多地和自己同類的人交往,而且比在這裡更多地結識各種性格的人」,那麼事情又會怎麼樣呢?她這麼說,其實不僅明确指出了自己作為小說家的局限,同時也明确指出了當時所有女人的局限。
她自己比誰都清楚,假如她不是那樣隻能孤獨地「眺望遠方的田野」,假如她有更多的生活經驗、能更多地外出旅行、與人交往的話,那麼她的才華将會變得更為出衆。
然而,人們不僅沒有讓她如願,甚至拒不給她任何機會。
這是事實,我們隻能接受。
那些優秀小說&mdash&mdash《維萊特》《呼?[山莊》和《米德爾馬契》&mdash&mdash是女人寫的,然而她們的生活經曆确實很有限,僅限于一個可敬的牧師家庭裡的生活。
她們在嘈雜的起居室裡寫《呼嘯山莊》或者《簡·愛》,而且又很窮,甚至連多買一些稿紙的錢也沒有。
固然,她們當中有一個&mdash&mdash喬治·愛略特&mdash&mdash她左沖右突、曆經磨難而終于逃了出來,但最後也隻是逃進了聖約翰樹林裡的一座荒涼的小屋而已。
她靜靜地住在那裡,卻仍然逃不過世人的責難。
「我希望得到人們的理解,」她曾這樣寫道,「但要是他們不願意,我也不會乞求他們。
」人們為什麼要責難她呢?難道就因為她愛上了一個有婦之夫并和他生活在一起?難道她看一眼某個史密斯太太,她的目光就會使那個史密斯太太失去貞操嗎?她沒辦法,在社會習俗面前她隻能忍氣吞聲,隻能「自我禁閉」;而與此同時,在歐洲的另一邊,卻有個叫托爾斯泰的年輕人正在軍隊裡服役,他自由自在地一會兒找這個吉普賽姑娘玩玩,一會兒找那個貴族小姐談談,沒有任何人妨礙他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積累豐富的人生經驗。
而這樣的人生經驗,後來就為他的寫作提供了珍貴的素材。
反之,假如他和某個有夫之婦隐居在某個小修道院裡「自我禁閉」的話,我想,不管他的道德多麼?尚,思想多麼深刻,他也很難寫得出《戰争與和平》。
女性寫作與「人生的冒險」 如今,女人寫的書幾乎和男人一樣多了。
這樣說當然并不完全正确,著書立說至今主要還是男人的事,但我們至少可以說,現在女人寫的書已不再僅限于小說了。
譬如,我們有簡·哈裡森女士寫的希臘考古學著作、薇爾農·李女士寫的美學著作、格特魯德·貝爾女士寫的關于波斯的論著,如此等等&mdash&mdash這類著述,就在幾十年前還不是女人所能涉足的&mdash&mdash還有女人寫的詩集、劇本和評論集;女人寫的史書、傳記和遊記,以及其他類似的學術著作;甚至還有幾部女人寫的哲學著作、自然科學著作和經濟學著作。
盡管女人寫的書依然以小說為主,但由于女性小說和其他方面的著述有了聯系,其自身很可能也發生了變化。
那種以自然、純樸作為女性寫作特點的原始時代,也許已經過去。
通過閱讀和批評,她們的視野已有所拓展,思想已變得較為精深起來。
過去想寫自傳的那種沖動,現在也許不再那麼強烈了。
她們很可能已開始把寫作當作一種藝術看待,而不僅僅是一種自我表白的手段。
對于這樣的一些問題,隻要讀一讀現在的新小說就可以得到回答。
我随便挑出其中的一本。
就是放在書架末端的那一本,書名叫《人生的冒險》,作者是瑪麗·卡米蓋爾,而且是本月出版的。
我想,這大概是這位作者的第一本書,但我們必須把它看作一系列書的最後一本。
也就是說,是我們所讀過的那一系列書的一種繼續&mdash&mdash或者說,是溫奇爾希夫人的詩集、阿弗拉·貝恩的劇作和四大女小說家作品的一個續本。
要知道,我們雖然習慣分門别類地讨論書,但各種各樣的書其實是相互有聯系的,所以我完全可以把瑪麗·卡米蓋爾&mdash&mdash這個不出名的女人&mdash&mdash看作是那些已出了名的女人的後裔。
對于所有這些女人,我一直都很留意。
現在我要看看,她從她們那裡到底繼承了哪些特點,有哪些共同的局限。
為此,我拿着筆記本和鉛筆坐下來讀瑪麗·卡米蓋爾的第一部小說《人生的冒險》,看看從中能了解到什麼。
但我随即歎了口氣,因為我知道,小說往往隻是麻醉劑而非解毒劑,·要想麻痹自己,使自己陷入昏睡,可以讀讀小說,而要想使自己清醒,使自己振作起來,讀小說大概是不行的。
我打算先一目十行地把這部小說匆匆浏覽一遍。
因為我必須先讀懂作者寫的詞句,然後才能記住藍色眼睛或棕色眼睛之類的東西,以及在主人公切蘿依和羅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先得認定作者手裡拿的是鋼筆還是鐵鎬,然後才能知道她究竟會幹什麼。
所以,我就很快地讀了幾句。
但馬上發現有點不對勁:詞句與詞句之間的銜接都被打斷了。
有的地方完全斷裂,有的地方像接沒接;用詞閃閃爍爍,像火花似地在我眼前一閃一閃,吃不準是什麼意思。
看來,她是像一出老戲裡所說的,「要想寫得自由自在」;但我想,她更像在劃一根受了潮的火柴,隻見火花,就是燒不起來。
為什麼就不能寫得像簡·奧斯汀那樣流暢呢?&mdash&mdash我問瑪麗·卡米蓋爾,好像她就在面前似的。
為什麼要??棄簡·奧斯汀的文風呢?難道就因為愛瑪和伍德豪斯先生死了?事情若是這樣,那我隻好歎息說,真是令人痛心!要知道,簡·奧斯汀寫出來的句子,就像莫紮特寫出來的樂曲一樣和諧,而讀這本書,卻像乘一隻沒有舵的小船出海,忽上忽下,不知東西。
若說這是為了「簡潔扼要」,那或許是因為她心存恐懼,害怕有人說她「無端傷感」;或者,是因為她常聽人說,女性小說的通病就是寫得過于柔和,于是便毫無必要地放進了許多荊棘。
反正當我粗略地讀完一章之後,還沒有弄清楚她究竟想幹什麼。
但是,當我細心地往下讀時,卻又覺得:不管怎麼說,她還是很重視生活的,隻是人物和情節堆積得太多。
像這樣篇幅的作品(這本書的篇幅大約隻有《簡·愛》的一半),其實隻要有一半的人物和情節就足夠了。
然而,她卻想方設法把各種各樣的人物&mdash&mdash羅傑、切蘿依、奧莉維娅、托尼,還有比格姆先生,等等&mdash&mdash統統裝在這隻獨木舟裡,還要拼命地把它往激流裡推&hellip&hellip後來呢,請等一下&mdash&mdash我伸伸懶腰說&mdash&mdash等我把這本書仔細讀完後再說。
我讀着,不由得對自己說:瑪麗·卡米蓋爾好像有意要捉弄人似的。
我的感覺是,好像坐着火車在「之」字形路軌上爬坡,當你以為火車要往下開時,它卻一個急轉彎往上開了。
瑪麗·卡米蓋爾就是這樣,不斷打亂預期秩序。
她先打亂詞句秩序,現在又打亂了情節秩序。
我想:好吧,打亂就打亂,她有權這樣做,隻要她的目的不是為了破壞,而是為了創造。
但問題是,她究竟是在破壞還是在創造,要看她直接面對某一場景時才能确定。
我說,她可以選擇任何場景,這是她的自由&mdash&mdash隻要她願意,她完全可以用廢銅爛鐵來制造她想要的東西&mdash&mdash但她必須使我相信,那确實是個場景,而且她自己也不回避,敢于面對這一場景。
她必須這麼做。
所以我決定,隻要她對我盡到作者的責任,我對她也将盡到讀者的責任。
于是我翻到下一頁,讀起來&hellip&hellip對不起,請稍等一下!我先得問一問:這裡有沒有男人?那邊的窗簾後面有沒有躲着一個查特裡斯·拜倫爵士?你們能保證,這裡全是女人?好,那我就告訴你們吧!我讀到的是&mdash&mdash「切蘿依很喜歡奧莉維娅&hellip&hellip」不要驚慌!不要臉紅!我們女人在私下裡完全可以承認,這樣的事情是經常有的&mdash&mdash女人有時确實會喜歡女人。
所以,當我讀到「切蘿依迷戀上了奧莉維娅&hellip&hellip」後,便突然想到:這真是前所未有的大變化!這在我們的文學史上也許是第一次,寫到一個女主人公很喜歡自己情人的妻子。
克萊奧佩特拉是決不會喜歡屋大維娅的,要是這樣的話,那《安東尼與克萊奧佩特拉》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克萊奧佩特拉對屋大維娅隻會心懷嫉妒&mdash&mdash難道她的身材比我還苗條嗎?但她的頭發梳得像什麼樣子?&mdash&mdash除此之外,整部劇作也許就不需要别的東西了。
但是,如果把這兩個女人的關系寫得更複雜一點,不是更有意思嗎?我一邊快速回想曆代小說中的著名女性人物,一邊想:過去人們把女性人物之間的關系确實處理得過于簡單了&mdash&mdash有許多東西被忽略了,未被表現出來。
我盡力回想我讀過的書,看看有沒有把兩個女人寫成既是情敵又是朋友的先例。
小說好像隻有在《十字路口的黛安娜》裡有過這樣的嘗試。
戲劇呢,在拉辛的悲劇和古希臘悲劇裡有寫兩個女人是知己朋友的,偶爾甚至是母親和女兒。
但除了這些之外,幾乎全都是寫女人和男人的。
不妨想一想,在簡·奧斯汀之前,英國小說裡所有的女性人物是不是全都由男人來解釋的?而且,這種解釋是不是還隻限于女人和男人的關系?可是,和男人的關系隻是女人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即使是這一小部分,透過男人鼻子上帶有性偏見的黑色眼鏡或玫瑰色眼鏡看,也是極不真實的。
所以,這就決定了為什麼曆代小說裡出現的女人總顯得那麼奇特&mdash&mdash不是美得驚人,就是醜得可怕;不是善得像天使,就是惡得像魔鬼&mdash&mdash因為她們隻是男情人眼中的女人,她們的美醜和善惡,完全是根據他們的愛情成敗而定的。
當然,19世紀的小說家并不完全這樣寫。
在19世紀小說裡,女人要多樣一點,也要複雜一點。
實際上,也許正是為了寫女人,男人才逐漸放棄寫詩劇而改為寫小說的。
因為詩劇太男性化,可以寫到女人的地方甚少,而小說顯然比詩劇更适合寫女人。
不過,即使如此,我們甚至在普魯斯特的小說裡仍然可以看出,無論是男人對女人,還是女人對男人,他們的相互認識不僅非常有限,還充滿了偏見。
我低頭再讀這一頁,接着發現,女人其實和男人一樣,除了關心家庭生活,也有其他興趣。
「切蘿依很喜歡奧莉維娅,她們合用一個實驗室&hellip&hellip」&mdash&mdash我往下讀,讀到這兩個年輕女人在切豬肝,目的好像是想用豬肝來做實驗,看看它能不能治療貧血症。
她們兩人中一個已結了婚,還有兩個孩子&mdash&mdash确實這樣,我肯定沒有弄錯&mdash&mdash當然,把這些都删掉的話,其實也沒多大關系。
隻是這樣一來,文學中的女性形象就會一下子變得空空如也,什麼也不是了。
不妨想一想,假如在莎士比亞戲劇裡男人隻被表現為女人的情人,而從不被表現為朋友、軍人、思想家或夢想家,那麼男人在那裡還會有多少活動餘地呢?我們頂多隻能看到大半個安東尼和半個奧賽羅,而決不會有凱撒、布魯特斯、哈姆雷特、李爾王和賈克斯等男性形象。
假如這樣的話,莎士比亞戲劇不是一下子就變得極其貧乏了嗎?那麼女人呢&mdash&mdash說真的,由于她們長期被關在男人的房間裡,這使文學蒙受的損失之大,實在難以估計。
由于她們隻有一件事可做&mdash&mdash就是違心地嫁給男人,并就此被關在男人的屋子裡&mdash&mdash戲劇家又怎麼能把她們的形象完整、生動或者真實地表現出來呢?唯一可以表現的,就是她們對男人的「愛情」。
詩人若不故意「仇視女人」,常常會對女人充滿幻想,甚至傾訴衷腸,但他之所以這樣,多半也是因為他還沒能得到他想要的女人。
既然切蘿依很喜歡奧莉維娅,而且兩人還合用一個實驗室,那麼應該說,這兩個女人之間的友誼不僅有了新的内容,而且一定會非常持久,因為這樣的友誼不再那麼牽涉個人私情了。
如果瑪麗·卡米蓋爾知道如何寫出這種友誼,并能使我對她的風格有所欣賞;如果她有自己的房間&mdash&mdash對此我還不太清楚,如果她每年有500英鎊可供自己支配&mdash&mdash這當然還有待證實;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我認為這裡發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為,如果切蘿依很喜歡奧莉維娅,而瑪麗·卡米蓋爾又知道如何将此表現出來的話,那麼她無疑像在一個從來沒人住過的大房間裡點起了明亮的火把。
因為那個大房間本像一個幽深的洞穴,光線昏暗,黑影重重,要是隻有搖曳的燭光,那準會迷失方向。
我繼續讀她的這本書。
我讀到,切蘿依一邊看着奧莉維娅把一個罐子放到架子上,一邊對她說,應該回家去看看孩子。
這樣的情景,我敢說,是有史以來從未在小說中出現過的。
于是,我驚異地睜大了眼睛。
因為我想看看,瑪麗·卡米蓋爾到底是怎樣來寫這種從未有人寫過的舉動和對話的&mdash&mdash要知道,這是兩個女人單獨相處時出現的舉動和對話,而且沒有我們習以為常的男性之光的照耀,所以很可能像天花闆上的飛蛾影子一樣難以捉摸。
我讀着,心裡想:要是她真這樣做的話,我一定會喘不過氣來的;因為女人不僅多疑,從不相信别人會毫無自私動機地對她們感興趣,而且還詭秘得很,隻要别人多看她們一眼,她們便避閃不及。
所以,我對瑪麗·卡米蓋爾說(好像她就在那裡似的):我想,你要這樣做的唯一辦法就是,先朝窗外看一會兒,談談其他什麼事情,然後就開始記&mdash&mdash不是用鉛筆在筆記本上記,而是用最快的速記法、用幾乎沒有音節的詞語,把奧莉維嫌&mdash&mdash這個一百萬年來一直住在陰暗的岩石下的生物&mdash&mdash在感到有陽光照下來、并看到有一些陌生的食物&mdash&mdash知識、曆險、藝術&mdash&mdash出現在她面前時所發生一切統統記下來。
我想(同時再次把目光從書頁上擡起來),她會撲向那些食物,而且一定會在她體内構成某種全新的能量組合。
由于她原先出于其他原因而在體内蓄積的能量已高度發達,所以當新能量被吸人舊能量時,極其微妙的整體平衡并不會被打亂。
可是,哦,我做了自己決不想做的事。
我稀裡糊塗地贊美起自己的性别來了。
「高度發達」、「極其微妙」&mdash&mdash這當然是贊美話,而贊美自己的性别,總是不可信的,往往還是愚蠢的;再說,在這種情況下,又有誰能證明呢?你總不能走到地圖前說,哥倫布發現了美洲,而哥倫布是個女人;或者拿起一個蘋果說,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而牛頓也是個女人;或者眼望着天空說,在我們頭頂上飛來飛去的那些飛機,是女人發明的。
牆上并沒有劃着一條線,可以精确測量所有女人的高矮;也沒有統一的尺碼,可以用來一寸一分地來衡量某個母親是否慈祥,某個女兒是否孝順,某個姐妹是否忠實,或者某個主婦是否能幹。
即使在今天,能進大學的女人還是寥寥無幾;不少重要的職業,如陸軍、海軍、商業、政治和外交,基本上是不容許女人去試一試的。
她們直到今日幾乎還分不出類别。
反之,如果我想了解某個男人的情況,譬如霍利·巴茨爵士,隻要翻開柏克編的《聯合王國貴族系譜》和德布雷特編的《貴族名鑒》就行了。
我會看到,他有過怎樣的爵位;有一座私人府邸;有一個直系繼承人;曾任某某委員會秘書;出任過英國駐加拿大公使;還獲得過哪些學位、官職和獎章,以及為表彰他的功績而授予他的其他榮譽稱号,如此等等。
總之,關于霍利·巴茨爵士的情況,那裡全都有,如果還想了解什麼,那就要去問上帝了。
然而,當我說女人「高度發達」和「極其微妙」時,卻無論是惠特克編的《名人錄》、德布雷特編的《名鑒》,還是各大學的畢業生名冊,都幫不了我的忙&mdash&mdash它們沒法證明我說的話。
遇到這種尴尬事情,我怎麼辦呢?我隻好再次把目光轉向書架。
那裡有約翰遜博士、歌德、卡萊爾、斯特恩、庫珀、雪萊、伏爾泰和勃朗甯等人的傳記。
我開始想到這些名人,想到他們當中有的曾崇拜過女人,有的曾尋找過女人,有的曾和女人一起生活過,有的曾向女人傾訴衷腸,有的曾真心向女人求過愛,有的曾描寫過女人,有的曾信任過女人&hellip&hellip雖然可能出于不同的緣由,但不管怎麼說,反正他們都曾對某個女人有過某種需要,或者說,曾依賴過某個女人。
他們和女人的關系是不是都純屬崇高的柏拉圖式精神戀愛,我不敢肯定,而且即使我肯定,威廉·希克斯爵士大概也會馬上予以否定的。
但是,如果我們堅持說,這些名人想從女人身上得到的不過是一點寬慰、一點嬌媚和一點肉體上的快感,此外什麼也沒有了,那也是大大地冤枉了他們。
他們顯然從女人身上得到過他們那個性别所沒有的東西,那就是女性的天賦&mdash&mdash對此我們用不着引用詩人誇張的語言,隻要冷靜思考一下便會承認,他們曾得到過女性天賦的激發,從而獲得了創作靈感。
不妨想一想,當一個男人推開客廳或者育兒室的門時,他也許會發現,有個女人正和孩子們在一起,或者有個女人正在靜靜地刺繡&mdash&mdash這似乎很簡單,但不管怎麼說,不管生活有多複雜,女人做的事總是生活的根本。
那個男人,他自己的世界可能是法庭或者下議院,而當他看到眼前的這個女人世界和他自己的那個世界适成對照時,他無疑會覺得精神一振,心靈仿佛又獲得了元氣,而這之後,即使在最平常的談話中,他也會感到自己的頭腦好像不再那麼遲鈍了,各種各樣的想法就像剛施過肥的種子一樣不斷萌生。
再說,看到女人用一種和他自己全然不同的方式充實着生活,也會極大地激勵男人的創造力,使他日趨貧瘠的頭腦再度獲得生機&mdash&mdash他很可能會突然想出一句妙語或者構思好某個場景,而在這之前,在他還未戴上帽子去看望某個女人之前,是怎麼也想不出來的。
每一個約翰遜博士都有自己的施萊爾女士,而且都會和他一樣仰慕她,依賴她。
施萊爾女
」我想,他們責怪夏洛蒂·勃朗特什麼呢?于是我讀到了簡·愛時常趁菲爾費克斯太太做果凍時爬到屋頂上去,在那兒眺望遠處的田野。
因為她有一種渴望&mdash&mdash他們就是為此而責怪她的&mdash&mdash「這時,我渴望有一種能超出極限的眼力,讓我看到我聽說過的、但從未見過的那些城鎮和街區,那繁華的世界。
這時,我希望自己有比現在更多的人生經驗,比現在更多地和自己同類的人交往,而且比在這裡更多地結識各種性格的人。
我珍視菲爾費克斯太太的善良,珍視阿黛勒的善良;但是我相信,世界上一定還有更多、更善良的人和事,而且希望親眼看看我所相信的東西。
「誰責怪我呢?毫無疑問,一定有很多人;他們會說我不知足。
我沒辦法;我生來就不能安靜;有時候,這使我很苦惱&hellip&hellip 「說人們應該對平安無事感到滿足,這是徒然的;人們總得有行動;即使找不到行動,也得創造行動。
千百萬人被注定了要處在比我的更加死氣沉沉的困境中,千百萬人在默默地反抗自己的命運。
誰也不知道,在充斥世界的芸芸衆生中,除了政治反抗,還有多少其他的反抗。
女人總被認為是靜心寡欲的,可是女人也有和男人一樣的感覺;她們像她們的兄弟一樣,需要發揮自己的才能,需要有一個奮鬥的目标;她們受到過于嚴厲的束縛、過于絕對的控制,也會感到痛苦,正如男人感到的一樣;而她們那些享有更多特權的同類,也未免太苛刻了,說她們應該安心于做做布丁,織織襪子,彈彈鋼琴,繡繡荷包。
要是她們超出習俗規定的範圍,去做更多的事,去學更多的東西,他們就來指責她們,嘲笑她們,那也未免太無理了。
「但是,當我這樣一個人的時候,卻老是聽到格萊斯·普爾在笑&hellip&hellip」 這幹擾真惱人!我想,突然跑出一個格萊斯·普爾來,真是令人不快!思緒全被打亂了。
我把這本書放在《傲慢與偏見》旁邊,接着想:有人可能會說,寫出這幾段文字的女人要比簡·奧斯汀更有才華;但是,如果他把這幾段文字仔細讀一遍的話,就會注意到其中有一種憤憤不平的情緒,而就是這種情緒,使她永遠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才華徹底表現出來。
她的書是扭曲的,變了形的。
她本該平靜地寫作,現在卻在憤怒中寫作。
她本該明智地寫作,現在卻在沖動中寫作。
她本該寫她筆下的人物,現在卻在寫她自己。
她在和自己的命運搏鬥。
這樣一個女人,除了精神抑郁、内心苦悶和早早地去世,結果還能怎樣呢? 不妨設想,假如夏洛蒂·勃朗特&mdash&mdash這個以1500英鎊的低價賣掉自己小說版權的「愚蠢的女人」&mdash&mdash每年有300英鎊的收人,事情會怎麼樣呢?假如她真的能了解「那些城鎮和街區,那繁華的世界」,真的有「比現在更多的人生經驗」,真能「比現在更多地和自己同類的人交往,而且比在這裡更多地結識各種性格的人」,那麼事情又會怎麼樣呢?她這麼說,其實不僅明确指出了自己作為小說家的局限,同時也明确指出了當時所有女人的局限。
她自己比誰都清楚,假如她不是那樣隻能孤獨地「眺望遠方的田野」,假如她有更多的生活經驗、能更多地外出旅行、與人交往的話,那麼她的才華将會變得更為出衆。
然而,人們不僅沒有讓她如願,甚至拒不給她任何機會。
這是事實,我們隻能接受。
那些優秀小說&mdash&mdash《維萊特》《呼?[山莊》和《米德爾馬契》&mdash&mdash是女人寫的,然而她們的生活經曆确實很有限,僅限于一個可敬的牧師家庭裡的生活。
她們在嘈雜的起居室裡寫《呼嘯山莊》或者《簡·愛》,而且又很窮,甚至連多買一些稿紙的錢也沒有。
固然,她們當中有一個&mdash&mdash喬治·愛略特&mdash&mdash她左沖右突、曆經磨難而終于逃了出來,但最後也隻是逃進了聖約翰樹林裡的一座荒涼的小屋而已。
她靜靜地住在那裡,卻仍然逃不過世人的責難。
「我希望得到人們的理解,」她曾這樣寫道,「但要是他們不願意,我也不會乞求他們。
」人們為什麼要責難她呢?難道就因為她愛上了一個有婦之夫并和他生活在一起?難道她看一眼某個史密斯太太,她的目光就會使那個史密斯太太失去貞操嗎?她沒辦法,在社會習俗面前她隻能忍氣吞聲,隻能「自我禁閉」;而與此同時,在歐洲的另一邊,卻有個叫托爾斯泰的年輕人正在軍隊裡服役,他自由自在地一會兒找這個吉普賽姑娘玩玩,一會兒找那個貴族小姐談談,沒有任何人妨礙他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積累豐富的人生經驗。
而這樣的人生經驗,後來就為他的寫作提供了珍貴的素材。
反之,假如他和某個有夫之婦隐居在某個小修道院裡「自我禁閉」的話,我想,不管他的道德多麼?尚,思想多麼深刻,他也很難寫得出《戰争與和平》。
女性寫作與「人生的冒險」 如今,女人寫的書幾乎和男人一樣多了。
這樣說當然并不完全正确,著書立說至今主要還是男人的事,但我們至少可以說,現在女人寫的書已不再僅限于小說了。
譬如,我們有簡·哈裡森女士寫的希臘考古學著作、薇爾農·李女士寫的美學著作、格特魯德·貝爾女士寫的關于波斯的論著,如此等等&mdash&mdash這類著述,就在幾十年前還不是女人所能涉足的&mdash&mdash還有女人寫的詩集、劇本和評論集;女人寫的史書、傳記和遊記,以及其他類似的學術著作;甚至還有幾部女人寫的哲學著作、自然科學著作和經濟學著作。
盡管女人寫的書依然以小說為主,但由于女性小說和其他方面的著述有了聯系,其自身很可能也發生了變化。
那種以自然、純樸作為女性寫作特點的原始時代,也許已經過去。
通過閱讀和批評,她們的視野已有所拓展,思想已變得較為精深起來。
過去想寫自傳的那種沖動,現在也許不再那麼強烈了。
她們很可能已開始把寫作當作一種藝術看待,而不僅僅是一種自我表白的手段。
對于這樣的一些問題,隻要讀一讀現在的新小說就可以得到回答。
我随便挑出其中的一本。
就是放在書架末端的那一本,書名叫《人生的冒險》,作者是瑪麗·卡米蓋爾,而且是本月出版的。
我想,這大概是這位作者的第一本書,但我們必須把它看作一系列書的最後一本。
也就是說,是我們所讀過的那一系列書的一種繼續&mdash&mdash或者說,是溫奇爾希夫人的詩集、阿弗拉·貝恩的劇作和四大女小說家作品的一個續本。
要知道,我們雖然習慣分門别類地讨論書,但各種各樣的書其實是相互有聯系的,所以我完全可以把瑪麗·卡米蓋爾&mdash&mdash這個不出名的女人&mdash&mdash看作是那些已出了名的女人的後裔。
對于所有這些女人,我一直都很留意。
現在我要看看,她從她們那裡到底繼承了哪些特點,有哪些共同的局限。
為此,我拿着筆記本和鉛筆坐下來讀瑪麗·卡米蓋爾的第一部小說《人生的冒險》,看看從中能了解到什麼。
但我随即歎了口氣,因為我知道,小說往往隻是麻醉劑而非解毒劑,·要想麻痹自己,使自己陷入昏睡,可以讀讀小說,而要想使自己清醒,使自己振作起來,讀小說大概是不行的。
我打算先一目十行地把這部小說匆匆浏覽一遍。
因為我必須先讀懂作者寫的詞句,然後才能記住藍色眼睛或棕色眼睛之類的東西,以及在主人公切蘿依和羅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先得認定作者手裡拿的是鋼筆還是鐵鎬,然後才能知道她究竟會幹什麼。
所以,我就很快地讀了幾句。
但馬上發現有點不對勁:詞句與詞句之間的銜接都被打斷了。
有的地方完全斷裂,有的地方像接沒接;用詞閃閃爍爍,像火花似地在我眼前一閃一閃,吃不準是什麼意思。
看來,她是像一出老戲裡所說的,「要想寫得自由自在」;但我想,她更像在劃一根受了潮的火柴,隻見火花,就是燒不起來。
為什麼就不能寫得像簡·奧斯汀那樣流暢呢?&mdash&mdash我問瑪麗·卡米蓋爾,好像她就在面前似的。
為什麼要??棄簡·奧斯汀的文風呢?難道就因為愛瑪和伍德豪斯先生死了?事情若是這樣,那我隻好歎息說,真是令人痛心!要知道,簡·奧斯汀寫出來的句子,就像莫紮特寫出來的樂曲一樣和諧,而讀這本書,卻像乘一隻沒有舵的小船出海,忽上忽下,不知東西。
若說這是為了「簡潔扼要」,那或許是因為她心存恐懼,害怕有人說她「無端傷感」;或者,是因為她常聽人說,女性小說的通病就是寫得過于柔和,于是便毫無必要地放進了許多荊棘。
反正當我粗略地讀完一章之後,還沒有弄清楚她究竟想幹什麼。
但是,當我細心地往下讀時,卻又覺得:不管怎麼說,她還是很重視生活的,隻是人物和情節堆積得太多。
像這樣篇幅的作品(這本書的篇幅大約隻有《簡·愛》的一半),其實隻要有一半的人物和情節就足夠了。
然而,她卻想方設法把各種各樣的人物&mdash&mdash羅傑、切蘿依、奧莉維娅、托尼,還有比格姆先生,等等&mdash&mdash統統裝在這隻獨木舟裡,還要拼命地把它往激流裡推&hellip&hellip後來呢,請等一下&mdash&mdash我伸伸懶腰說&mdash&mdash等我把這本書仔細讀完後再說。
我讀着,不由得對自己說:瑪麗·卡米蓋爾好像有意要捉弄人似的。
我的感覺是,好像坐着火車在「之」字形路軌上爬坡,當你以為火車要往下開時,它卻一個急轉彎往上開了。
瑪麗·卡米蓋爾就是這樣,不斷打亂預期秩序。
她先打亂詞句秩序,現在又打亂了情節秩序。
我想:好吧,打亂就打亂,她有權這樣做,隻要她的目的不是為了破壞,而是為了創造。
但問題是,她究竟是在破壞還是在創造,要看她直接面對某一場景時才能确定。
我說,她可以選擇任何場景,這是她的自由&mdash&mdash隻要她願意,她完全可以用廢銅爛鐵來制造她想要的東西&mdash&mdash但她必須使我相信,那确實是個場景,而且她自己也不回避,敢于面對這一場景。
她必須這麼做。
所以我決定,隻要她對我盡到作者的責任,我對她也将盡到讀者的責任。
于是我翻到下一頁,讀起來&hellip&hellip對不起,請稍等一下!我先得問一問:這裡有沒有男人?那邊的窗簾後面有沒有躲着一個查特裡斯·拜倫爵士?你們能保證,這裡全是女人?好,那我就告訴你們吧!我讀到的是&mdash&mdash「切蘿依很喜歡奧莉維娅&hellip&hellip」不要驚慌!不要臉紅!我們女人在私下裡完全可以承認,這樣的事情是經常有的&mdash&mdash女人有時确實會喜歡女人。
所以,當我讀到「切蘿依迷戀上了奧莉維娅&hellip&hellip」後,便突然想到:這真是前所未有的大變化!這在我們的文學史上也許是第一次,寫到一個女主人公很喜歡自己情人的妻子。
克萊奧佩特拉是決不會喜歡屋大維娅的,要是這樣的話,那《安東尼與克萊奧佩特拉》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克萊奧佩特拉對屋大維娅隻會心懷嫉妒&mdash&mdash難道她的身材比我還苗條嗎?但她的頭發梳得像什麼樣子?&mdash&mdash除此之外,整部劇作也許就不需要别的東西了。
但是,如果把這兩個女人的關系寫得更複雜一點,不是更有意思嗎?我一邊快速回想曆代小說中的著名女性人物,一邊想:過去人們把女性人物之間的關系确實處理得過于簡單了&mdash&mdash有許多東西被忽略了,未被表現出來。
我盡力回想我讀過的書,看看有沒有把兩個女人寫成既是情敵又是朋友的先例。
小說好像隻有在《十字路口的黛安娜》裡有過這樣的嘗試。
戲劇呢,在拉辛的悲劇和古希臘悲劇裡有寫兩個女人是知己朋友的,偶爾甚至是母親和女兒。
但除了這些之外,幾乎全都是寫女人和男人的。
不妨想一想,在簡·奧斯汀之前,英國小說裡所有的女性人物是不是全都由男人來解釋的?而且,這種解釋是不是還隻限于女人和男人的關系?可是,和男人的關系隻是女人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即使是這一小部分,透過男人鼻子上帶有性偏見的黑色眼鏡或玫瑰色眼鏡看,也是極不真實的。
所以,這就決定了為什麼曆代小說裡出現的女人總顯得那麼奇特&mdash&mdash不是美得驚人,就是醜得可怕;不是善得像天使,就是惡得像魔鬼&mdash&mdash因為她們隻是男情人眼中的女人,她們的美醜和善惡,完全是根據他們的愛情成敗而定的。
當然,19世紀的小說家并不完全這樣寫。
在19世紀小說裡,女人要多樣一點,也要複雜一點。
實際上,也許正是為了寫女人,男人才逐漸放棄寫詩劇而改為寫小說的。
因為詩劇太男性化,可以寫到女人的地方甚少,而小說顯然比詩劇更适合寫女人。
不過,即使如此,我們甚至在普魯斯特的小說裡仍然可以看出,無論是男人對女人,還是女人對男人,他們的相互認識不僅非常有限,還充滿了偏見。
我低頭再讀這一頁,接着發現,女人其實和男人一樣,除了關心家庭生活,也有其他興趣。
「切蘿依很喜歡奧莉維娅,她們合用一個實驗室&hellip&hellip」&mdash&mdash我往下讀,讀到這兩個年輕女人在切豬肝,目的好像是想用豬肝來做實驗,看看它能不能治療貧血症。
她們兩人中一個已結了婚,還有兩個孩子&mdash&mdash确實這樣,我肯定沒有弄錯&mdash&mdash當然,把這些都删掉的話,其實也沒多大關系。
隻是這樣一來,文學中的女性形象就會一下子變得空空如也,什麼也不是了。
不妨想一想,假如在莎士比亞戲劇裡男人隻被表現為女人的情人,而從不被表現為朋友、軍人、思想家或夢想家,那麼男人在那裡還會有多少活動餘地呢?我們頂多隻能看到大半個安東尼和半個奧賽羅,而決不會有凱撒、布魯特斯、哈姆雷特、李爾王和賈克斯等男性形象。
假如這樣的話,莎士比亞戲劇不是一下子就變得極其貧乏了嗎?那麼女人呢&mdash&mdash說真的,由于她們長期被關在男人的房間裡,這使文學蒙受的損失之大,實在難以估計。
由于她們隻有一件事可做&mdash&mdash就是違心地嫁給男人,并就此被關在男人的屋子裡&mdash&mdash戲劇家又怎麼能把她們的形象完整、生動或者真實地表現出來呢?唯一可以表現的,就是她們對男人的「愛情」。
詩人若不故意「仇視女人」,常常會對女人充滿幻想,甚至傾訴衷腸,但他之所以這樣,多半也是因為他還沒能得到他想要的女人。
既然切蘿依很喜歡奧莉維娅,而且兩人還合用一個實驗室,那麼應該說,這兩個女人之間的友誼不僅有了新的内容,而且一定會非常持久,因為這樣的友誼不再那麼牽涉個人私情了。
如果瑪麗·卡米蓋爾知道如何寫出這種友誼,并能使我對她的風格有所欣賞;如果她有自己的房間&mdash&mdash對此我還不太清楚,如果她每年有500英鎊可供自己支配&mdash&mdash這當然還有待證實;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我認為這裡發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為,如果切蘿依很喜歡奧莉維娅,而瑪麗·卡米蓋爾又知道如何将此表現出來的話,那麼她無疑像在一個從來沒人住過的大房間裡點起了明亮的火把。
因為那個大房間本像一個幽深的洞穴,光線昏暗,黑影重重,要是隻有搖曳的燭光,那準會迷失方向。
我繼續讀她的這本書。
我讀到,切蘿依一邊看着奧莉維娅把一個罐子放到架子上,一邊對她說,應該回家去看看孩子。
這樣的情景,我敢說,是有史以來從未在小說中出現過的。
于是,我驚異地睜大了眼睛。
因為我想看看,瑪麗·卡米蓋爾到底是怎樣來寫這種從未有人寫過的舉動和對話的&mdash&mdash要知道,這是兩個女人單獨相處時出現的舉動和對話,而且沒有我們習以為常的男性之光的照耀,所以很可能像天花闆上的飛蛾影子一樣難以捉摸。
我讀着,心裡想:要是她真這樣做的話,我一定會喘不過氣來的;因為女人不僅多疑,從不相信别人會毫無自私動機地對她們感興趣,而且還詭秘得很,隻要别人多看她們一眼,她們便避閃不及。
所以,我對瑪麗·卡米蓋爾說(好像她就在那裡似的):我想,你要這樣做的唯一辦法就是,先朝窗外看一會兒,談談其他什麼事情,然後就開始記&mdash&mdash不是用鉛筆在筆記本上記,而是用最快的速記法、用幾乎沒有音節的詞語,把奧莉維嫌&mdash&mdash這個一百萬年來一直住在陰暗的岩石下的生物&mdash&mdash在感到有陽光照下來、并看到有一些陌生的食物&mdash&mdash知識、曆險、藝術&mdash&mdash出現在她面前時所發生一切統統記下來。
我想(同時再次把目光從書頁上擡起來),她會撲向那些食物,而且一定會在她體内構成某種全新的能量組合。
由于她原先出于其他原因而在體内蓄積的能量已高度發達,所以當新能量被吸人舊能量時,極其微妙的整體平衡并不會被打亂。
可是,哦,我做了自己決不想做的事。
我稀裡糊塗地贊美起自己的性别來了。
「高度發達」、「極其微妙」&mdash&mdash這當然是贊美話,而贊美自己的性别,總是不可信的,往往還是愚蠢的;再說,在這種情況下,又有誰能證明呢?你總不能走到地圖前說,哥倫布發現了美洲,而哥倫布是個女人;或者拿起一個蘋果說,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而牛頓也是個女人;或者眼望着天空說,在我們頭頂上飛來飛去的那些飛機,是女人發明的。
牆上并沒有劃着一條線,可以精确測量所有女人的高矮;也沒有統一的尺碼,可以用來一寸一分地來衡量某個母親是否慈祥,某個女兒是否孝順,某個姐妹是否忠實,或者某個主婦是否能幹。
即使在今天,能進大學的女人還是寥寥無幾;不少重要的職業,如陸軍、海軍、商業、政治和外交,基本上是不容許女人去試一試的。
她們直到今日幾乎還分不出類别。
反之,如果我想了解某個男人的情況,譬如霍利·巴茨爵士,隻要翻開柏克編的《聯合王國貴族系譜》和德布雷特編的《貴族名鑒》就行了。
我會看到,他有過怎樣的爵位;有一座私人府邸;有一個直系繼承人;曾任某某委員會秘書;出任過英國駐加拿大公使;還獲得過哪些學位、官職和獎章,以及為表彰他的功績而授予他的其他榮譽稱号,如此等等。
總之,關于霍利·巴茨爵士的情況,那裡全都有,如果還想了解什麼,那就要去問上帝了。
然而,當我說女人「高度發達」和「極其微妙」時,卻無論是惠特克編的《名人錄》、德布雷特編的《名鑒》,還是各大學的畢業生名冊,都幫不了我的忙&mdash&mdash它們沒法證明我說的話。
遇到這種尴尬事情,我怎麼辦呢?我隻好再次把目光轉向書架。
那裡有約翰遜博士、歌德、卡萊爾、斯特恩、庫珀、雪萊、伏爾泰和勃朗甯等人的傳記。
我開始想到這些名人,想到他們當中有的曾崇拜過女人,有的曾尋找過女人,有的曾和女人一起生活過,有的曾向女人傾訴衷腸,有的曾真心向女人求過愛,有的曾描寫過女人,有的曾信任過女人&hellip&hellip雖然可能出于不同的緣由,但不管怎麼說,反正他們都曾對某個女人有過某種需要,或者說,曾依賴過某個女人。
他們和女人的關系是不是都純屬崇高的柏拉圖式精神戀愛,我不敢肯定,而且即使我肯定,威廉·希克斯爵士大概也會馬上予以否定的。
但是,如果我們堅持說,這些名人想從女人身上得到的不過是一點寬慰、一點嬌媚和一點肉體上的快感,此外什麼也沒有了,那也是大大地冤枉了他們。
他們顯然從女人身上得到過他們那個性别所沒有的東西,那就是女性的天賦&mdash&mdash對此我們用不着引用詩人誇張的語言,隻要冷靜思考一下便會承認,他們曾得到過女性天賦的激發,從而獲得了創作靈感。
不妨想一想,當一個男人推開客廳或者育兒室的門時,他也許會發現,有個女人正和孩子們在一起,或者有個女人正在靜靜地刺繡&mdash&mdash這似乎很簡單,但不管怎麼說,不管生活有多複雜,女人做的事總是生活的根本。
那個男人,他自己的世界可能是法庭或者下議院,而當他看到眼前的這個女人世界和他自己的那個世界适成對照時,他無疑會覺得精神一振,心靈仿佛又獲得了元氣,而這之後,即使在最平常的談話中,他也會感到自己的頭腦好像不再那麼遲鈍了,各種各樣的想法就像剛施過肥的種子一樣不斷萌生。
再說,看到女人用一種和他自己全然不同的方式充實着生活,也會極大地激勵男人的創造力,使他日趨貧瘠的頭腦再度獲得生機&mdash&mdash他很可能會突然想出一句妙語或者構思好某個場景,而在這之前,在他還未戴上帽子去看望某個女人之前,是怎麼也想不出來的。
每一個約翰遜博士都有自己的施萊爾女士,而且都會和他一樣仰慕她,依賴她。
施萊爾女